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出孝子??看完此文,你想成為孩子怎樣的原生家庭?

前言

3月3日天使特邀裔傳林老師為大家帶來精彩講座《走向健康的親子關係》,老師與大家分享了兩種不同的親子關係,訓化的親子關係與成長的親子關係,有層次有深度地闡釋了兩種關係的不同之處,引人深思,學友收益匪淺,現天使將老師講座內容整理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學習參考。

您也可以公眾號內回復5012獲取課堂錄音。

特別感謝志願者:寶月、瑞鳳、艾嘉-玥玥媽、亞亞、周燕子、果果、三人堂古法養生、再次感謝老師的精彩演講。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親子關係,應該感謝兩個人:即我們的父母,是他們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世上,給我們這個機會分享和學習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我們的父母從未學習過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他們唯一的經驗是他們的父母如何對待他們,然後他們又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我們。

這一刻想到父母,也許你的心情是愉悅的、也許有點抱怨、甚至有點憤怒,但這一切都不是他們的錯,也不是他們父母的錯,誰都沒有錯,我們只需要尊重這個事實,是這樣發展而來的就好。我們的父母沒有機會去學習,去改變他們從原生家庭學習來的模式,因為他們不知道還有另外一種方式的存在,他們也不知道如果用那樣的方式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他們只用他們會的方式教育我們,於是就有了我們。他們曾經也是一個小孩,他們曾經也像我們一樣被自己的父母那樣對待。

很小的時候,父母是神,是我們唯一的依靠,他們在我們心中是最完美、最偉大、最有力量的,而現在我們知道,他們也有自己的脆弱、無奈和內心那個還沒有長大的小孩。他們愛著我們,並在他們能力範圍之內做到了最好,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他們用盡了所有的精力幫助我們成長,即使有時他們用的是我們不喜歡的方式,甚至是羞辱、打罵的方式。但也許這是他們學習到的唯一教育孩子的方式。

父母在任何時候都已做到了他們最好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我們要知道的是他們都是普通人,不是完美的神,要看到他們奉獻背後的愛,就像現在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愛孩子一樣。我們要感恩父母,也要感恩自己,我們覺醒並願意改變自己,成長為更好的父母,去養育、陪伴自己的孩子,儘管冒著改變帶來的痛苦。

親子關係

我們說人生就是各種關係的總和,而親子關係是所有關係中最重要的關係之一,當然還有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健康的親子關係對當好父母而言非常重要,對孩子而言更甚。今天我們來討論什麼才是健康的親子關係。

我認為親子關係分為兩種,一種是訓化的親子關係,一種是成長的親子關係。今天我先宏觀地講解一下親子關係。在這之前,我們先講一講教育的難題是什麼?現在孩子的父母焦慮的是什麼?

何謂教育

所謂的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達成一個目標的過程,主要有四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我們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有一個目標。你希望將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人?你希望和孩子有一個什麼樣的關係?這就是目標。

第二個要素,父母和孩子,我們是什麼樣的關係?

第三個要素,我們用什麼樣的關係達到目標。

第四個要素,我們用什麼樣的路徑達到目標。

舉例,我們出去玩,首先要確定目標,是公園?或者影院?首先確定目標、確定人,是我和我們的孩子,然後是確定我們要到哪裡去?如何去?那我們為何焦慮?焦慮的是不知道如何去?怎樣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路徑和方式,看到別人都是那樣去,比如別人都讓孩子學畫畫,我們也讓孩子學畫畫?別人都讓孩子學習鋼琴,我們也讓孩子學習鋼琴?就像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一樣,找不到路,就會緊張,我們不知道該走那條路?用什麼樣的方式走這條路?

