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大遷徙——看看你祖先從哪裡來
中國人的遷徙歷史
如同無數條交錯的大河,
在氣候、歷史、土地、糧食、
財富以及各種偶然命運的驅趕下,
中國人遠投荒野,
然後讓荒野成為故鄉。
「衣冠南渡」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過三次大規模從北向南的人口遷徙。一次被稱為「衣冠南渡」——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遷入內地,與漢族混雜而居,到西晉末年北方大亂,北方的漢族先後南下,遷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據史學家考證,當時遷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 多萬;第二次在公元8世紀的安史之亂時,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戰亂;第三次,是公元12世紀,北宋末年到南宋時期,隨著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國佔據中國大陸中北部,大批人口隨著敗退的統治者,遷居偏安江南。山西洪洞大槐樹朱元璋發動一次聲勢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開墾、守衛。這次移民規模之大,空前絕後。據《簡明中國移民史》記載,明代初年,長江流域移民700萬,華北地區移民490萬,西北、東北和西南邊疆也有150萬,合計1340萬,幾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兩成。在北方民間,這次大移民的標誌性記憶,是一棵大槐樹。山東、河南、河北地區,至今有民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上老鸛窩。」這棵大槐樹,位於臨汾市洪洞縣城北,據說是漢代的古槐。在那次全國的大移民中,並不只有一棵大槐樹。雲南民間流傳,祖先來自南京城楊柳巷,戍守雲南的士兵其實來自江西、浙江、湖南和河南,而他們遷出的南京,指的是今天江蘇、安徽和上海的南京地區,而不僅僅是南京城。安徽、湖北移民,只記得江西瓦屑壩,蘇北人祖先來自蘇州閶門。這樣一些小地方,只是祖先對途中彙集地的記憶。後來靖難之役,北方又經歷了一次補充北京、河北人口的移民。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人口絕大部分是移民,土著居民不過十分之一。湖廣填四川,填出康乾盛世康熙二年(1663),順天府尹張德地被擢升為四川巡撫,此時的四川、重慶城中不過數百家,州縣居民也只有數十家乃至十幾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戶。人口稀少導致四川境內老虎橫行,順治年間,南充縣招來500多人開墾定居,被老虎吃掉228人。張德地上書請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張獻忠亂後,地曠人稀,請招民承墾。」康熙七年(1668),又再提移民之事。三藩之亂平息之後,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應科舉。一對夫婦,給水田三十畝,或旱地五十畝,有可作為丁壯勞力的兒子,再加撥四畝。每戶給銀十二兩,作為定居的置產費用。於是移民蜂擁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稱為「湖廣填四川」。轉入近代,中國還有三波移民潮人們習慣稱之為「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跟「湖廣填四川」不同,這三次移民都是民間自發的。康熙年間,東北實行封禁,不許漢民進入「龍興之地」墾殖、採礦,但是私闖關卡,到禁區開墾土地的農民,難以禁絕。到咸豐末年,長達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勵移民墾荒,關內移民開始大批進入東北。在整個闖關東的大潮中,華北地區居民向東北移居的多達3700萬,東北三省成為中國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區。在華北地區人口浩蕩渡過渤海,穿過山海關的時候,山西北部的居民則困於頻繁的旱災和貧瘠的土地,被迫翻過長城,向今天的內蒙古進發尋找活路。而福建、廣東一帶的居民,則一批批遠渡重洋,到東南亞謀生。 《瀛寰志略》中記載,「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如鶩。竟有買田娶婦,留而不歸者,如呂宋、噶羅巴(爪哇)諸島,不下數十萬人。」這些地區大致在今天的菲律賓群島的北部。
推薦閱讀:
※清末的中國為何沒有完全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五位足球皇帝,你一個都不知道!
※30年出三牛人!中國歷史驚人巧合-傳閱-文史天下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十次「禪讓」 結局如何?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武王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