中國最美風水村(廣東篇)

中國最美風水村

(廣東篇)

恩平歇馬村

 明清時期,廣東著名僑鄉恩平聖堂鎮歇馬村就考取了670多位科舉功名人士。文有進士梁元桂,官至二品;武有武解元梁開第,官至五品。近、現代亦培養了博士、碩士、大學生共200多名,另有1500多名鄉親旅居海外也都事業有成。 新中國成立之後,該村被譽為中國笫一舉人村和中國著名僑鄉。該村從古至今出了這麼多的人才,當地傳說與該村的「風水」有關。

最近,中新社記者「走基層」採訪團進駐歇馬村,就聽聞到了很多與「風水」有關的鮮人為知的傳說和故事。

  村名有典故

  據該村史料記載,該村村名的起源有兩個典故的傳說,一說,是因該村面臨錦江,整個村場成雄馬飲泉形狀,故此得名;另一說,大約南宋年間,有位驍勇善戰的愛國將領南征北戰,曾駐馬錦江畔,後人便稱此地為「歇馬」。 無論這兩個典故的傳說是真是假,該村的整個村場屋宇分布呈扇形,上寬下窄,後高前低,村場以雄馬賦形,顯其匠心獨運。村分「馬頭」、「馬中」和「馬尾」三部分,配以「馬肋骨」、「馬肺」、「馬胃」、「馬肚」、「馬睾丸」、「馬尾巴」之形。村頭池塘叫「馬胃塘」,中間兩口叫「馬肺塘」,村尾大池塘為「馬肚塘」,「馬腳」則似塘基形。象該村以馬作為族人的精神圖騰而立村,以雄馬的形態布置的村落,實屬國內罕見。  據該村史料記載,先人之所以將該村村場建成奇特的雄馬形狀,完全是按照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格局建村的,並突出了「以水聚財,人丁興旺」的風水文化理念。 據恩平市委宣傳部長介紹,該村己被譽為中國著名的風水村。為完善這裡風水的布局,前幾年,該村又在馬形村場的後邊三嶂山上建了一座象似「馬栓」的水塔,一是解決了該村村民生活用水問題;二是按照「風水」說法可作為雄馬的「馬栓」,意思是說,要栓住雄馬、不讓雄馬跑了,並以象徵著該村要留住人材、保持人財兩旺的態勢。

  23條巷道背後都有故事

  該村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四水歸堂」的古屋群落,古宅占居了該村內房屋的三分之二之多,100多間的青磚瓦房遍布在23條巷道深處。而這23條巷道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據了解,這23條巷道的大巷,叫「男人巷」,三四人可以並排通行,舊代男女可通行。小巷叫「娘女巷」,一般僅容一人通過,兩人對面都得側身才能通過,過去只有女人進出的,男人若隨便進來便視為無禮,有傷風化,被人恥笑,是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和男尊女卑觀念的縮影。 據該村村史記載,明朝隆慶期間,土匪圍剿該村,危急中,年僅18歲的少女梁勝祖就是從「娘女巷」走出來的,她喬扮男裝,騎上父親之戰馬,手提長茅引誘敵人出村的。結果,鄉親村民得以脫險,而她則被敵人俘虜殺害。她的壯舉感動明皇,賜烈女美譽。後人在旁邊立碑紀念。明清以來,每逢清明節,該村族人無論海內外,均回村拜祭烈女,場面盛大感人。  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該村的古村場「風水」保存完整,明清建築群落約佔全村建築物的70%,曾是古代恩平水陸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的村東村西碼頭位置不變並保存完好,一些典型獨特非物質性文化還以民俗的活態形式依然存在,形成了深厚的歇馬村文化底蘊。興寧刁田村

