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備忘錄(中)
中東備忘錄(中)
2011年2月1日,法新社開羅電,銀行里沒有錢,燃料匱乏,旅遊收入蒸發,隨著「罷黜穆巴拉克總統的人民起義」進入第二周,埃及人正在感受經濟上的困苦。
路透社自開羅報道,說穆巴拉克一再退讓,「謝幕似乎已經開始」。西方為「長期以來一直作為被壓迫者代言人的伊斯蘭極端勢力」的發展「感到驚恐」。
美聯社華盛頓電,題為《埃及動蕩將改變美國的角色》,說「最糟糕的情況是極端穆斯林派別在埃及、突尼西亞乃至約旦崛起」,「絕大多數中東問題專家都認為這樣的世界末日不會到來」,但「美國在中東的角色很可能被永久地改變了」。《洛杉磯時報》網站報道,美國駐埃及大使馬格麗特·斯科比已經與埃及反對派領袖巴拉迪進行料談話。奧巴馬說,穆巴拉克必須里看時向新政府過渡。
美聯社從開羅報道,說30年前穆巴拉克上台使西方「消除了疑慮」,穆巴拉克始終對穆斯林兄弟會持敵對態度,「該團體獲得了廣大貧苦大眾的支持」。
2011年2月2日,開羅百萬人遊行要求穆巴拉克辭職。《紐約時報》刊登《奧巴馬呼籲埃及加快權力轉移》。德國《商報》文章《讓穆斯林兄弟會參與》,說這個組織遭到禁止的時間長達60年,被西方看作「他們支持阿拉伯世界最可惡的獨裁者的理由」,但是「在反抗穆巴拉克的活動中,穆斯林兄弟會不是推動力量」。
2011年2月3日,葉門抗議活動升級2萬示威者高呼口號,要求總統薩利赫辭職。
2011年2月4日,埃及繼續發生大規模抗議活動。反對派稱當天為「離開日」。《華爾街日報》發表《在阿拉伯的示威中,美國的影響力已經變小》。台灣中央社自華盛頓報道,「埃及過去數十年一直是美國中東戰略與情報網路的重要基石。美國多數戰略與情報專家認為,一旦埃及現任總統穆巴拉克交出政權,在伊斯蘭極端分子掌權下,美國將失去一個重要盟國」。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表《對埃及的軍事援助:至關重要的環節》。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發表《不平等未知數》,認為北非動蕩的原因之一是「許多國家在收入、財富和機會方面的不平等,都顯著高於上個世紀」。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德黑蘭大學演講表示,目前阿拉伯世界的抗議浪潮是由伊斯蘭革命引發的一場「地震」。他呼籲埃及人建立伊斯蘭政權,並稱如果埃及民眾抗議活動取得成功,將是美國中東政策的失敗
2011年2月5日,埃及執政的民族民主黨實行委員會集體辭職。《金字塔報》發表《上百萬人在解放廣場要求變革》,呼喊著穆巴拉克下台的口號。路透社自慕尼黑報道,「埃及軍方正在同西方合作讓穆巴拉克下台,以此來維持軍方幕後主宰的政治體系」。《紐約時報》發表《埃及官員謀求推動穆巴拉克下台》,說穆巴拉克越來越孤立。《華盛頓郵報》報道,奧巴馬政府正在努力說服埃及反對派參加與蘇萊曼的對話。
《紐約時報》載文《中國、推特、20來歲的年輕人VS金字塔》,「中國和以亞洲為首的整個發展中對肉類、玉米、食糖、小麥和石油的消耗日益增多,的確對埃及騷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11年2月6日,英國《金融時報》文章《各種勢力均有可能掌握阿拉伯地區的未來》,認為「腐敗的獨裁政府在西方的縱容下呆在台上且不提供自由和機會的時間越長,最反動的伊斯蘭勢力獲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美聯社華盛頓報道,《阿拉伯國家騷亂使反恐努力複雜化》。
