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那些事(上、下)

圖3

呵呵,同學們,你們是不是正忙著呢?不過,再忙,也得聽我聊一會。那什麼,老誰家小誰,你們把筆都放下,說你呢,放下……對了。我知道你們忙,可是我說的也是正事,不聽咋行?

既然大傢伙都把筆放下了,那我就整點東西好好說說。先考考你們的眼力吧:你們看圖1中有幾個三角形?恐怕你不能一下子就看出來吧,你得好好數一數才行。你們再看圖2中有幾個三角形?你可能一下子就看得出來是16個。其實,圖1里的三角形也是16個。那為什麼圖1就不能一下子看出來是16個三角形,圖2就能一眼就看出來呢?其實原因賊簡單:圖1的三角形是線性排列的,也就是一個挨一個地排列的,這樣排列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就少,要想知道它們的數量,你只能挨個去數,恐怕還得用手指頭指點著,不然會數串;而圖2的三角形是平面排列的,它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多:這些三角形4個1行,共4行。這樣一來,你當然能立即算出4×4=16了——這是連許多幼兒園裡的光屁股娃娃都會算的算術題。

大家怎麼說開話了?你們說什麼?噢,你們是說我這個語文老師今兒怎麼講起數學來了,對吧?呵呵,不是不是,這裡講的數學正和我下面要講的語文有關,這叫「數學其外,語文其中」。

根據上面的兩幅圖,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平面排列的符號比線性排列的符號提供的信息要多!字母文字幾乎都是線性排列的(只有朝鮮的文字例外),即字母文字都是一個挨著一個書寫的,而我們的漢字卻是平面排列的,即漢字是由構成漢字的筆畫按一定的間架結構搭配組成的。

也許你會問:那又怎樣,這不正說明漢字很難寫嗎?是啊,與字母文字相比,漢字是難寫的——不然,怎麼總有同學在作文中寫出「通假字」來?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優缺點並存的,文字也是這樣。這樣吧,我先說說漢字的缺點吧——咱們得謙虛點。

第一,當然是難寫了。到底有多難寫?首先,很多漢字筆畫多,你看這個字:爨——你數數它有多少畫!有的漢字筆畫挺少,但又容易和別的字弄混。你看:己,已,巳——這仨字長得多像,跟三胞胎似的,書寫時連筆順都一樣,一不注意就弄混。

第二,難認。這裡的「難」主要體現在量大,你看,使用字母文字的國家,小孩子一上學,不到一個月,個個都能讀書看報了。為什麼?人家就那幾十字母,一天認識倆,不到一個月保證認全了,讀書看報就沒什麼文字障礙了。韓國使用漢字時,文盲非常多,上世紀不用漢字了,改用字母文字(韓國人稱他們的字母文字為「諺文」),不到1年,全國文盲基本都消失了,有限的幾個文盲都是老年人或有視力障礙的殘疾人。可是,我們中國的小孩子要直到小學三年級,才能在字典的輔助下讀書看報,因為我們的漢字,常用有3500多個呢。

第三,不利於機器處理。中國參加1986年洛杉磯奧運會時,人們驚奇地發現,幾乎所有國家的記者都使用打字機寫稿,只有中國記者左手捏著筆記本,右手握著圓珠筆寫稿。為什麼這樣呢?大家看圖3,這是英文打字機,新型的重不到半斤,袖珍的更是小得可以裝進衣服口袋裡,再看圖4,那是中文打字機,有好幾十斤沉,好幾百個零部件,不論安裝和操作都極其複雜。你想把它放進衣服口袋裡?那好,先麻煩你把自己的個頭長到15到20米吧。當然了,這種機械漢字打字機現在早已不再使用了——不是因為它很貴,是因為自打它被發明以來,也沒多少人會用,培養一個會使用這種打字機的人的花費,遠遠超過打字機本身。所以,很多單位買得起打字機,卻找不到會用它的人,找到了也用不起。

現在,注意了,我得說一說漢字的優點了:

第一,漢字是平面文字,信息量大。在聯合國,所有文件都要用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對應的文字印刷,人們發現,只有漢文本字體最大,但卻最薄。同樣是5號字,《紅樓夢》漢文本只要印3冊,英文本要印9冊,俄文本要印11冊!乖乖!據統計,同樣的內容,同樣的字體,英文所佔的篇幅是漢字的3倍,俄文是漢字的4倍少一點。不信,大家可以回家找一找藥品或電子產品的說明書,如果上面有英文本,你就可以比較一下這兩種文字所佔篇幅的多少了。

圖4

第二,漢字常用字比英文的常用詞少得多。在國標字型檔中共有漢字6763個,其中常用字3755個(這是相比較而言的,其實常用字只有1300多個),次常用字3008個。而《牛津英語詞典》中收錄的英語常用詞卻有50000多個!這種情況是怎樣產生的呢?這是由漢字和英文的構成方式不同造成的。請看下面的示意:

英文:字母→單詞

漢文:筆劃→字→詞

英文所有單詞都由字母直接組成的,這就意味著世界上每產生一件新事物,就要用字母造一個新單詞來稱呼它;當然,漢語中也會產生一個新詞來稱呼這個新事物,不過,漢語不必用筆劃造一個新字,只要用現有的「舊」字組合成新詞就行了。舉個例子:laser這是英文「激光」的意思。激光這種事物一產生,英語中就產生了這個全新的單詞,漢語中也產生了「激光」這個詞。但並沒有產生新的漢字。

因此,與漢語相比,雖然中英文都迅速積累了大量的單詞,但漢字數量卻並未因此發生什麼變化。

因此,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要想看懂英文報刊和書籍,得掌握50000個單詞,這數量可太大了!但要想讀中文報刊和書籍,只消認識3500常用字就行了。大家現在讀初一,識字量不到2000,看書讀報也沒什麼大問題。當然了,字和詞畢竟還不是一回事,詞雖然是由字組成的,但詞義卻不是字義的簡單疊加,不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理解起來還是困難的,這個問題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聊。

第三,漢語中對每類事物都給了一個總的名稱,如「車」。這很有用。比方說當你看到「汽車」「火車」「手推車」「自行車」之類的詞時,即使只認識「車」字,其他字都不認識(當然我們還沒慘到這種地步,這裡只是舉個例子),那至少也能知道這是一種交通運輸工具,而英文中沒有「車」這個詞,只有bus——公交車,car——轎車,truck——卡車等等等等。

美國國會曾開會討論過一個問題:怎樣把中國的「羊年」一詞翻譯成英語。因為英語中沒有「羊」這個詞,只有sheep——綿羊,goat——山羊,ram——公羊,ewe——母羊等等,美國人不知道是把中國的「羊年」譯為「公羊年」還是「母羊」年為好,因為似乎都不大合適,譯成「山羊年」或「綿羊年」也都不妥當。

如果讓英國人或美國人再造一個叫「羊」的詞,他們又會覺得很滑稽——因為造出來沒什麼用。漢語中這樣的字是用來和別的字搭配組成新詞的,如我們用「羊」這個字和其他字搭配,就有了「山羊、綿羊、公羊、母羊、大羊、小羊、羊毛、羊角、羊肉、羊腿、羊圈、羊湯」等等等等一大堆詞,而英語一般是為這些「羊物」各起一個新名詞,所以,即使硬造出來一個「羊」來,它和又哪些片語合成新詞呢?

當然,英語中也不是沒有這類表示事物總的名稱的詞,比如tree(樹)就是一個,但它僅是一個詞而已,不能像漢語那樣,同其他片語成大量的新詞,如英語中「柳樹」叫Willow,「楊樹」叫Poplar,「松樹」叫Pine,「橡樹」叫Oak……這些個「樹」都與tree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Fish是「魚」的意思,但你查一下詞典看看,英語中的「鯽魚」「鯉魚」「草魚」「鯊魚」「帶魚」等等這些個「魚」的單詞,哪個和fish能挨上邊兒。

第四,漢字是形義文字,即漢字通過字形來表示意義,這就比字母文字的形聲文字有另一個優勢:它能適應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也適應歷史上語音的變化,不管這種變化有多巨大。沒聽明白?那我舉例子來說。