興寧石馬鎮刁田村原以最早落居的刁、田兩姓而取名。後因陳氏遷入後人口迅速發展,歷代民居建築佔盡村中風水寶地。 陳氏落居刁田村於明朝嘉靖年間,由始祖陳斐然九世後裔陳仰溢開基。據載,現九世祖屋基原屬王氏祖居,因王氏官司纏身急於賣業,陳仰溢風水學問深厚,聞訊後即前往察看。果見其屋正對通天蠟燭,山峰奇秀;背倚天馬寨龍脈,碧水迴環,名山聳峙,沃野寬曠,乃是難得的風水寶地,即斥資購地建起「蔭城圍」。 祖屋建成後,陳仰溢仍返回始祖開基地上庄村繁衍。直至十三世後裔陳文穆,他同樣精通地理風水,因欣賞天馬寨風水若蛟龍騰雲,且側畔卧虎、鰲魚福地,山川奇秀,風生水起,便於清朝康熙年間,在龍脈福地建起「日升圍」,後其子陳南 在鰲魚福地建起「孝安圍」,其孫陳嵩山在卧虎福地建起「松竹圍」,再由後代建起「月恆圍」、「朝陽第」、「敦善圍」等等,均為傳統的圍龍屋或四角樓結構,三堂桁梁雕樑畫棟且箔金,至今色澤光艷;民國初年建築「敦善圍」,則效仿《紅樓夢》中的榮國府進行設計,地磚等材料由香港運回,天井檐沿屋柱全用花崗岩石,至今完好無損。 陳氏落居刁田村400多年來,果然財丁兩旺,代代置業做大屋,居住範圍擴大到今天的新田村、新群村,清朝時村民便自豪地統稱陳氏居地為「桅杆下」,「發財就數桅杆下」便成了石馬人的頌語,外村婦女還稱「嫁到桅杆下,死了也有光」……   石馬歷來有良好文化民俗。陳氏歷代祖先更重視開館設學,文化底蘊深厚,品行道德良好,制有嚴格「族規」:遵祖訓、睦族黨、倫敦堂、崇品行、勤本業、嚴立嗣、肅禮儀、力積賞、隆俊賢、行旌表等教育激勵後人,弘揚祖德,果然官運亨通,人才輩出;名將英烈、黨政要員、科技精英、書香世家、商賈富豪代代不絕。 刁田民居屋名,更凸顯該村文化底蘊深厚,飽含著祖先寄託後輩建設美好家園的良苦用心。如「日升圍」、「月恆圍」、「松竹圍」等,便內含著祖輩把家園建成猶如「如日之升、如月之恆、如松竹之茂」的美好願望。三水大旗頭村

三水大旗頭村,也稱鄭村,始創於明嘉靖年間,是廣東粵中地區典型的、最具獨特建築風格的清代村落,據說古村由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所建,至今保存完整,現已被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村是一個祠堂、家廟兼備,聚族而居的建築群。內部布局採用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二廊」式,是粵中地區典型的梳式布局,集民居、祠堂、家廟、府第、文塔、村前廣場以及池塘於一體,村落布局完整,每家每戶都採用硬山頂鑊耳式、封山牆以及「三間兩廊」式樣,整個古村相對完整地表現了廣東農村民居的特點。大旗頭村的布局相當有趣,村落坐西向東,南北延伸,從村南門進,村落的中心是鄭氏宗祠,和其他村落一樣,宗祠對面是水塘,據說代表洗筆墨池,不遠處的一座三層六角的古塔就是中國鄉村中常見的文塔,被稱作是筆塔,再加上塔底下的兩塊形似墨硯的巨石,以及村前彷彿鋪開的白紙般的曬穀場,就組成了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相傳建村的清代水師提督鄭紹忠不識字,因擅武才打拚到廣東水師提督的位置,因此他希望後代能通過讀書做官,當然這裡的文房四寶也有後人附會的成分,但也表達了廣東民間歷來有好學的民風,筆塔仍然供奉文昌君和魁星,村裡的孩子讀書或考試,總有家長來此「開筆」或祈求順利。   村口有古榕樹,村裡人稱這一處的風景為古榕掛月,文塔旁邊有木棉樹,又表示村裡後人能夠讀書做官,出人頭地。大榕樹因為濃蔭蔽日,是村民休憩最好的場所。村裡的老人坐在榕樹下,有的下棋或者玩牌,有的就坐在文塔的塔基上看報紙。一隻黑色的小狗睡在路的中央,池塘里有露出半隻頭的水牛,這一切也是今天大旗頭村最經典的場景。

