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藏菩薩本願經》15
外修菩薩五種觀
我們很多同修會念《普門品》,天天念,但是就是前面所說的,沒有吃藥,就是念藥方子。
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都會念,有沒有吃藥?沒有。念得倒背如流,滾瓜爛熟,把這個藥方子都差不多都磨爛了,就是不吃。回過來說:「噢,這個醫生也不靈嘛,我念了那麼久,我病也沒好。」
(一)真觀
現在我們要吃藥了。真觀是什麼?看到事物的真實相。透過現相看本質,不要給外面的表相所擾亂。如何去觀?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看一切眾生是眾生。為什麼?我們只會分別他外在。你看這人高,那人矮;這人胖,那人瘦,只會分別這些表相。分別這個表相以後,自己就妄念紛飛。
佛為什麼看眾生都是佛?因為知道眾生皆具佛性。什麼時候我們成佛呢?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的時候,我們成佛了。所以印光法師為什麼教導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唯有我自己是凡夫。」印光法師那是教你作佛!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但是我們信不過。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我們能觀的智就是般若,所觀的境就是無明業力的顯現。用般若保持觀照,以般若熏於無明,那無明就紛紛脫落,而消歸於自性。
禪宗有位禪師說了一句機鋒:「好雪片片不落別處。」落在哪裡呀?落在自性之中,落在真如性海之中。所以我們真正信得過,不論行、住、坐、卧,都從這個寂照的本體上面去起觀照般若,這個就是叫做「圓照清凈覺相」,這個也就是叫做「正念真如」。
《圓覺經》上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圓覺經》,法師們應該都看一看,講十二圓覺菩薩他們怎麼成就的。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出家人最好是背下來,上面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黙動靜體安然。」我們做得到嗎?「語黙動靜體安然」,為什麼「體安然」?他能夠常常保持修這個「正念真如」,修這個「圓照清凈覺相」。
(二)清凈觀
清凈觀,第二個是清凈觀,清凈觀就是保持清凈的覺照態度,來看待世間的人和事。你的心清凈,你就容易看到人家的優點。
你老是看到別人的缺點呢?你首先要反省一下,是不是你的分別心、執著心在作怪。六祖大師,你看他說什麼?我們前面說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過來人的話,肺腑之言啦!
怎麼可以知道呢?我們打個比方,為什麼說你老是看到人家的缺點,可能是你自己的分別、執著心作怪呢?打個比方,你有個做牙醫的朋友,他專門給人家看牙齒。那你一開口笑,他就不會看你其他地方,就看你的牙齒,看你有幾顆蟲牙。你有一個賣時裝的朋友,跟你一見面,他不看你其他,就看你穿什麼衣服。他的習氣,你知道嗎?
我們為什麼容易看到人家的缺點,很難看到人家的優點?你的習氣。你的分別,你的執著,你不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只有你好,這個就糟糕了。這個怎麼成就?這個是沒有清凈觀啊!你知道嗎?
