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毛澤東時代(1954)1
1954
1954年01月23日(被策反的志願軍戰俘抵台),是日起,在美軍和台灣國民政府策反暗戰、威脅利誘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將14207名志願軍戰俘用軍艦、飛機分批送到台灣。台灣方面動用了極高的規格來歡迎志願軍戰俘抵達台灣。蔣介石在日記中更把志願軍戰俘赴台稱作「五年以來精神上對俄鬥爭之重大勝利。」
左圖:1954年1月20日被策反的志願軍戰俘在仁川準備登上去台灣的艦隻;中圖:前往台灣艦隻上的志願軍戰俘;右圖:台灣國民政府冒雨隆重迎接。
1954年02月06日(高饒聯盟),是日至10日,中共七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毛澤東因在外地未出席這次全會,劉少奇向全會作了報告。朱德、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44人在會上發言。會議揭露和批判了國家計委主席高崗和中央組織部長饒漱石的反黨分裂活動,一致通過毛澤東建議起草的《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
二人罪行起因是攻擊劉少奇和周恩來等人而四處活動,要求由高崗擔任黨中央的總書記或副主席,改換政務院總理,由他擔任總理等等。
後記:七屆四中全會後,中共中央書記處(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陳雲等聯合一起)對高崗、饒漱石進行上綱上線的批鬥。高崗於1954年8月17日服用過量的安眠藥自殺。饒漱石於1955年4月1日由公安部按法律程序予以逮捕。
文革後中央給予饒漱石平反,但給高崗平反的提議被鄧小平否決了。
左圖:劉少奇在七屆四中全會上作報告;中圖:1953年五一慶典上,高崗(右1)、劉少奇與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二人都略有所思;右圖:上海解放時,饒漱石(前右3)同陳毅(前右4)等在主席台上檢閱入城部隊。
1954年02月08日(技術革新 「萬能工具胎」),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發揚王崇倫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國家計劃》的社論。1953年作為鞍鋼工具車間僅26歲的刨工王崇倫相繼革新成功7種工具、卡具,發明了「萬能工具胎」(卡具),1953年,他完成了4年又17天的工作量,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左圖:宣傳畫;中圖:王崇倫和工人們一起研究改進工具和生產的方法;右圖:事迹紀錄在1954年12月15日發行的《技術革新》(特11)郵票上。
1954年03月20日(蔣介石當選民國政府在台第二任總統),第一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二次會議在台灣舉行第一次選舉大會,經投票選舉,蔣介石當選第二任總統,陳誠當選副總統。5月20日,蔣介石、陳誠在台北分別宣誓就職。
左圖:蔣中正在台北就任第二任總統,右為副總統陳誠;右圖:6月1日,蔣介石在總統府主持行政院長俞鴻鈞及閣員的就職儀式。
1954年04月16日(現代化造紙廠),我國自己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現代化造紙廠——國營安徽造紙廠建成並正式投產。該廠1951年5月籌建,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自行設計、製造和安裝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佔地總面積82.72萬平方米。是日,第一台國產2600型長網多缸造紙機投入生產。
左圖:正式投產的國營安徽造紙廠;右圖:廠的成漿車間。
後記:目前已經停產。
左圖:生鏽的、老去的不乏時代的滄桑感;右圖:車間里再也找不回當年的繁忙。
1954年04月23日(成吉思汗陵寢回遷內蒙古),成吉思汗陵寢回遷之後首次大祭在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舉行。日本侵華時,成吉思汗陵1939年西遷至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密藏於大佛殿內;1949年更移往青海省塔爾寺。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成吉思汗陵遷回伊金霍洛旗的報告。3月29日,塔爾寺舉行了隆重的成吉思汗靈柩回遷請靈大典。
左圖:早年西遷路線圖;中圖: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右圖: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
1954年04月26日(日內瓦會議),是日至7月21日,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由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會議實現了印度支那的停戰;朝鮮問題由於美國的阻撓沒有達成協議。
左圖:周恩來風度翩翩步入會場;右圖:日內瓦會議最後一次全體會議。
1954年05月07日(越南奠邊府戰役),侵越的法軍指揮官德卡斯特萊准將下令投降,奠邊府戰役勝利結束。5月6日,奠邊府總攻開始。中國援助裝備的6管火箭炮在整個奠邊府上空震天動地,越人民軍排山倒海沖向敵人,法軍陣地防線徹底崩潰。
戰役從3月19日開始,殲敵1.62萬人,其中俘虜1.09萬餘人,俘法軍卡斯特里准將及其全部參謀人員。擊落飛機62架,戰役對於簽訂恢複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有重要意義。