佛山碧江村

碧江村位於廣東東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大規模建村始於南宋初年,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屬順德四大圩鎮之一。 碧江的街巷格局整體保存較為完整,但由於新建建築數量較多,使部分街巷的完整性和空間尺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損毀,主要表現在建築層數過高破壞街區尺度,建築材質的現代化與傳統街區氛圍的不協調,建築外牆佔用街巷空間,建築封堵街巷,石板路面損毀等,這些都對街巷的傳統尺度、色彩等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從古至今,碧江村人才輩出。據《順德縣誌》載,自明景泰三年建縣至清代中葉,碧江村出了17名進士,而中舉仕子更達106名以上,其中有蘇葵、蘇珥、梁若衡、蘇丕文、蘇吉臣等著名學者和仕宦名人。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國各地,他們告老還鄉後,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園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築。全村僅蘇趙兩姓的祠堂在抗日戰爭前就超過200座,廣東有句老話叫「順德祠堂南海廟」,而在順德,祠堂之盛又以碧江為最。 近年來,碧江加強了對碧江金樓及古建築群的保護與開發,使該村的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與合理的利用。 走進金樓,美妙絕倫的貼金木雕,雕工之細膩,鳥、魚、花草、龍蛇等等都刻畫得十分逼真。原來這些極致奢華的金飾,是清末蘇丕文的孫子蘇百詡,為迎娶當時法務大臣、南海人戴鴻慈長女戴佩瓊而準備的嫁妝。兩親家十分重視這段婚姻,婚禮自然辦得格外隆重。據說戴佩瓊有沉魚落雁之貌,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當時還被慈禧太后認作乾女兒,而蘇百詡也是才子,對她寵愛有加,將她安置在金樓中伴他讀書,「金屋藏嬌」的傳說就此流傳開來。 金樓因別緻精巧的室內布置和木雕聞名,迄今已成為碧江乃至順德的一張名片。登上二樓,八面生輝、流光溢彩的金木雕征服了眾多到訪者的眼球。據景區講解員趙師傅介紹,二樓的格局借鑒了紫洞艇的格局,前廳略淺、朝南開著一扇大窗,天頂飾以券棚天花,恰如畫舫的大艙,一個金木雕八角漏窗隔出最北面的書房,又正是畫舫的尾艙;東西兩面博古大花窗外,走廊和梯廊貫通了書房和前廳,連成一道迴廊,更像似畫舫的船舷。耐人尋味的還有木雕的風格。花卉、翎毛、走獸,寓意揚眉吐氣的楊桃,多利吉祥的荔枝,諸多中國傳統的吉祥物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細細看來,木雕細處無不蘊藏著各種深意,活靈活現的雀、鹿、蜂、猴,意指爵祿封侯,狸貓蝴蝶,意指饕餮,蝙蝠金錢,意指福在眼前,另外還有「暗八仙」、「四君子」卡以及《麒麟玉書》、《瑞鶴祥雲》、《三羊啟泰》、《五福捧壽》等主題的雕刻,布滿了整件屋子的天花、藻井、株梁、掛落、門窗每一件木構件。南社古村

南社古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處東江之南,寒溪河之東的馬頭嶺與樟崗嶺之間,周圍有大片埔田,小山包種滿荔枝。村中心的長形水塘由四個水塘連成,其形似船。塘邊的古榕綠葉婆娑,傍晚百鳥歸巢,早晨眾鳥爭唱,一派朝氣蓬勃的新景象。古村始建於宋朝,已有800多年歷史。南社村擁有謝氏大宗祠,謝氏宗祠、社田公祠、晚節公祠等30座。800多年的木棉樹一棵,胸圍5.5米,樹頭有許多根瘤;500多年的榕 一棵,冠幅28米,高15米;300多年的榕樹六棵,冠幅平均19米;200多年的榕樹三棵;100多年的榕樹五棵;100多年的富貴子樹三棵,樹頭奇特。

謝尚仁是出現在南社村的第一個謝姓人,是南社村謝氏家族的始祖。謝氏的到來成全了南社村數百年的輝煌。古人最相信陰陽風水,八世祖謝樵谷多次邀請堪輿先生看風水。原來南社村地形,南北兩邊為山坡地,地坡下為一條流水坑,東頭有座鶴園山,每逢下大雨,雨水在西邊高嶺(山名)彙集奔騰流入,水土直瀉流失。財屬水,丁屬土,財隨水走,人丁不聚,像一條風飄水流的木船。