陝西人對你說了一段話,你沒聽懂,因為他說的是陝西方言,我們用拼音記錄下他說的內容:「è sī mǎi lǜ di」。聽不懂怎麼辦?陝西人有辦法,他拿出紙筆,把這句話寫下來:「我是賣驢的。」哈哈,原來他是在向你介紹他的職業。因為漢字不表示聲音,所以,即使他把 「我」讀成「è」也沒關係,這不防礙他把「è」寫成「我」。

字母文字則不同,因為它是記音的,嘴裡怎麼說,筆下就怎麼拼寫。所以,如果說話者語音一變,他寫出來的字也就變了。

這樣,漢字也適應了歷史的變遷。因為語言的語音是會發生變化的。《論語》中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孔子的話,但如果你穿越時空到孔子身邊,即使他說的還是這句話,你也肯定聽不懂,因為那時的語音與現在的語音肯定不同。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認為,人類的語言的語音,大概每30年就會發生一些變化,百年以上變化更為顯著。

這也是有據可查的:元朝戲劇家關漢卿的作品《竇娥冤》的元朝印本,我們現在也能看懂,因為漢字沒什麼大變化;可是與關漢卿同時代的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戲劇原著,只有語言專家查專業詞典才能看懂,因為現代的英語單詞的寫法與莎士比亞時代的單詞已大相徑庭了,這都是語音變化惹的禍!

漢字適應不同方言甚至語言,適應歷史變化的優點,使得漢字得以穩定傳承,這樣,中華文化就得以順利傳承。

說到這,不得不說點別的——千萬別說我東拉西扯,反正咱是聊天,說啥不是說呢——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在歷史上都是使用漢字的——我剛咋說來的?漢字不記語音,適合各種方言甚至其他語言,這是沒錯的。

歷史上,中國東北的鄰居朝鮮、東邊隔海相望的日本及中國南方鄰居越南,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但,他們最初都沒有自己的文字,都借用漢字。他們的史書都是漢字寫成的。他們的文化來源於中華文明,這些國家的文化體系被稱為「漢字文化圈」。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發展,這些原先使用漢字的國家紛紛放棄或部分放棄了漢字,朝鮮和韓國使用了諺文,越南使用了拉丁字母,只有日本在假名之間夾用漢字。

這些國家放棄漢字原因很多,但其中都不乏民族主義因素。比如韓國,在放棄漢字以後,新一代青年都不懂漢字了,他們無法讀懂用漢字書寫的朝鮮歷史,出現了可怕的文化斷層。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恢復漢字教育,但這種做法,很多韓國人認為丟人——自己是韓國人,卻使用漢字!

但是,韓國政府還是明智的,韓國政府2005年2月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

呵呵,別人的事,我們還是不去管他了,不過,如果大家有興趣,以後咱還可以就這事再聊一聊。

第五……這第五嘛,這次還是不說了,呵呵,因為不知道大傢伙是不是感興趣,另外,大家不是正忙著嘛,那啥,你們接著忙,接著忙。再會,再會。

知識插播:咱們中國到底有多少漢字?有專家估計,中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漢字,最多大概能有14萬個。你別吐舌頭,這是可能的。也許你會問:14萬個,每天學10個,得學38年還帶拐彎!呵呵,這個你不用擔心,因為目前我們能見到漢字已經沒有這麼多了,流傳下來的漢字只有5萬6千多個。當然,這也不少,要記住這麼多字也十分困難。可是,我告訴你,記住這麼多字根本不可能,也沒必要。因為我們日常根本用不了這些字。那麼,我們日常生活中到底能用到多少字呢?1975-1976年,在國家出版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新華社組織和領導下,由北京新華印刷廠、人民日報印刷廠的排字工人及北京市1500名中學生協同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文字查頻統計。從政治理論、新聞通訊、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四類書籍86本,期刊104本、文章7000餘篇共2100餘萬字中進行查頻,結果確定:印刷現代書報刊物一共只用6335個字。這六千多字根據使用頻率分為五類,最常用的僅560個,常用的807個,次常用的1033個,合計共2400個,這2400個漢字佔了書報刊物漢字出現次數的99%——也就是說,一個中國人,只要認識這2400個字,一般的白話書都可看懂了。此外,還有不常用字1770個,偶出字2165個。在560個最常用字中,最多的反覆出現幾十萬次,如「的」字,在2100多萬字中就出現了83萬多次。最常用字出現頻度最高的是以下42個字:的一是在了不和有大這主中人上為們地個用工時要動國產以我到他會作來分生對於學下級義就年。這42個字佔到報刊用字的4分之1。如果你把一張報紙鋪在桌上,拿一個火柴盒往上一扔,只要是扔在正文上(扔標題上不算,那字太大),被火柴盒壓住的地方肯定至少會有一個字(當然多數情況下是不止有一個的)是那42個字中的。如果你有機會教一個小孩子學寫字,就先教那42個字吧,效果一定好得出奇!

