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流感不易人傳人因病毒受體藏肺泡深處」 · 小谷圍 · 2013
「H7N9流感不易人傳人因病毒受體藏肺泡深處」廣東禽流感專家組專家畢英佐做客小谷圍科學講壇,講解禽流感科普知識並建議推行流感全民免疫計劃 |
日期:[2013年4月15日]版次:[GA09]版名:[小谷圍]稿源:[南方都市報] |
http://epaper.oeeee.com/G/html/2013-04/15/content_1840434.htm |
|
H7N9病毒還未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是因為病毒受體在人體內藏得太深;你是否易感染禽流感,基因也起部分作用……昨日,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首席專家、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原理事、廣東省禽流感專家組專家畢英佐應邀到廣東科學中心與南方都市報合辦的小谷圍科學講壇,講了一節關於禽流感的科普課。 為何不會人傳人? 禽流感病毒受體在肺泡深處的細胞分布,一般不易感染。 本次長三角地區發現的H7N9流感病毒,臨床上還未發現人傳人的證據,從生物信息方面分析,這是為什麼?畢英佐說,這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道理,人體內,可拉收禽流感病毒的「鎖」藏得深,「鑰匙」不容易找到。 原來,特定的流感病毒要感染人的呼吸道細胞,需要與它對應的「受體」作搭檔。流感病毒的受體在人的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均有分布,而禽流感病毒的受體只在人的下呼吸道細支氣管非纖毛細胞和II型肺泡細胞分布,即肺泡深處的細胞才有分布。 「所以,人走過,接觸到感染者,也不一定有事,打個噴嚏,一般也不容易感染。」畢英佐說,這可能就是禽流感病毒不能引起人與人傳播的原因。只要不會人傳人,個別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發病甚至死亡,就只是個案。 但是,如果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獲得在人的上呼吸道增殖的能力,就可以在人群里通過噴嚏或咳嗽傳播。 而這種變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畢英佐提醒,這些都是生物信息學的推論,並不是結論,「可能會人傳人,但不能把可能當現實」。 什麼人群易感染? 感染病毒量很大,有遺傳的易感特質、易感性高,免疫力低下者。 什麼樣的人屬禽流感易感人群?畢英佐說,除了接觸到病毒外,還有三個必備條件:感染病毒量很大,人有遺傳的易感特質、易感性高,免疫力低下。三者缺一不可。 「黃浦江的死豬是凍死的?三歲小孩都不信,個別官員說話很片面的。」畢英佐說,病死禽畜不能接觸,就是因為病毒量大。他提到印度尼西亞的例子,那裡流行生吃鴨血,而且氣候溫暖潮濕,有利病毒的滋生和傳播,雞、鴨、豬混養的「立體養殖」也給病毒提供了傳播機會,在H5N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人時,印尼的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都是最高的。 必備條件之二,人的易感性高,是基因決定的,有家族傾向,「就像癌症一樣,20%有家族傾向和遺傳物質」。 第三,免疫力低下。現在H7N9病毒感染者中,老人很多,就因為老人免疫力低,或者有基礎病。 「並不是說雞有什麼病,人就能得什麼病,有個種間屏障,不然人早死光了。」畢英佐說。 H7N9稱禽流感不科學? 在其他宿主中檢測到H7N9,應該只是時間問題。 「人的流感最初幾乎都是來源於動物,現在都沒有冠以動物的名稱;人明明是患流感,卻說是患禽流感,這是對死者和病患者人格尊嚴的不尊重。」畢英佐提出,現在仍將人H7N9流感稱為「禽流感」不科學。