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略論《老子》中的養生之道

作者:塗明傳

[]本文旨在闡述《老子》的養生之道。筆者從修道練功的的角度,說明了什麼是養生和如何養生的問題,並對養生的目的和境界作了相關論述。「養生」不同於「養身」,它的內涵比「養身」要大得多,絕不僅僅是保全健康長壽的事。筆者主張,「養生」乃是治身與修心(性)的合一,是身體修養與道德實踐的合一,是生命的圓滿完善。「道」的境界就體現在「養生」之中,「養生」就是「達道」的一條妙徑。

[關鍵詞]養生之道;元氣道論;以氣養身

《老子》一書中蘊涵了豐富的養生之道。筆者以為其精髓在「歸根復命」的元氣道論和以氣養身的內煉之法。

一、歸根復命的元氣道論

道是宇宙生成的本根。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老子》第十六章)所謂「根」即指道,「歸根」即指回復到先天的狀態,與道同體。這個根又叫作「玄牝之門」;「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這裡所說的玄是指天,指陽,所說的牝是指地,指陰,與「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陰陽兩氣是同一的意思。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進飲食為陰氣,鼻入空氣為陽氣,所以口鼻是人與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門戶。由此可以看出這「穀神」就是陰陽兩氣構成的元氣的代名詞,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同時也說明了元氣是有結構的,這就為氣功養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以氣養身的內煉之法

以氣養身的內煉之法,簡單來說就是氣功,它除了「天門開闔」、綿綿若存的調深呼吸等服氣方法外,著重是「煉精化氣化神」的「歸朴」法和「凝神入氣穴」的神守法。筆者以為,以下幾章集中體現了老子的氣功修養方法。

第三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虛其心,即正心,是修練氣功的首要原則。要修身養神就要平心靜氣,忘懷名利得失,掃除私心雜念。「心虛則氣聚,氣聚則神凝」,不虛其心,則神氣無法凝聚、修鍊沒有效果。當今社會,人們不是「虛其心」,而是「實其心」,心中充滿了慾望,所以終日心事重重,勞苦愁煩。所以,修鍊氣功的第一步就是「虛其心」,關鍵在於心要靜。筆者以自己一年半練太極的經驗為例,當我內心煩躁、焦慮不安的時候,我就根本無法全神貫注於太極拳「綿綿如絲」的動作中,呼吸混亂也就找不到氣感,自然練習也沒效果。總之,心不靜則神不守,神不守則氣不行。

實其腹:心既已正,則氣定神閑。此時,精神內守,外欲不生,身心放鬆,呼吸自然。以後天之氣,煉精化氣,鍊氣化神,待到精足、氣滿、神全,這才是真正的「實其腹」。「實其腹」是神守法中的守腹法,說的就是以關元穴為中心的小腹處,也就是現代人說的意守「下丹田」。內煉之際,將氣歸丹田,精聚丹田,神守丹田,謂之「歸根」。精氣神常聚常守丹田,通過煉精、鍊氣、煉神諸階段的修鍊,達到「深根固蒂、長生久視」的目的,這就叫作「復命」。筆者運用蕭漢明先生說的「子午法」意守丹田,感覺到腹部有微熱感,想像中有一股氣在周身運行,從尾閭穴上行之氣經百會穴下沉聚入丹田。這也是「實其腹」的體驗吧。弱其志:削弱自我主觀意志,一切順其自然而無絲毫人為造作。這也是老子「自然無為」思想的一種體現。只有淡化主觀意志,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心靈的作用,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修鍊氣功雖不排除自我意志,有時候還需「以意導氣」,但這種「意念」須是純樸的,即不帶任何功利目的。過多加入個人意志,容易「出偏」。

強其骨: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骨骼的強弱,是由精氣決定的。人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莫不與精氣的盛衰有關。所以,氣功鍛煉以固精養氣為第一要義。精氣充盈,骨骼必健。骨骼強健,則肌肉豐滿,而骨強體健,是進行精神創造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這裡,還要談談「外功」。練氣功並不僅僅是盤腿靜坐,靜坐運氣屬於「內功」。而氣功不僅包括內功,還包括外功。內功要靜修,所以也叫「靜功」。外功須動練,所以又叫「動功」。「強其骨」雖是由精氣的充盈的決定的,使精氣充盈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靜坐「煉精化氣」,以自然之氣補體內真氣。但是,通過動功鍛煉,也可以收到強筋健骨之功效。因為,動功靜功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氣功修鍊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練動功時其實也在練靜功,也在煉精化氣,所以也能「強其骨」。筆者以為,氣功修鍊應以「靜」為主,以「動」為輔。兩者缺一不可。

