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巍| 心靈、意義和現實

 缽中之腦

  聽聞美國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去世,許多人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有人說:「應該在海灘或者沙子上畫一個普特南的圖像。但那是對他的描繪,還是一個無意義的痕迹?」這源自普特南寫過的一段話:「沙地上爬著一隻螞蟻。爬著爬著,螞蟻在沙地上畫出一條線來。純粹出於偶然,這線條彎彎曲曲,最後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幅丘吉爾漫畫。這螞蟻畫了一幅丘吉爾的像沒有?」

  普特南藉此要說明的是,語言的意義是外在的,符號、詞語沒有內在的東西賦予它們內容。一隻螞蟻在沙子上亂跑留下的痕迹可能會組成一句話,但它不是任何東西的表徵。符號的內容源於一個複雜的信息、比喻的網路,以及完全外在於我們的精神狀態的歷史。如果外在論是對的,那麼從原則上說科學無法充分地解釋語言。你可以徹底地解讀一個人的大腦,但仍無法理解它們的意思。無論怎麼分解,意義都不在我們的頭腦里。

  普特南在哈佛的同事瑪莎·努斯鮑姆說:「普特南是最懂物理學的哲學家,但他也明白,把哲學還原為物理學是毀滅性的:哲學是一個人文學科。」普特南1965年起任教於哈佛大學哲學系,一直堅定地調和科學的以及人文、常識的觀點。他的著作中有許多生動的思想實驗。1999年,《黑客帝國》上映,其主要情節是,一名年輕的網路黑客發現現實世界實際上是由一個名為「矩陣」的計算機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這個設定可能是受到了普特南1981年在《理性、真理和歷史》一書中設計的「缽中之腦」思想實驗啟發:一個人被一位邪惡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手術,他的大腦被截下來放入一個營養缽,神經末梢同一台計算機相連接,這台計算機使這個大腦的主人具有一切如常的幻覺。再放大一下,所有人類的大腦都在營養缽中,或許並沒有邪惡的科學家,或許宇宙恰好就是一台自動機,管理一隻充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營養缽。幸好,普特南指出,這種假設雖然不違反物理定律,但它不可能是真實的:如果我們能夠考慮它是真的還是假的,它就不是真的。

  2013年,美國學者馬爾科姆·尼克爾森發表在《展望》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說,普特南不像羅素等哲學家那樣出名,而他應該如此。「跟大部分哲學家不同,普特南走的不是緩慢、沉重的路線。他的風格更超然、更全景。他的步子很大,經常把論證壓縮成幾句話,而不是一整章。這種方式缺乏微觀細節,但他用把握宏大圖景的能力做了彌補。這種進路會顯得天真或傲慢,除非處理得非常靈巧。羅素在他的《哲學問題》中做得很好,因為他是一位著名的、傑出的邏輯學家,而且那些被減少到很短段落的論證他已經思考了幾十年。類似地,威廉·詹姆士的《實用主義》一書也很宏大、廣泛。普特南也有這種本領,他是在世哲學家裡為數不多的羅素、詹姆士類型的人。」

  事實與價值

  普特南關注的問題非常廣泛。瑪莎·努斯鮑姆說:「普特南在他高產的職業生涯中,詳盡地闡述、創造性地解釋了極其寬廣的哲學領域中的核心問題。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再也沒有像他那樣在各個領域做出創造性、基礎性貢獻的哲學家了——邏輯學、數學哲學、科學哲學、形而上學、心靈哲學、倫理學、政治思想、經濟哲學和文學哲學。普特南還至少增添了兩個亞里士多德未曾從事過的領域,即語言哲學和宗教哲學。在所有這些領域,他跟亞里士多德一樣有著一種深入的關切:不可以把人類生活中混亂的問題加以扭曲,以符合一個過於簡單的理論的要求。」

  在哲學界,普特南以習慣於改變立場著稱。在搞笑的《哲學詞典》中,他的詞條是這樣說的:「希拉里:一位傑出哲學家的學術生涯中一個短暫但重要的階段。『哦,那是我三四個希拉里以前的觀點。』」尼克爾森對此表示讚許:「經常改變立場不僅展示了他的自信心,還展現了他視野廣闊的品格。他能夠退一步審視某個特定的立場,注意到它跟更宏大的形而上學、語言哲學不一致。」

  對於為何經常改變立場,1992年普特南在接受《哈佛哲學評論》雜誌採訪時解釋說:「我發現有兩種做法有助於我得出新的想法:一是自我批判,批判我以前出版的東西,二是讀大哲學家的著作。關於第一點,我總是對我以前寫的一些東西感覺不滿意,我會找出那些東西,想出我為何感到不滿意,如何解決,這通常會確定我下一部著作的議程。但這種前進方式也會造成循環,我發現讀康德、亞里士多德、維特根斯坦、杜威、威廉·詹姆士、哈貝馬斯或我哈佛同事的著作總是能開啟新的可能性。隨著我變得更聰明,康德、亞里士多德等人也都變得更聰明了。至於工作習慣,我喜歡散步。我要走好多英里才能寫出一篇論文,而且我更喜歡在戶外寫。對我來說,哲學是一種健康的生活!」

  在2012年出版的《科學時代的哲學》一書中,普特南思考了科學和哲學這兩種理解世界的方式之間的關係。科學的立場努力用獨立於心靈的、定律一類的術語來解釋事物。它通常被稱為描述性立場,說的是事情是怎樣。另一種是道德立場,努力用依賴於心靈的、帶價值色彩的術語來解釋事物,它通常被稱作規範性立場,說的是事情應該怎樣。

  過去一個世紀里,這兩個立場一直被認為是相互排斥的。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邏輯實證主義者採納的就是這一思路。他們想把所有思想都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在邏輯實證主義者的統治之後出現了反彈,科學和規範性立場之間的截然區分站不住腳了。普特南認為,我們無法清楚地把事實從價值判斷中區分出來。

  現代一個被廣為接受的信念就是,客觀事實和主觀的意見與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的,事實如「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9.8米/秒的二次方」,價值判斷如「舒伯特的音樂比賈斯汀·比伯的好」。我們認為,事實是所有理性的人都會贊同的,而價值判斷不是能夠用理性和論證證明的。普特南認為,事實和價值是交織在一起的。比如,一位科學家說由於重力等因素,月亮圍著太陽轉。另一位科學家贊同同樣的觀察,但認為在重力背後其實是看不到的外星人在使用牽引光束來移動宇宙中的物體。再多的觀察也解決不了這一衝突。他們贊同所有的觀察和測量結果,只是後一個理論更加複雜,而大部分人認為理論越簡單越好。如果你問為什麼某一個理論更好,我們往往會訴諸非事實的因素。我們可能會說,假設了更多實體的理論不如簡單的理論,這是引證簡單性的價值。我們可能會說,外星人理論跟許多其他判斷相矛盾,這是在引證融貫性的價值。總之,不管我們要確立的是什麼事實,它們都會跟我們所持的價值觀有關聯。

  主筆 薛巍

推薦閱讀:

【新提醒】【心靈印記】小帥
反傳統掏空中國人的心靈
心靈深處的美
【男女交往】一張圖教你《寫給男士:心靈真的可以彌補外表》
心靈絮語

TAG:現實 | 意義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