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真跡現世與日本藏《妹至帖》《大報帖》比對

王羲之書法真跡現世與日本藏《妹至帖》《大報帖》欣賞與比對(之一)最近在民間出現了一組東晉王羲之手書卷,此手卷其中的一部分正好與日本私人收藏的兩幅字帖的字體和內容都相同,下面就將它們的圖片情況進行對比鑒定是否真跡。因某種原因隱掉了其餘與本篇不相干的部分。

署名王羲之三個字與拓帖上的字體相同

手卷後部有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虞世南和宋代大詩人文學家陸遊的題字與「放翁」印章。

《大報帖》(摹本),25.7×10.1厘米。三行二十四字;日本私人藏。帖文(繁體):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

《妹至帖》摹本縱25.3厘米橫5.3厘米(日本東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1973年首次公開發表)釋文: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耽之。下面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對比

通過對比可見上圖的左圖的申字在右圖變成了由字,別的字也有一定的不同的地方。下圖的不同處更多,比如妹,情,難遣,須等字右圖明顯缺少王羲之圓滑堅緻的筆力,顯得有些生硬。

下面再與王羲之十七帖拓片相比,尤其是那個贏字,日本的那個贏字的偏旁部首寫成了反文明顯是個錯別字,從這一點足以證明日本那件不是唐代雙鉤精摹本。

2013年1月8日清晨,日本NHK電視台宣稱發現中國「書聖」王羲之作品的唐代雙鉤精摹本,並將其稱為「世紀新發現」。據報道,摹本寫在長25.7厘米、寬10.1厘米的紙上,共3行24字,紙張為畫有豎線的縱簾紙。從上有王羲之兒子的名字「日弊」和整個字的風姿來考證,應屬於王羲之的早期臨摹本。專家鑒定該摹本是由遣唐使帶到日本的,隨後一直留存於民間,保存狀態完好。該摹本於1月22日至3月3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書聖王羲之特別展」上首次亮相。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單國霖表示,如確為真本,無疑為稀世之珍。

 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書聖王羲之」展覽中,尤其受到關注的作品是《大報帖》。日本放送協會(NHK)對該摹本進行大篇幅報道,因王羲之真跡早已不存於世,而存世摹本也少之又少,《大報帖》自然成為備受世人關注的焦點,也引發了王羲之書法的討論熱潮。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科科長、書法史專家福田淳通過文章的內容、書風、拓摹技法、紙本保留狀況等方面對該帖做出鑒定:「該摹本極為精緻,當屬唐代宮中之物,可能是被遣唐使帶回日本的,字跡應接近真跡。」因該帖前幾字有「大報」二字,故將其命名為《大報帖》,該摹本長25.7厘米、寬10厘米,共計3行24字,一直留存於民間,保存狀態良好。該摹本為縱簾紙(紙上存在豎的條紋).

唐朝時,唐太宗酷愛書法,遍求天下二王書跡,並令內廷供奉摹寫書法高手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人摹寫。故目前存世王羲之墨跡的唐摹本均十分精湛,僅下真跡一等。而日本與中國的交流在隋唐時最為盛行,據記載從7世紀到9世紀二百多年間,日本先後派遣遣唐使到中國來十多次,每次都有許多文物帶回日本,其中亦有王羲之的墨跡。此外,中國也有鑒真和尚等高僧東渡日本,也帶著王羲之的墨跡。因此,有日本專家估計,《妹至帖》是奈良時代經「舶載」而流傳到日本。為唐代根據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雙鉤廓填的摹搨本。摹本為縱簾紙(紙上存在豎的條紋).根據史料記載,王羲之是用蠶繭紙和鼠須筆來撰寫《蘭亭序》的,而當時的蠶繭紙來自高麗。宋朝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說,「高麗紙用綿繭製成,白如絹,韌如明珠,吸墨好,值得青睞,為中國所沒有,也屬奇品。」這裡的綿繭就是蠶繭紙,「如綢緞,揮毫潑墨,效果理想。」 從以上幾點看,日本私人收藏的《妹至帖》《大報帖》二帖本人認為肯定不是東晉王羲之的真跡,根據1,從帖上的豎紋格來看與宋代的書畫用紙相同2,也不可能是王羲之作品的唐代雙鉤精摹本3,本人認為有專家以為是宋代米芾所寫的可能性比較大的。
推薦閱讀:

書法字帖 | @李斯-琅琊台刻石(臨寫範本)
書法繪畫美術【視頻大全】系列 1
金永亮書法作品欣賞
開國元勛董必武書法欣賞

TAG:日本 | 書法 | 王羲之 | 真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