我們來說說我們的古人,是如何談教育的呢?我們先來了解關於「教育」這兩個字,古人是非常智慧的。

「教」的本意,就是上示下效,父母做出榜樣,孩子去效仿,也就是上示下效之謂「教」。

「育」就是我們的目標,「養子使之善也」就是說我們養育一個孩子使他完善,更加美善。「教育」兩個字,就告訴了我們兩個目標和我們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

但是,幾千年來,沒有一個合適的方法,教我們如何去做,特別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大的方向上教給我們如何去做,比如說,我們《大學》裡面講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後,我們要格物致知。

學過傳統文化的都知道,這裡講的是如何教育好、處理好親子關係。這些講的都很好,但如何執行、如何踐行?非常困難。

一、訓化的親子關係

什麼是訓化的親子關係呢?任何一個家庭裡面,往往都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這個封閉的系統里,是以等級關係為基礎的。就是說,我是父母,你就得聽我的。有一個權威,我高,你比我低,作為級別比較低的人,例如孩子,也就必須聽大人的。

我會通過獎懲的方法,讓你來聽我的。那所謂的訓化呢,就是這樣的模式、這樣的親子關係。

所謂的訓,是什麼意思呢?一個言字旁,一個川,言字旁,就是說話的意思,川是什麼呢?就是河流,滔滔不絕的河流。大家想一想,滔滔不絕前面加一個說話的「言」字,也就是滔滔不絕地講,當我們要訓化一個人的時候,就用命令的、呵斥的口吻講,你要聽我的。古人設計的這個訓字,很形象地告訴我們,大人是如何對待小孩的。

假如我們很溫柔地講,叫做「誨」,如「誨人不倦」,「教誨」。如果訓化呢,就是我要訓斥你,讓你產生變化。

大家看到這個「化」字,左邊一個單人旁,右邊是匕首的「匕」字,就是一個人,如果你不聽我的,我就一手拿著一個匕首,來恐嚇你,讓你必須聽我的,讓你產生變化。

在一個封閉的家庭系統裡面,以等級關係、或者權威為基礎的親子關係,往往以訓化的方式培養教育孩子,強調了父母和等級,卻忽視了孩子的位置,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人。

就好像我們今天上午提問中,大家關心的是:我如何來改變孩子?我如何做能讓孩子改變?但是我們很少關心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作為孩子,他這樣做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心理學上講,這就是把人「物化」,並沒有把人,當做一個人,沒有看到人行為背後的渴望、期望、觀點是什麼?他作為一個人,本性是什麼,我們都沒看到,只是看到了孩子的行為,糾結於孩子的行為。

1父母關係

在親子關係裡面,第一層是父母關係。在訓化的親子關係中,家長處於權威地位,孩子處於劣勢地位。所有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孩子、讓孩子聽我的、讓孩子產生改變。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是支配和服從的關係,父母有支配的權利,孩子只有服從的權利和服從的義務。就像《弟子規》里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責,應順從。孩子在家庭里,沒有任何的家庭地位。

2培養目標

第二層是目標即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在一個封閉的家庭系統裡面,一個訓化教養的家庭裡面,父母教育往往是為了完成父親或者母親未完成的生命渴望,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我這輩子沒有完成的、沒有做到的事情,我的孩子,就要代我去完成。我沒有上過大學,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考一個好的大學;我沒有進名牌大學,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進入名牌大學;這一生,我沒有賺到很多的錢,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賺很多的錢。還有很多媽媽說:現在很好啊,我對孩子沒有太多的希望、太多的目標。但是,一般情況下,你肯定是有目標的。那怎麼看你的目標呢?很簡單,你肯定會有許多你不允許你孩子做的事情。你不允許你孩子做的事情的反面就是你的目標。比如說,你不希望孩子是個脾氣暴躁的人,那你的目標就是把你孩子培養成溫順的人;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撒謊,那你的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成守信的人。這就是我們培養的目標,或者說親子關係的目標。你的孩子的目標就是建立在父母沒有完成的生命渴望。通過孩子來實現完成我們的願望或者完成我們的生命期待。

3成長規律

第三,孩子的成長規律。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太清楚,不知道孩子會出現什麼樣的規律。比如說,2歲的孩子會出現什麼樣情況,4歲會出現什麼樣情況。就像我們農民種莊稼,如果是一個有經驗的農民,會清楚5月份我應該種水稻、插秧。7月份應該養化,10月份應該收割。

