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民俗禮儀十五

(三)孝感傳統嫁俗孝感民間有「熱熱鬧鬧接媳婦,冷冷清清嫁姑娘」的說法,是說姑娘一上轎去夫家之後,娘家便冷冷清清。在婚嫁雙方中,嫁女的程序相比男方娶親要簡單得多。女方在嫁前主要是趕嫁、辭嫁、裝箱,嫁期則有梳妝、催妝、升轎、上轎、送親,嫁後有回門等習俗。舊時姑娘出嫁叫「出閣」,意謂從此離開閨房。古代女子出嫁前,先要接受「婦道」教育,主要內容是婦德(貞順)、婦言(辭令)、婦容(容色)、婦功(絲麻)。出嫁之日,父母要分別叮囑女兒,謹記家人的教誨,到夫家要恪守婦道,勤儉持家,孝敬公爹公婆,相夫教子,做一個受人稱讚的賢淑媳婦。(1)趕嫁姑娘出嫁前的一兩個月,不再可能過多地從事家務和生產勞動,要集中主要精力在家挑花綉朵,趕製出嫁的枕頭、門帳、鞋襪和衣物,俗稱「趕嫁」。這段時間內,還要學著梳頭。舊時女孩都梳辮子,嫁後要改梳□□(上髟下巴)頭①,這一髮型的改變,是區別婦女婚否的標誌之一。其實這也是先秦時期留下的古制。《禮記·內則》說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認為女孩十五歲就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所以古時又稱女孩十五歲為「及笄之年」。「笄」就是用簪子把頭髮盤起來,改變髮式,以示成年。只不過孝感不行笄禮而已。但孝感女子嫁後要改梳「□□頭」,依然保留著古代笄禮的遺意。——————————————①□□(上髟下巴)——孝感方言讀bābɑ(後一字必須兒化),婦女在腦後挽成的餅狀髮髻。(2)辭嫁在出嫁前的一兩個月中,姑娘會被輪流接到各親戚家玩幾天,魚肉招待,名曰「吃辭嫁飯」。出嫁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家要設宴辭祖,名曰「辭祖先」。俟後,家中還要專為出嫁女開一桌送嫁酒,也叫「辭嫁飯」。吃辭嫁飯要選九位姑娘作陪,已婚婦女不能入席。(3)裝箱吃罷辭嫁飯,接著把嫁衣裝入箱中,叫「裝箱」。裝箱也有名堂,每箱的衣物件數要求帶「八」,如八、十八、二十八……即俗語所說「要得發,不離八」。箱子底部要放些錢,數量不限:箱中最上面一層要放一件褲子或襪子、襖子,為男家抄箱作好準備。被子里要放些桂圓、紅棗,意味著圓滿甜蜜、早生貴子。新便桶中要放進筷子和染彩色的白果,象徵開花結果和生兒育女快速順利。裝箱的當晚,女方還要燒香辭祖。(4)堵門男方迎親之日,花轎到了門前,女家要將大門關上,名曰「關財」。此時鼓樂齊鳴,大門內外,嫁女方和迎親方競相鳴放鞭炮,如賭鬥一般,諧音「陡發」(發人、發財)。直至男方執事人遞上開門「紅包」(用紅紙包的錢),女家才開門讓進,俗稱「堵門」。(5)梳妝在堵門的同時,由兩位「全環嫂子」替姑娘梳妝,另兩位姑娘手拿紅燭在旁照明,名曰「打花蠟」。舊俗,姑娘在出嫁之前不能將面部的汗毛刮掉,到出嫁時才由梳妝人用兩根相交纏的絲線將面部汗毛扯(絞)盡,謂之「扯臉」或「開臉」,這也是自古有之的風俗。《紅樓夢》中就有香菱「開臉」嫁給薛蟠的情節。扯臉時,先在姑娘臉上撲敷一層熟石膏粉,然後用一根結實的棉線,由實施扯臉的人用牙齒咬住其一端,一隻手把線套成一個「環」,另一隻手拿著棉線的另一端,兩隻手協調動作,讓棉線的「環」在臉上一下一下地絞動,汗毛就被絞在線上,棉線稍稍一拉,就全被絞下來。這道程序,現代已被美容店的美容所取代。