所以斷習氣很重要,我們要解脫身、心、物三種障礙習氣,把身的習氣轉過來就呈現佛身,把心的習氣轉過來就呈現智慧,把外在萬物的習氣轉過來,那就呈現佛的凈土。所以你看這個法是不是很妙呢。
觀世音菩薩的清凈觀,能夠把凡夫身轉為佛身,把我們的心轉變為般若智慧,把我們的環境轉變為佛國凈土。你時時刻刻看到人家的優點,時時刻刻歡喜自在,你當下就在凈土之中,哪裡會煩煩惱惱,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間,要真正的信佛,修清凈觀。
(三)廣大智慧觀
廣大智慧觀,提升你的智慧,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去看待事情,去處理問題。這個樣子你就沒有煩惱了,廣大智慧觀。
我們還是打個比方,你看這個外面一棵樹,醫生看到怎麼樣?就會想到,這棵樹它可以做什麼藥物的來源,這棵樹哪一部分可以做什麼葯。如果是個商人他就會想著,這棵樹它能夠賣多少錢。是個木匠他就會想著,這棵樹或者我可以做一張桌子。是一個詩人他就會陶醉,哦,這棵樹很美麗啊!植物學家他就會分析,這棵樹它有光合作用。基督教徒,他看到這棵樹,他就讚美,上帝創造萬物,讚美神的這個能力。
我們佛弟子看到什麼?看到因果,看到緣起的顯現。所以我們要設身處地站在人家那個角度去看,為什麼?很多人墮落他都是怎麼樣?種種業障習氣逼迫他。不是他一生下來就是惡人,不是這個樣子的。
而且來說,要有廣大智慧,痛苦煩惱也不是壞事。因為痛苦煩惱,我們求取佛法,求取正法,這個是好事。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
悲憫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諸佛以八苦為八師,十方諸佛遇到八苦的時候,把它們作為老師,啟發自己的智慧。我們怎麼樣?我們遇到痛苦,只會生煩惱,不會生智慧,要想一想這個痛苦它的功德。
「厭離除驕慢」,因為痛苦所以我厭離這個世間。這個娑婆世界太苦了,我要精進修行,要超出輪迴,否則你還會留戀啦。因為痛苦,你會消除你的傲慢心。一切都很順,你會想著:「哦,我這個人還是有一點智慧的,我還是很有能力的,所以我一切都很順。」你不順的時候,你知道很慚愧,「除驕慢」。你傲慢起來的時候,人家看到你的缺點跟你說,你不會相信的。要自己受到痛苦,要有挫折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回頭。
「悲憫生死眾」,我們自己在六道輪迴之中受苦,所以我們才對一切眾生的痛苦感同身受,才容易生起菩提心。
「羞惡樂行善」,痛苦怎麼來的?你的惡業召感的。我們對於過去的惡業要感到羞恥,要懺悔惡業了。一切暫時的樂和究竟的樂,都是因為什麼?都是因為「樂行善」,都是因為修福德智慧資糧而成就的,所以要勇猛精進去修習、去積累。
打個比方,你看有一個人,這個路上有些鐵釘子,他走過去沒有事。我走過去的時候,那個鐵釘子都自動地跑到我身上來,來傷害我。為什麼?我身上有一塊磁鐵,磁鐵把這個鐵釘子都吸過來了。那個人身上沒有磁鐵,所以不會去傷害他呀!
因為我們身上有業障,所以遇到一切的萬事萬物,都容易傷害我們。
我們很多人開口就是業障重。什麼是業障重?你不肯依教奉行才是業障重。你肯依教奉行就是上根,上上根。不要老是說我業障重,不要這麼說,好好依教奉行就好了。
有一位師父,為了啟發他的弟子,就拿一塊很漂亮的石頭,給這個弟子,說:「你明天拿這塊石頭到菜市場去賣。但是你不要真賣掉,你看那個人的價格最高出到多少。你不要真賣,你把石頭拿回來。」
這個弟子拿了這塊石頭,一清早到菜市場去,然後很多人過來跟他買。有的說出三塊,有的說出五塊。最高那個人說給十塊,說:「很漂亮的,拿回去給孫子玩。」
他沒有真賣,拿回來了。
師父說:「好,你明天到那個賣玉器的市場,你再拿石頭去賣,看能夠值多少錢。你不要真賣。」
他又去了,然後有的出五千,有的出一萬。最高出到十萬,說:「它是塊好玉石。」
