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丨禪堂「鍾板」
禪堂又稱僧堂,始建於唐百丈懷海禪師時期(749—814),是禪寺集大眾生活參禪、飲食起居之場所。為了統領大眾,更好地引導僧眾的日常生活和修行,禪堂里一般都安立了各種各樣的法器,作為助道之方便。法器又稱佛器、佛具、道具,即指鍾、板、木魚、椎、磬、鐃鈸、鼓等物。鍾板又分大鐘、百八鍾、殿鍾、僧堂鍾、集眾鍾等等。這裡要介紹的鐘板,是指僧堂鍾,也就是禪堂鍾板。禪堂鍾板,貫穿著寺院所有之法器使用,對於每日生活、四季修學最為重要。依據敲法不同,凸顯五宗不同之家風,令參學者一目了然,各安其職,各盡其責。歷史上,五宗(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道場各有各的鐘板,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臨濟三板一鍾、曹洞三板三鍾,都是朝暮各三通。
禪堂司鍾板法則:鍾板者,乃引領大眾梵唱、行坐參修之法器,行者一天的作息,全憑鍾板號令行事。凡司鍾板者應謹慎盡職,如法敲打。鍾板之敲打方法有五宗之分。
四止四開:一板一鍾,二板一鍾,三板一鍾,四止四開總共三十六下。以上的敲法,臨濟、溈仰、雲門三家用之。
三止三開:一板一鍾,二板二鍾,三板三鍾,三止三開朝暮三十六下,曹洞、法眼兩家用之。
五家鍾板,總共三十六下,不能多一下,也不能少一下。若有偏差,即不是佛子之道。如臨濟宗的寺院,懸掛臨濟鍾板,一天作為「四止四開」。從一板一鍾至三板一鍾止靜,及揚板開靜,不得錯亂。當值師司鍾板,應聽由維那師招呼行事,不得擅自敲打。司鍾板的當值師,起香前應打三陣叫香,集眾入堂,叫香應由慢至快,由大聲至小聲,每陣二十四下。當值司鍾板的輕重,應板打八分,鐘敲六分,速度不得參差不齊。當值師司鍾板,逢行香時,如有和尚或班首師父在場,送位應如法。凡司鍾板,聲響不得軟弱無力、無精打采,亦不得匆促急躁、尖銳刺耳,打人閑岔。司鍾板如法,能作為行者的助道因緣,令其攝心正念,精進辦道,集諸勝因良緣,反之,則動人道念,覆行者慧命,不可不慎!
五家鍾板之形狀、字句,各有差別,代表了各家宗風及門庭施設之不同。溈仰宗:開祖溈山靈祐禪師(771—853),曾經在開示的時候講:「我百年後去山下作水牯牛。」為了宣揚溈山的「水牯牛」精神,表達大乘佛教「三類化身」的思想,凸顯「水牯牛」三字,故溈仰宗的鐘板形狀為三角形,字句為「三類化身」。臨濟宗:當年六祖慧能大師(638—713)開示南嶽懷讓禪師時說:「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腳下出一馬駒(馬祖道一),踏殺天下人。」後來臨濟宗採用此讖語,表示本派為馬祖禪法之真傳,故其鍾板形狀為橫式,字句為「橫行天下」,後人改為「橫遍十方」。曹洞宗:開祖洞山良價禪師(807—869),當年行腳的時候,路過溪邊,因見水底之影而開悟。為了凸顯這一悟道因緣,曹洞宗的鐘板形狀為直式,字句為「立地登天」,後來改為「頂天立地」。雲門宗:開祖雲門文偃禪師(864—949),在傳法時,經常在牆壁上畫一個圓圈,代表「餅」。後人講,「雲門餅,趙州茶」,即與此有聯繫。意思是畫餅不能充饑,佛法貴在實踐,而不只是講理論。其思想出自《楞嚴經》等經典。為了凸顯「雲門餅」這一機鋒,故其鍾板形狀是圓形或八角,字句為「圓滿報身」。法眼宗:開祖法眼文益禪師(885—958),因聞雲門文偃禪師「一棒打死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一語而開悟,為凸顯其開悟之因緣,其鍾板形式為「八卦」,字句為「天下太平」。五家各立門庭,其鍾板形式代代相傳,流佈於海內外。由於禪堂鍾板主要起著表法的作用,它不僅體現了各家之宗風,同時貫穿寺院的日常生活和修行之全部,可以幫助大眾將佛法的精神更好地落實於生活當中,所以大眾必須對它們的敲法和含義非常熟悉。依據敲法不同,大眾自然而然就知道該幹什麼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不明白鍾板的內在精神,也就是說,如果不了解安立鍾板的意義及作用,就不可能真正讀懂中國禪宗寺院里的修行生活,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禪宗能夠傳播到今天的生命力所在。鍾板猶如三代之禮樂,後代子孫欲得長發其祥,當慎而守護之,勤而履踐之。望大眾體解祖師大德安立鍾板之悲心。
本文五家鍾板的形狀及解釋,依據同治九年(1870)鼓山湧泉寺三複住持凈空刻的為霖道霈(1615~1702年)康熙三十年十月十五重新制定的《叢林祝白清規科儀》。為霖道霈嗣法鼓山曹洞宗永覺元賢禪師(1578~1657年)。禪門五家之溈仰、法眼及雲門三宗法脈於五代、兩宋間相繼斷絕,現五家鍾板主要流行的有臨濟及曹洞。在臨濟、曹洞二家中,流行比較廣的是臨濟宗,天下禪林曹洞寺院之鐘板,幾乎看不到。目前,雲門山大覺禪寺已恢復雲門宗之鐘板。五宗法脈重新恢復,要歸功當代禪門泰斗虛雲老和尚。
對於五家鍾板形狀的解釋,筆者在諸清規中,暫時沒有遇到比《叢林祝白清規科儀》更早的資料。但目前流行的《禪門日誦》等禪宗文獻,又有不同的說法。如《禪門日誦》五家鍾板形狀,溈仰宗板為半圓形,法眼宗板為三角形,與本文說法有所出入。現在流行比較廣的,多以《禪門日誦》為主,望讀者抉擇之。
文 /佛教法器圖 / 弘法辦編輯 / 果寬
推薦閱讀:
※眾生共用一個自性,還是眾生的自性都是一樣的?
※王路:一場很猛的佛教撕架
※13清代佛教
※佛教基本知識(二)
※【增福添慧佛教故事】老比丘證四果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