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看金庸小說中的俠義
1月7日 《孔慶東看金庸小說中的俠義》 孔慶東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7日 13:20)
|
|
主講人簡介: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著作有《北大往事》《47樓207》《黑色的孤獨》《口號萬歲》《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等。
內容簡介:
金庸的武俠小說寫盡了人生百態,而小說里的主要人物,無一不是金庸自身各個階段的思想反映,縱觀金庸小說的武俠人物,它又是金庸成思想變化的歷程展現。1955年,30歲的金庸以一部《書劍恩仇錄》涉足武林,隨後《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飛狐外傳》也衝出江湖。此時的金庸年輕有為,於是一批建功立業的大俠躍然紙上,陳家洛、袁承志、郭靖、胡斐,儘管他們身上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其俠義精神卻能掩蓋其短,張揚其長。
在金庸早期的作品中,胡斐、郭靖身上更多的是儒家的精神,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逐步步入中年的金庸更多了一分成熟,他筆下的人物也更趨於複雜化。這一時期,金庸完成了《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等著作,這些著作中的楊過、張無忌不再是郭靖那樣捨生取義的俠之大者,多的更是普通人的特點,他們追求個性獨立與人生自由。儘管最後隱居山林,但其俠義精神卻能感動後世,讓人稱道。
《天龍八部》被許多人譽為金庸小說的絕頂之作,《天龍八部》書名取自佛經,這部小說的三個正面主人公蕭峰、段譽、虛竹,各自有一番複雜的人生經歷,中原丐幫幫主蕭峰因身世之謎被人揭開,而尋找殺父仇人,造下許多罪孽,最後見到父親出家,悟到自己江湖人生的真相,不願再製造殺戮,為阻止大宋與契丹兩國交兵而犧牲性命。大理王子段譽熟讀佛經,不願學武傷人,更是一種佛家精神。少林和尚虛竹,雖違反佛門戒律,被逐出少林,卻一心向佛。《天龍八部》中處處都閃著佛的光輝,佛祖使他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儘管有人殺戮無數,但其俠義精神卻義蓋雲天。
儒、道、佛,金庸寫出俠的各種面目,寫出了俠的各種可能。除此之外,他還寫出了俠的辨證存在,人的善惡轉化。《連城訣》就是一部探討人性善惡問題的小說。狄雲雖然是小說的主人公,但他的形象遠沒有那些大善、大惡之人刻畫得深刻。這也是金庸在塑造了眾多的俠之後,有意與俠告別,從真正的俠發展為無俠,去探討人性的本真問題。
《鹿鼎記》無疑是金庸小說中最華彩的樂章,在這部封筆之作中,金庸一反常態,創造了一個非俠、非英雄的小人形象。與其他小說不同的是,《鹿鼎記》的主人公韋小寶,不是生長在浪漫色彩的傳奇環境里,而是生活在骯髒低賤的妓院里。在這裡為了生存,他必須學會奉承嫖客、溜須拍馬。而且他還靠著這些本事,快樂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直到後來飛黃騰達。這一形象的出現完全顛覆了金庸以往眾多俠客的形象,他以另外一種形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金庸為什麼會在俠義英雄的世界中塑造這麼一個小流氓的形象?詳細內容敬請關注《百家講壇》。
(全文)
