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哲學術語,讓你輕鬆變為哲學達人!

想成為哲學達人嗎?想知道那些偉大的先哲都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哲學術語嗎?一起來認識這100個哲學術語,學做哲學達人,智慧引領者!

1,辯證法

被黑格爾創造出的哲學方法,後來又被馬克思等眾多哲學家所運用、發揮。在辯證法中,矛盾之間互相對抗又統一,最後達到真理。辯證法的說法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哲學。

2,白板

洛克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洛克認為心靈像一塊白板,人在剛出生時心靈是「空白的」,我們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都必須通過日常經驗或感官認識「印上去」,之後才慢慢形成知識,產生思想,進而影響行為。

3,超人

尼采提出的一個概念,尼采認為,在未來有一種人將取代我們普通人,這種人卓越、勇敢、富有超能力,他能超越自我和本我,進入超我,未來的世界要考超人組建。

4,超驗的

字面意思是獨立存在的。在哲學尤其是宗教哲學中,上帝被認為是超驗的,超自然的,是一種經過人的思維意識異化或抽象出來的一個獨立概念。祂超出人的經驗領域,可以做到獨立自存,不會隨著時間或世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

5,單子

萊布尼茨發明的名詞,指一切不變事物的最終組成部分的非物質實體,除上帝以外,其他一切事物都有單子(原子、分子)構成。

6,狄奧尼索斯式的

藝術、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則,尼采把它看做酒神精神,有了它人類就有更強的藝術創造力。

7,公意

法國思想家盧梭提出的一個概念,指一個民族集體的願望和決定。

8,本體論

對存在本身的研究:「什麼是最真實的?」「一個事物存在意味著什麼?」本體論往往和事物的存在以及為何如此存在有關。

9,不可知論

認為世界是神秘的,用人類的肉眼和能力是無法徹底認識的,宇宙中的萬物很神秘,其本質我們無法真正知曉。

10,目的論

認為一切現象都有一種目的、結果或目標。其中著名的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理論,此理論認為宇宙本身——它所包含的萬事萬物——是按照目的活動的,它們都可以根據各自的目標來解釋。

11,決定論

宇宙中的任何事件都依賴於其原因事件。人的一切行動和決定,甚至是那些通常被看作「自由的」、「不確定的」事件也完全依賴於產生它們的早先的事件,這些都是因果關係所事先決定好的,人的意志無法改變。

12,認識論

對人類知識的本性、起源和正當性的研究,還有對人類認識方法的分析。

13, 懷疑論

懷疑論是一種古希臘哲學理念,持此觀點者認為一切都可以被懷疑,如果不經過懷疑或質疑就接受外界的言論或思想是對自己智力的不負責任。

14,多神論

信仰許多個神,且這許多個神可以和諧共處。

15,泛神論

信仰萬物皆神,皆有靈性,斯賓諾莎就是一個泛神論者。印度教的教義從某種意義上看也是泛神論。

16,唯理論

相信理性特別是直觀能夠認識獨立於經驗的實在。在純哲學領域,通常是指笛卡兒、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這三位偉大的歐洲唯理哲學家。

17,唯物主義

認為世界是由物質且只有物質構成,覺得心靈也是一種物質,不存在脫離物質的精神。

18,唯心主義

一種形而上學看法,認為只有心靈及其觀念才是存在的,是心靈決定著物質和外界。

19,心—身問題

精神事件(疼痛、思想、感覺)是怎樣與身體——特別是大腦——相關的,兩者是如何作用,並互相影響的。

20,一神論

只信仰一個神,比如基督教或佛教。

21,倫理學

對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的研究,包括由一般性的道德、原理、道德的概念、道德的基礎所組成的一個體系。有時也專指對道德原理的研究。

22,道德哲學

對正確和錯誤的行動、道德價值和原則的研究,對人所存有的德性的分析、觀察。

23,美學

討論美,特別是藝術作品中出現的美,以及對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所作的判斷。現在已經演變為了哲學的一個分支。

24,世界觀

一種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即你對世界怎麼看,採用什麼視角和思維去理解。

25,邏各斯

源於希臘拉丁語。指言語、理性、邏輯,尤其是隱藏於實在背後的賦予世界以秩序的「邏輯」。現在的數學經常用。

26,靈魂

對個人的存在來說最本質的東西;中國人理解為一種「氣」。在基督教中指人脫離死亡的那部分。一般講,指深藏於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基本的東西。

27,本我

使一個人成為那個特殊的、區別於他人的人的特徵。

28,烏托邦

對理想社會的憧憬或藍圖想像,通常指對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理想社會未予太多指引。現在往往被理解為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

