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家長與學生閱讀201:淺議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

推薦家長與學生閱讀201淺議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

資料來源於網路===歲月常春新浪博客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里逐漸形成的,它貫穿於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應善於抓住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譬如,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在他飲食、起居等活動中逐漸養成的,文明禮貌習慣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培養的,愛學習的習慣往往是在遊戲中形成的,愛勞動的習慣是在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當然,作為家長應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表率。

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一個壞的行為習慣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另一個是家庭成員素質構成的影響,還有一個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人的出生,一不能選擇父母,二不能選擇家庭。而我們作為父母的人,就要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它並不是指一個人具有多高的文化水,也不是有多高的職位和權力,更不是有多能掙錢。我不記得是哪一位名人說過,書讀得多的人,不一定懂的道理多;職位高權力大的人,不一定智慧就比他人聰明;掙錢多的人,不一定有修養。因此,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要從幼時抓起。

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哪一方面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家庭及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家庭中的成員之間,若具有良好的溝通協作習慣,那麼,孩子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同時,也涉及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上積極的影響,會給孩子帶來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社會上消極的影響,則會給孩子的心靈上烙上陰影。當他在接觸到社會上不熟息的人或陌生的事時,他的審慎程度會相當小心翼翼。

一個人是否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不能僅從他的外在形象加以評價。比如考上了某名校,在某企業或機關任高職,一年掙了幾百萬或幾千萬,乃至於幾千億。這些都不能說明這個人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逐漸形成的。

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清靜的成長環境,作為父母,我們要務必及盡所能,想方設法的為孩子營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在孩子面前做到以身作則,遇到問題不要自艾自怨。要積極想辦法,找措施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堅韌不拔的精神種子。

一、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孩子成長的搖籃

什麼是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良好的生活環境,它不是簡單意上的住好房,吃好的飲食,穿好的衣服,出門有車坐。而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更能影響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比如父母鬧離婚;父母長期不和,三天有天天在吵鬧;家庭成員間缺少信任等,它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影響到孩子判斷是非的準確性。是啊,都是自己的親人,他信誰呢?

有許多人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好的住宿,吃好的,穿好的,隨時有零錢花,就是給孩提供了優質成長環境。這恰恰是許多家長的誤解,也是最容易引起進入的誤區。例如:有一個孩了叫嚷「我爸爸是李剛」,是誰讓這個孩子有這樣器張的?顯然是家長。家長平日飛揚撥扈的樣子,給了孩子模仿的樣子。孩子學的,就是家長潛移默化的東西。

這個案例說明,這個孩子的家庭成長環境存在問。包敝孩子犯的一切錯誤,縱容孩子使用不當手段處理各類人際關係。有些家長就會說,我還經常又打又罵的啊!他就是不聽話。形成這樣性格的原因,就是在嬰幼兒時期,家長過於溺愛的緩故。一是祖父母過於溺愛,一是父母過於溺愛。而在兩個溺愛中,影響孩子成長的一種溺爰,應該是父母的溺愛。

為此,我要提醒每一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從小事做起,從自己的一頻一笑做起。家長的任何一個小的舉動,都是孩子幼兒時期學習的範本。

如此,提醒各位父母平時要衣著整潔,不隨地大小便,不隨地吐痰,不在牆上亂塗亂畫,不在家人面前扯荒,不幹與自己身份不符的事等。夫妻之間要和睦有愛,尊敬師長,長輩,孝敬父母,和睦親鄰。在工作上,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在家裡不談及單位上不和睦的事,要談就談業務竟曬,科研選拔,優秀評級等。在學習方面,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加強個人修養。在個人自理方面,要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獨立做(比如洗襪子,內衣),自己不能獨立做的事,找他人合作做(比如家裡換燈泡),自己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向他人學習,到網上搜索解決辦法)。父母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根織在孩子的行為里。

一個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家庭,孩子所接受到的都是善良友好的教育,當孩子長大成人後,就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在不同的環境里表現出他的優秀來。

二、良好的家庭成員間的協作關係,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免費教材

良好的家庭成員間的協作關係,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免費教材。我這樣提,或許會引起一些不同意見。然而,在我經歷的人生過程中,一些朋友的家庭,鄰居的家庭,都在不同程度上讓孩子在成長過程受到影響。

1、如何建立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係

在現實生活里,有的家庭硝煙瀰漫,卻要求孩子表現良好;有的夫妻關係緊張,卻要求孩子不能犯錯誤,這怎麼可能呢?孩子在家庭里沒有安全感,感覺不到父母的關心和愛,每天都好像生活在戰火紛飛中,怎麼可能安心學習?要想讓孩子優秀,就要從建立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係開始做起,家庭系統能夠正常的良好運轉,孩子自然就不會有問題,即便是有了問題,也會很快的解決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有很多教育書籍都提到了,關係大於一切,關係勝過任何教育。那麼這裡的關係到底是指什麼關係呢?關係並不是單單指親子關係,它包括:父親和孩子、母親和孩子,夫妻之間、婆媳之間,等等所有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如果只強調親子關係的重要性,這就很容易走進誤區。如果一個家庭裡面夫妻之間的關係不和諧,婆媳之間經常大吵大鬧,矛盾重重,又怎麼可能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要想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好比是一個運轉的系統,成員之間的關係好壞,直接影響著系統是否能夠正常運轉。在這個系統中,夫妻關係又是最重要的,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軸心,也是保持家庭系統平衡的砝碼。

