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特色中秋節-- 齋月宮走月亮唱曲會

蘇州特色中秋節 齋月宮走月亮唱曲會

   八月半斗香  蘇州民俗博物館藏 孫雲攝

  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佳節之一。農曆八、九、十這三個月是一年四季的秋季月份,而八月十五又正在三月當中,所以稱為中秋節或仲秋節,又有八月半、團圓節之稱,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籥師》中,其曰:「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嫦娥應悔偷靈藥:  奔月那些神話  古代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故事十分豐富,故事裡月亮與玉兔、嫦娥、桂樹、吳剛都有關係。戰國屈原《天問》已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的疑問,看來月中有兔之說在當時已經成型,不然屈原不會發出此問,後來又演化出玉兔搗葯的傳說。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在先秦時候就已出現了。嫦娥,相傳她本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裡求來的不死葯,飛入了月宮,西漢初期的《淮南子》一書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作為典故引用,其云:「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東漢高誘為《淮南子》作註解中亦寫道:「姮娥,羿妻也。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中國各地的民間傳說中也有類似的仙話:古時候,十日照耀大地,土地乾裂,人民不能生活,堯命后羿射日,后羿在射下九個太陽後,西王母賜給他長生不老仙藥,但后羿不捨得吃下,就交於嫦娥保管。后羿門徒逢蒙覬覦仙藥,偷偷來到后羿家裡,逼迫嫦娥交出仙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仙藥,沒想到,身子輕飄起來,竟然向天上飛去。那一天正是八月十五,月亮正圓,從此以後,嫦娥長居廣寒宮,只有玉兔做伴,后羿回家見不到妻子,得之此事後悔不已,於是每年八月十五隻好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正如唐李商隱《嫦娥》詩云:「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後來月中陰影又被人們想像月中有桂樹,到唐時衍化出吳剛學仙有過,罰他砍桂樹,樹上創口隨砍隨合,只能永無止境砍下去的神話故事。  古時中秋節:從賞月游月到玩月宴  據歷代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到魏晉時崇尚清談出遊,亦有中秋泛江賞月的活動,但只限於上層貴族文士。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卻沒有關於中秋節的記載。儘管中秋賞月在唐代已經很流行,唐時盛傳「唐王游月宮」的故事,但中秋更多是民間賞月活動,還沒有納入官方的節日系統,唐朝詩歌里抒發月下幽思之情的作品很多,但沒有提及中秋節民間活動的描繪,只是文人的對月抒懷之作,張九齡《望月懷遠》詩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到了宋代中秋雖然已深入人心,仍以玩月宴飲為主,宋吳自牧著《夢梁錄》卷四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雨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圞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可見中秋在宋時已經成為民間的節日,賞月漸成風習。明清時賞月漸成風俗,而且還增加了外出遊賞如走月亮、畫舫游等賞月活動,節日的專屬食品——月餅也是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普及。如元陶宗儀《元氏掖庭記》云:「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糕」,明嘉靖《太倉州志》云:「富家婦女設瓜果圓餅中庭,以拜月。」