(6)催妝在發親之前,由前來迎親的樂隊間隔性地吹奏音樂三次,名曰「三請三接」,也叫「催妝」。有的地方新女婿親自上門求親,每當吹奏樂曲時,由執事人鋪下拜氈,新女婿和陪親人雙雙四禮八拜,叫「求親禮」。(7)哭嫁從姑娘出嫁的前幾天直至結婚當天,由於難捨父母,姑娘會嚎啕痛哭,聲淚俱下,稱作「哭嫁」。哭訴的內容是: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養大,現在自己卻要離開,不能服侍父母,不能報答養育之恩。母親也難捨寶貝女兒,一場場痛哭,一串串數落,哭訴女兒在家如何勤勞,如何受苦遭罪,更擔心女兒去婆家後突然失去父母的疼愛與呵護,受人欺負,常常是母女對哭,或抱頭痛哭。其場景頗為感人,常令前來勸慰的鄉鄰、親友也為之動容落淚。有些女性親友因受到悲情感染,在勸慰其母女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在無意中陪著哭,體現出女性共同的相通的情感。現代社會實行婚姻自主,自由戀愛,不存在包辦婚姻,哭嫁的習俗也漸漸淡薄以至消失。(8)升轎上轎之前,姑娘拜別父母之後,要用紅布蓋頭,俗稱「紅蓋頭」。由伴娘攙扶上轎,去夫家舉行婚禮,直到拜堂並進入洞房後,紅蓋頭才由新郎親手揭開,夫妻正式見面。這種婚禮形式起源很早,古稱「拜時」、「障面」、「蒙首」。據說起源於東漢末年戰亂時期,是時世艱難時結婚的一種簡單的權宜之法。由於時局動亂,戰爭頻繁,男女雙方情非所願,被迫結合,婚禮只好草率而為,用一塊輕紗罩在新娘頭上,新郎為其揭開,拜見公婆,便成就了婚姻。[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九說:「拜時之婦,禮經不載,自東漢魏晉及東晉,咸有此事。按其儀或時屬艱虞,歲遇良吉,急於嫁娶,權為此制。以紗縠蒙女氏之首,而夫氏發之,因拜舅姑,便成婦道。」後來,這一權宜之舉習而成俗。大紅色蓋頭,不僅增添了喜慶氛圍,而且增添了新娘含羞帶愧的含蓄感和「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朦朧美。三次催妝之後,女方答應發親,方可升轎進堂。花轎升堂後,由兩位梳妝娘子拿一面鏡子和一個酒壺在花轎內外和四周照照點點,據說是降妖除邪,俗稱「照轎」。(9)上轎姑娘梳妝完畢,搭上紅蓋頭,出嫁女在媒人引領下跪別列祖列宗、父母和娘家長輩,上轎出嫁,鳴炮奏樂發親。新人上轎,腳不能沾地,也不能穿鞋,否則將女方的「財」帶走了,要站在「斗」(量糧食的器具)上面,一隻手拿一桿秤,一隻手拿個算盤,由胞兄或胞弟背上花轎,若無胞兄弟,則由堂兄弟代替。意味著「離別爺娘,腳不沾地」(不沾走娘家半點兒土);「斗」諧「陡」音,陡發富貴;秤星諧音「稱心」,算盤象徵如意,即「稱心如意」。花轎出門時不可擦門框,總之不能帶走娘家的「財氣」。(10)送親花轎起身,姑娘的胞兄弟、堂兄弟、侄男均隨花轎送至男家,俗稱「送親」。有的地方只需要娘家親弟弟一人(一般是最小的未成年的弟弟),扛著蚊帳隨同花轎去男家,俗稱「送帳子」。如果男家距離較近,送親者往往會在轎前故意緩行擋路,使轎夫不得行走過快,古稱「障車」(古時駕車迎親)。[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載:「近代婚嫁有障車……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此俗源於女家對新娘的惜別,或讓新娘有充足的時間去除哭嫁時的淚痕。送親人到了男家,由男方另行安排一間客房招待,一是對女方來賓的敬重,二是避免有人戲弄新娘時,女家的來賓視之不雅或聽之不雅。(11)回門新婚三天後,女婿隨同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古稱「歸寧」。回門其實是女子出嫁後首次回娘家探親。一是表示姑娘出嫁後不能忘記父母。