但是我們的父母,因為沒有經驗,也沒有人指導孩子的成長規律是什麼,所以看到周邊別的孩子會走路,自己孩子還沒有走就很焦慮;別的孩子會背唐詩多少首,他也會很焦慮;我們的孩子說話晚一點了,他也會焦慮。如果說我們知道孩子的成長規律了,這樣的規律不一定是非要我們養幾個孩子之後才知道,我們可以通過學習。

比如在華德福的理念裡面:

0-7歲是孩子意志力培養的重要時期,7-14歲是孩子的情感培養時期,14-21歲是孩子的邏輯思維培養期。

如果你知道這樣的規律,你就不會想到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要過早的學會智力開發、過早的學會彈鋼琴等等。如果你發現孩子出現這樣的規律了,你也不會焦慮。當然我們有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敏感期也很清楚。知道這個階段是孩子的變扭期,這個階段是孩子的規則期。但是很多的父母還是不知道孩子的成長規律是什麼,當孩子出現不如別的孩子的情況或者偏差行為的時候,他就會非常的焦慮,想如何從行為上去改變孩子,而大多數父母往往是用訓化的方式。

學習方式

我們古人常說棒打出孝子,就通過獎賞和懲罰的方式讓你孩子做出改變,達成一種我想要的方式、目標。我希望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不聽,那麼我就懲罰你,如果你做到了,我就獎賞你。這跟訓練猴子做一些表演一樣,沒有任何的區別。

簡單談一談一個人是如何學習的、改變的。因為我們很多媽媽,很關心孩子行為的學習。如何更愛學習,一些不好的方式如何去改變呢。我從心理學角度講講,如何讓孩子從行為上做出改變。孩子的學習一共有四種方式,在這裡,我先講前三種方式,第四種留到後面講。

1經典條件作用學習

第一種是經典條件的作用學習,即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習。比如說在我們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給孩子餵奶,你把奶瓶放在他面前,他就會很開心,他就是看到一個東西就知道下一個會是什麼樣的行為,他的行為就會提前產生。我們叫它為條件反射行為,這個行為往往出現在1-2歲之前,這對動物影響比較大,對人的影響不是很大。

2操作性條件學習

第二種是操作性條件學習,即以斯金納為代表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絕大部分人學習的一種方式。如果說你想讓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員工、我們的伴侶讓他的行為做出改變,就可以用四種方式:正強化、負強化、正懲罰、負懲罰。

為什麼要講這個呢,因為我們父母在教育我們孩子時,往往只用一種方法,要麼打罵要麼獎勵。他不知道有更好的方式讓孩子的行為產生改變。舉一個例子,如果孩子做作業比較拖拉,1個小時的作業他總是要拖到2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那我們要怎麼辦呢?如何讓孩子更有效的學習?如果你想從行為上改變他,那我們就用這4種方式。

第一種正強化。讓他感覺更加快樂,人都是感覺少快樂多痛苦。正強化就是讓他感覺更加快樂的狀態。如果說你這一個星期都能在1小時內完成作業,這個周末我可以帶你去看一場電影。這就是讓他感覺快樂,有學習的動力。

第二種負強化,減少孩子的痛苦。還是舉剛才的例子,如果這個孩子每天要洗碗或者拖地,那你就可以說如果你這個禮拜每周都1個小時完成作業,那你這個禮拜就可以不用洗碗拖地。

第三種正懲罰。還是剛才的作業例子,如果你不能在1個小時完成作業,你就必須靠牆站一個小時,或者打你手心10-20下。這種方式就是典型的棒打出孝子,這種方式最快,因為人最怕痛苦。但是它有很多很多的後遺症。

第四種負懲罰,減少他的快樂。如果說你不能在1小時完成作業,就取消你周末去公園玩的機會、禮拜天去打籃球的機會、你就必須留在家裡面。

這四種行為,都會讓孩子進行改變。用這四種方式其實都是有效的。但其中關於正懲罰我是非常的不主張。就是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做出改變,就是最快的方法,棒打出孝子。

為什麼棒打會出孝子呢?