《約旦時報》發表斯蒂格利茨《突尼西亞催化劑》,說突尼西亞的實施證明,只有經濟增長率、跟著國際市場的指令亦步亦趨、提供優質教育,是不夠的。至於民主,「美國的民主就伴隨著日益增長的不平等。不平等道什麼程度?將近1/4的國民收入進了最高端的1%人口的腰包。而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就更加嚴重」,「事實上,大多數美國人今天的境況比不上10年前」。因此,突尼西亞的民主革命。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民主的標杆」。
以色列《國土報》網站刊登《埃及不會很快給穆斯林兄弟會提供機會》,說穆斯林兄弟會缺席抗議活動,今後不大可能領導埃及。
2011年2月7日,俄羅斯《莫斯科時報》發表《第四次世界大戰》,認為「西方驕傲地稱為過去三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但是新戰爭的核心卻在別處——在穆斯林世界,鬥爭雙方的涵蓋範圍之廣令人震驚——年邁的『暴君』與高科技年輕人,伊斯蘭極端主義者與民主人士,再加上難以消除的宗教傳統和種族仇恨等等。儘管的卻存在反西方情緒,這場衝突最終只是穆斯林世界的內戰」。
2011年2月8日,埃及副總統蘇萊曼表示,政府已經制定有時間表的清晰路線圖,以「實現權力有序和平交接」。《紐約時報》社論《蘇萊曼的空洞承諾》,說美國支持蘇萊曼領導埃及項民主過渡「打錯了算盤」。
法國《費加羅報》載文《中東:美國的衰退》,感慨「短短20年間,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衰落到了何等地步!」
英國《金融時報》刊登《沉默的中產階級開始出聲》,說埃及中產階級難以容忍臃腫官僚體系、腐敗、匱乏殘缺的公共服務和殘暴的治安機構,埃及民怨沸騰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011年2月9日,埃及《金字塔報》刊登《蘇萊曼:埃及面臨兩個選擇——對話或政變》。《華盛頓郵報》發表《抗議者不理會埃及政府保證仍在開羅示威》,說蘇萊曼關於實現權力和平有序交接的表示當天,開羅出現最大規模抗議活動,要求穆巴拉克下台。《華盛頓郵報》載文《奧巴馬政府忽視了有關埃及的明確警報》。
《紐約時報》頭條刊出《隨著埃及抗議擴大,美國提出明確要求》,說美國副總統拜登「敦促埃及迅速採取措施實現民主」。埃及副總統蘇萊曼宣布,穆巴拉克同意成立委員會起草修憲建議。但委員會都視他為忠誠於穆巴拉克的人。
俄羅斯《晨報》刊登《歐洲人被趕出馬格里布》,說北非動蕩局勢反映歐美正在爭奪該地區的控制權。
法國《費加羅報》刊文《埃及為後穆巴拉克時代做準備》,說穆巴拉克8日簽署命令成立修憲委員會,「清除了向副總統蘇萊曼移交權力的主要障礙」。
以色列《國土報》網站發表《美國和埃及就無法平息抗議浪潮而打嘴仗》。埃及外長艾哈邁德·阿布·蓋特拒絕美國要求立即撤銷緊急狀態的要求,稱「華盛頓似乎是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埃及」。美國則批評埃及政府沒有「進行改革」。「美埃關係因此變得緊張起來」。
法國《回聲報》刊登《奧巴馬面臨埃及的挑戰》,說「對美國來說,賭注是要在『大中東』重建影響力和『軟實力』」。
西班牙《起義報》發表沃勒斯坦《第二次阿拉伯起義的贏家和輸家》,說大輸家顯然是美國,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大贏家將是阿拉伯人民。
2011年2月10日,《紐約時報》發表《聯網而精明的埃及年輕人引導反抗》,說這些年輕人雖有分歧但「帶有非意識形態色彩」,而美國政府錯估自己形勢,「反而激化了當地反西方的情緒」。《華盛頓郵報》刊出《示威、罷工和媒體報道的改變加大對穆巴拉克政府壓力》。英國《泰晤士報》刊登《沙特稱如果美國迫使埃及政府迅速更替,將支持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說沙特國王曾致電奧巴馬,主張穆巴拉克留任,保證埃及政權和平過渡為民主政府,他再有尊嚴地離職。法新社自華盛頓報道,「美國顯然因穆巴拉克拒絕交權而陷入尷尬境地」。