二是姑娘向父母和家人介紹自己在夫家的情況,包括女婿的性格、態度,新婚夫婦感情是否融洽等等。三是女婿拜見岳父岳母以及女家的兄弟姐妹、親族人等。這時女家要設酒筵招待新姑爺和新姑奶奶,席面要儘可能豐盛一些。「盤新女婿」也在這時進入高潮。盤新女婿起源很早,古稱「下婿」。[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稱:「近代婚家,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及有卜地安帳、拜堂之禮,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這裡的「下」是動詞,即通過調笑、戲弄甚至扑打新郎,抑其高傲自大之勢,顯其低三下四之狀。所以當新女婿剛進入女方灣村時,不等進屋,就有很多青年男女和小孩們用木梓、蘿蔔、豆渣、臭泥巴、瓦塊、土塊擲打女婿(當然不會打得頭破血流)。女婿進門時,有人在門框邊設下絆索、繩圈等,讓女婿進門時入「絆馬索」、「狗鑽圈」。女婿叩頭跪拜時,有人偷偷在拜氈下面墊些磚頭等硬物,不僅讓新女婿膝頭受罪,而且名曰「狗碰石」(諧音「狗吃屎」)。有人趁著女婿俯首叩頭時,猛地抬過桌子罩上女婿頭頂,名曰「罩烏龜」,讓女婿伸腰時頭部撞擊在桌面下,既疼痛又出醜。吃飯時,偷偷在女婿的食物里兌些洗鍋水,謂之「不喝米湯喝潲(孝感方言讀sào)水」。有人將女婿食用的筷子用細釘子釘緊,或暗中用絲線把肉丸子穿成串,讓女婿難以下口,叫做「狗咬刺蝟——不好下口」。總之,千方百計出難題,既能殺威,更是試探女婿的性情和才智。女婿則應多長一些心眼,留心觀察,處處提防,臨機應變,巧妙躲避,但決不可惱羞成怒。三、婚娶儀式改革現代社會實行文明結婚、勤儉辦婚事。婚禮多在禮堂或餐廳舉行,由證婚人宣讀證書,為新人交換手飾,新人相互行鞠躬禮和致謝辭,在歡樂的樂曲聲中告成,號稱「新式結婚」。後來又提倡舉行「集體婚禮」,由社會團體發起和主辦,讓眾多伉麗會聚一堂,共同舉行婚禮。新式結婚的過程大體為:(一)訂婚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即可正式訂婚。有的地方還要舉行訂婚儀式,由於各地的風俗差異,訂婚的儀式各不相同。近代更接受了西洋習慣,準新郎和準新娘互送訂婚戒指,準新郎親自將訂婚戒指套在準新娘左手無名指上,然後親吻準新娘玉手一下,儀式就算完成。接過訂婚戒指以後,準新娘就要回送一些禮物給準新郎,禮物是袖扣、領帶夾等小紀念品。若在訂婚儀式中不包括互送戒指這一程序,準新娘也需戴著早已由準新郎套上的訂婚戒指。聘禮的品種和數量多寡,時代差別和地域差異很大,既有地方差別,也有男方貧富差別,更隨時代發展而不斷發生著變化。例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追求的聘禮最高標準是「二十四條腿」(立櫃、平櫃、沙發、茶几等共6件),到「百隻腳落地」,即床、櫃、桌、椅等傢具達到25件,已是十分豪華。六七十年代,家用電器開始進入百姓家,當時的聘禮標準是「三轉一響」,「三轉」指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一響」指收音機。這四件是必須的,其它可以通融。七十年代以後標準更高,流行「五金公司」,即金項鏈、金戒指、金手鐲、金耳環、金髮簪。(二)結婚登記結婚前,男女雙方要攜帶居民身份證、戶口簿、婚姻狀況證明以及體檢合格證到婚姻登記機關——民政部門登記註冊,男女雙方必須同時到場。婚姻登記機關收到申請後,按照《婚姻法》的規定對當事人進行審查,合乎條件則准予登記結婚,發給結婚證書。