漢字那些事(下)

哎呀,那什麼,大家都挺好的,是吧。上次聊了之後,大家有何感想,是不是還想聽我聊聊?今天聊點啥呢?當然還得聊漢字那些事,因為上次還沒聊完呢。

上次聊到漢字優點的第幾條了?對,該是第五條了。

第五,漢字組成的縮略語詞義是明確的。又不懂了?沒關係,對比一下你就明白了。先說說什麼叫「縮略語」。為便利使用,由較長的片語縮短省略而成的詞叫縮略語。

英語的(其實所有字母文字的)縮略語就是由組成這個長的片語的幾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組成的。例如英國廣播公司英語名稱為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它是由三個單片語成的,所以,「英國廣播公司」的英文縮略語就是由這三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組成的——BBC。

這樣的縮略語的意思實在是不明確的。比方說你看到這樣一個英文縮略語:ABC——你明白它是什麼意思嗎?如果不給解釋解釋,恐怕你無論如何也弄不明白它到底代表什麼,因為以「ABC」這三個字母組成的縮略語實在太多了。如果你不信,我給你列舉你個:

1.American Born Chinese出生於美國的華裔,即美籍華裔

2.Activity-based Costing 作業成本法,一種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管理系統

3.Advanced BONUS Core 高級沸騰式過熱核反應堆內核

4.Advanced-Booking Charter 預訂包機   

5.Advancing-Blade Concept 向前葉片概念   

6.Africa Bibliographic Centre 非洲文獻目錄中心   

7.Airborne Control 空中控制   

8.Alarms by Carrier 載波報警   

9.Already Been Converted 已被轉換   

10.Amateur Book Collector《業餘藏書家》(期刊)

這些個片語的縮略語都是:ABC。可惡!

還有,美國廣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和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縮略語都是ABC,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的英文名稱縮略語也ABC——已經夠亂的了,中國人還跑去湊熱鬧。

如果你以為以「ABC」為縮略語的片語就這10幾個,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這遠遠不是全部!你可以「百度一下」看看,由「ABC」組成的、僅僅是常用的英文縮略語就有36個!

如果有人向你打聽「去ABC怎麼走」,那你可把他往哪領?估計你暈過去再活過來,也整不清楚。

而漢語的縮略語則不同,它們的意思非常明確,基本不需要解釋,一看就懂。比如「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縮略語為「奧運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縮略語為「全國人大」,「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縮略語為「新四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縮略語為「人民政協」……你看,這些縮略語意思有多明確!基本上不需要特殊的解釋,大家都能理解它們的意思。「彩色電視機」的縮略語為「彩電」,一聽就懂,絕對不會有人一聽「彩電」這個詞就把它理解為「踩到電門上了」。

第六,漢字檢索系統式樣繁多。你拿本英漢詞典查英文單詞,只有一種查法——按字母順序。如果這個詞你只會讀不會寫,你還想在英文詞典上查出它來,那就慘了,你基本無從下手。可是,漢字就不同。一本《新華字典》就提供了拼音和部首兩種查字法。其實,漢字的檢索方法絕不止這兩種。除此之外,還有筆型法,四角號碼法,中國字庋(guǐ)法等等。這就給我們查字典帶來的極大的方便:這個字你認識,會讀,就用拼音查字法;這個字你不認識,就用部首或者四角號碼法;這個字你只會讀不會寫,那就用拼音法,如果一個字你不認識,又判斷不出它是哪個部首,還可以筆型筆畫法……總之,只要字典上有,你就一定能查到它。