穆巴拉克向全國發表講話,宣布將權力部分交給副總統蘇萊曼,但拒絕下台,稱他將遵循自己的計劃,在今年9月任期結束後將權力交給民選政府。《華盛頓郵報》文章《穆巴拉克拒絕反對派要他立即下台的要求》說,「這一舉動出乎各界預料,也與美國的期待有相當大的距離」。《華爾街日報》刊出《穆巴拉克加深危機》。
以色列《國土報》發表《美國對中東和平不感興趣》。「中東陷於緊張局勢之中,對美國經濟有利。為什麼這樣講,只要提一下去年與沙特簽署的600億美元的軍售合同就足矣。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第一筆軍火交易」。「激進的伊斯蘭主義實際上是由多屆美國政府培植起來的」。半島電視台的「一個被指定的任務」,就是「破壞阿拉伯政權並製造混亂狀態」。
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發布《開羅和亞歷山大城電話調查(2011年2月5日至8日)》,「半數受訪者反對美國對埃及危機的處理方式,說他們不相信美國」。關於抗議活動的起因,為列前三的是「捉襟見肘的經濟」(22%)、「腐敗」(21%)、「失業/缺少就業機會」(17%)。
2011年2月11日,埃及副總統蘇萊曼宣布,總統穆巴拉克辭職,把權力交給軍方。
奧巴馬就埃及政局發表談話,稱「埃及軍方迄今以愛國的精神、負責任地發揮了國家守護著的作用」,說「美國將一直是埃及的朋友和夥伴,我們願意提供一切必要的——要求提供的——援助,爭取以可信的方式向民主過渡」。
英國《泰晤士報》刊文評論穆巴拉克辭職,題為《對西方來說他是個溫和派,對國人來說他是個暴君》。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網站報道,「美國的一些利益在中東處於危險之中」。《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刊登《埃及危急:美國為什麼被打個措手不及?》,說美國對埃及危急應對不力。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與突尼西亞的事件相比,「『人民力量』在埃及取得的勝利,對於阿拉伯人的影響要大得多」。俄羅斯《觀點報》載文稱,伊斯蘭激進勢力最終將掌握政權,「不相信以蘇萊曼為首的軍方能控制國家」,「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個完全可以與伊朗伊斯蘭革命相提並論的進程的開端」。
香港亞洲在線網站刊發美國國家研究所研究員湯姆·恩格爾哈特《穿過地獄之門》。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阿姆魯·穆薩2004年9月曾說,美國入侵伊拉克,「地獄之門在伊拉克打開了」。「『美國強權下的和平』對該地區乃至整個世界來說,都已經成了美國強權下的瘟疫」。 「如今,『人民力量』正在撼動美國在中東地位的『支柱』」。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發表《埃及危機:為何美國再度被打個措手不及》,說美國在一系列戰略衝突中疲於應付,沒有事先預測到,埃及起義是最新例證。
美國在線網站報道,副總統拜登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發表演講:
我要對我們的伊朗朋友說:讓你們的人民去遊行,讓你們的人民表達意見,把你們的人民從監獄中放出來,給他們發言的權利吧!