這一章從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到強其骨,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修鍊氣功的一套完整的方法。下一章是對這一章的升華,重點說明了「虛心」「」實腹」的方法和目標。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這裡講的就是鍊氣入靜。「營魄」,河上公註:「魂魄也」。魂為陽,魄為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人則為「載營魄抱一」,「一」即「和」,為陰陽魂魄互相作用構成的穩定的統一體。

那麼,怎樣才能「抱一」呢?則當「摶氣致柔」,如嬰兒一樣。氣聚而精生,精積而神用。三者之中,精是內煉的根本。精是「神之至靈者也,得此則為生。」《老子》亦有「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第五十五章)。氣為動力,摶氣致柔,綿綿若存。神為主宰,所謂「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信者,伸也;伸者,神也。

在煉養的過程中,還當清凈心地,這就叫作「滌除玄鑒」。「玄鑒」,指玄妙的心境。排除外部感覺世界的各種干擾,保持心地的潔凈無塵,使其明亮得像一面清凈無幾的鏡子,便能觀照萬物,明曉宇宙的本根。然而怎樣「滌除玄鑒」呢?《老子》說:「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第五十二章)塞其兌,似指兩眼內視、口閉耳塞等氣功動作。閉其門,似指提肛、凝氣等動作,關閉氣門,以防內氣泄漏。通過塞兌、閉門一類的動作,促進「摶氣致柔」,低代謝,高儲能,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出於這種對氣功養身的體驗,老子認為,用這種靜功內養的方法,可以「挫銳」「解紛」,排除心官帶來用一切干擾,使主體恢復自然無為的狀態。

三、修道練功的原則要求

修鍊氣功不僅是個人強身健體之事,還關乎一個人的道德境界。以下各章是對修道練功之人的道德要求。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追求「五色」、「五音」、「五味」,只是為了滿足外部感官的需求,忽視的是心靈的渴求,其結果必然是心靈過早地枯竭,肉體過早地腐敗。心靈本是寧靜、充實的,一個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的人,必定會不停地追求外來刺激和身外之物。這是迷失心靈的緣故。吃喝玩樂固然能夠使人獲得短暫的滿足,但享受過後是心靈的更大空虛,而且還造成身體的過早透支,最終會使人失去他最寶貴的財富——健康。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擯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內心的安寧。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宇宙萬物各歸其根,然而歸根必須復命。守靜則元神動,守虛則元氣實,元氣充沛則元神旺暢,元氣是元神的物質基礎。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礎,有精則有神,無精則神滅。反過來說,精須神守,有神守護的生命才會充滿活力。總之,欲歸根、復命,須守虛、守靜。「虛」「靜」是老子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他認為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狀態的。要進入道的境界,必須忘我地守虛至誠,守靜至篤。以篤誠之心反觀內視,以不變應萬變,這就是修鍊氣功的觀想法。

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思寡慾。

素樸之質是人的自然之質,合於大道的自然無為。減少思欲,就少些煩惱,因為它使人擺脫了過多慾望的纏縛,使人活得不累。所以,「見素抱樸」就是要人返樸歸真,保持自然純真的本性;「少思寡慾」就是要人減少非分之想,剋制違道之欲。總之,修鍊氣功要以符合自然大道的「朴」的狀態為則。

第二十六章: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君子:指正在修道之人。輜重,河上公注曰:「『輜』,靜也。聖人終日行道,不離其『靜』與『重』也。」君子每天的所作所為,都不會脫離道德的修養。君子的道德修養是修與煉相結合的,終日盤腿打坐,是決不會修得正果的。道的精神境界貫穿於人生的每一個環節,體現於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平時的思想行為始終以道為標準,祛除外在貪慾,無私無我,然後寓修於煉,以煉帶修,修鍊結合,品德和功力同步提高,才能不偏離大道,成就健康長壽之私。修德為了得道,得道為了行道。精神世界雖有不盡的榮華美景,但不能總是沉浸在裡面,如同超然物外的靈燕,不可能永遠翱翔於藍天,畢竟還是要回到巢穴里來的。人既要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不能脫離我們的現實世界。只有二者結合,才有完美的人生。