這些檢索方法中,最科學、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是部首法,它產生在東漢時期,東漢學者許慎著的《說文解字》首創了這種檢索方法,只不過那時的部首太多,有540個,現在經過合併和改造,只剩下189個了。說它最科學,是因為它是根據漢字的構造特點總結出來的、只適合漢字的檢索方法。清代編纂的《康熙字典》,上世紀編寫的《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就都採用了部首順序編排——使用部首順序編排也有另外一個原因:有些個字我們目前已不知道它讀什麼了(哈哈,還有誰都不認識的字,你們一定還沒聽說過吧),用音序無法編排。

當然了,我們一般是用不著這麼多方法的,只要有拼音法和部首法再配以生難字表,基本就夠用了。

第七,在所有文字中,輸入計算機最快的是漢字。

哎呀,聊到這,那我可就得多說點了。為啥呢?就是因為這個計算機,很多人甚至是很多中國人都認為漢字落後了,要廢除漢字,使用拉丁字母。

老早老早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了漢字落後論,認為漢字太古老,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應該廢除漢字。尤其是漢字難以被機器處理,這個上一次已經聊過一回了。那時,熱愛漢字的人一說這個問題,心裡就沒了底氣——事實已無情地證明了這一點,你還有什麼可說的?

後來,上世紀五十年代,電子計算機發明了,漢字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因為計算機是美國人發明的,所以,它輸入英語非常方便,要輸入漢字,倆字——沒門!於是,有人說,計算機是漢字的墳墓!更有甚者,有的外國人竟說中國人根本解決不了漢字進入計算機的問題,就算解決了,也不可能是中國人解決的!

聽聽,孩子們,你們聽聽,這是人話嗎?在這一浪又一浪的對漢字的聲討聲中,有一個人拍案而起,發誓一定要解決漢字進入計算機的問題。這個人就是香港學者安子介。他歷經數年研究,終於發明了「子介寫字機」,科學易用,大長中國人的志氣!孩子們,我相信,你們聽我聊到這,也一定會拍掌叫好!啪!啪!啪!——我先拍三下。

但是,這「子介寫字機」需要單獨的輸入設備,不能使用電腦鍵盤,因此,不易推廣。這時,漢字通過鍵盤進入電腦已不是問題,但輸入的速度還是個大問題。因為當時的輸入法以拼音為主,因為漢字同音字太多,拼音輸入太慢,慢得跟牛似的——雖然我很不願意用「牛」這個字說不好的事,但這個事實我得承認。

怎麼辦?難道就讓漢字在如此現代化的設備上「牛速前進」?

「不!」另一個中國人說話了,他就是五筆字型輸入法發明人王永民。王永民發明的五筆字型輸入法非常科學,經過練習,輸入速度可達每分鐘200多個字,快的可達450個以上。把歐美字母文字甩在了後面。王永民帶領的五筆字型表演小組到聯合國去表演,以每分鐘600個字的速度震驚四座!五筆字型成為中國第一個出口美國的計算機軟體產品。微軟公司把五筆字型買去後,直接嵌入到它的Windows95中文版系統之中。

本牛老師也正是出於對王永民先生的敬佩才自學五筆字型——我和同學們的這次「筆聊」就是使用五筆字型打出來的呀!

漢字,終於讓中國出了口惡氣!

還說第八嗎?

