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煩惱的時候看看,萬事看淡一點,都會過去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自然的法則殘酷卻真實,你願意接受它,它便不會虧待你,你總是違逆它,便是在為難自己。

人生也是如此,人生的悲歡離合就像月亮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改變。生老病死伴隨著每一個人的生命,所有人都為他們苦惱,所有人都逃不過它們的束縛,這就是生命的本質。一個遵循自然規律的人,幼時嬉戲,壯時立業,老來頤養天年,這就是生命的最佳狀態。唯有遵循這種自然規律,才能讓身心和諧,領略到每個年齡段的樂趣,這樣的生命才能稱為享受。

患得患失的人對得失看得太重,不是擔心得不到,就是擔心失去手中的東西。患得患失的人沒有一份平穩的安全感,他們的意念總是在得失之間不斷搖擺,沒有片刻安定。患得患失的人也很難真正開心,當他們沒有擁有什麼的時候,整天被慾念纏繞,總是想得到;等他們真正得到了,又開始擔心被失去。不論失去或得到,他們都沒有安全感,生活非常疲憊。

豁達的人懂得開導自己,他們知道痛苦沒有用,所以不如讓自己樂觀一點,開心一點。得到與失去不能分離,當你得到的時候,願望就已經達成,這不是很好嗎?當你不幸失去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那已經不是自己的東西了,你失去了,也在這失去中得到 懷念的感覺。

計較越多就會失去越多,因為人們計較的往往是一些小事,計較生活中的小事,就會落個心胸狹窄,氣量不夠的名聲;計較事業上的小事,就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耽誤了正事;計較感情上的小事,就會以偏概全,對人產生偏見,影響兩個人的關係。比較下來,就會發現得到的不過是一肚子怨氣,失去的卻是名聲,機會,感情,小事耽誤大事,由此看來,計較不如比較。想要計較的時候不如先比較,看看那些自己沒有的東西而後再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然就不會再計較。不計較是豁達,縮短差距是積極的體現。

面對利害與衝突,對事不對人是一種智慧。豁達的人並非任由他人打壓,他們能與人保持友好的關係,只是因為他們知道對事不對人的重要。在一件事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該理論的時候就理論,不能讓的時候寸步不退。但這件事情過去以後,相互理論的人仍然可以做朋友,欣賞彼此的為人與品性,在其他方面合作無間。不必為區區一件小事計較,你計較得越少,收貨得越多。

萬丈紅塵,究竟什麼事值得人們愁眉不展,鬱鬱寡歡?不過貪嗔怨怒;貪念讓人迷失心智,不懂知足;嗔怒讓人肝火上升,傷神傷身;怨恨讓人心生惡意,害人害己。。。人生的煩惱不過四個字,而這四個字大都來自於自己的執念。執念一產生,便如種子種在心中,隨著年歲而枝繁葉茂,難於根除,甚至被一些人視為生命的意義所在,忘記生命中還有更為重要的東西。

世間的煩惱並不是繩索,人們卻心甘情願被它們捆住,不知是煩惱纏人,還是人抓著煩惱不放;煩惱也常常有美麗的外衣,比如嬌美的容貌,殷實的家產,人盡皆知的名聲。人們得到他們,也要收下它們美麗外衣下的醜陋內里,越到後來,醜陋的部分越來越多,以致使自己心煩意亂。倘若能夠明白事理,客觀地看待世間一切,就至少不會為了事物的負面而煩心,明理的人心寬,對人對事看得開。在享受的時候,他們並不是不知道福禍相依,今日的舒坦也許意味著明日的苦難,但他們不會為了明日的苦難而干擾今日的快樂。不論禍福,他們都能擔得起;不論喜悲,他們都能放得下。

人們內心究竟需要什麼?在紛紛擾擾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察覺不到。但那些大病之後的人,大災之後的生還者卻能很清楚的告訴你:活著,儘可能讓自己快樂,這就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這個答案與名利無關,與他人無關,只和我們的內心相連。內心是光明的,有困難便可以克服,內心是陰冷的,處處了無生機。

知足是一種「無求」的狀態,就是滿足於現狀。知足的心如一潭平靜的池水,不一定清澈,卻有豐富的內容;世間最難的事就是知足,因為不知足,才有了許多煩惱。懂得知足的人,即使在困境之中也會為超越自我而欣喜。

知足的人不易衰老,不會因為困境而委頓,他們的內心有靈泉汨汨,噴涌著智慧與生機。這種智慧來自於對世情的體察,這份生機來自於對他人的感恩,如此,自然不會隨時日變化,他們的內心永遠純凈,年輕。

常聽人感慨世事難兩全,但不能兩全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殘缺的部分有時也能給你帶來驚喜。一個人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即使他不富有,不特殊,不引人注意,也會有一份他人比不上的充實心態。人生的富足不在於擁有和索取,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要學會放慢步調,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用心體會周遭的每一個細節。

萬物都是美麗的,特別是置身自然之中,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在親近自然的時候,你才能找回生命最初的寧靜,你才會明白自己的渺小,察覺自己的幸福,懂得笑對人生。

推薦閱讀:

拍照十大禁忌,看看你觸犯了哪幾條?
讓我來剝開老男人的皮,給姐妹們看看
李蓮英是怎麼得到慈禧太后的寵幸的?來看看
「五嶽」都有哪些詩,看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
看看那幫鳥人取的名字,俺承認只認得鴛鴦…

TAG:過去 | 煩惱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