根據輿師指點,明朝成化十六年庚子歲冬,(1480年)謝伯寬倡議把北門坑攔截築堤坣,並種上榕樹,即可保住水土流失,又能遮擋北風掃蕩,並在村中種一棵榕樹。這樣南社就不是隨水漂流的木船,而是一艘揚帆出海帆船。從此,由第九代開始,財路亨通,人丁興旺、賢才輩出。歷史上出了11個進士、舉人,29個秀才,其中有位先人還跟隨左宗棠南征北戰,被封為建威將軍。《南社謝氏村志》載:村之東有樟崗嶺,北有馬頭山。村中建築地,高低錯落於水塘兩岸。中央有一顆530多年古老榕樹,枝繁葉茂,綠樹婆娑,鬱鬱蔥蔥。……村正東有座鶴園山,高高翹起,九世祖謝東園之墓在焉。負陰抱陽,背山面水,這是傳統觀念中村落選址的基本原則和格局。中國傳統觀念中,山之南水之北為陽。「負陰抱陽」要求村落基址坐北朝南,背後有主山稱來龍山,作為背後的屏障;山勢向前面兩側延伸,連接到左輔右弼又稱青龍白虎山,使基址的背後以群山環抱。基址的前面有月牙形的水塘或彎曲的水流,河流水道向南突出,以收到六秀水,同時免基址被沖刷。再前面有作為對景的案山。我們驚奇發現,南社村落基址恰恰符合「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格局。整個村落坐北朝南,背後主山近為馬頭山,中為梧桐山,遠為羅浮山,足以為屏障;東面鶴園嶺、西面獅子屈山都低矮平緩,起到輔助主山之用,同時南面、東面、北面尚有數十丘陵環繞。這正是古人所謂「負陰抱陽」之地勢。

南社村中水塘橫貫東西,彷彿一條玉帶繫於腰間,此之所謂「玉帶環腰」之說。因為狹長的水塘猶如古代高級官員的腰帶,與房屋、祠堂、書院、牌坊有情相繞,所以居者非貴則富。村中水塘隨兩岸地勢,高低起伏,且迂迴曲折,猶如「S」字形。古人云:「九曲入明堂,當朝出宰相。」

在村落的建設過程中,要求協調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以構成山環水抱、藏風聚氣的格局。故而南社當初立村之時,雖然地形基本符合這一原則,但具體的細節仍須完善和改造。銀帽山「銀筆水」的引入,很好地調節村落小氣候,以形成「氣」。「氣」雖然形成了,但如何使「氣」留下來?這也是個難題。據《謝氏族譜》載:村中水塘原為流水坑,一有大雨,自西面高嶺一瀉而下……南社人在北門口利用鶴園嶺與馬頭山之地勢建壆,有效扼守出水口,僅在北門下留一窄狹水道。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以水為財,留住了滿塘的水,無疑積蓄了財富。番禺大嶺村

光緒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進士陳維湘在大嶺後崗菩山東北方山腳下一泉眼邊題字「菩山第一泉」。200多年過去了,這股清泉仍被村民取來烹茶,茶味清香。