後記:6月12日,法國拉尼埃政府在一片反對聲中倒台。7月22日,在日內瓦會議上,法國被迫和印支三國簽訂了《印度支那停戰協議》,並從越南和整個印度支那撤出了全部軍隊。
左圖:奠邊府戰役示意圖;中圖:集結在奠邊府的法軍M24坦克縱隊;右圖:人民軍在奠邊府戰役最後時刻發起衝鋒。
1954年05月13日(官廳水庫竣工),中國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庫——北京永定河官廳水庫勝利竣工。水庫在北京與河北交界處建成。現庫容為41.6億立方米,為北京提供了穩定的水源。1955年12月27日我國自己設計興建的官廳水力發電站開始發電。
左圖:隆重的工程竣工慶祝大會;中圖:4月12日,毛主席視察官廳水庫;右圖:永定河的源頭——官廳水庫。
1954年06月14日(共和國憲法草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和關於公布憲法草案的決議,毛澤東主持會議,並就憲法草案發表講話;要求廣泛開展討論,發動人民群眾提出修改意見。兩天後,《人民日報》刊登了草案全文並發表廣泛地展開討論憲法草案的社論。
左圖:毛澤東在杭州主持修改憲法草案;右圖: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憲法草案。
後記:在大規模宣傳的基礎上,討論持續了兩個多月,廣大人民群眾熱烈擁護這個憲法草案,同時提出了118萬多條修改和補充意見。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再次討論通過修改後的憲法草案,決定提交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左圖:北京國營五里店農場機耕隊隊員聚首閱讀憲法草案;中圖:中央民族學院的學生正在討論憲法草案;右圖:上海市盧灣區婦女們興奮地閱讀憲法草案。
1954年06月25日(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是日至29日, 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6月28日、29日,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日後,6月28日作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紀念日。
左圖:6月26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到的機場歡迎周恩來;右圖: 6月28日,周恩來在仰光同緬甸聯邦總統巴宇(右2)等人親切交談。
1954年07月03日(初教5——第一架自製飛機首飛成功),南昌飛機製造廠(320廠)試製的中國第一種自行製造初教5教練機首飛成功。8月26日批准投入成批生產,當年就生產了10架,次年交付60架,至1958年停產,共生產379架。
1954年8月1日,毛澤東主席為初教-5的試製成功簽署嘉勉信,稱讚「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此後,我國相繼試製成功殲5型、運5型、直5型、轟5型飛機。
左圖:初教5教練機翱翔天空;右圖:毛澤東簽署的嘉勉信。
1954年07月20日(自動化薄板廠),中國第一座自動化薄板廠——鞍鋼第二薄板廠建成投產。
點評:「洋鐵皮」的時代即將終結。
左圖:新中國第一家自動化薄板廠的廠房;右圖:即將正式生產的流水線。
1954年07月22日(基督教三自愛國會成立),是日至8月6日 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同意成立「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選舉吳耀宗為主席。
背景:1950年7月28日;在吳耀宗倡導下,40名基督教代表人物聯名發表《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的宣言,表示擁護《共同綱領》,割斷教會同帝國主義的聯繫,發起自治、自養、自傳運動。自此「三自」愛國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簽名擁護的教徒達40萬人以上,佔全國新教教徒人數的三分之二。
左圖: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三自宣言和首批簽名1527人的名單;中圖:會議外景;右圖:1950年6月,毛主席和發起人吳耀宗先生交談。
1954年07月23日(一定要解放台灣),《人民日報》發表《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從此,它成為中國人民的堅定口號。8月,軍委成立了以張愛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浙東前線指揮部,並成立了海空軍指揮所和登陸指揮所。8月11日,周恩來在中央人民政府第33次會議上指出:「解放台灣是我國人民光榮的歷史任務」。同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決議號召全國人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最後完成我中國人民的神聖解放事業而奮鬥。」8月22日,中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發表了《為解放台灣的聯合宣言》。
左圖:1954年宣傳畫;中圖:首都人民高舉著「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標語在天安門前遊行;左圖:2007年呼鳴的作品,說明今昔人們意識上的反差。