上一講我們講了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可能有的朋友會奇怪,講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怎麼沒講到金庸啊,其實不要著急,我是故意把金庸留到了這一講。那麼武俠小說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包括金庸的小說為什麼這麼受歡迎?說到根本原因還不在一個「武」字,武俠小說中更重要的因素是俠。我們知道很多武俠小說的讀者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我們國家有許許多多重要的科學家、教授、學者,全部是武俠小說的愛好者,包括我們北京大學很多的國家的院士,我們國內外聞名的大科學家,都是它們的謎,他們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不一定對武打太感興趣,他們主要是注重裡邊俠的部分,而金庸的小說就寫了俠在各種情況下的演變。下面我們分階段來對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來略做解析。
我們在金庸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人物身上更多的是儒家的精神,墨家的精神。其實這個時候金庸自己呢,也是一個年輕人,這就像金庸自己年輕時候的抱負一樣,也很像他作品中寫的獨孤求敗,獨孤求敗的第一個境界一樣,年輕氣盛,在事業上有追求,在愛情上有追求,所以推崇一種建功立業的境界,推崇那種建功立業的大俠。像他早期作品中的陳家洛,袁承志,郭靖,都是事業感很強的大俠。所以整個那個小說的氛圍都是昂揚向上的,所以我們看金庸早期的小說,雖然是武俠小說,裡面是有一種革命精神的。你看陳家洛、袁承志、郭靖等人,他們的這些品質很像共產黨的革命幹部的,個人修養很好,文武雙全,我們看看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文學作品,裡面都有一個三四十歲的一個年輕的漢子,是我黨的一個指揮員,有不止一個女孩子喜歡他。這也是當時的革命文學的作品,都是一樣的,所以文學作品都是有它規律的。
那麼武俠小說中,真正能夠寫出大俠精神的,其實並不很多,大多數的主人公所作所為主要是武而不是俠。我在八十年代上大學的時候,讀了幾百部武俠小說,因為當時都處在盜版狀態,不知道哪個小說好哪個小說不好,我就到海淀租書部去租書,兩毛錢一晝夜。租下來以後大家輪流看,人不睡覺書不睡覺,就輪流看這個書,稀里糊塗看下來,大多數看了就忘了,所以最後是憑著自己的記憶,靠作品本身的魅力,留下來的還就是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人的作品。因為大多數小說寫的就是武,而不是俠,說得不好聽點就成了一種暴力的展覽,暴力的渲染了,最後那個暴力你是記不住的。那麼前幾年呢,大陸發生了一場王朔批判金庸的這樣一個事件,我覺得王朔先生他的批判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呢,他的批判對於金庸小說不太合適,我們知道王朔也是一個著名的作家,也有很多王朔迷。但是當王朔和金庸發生這樣一場論戰的時候,顯然王朔是失算的。因為王朔的讀者是以萬來計算的,而金庸的讀者是以億來計算的,所以說兩邊是不相匹敵的。論戰的結果呢,是很多王朔迷變成金庸迷了。但是王朔批判的一個現象,的確是很多武俠作品存在的。他說這個小說一打開,不知道這些人物為什麼見面就打?非要往死里打不可?我們知道金庸小說里不存在這種情況,但是其他武俠小說的確存在。所以我想王朔大概是看了很多沒有俠只有武的小說,王朔肯定是沒好好看金庸的小說。因為他提供的一個例證說,他看過一套七本的《天龍八部》。我們知道《天龍八部》是沒有七本的,不知道他看的是哪個本子,大概是他記錯了。所以從他的這種批判上,我們也看到,連王朔這樣的作家,他其實也認為武俠小說不應該以打架為主,武俠小說應該以俠為主。那麼金庸引用孟子的話,說他所塑造的俠客應該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要塑造這樣的人,就是武俠人物對於富貴貧賤不應該放在心上,也不應該屈從於威武,都不應該屈從。其實大丈夫的這三條標準還不是特別難做到,有心成為英雄的人物的人還是可以做到的。