它背後有很大心理學的原因,因為經常被打的人,他的自我價值感是不夠的。他為了證明他的自我價值感,必須通過很多的努力去奮鬥來證明。為了證明自己,他會做很多的努力和辛苦;這樣到社會上以後,容易產生一些成績或者在社會上取得一定的地位。但是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很多的人會形成習得性無助。

懲罰尤其打罵,正懲罰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第一個影響是一旦你這個懲罰不存在的時候,他這個作用就取消了。比如說,一個父親經常打孩子,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孩子就會做一些偏差行為,很嚴重的偏差行為;還有就是父母經常打孩子,當孩子長到青春期的時候,當他自己有力量面對你的懲罰的時候,或者不在意你的懲罰的時候,他會加倍地爆發他的偏差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到青春期他的叛逆非常的厲害,就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父母的打罵或者懲罰非常的厲害,孩子到那時候呢,就會更加的叛逆。

第二個影響是會讓孩子會有攻擊行為。我也看到我們很多父母剛才提的問題當中提到,我的孩子怎麼會有攻擊行為呢?孩子的攻擊行為絕大部分是根據養育中去學來的,一個從來沒有被爸爸媽媽打過的人,這樣的孩子是很少會有攻擊行為的或者說他不會有攻擊行為的。況且這樣的攻擊行為,如果說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成長引導,他會有很多暴力傾向,到社會上也會這樣,有很大的暴力傾向,他認為這樣的攻擊行為是處理問題最有效的方式。

第三個影響是懲罰行為即打罵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叫習得性無助。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覺得,我就這樣了、我就是不行、我就是不可以,就是因為我不可以、我不行、才被爸爸媽媽經常這樣的打,我就是一個不值得的人,我就是一個不好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他特別容易厭學,他沒有足夠的自信、沒有價值感,也會產生抑鬱。

有抑鬱的青少年往往都是小時候受到過父母的責罵和懲罰。剛才我們也有媽媽提到說,我也學過很多的東西,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好,但是,一到那個時候呢我就忍不住。我們經常做家庭治療很清楚這裡面是什麼原因,因為不能打孩子是大腦告訴你的,但是一到面對壓力的情境之下的時候,或者說憤怒的時候,你一定會用身體去行動,而不是大腦。

你的身體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去做,一下子你就會想起你小時候被打的情景,你就用這種方式來處理,而這種方式是大腦沒辦法來調節的,我們說這就是身體的訊息對人產生的影響。如果說你真的沒辦法改變的話,或者暫時還改變不了,我建議你用負懲罰的方式來懲罰孩子。什麼意思呢?減少孩子的快樂。你真的打算要懲罰孩子的時候,你就減少孩子的一些特權。比如說,你不讓他去打籃球、不讓他去看電影直到他達到你想要的一些好的行為。

還有的媽媽說,這個我也做不到,我真的憤怒的時候,或者說火氣一上來的時候,我就是要動手。如果你還是做不到的話,

我建議你懲罰要注意幾個方面:

第一要緊跟,你不能說孩子比如說他沒有學習、作業拖拉,你跟他講,等你爸爸明天回來,他來懲罰你。我們說要緊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這個行為發生以後你要懲罰他,要緊急的、緊跟著就要懲罰,而不是說等到爸爸、等明天爸爸回來以後再來懲罰。

第二個要一致。就是說,他所犯的那個錯誤或你認為他所犯的那個錯誤,跟他受到的懲罰要一致起來。從法學上面說叫罪責相當。就是說,他如果說犯了很小的錯誤你不能給他很大的懲罰,那沒有效;如果他犯了個很大的錯誤,你給他很小的懲罰,那也是無效的。

第三個是最重要的,就是說你是針對他的行為,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但是我們父母一生氣的時候,針對的往往不是行為而是他這個人。就會罵這個孩子你真沒用、你怎麼這麼笨、我怎麼生了你這個孩子、你就是扶不上牆的阿斗,這樣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會越來越低。