1954年07月23日(周恩來訪東德、波、蘇、蒙),是日至8月01日,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在參加日內瓦會議回國途中應邀訪問民主德國首都柏林、波蘭首都華沙、蘇聯首都莫斯科、蒙古首都烏蘭巴托。8月1日乘飛機返抵北京。
左圖:在柏林周恩來受到熱烈歡迎;左圖:7月27日波蘭國務委員會授予周恩來一級波蘭復興勳章。
1954年08月01日(現代化紡織機械製造廠),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紡織機械製造廠——國營經緯紡織機械廠在山西榆次建成並正式投產。
左圖:經緯紡織機械廠開工慶典;右圖:經緯紡織機械廠設計製造的窄幅細紗機。
1954年08月14日(英國工黨代表團訪華),是日至25日,以英國前首相剋·艾德禮為首的英國工黨代表團訪華到達北京。是西方資產階級政黨對我國進行的一次重要訪問,是中英關係中的一件重要事情。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關注。
8月24日,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在京接見代表團,討論了關於中間地帶、和平共處以及中英中美關係問題。
左圖:1945年07月「三巨頭」艾德禮、杜魯門、斯大林和外長們在波茨坦;右圖:毛澤東在京接見英國前首相剋·艾德禮及代表團。
1954年09月02日(公私合營——企業社會主義改造),政務院舉行第二百二十三次政務會議,通過《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條例規定:對資本主義企業實行公私合營,應當根據國家的需要、企業改造的可能和資本家的自願。合營企業中,社會主義成份居領導地位,私人股份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合營企業應當遵守國家計劃。並對合營企業的盈餘做出分配規定。
左圖:上海申新紡織九廠清花車間的職工在公私合營後熱烈開展勞動競賽,爭取在生產上獲得更大的成績;右圖:1954年公私合營後,大華儀器廠改名為大華儀錶廠,丁佐成任總工程師在兩年中,培養了該廠200多名技工。
1954年09月03日(「九三炮戰」——第二次台海危機),下午2時10分,集結在廈門前沿陣地的解放軍150門重炮同時向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諸島國民黨守軍和停泊在附近海域的國民黨軍艦猛烈開火;下午4時,炮擊結束。擊沉國民黨炮艇1艘、運輸船2艘,擊傷敵驅逐艦和炮艇各2艘,擊毀金門活動碼頭1座,摧毀敵炮兵陣地9處、觀察所1處,史稱「九三炮戰」。炮擊金門的作戰規模雖不大,但是揭開雙方隔岸炮戰的序幕。國際輿論稱之為第二次「台海危機」。
起因:朝鮮戰爭結束後,美蔣加緊策劃簽定《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進一步升級,而蔣介石政府叫囂要在不久反攻大陸,中央軍委決定集中福建前線炮兵部隊,就此對金門實施懲罰性炮擊。
後記:「九三炮戰」之後至11月間,又連續對大、小金門的軍事目標進行了大大小小共計70次炮擊,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氣焰,也給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在其後的幾年裡,國民黨軍隊對大陸的騷擾和襲擊次數明顯減少。
左圖:我軍炮擊金門;中圖:被炮擊的金門機場;右圖:炮擊後,蔣介石抵達金門視察。
1954年09月09日(杜勒斯訪問台灣),美國務卿杜勒斯到台灣活動,定調為美國國務卿首次訪問民國政府。 同蔣介石就「雙邊關係」問題舉行會談。杜勒斯宣告:「今日中華民國地位,已不孤立,美國艦隊正奉命協訪台灣。」
左圖:杜勒斯在機場講話;右圖:蔣介石與杜勒斯會晤。
1954年09月11日(毛澤東會見達賴和班禪),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次接見了達賴喇嘛及班禪喇嘛,並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
左圖:達賴喇嘛向毛澤東主席敬獻哈達;右圖:毛澤東和達賴、班禪在中南海。
1954年09月15日(第一屆人大),是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毛澤東致開幕詞《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劉少奇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大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人大委員長,宋慶齡等13人為副委員長,董必武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鼎丞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大會決定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按照通過的《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
左圖:毛澤東致開幕詞《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右圖:毛澤東當選國家主席。
(待續)
推薦閱讀:
※1954年日內瓦會議風雲際會
※1954年日內瓦會議:確立南北越分裂局面
※1954年日內瓦和談 中國的道德困惑
※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及援華方案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