那麼我們常說一句話叫英雄難過美人關,這一關可能是更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金庸有時候為人物設置這一個關口,比如他在《雪山飛狐》《飛狐外傳》中,為大俠胡斐他要增加一些要求,要求他不為美色所動,不為哀懇所動,不為面子所動。胡斐他和一個女孩子叫袁紫衣,他們兩情相願,他說正在兩情相恰之際呢?軟語央求,不答應她是很難的。我們知道在小說中胡斐一直要找一個叫鳳天南的人報仇,可是他的心上人袁紫衣就是鳳天南的親生女兒,她來求胡斐饒過她的父親。那麼這樣的請求是很難拒絕的,可是胡斐拒絕了。還有他和鳳天南其實是無仇無恨,他只不過是為了普通的窮人,打抱不平,窮人鍾阿四一家,被惡霸鳳天南給害死了,胡斐偶然得知了這件事,他完全是一個局外人,他是一個旁觀者,但是他就要打抱不平,他要為這個窮人報仇伸冤。所以江湖上很多好漢來求胡斐,低聲下氣的求他揭開過解,給足他面子。所以這是英雄好漢最難拒絕的,其實英雄好漢最難拒絕的是面子,大家都服你,認為你是好漢,就求你饒我一把,這都做不到。所以金庸想塑造這樣一個大丈夫,金錢美女面子什麼都打不動他,那麼所以說胡斐的感人之處在這裡,當然金庸他說了,實際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呢,沒有我理想的這麼成功。
也許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可能太少了,特別是作為一個個人奮鬥的俠,我們知道很多共產黨的英雄能夠做到這樣,那是因為共產黨有嚴格的紀律約束,共產黨有理想有信念還有紀律,而像一個純粹的江湖人物,你讓他做到這一點,那的確是非常難的。
那麼金庸中期的作品這個時候已經是到了六十年代之後了,中國發生了很多大的事情,這時候金庸也度過了他的青年時期,進入中年。這個時候我們看金庸筆下的俠義精神,帶有道家的精神和佛家的精神,帶有這方面的色彩。我們看一看楊過、令狐沖、張無忌,這幾個人物,和前面那一組人物相比就有變化。這些人不是沒有社會責任感,也有社會責任感,也為人民服務,也為社會服務。但是同時呢,他們很清楚地考慮到自己的個人自由問題,一方面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也考慮自己,也就是把個人和國家和社會結合起來考慮。而金庸是到了中年之後,他考慮到這些問題,考慮得比較成熟。所以他中年的時候寫的作品我們看到氣勢更雄渾,不像早期作品那樣比較簡單。比如說楊過,他一方面也幫助郭靖去守襄陽,幫助大宋朝抵抗侵略,但是最後他並沒有因為城破了,他和郭靖一起死在那裡,沒有。郭靖和黃蓉一起死在那裡了,而楊過他離開了。他為國為民做了一番貢獻之後他離開了,還有張無忌也是這樣的,張無忌本來有條件成為大明朝的開國君主,按照小說本來的邏輯發展,他是明教的領袖,明教要獲得勝利,最後他就是開國君主。但是他沒有野心,他沒有政治慾望,他對天下沒有那麼大的責任感,他都是被潮流所推著,推到哪兒就走到哪兒,他在事業上他在愛情上都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你推他當什麼領袖他就當什麼領袖,哪個女孩子的力量強一點就把他搶過去了,他沒有什麼主動性的。所以他被朱元璋看透了,朱元璋一個小小的計謀就把他擠掉,所以朱元璋成了大明朝的開國君主,最後張無忌回到閨房裡去畫眉去了。好像故事結束了,但是正畫眉的時候,周芷若窗外一聲冷笑,故事還有新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想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他做了領袖之後會更加幸福,這樣的人他覺得,我不如去過我的個人的日子。所以我們看像郭靖這樣的人,我們是做不了,大多數人我們做不了,是英雄。但是張無忌這樣的人似乎我們能做,他比我們強的,不就是他會武功嗎,他所謂的會武功就相當於我們自己的專業技術很好。我會生產586,奔二、奔三、奔四,就相當於武功很高,就相當於我們的專業技能,所以這方面他和我們是一樣的。在其他方面他就是一個凡夫俗子,我們要是張無忌,我們也幹不了政治,幹不了大事業,優柔寡斷拖泥帶水,經常被女孩子欺騙,這無所謂。所以張無忌更像我們普通人,普通人我們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更多的要考慮自己的生活。