在我們幼兒園,我們要求我們每一個父母都承諾做到永遠不體罰孩子。因為我做太多的成人資料,很清楚體罰孩子對孩子一生的創傷是什麼、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恐懼和創傷。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小時候被父母打過,現在你肯定已經忘了被打的那件事情是什麼,父母打的那個痛也許早就忘了。但是那個羞愧感或羞恥感一定還在,每到這個時候呢,你一定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

3認知學習

第三種是認知學習。對我們父母來說,用的最多的就是講道理。給孩子講很多很多的道理,我們掙錢很辛苦、你應該好好努力、如果你今天不好好努力、將來你就不會有好的工作、你就掙不到錢、你就不能過上很好的生活。

如果大家了解華德福就知道,在十四歲之前,孩子未開智之前,給孩子講任何的道理都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如果他聽進去那是因為靠同訓力。

以上我就講到我們的普通的所謂的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我把它命名為叫「訓化的親子關係」。這其中有個特點就是沒有孩子的參與,整個過程中,實際上他不是一個關係,這個關係就跟你和猴子的關係一樣,或者就跟你和養的動物的關係一樣的,他不稱之為關係,或者不稱為嚴格意義上的親子關係,因為這個過程中沒有孩子的參與。

任何一個關係我們說不管你和太太的關係、你和先生的關係、你和上級的關係,它要具備四個要素:

第一、在這個關係裡面,你要知道我要什麼;

第二、你要知道對方要什麼,要允許對方說說他要什麼;

第三、是要知道我們想要的是什麼;

第四、才是我們如何行動或者說我們如何去選擇。

但是在訓化的親子關係裡面,我們根本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麼,或者說我們不屑於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麼,就好像說我們父母經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情緒,他經常哭鬧,那我們就看到他的行為,你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背後的動機又是什麼、當時的感受又是什麼。我們從來沒關心過,我們只關心他這樣的行為給我帶來了很多的煩惱。

我們需要改變你這樣的行為,也沒有說、也不知道我們想要的是什麼,特別是到青春期以後或者說九歲以後,我們說九歲是青春期的預演,孩子會有很多所謂的叛逆的行為,會爭取自己的權利,我們從來不問孩子想要什麼或者說我們想要什麼,我們想建立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來沒跟孩子商量過,或是聽聽孩子的意見。那所謂的決定,從來也是單方面的決定,從來沒有問過孩子,這樣的決定合適嗎?你是不是也同意這樣的決定?你的想法又是什麼呢?我們的親子關係當中孩子就是一個被動的,被訓化的一個人,或者說就像一個物品一樣,他沒有作為一個人的意義而存在。

二、成長的親子關係

健康的親子關係是成長的親子關係,薩提亞女士認為人們對感知這個世界或認知這個世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個是等級的模式,一個是成長的模式。

等級的模式我剛才已經講過了,下面我重點講一講關於成長的家庭親子關係模式。在一個封閉的家庭系統裡面,他是有等級的,父母就是高高在上的,屬於有權利的人孩子是被動的、順從的,是被懲罰的對象,他只能消極遵守父母要求的行為。

在一個封閉的家庭系統裡面總會有權威存在,有了權威就會有恐懼,孩子會有莫名的恐懼,孩子為了避免恐懼,他只能按照家庭父母要求的模式去成長,他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去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系統當中,孩子必須找到他在這個家庭中的位置,然後適應他這個位置,孩子的行為模式是根據父母要求來產生他的行為模式,比如說父親希望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或者說父親很強勢,孩子就要犧牲自己的意志,更加的順從父親聽父親的話。或者說母親很脆弱,孩子就要犧牲自己的脆弱和童年的純真來擔當一個家庭的責任。

等級模式的家庭是孩子以犧牲自我的方式來實現家庭的成長。而在一個成長的親子關係當中、開放的家庭系統當中,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認為每一個人都是有價值的,作為父母我也不比你孩子懂太多,只是比你更早來到這個世間而已,我們一起來成長。