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和諧關係,家庭成員之間,務必要做到長幼有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懷,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夠團結一致、同心同德,把家庭成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理解並時時刻刻都支持家庭成員的合情訴求,使整個家庭在和諧、安祥並充滿幸福中生活。

2、要實現家庭成員之間的良好關係,務必做到以下幾點

1)、要學會講話。一是講話語氣要平和,表達要委婉,不能過於隨意,不經大腦考慮,不能隨便沖人,不能講粗話髒話,更不能譏諷挖苦。隨意生氣發火,只會激化矛盾擴大矛盾。二是要會選擇恰當的時機。比如在心情好的時候講。在人少的時候講。在她意識到錯的時候講。三是適度提醒和勸誡。過於嘮叨,反而造成別人的逆反心理,不予配合。

2)、對優點要表揚。家人都各有優點,對他的優點要不時的予以讚揚,在他人面前表揚,在公開場合讚揚。要讓其知道自己被重視、被肯定、被尊重。

3)、對缺點要寬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缺點。況且人性本惡,每個人都有懶惰、自私、貪婪等弱點。在面對他的缺點時要多想他的優點。只要不是原則性的缺點,有時就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對方一定的空間和自由。

4)、對反覆犯錯要理解。答應改正的錯誤,時隔不久又犯,這也是正常的現象。「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有對其反覆犯錯的心理準備和寬容態度。

5)、要善於溝通。平時要多交流溝通,保持沉默,隱忍不發,不是好事,遲早要爆發,更為可怕。要告訴家人自己的行蹤,自己的需要,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自己的處境,讓其了解,有益彼此增加信任。

6)、要正確對待財物。生活中會經常為財物爭吵。對待財物既要勤儉持家,又要合理消費。不能過於省水省電,節衣縮食,降低生活質量。在有計劃性的儲蓄後,適度外出遊玩、請客吃飯、更添衣物、孝敬父母長輩、關心下輩,都必不可少。

7)、要勤于思考。和家人相處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其中有學問,有技巧。要綜合運用啟發、引導、說理、表揚、肯定、懲戒等各種辦法,主動對其調控。

8)、要有所改變。前面講到人人都有缺點,人人要學會寬容忍讓,但不代表對自己的缺點可以依然故我,我行我素,甚至固執己見,就是不改,你能拿我如何。這是要不得的。應該盡自己的努力改正,至少有所改正。

3、家庭成員的行為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爸爸和媽媽都得在發揮本色的基礎上,嘗試著用自己喜歡和擅長、而且是孩子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帶領孩子從認知自己、探索世界,到成長為一個家庭社會公民。在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長——包括孩子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把時間放慢,共享成長;把心態放慢,知曉孩子有各自的生理成熟度,節奏比速度會更加有益、有效;慢在明白孩子的起跑線不是別人劃定的,而是你自己的設定,起跑慢是為了積蓄一定的力量。

我曾經有一位鄰居,家裡大人小孩十多人。有爺爺、奶奶,還有叔叔、孃孃,以及兄弟姐妹。小孩子的叔叔喜歡武術,常常在家裡的院子里練拳,練雙擊棒。叔叔的雙擊棒舞得讓小孩眼花繚亂。小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叔叔練雙去棒的手法。叔叔發現孩子那認真的勁頭,就笑著喊孩子試一試,結果還挺象樣的。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默移潛化是會讓孩子學習到許多東西。家人之間彬彬有禮,長幼有序的一種行為習慣,就會讓孩子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一種良好行為行成了習慣,將其帶到社會,他還會影響著其他人,乃至於他自己組織家庭後|,還會傳遞給家人與孩子。

若一個家庭,長期存在家庭暴力的行為。孩子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將會潛移默化地,或多或少地具有家庭暴力傾向。無論這個孩子是多麼的優秀,總是會在不經意間表現出暴力行為。傷害他人或家人。若家長長期使用暴力教育孩子,那麼,這個孩子長大成人後,亦或使用這樣的教育手段去教育他的孩子。這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所引起的。

由此,我個人認為,良好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係,同樣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員之間的良好關係,是孩子成長的免費教材。

三、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試驗場

古時候,有人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不斷地尋找良好的生活環境。「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果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工作環境,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樣能夠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吸收到有益的營養。從而讓孩子健康成長起來。孩子最終要走向社會,不能總是把孩子關在家庭的小天地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需要逐漸地離開父母到各種各樣的環境中生活、觀察、思考,去探索人生的奧秘。

環境的影響,決定孩子的成長發育及性格塑造、智力的發育,甚至影響終生。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了進一步開發智力,增強日後的適應、認識理解社會的能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世界觀還沒有形成,還不具備改變環境的能力,從精神、智力方面講,好的環境促使孩子健康成長,壞的環境有礙孩子的成長。有人觀察到同樣營養狀況下的兩組兒童,一組附加良好的環境刺激,智力明顯高於沒有良好刺激的一組兒童。有人研究發現,生活在貧窮環境中的孩子,由於惡劣環境的影響,做事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常出事故,缺乏學習能力。他們對書和故事毫無興趣,語言發育落後,辭彙較同齡人少得多。由此可見,良好社會環境可促進孩子智力發育。