而金庸的作品越到後來,他的佛家思想越來越嚴重,我們可以舉《天龍八部》為例,《天龍八部》這個名字就是從佛學中來的,裡面充滿了佛學的道理。陳世驤先生概括得非常好,他說《天龍八部》叫無人不冤,有情皆孽。所有的人都是冤的,所有的情都孽情。因為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不平常的挫折,每一個人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看蕭峰曾經發誓,說終我一生,絕不殺一個漢人。可是結果呢,他迫不得已,殺了很多漢人,聚賢庄一場惡戰,他殺了多少,打死了很多自己昔日的兄弟,這是《天龍八部》的第一主人公。第二主人公叫段譽,也是很倒霉的一個人,好不容易愛上一個女孩子,發現是自己的妹妹,好不容易又愛上一個女孩子,發現是自己的妹妹。你說這人生多慘,簡直恨不得死了算了。愛上所有的女孩子都是自己的妹妹,痛苦死了。其實這裡面包含著佛家冤孽的思想,這是一種冤孽,好在金庸是有菩薩心腸的,最後都給它一起解決了。最後突然發現所有這些人都不是他的妹妹,就都給他解決了。那麼在小說的第三個主人公虛竹的身上,就更體現出佛家思想了,我們看虛竹是一個從小不知道父母是誰的,由少林寺養大的,這樣一個很普通的一個和尚。小和尚長大的,他從小學習很好,所以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個好和尚。因為他沒有接觸別的道德標準,他的標準是做一個標準的一心一意的好和尚,而做好和尚的要求就是不能破戒,什麼戒都不能破,好好遵守黨紀國法,校規,中學生守則,守好了你就是一個小和尚。可是人生無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在不自由的情況下,虛竹一戒一戒全給破了,肉也吃了,酒也喝了,女色也近了,簡直要崩潰了,一個做好和尚的條件一一都不具備了,簡直說要死的心都有了,他只不過要做一個好和尚,這樣一個卑微的願望,老天爺偏不讓他實現,一個一個都讓他破掉,我們知道這種痛苦是可以想見的。可是峰迴路轉,當所有的戒都破掉之後,這個時候突然發現他仍然是一個好和尚,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發現虛竹是一個最好的和尚,佛學的光輝這個時候才普照出來。最後證明他是一等的好人,他是這個小說中最慈悲的人物之一。所以我們看在《天龍八部》幾個主人公身上都體現出深刻的佛家的道理,佛家的道理也好,道家的道理也好,儒家的道理也好,它都和俠義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繫,都和俠肝義膽,仁愛犧牲這些概念相聯繫。《天龍八部》中的這些大俠作為一個武俠人物,武功也很高,但他們的武功都不是最高的,小說中武功最高的恰恰不是這些大俠,而是一個少林寺無名的掃地的老僧。天天在那裡掃地的,一個衛生管理員,誰也沒想到他的武功是最高的,這些人打得一團熱鬧,但是沒想到這個老僧一出現,輕描淡寫地把他們全部打敗。這裡就包含著佛家的無名的無相的思想,最後這個老僧給他們講佛法,說為什麼要練武功,練武功本來是為了參透佛法用的,是參透佛法一個輔助手段。可是當你佛法參透到很高境界的時候呢,又不需要這個武功了,這個道理講的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說《天龍八部》它所探討的俠的側面,俠的精神,可以說是深不可測,甚至可以說是偉大的。我再引一句陳平原先生的話,陳平原先生曾經說過,倘若有人想藉助文學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就是你想學習佛經嗎,想學習宗教的道理嗎,你去拿一本佛學書來你會覺得很深奧,讀不進去。那你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可以作為學習宗教知識的入門書,我覺得陳先生所講的這個話,是很有道理的,特別是在這樣幾個人物身上。