(三)籌備婚禮首先要擇定婚期,一般選擇偶數日作為吉日良辰,如二月二,八月八等等,有成雙成對的吉利之意,預示婚後夫妻恩愛、白頭偕老,且「八」的諧音為「發」,「要得發,不離八」,也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期望。最好是公曆和農曆同時都是雙數(雙月雙日)。如果婚期能與節假日統一,如在「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七一」黨的生日、「十一」國慶節、「元旦」等節日舉行婚禮,則更具有紀念意義,必將為今後美滿幸福的生活帶來一個好的開端。確定了婚期,就要裝修新房,購置必備傢具電器,拍攝結婚照,決定婚禮形式。臨近婚期,還要邀請主婚人和介紹人,預訂禮車,聘請攝影錄像人員,以便記錄下婚禮全過程,留作終身紀念。同時對親友發出喜帖。選擇的伴郎、伴娘必須未婚,人數對等。伴郎、伴娘在婚日當天都要衣裝得體,時刻注意與新人形影不離,為新人提供最需要的貼身服務。伴娘還要為新娘帶些簡單的化妝品、私用品,準備隨時為新娘補妝。舉辦喜宴的酒店要做好充分準備,紅雙「喜」字、喜聯、議程、橫幅、條幅以及彩桶、氣球、禮賓炮、鮮花瓣等婚禮用品要一應俱全;還要準備婚宴引導,安排專人迎賓。迎娶新娘的禮車,數量要求成雙,並紮成彩車,突出喜慶氣氛。迎親女郎受男方父母委託參與迎娶,到新娘娘家後應寒暄致意、互相道喜,出門時陪同引導娘家人上禮車,到酒店後陪同引導娘家人到指定的酒席就坐。「壓車童」男女雙方人數對等,年齡以12歲內為好,雙方家長都要為對方壓車童準備紅包。出席婚禮的來賓都要準備賀禮。禮品多是現金,也有贈送家庭陳設、桌上用品、床上用品、餐具茶具、廚房用品或房間美化用品的。結婚禮物最好在婚禮前送到,並用紅紙包好,寫上「祝△△、△△新婚快樂」等字樣。現金也用紅色禮品袋裝好(俗稱「紅包」),上寫祝福的吉祥之語。婚禮這天,新郎新娘都要換上禮服。舊時新郎穿長袍,戴禮帽;新娘鳳冠霞帔。現代婚禮,新郎穿西裝,打領帶;新娘穿新娘裝,分別佩戴「新郎」和「新娘」胸花。新娘還要披上潔白的半透明婚紗。(四)婚禮儀式現代婚禮儀式逐漸趨向文明、簡樸、生動、活潑,形式亦呈多樣化,受西方文化影響明顯,如穿西裝,披婚紗。但傳統的習俗仍有很大影響。目前社會上常見的婚禮,大致有傳統式、酒宴式、茶話式、集體婚禮和旅遊結婚等形式。較為流行的是傳統式和酒宴式,或兩種形式的結合。(1)傳統式婚禮①婚禮開始,鳴放鞭炮,奏樂;②新郎新娘入席;③新郎新娘父母入席;④新郎新娘向父母行鞠躬禮;⑤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禮;⑥新郎新娘向親友行鞠躬禮;⑦新郎新娘向來賓行鞠躬禮;⑧主婚人講話;⑨雙方家長講話;⑩單位領導、介紹人及來賓代表講話或致祝辭;新郎新娘致答謝詞;禮畢,鳴放鞭炮,奏樂。(2)荼話座談式婚禮結婚當事人借用會議室、小飯廳或辦公室等,略備茶點,邀請單位或部門同事及領導、親戚朋友等聚集一堂,並按照一定的程序舉行婚禮。其程序一般是:①結婚典禮開始,鳴放鞭炮(或放喜慶音樂);②主婚人講話,宣布△△△與△△△結婚;③單位領導講話;④來賓(同事及親友)致賀詞;⑤新郎新娘致答謝詞;⑥茶點招待,相互座談慶賀;⑦婚禮結束,鳴放鞭炮(或放喜慶音樂)。(3)集體婚禮集體婚禮一般是由地方政府民政機關,企事業系統行政機關,或工、青、婦等社會團體出面組織籌辦,借公共會場或大禮堂、劇場,有數對或幾十對甚至上百對新郎新娘同時自願參加的,按一定程序舉行的公開、熱烈而隆重的結婚典禮。