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說學習
閑說學習
一
學習是人們與生俱來且不為意志轉移而伴隨終生的一種生存手段,不管你願不願意,它就這樣在你身上存在著,你也每時每刻都在使用著。因此,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總結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以減少付出而提高收益。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概是為學習尋找方法的最好表述。
學習真的有方法嗎?出於貪懶畏苦,我也試圖尋找學習的捷徑。在參考了許多對學習方法的總結、心得與經驗之後,自己反而無所適從,千人千面,每個人的學習方法都不同,自己的學習方法似乎只對自己有效。由此自己明白,前述所謂的方法其實只是學習的技巧,如果學習只關注技巧,實際上學習就是沒有技巧。但是,如果上升到技術層面,學習還真是一門技術。
技巧與技術不同。技巧屬於手藝,可以被模仿和學習,經過反覆訓練後就可以熟練掌握和使用。而技術包括技巧和技藝,技藝中包含藝術,而藝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通過語言表述的,往往需要具有某些特質的個體通過其領悟能力才能掌握和使用。
二
強記是學習的入門技術之一,尤其在啟蒙識字階段。小學老師上課第一講就說:「學習要五到,口到、手到、耳到、眼到、心到」,這雖然偏重技巧層面,但如何才能做到五到,顯然也屬於技術範疇。
強記的基本功就是背誦。小時候最怕背誦,因為背誦實在太累了,如果課堂上背不出來,老師輕則罰站堂罰擦黑板,重則罰抄十遍百遍或打手心。自己小時候最怕的,為人父母之後,卻拿著竹鞭變本加厲地要求子女。為什麼?因為在人生成長過程中,自己切身體會到了強記的好處。
有些人在強記上的突出才能,比如史學大師錢穆能背誦《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與《朱子章句集注》、《莊子》、《老子》、《史記》;茅盾能將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背誦出來;張恨水14歲前就能背誦《三字經》、《論語》、《孟子》、《左傳》、《大學》、《中庸》、《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千家詩》、《古文觀止》......從諸多名人名家身上可以看到他們有強記才有博聞,才會有巨大的成就。
當然強記能力因而異,但不可否認,有邏輯的記憶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技能,比如人不會像狗一樣要靠在每個轉角的電線杆上撒點尿來辨別回家的路,通過文字和符號等媒介就可以到達每一個陌生的地方,或發現或發明某項事物。這就是因為人類用強記方法存留在大腦里許多知識,越是強記,儲存越多,自己就受益越多。
三
認知學習是產生不同社會人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說是唯一因素。沒有一個社會人是相同的,就算是孿生兄弟姐妹,一樣可以用眼睛分辨出來。人的這種辨別能力,似乎只局限於對社會人才適用,而對於其他同類的動物或物品,除非具有專業能力或極其熟悉,否則難於分辨。比如讓你去分辨同胎生養的小狗,就算費儘力氣把它分別辯認出來,但過了一段時間沒見到它們,再次見到時,又可能分辨不出來了。而對人則不會,對孿生兄弟姐妹也好,只要通過分辨他們的言行、舉止和語言等外在表現,就可以把他們區分開來。
為什麼人會有這種辨別能力?就是通過認知學習而來的。一方面孿生兄弟姐妹本身通過認知學習,他們形成了不同特質的個體,另一方面人們通過認知能力,可以在大腦里作出對比判別他們的特質,從而得出甲是甲,乙是乙。
人和其他動物不一樣,人對事物有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過程。什麼意思?比如人聞到香味,是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香」,然後腦海里會出現「香」這個字詞,雖然所聞之「香」不等於腦海里的「香」字詞,但人們就能給感性「香」作出理性的定義,讓它不至於和其他味道混同,這就是上升到了理性認知。而人們雖然沒有聞到「香」味,但看到「香」的字詞、畫面或影像,腦海里立即聯想到自己所經歷過的、類似的香味和香源,這又從理性回到了感性。
正因為人類有這種認知能力,就可以通過閱讀書本上別人記載的言行、觀點、經驗和教訓等圖文資料,結合自己的處境進行認知判斷,進行行為模仿或場景模擬,從而避免風險,少走彎路。就如看到紅燈,人們就知道這是禁止通過,要約束自己的行為,避免危險的發生。而小狗它不知道,闖紅燈過去,被車撞死了,它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被撞死。
因此,認知學習就是不需要實踐操作,也不需要親身經歷,只是通過觀察事物、模仿場景、閱讀記載等方式,就可以使自己增強能力、吸取教訓和提升經驗,使得自己花費最少的成本,獲取更大收益的一種學習技術。認知學習也是人們增強能力、吸取教訓和提升經驗的必備技術,而且活到老,學到老。
四
如果把溝通也當作一門學習技術,定義似乎不夠準確,應當是一種學習的境界。溝通的最高境界莫若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而實際上,溝通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話和智慧碰撞,也包括人與物之間的溝通。
溝通在學習中可以稱之為實踐,子曰:「學而時習之」,就把學習和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習如果沒有實踐,就會缺少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循還過程。但溝通又不僅僅指實踐,而是遠越於實踐之外。比如愛因斯坦還在伯爾尼做稅務員的時候,他每周組織幾個人進行論壇式的討論,互相進行思想的碰撞,他把這種討論形式稱之為「奧林比亞科學院」。他在《相對論》結語時寫道:「沒有奧林比亞科學院,就沒有相對論。」這就是學習的境界,超乎實踐之外,收益遠比實踐要好,或說各有其長。
再如,人與物之間的溝通。人與物怎麼溝通?物不會作出反應啊。但是,人是會作出反應的。比如一樣工具製造出來之後,好不好用,使用中便利與否,是否經濟實用,雖然工具本身不會說話,但人使用工具的過程就是與工具溝通的過程。工具不會說話,人會說話,人使用之後就能分辨出工具的好壞優劣。
由此可見,文化從溝通開始,文明自溝通產生。除了人類之外,萬物不會有自我思想的溝通,而人類自身就可以,加以媒介也可以。比如一顆樹,它不會自己變成一張桌子,但人們不但可以讓它變成一張桌子,而且還可以添加上金銀銅鐵、圖案、色彩等元素,把它變成各種各樣的桌子。
強記是學習的基礎,認知是學習的提升,它們屬於技巧和技藝範疇;而溝通則是學習的境界,有更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藝術。
二0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於書院
推薦閱讀:
※學習禪坐,是你這輩子所能給自己最大的禮物
※【每日英語】你其實不會學:外語學習的5大常見誤區(雙語)
※知識篇 | 學習丹田呼吸是氣功練習者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動作!
※學習戒律的意義
※鍾茂森:《俞凈意公遇灶神記》學習心得 第4集--學佛網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