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語中的漢字

標題:越南語中的漢字

越南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戶戶都有神龕敬奉祖先與神靈,與祭祀有關的幾乎都用漢字,還有貼漢字對聯的。越南———這個曾經須臾不可離開漢字的國家,早在六十多年前把自己祖先使用數千年、與整個民族血脈相關的漢字棄之腦後,而把來自西方的羅馬字稱作「國語字」。一個民族的語言里保守計算就有七八成的語詞源自漢語(越南學者稱其為漢語借詞,而這還不包括源自古漢語的古漢越音,所有這些大概不是一個「借」所能簡單概括的,而更多折射出人種、文化等多方面的淵源),而且在六十多年前長達數千年有文字可查的歷史一直以漢字記錄———這樣的國家,誰會認為她不是華夏文化的一支呢?就像廣東話如果以拼音表示,閩南話、上海話、溫州話、蘇州話都以拼音表示,結果是,除了當地人與專門學習者,中國境內的絕大多數人大概沒多少人能懂,中國文化的最大特色正是「書同文」———正如朝鮮李朝時期的崔萬里反對世宗推行諺文時所言:「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曾經熟讀《四書五經》、《三字經》的安南人,他們的後代———越南人現在仍有大量的成語源自漢語,越南學者阮江靈在一篇論越南漢語詞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在各類漢語借詞中,漢越詞占絕對優勢。它的讀音是唐代傳入越南的一套讀音。這可能是屬於公元八、九世紀唐人在交州地區傳授的漢語語音」不僅僅是唐人傳授漢語語音,而是這裡曾經是大量中土移民的後裔———事實上這裡也正是秦漢唐郡,明代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云:「交趾本秦漢以來中國郡縣之地。五代時為劉隱所並,至宋初始封為郡王。然猶受中國官爵鄖階……未始以國稱也。其後封南平王,奏章文移尤稱安南道。」秦漢兩代越南均為中國郡縣、唐代是安南都護府(其間雖有秦末河北人趙陀短暫割據而建立的政權「南越」———南越國基礎便是秦征嶺南時帶去的50萬中原人,但趙佗在位時,又從中原地區吸收大批有漢文知識的「徙民」,「與越雜處」,一千多年的時間,越南都是中國直接管轄的領土,而不僅僅是藩屬國;越南最重要的史書《大越史記全書》記述了越南人的歷史肇始於炎帝神氏三世孫帝明———似乎也可稱之為炎黃子孫。漢唐及宋代的千年間,隨著中土移民的大量湧入,中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的融合,與江浙、廣東、福建等地不無相似之處,越南地域的語言和廣東話、閩南話等語言一樣,與中土「書同文」、「音相近」,逐漸成為或近似於漢語方言的一支。考之越南歷史王朝有文字可考的開國國王,其本人或其始祖更是清一色的中土人士,蜀朝蜀泮為四川人、趙朝趙佗為河北真定人、胡朝的胡季犛(浙江人)……這麼多君王來自中土當然不是一種偶然。到底是胡朝的胡季犛(1400年-1407年在位)說得老實:「欲問安南事,安南風俗淳;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正如以後的越南阮朝嗣德皇帝所說:「蓋上自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喪、祭、數理、醫術,無一不用漢字。」明代越南重回中國,儘管後來複又分裂,但直到清代,仍是中國藩屬,事實上,在明亡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越南人都著明代衣冠,且以中華傳人自居。來自中土移民的後裔,雖然他們與交趾當地土著融合,但他們的生命與其母語———漢語是永遠無法截然分開的「越南的Tet(節日)跟中國相差無幾,也有元旦(NguyenDan)、元宵節(TetNguyentieu)、寒食(HanThuc)、端午(Doanngo)等節日。中國所尊崇的儒家思想對越南人來說十分熟悉,因為幾乎每個人都在Tamcuongnguthuong(三綱五常)、Trunghieutietnghia(忠孝節義)、Diboaviquy(以和為貴)、Kysobatducvatthiunhan(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思想的熏陶中長大。不懂漢字的老百姓通過漢越詞能流暢地運用漢語成語,比如Anculacnghiep(安居樂業)、Tamtongtoduc(三從四德)、Oncotritan(溫故知新)、Dongphonghoachuc(洞房花燭)等。」在越南1945年宣布廢除漢字後,一夜之間,北越的漢字忽然被強行換成了羅馬字母;到1975年南北越統一後,越南開始排華,極力去中國化,強行廢除越南南部地區尚存的漢字教育,關閉所有漢字報刊,無數華人資產被越南政府清查沒收,數百萬華人無家可歸,成為逃向怒海的難民……越南的漢字終於被全面肅清,漢語在越南只能以詞語和文字相脫節———不再用漢字而以羅馬字來書寫的形式傳播 。

推薦閱讀:

越南土沉分類
越南逢90年不遇大旱,「幕後黑手」究竟是誰?
說「市」:Thành ph?正字為「城庯」
呂寧思:越南南海「豪賭」是有備而來
為什麼社會主義國家不互相「抱團」?

TAG:漢字 | 越南 | 越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