然後他又拿回來。
師父又說:「你後天到那個鑽石市場,拿這塊石頭去問一問。」
有人出到五十萬,八十萬。最高出到一百萬,「噢,非常難得,那個裡面有鑽石的成份。」
他還是沒有賣,拿回來了。
然後師父跟他說:「我們自性中間具足萬法,本自具足,能生萬法,不要自暴自棄,只要你肯。」
什麼是肯?肯定自己的價值,肯定自己的修行。只要自己下決心,能夠做到保持正知正念。
印光法師說了一個偈子說: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命好心不好,福轉為禍兆;
心命俱不好,短命且貧夭。
你「心好命不好」沒有關係了,「禍轉為福報」,你後福無窮。你能夠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保持正知正念,你福報越來越大。
「心好命又好」,大家說:我心好。什麼是「心好」?心好不單單是指善良,還要能夠保持正知正念,這是「心好」。「命好」,命好不單單是指你福報大,命好是什麼?命好,更加是指你能夠遇到有緣的善知識來教化你,啟發你,還能夠遇到正法,這是真正的「命好」。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富,不是說你很多錢,你賺得盆滿缽滿,你賺幾千萬,不單單是財富,更加是指智慧豐富廣大,這是「富」。什麼是貴?不單單是指地位高貴,更加指我們一言一行都能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受到大眾的尊敬,這是「貴」。
「尊莫尊乎道,貴莫貴乎德。」智慧德相啊,釋迦牟尼佛說:人不是因出生而高貴,而是因為行為而高貴。
那個優波離尊者,他出家以前是個理髮匠,他也要隨佛出家,當時很多釋迦族的王子隨佛出家,優波離也想隨佛出家。那其他王子就反對了,說:「他是一個賤民,怎麼能夠跟我們出身高貴的王子相比呢?」
佛陀就說:「人不是因為出身而高貴,而是因為他的行為而高貴。」
所以我希望大家真正做到「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這個樣子才是真正做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是有求必應。有求你不應,是你自己有障礙,趕快懺悔,趕快依教奉行。所以真正信佛的人,決定是完全地依教奉行。
我們現在幹什麼?修心,保持正知正念。內在的是保持正知正念,外在的是什麼?業果如理取捨。做每一個事情都很如理如法,不是叫你表面上觀修。「我每天打坐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我觀想那個九個頭、三十四隻手、一十六條腿,觀得很清楚。」你觀得再清楚,都不一定能夠讓你免墮三惡道,你修好心,是真的可以超出輪迴呀!
好像我們上面那個比方,一個差不多要餓死的人,來到一個大富長者的家裡面,這個長者擺了佳肴美味,擺了金銀珠寶給他挑選,愚痴的人馬上去拿那些金銀珠寶,活活的餓死了。有智慧的人怎麼樣?趕快先吃飯,吃飽飯以後,再盡量地多拿一點金銀珠寶,對不對啊?有力氣了嘛!大家笑也就是表示大家都很有智慧了,是吧,知道怎麼選擇了,是不是?
事實上也是如此,我們大家都是很有智慧的,知道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地藏法門是最重要的法門。我們把這個修好了,成佛的法,是「掌中解脫」啊,解脫就抓在我們手裡面,隨時都可以成就,大家要勇猛精進。
所以蕅益大師前面說過了:「佛祖之要,教觀而已。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說得很明白,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說兩個字:一個是教,一個是觀。
「觀非教不正」,你保持觀照,你沒有教理你怎麼去觀照?