那麼魯迅先生曾經批判說《紅樓夢》之前的小說有一個毛病,叫做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叫好壞太分明,到了《紅樓夢》才打破了善惡的界限。我們看金庸小說其實就是這樣的,有一部分人批評金庸的小說,說他善惡不分。有人說我喜歡看梁羽生的小說,善惡分明,說金庸的小說正邪不明,說明這個人思想混亂。那麼金庸說人本來就是這樣的,世界上哪有百分之的善人,哪有百分之百的惡人,我們想一想咱們自己,再想想自己周圍的熟人、朋友、家人,誰是百分之百的好人?誰是百分之百的壞人?惡人也有它可取之處,善人也有他可討厭之處。但是你又不能劃分一個百分比,說這個人72.6%是好的,這很難劃分的,因為人是活的,他是變化的。所以金庸通過他的人物探討,寫出了善惡相剋相生,又相互轉化的人性辯證法,善惡是相克服相生相互轉化的。
比如說《連城訣》,《連城訣》這個小說,是用很大力量來探討人性惡的,小說的主人公卻是一個純樸的好人,一個叫狄雲的樸實的鄉下孩子。所以作者通過這個善良的孩子來看世界,正像去迅先生的《孔乙己》通過一個樸實的小夥計的眼睛來看世界,這樣看得更分明,看得更驚心動魄。在狄雲的眼睛中,大多數人都是壞人,他只是小說情節的一個推動者,表面上是主人公,其實這個小說塑造最成功的並不是這個主人公,塑造最成功的是壞人。這個小說塑造最好的就是壞人,比如說小說里寫了一個大惡人叫做血刀老祖。血刀老祖,我想讀過《連城訣》的讀者誰都不會忘記,這個老頭子很壞,壞是壞,但是壞得赤裸裸,壞得毫不掩飾。我有一個評語說他壞得頂天立地,就是人要壞到這個程度是不容易的。毛主席說過人要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我借毛主席這句話說呢,人要做一件壞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壞事不做好事。真是這樣,你不信你試試,你天天做壞事,你做了三天就把你抓起來,做壞事不抓起來,你自己也堅持不下去,人的心做好事還可以堅持,做壞事是堅持不下去的。但是就有這麼一個大惡人叫血刀老祖,他就天天做壞事,而且做得理直氣壯,而不掩飾自己。很多人做壞事能堅持,他要欺騙自己,他要把壞事做成好事,或者實際上認為自己在做好事,而血刀老祖呢,為什麼說他頂天立地呢?他認為自己在做壞事,認為自己應該做壞事,並且不遺餘力地做壞事,所以這個壞人他就光彩照人,壞得光明正大。所以你讀《連城訣》,這個人物那正是栩栩如生,你會被這個人物所感動,比那些好人還要感動人,而跟血刀老祖做對比的恰恰是所謂正派豪俠。由於血刀老祖他搶了一個正派豪俠的女兒,騎在馬上擄著這個女孩子跑掉了。所以很多正派豪俠就集合起來去追殺他,帶頭的四個人,用他們外號中的四個字連起來叫做「落花流水」,取他們名字中的一個諧音。落花流水四大英雄豪傑,率領一群正面人物,就追殺反對派,追殺血刀老祖,可是在追殺的過程中呢,這反對派的形象越來越高大,越追越高大,而相反這一群落花流水的英雄呢,不但被反對派打得落花流水,人格上也是落花流水。武功很人格都被比了下去,最後讀者會發現,這些正派豪俠很可疑,俠氣,他們沒有什麼俠氣。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人叫花鐵干,我曾經就是評點過《連城訣》,評點的時候我說花鐵干這個人名起得好,鐵干,多麼英雄的一個形象,可惜姓了花,一姓花,鐵干就沒有了。他本來是落花流水裡的第二號人物,裡面有個花嘛,是一個正派豪俠。結果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突然轉變為一個無恥小人。因為他的同伴都被血刀老祖打敗了,被智勇雙全的壞老頭子給打敗,最後就剩下他了,剩下他,這個時候其實那個血刀老祖沒有力氣了,已經非常虛弱了。但是用空城計騙他,就是他還裝著自己還有力氣,還可以殺掉他,在這個生死關頭,花鐵干突然屈服了,投降了。而屈服了之後,人品馬上就走到另一個極端,他可以干很多不道德的事情。他們被困在一個雪谷裡邊,他的同伴都死了,這個時候為了生存,他可以去吃自己結拜兄弟的屍體,去吃掉,可以害自己結拜兄弟的女兒。所以金庸在這裡進行了一場嚴肅的人性探討,一個人一個好人,是不是可以變成這麼壞的人,為什麼會這麼壞?有什麼心理學依據?