29,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

積極自由是去實現個人的潛能的自由,通過遵守規則、接受良好的教育、從經驗中學習等來實現的;消極自由是指從束縛中擺脫出來的自由,比如不再坐牢或不再被威脅坐牢,或者不再被禁止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兩種自由是同一種考慮的兩個對立面;每一個擺脫束縛的例子同時也是去做某件事的自由,反之亦然。

30,社會契約

全社會所有成員之間達成的心照不宣的或明確的共識或一種不言自明的約定。在社會中,每一個公民讓度出某些權利和特權,以此來獲得社會的保護和共同的利益。比如共同決定組建國家,實現人民的意志,保障公民的權利。

31,實踐理性

理性在實踐問題特別是道德問題中的運用,其解決的途徑是看你的行動,而不是你的說辭或理論。

32,實體

一種或多種事物的本質實在,它隱藏在各種屬性和屬性變化的背後。最常見的定義是:「能夠獨立自存的東西」,「一個不變也不可能變的事物的本質」。在傳統形而上學中,實體等同於「最終的實在」。道家所講的「道」即被認為是一個實體,萬物都要遵從於它。

33,實在

實際存在的東西,與僅僅看上去存在的東西、也許曾經存在的東西或不存在的東西相對。最真實最本真的事物才有實在的屬性。

34,天賦觀念

我們與生俱來的觀念,天生就有的一種機能,也許包括以某些被「固化」在我們心靈之中的方式來思考的傾向。

35,先驗的

現在普遍被理解為「在經驗之前的」,或者更準確地說,獨立於全部經驗的;先驗知識是必然的,因為不可能想像出一個反駁它的例子,而且對它的懷疑也是不可理解的。對於先驗的知識,人們不需要後天的經驗就能獲取。

36,現象與實在

關於事物看上去的樣子和實際是什麼之間的傳統區分。一般會如此問:我們怎樣才能確信我們所知道或看到的現象就是對實在的準確呈現?

37,形而上學

簡單說,就是對最基本的(或「第一性」)原理的研究。傳統哲學認為,它研究的是終極實在或所謂的「本質存在」。通俗講,任何一種抽象的或晦澀的思考都可以叫形而上學。如今的大多數哲學家會把形而上學定義為對科學和人類生活的那些最一般概念的研究,例如實在、存在、自由、上帝、靈魂、行動、心靈、道德。

38,意識形態

一個價值和觀念的體系,人們就是在這個體系中理解和評價行為和事件的。意識形態在宗教和政治中都有應用。

39,正義

對社會中公平的回報、處罰、利益和責任的管理。

40,自由意志

一般理解為一個人有能力決定那些先前的條件不能決定的事情。我們可以通過自由意志去做自己想做或意念中趨向你去做的事情。西方學者認為,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就是由於自由意志。

41,涅槃

佛教術語,指寧靜安詳、不生不滅的理想狀態。

42,全能的

無所不能的,通常用來形容上帝。

43,全知的

無所不知的,通常用來形容上帝。

44,菩薩

佛教用語。指致力於讓他人覺悟的已經覺悟者。

45,悖論

基於表面上看沒有問題的論證而得出的自相矛盾的或似乎荒謬的結論。

46,必然真理

根據物理定律必然性不允許想像中的反例出現。因此,二加二得四是必然真理,我們不但對此確信不移,而且發現我們沒有能力懷疑它,無論我們的想像力有多麼豐富,我們都找不到反對它或證明它錯誤的實例。

47,闡釋

一種理解或說明事物的方式,從某種眼光出發去看事實。

48,非理性

與理性規則相違背,與感性相對。持此觀點者認為只有理性的(即會思考、會計劃、會計算的)生靈才可能是非理性的。

49,非物質

形而上學中的一個詞語,認為非物質實體存在於我們的宇宙空間。有些學者認為其實就是唯心論的另一個版本。

50,概念

關於某種對象或事物狀態的觀念,通常用一個詞或一個短語來表達,也被理解為一個詞語的含義。

51,歸謬法

一種論證形式,通過表明一則陳述會導致荒謬的結果來反駁它。

52,歸納推理

從足夠數量的特殊觀察樣本(「這隻天鵝是白的,那隻大鵝是白的,還有那一隻,那一隻……」)中推導出一般結論(比如「所有天鵝都是白的」)的過程。通常與演繹相對立。

53,假說

需要通過訴諸經驗和事實來確證或反駁、推翻,通過實驗和觀察來查明的陳述。如果不能推翻假說,則假說一直正確。法官斷案時,也是先假設嫌疑人不是罪犯,而只是嫌疑人,最後通過一系列證據證明他是罪犯。