其程序一般是:①主持人宣布集體結婚典禮開始,奏樂;②各位新郎、新娘在樂曲聲和熱烈的掌聲中並肩入場就位,奏樂,鳴放鞭炮;③給新郎新娘戴花,奏樂,鳴放鞭炮;④介紹新婚夫婦、證婚人和來賓姓名;⑤主婚人、證婚人分别致祝辭;⑥主辦單位負責人講話,致祝詞;⑦新婚夫婦向各自的父母鞠躬,拜謝養育之恩;⑧所有新郎新娘互相對拜,互贈紀念品;⑨所有新郎新娘共同向所有來賓三鞠躬;⑩群眾團體代表致賀詞,來賓代表致賀詞;新郎新娘家長代表講話;給新婚夫婦贈送紀念品;新婚夫婦代表致答詞;禮畢,散會,奏樂,鳴放鞭炮。有的在禮畢後舉行舞會,或有新娘新郎參加的文藝演出,也可請專業文藝工作者前來演出助興,更為新鮮、活潑、生動、熱烈、隆重而又典雅。(4)旅行結婚旅行結婚是現代社會中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式結婚形式,由新婚之後旅遊度蜜月的風俗演變而成。新婚夫妻以旅行代替婚禮,以到國內大城市、遊覽勝地、革命聖地或外地親友所在地旅遊,開始夫妻之間的新生活。結婚和婚後的度蜜月一併進行。現代以酒宴式婚禮居多,事先要確定好主婚人、證婚人。主婚人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長輩、家長或單位領導擔任。證婚人由新郎新娘雙方的介紹人或親朋好友擔任,也可二者只選其一,只設主婚人或只設證婚人。婚禮的主持人(亦稱「司儀」)是整個禮儀過程中的最重要人員,要選擇文化水平高、頭腦靈活、口才好、善言辭,且具有應變能力的人充任。伴郎、伴娘又稱「儐相」,一般由新郎新娘雙方的未婚好友或未婚表兄弟、表姐妹充任,要注意儐相的身材、儀錶應與婚禮喜慶、美好的環境氣氛相協調。(5)酒宴式婚禮男方在飯店、酒家預定筵席,邀請至親好友、同事鄰居等歡聚一堂,慶賀結婚。一般由禮儀公司或酒店安排司儀主持婚禮。主持人宣布婚禮開始,並致一簡短祝詞。主婚人、證婚人分別講話,新郎新娘介紹戀愛情況,新郎的父母致答謝辭,最後是餘興和用餐。席間,新郎新娘應逐席敬酒,同親友見面,並致以謝意。酒宴式婚禮在城鄉較為普遍,其程序如下:①新婚典禮開始,鳴炮。②新郎新娘及來賓入席就位。③向新郎新娘獻花,鳴炮,奏樂。④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⑤新郎新娘交換信物。互相給對方佩戴項鏈、戒指,象徵至愛永恆。⑥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拜父母時,父母要給新娘紅包。⑦證婚人、介紹人分别致詞。⑧來賓代表致賀詞。⑨新郎父母致答謝詞。⑩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及來賓三鞠躬。表演節目。這一階段,少不了一些小遊戲作為插曲戲弄新人,這時新人應盡量表現出大方磊落的樣子,儘力迎合,不可過分扭捏。「盤新姑娘」也由舊時戲弄新郎新娘漸變成戲弄新娘和公公(新郎的父親),或者讓公媳二人挽手上場,或者讓公公帶上高帽子,身上斜披大紅腰帶,前書「水貨新郎」,後書「正宗灰爹」,往往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宴飲。席間,新郎新娘要逐席給來賓敬酒。敬女方客人時新郎端酒,敬男方客人時新娘端酒。新人敬酒要做到敬而不勸,快速得體。喜宴結束時,要謝客、送客。鬧洞房。結婚典禮結束的當晚,有的要鬧洞房。在新房中,新郎新娘向賓客敬茶、敬煙、敬酒、敬糖果。新郎新娘合唱歌曲,來賓贊茶、贊煙、贊酒、贊新房,讚詞為即興之作,四言八句並大體押韻,內容是祝賀婚姻美滿甜蜜,祝願他們愛情日久天長,白頭偕老,幸福一生。鬧洞房應適可而止,不可鬧得過分。
推薦閱讀:

孝感在湖北省內處於怎樣的地位?
《二十四孝圖》圖文解說之一:孝感動天
孝感槐蔭論壇苦澀禮俗

TAG:禮儀 | 民俗 | 孝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