健康親子關係的四個標準

薩提亞女士認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或者說一個健康的親子關係,她提了四個方面的標準。

第一、親子之間或者說家庭成員之間交流是暢通的、溝通是暢通的,我想說什麼我是可以表達的,我的感受是可以表達的、我的觀點也是可以表達的、我的憤怒也是可以表達的。我們很多的家庭是不允許孩子表達憤怒的。一個孩子不允許他去表達憤怒,他就會憤怒地去表達。這就是剛才很多媽媽提出沒辦法控制孩子情緒的原因或者是孩子容易發脾氣的原因

第二、每個家庭都有一些規條或者家庭規則,比如說孩子見到大人要打招呼、吃飯的時候不允許說話、吃飯的時候米粒不允許掉在桌子上,這都是家庭規條。比如有的家庭規定孩子九點之前必須到家,這樣的家庭規則應該是有彈性的。

第三、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差異應該是被允許的或者說都是被欣賞的。我們很多家庭裡邊是不允許有差異的。你跟我不同,我作為父母你就應該聽我的。比如說,我們青春期的孩子,我希望孩子你應該穿什麼樣衣服、做什麼樣的髮型,如果說你跟我不同我就要修理你,你必須要按照我的方式來成長,有差異是不被欣賞的。

第四、在這個家庭當中錯誤是被允許的,允許別人犯錯誤。所以說成長的親子關係,我們堅持每個人在家庭裡面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有表達的自由、選擇的權力、有說不的權利。

我們很多的父母不允許孩子說不,那孩子為什麼要拚命說不呢,他就是要實現自我。孩子要獨立成為一個人,他只有通過說不才能體現他的存在。

一個成長的家庭當中,我們也知道大人也會犯錯誤,孩子也會犯錯誤,當一個錯誤發生的時候,我們首先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行為。比如說一個孩子上學遲到了,他就不願意去上學了,作為父母往往首先關心的一個行為是你為什麼遲到,你就是懶、就是不想學習、你就是不上進,而我們有沒有去問孩子,孩子你是不是不願意今天去學習、你是不是碰到什麼困難了、爸爸或者媽媽能幫到你的是什麼。你不願意去學習,你的感受是什麼,我們從來沒看重孩子這個人而是看到他這個行為。

因為我講到許多孩子如何才能成長為一個成長的親子關係,有的家長就問如何才能成長為一個成長型的家庭關係,我們也在不停的學習,我們能想成為你所說的那樣子,但做不到。

心理成長

所謂成長,就是一個人從心理上幫自己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大人。也許你今年已經30歲,生理年齡30歲40歲,但是你的心理仍然停留在十幾歲,甚至更小。作一個評估,如果你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那就說明你的心理年齡還很小或者說你還需要成長。

第一、你凡事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太考慮他人的感,別人都要圍著你轉,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你完全依賴於他人,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希望有一個人來幫你解決所有的問題,當做一個決定的時候你希望別人來幫你做決定,依賴別人。

第三、你沒有控制力,或者你缺乏自制力。你不能控制住你自己,比方說你想吃一個美食的時候,你沒辦法控制自己可以不吃那樣東西。比如說現在大家都知道看手機,你沒辦法控制自己可以一個小時之內不看手機或者一天當中不用手機。如果說你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或者說缺乏自制力或者說喜歡依賴他人那就說明我們心理上需要成長了。

薩提亞女士說一個人有三度誕生:

第一度誕生是爸爸媽媽精子和卵子相結合的時候

第二度誕生是從媽媽的身體里出來。

第三度誕生就是我們自我的成長。讓我們自己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第三度誕生自己成為自己的主宰,自己成為自己行為的決定者。我們不需要依賴他人,我們有很高的自尊我們有很高的自制力。成長的親子關係主要依賴父母的成長,父母的成長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冰山理論