54,經驗真理

因事實為真而且可以通過經驗獲得的陳述。

55,客觀真理

獨立於個人的觀點而為真,而且可以向任何人證明為真,是客觀存在著的。

56,理性

抽象地思考、形成論證以及進行推理的能力。有時理性指的是人心靈的一種「能力」(18世紀心理學的一個殘餘物)。而在形而上學中,這個詞有一個很有爭議的含義,即人僅僅通過思想超越經驗去確定實在是什麼樣子的能力。那時並沒有把它與感性相對立。

57,理性真理

信念的證明需要通過訴諸理性和直觀,或者由基於直觀的前提演繹出來。算術和幾何是這種真理的典型例證。1+1=2、等腰三角形的兩對角相等,這些就是一種理性真理。

58,矛盾

兩個陳述既不可能都是正確的,也不可能都是錯誤的。例如,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說「天在下雨」和「天沒下雨」。

59,偶然性

不是必然的,本可能是其他的樣子。如果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東西是另外一種樣子,那麼它就是偶然的。

60,普遍因果性原理

相信每一個事件都有它的原因,一個事件的因,會牽動或影響另一個事件的果。在科學界,為了消滅奇蹟和神的干涉的可能性,「事件的充分的自然原因」通常會作為普遍因果性原理的補充。

61,前提

一條從論證一開始就被接受的陳述,它本身並沒有被論證。「我思」是「我思故我在」這一論證的前提。

62,批判性思維

認真地思考,帶有內省和甄別的去思維。它並不必然意味著攻擊別人的觀點,或者一刀切地打倒別人的觀點。

63,確定的(certain)

無可置疑的。哲學意義上的「確定性」並不只是普通的心理學上意義上的「確信」。一個人可以確信某種東西,但他仍然可能是錯誤的或愚蠢的。哲學上的「確定」指一種東西只有在被證明是毫無疑問的、不會有任何懷疑的理由被提出來時,才能是「確定的」。

64,三段論

演繹推理的一種。最著名的例子是那些具有如下形式的論證:

所有的A都是B。(大前提)C是B。(小前提)因此,A是C。(結論)

65,直觀

直接的、沒有中介的意識。正如這個詞通常的用法所顯示的那樣(比如當人們談及女性的直覺時),它暗含了某種神秘的理解方式。然而,作為一個哲學術語,「直觀」並不必然具有這種涵義。康德把人的感觀知覺描述為一種直觀形式。

66,主觀真理

一種在相信它的人看來也許為真,但對其他人也許並不為真的觀念。在克爾凱郭爾那裡,主觀真理是一種激情式地篤信的觀念,但從客觀上講,它既不真也不假。因為你無法真正進入他人的主觀真理。

67,自明的

明顯的,無需論證就可以接受的,不用解釋就能明白的。《獨立宣言》中開頭就宣稱:某些真理是「自明的」。

68,自我認同(或自我同一性)

你描述自己特徵的方式,無論是一般描述(比如一個人、一個男人或女人、一個上帝面前的造物或許多動物中的一員),還是具體描述(比如跑的最快的人、每門功課都得C的一個學生、班上穿得最差的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不僅僅是對一個「物」的認同,還是關於「我是誰」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我是什麼」的問題。

69,自我中心主義的困境

這個問題的重心也是困境在於:我們只能直接了解我們自己的心靈,我們也許永遠也不可能認識別的東西或別的人。

70,生成的世界,

柏拉圖提出的哲學術語,指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由感官把握的對象的變化的世界。

71,帕斯卡的賭注,

17世紀法國哲學家帕斯卡提出的一個建議——信仰上帝要三思而後行,因為如果他存在而你信仰他,那麼你將永遠得到回報;然而如果他存在,你不信仰他,那麼你將永遠受到懲罰。

72,精神

黑格爾哲學中的概念,指包含了整個宇宙和所有人的無所不包的觀念。黑格爾認為人的精神是一種絕對存在。在現實理解中,也可以指人的靈魂,中國人理解為一種精氣神。

73,事實性

薩特用這個詞來指稱對一個人在任何時刻都為真的事實總體。

74,絕對自由

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一般理解為一個人無論受到環境的什麼限制,總是可以自由選擇。但這世上至今無人做到絕對自由,不受任何限制。除了上帝。