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

河上公注曰:「甚謂貪淫聲音,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宮室台榭。」可以說,甚、奢、泰都是「過」,都是由「貪」引起的。一個人越貪婪,他就越是窮奢極欲。反之,一個人越是奢侈過度,他就會越貪。所以,修道之人應力戒「貪」「過」,要心懷儉德、事有適當,要以「道」為本,不太在意俗世的燈紅酒綠、榮華富貴。

第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壯,王弼注「武力與暴」。真正的修道之人是不會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因為這是不合於道的。老子這裡含有「忍」的意思,但絕不是如一般所理解的對罪惡的容忍。老子一方面是告戒修道之人不要逞強,因一時之氣干出違背自然之「道」的事情來;另一方面是警告那些喜歡使用暴力的人不要因一己之私而破壞自然法則和人民寧靜的生活,因為凡是氣勢太勝的人必會早衰早死。這裡更多的是對好鬥之人的警示:武力橫行,終將自食其果;暴力多施,必定自取滅亡。對這種人,修道之人雖不會以暴抗暴,但制止他們危害他人卻是義不容辭。

這也是修德行道的要求。

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

柔可以勝剛,弱可以勝強。這個道理用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功堅強者莫之能勝」來解釋最清楚不過了。水是世界最柔弱的東西,卻能夠摧毀世界上最堅強的東西。你看,那洪水泛濫時,什麼東西能夠抵擋住它呢?你看,屋檐下的點滴雨水,日復一日,就能把一塊堅石滴穿。這不就是柔弱的作用嗎?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中,修道之人寧願居於柔弱的一端,正是因為「看來『柔弱』的東西,由於它的含藏內斂,往往較富韌性;看來『剛強』的東西,由於它的彰顯外溢,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所以,修道之人追求的是內在的堅韌,而不是表面的剛強。太極拳的「動若抽絲,行如貓步」就體現了這種「以柔克剛」的思想。

第三十八章: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大丈夫敦厚樸實,而不輕薄虛華。能夠為人們的外觀所感覺到的,都是表面現象,具有虛偽性和欺騙性。舍本質而重現象,是人類走向愚昧的開始。具有修道之志的大丈夫,是不會執著於事物的表面現象的,因為,欲實現修道之志,就必須體悟自然樸素的大道,親證厚實無妄的大德。因此,大丈夫拋開虛華的表面現象,修德悟道,去探求世界的內在本質。這也說明修道之人,要重德,要本於天地之心發自內心真誠地去實踐道德。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們深知悟道的重要性,並對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奮修道,這是有志者的作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們對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態度,對悟道缺乏信心,是無法誠心修道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們的主觀意識太強烈,固執己見,不能客觀地看待問題。他們如同智叟,對傳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來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所以,想修道之人,首先要知「道」。這裡的「知『道』」不是指了解「道」的奧秘,而是確定作為自然規律之「道」的存在。然後才談得上「修道」,在親身修道的實踐中去體悟「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道」的深邃玄妙。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貴生」思想。常人兩眼只盯著名利,認為有了名利就有了一切,結果反為名利所害。反對名利,並不是放棄對物質文明的追求,而是反對貪得無厭而輕身害命,反對爭名奪利而不顧危亡。正確的貴生方式應該是反求於朴,只有返樸歸真,才能獲取真正的人生幸福。因此,修道之人應從名利得失的纏縛中超拔出來,潛心修身養性,亦不忘造福社會。

第四十六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就養生而言,禍害莫大於慾望不知滿足,兇險莫大於慾望得以放縱。所以,知道什麼是可以滿足的,什麼是不可以滿足的,然後去克制不可以滿足的自我慾望,常守可以令人滿足的心靈世界,就永遠滿足了。知足,就是知足於朴,有朴與我為伴,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氣功的修鍊,就是從克制淫慾開始的。修鍊氣功是遵循「液化精,精化氣,氣化神,神還朴」這一思路前進的,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強調守精如玉,惜精如命,使之不脫、不漏,並長期堅持不懈,直至返樸歸真。其中的奧妙就在一個「化」字,只知惜守,不知轉化,同樣會給身體帶來疾病。隨著精氣的轉化,人一旦進入天人合一的玄妙境界,自我私慾就自然漫漫地消失了,自我價值觀亦隨之轉化。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作學問,要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就越多。修道,就要日以消損情慾文飾,通過「玄覽」、「靜觀」等本質直觀的方式體驗宇宙未經分化的惚恍狀態。越消損,私慾妄見就越少,最終達到「無為」的「道」的境地。總之,修道之人要除去私慾妄見,以情慾日損道德日進為目的。