個人學的心理學流派有很多,成人成長模式薩提亞是非常好的,當然華德福也一樣非常精準,對孩子特別的有效。我覺得對成人薩提亞也是非常棒的模式。如果學過薩提亞都知道,薩提亞的冰山模式非常非常的好用。他裡面會講到情緒管理,講到XX姿態,講到你的家庭規條,講到你如何滿足你未滿足的期待,講到你如何認識自我,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我們重點講一下關於冰山,冰山理論最早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覺得人的行為看到的只是上面一小部分,下面很大一部分是潛藏的行為,是我們看不到的潛意識。而薩提亞的冰山他分得更細,這裡發一幅冰山的圖給大家看一下。

這就是一個人的行為背後一定能看到他的感受、觀點。正因為他有這樣一個觀點才能產生這樣一個行為,這個觀點的背後他是有一個期待的,這個期待都是為了滿足他的渴望,滿足他的渴望就是為更好的實現他的自我。這樣說起來還是比較空洞,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也沒有辦法具體和大家講一講如何覺察自己的冰山,我們來舉個簡單的例子,

當你看到一個孩子他的行為讓你不滿意的時候或者他發脾氣的時候,那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處理的步驟往往是你先問孩子發生了什麼?特別是7歲前的孩子,當你這樣問他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他馬上就停止了哭,他不會再哭,他會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你幫他區分感受,你這一刻的感受是什麼?是很難過、很傷心還是很憤怒?我們很多成人在做諮詢的時候,他都沒辦法區分這些感受。當我問他:「那一刻你是什麼樣的感受啊?」他往往會說:」我沒有感受。「就是他不怎麼區分自己的感受,他的感受被壓抑住了。一個孩子肯定是有一個觀點的,比如說」我認為我的哥哥就應該讓著我,所以哥哥不讓著我的時候,我就會憤怒。」這是他的觀點,一旦有了這樣的觀點以後,他就會憤怒,這就是他的觀點。

他的觀點背後是什麼呢?他是有一個期待的,我們說所有的憤怒都是某一個期待落空或者所有的脾氣都是某一個期待落空了,比如說他期待他哥哥可以讓著他,哥哥可以把玩具讓他先玩,當哥哥沒有這樣做的時候呢他就會憤怒。那我們再往下說,如果說哥哥真的將玩具讓給他先玩了,或者說把玩具讓給他了,他就覺得自己被尊重了,他就是被愛了,我們很多父母看到孩子鬧啊發脾氣啊憤怒啊,卻看不到孩子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判斷父母是否愛自己,孩子覺得你答應幫我買那個玩具,你答應陪我去看電影,就是愛我的表現,如果你愛我你就那樣去做。當然因為孩子還不能這樣區分,就需要我們父母幫助他建立更好的規則,但是孩子的世界裡他就是這樣認為的。

成長就是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生命,看到別人的生命。

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第一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應該是一個平等的關係,相互看到生命的關係。

第二個我們親子成長的目標不應該是我們父母未完成的情結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來滿足,通過孩子來滿足我們的期待。

用史代納先生的話說:

我們帶著崇敬來接納孩子,帶著愛來教育孩子,護送孩子走上自由之路,孩子成為他自己,我們父母要的就是陪伴,用愛去接納。

說到我們親子關係的成長目標,用傳統文化中講就是「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讓孩子成為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這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就是成長型親子關係的目標,而不是我們想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第三個我們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路徑,你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是什麼,0-7歲的成長規律是什麼,7-14歲的成長規律是什麼,14-21歲的成長規律又是什麼,因為這方面的書已經很多了,但是我建議大家,因為很多媽媽都了解華德福,如果不了解華德福的媽媽可以了解這方面,我個人覺得這麼多年心理學的學習,華德福是對一個人的成長規律把握得最精準的一門學科或者一個理論體系。

第四我們說方法,我們怎麼去陪伴孩子,我們說要陪伴孩子往前走達到我們的目標、路徑也找到了,那怎麼樣陪著孩子往前走呢?你是背著孩子往前走?還是打罵孩子往前走?還是哄著孩子往前走?還是講道理地陪著孩子往前走?