「教非觀不傳」,如來的教法,文字般若,你沒有起觀照,外在的法寶,不能啟發你內心的法寶。大家都如此,這個正法慢慢地就淪亡了。正法淪亡已至喉,大家只會喉嚨去念一念,不知道依教奉行。
所以我們真正信佛的人,就能夠知道學習活得更加快樂,更加健康,更加開放,更加歡喜自在,更加快樂無憂,快樂無憂是名為佛。這是廣大智慧觀。
(四)悲觀
然後是悲觀,悲觀不是說垂頭喪氣,很悲觀,那錯的。悲觀是大悲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
我們前面成就了智慧,成就了真觀、清凈觀和廣大智慧觀。我們要度眾生,悲能拔苦,對眾生的苦感同身受,心生悲憫。而且願代眾生受苦,心裏面發誓願,怎麼樣?我要早一點成就,我早一天成就,眾生就可以少受一天的痛苦。而我們活在這個世間的意義就是自己修持正法,然後弘揚正法,令眾生早一點脫離苦難。
不是說他沒飯吃,沒衣穿這個苦,而是心苦,心中間給煩惱痛苦糾纏的苦!你給他幾件衣服,給他兩餐飯,那用處不大。你給他解脫心苦,讓他真正知道啟發智慧,這個是超出生死輪迴,這是真正幫他,這個是修悲觀。
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
是故於此中,緣起大悲心。
這是修悲觀啊!不忍心看到眾生繼續在六道裡面受苦,也不忍心看到佛弟子們,只會念藥方子,不會吃藥。要精進修學,要成就,要幫助他們,不忍心看到釋迦如來的正法淪亡,所以緣起大悲心。
(五)慈觀
慈觀,慈能予樂,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早日得到暫時的人天快樂,和究竟成佛的快樂。
這個《地藏經》上面都講了,對於根基沒有成熟的人,讓他們修地藏法門得到暫時的人天快樂,乃至於百返生於三十三天,一百次生到忉利天去享天福,永不歷三惡道苦。
究竟成佛,究竟成佛是究竟樂,究竟的成佛的快樂。
「常願常瞻仰」,希望我能夠按照觀世音菩薩教導的這個五種菩薩的觀照方法去做,而且都能夠做好,能夠常常瞻仰到偉大的諸佛菩薩,對這個五種觀法的實踐,這是「常願常瞻仰」。沿著諸佛菩薩的聖者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我們也可以步步生蓮花,也可以走到佛國凈土,這個是真正地會念「觀世音菩薩」。
我們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你那是口善,你能夠知道修身、心、受、法這個四念處,和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這五種觀想,你能夠保持的時候,你就是真「念觀世音菩薩」,你就是真的時時刻刻在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大家念的時候,就要想起來,就要去做。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間,一定要學習婆羅門女,真信佛,按照佛陀在經典上的教導,保持觀照。讓我們內心中間的智慧之花、般若之花盛開來,我們的心就能夠自在,那就是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樣子才能「度一切苦厄」。息心就是息災,這時候你的心中間保持觀照智慧,你體現在外面,就有慈悲,就有平等,就能夠做到「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這時候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將來你也能夠尋聲救苦。
所以對於一個真信佛的佛弟子來說,他能夠知道依教奉行,知道起觀照,知道要覺悟。那麼一切外在的環境,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都知道這是真如自性的顯現,都可以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真正做到如如不動,不是壓住它。有些人說:噢,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便得離瞋,便得離痴。你那是口善,你沒有起觀照,你只是壓住它。
對於那些只知道口頭上面念誦,不理解佛意的迷惑的人來說,一切遭遇都是業障現前,無論順境、逆境都是業障現前。逆境是硬的鐵棒,順境是軟的繩索,把你捆得更緊。
所以我們要用覺悟的觀照智慧去轉,轉念頭。「前念迷即是凡夫,後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是煩惱,後念離境即是菩提。」能夠轉的時候,業障就成了清凈的境界,煩惱就成了菩提。