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H7N9患者都有禽鳥接觸史,該病毒的來源、傳播機理以及在動物內的感染情況目前都不明確,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畢英佐認為,現在只是禽和人類中檢測到了H7N9亞型流感病毒,但隨著檢測範圍的擴大,在其他宿主中檢測到H7N9,應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80年通過的流感病毒毒株命名法修正案,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6個要素:型別/宿主/分離地區/毒株序號/分離年份(HnNn)。對於人類流感病毒,省略宿主信息,對於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省略亞型信息。 因此,畢英佐提議,將人H7N9流感改為「甲型H7N9流感」,「不正確的命名,會誤導公眾、影響決策,將對養殖業及相關行業造成巨大的傷害」。 不能接觸家禽? 非常時期暫時關閉活禽市場是必須的,但不能過度反應。 「有人說H7N9流感死亡率60%,很高,那是把分母搞錯了!」畢英佐說,若在重症監護室里統計病死率,任何病都很危險,但實際上可能有人根本沒進醫院。 現在有的地方禁止家禽流通,建議不接觸活禽,畢英佐認為,這對農村、農民和家禽從業人員不公平,也會對家禽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很多單位、酒店動不動不吃雞肉了,機場不讓運雞了,損失全都落在了養殖戶身上,誰來補償?都是由於不合適的引導」。 畢英佐說,非常時期,暫時關閉活禽市場徹底地消毒是必須的,但也不能杯弓蛇影,過度反應,造成人心恐慌,而且浪費大量社會資源。 針對流感防控,其建議應加強對H7亞型低致病力AIV的監測,及時發現和控制感染,防止產生新的高致病力毒株,造成新的流行。另外,推行流感的全民免疫計劃,使大眾在未知流感病毒來襲時,具備一定的抵抗力。對流感通用疫苗的研究,則是人類徹底征服流感的希望,應大力支持。 知多D 雞肉好不好吃看好四個標準 雞肉好不好吃,是什麼因素決定的?畢英佐主持的優質肉雞產業化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總結了四條標準,可以衡量雞肉的質量。 「好不好吃,70%是由育種技術決定的。」畢英佐說,我國的許多肉雞品種都是從國外引進,現在,大雞場的種雞,都住在全封閉的雞舍里,溫度、環境等都精心設計,保證它的健康和性能。 其次要看生長期。一般而言,生長期越長,肉質越好。像洋快餐用的快大肉雞,四五十天就長成,肉質更好的清遠雞,生長期就達到140至180天。「快大雞,肉質水分多,所以洋快餐的雞肉是炸了才好吃,而生長期長、長得結實的雞肉,炸著吃反而有點干」。 雞的活動量大,也會讓肉更好吃。畢英佐說,有的現代化養雞場,會在雞舍邊設置「放風」場地,供它們定時做運動。有的會把雞放養到野外去,「多走動,代謝好,心情好,肉質也更好」,但要冒點風雨環境致雞生病的風險,成本高,價格也更貴。 第四個因素是飼料。大雞場都以喂飼料為主,若能吃到更多五穀雜糧,雞肉也能更好吃。 抗生素摻飼料允許合理使用 去年,洋快餐使用的快大肉雞被吐槽太「速成」,激素餵雞、雞肉抗生素殘留超標等說法流傳多時。昨日,畢英佐再次為雞肉陳情:從國家標準到生產過程,至少4道門可把關雞肉中的抗生素殘留,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是允許的。而中草藥,目前也有雞場用來防病。 有的肉雞長得快,是品種的原因,激素催大是無稽之談,「歐美國家的肉雞長得更快,40天就能長到6斤,他們還笑我們,長速跟不上」。 把抗生素摻在飼料中餵雞的確存在。因為有一些抗生素是國家標準允許添加的,添加了可以防病治病。在允許使用的飼料添加物里明確列出,沒列出的不能用,這是第一道關。 其次是劑量,每種抗生素的使用,都有劑量限制。 之後,在雞出欄前,會留出七天的「休養生息」時間,之前喂的抗生素,這時都會自然代謝掉。 雞出欄時,各種檢測項目中就包括抗生素殘留,殘留超標的不能出欄。 此外,畢英佐透露,在養雞業中,把中草藥添加進飼料中,預防烈性傳染病,這種做法是存在的。 由於抗病毒的西藥被嚴格規定不準用,而中草藥有些有效果,副作用小,有些雞場會把它加進飼料,結合消毒隔離和免疫接種,加強管理,以預防疾病。 采寫:南都記者李文實習生寧妍 攝影:南都記者馮宙鋒 |
推薦閱讀:
※【肝炎病毒攜帶者的飲食要注意什麼】
※乙肝病毒攜帶者癥狀有哪幾種?
※乙肝病毒會通過消化道傳染嗎?
※人類起源於 病毒引發的基因突變
※利巴韋林(病毒唑)和頭孢曲松鈉不要合用 - Qzone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