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流浪漢」只是一個極端樣本
很少有人會把狀元郎和流浪漢這兩個身份聯繫在一起,可是在25歲的年輕人劉寧身上,這兩個身份真真實實地重疊著。八年前,劉寧以近650分的高分,成為四川涼山某縣的理科狀元,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四年前,劉寧大學畢業,卻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開始沉迷網路,四處流浪。
從當年的狀元郎到今天的流浪漢,劉寧的人生軌跡,讓圍觀者唏噓不已。除了感嘆這種從狀元郎到流浪漢的身份落差,更多的人或許還為他的父母痛心,很難理解含辛茹苦培養出的狀元郎畢業後,為何不能自食其力還得「啃老」?如果說之前被媒體曝出的北大才子賣肉種地、清華才子歸隱佛門等「故事」有些「另類」,但至少這些個體選擇都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他們的選擇也不會為他人造成任何負擔。相比起來,劉寧的故事卻不大容易讓人心平氣和地接受。
新聞報道中說,劉寧的老父親因承受不了劉寧多年來的榮譽與大學畢業後的失落形成的巨大落差,所以斥罵兒子「給全家人丟臉,給整個縣丟臉」。對於千千萬萬類似劉寧這樣的普通家庭而言,「父以子貴」是再樸素不過的心理。當年魚躍龍門,父輩希望後輩通過自身努力「光宗耀祖」,放在中國的現實環境里看,這也算不上是一種功利思維。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去批評劉寧父親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家長思維」。
從狀元郎到流浪漢,這一出現代版的「傷仲永」的上演,讓每個人都不得不深思原因所在。是僵化的高校教育體制扼殺了劉寧的未來嗎?是不公平的社會環境荒廢了劉寧四年的青春嗎?說到底,劉寧從狀元郎到流浪漢的遭遇只是一個極端的案例,我們無法以這個樣本去衡量大學教育的成敗,甚至於在衡量社會代際流動是否暢通的命題中,劉寧這個樣本都是無法參照的。
為什麼會從狀元郎的山頂跌入流浪漢的谷底,更多問題還是出在劉寧自己身上。從劉寧接受記者採訪時的自述來看,他曾經也是一個胸懷理想的年輕人,只是進入大學後感覺自己沒有天才的聰慧和瘋狂,畢業後又不願意選擇大多數人「結婚生子」的無聊生活,最後淪落為流浪漢。在劉寧身上,如果說社會虧欠他的,恐怕只能算是在大學期間社會虧欠他一個心理調適的空間和環境。從這個層面來解讀劉寧的遭遇,我們確實沒必要將之視為反抗大學教育體制以及社會環境不公的砝碼。
但無論如何,從狀元郎到流浪漢這個極端樣本的被呈現,還是有一定社會價值的。至少,他再一次打破了「狀元神話」,再一次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告訴人們,看到了狀元的開始,未必能看到人生的未來。不是僅僅虛無地思考「人生的意義」,而是踏踏實實地選擇生活,至少要保證自己的選擇不為他人造成負擔——更多年輕人或可以此為戒。陳方
推薦閱讀:
※崇禎親點的狀元親選的首輔,卻帶頭投降了起義軍,最後還是死於非命
※【特別關注】為啥教師家庭能培養出這麼多狀元「學霸」?
※被崇禎親自定為頭名狀元且官至首輔,李自成入城後卻搖尾乞憐!
※封開西村 唐代嶺南第一個狀元莫宣卿故里狀元村
※這是什麼鬼?廣東九個狀元七個出自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