菩提是覺,你在這個煩惱中間你能夠覺悟,你能夠生起智慧來,也就是好像文殊菩薩一樣,文殊師利遇緣則有師,遇到任何緣,不管順緣、逆緣,都是他的老師,都能夠開發智慧。所以能夠真正這個樣子的話,我們會害怕痛苦煩惱嗎?不會。更猛烈我們都不怕,為什麼?我們有觀照,它來得很猛烈,我們成就就更快。好像那孔雀一樣,普通的鳥,吃下那個毒藥就會毒死,孔雀吃下這個毒藥,它的羽毛更艷麗。
我希望大家都做孔雀,不要做普通的鳥了,不要畏懼,不要痴心妄想。我學佛以後一切都順利,我想發財,天上掉下一百萬;我想我兒子學習好,他明天考上清華大學。這些都是什麼?痴人說夢!沒有用,就算佛都滿足你,你還是要墮地獄啊。為什麼?你的心是貪、瞋、痴。
所以,有時候逆境違緣,是佛對我們的加持,我們要感恩。有時候我們用順緣,佛陀成就我們的順緣,我們會更迷失。佛陀就會示現一些逆緣來啟發我們,讓我們覺悟,讓我們知道苦,苦就知道回頭,所以一切違緣都成了啟發我們內心覺悟的順緣。
所以佛經上說:「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你真正能夠做到了,內在的觀四念處,外在的菩薩五種觀想,你就可以做到隨緣,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華嚴》的教義就是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是真隨緣,什麼人能夠在萬法之中見到真如呢?就是能夠常常保持觀照的人,心能夠自在的人,能夠認識到真如就在萬法之中,實相無相無不相,青青翠竹儘是般若啊,「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儘是法身。」看到外物能夠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都能夠啟發我們,這個就認識到真如就在萬法之中,實相無不相,可以真正做到隨緣。
我們現在話都亂說了,現在佛弟子開口就是「隨緣隨緣」,他那個「隨緣」就是「不要」的意思。有些人說:「某某,後天某某寺院他們講經你去不去?」
「隨緣隨緣。」
就是不去了。這是隨緣嗎?不知道佛法,把這個名詞拿來隨便亂用。你說怎麼辦?看人就說:「我心中有佛,不要念經,不要拜佛,我心中有佛就好了。」
你心中真有佛嗎?佛是覺悟,你心中有覺悟嗎?你心中不起煩惱嗎?不是的。都是口頭禪,嘴巴說一說。
所以普通人,中國古人有一個形容詞,普通人一輩子就四個字:碌碌無為。碌碌,是很忙碌,你看他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點空都沒有,忙得不可開交,但是沒有作為,是不是很可惜。
我們佛弟子也是如此,我希望大家抓住重心,抓住重點,解脫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佛弟子們不要在忙碌的生活中間迷失自己,不要增長貪、瞋、痴。
對於沒有聞到佛法的人,他的成長就是一種迷失,就是染污更重,就是更加麻木,就是更加執著,分別心重。這個樣子哪裡會不墮落啊?!為什麼得人身那麼難?得到人身以後不能保持,大部分墮惡道?因為碌碌無為。忙忙碌碌迷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本性真如。
所以我希望大家,抓住重心,求取正法,把正法看作最重要。
打個比方,我這個杯子,我首先放石頭,放滿了,還能不能放?能放,放沙子。沙子放了,還能不能放?可以放,放水。對不對?
一般人聽那個故事說:「噢,這個是說時間可以擠得出來。」
不是那麼簡單。這個故事啟發我們什麼?你想想,反過來,你首先這個杯子里直接裝沙子,但是以後你沙子不準拿出來,你把石頭放得進去嗎?放不進去啦,對不對?
我們不要給日常生活這些瑣碎的小事情,填滿我們生活的空間,佔用我們所有的時間,然後我們最重要的解脫的玉石放不進去了。這個就很愚痴了,這就是碌碌無為了。是不是?
首先把修法擺進去,在任何事情中間都保持觀照。這個樣子,可以成就了。所以我希望大家由佯信到智信,到正信。我們也不是不信佛,是佯信,我們相信佛陀的人格,相信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樣信佛,比較淺。
我們還要有智慧,按照佛的教導,依教奉行,我們將來能夠證入聖道,知道佛所說的法,都是從真如妙性中間自然流露出來的,這樣是真信佛。
今天佔用的時間比較長一點,我希望大家能夠真信佛。好了,明天繼續再講。
推薦閱讀: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21
※慈氏菩薩略修愈誐念誦法
※觀自在菩薩甘露供施/煙供儀軌(沙門:一抹隆心彙輯)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觀世音菩薩的故事【看了有大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