有的時候我們會想,假如我們自己落到一種特殊的情境中,我們自己會不會變壞。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跟同學就探討過類似的問題,我就說假如咱們被困在一個山谷裡邊,比如火車翻了,我們困在一個山谷裡邊,一個月出不去,解放軍警察都進不來,怎麼辦?到了最後我們會不會吃人,有一些人餓死了,我們會不會吃他們的肉?這是很嚴肅的問題,那麼同學們的答案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那沒辦法也得吃,實在沒辦法。有的人就說,寧死我也不吃,我寧可餓死也不吃。也就是說到了緊急關頭大家選擇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平時我們受到似乎是一樣的教育,都是好人,但是到了關鍵時刻,就會發生種種的變化。我小的時候受的是革命教育,經常看革命文學作品,有的時候我也偷偷想,假如我被敵人抓去,嚴刑拷打,我招不招呢?我在想,有的時候我就實驗,拿一個棍打自己,看我自己能夠承受多大的痛苦。有的時候我想給我坐老虎凳,給我灌辣椒水,我堅持不招,再一想萬一敵人使美人計怎麼辦呢?有的時候要在心裡邊想一想這些事情,我覺得一個人在現實情況下可能會有變化,但是你提前想到和提前沒想到可能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我去想那些革命烈士,我想他們不是說突然心血來潮,要為革命捐軀的,他一定是平時也有這樣或那樣的思想準備,心理準備,這對自己的修養是有好處的。
我想很多革命烈士可能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一定受了多深的馬列主義教育,而是在他身上有種樸素的俠義情懷,有樸素的傳統文化的滋養。所以到時候它能夠捨身成仁,所以當我們看到《連城訣》中那樣一些情節的時候,我們會知道,它是有心理學依據的,好人有可能變成壞人,壞人有可能變成好人。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會想到底是人性發生了變化?還是這些東西本來就藏在我們的心裡,遇到了合適的情境它就要爆發出來了呢?也就是說花鐵干到底原來是一個好人,這個時候他變成壞人了,還是他心裡本來就有壞的東西,但是他沒有機會釋放,這個時候突然給了他一個自由,壞的東西就釋放出來了呢?那麼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金庸的小說好就好在,他不僅僅是塑造這些超越性的俠客,他同時又意識到這些俠客本身的局限性。所以金庸小說中有很多反武俠的精神,他的武俠人物身上是經常有缺陷的,他對這些俠客是帶有批判的。我們看看金庸小說筆下即使是正面人物,即使是大俠經常也有缺點,比如說陳家洛,陳家洛這個形象當然是一個正面人物,文武全才,可是陳家洛最後卻一事無成。陳家洛到底有什麼毛病,其實我們跳出武俠小說這個框架,我們可以看到,陳家洛其實是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來描寫的,他其實是一個知識分子的代表。用傳統的話說呢,陳家洛不是很好地觀察到這個社會的矛盾,他是幻想通過改變統治者集團內部的這樣一個領導權來解決問題。他幻想乾隆皇帝和自己是兄弟和自己是同胞兄弟,來策反乾隆解決問題。結果最後反而被對方所利用,他在愛情上也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愛誰。他本來先愛霍青桐,後來愛上她的妹妹香香公主,他也曾經追問自己,我為什麼愛香香公主?不愛霍青桐,他反省道,難道我擔心她太能幹嗎?所以在陳家洛這個人物身上,體現出金庸先生對中國知識分子優柔寡斷,耽於幻想的這樣一種特點的批判。