第四十九章: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有道之人沒有私心,破除自我中心而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有道之人善待他人,無論他善良不善良;信任他人,不管他守信不守信。這體現了老子的人文關懷和博愛平等的思想。歙歙焉:心斂意欲使真氣運轉,體現了聖人追求渾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不僅如此,聖人還使天下人都歸於渾樸,回復到嬰孩般的純真狀態。因此,修道之人應推己及人、己立立人,不僅要自己得道,也要讓別人得道。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就是修身養性。嗇,是儉德,有愛惜、保養之意。高亨說:「此『嗇』字謂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歸無為也。」「嗇以治身,則精不虧。」精不虧,則氣不耗、神不損。所以說,修鍊氣功,莫過於「嗇」。

早服的過程就是煉精化氣的過程,也是通過修鍊氣功來實證實悟「道」的過程。只有通過實證實悟,才能逐漸明白儉德的重要性,這就是「重積德」。德積才精不失,精不失才能轉化為真氣。一旦真氣充盈,則沒有攻克不了的脈絡穴道。沒有攻克不了的脈絡穴道則不知道真氣究竟有多大的功用,不知道真氣究竟有多大的功用,則可以獲得精神天國。掌握了獲得精神天國的根本之道,就可以長久維持,沒身不殆。深根固柢,就是中醫學的固本培原思想。精乃一身之本,只有視精如命,嗇而藏之,修成不漏之身,才可謂「根深柢固」。也只有根深柢固,才能確保自我之軀長壽,精神天國久存。所以說,深根固柢才是健康長壽和心靈自由之道。「長生久視」,並非長生不死。延長壽命,盡其天年,無疾而終,就是「長生」;可以長時間地沉浸在道的境界里,直覺大道的奧妙,享受心靈的逍遙,就是「久視」。長生久視,是生命的量和質兩個方面的統一。

所以,修道之人要特別重視「嗇」德,養精積氣培神,才能充實自己的生命力。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以無為的態度去作為,以無事的方式去做事,以無味的心情去品味。煉功修道也應這樣,以「無」為本。以無心的態度去干有心的事業,才不會牽懷於成敗得失,往往還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急功近利,是練氣功的大忌。練功過程中,如果摻入太強烈的功利動機,則容易氣急攻心、走火入魔。所以,修道之人要一切順其自然,切忌強作妄為。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聖人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寶。此三寶,皆體道而得,為人生之至寶,當終生持而行之。慈,即仁德。愛人之心,惻隱之心,皆是仁德。儉,即嗇德。節約而不奢侈,收斂而不放縱,都是嗇德。不敢為天下先,即禮德。守靜居柔,謙讓不爭,乃是禮德。

慈愛所以能勇猛;嗇儉所以能廣大;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

三寶實是三德。德從道生,道生萬物即德。聖人體道得德;修道之人可從德而上,踐德悟道,同臻於大道之境界也。

第七十二章: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有道之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揚;但求自愛而不自顯高貴。自知則知人,知人則「以百姓之心為心」;自貴則貴人,貴人則使天下人都「歸於朴」。

所以,修道之人應仿效聖人自知自愛的道德,捨棄自見自貴,超越一己功利,讓天下人同臻道境。

第七十七章: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聖人推行天道,以身作則,促成萬物而不恃己之能;率先垂範,功德圓滿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現自己的才能賢德,只是依道而行功成身退,卻成為萬世之楷模。

所以,修道之人也應效法聖人不恃不處的風範,努力踐德行道,造福人類。

四、結語

老子「歸根復命」的元氣道論是以氣養身的內煉之法的哲學基礎,以氣養身的內煉之法是「歸根復命」的元氣道論的實踐手段。通過氣功內煉,達到「歸根復命」,正是一種由氣入道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德的參與。德是道在人間的體現。丟棄道德去修鍊氣功,不僅難以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還可能反被氣功所害。這一點,修道之人不可不知。

《老子》靈言五千,皆是得道之語,修道鍊氣之法何只上述一二。只願天下人都能從中汲取一二智慧,那就是人類之福了。

推薦閱讀:

夏季養生
丨小心「富貴包」要了你的命!
養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養生要養肝
中藥香囊養生

TAG:養生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