社會又是孩子成長過程的試驗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在幼兒園、學校,還是在公園、街道、農村,他們都是在不斷地探索人生的奧秘。嘗試著模仿大人的行為,去處理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諸如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自我防衛等等。

四、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輕鬆成長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們的耐心和毅力,還要有小小的智慧。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是全家的希望,自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爸爸媽媽們就在考慮怎樣教育、培養自己的孩子,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高人一等」。尤其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培養孩子,將來就有可能落在別人的後面,後悔莫及。那麼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家長們該如何教育培養呢?教什麼、培養什麼?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也就是說,孩子若能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那將使他一生受益無窮。因為,習慣貫穿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人,生活、衛生習慣好,就有益於身體健康成長;文明禮貌習慣好,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定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

總之,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就都至關重要。傑出的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而從兒童生理特點來講,幼兒時期的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也容易養成不良習慣,但及時糾正也比較容易。所以,幼兒時期,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最重要。

1、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具體要注意的是:在吃飯時不要讓孩子邊吃邊玩或者邊吃飯邊看電視,對消化不好;也不要用許諾法(講條件)讓孩子吃飯,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講理、亂化錢、任性等不良習慣;不能讓孩子挑食偏食,家長自己也不要挑食,樣樣都吃;吃飯時不要過於責怪、批評甚至嚇唬孩子,以免孩子情緒緊張影響食慾;飯前不要給孩子吃零食,更不要無限量給吃零食。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營養平衡、身體健康。  

2、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睡眠是幼兒生長發育、尤其是神經系統發育的必要條件。幼兒時期孩子的神經系統還沒發育完善,神經細胞容易疲勞,而大腦又處在發育最快的階段,睡眠能夠消除神經細胞的疲勞,對大腦起到保護作用。睡眠時人體又會分泌生長激素,促進人體長高,又能使幼兒身體的各個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  

培養要求主要是:按時睡覺、自己獨睡。睡覺有規律,能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早晨起床也有規律,不會睡懶覺,也不會因為沒睡醒而影響學習、耽誤家長上班等。孩子獨睡一則有利於養成好的睡眠姿勢,室內空氣好,二則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

3、幼兒時期,孩子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差,容易得各種疾病。培養孩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僅有利於孩子防病保健康,而且有利於生長發育,孩子經常生病,大人辛苦孩子發育不好。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主要重視平時,重點做好「四勤、四要、四不要」。

四勤:勤剪指甲,勤洗頭理髮,勤洗澡換衣,勤漱口刷牙。  

四要:早晚要洗臉,飯前便後要洗手,睡前要洗腳,生吃瓜果要洗凈或削皮。 

四不要:不喝生水,睡前不吃零食,冬天不蒙頭睡覺,平時不挖鼻孔和耳朵。

4、學習習慣對一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強烈的學習興趣比「知識儲備」更為重要,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培養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 

2)、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  

3)、培養孩子對書的興趣和良好的看書習慣。  

5、講文明、有禮貌、敬老愛幼是我國的民族美德,為此我們平時要重視教育,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如親戚朋友來家裡,要讓孩子主動問好,在路上碰到要打招呼,到幼兒園要向老師問早,放學說「再見」。現在家裡都有電話,孩子也都喜歡接打電話,這時可教孩子有禮貌接聽電話,如:「您好,找誰?請等一下。您好,請問〤〤在家嗎?對不起,您打錯了」。平時在公共場所要培養孩子不亂丟果殼紙屑,在家要尊敬老人,多體諒、多關心,幫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捶捶背、搬個椅子、端杯水,自己的事盡量不麻煩老人等。當然要讓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要以身垂範,給孩子做出好榜樣。  

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努力,並且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對孩子的要求都要一致,尤其是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間的要求必須一致,如要求孩子不隨便吃零食,有好吃的東西要分給大人吃,不可以獨佔,爸爸媽媽這樣要求爺爺奶奶也要這樣要求,不能順孩子,不能孩子要吃就給他吃,或孩子一哭就遷就他,小孩分東西,爺爺奶奶不要捨不得吃更不要仍留給孩子,當孩子做錯事一人在批評(爸爸或媽媽)時其他人不能當面庇護,因為當面庇護不但不能使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反而容易使孩子形成「二面性」甚至撒謊的壞習慣。再則家長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則,多示範、作榜樣。另外,還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引導多鼓勵表揚,少包辦少批評少訓斥,對孩子「嚴」與「愛」相結合,正確把握好分寸。

綜上所述,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良好的成長環境,需要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的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習到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推薦閱讀: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十二大實用培養策略4
戒掉壞習慣讓你變得更自信?
引導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和策略
和你一起終身學習--消防工程師 第7天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TAG:閱讀 | 孩子 | 習慣 | 推薦 | 學生 | 行為 | 行為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