大嶺村,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西北面。這個有著八百多年歷史沉澱的小村莊,因為出了1個探花、34個進士、53個舉人和100多個九品以上的官員而自傲。如今,這個村莊不只以出了數量眾多的大學生而聞名,而且亦因它分散在小村落中的古塔、祠堂、蚝殼牆等而散發出悠悠的古香。 沿著村子裡那條貫穿全村的玉帶河,發現大嶺陳氏十世祖祠——顯宗祠,又名凝德堂,它建於明嘉慶年間(公元1522年),坐東向西,前臨大嶺涌,為三楹三進結構,頭門四層蓮花斗拱,硬山脊,飾以灰雕,山牆有磚雕,樑柱以木雕裝飾。村裡除了陳氏顯宗祠還有陳氏大宗祠,即柳源堂,建於宋朝;兩塘陳公祠,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年);朝列大夫陳公祠,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進士公祠、佑江公祠、近灣公祠等等。 大嶺村的輝煌,與風水因素有著極大的關係。大嶺村位於番禺東北部石樓鎮菩山腳下,珠江獅子洋水道西岸,古村座東北向西南,背依菩山,前臨玉帶河(又名大嶺涌),遙對南北逶迤的金鵝嶺(又名金雁嶺、飛鵝嶺),左聯馬鞍崗,右是白沙湖沖積平原,石樓河於村西北角,接玉帶河環流其北,匯入獅子洋。村落整體上沿玉帶河和菩山,自西北向東南延伸,基本呈半月形布局。村中房舍鱗次櫛比,主要街道皆沿菩山山勢呈西北一東南方向,大體上與玉帶河平行,「蠣江涌頭, 半月古村」形象地描述出大嶺古村的整體布局屬於嶺南水鄉向傳統梳式布局聚落形態過渡的聚落類型。街道與里巷如經緯交織,把一幢幢老屋聯在一起,與分布其中的河涌、古橋、祠堂、門樓、牌坊、麻石巷、古樹、蚝殼牆等共同組成了獨具嶺南水鄉和廣府鄉土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築群。現存的大魁閣塔,即村民所講的「文昌閣」,坐落在大嶺村水口龍津橋西堍南側,福建林兆聲先生擇地,於大嶺村的西北角太虛位建此閣塔,可以「催官」。這座三層閣式磚塔,坐乾向巽兼辰戌三分,清光緒十年(1884年)開工,大魁閣塔平面呈六角形,雙隅水磨青磚牆體,塔剎豎琉璃葫蘆,塔基由花崗岩白石砌成,底層面上鑲花崗岩白石額刻「作鎮菩山」四個陰文正楷大字,落款「光緒十年三月李文田」。東莞塘尾村

塘尾村位於廣東東莞市石排鎮境內,於宋代立村,是一個李姓宗族村落。全圍(東莞地區稱村落為「圍」,靠近池塘的顯著地段為「圍面」)總面積為39565平方米,現存古民居約268座,21座祠堂、19座書室、10眼古井、4個圍門、28座炮樓。 古村落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圍前三口魚塘一大二小,分別代表蟹殼與兩隻蟹鉗,圍面兩口古井代表兩隻蟹眼,仿生喻意一隻巨蟹守護後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四面緊要地點都設有風水林和神廟。李氏家族的興盛,自然全得益於這「巨蟹庇護」的一塘好風水了。 塘尾村人經商致富,讀書做官,既沒有衣錦還鄉的及第狀元的張揚,也沒有鍋耳屋一類的富麗堂皇,縱然家境殷實,卻並不顯富,昔日嶺南人經商的精妙之處,似乎正是塘尾村值得玩味的地方。 千年得「巨蟹庇護」,揚名因「藏而不露」!

中山 翠亨村

翠亨村位於廣東中山市南蓢鎮,原名蔡坑村,後因附近山林青翠,故改名翠亨村。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1866年誕生於此),一個原本十分普通的小山村,卻因為誕生於此的世紀偉人——孫中山而聞名於世,享譽海內外。 天地之靈氣,無外乎坐擁山水,孫中山故居所在的翠亨村就是如此。東望珠江口伶仃洋讓翠亨村有了生氣,而西靠五桂山則讓她有了靈性。翠亨孫中山祖父墓穴以及孫中山故居風水

據中國傳統風水的理念,一塊吉祥地,宏觀上當處於龍脈涌動之處,方能生生不息,微觀上地形應如九五之尊的寶座,方能立身穩固。具體說,在視線可見之內,應後有靠,前有空,左右扶手護翼,即民間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有空,則高瞻遠矚,視野開闊;然不能太空,太空則空空無物,最好前有水流迂迴,水流之外有山兩重,近山如案,代表書案,遠山如朝,代表來朝之臣。大致如下圖的樣子:

孫中山祖父敬賢公的墓穴,以及孫中山故居,幾乎完全符合以上的標準。 中山祖父墓,位於紀念中學後犁頭尖山北側,具體位置在連接犁頭尖山和一座無名小山的一條山嶺下約10米處,兩座山峰可看作青龍白虎,而中間的山嶺則是堅實的靠背,靠背後是連綿無盡的五桂山區。墓穴居高臨下,面向廣闊的伶仃洋,在伶仃洋和墓穴之間,有一山嶺,名金檳榔山,可以看作案山,伶仃洋中靠近陸地幾公里的地方,是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淇澳島,可以看作朝山。蘭溪從五桂山深處由西向東流出,遇金檳榔山折而往北,穿山後再向東流入伶仃洋。如下面照片所示(海上有霧,伶仃洋和淇澳島都看不清楚):