75,普遍性,

毫無例外地適用於每一個人的能力。康德和其他不少哲學家認為,這是道德原則的本質特徵。

76,思想著的自我

笛卡兒哲學中真正的自我,這個自我通過在思想活動中把捉自己,從而發現它自身的存在。

77,休謨的叉子

大衛·休謨的一種論證,即每一個得到辯護的真陳述要麼是一個「理性真理」,要麼是一個「事實」。

78,西西弗斯

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故事。眾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讓他推著石頭上山,剛到山頂,石頭又重新滾落,於是西西弗斯就不得不永遠重複這一過程。阿爾貝·加繆以此為模型,說明人的生活總體上的荒謬性,如同西西弗斯神話。

79,方法論

哲學中用來驗證事物或闡釋事物的一種方法的理論。

80,本原

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 。 哲學上指萬物的最初根源, 指世界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 。

81,波浪式前進

波浪式前進即為了進攻而防禦,為了前進而後退,為了向正面而向側面,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

82,共相

共相。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的術語。意即普遍、一般。關於共相是否真實存在的爭論,在中世紀經院哲學中分為唯名論與實在論兩個對立的派別。

83,感覺複合

馬勒伯朗士認為人的經驗的單位,不是孤立的感覺而是複合感覺,是過去的經驗與當前的感覺的結合。馬勒伯朗士稱為「複合感覺」,又叫做「自然判斷」。意即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判斷。

84,格物致知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85,合理利己主義

被理解為一種從個人利益出發,企圖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結合起來的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倫理學說。合理利己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理論武器,在歷史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86,浩然之氣

形容一種剛正宏大的精神,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創造的一個詞語,是一個富有創新思維的哲學概念。它對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的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87,機械論

一種在近代科學發展中有著高度影響的自然哲學,認為自然完全類似於一台機器——甚至基本上就是一部像齒輪或滑輪一樣的裝置。很多現代哲學家認為這種理論過於簡單化和機械化。

88,結構主義

二十世紀最常用的一個哲學術語,用來分析語言、文化與社會的研究方法之一。可被看作是一種具有許多不同變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廣泛來說,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結構)被表達出來。

89,經院哲學

與宗教神學相結合的唯心主義哲學,屬於歐洲中世紀特有的哲學形態,是天主教教會用來訓練神職人員,在其所設經院中教授的理論,故名經院哲學。

90,擬人觀

反映了以「人」造神的歷史時期。在荷馬時代的古希臘人之前就已存在以「人類」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擬人觀則是這種人本主義的主要表徵,但學者認為,擬人觀與《格薩爾》以「人類」為本的人本主義在性質與發展階段上卻有極大的差異性。

91,樸素唯物主義

用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物質形態來解釋世界的本原的哲學學說。一般指古代的唯物主義。如中國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氣(陰陽、元氣、精氣),古希臘用原子、水、火,古印度用「四大」(地、水、火、風)等物質形態來說明世界本原的樸素唯物主義學說。

92,強力意志

由叔本華提出,認為人生應該是一種強者哲學,人活著應該把「生活意志」提升到「生命意志」,從而使人在對自身生命的超越中獲得強大的力量。

93,人本主義

通常是指人本學唯物主義,是一種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學說。現代所說的以人為本,就是源於此。

94,主體性

近代以來人類文化的基礎性思想,既導致了人類的進步,也導致了不少惡果。主體性有其限度,人類不可濫用主體性,因為僅在人的有限的認識領域內,人才是主體,自然才是客體。但如果相對宇宙,人不是主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95,主觀能動性

亦稱「自覺能動性」。指人的主觀意識和實踐活動對於客觀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人們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二是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96,因果律

指所有事物之間最重要、最直接(也可以是間接)的關係。表示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意。

97,虛無主義

作為哲學術語,為懷疑主義的極致形式。認為世界、生命(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是沒有客觀意義、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的。代表人物有薩特、加繆、貝克特。

98,物自身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的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又譯「物自體」或「自在之物」。指認識之外的,又絕對不可認識的存在之物。它是現象的基礎,人們承認可以認識現象,必然要承認作為現象的基礎的物自體的存在。

99,同一性

指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是對立面之間相互聯結、相互吸引、相互滲透的傾向。 同一性是指兩種事物或多種事物能夠共同存在,具有同樣的性質。

100,思辨

哲學術語中最經常用的一個。指運用邏輯推導而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是一種思考方式。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分析,清楚準確、明白有力的說理,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徵。


推薦閱讀:

風水術語5
命理40個常用「術語」釋義
命理術語的地支相衝、地支三刑、地支六害的解釋
八字命理術語彙編31-60
酒店術語及常用案例分析答疑

TAG:學術 | 哲學 | 術語 | 輕鬆 | 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