那麼金庸在塑造出了從郭靖、楊過、令狐衝到蕭峰這樣一系列大俠之後,還能塑造出更偉大的俠嗎?很難了,特別是蕭峰最後以自己氣壯山河的一死,奏響了民族和平的最強音,寫出這樣一個偉大的俠客的時候,你還能夠寫出更好的俠嗎?可以說在古今中外就已經找不出比這個形象更光輝的一個形象了。所以這個時候,物極必反,他就推出了韋小寶這個形象。我們看在《鹿鼎記》這個作品中,本來從正面人物角度來講,最大的俠是那個叫天地會的首領叫陳近南,江湖上的人物,都希望見到陳近南一面。可是這個陳近南怎麼樣呢?他還不如陳家洛和袁承志,不但一事無成,反而被一個宵小之輩稀里糊塗就打死了。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不是說誰的武功強,他就一定能夠處處佔上風,永遠得勝,經常是武功低的打死武功強的。而陳近南就是這樣的,稀里糊塗就死了。他所領導的天地會怎麼樣呢,一事無成。反而是他所反對的清王朝,他所反對的康熙,康熙的事業蒸蒸日上,那麼在韋小寶這個人物身上就體現出正派大俠無所作為,那些人有一身武功最後能建立什麼呢?還不如韋小寶,韋小寶下三爛的手段,什麼扔個石灰包,在桌子底下砍人家的腳,反而很實用。金庸這樣寫一開始是不能令人理解的,難道你放棄了俠義了嗎?要把韋小寶寫成英雄嗎?不是,這裡恰恰有一份沉痛的批判。一切英雄好漢用光明正大的手段,不能夠進步,不能夠受到重用,不能夠受到提拔,而像韋小寶這樣的人不學而有術,他卻能夠一路飛黃騰達,這是為什麼?
我們不要忘了,這個時候寫的還是康熙盛世,是清王朝正在走上坡路的階段。這就讓我們聯想起《紅樓夢》,《紅樓夢》也是寫封建社會迴光返照的最後那個輝煌時期,所謂康乾盛世。但是這個家族外面看著輝煌燦爛,裡邊已經腐朽了。所以《紅樓夢》預示著中國封建它要走下坡路,其實我們看《鹿鼎記》你會得到同樣的結論。它同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曲輓歌,到了《鹿鼎記》這裡,俠義精神不張,社會上像韋小寶這樣的人飛黃騰達,就預示著這個社會不會再有好的發展了。所以我說韋小寶這個形象是中國20世紀文學繼阿Q之後又一個偉大的形象,從挖掘中國國民身上的國民性來說,阿Q的形象是挖掘得非常深刻的,它深刻地批判了我們國民身上存在的種種精神勝利法,精神缺陷。但是由於《阿Q正傳》這個小說它不是長篇小說,而《鹿鼎記》是一個一百六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所以通過韋小寶所到之處,能夠把他的性格展示得淋漓盡致,非常豐厚。所以從韋小寶的身上我們能夠更仔細更全面地來反思我們的國民性,韋小寶你不要看他沒有文化,其實他從小是受的聽戲說書,這樣的教育,他更全面地了解到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那麼韋小寶的出現,也預示了武俠在現代社會中是沒有實際性的功用,它變成了一種精神存在,變成一種紙面上的象徵性的存在。所以說到了今天的社會,儘管現實生活中的俠客越來越少,武俠基本上就沒有了,俠客,沒有武的俠也越來越少,但是武俠的這種精神卻是永遠需要的。如果法律什麼問題都能解決,我們還學雷鋒還幹什麼?正是因為在現代社會裡,正義永遠存在人心中,所以金庸筆下的俠和我們以前所討論的愛情一樣,他已經寫到了什麼是俠的境界,最後直追俠的本質,從金庸這裡我們可以去思考,真正的俠是什麼?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推薦閱讀:
※八方起源
※《特種兵在都市》中軍人生命中的三原色是什麼?
※【葉辛題名的長篇小說】搖曳的鳳尾竹(第十一章)
※清代文言小說稀見駢文序跋:《夜雨秋燈錄》
※【聚焦】讓你驚嘆的魯迅版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