上圖為由東往西示意圖。翻拍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第5期,數字和字母是筆者所加。原圖用來說明理想模式的吉地樣貌。本文借用此圖,意在說明孫中山故居和祖墓完全符合理想的風水學標準。圖中A為孫中山祖父孫敬賢墓,B是孫中山故居所在的翠亨村,1為犁頭尖山,2是無名山,3為翠山公路一帶山脈,4以後就是莽莽蒼蒼的五桂山深處了。如果說翠亨村坐落在一把龍椅里,那麼1-4構成了穩固的椅背和扶手。5是金檳榔山,成為風水學上的案山,6為珠海淇澳島,是為朝山。有山還得有水,地才能活起來,這水就是由五桂山蜿蜒流出的蘭溪(圖上7所示),還有廣闊的伶仃洋(8)。 可惜,現在到處在開發,為了打通中山通珠海的公路,十多年前,在上圖中間的5和左邊的5之間將金檳榔山攔腰截斷;去年起紀中擴建,徵用了翠亨小學和翠亨市場的地皮,迫使其遷往金檳榔山的北側,也就是圖上右邊的5處,現在那裡正挖山開地,已被弄得千瘡百孔;金檳榔山的外面,也就是靠近伶仃洋的這一側,京珠高速和廣珠輕軌呼嘯而過,往日寧靜的田園已漸漸充滿了聲響。孫敬賢墓的頭頂靠背處,不久前修了一條山間小路直通五桂山深處,山路約有1米寬,彎彎曲曲,長達十幾公里,有些路段鋪上了水泥,孫墓的寶座也已不復為寶座。可以說,孫中山祖墳的風水已被慘遭破壞。 其實,好的風水就是好的自然壞境,風水破壞,也就是自然環境的萬劫不復。雁洋鎮虎形村

廣東梅縣有「文化之鄉」的美稱,客家人聚居。其先祖來自中原,南渡後,把崇文敬教的風俗帶到了南方,葉家哺育出優秀的兒女。在元帥中,葉劍英是一位儒將,談吐儒雅,具深厚的文學修養,有上百篇格律詩傳世,毛澤東贊:「劍英善七律」。文武兼備,葉的能文秉賦,肯定與當地的風水環境有關,尤以其出生的陽宅,視為首要。

葉劍英故居——雁洋鎮虎形村,距離廣東省梅州市區33公里。這裡依山傍水,林木蔥籠,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其村落後有崇山峻岭,前有平正池塘,溪河流水,河外奇峰疊嶂,龍虎護衛嚴密,點水不漏。其宅的坐向卻備受爭議,有的說坐甲向庚兼寅申;有的說坐甲向庚兼卯酉;也有不少的說坐寅向申。為探究其實,筆者專程現場採訪,有緣對「葉帥故居」的風水略作淺釋:

葉氏故居太祖山來自武夷山脈,武夷山脈位於閩、贛兩省之間,山脈呈北,北東走勢,長約540公里,北與浙江境內仙霞嶺相接,南與廣東九連山相連,是中國東南的重要山脈(巽脈),為東南沿海丘陵與江南丘陵的分界線。海拔2158米的黃崗山,是武夷山脈最高峰,為萬山之祖。

葉劍英元帥的故居,就坐落在龍到頭的「虎形」山下,依龍而立,坐甲兼寅,線落周天70度,易盤雷火豐卦三爻(六運卦線)。但其宅的出入大門(玄關)卻向庚兼酉,線落周天259度半,易盤為山水蒙卦二爻(二運卦線)。羅盤坐甲兼寅的周天70度,相對應的嚮應該是庚兼申周天250度才合理,為何會有259度半呢?其中誤差了9度半。筆者再入其宅內,站在葉劍英誕生的房門口打開羅盤察看。

其房為坐巳向亥,151度半對331度半,向線易盤為火地晉卦初爻(三運卦線)。此時筆者吃驚了,懷疑羅盤「中了邪」,於是重新調校子午線,再仔細觀察,仍是絲毫不變。再深入察看其宅形,難怪此宅的坐向有多種說法,原來此宅分上下兩座,上座是坐甲兼寅;下座卻坐寅向申;出入大門是刻意改斜為庚兼酉的。