還是說說吧。

第八,漢字具有極大的靈活性。當然,這種靈活性與漢語的特點有關。因為漢語的基本單位語素多是單音節的,漢語又是孤立語,沒有詞的形態變化,所以,漢字就運用起來就非常靈活了。你看以下這句話「酒也可以喝」,我們把這幾個字調換一下位置就可變成「喝酒也可以」「也可以喝酒」「可以喝酒也」,這在字母文字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雖然這樣一來,漢語容易出現歧義。比方說,「他在車上畫畫」,怎麼理解?既可以理解為「他坐在車上畫畫」,也可以理解為「他往車身上畫畫」,這就叫歧義。

再比如,你要請牛老師吃飯,我假裝客氣了幾句,就答應了,你就問了:「牛老師,您想吃點啥呀?」因為我臉皮比較薄,不好意思直接說,就寫了張紙條,內容如下:

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青菜一碟米飯一碗足矣

如果你這樣讀:「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青菜一碟,米飯一碗,足矣。」你一定會想:「哈哈,這個牛老師真好伺候,一碟青菜,一碗米飯就打發了。」

但如果你這樣讀:「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青菜一碟,米飯一碗,足矣。」你就會說:「呵,這個老牛,真是一點不客氣,這不是讓我破產嗎?」

這種現象在西方語言和字母文字中是絕對不會出現的,因為他們的語法規範高度科學和嚴密。說實話,如果西方字母文字沒有標點,只是斷句麻煩點,但很少會出現這樣的歧義,漢字之間要是沒有標點,這樣的歧義就會有很多。

這當然是漢字的缺點,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靈活性,我們漢語中才會出現一些其他語言文字無法創作的文學作品。

請看下面這個句子:

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如果我告訴你,上面這個句子是一首七言絕句,你想信嗎?你也許會說:「不可能,七言絕句應該有28個字,你這才10個字嘛。」

當然了,字數是少,但只你按照我的方法去讀,就能讀成一首七言絕句。先從左往右讀:

鶯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再從右往左讀: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鶯。

怎麼樣,是一首七言絕句吧!這樣一來,下面三首七言絕句你一定就會讀了:

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紅爐透炭炙寒風御隆冬

這四首七言絕句的名字分別是「春」「夏」「秋」「冬」。 好玩吧,這雖然說有點語言遊戲的味道,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詩的「詩味」也很足啊。

關於漢字這些事兒,就聊這些,以後,咱再聊點別的。

行了,這次就聊到這吧,那什麼,沒耽誤大夥時間吧,要是不幹啥的話,下次再聊。再會。

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就有一些學者提出要改革文字,把漢字廢除,而使用拉丁字母,甚至有人都拿出成套的拉丁化方案。可是,漢字拉丁化的步伐卻再也未能前進一步。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員會,其改革方向也是使漢字拉丁化,也就是字母化。

這個文字改革委員會首先做的是制定漢語拼音規則,然後是簡化漢字,共2236個漢字被簡化。可是,這些都還都稱不上是拉丁化。

那麼,為什麼當時許多人都認為漢字應該拉丁化,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也以此為目標,甚至有人制定了成套的拉丁化方案,甚至直到現在仍有人鼓吹漢字拉丁化,漢字卻還是漢字,沒有被拉丁化呢?

原因是:漢字沒法打丁化!

漢字一拉丁化,我們語言中的許多東西就表述不清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漢字中同音字太多,一旦拉丁化,我們沒法區分。比方說我們用漢語拼音寫下一句話:jīnwǎn nǐ wùbì lái.這是什麼意思?是「今晚你務必來」還是「今晚你勿必來」?因為這兩句的意思截然相反。

「shíshìshīshìshīshì」你看懂這是什麼意思嗎?其實,這只是下面這個故事的第一句話。

在有人大力鼓吹漢字拉丁化的時候,趙元任先生寫了一個故事,叫「施氏食獅史」,內容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如果上面的故事用拼音寫成,就是一大串的「shishishi」,只是聲調不相同,你讀完之後,能弄清楚嗎?

因為拼音文字是不表示意思的,所以,我們得用表義文字——漢字來區別語言中的同音字詞。再有,我們中國的所有歷史、科學文獻都是用漢字寫成的,丟棄了漢字,就是丟棄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我不敢說漢字會長生不老,但它長命百歲還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已更名為中國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這說明漢字不能拉丁化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推薦閱讀:

[轉載]漢字總共有多少字?
吳老師漢字大會(39)
如何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先得懂漢字,這是根
漢字是怎麼來的?【三】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