2011年2月12日,埃及軍方表示,埃及政府將臨時維持現狀,直到新政府產生。
《紐約時報》社論《埃及時刻》,主張美國應確保埃及軍方統治期儘快結束並建立民主新秩序。《華爾街日報》發表《埃及未來走向何路,軍方將其關鍵作用》。《華盛頓郵報》文章說,埃及「軍方重掌大權意味著嚴重的倒退」。《華盛頓郵報》發表《穆巴拉克下台了,但埃及現狀沒有改變》。日本《讀賣新聞》發表《阿拉伯世界陷入崩潰的連鎖反應》。
穆巴拉克辭職引發阿爾及利亞業和葉門的群眾示威。葉門抗議者高呼「人民要政府下台」、「葉門也要革命」。
2011年2月13日,香港《太陽報》報道,「埃及軍方早在美國知情下,訂出逼宮計劃,形同軟政變」。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在中東多國活動。據稱擬訪問以色列、約旦,「探討共同關心的安全問題,並向這兩個重要夥伴保證美國軍方致力於與它們保持夥伴關係」。
《華盛頓郵報》網站發表《阿拉伯世界復興於穆巴拉克下台的埃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反抗外國統治,經濟破敗,但是曾經「讓阿拉伯人引以為傲」,現在則「用貨真價實的獨立折價貼換西方的軍事、金融和政治援助」,「即使是往日的挫折,也比如今的茫然若失更令民眾感到自豪」。
對美國來說,民眾起義暴露出,依靠對西方國家亦步亦趨、充當西方應聲蟲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這一策略,是錯誤的。這種策略只會令這些政府喪失名譽,對華盛頓則毫無裨益。美國給穆巴拉克政府的支持越多,損失的埃及民心就越大。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已經領會到:在危急時刻,與美國的良好關係以及與以色列的和平協議,通通挽救不了自己。
向搖搖欲墜的政府提供經濟援助不會起作用。物質並非阿拉伯人民憤恨的主要部分。他們憤恨的一大目標,是過於依賴外部。
接受「臉譜」等社交網路推動突尼西亞、埃及局勢變化的經驗,美國國務院開始利用微博網站「推特」煽動伊朗反對派活動,在兩個「推特」賬戶上用波斯文發布「我們希望加入你們的對話」、「美國呼籲伊朗允許人民享有和平集會和示威的普遍權利」。國務院發言人哈默說:「政府的『推特』項目與外交是一直的」,「我們希望確保伊朗聽眾、特別是年輕人能聽到我們的觀點。由於伊朗政府實際上實施了新聞封鎖,我們正在尋求讓所有伊朗人明確了解我們立場的方式。」
2011年2月14日,《華爾街日報》頭條《中東亂局蔓延》,說抗議者目標對準伊朗、巴林和利比亞。《今日美國報》刊出《美國利用『推特』接觸伊朗人》,也表示「以官方的名義使用『推特』、『臉譜』和其他社交媒體可能適得其反」。伊朗爆發一年多來規模最大的反政府抗議,數千人與警察衝突。法新社自華盛頓報道,希拉里·柯林頓在前往國會時對記者說:
我們希望伊朗各城市走上街頭的反對派和勇敢的人民能獲得像埃及人民一樣的機會。
伊朗今天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伊朗人民勇氣的證明,是對虛偽的伊朗政權的控訴。
我要十分明確地直接支持今天走上街頭的伊朗民眾的抱負。
伊朗新聞電視台報道,美國一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為伊朗騷亂提供積極支持,中央情報局通過沙特的某些渠道為「暴亂領導人」提供了10億美元經費。
2011年2月15日,美國《時代》周刊網站載文稱,「奧巴馬政府希望伊朗成為下一個倒下的多米諾骨牌」。針對美國官方言論,伊朗外交部發言人拉明對記者說:「美國官員近來發表這些言論,是因為阿拉伯地區的變化導致其思維混亂和注意力分散」。
路透社、美聯社、美國國務院國家信息局《美國參考》報道,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今天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演講,稱美國今年將增加投入2500萬美元,專門用於促進「互聯網民主」的相關技術和培訓,幫助「網路異見分子」打破「高壓政府」設立的網路屏障,美國國務院還將在「推特」上開設中文、印度語、俄語微博。
俄羅斯《報紙報》載文,說美國支持伊朗反對派,對巴林等國的局勢表示沉默,採取雙重標準,「可以充分看出美國式民主的虛偽性」。
2011年2月16日,埃及衛生部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初步統計顯示,1月25日以來的全國抗議活動已經導致365人死亡、5500人受傷。
美聯社華盛頓電,希拉里對20多個國家的「民權活動分子」、教育界人士和學生髮表講話,號召各國反對派抓住「民主改革的歷史性時刻」。
巴林抗議者在首都珍珠廣場安營紮寨,要求首相哈利法下台,最大什葉派反對黨宣布暫停議會活動,「有可能退出議會」。
巴林素稱「海灣明珠」,人口中70%為什葉派穆斯林而長期處於遜尼派王室統治之下,遜尼派王室是美國的重要盟友。
推薦閱讀:
※前行講記 第四十二講 前行備忘錄
※《中藥備忘錄》熱葯之補氣葯:党參2
※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
※林場魅影(待續)
※「香港網路大典」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