解個中之玄,試從「故居」工作人員詢問其宅續建下座的具體時間,卻報以「不知」; 再向「葉氏長者」了解,眾說「族譜也無記載」。 葉氏故居之秘,筆者斗膽推斷,葉劍英的父親葉鑽祥有五兄弟,其四個伯父均住上座的四個房,葉鑽祥排行為老五,(1891)19 歲那年,與一個名叫 陳秀雲的姑娘結為夫婦,當時住在廂房。夫婦勤耕苦種,1892壬辰年續建下座成八字形,變為坐寅向申之格局,故葉劍英誕生的房為坐巳向亥,而大門則改為坐甲向庚兼夘酉,其風水格局之妙,全在於斯。

1892壬辰年正值上元二運管事,其大門的向線為周天259度半,易盤為山水蒙卦二爻,屬二運卦線,正值當令之時,此其一也;且蒙卦的「象傳」說:兒子所以能夠負起家庭的責仼,興家立業,是由於陽爻「九二」的剛陽能夠與陰爻「三」「四」「五」的陰柔相應之故,此其二也;主座坐甲兼寅,為依龍立宅,大門向庚兼酉,屬當運兼就局(若向與坐同則堂局天心十道不正),此其三也;確有一舉兩得三全其美之妙,非一般風水師能洞悉此朮之奧。下座建成後,葉鑽祥夫婦住進了此房,1897年4月28日(陰曆一八九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年為丁酉,月為甲辰,日為丙辰),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元帥就出生在此房,並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時代。

1892是龍年,1897是雞(鳳)年,而此宅的玄武星屬「虎形」,龍虎鳳三會,喜不妙哉!且南粵名山陰那山,雄起於武夷山脈西南部,主峰五指峰,海拔1297米,位於梅縣東北雁洋鎮境內,略呈北南走向。此宅的龍脈正是武夷山脈的最後延伸,又處南粵東部蓮花山脈的起始階段。梅江、韓江環繞東、西、北三面,粵東北的兩個主要城市梅州、潮州作為東西兩翼,梅縣、大埔分列左右。山的磅礴與水的靈動,大氣而又細膩地結合在一起,交相輝映。形似蓮花的陰那山五指峰,風水上名為龍樓,南北展佈於葉氏故居東部約9公里的地方。龍樓,本相燥火,石體嶙峋,山形高大,尖聳數峰,如火焰升空之狀。風水師認為,龍樓是極貴之龍,主人「高科顯貴,功在社稷,澤及生民,恩榮弈世」,能出帝王之位。1976又是龍年,葉帥以王者的氣概,統領三軍一舉殲滅四人幫,保衛了國家的政權不落他人的手上,等於已行「帝位」。

龍樓高舉,挺立於群山之上的五指峰,猶如高高舉起的五把尖刀,插向雲霄。開帳種類中,蓮花帳、金水帳為上,土星帳次之。其中土星帳與御屏相若,規模要大,由於缺乏變化,富多貴少,武強文弱;金水帳狀如芙蓉,富貴兼備,側重於武;蓮花帳尖挺秀麗,文氣透天,即使身為武將,亦必文才傑出,武兼文權。

以五指峰為少祖山的葉氏故居,註定了出人不離文應。然文武之別,又須與它星兼而論之。葉氏故居主武之砂何在?五指峰西面,地勢豁然開朗,寬達4平方公里的雁洋盆地,山環水抱,梅江斜貫其中與峻拔料峭的五指峰形成鮮明對照。受此奇山秀水所吸引,五指峰有情相向,隔山遠顧,戀戀不捨,龍身即將轉東南遠去之際,中峰突然向西勁抽一脈,雄渾直下,奔雁洋而來。受其帶動,大小眾山開張曬翼,簇擁著龍脈西出,作勢抱裹西部這片大小適中、風景迤邐的盆地。葉氏故居依山而建,武曜十足。

推薦閱讀:

梅霞道人如何養風水魚
養寵物有啥風水講究?
神位也要講究風水嗎(附實例)
風水四靈:關於「前、後、左、右」的智慧
家居風水的基礎-----坐向(一)

TAG:中國 | 最美 | 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