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國各地春節的風俗

▲北京年俗

北京人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飯後會盡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點的鐘聲敲響,「大年初一吃餃子」就開始了。「年初一的餃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點一過就端上桌的。

待到天明,家裡的晚輩都要給長輩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則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聚會的日子,或者是出門逛廟會。那時街上隨處可見頭插紅花的姑娘、手舉風車的小伙兒,還有身掛大串山裡紅、手裡抖著空竹的孩子,過年那幾天,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在北京,過年時,街上所有店鋪都停業休息,只有賣鞭炮的商店開著門。

△老北京的春節廟會

▲上海年俗

除夕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豐盛的。夜間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觀看電視節目,名曰"守歲",當新的一年鐘聲敲響時,霎時鞭炮齊鳴,迎接新春。初一拂曉,人們都穿戴整齊,合家向長輩拜年,平輩間相互拜年。長輩還要給孩子們送紅紙包的壓歲錢,祝賀他們增加一歲。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親友賀年。初四,不少人都買了活鮮鯉魚「接財神」。因「鯉」和「利」讀音相近,再因從水裡抓出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的時候,頭尾翹起,像大元寶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熱鬧,往寺院進香或逛廟市者絡繹不絕。

▲廣州年俗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裡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江蘇年俗

江蘇春節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鐘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江蘇的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江蘇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初一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

▲山東年俗

大年初一零點開始這個時間鞭炮齊鳴,節日的歡樂傳遍千家萬戶。天一放亮,婦女們便忙著煮餃子,有的地方要鳴放鞭炮,有的地方用芝麻秸燒火,意味著新的一年響響亮亮,節節增高。吃罷餃子,該去拜年了。一般先家拜,晚輩給長輩拜,平輩之間再相互拜;而後近拜,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初一早上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膠東許多地方的女主人初一早上一起床,就要手持紅燭,掀起炕席來照,然後再照屋裡的每個角落,意為把邪氣照散;孩子一起床就按長輩的吩咐,攀上門栓打三個鞦韆,據說能長得快;把一些硬幣扔進水缸,據說一年不會幹旱。鄒城等地搗老鼠洞更有趣,初一早上,人們就用擀麵杖搗鼠洞,邊搗邊說:「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瞎它。」魯南地區初一這天,要給牲畜餃子吃,也有的用五穀雜糧喂牲口,餵飽後用掃帚在牲口身上掃,掃出什麼糧來,就意味著什麼糧豐收。

▲廣西年俗

廣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隻鬥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鬥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更有趣的是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陝西年俗

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陝西人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裡,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裡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

▲福建年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

△福建年俗:拜年

▲山西年俗

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山西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衝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衝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察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誌》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即省城達達火也。」

▲雲南年俗

雲南過年時與漢族一樣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製的春聯,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因為邊貼邊唱,白族的春聯被稱為"歌聯"。大門上貼的是春樹和大象的圖案,由家中年紀最大的老人製作,最小的娃娃粘貼。一邊貼一邊唱「春回大地百福生,萬物更新千祥臨;戶對青山六畜旺,門含田疇五穀增;豐衣足食家和順,國泰民安享太平」這樣的民歌。貼好大門的「歌聯」,接著貼堂屋門、樓門、房門、廚房門,再貼犁、耙、鞍等生產工具,最後貼花草樹木……「歌聯」貼到什麼東西上面,就以那種東西為「主題」,唱首聯歌表達「聯意」。如貼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紙,人們唱的「聯歌」是「竹報平安值千金,清白傳家振家聲;東風得意花千里,紅日高照萬木春。」這種剪紙、唱歌融為一體的「歌聯」,堪稱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海南年俗

在海南的鄉下,春節來臨的前幾天是大衛生、大清潔的日子,俗稱「采屋」(海南話),且要挑選吉日才能「采」。按照習俗,一把掃帚不可同時掃兩間屋,家有幾間屋便做幾把大掃帚,一把掃帚也不可重複用兩次,掃過就得扔,不可留著用,這很講究。

「采屋」完後做年糕,這是約定成俗的習慣,年三十祭祖的時候也不可缺年糕。海南人在年三十的晚上都會吃圍爐,圍爐是一年中最後一次盛宴,也是開始過年的標誌。大年初一多數海南人要吃齋菜。齋菜的特徵是不食用以動物性原材料製成的食品,即使植物性原材料也要嚴格選擇的。

海口人大多信奉關帝(關羽,海口人指其為財神),海口人對所謂的關帝爺生日正月十二非常重視。正月十五晚上是海口傳統的換花節,換花節對海南人就好像情人節對於西方國家,很多海口人在換花節上找到滿意的人生伴侶。

『文史天地』伴你欣賞歷史的精彩片段

我們為你介紹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講述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果您有更多關於歷史的精彩內容可以通過我們分享給大家。

訂閱:點擊大標題下的?文史天地-->再點擊?關注 按鈕即可訂閱;

點擊大標題下的?文史天地-->再點擊?查看歷史信息 即可查看往期內容。


推薦閱讀:

今年春節別再買毛衣,如今70後女人都學上海女人這樣穿,高級顯白
春節AB搭配餐,從此過節不怕胖
春節特診:如何照顧「三度」醉酒者
春節送客戶字畫好處多,名家花鳥畫送出品位!

TAG:春節 | 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