4體驗模仿式學習

前面提到了三種學習方式讓孩子產生改變,我剛才說了總共有四種,那第四種是什麼呢?就是舒展式即體驗模仿式學習,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我們父母經常做的是什麼呢?

你照我說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我說的讓你怎麼去做就怎麼做,而我做的你不一定要全學,你不能照著我做的去做,但是孩子的學習或者說七歲之前的孩子的學習包括成人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模仿體驗式的學習。

為什麼孩子是模仿學習呢?因為孩子生下來從心理上講他要生存,他怎麼樣才能生存呢?父母是他唯一依靠的人,在他眼裡父母可以給他安全,可以讓他很好地活下來,這樣他就和父母產生了連結,如果沒有和父母產生連結的話他就沒辦法活下來。那如何才能和父母產生連結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模仿他,成為跟你一樣的人,你一定會接納我,這是孩子心目中所想的。

所以孩子有時候會混亂,他不看你要我不撒謊,父母有時候會撒謊,你和孩子講打人是不好的,但是父母又經常打我,這時孩子就會矛盾,那我究竟應該打人好呢還是不打人好呢?這時他為了在潛意識裡向父母學習,他會和父母去連結,他會模仿父母的行為,這些潛意識的東西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他覺得我只有和你一樣了你才會接納我、才會愛我,這也是為什麼特別是女孩子她的爸爸是一個有家庭暴力的人,她找的先生往往也是有家庭暴力的人,因為她潛意識裡想和爸爸連結,她想和她媽媽連結,我也成為你一樣的人,我也被家庭暴力了,這樣你就會愛我、就會接納我,許多的原生家庭的悲劇往往就是這樣造成的。

讓我們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你想孩子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你自己就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你想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你自己就要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你不能自己不自信卻要求孩子要自信,那樣孩子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就像薩提亞女士說:

「如果你要愛我,首先學會愛你自己,如果你不能愛你自己,你是沒辦法愛我的,因為你沒學到,你也做不到,你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

今天我講了如何建立一個健康的親子關係或者說成長的親子關係,簡單說

第一個我們要看到孩子這個生命,看到父母自己這個生命。

第二個看到孩子成長的目標是什麼而不是我未完成的使命讓孩子代我去完成,讓孩子自由地成長,史代納先生說:「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父母只是一個陪伴者,然後相信孩子可以很好地自我成長,我們只要照顧好孩子陪伴好孩子就可以了。

第三個是我們成為孩子的榜樣,我們想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成為那樣的人,讓孩子從我們身上去學習,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說我是一個酗酒的人,我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就讓孩子來學習酗酒學習脾氣暴躁,而是說我們要成長,我們要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一個有堅強意志的人,成為一個有情感的人,或者說成為思考非常健全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此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成為這樣的人,父母需要不斷自我成長,成為孩子的榜樣,不斷地修行,就像今天很多爸爸媽媽願意來聽我分享一樣,自己有所改變,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爸爸和媽媽。

以上,我就是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講如何去建立一個很好的成長型的親子關係,而改變那種馴化式的親子關係。

走進薩提亞

薩提亞,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珍貴的心靈禮物,幫助我們認識生命內在的豐富和美麗。每一個生命都有著獨特的成長脈絡,無論舊有的成長模式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經歷與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納。在尊重與接納中,覺察自我、發掘更高自我價值,從而獲得來自內心的生命能量,塑造充盈而豐滿的人生。

3/22(周二)起,天使特邀傳林老師帶我們開啟薩提亞學習之旅,詳情請了解走進薩提亞,走進幸福

·成長沒有終點·

關注開啟你與孩子的幸福成長曆程

近期V課堂


推薦閱讀:

鳳凰男:你的房產證得寫我爸媽名字!(請攜帶腦子閱讀此文)
看完此文,你是個有福氣的人!
看到此文勝過你收入百萬
看過此文章的, 99%的婆媳關係都變好了!
僅以此文送給和小悅悅事件有關的人們

TAG:孩子 | 家庭 | 原生家庭 | 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