流傳最廣的是張士誠起義把月餅紙當信號紙傳遞,約定一起反抗元的暴政起義的故事。而蘇式月餅更以皮酥餡香而和廣式月餅並稱至今。  蘇州特色:齋月宮走月亮唱曲會  明清時候,蘇州的中秋節除了品嘗香軟的蘇式月餅外,還有燒斗香齋月宮、走月亮的女性專屬活動。吳語稱「月亮」為「亮月」。中秋之夜,閨閣之中早準備了案幾,供上各式秋季上市的水果、月餅,還供菱角、生藕,藕一定要選有子孫的那種,謂之子孫藕。爐香燈燭,候月亮升起,必燒頭香,婦女先拜,兒童次拜,男子一般不參加,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畢,月下焚燒月光紙,所謂月光紙,繪月宮情景,桂樹婆娑,兔杵而立,中秋街市有售。供品則由家人饗食,然後閨閣小兒女月下嬉戲,稱齋月宮。市面上有線香編作斗形,納香於中的香斗,節前即買之,此夜也焚於庭中月下,謂之燒斗香。古詩云:「拈將香線勻兼細,長短編成斗樣同。只合靈檀和木屑,豈宜旨酒薦瓊宮。佳人撒帳腰頻折,處士占星柄自空。吳俗中秋傳韻事,滿庭馥桂正臨風。」如是日天雨,月光陰而不見,亦必舉行也。中秋之夜,婦女有走月亮的習俗,俗稱步月。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可以在齋月宮後,盛妝出遊,聯袂踏歌,雖幽巷靜坊亦行蹤不絕,直到雞鳴唱曉,猶游意未盡,俗稱走月亮,俗信可以除病延年。清袁學瀾《姑蘇竹枝詞》:「中秋共把斗香燒,姊妹鄰家舉手邀。聯袂同游明月巷,踏歌還度彩雲橋。」吳中齋月、步月之俗,延續至民國。明清時蘇州府古城中,中秋夜有游虎丘、千人石聽歌的習俗,古詩有「中鞦韆人石,聽歌細如髮」之句。此夜城鄉士女傾城出動,千人石上人頭攢動,一賭清謳,是何等的風雅盛會。曲會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舉辦,持續到清代中葉仍十分興盛,民國間尚偶有發生,持續達上百年之久。曲會之記載,見諸明清文人數百種著述之中,明袁宏道《虎丘記》和張岱《虎丘中秋夜》中描繪尤其生動。如袁宏道《虎丘記》云:「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此夜吳縣、吳江、崑山、常熟、上海甚至更遠的崑曲愛好者都會趕來,參加盛會。  到了清末,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中秋之夜,市井還有了看小擺設的習俗,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吳縣中秋之俗」記載,每當中秋,「秋高氣爽,明月高懸,市麵店鋪。亦多張燭,以助月色,借為慶賞中秋。故士女三五成群,遊行街市,明月燈光下,極一時之熱鬧也。店鋪中咸供小財神一座,並置樓台、几案、樂器及一切雜物,以資點綴。式樣精巧,頗有興趣。故一般步月者,咸注足而視,擁擠異常也。」五路財神出巡儀仗小擺設,今在蘇州博物館有全套的收藏。  水鄉風情:石湖串月引人看  中秋蘇州民間還有石湖看串月的習俗,石湖在吳中地區西南,楞伽山下,水通太湖,諸峰映帶,山水之景絕勝,民間相傳八月十八夜至石湖可看行春橋十八橋洞,月成串影,古詩有:「十八楞伽山,湖亭待串月」。明清時尤盛,人們畫舫載酒,歡游竟夕,今仍有中秋石湖看月之習俗。沈朝初《憶江南》有專門寫串月詞,詞云:「蘇州好,串月有長橋。橋面重重湖面闊,月亮片片桂輪高,此夜愛吹簫。」對於串月古人也心存疑問,清徐士鋐《吳中竹枝詞》云:「秋風十里綠蒲生,串月看來虛有名。十八橋環半遮沒。漁村一點水邊明。」在農曆八月十八前後,善男信女從蘇州城鄉、上海、無錫、常熟,乃至浙江嘉興、湖州等地趕到石湖上方山五通神廟燒香祈神。在清中期還延伸出了至澹臺湖寶帶橋看串月的民間活動,清乾隆的《吳縣誌》記云:「十八日昏時,游石湖,觀寶帶橋下串月。」一時間,一輪明月下,石湖、澹臺湖上畫舫游弋、絲竹輕揚、琵琶婉轉,賞心樂事。  蘇州民間以中秋夜晴雨,佔次年元宵晴雨的民俗,民諺云:「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雪打燈。」  中國人歷來崇拜月亮,月亮的圓滿被認為運而無窮、幸福如意的象徵,因而愛月、賞月、祭月等成了極富有地區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活動,傳延至今。
推薦閱讀:

農曆六月雷齋月,持誦十字天經,可得十六種功德!
齋月的坐靜
普知|齋月
穆斯林齋月自修大綱(二)
雷齋月:化形十方,普佑如意

TAG:中秋節 | 蘇州 | 齋月 | 特色 | 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