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初探劍、劍術及其發展

初探劍、劍術及其發展

李清晨   劍、劍術的萌發與演變和我國先民的文明發展史是息盡相羊的。    (一)    劍,是我國古代重要兵器之一種,曾被譽為「神兵」「神器」「百兵之君」「諸器之帥」。  劍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新石器時代。那時,人們把用鋒利石片嵌入獸骨兩側的利器;稱為「石刃骨劍」。可以說這是我國劍器的雛形。  隨著社會的發展,氏族部落間戰爭的出現,堅利。的銅劍應運而生。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宇題銘其上。」在《管子·數地篇》載:「昔葛天廬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劍、鎧、矛、戟,此劍之始也。」  在 夏、商、周各代帝王中,皆有鑄劍歷史的記載。夏禹鑄劍,藏於會嵇山;周昭王鑄五劍投於五岳,銘曰「鎮岳上方」。就目前我國出土最早的商代青銅短劍來看,金屬劍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西周以前,車是戰爭的主要工具,戈,矛、戟、殳等長兵器,多在以車為主的戰爭中使用,劍只是少數統治者護身武器和權力的象徵。到了春秋戰國,戰爭頻繁,兵種更新,劍在作戰中成了主要武器。劍的品種、數量、質量有了明顯變化,再加上冶鐵技術的出現,一批能工巧匠大顯身手。如幹將、莫邪、歐冶子等吳越工匠,以高超的技術制出了質地優良、造型精美、鋒利無比的劍器。據《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歐冶子、幹將鑿茨山,泄溪水,取英軟,作為鐵劍三枚:一日龍淵,二曰泰阿,三日工布。」又據《拾遺記》載,「越王八劍」,有「飲譽吳越」之說。  戰國後期,鋼劍取代了盛極一時的鐵劍;據《列子·湯問》載:「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昆鐳之劍。期劍長尺有咫(古寸八寸為咫),鍊鋼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在1967年長沙楊家山古墓出土的長38.4厘米的鋼劍,就是由含碳量為0.5%的中碳鋼鍛造而成的,其性能遠遠優於鐵劍。  據史書記載,古代劍器種類和長度在不斷改進,其中有單劍、雙劍;有形似匕首的短劍,有70厘米或100厘米的長劍;也有140厘米雙手握的最長的劍;還有靠之能合、分之能離的雄雌雙劍,等等。  總之,劍器這個具有民族特徵的「百兵之君」,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社會變革後臻於完美,逐漸由戰爭武器、搏擊廝殺向防身健身、表演娛樂方面演化;由皇權象徵演變為百姓裝飾、鎮宅和饋贈親友的禮品。且劍器的品種、數量、質地,已與古代迥異。    (二)    劍術,是我國劍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通過人手執掌進行搏擊格鬥或習武演練來體現的一門技術。並隨著劍器的逐步完善而發展著。  早在戰國後期,七雄爭霸,戰爭頻仍,劍成了主要作戰武器,養士之風驟然興起,佩劍、擊劍蔚然成風,格鬥相擊頗為盛行。據《莊子·論劍》載:「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管子》書中說,吳王好劍,吳國習劍之風遍及朝野,百姓臉上、身上,多有留下斗劍的傷痕。在詩人屈原的《涉江》中有「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的詩句。從中不難看出,此時的劍術近似實戰,較技比劍何懼流血,長鋏陸離備受青睞。  秦漢時期,劍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劍器除征戰之外,逐步向競技、表演方面轉化,成了賦有審美情趣的健身、娛樂的器械。如《鴻門宴》中的項莊舞劍,就說明軍中有了劍舞。又如《晉書》載:「漢時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劍。」形成了一套嚴格的佩劍制度;並且出現了一批以劍術揚名天下的高手,如張仲、雷被、司馬相如、東方朔等劍士文人。就連一代帝王曹丕,也是少年學劍,且劍術精良。他曾以蔗代劍與鄧展將軍比劍,曹丕三中鄧展,鄧展不服,復又較量,再中額頭,充分顯示了曹丕劍術技藝之高超。    (三)    佛、道二教的興起,出現了宗教與劍術的結合。這與後來在我國武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少林、武當、峨嵋等拳派的出現,有著淵深的聯繫。  據史書載,唐宋時期,文武將相、儒道戲雜,莫不以習劍為能事。詩人李白稱「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王維雲「讀書復騎射,帶劍游淮陰」。陸遊「十年學劍勇成癖」,「少攜一劍行天下」。詩聖杜甫更是以劍為侶,抒發出「酒闌拔劍肝膽露」的慨嘆,還譜寫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的精彩華章。  民間劍術活動,在這個時期頗為盛行。據史書載,街頭藝人,庶民百姓,皆有舞劍能手。杜甫在上述的精彩華章中寫道:「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燯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參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又如蘇軾寫道:「提劍本是耕田夫,橫行天下竟何事。」可見他們對民間劍術活動極為關注。  明清時期,由於火器的出現和拳棍在武術中的風行,唯劍獨尊的地位有所降溫。但是在一些軍事將領的著作中卻佔有一席之地。這在戚繼光、俞大猷、何良臣等所撰寫的《紀效新書》《武備志》《續武經總要》中均有論述。  再則,武林派別興起,俠客、劍士出現,他們對各自的劍術皆有說法。如武當派劍術講究「乘虛蹈隙,避青人紅」,「一擊之間,恍若輕風不見劍;萬變之中,但見劍光不見人」。又如太極劍具有「以柔解招,以剛發力,連繞進擊,纏綿不斷」的搏擊特點。    (四)    現代劍術,在挖掘、整理、繼承的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發展,多以套路的演練形式出現。它輕盈敏捷、瀟洒優美、剛柔相濟、吞吐自如,有著「刀如猛虎;劍似飛鳳」之美譽。它具有鮮明的武術特點,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強烈的藝術魅力。其內容豐富,種類繁多,適於教學、訓練和競賽,如太極劍、武當劍、青萍劍、八卦劍、八仙劍、純陽劍、崑崙劍、龍風劍以及長穗劍、短穗劍。還有劍術的單練、雙練和集體演練等等。  劍術的各種流派在發展的過程中,保持著各自的風格特點。有的迅捷、徐緩,有的以柔解招、以剛發力,有的起伏轉折、迂迴巧妙。故在眾多的劍術中,由於形式不同而內容各異。所以,劍術整體美的形象有賴於體勢來表現。其大概可分為工體、綿體、行體、醉體及自選體五種。  工架規整,劍法清晰,停站頓挫,形健骨遒,是工體劍術的風格特點,如初級劍術。  柔和蘊藉,含姿隱采,自始至終,連綿不斷,是綿體劍術的風格特點,如楊式太極劍。  走勢為主,行雲流水,流暢無滯,快慢相間,是行體劍術的風格特點,如八卦劍。  如狂似顛,迭躍揮霍,乍徐乍疾,忽往複收,形如酒醉,是醉體劍術的風格特點,如醉劍、純陽劍等。  自選體劍術的風格特點是行站結合,行若游龍,站似金雞,動迅靜定,瀟洒奔放,如一些自選劍套路。  儘管幾種體式給人們以不同的美感,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輕快敏捷,倏忽縱橫,剛柔兼蓄,瀟洒飄逸,給人以整體美的感受。  瀟洒飄逸的劍術,是中華劍術歷史進程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碩果,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薦閱讀:

初級劍術
還中國劍術之本來面目 佚名
《Sword Fighting》譯文——大師之劍:劍術基礎1
防禦悖論(1)-序言
三槐世家館的【劍術】

TAG:發展 | 劍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