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些「壞行為」,不是問題,是成長信號!

靜觀育兒團隊給大家拜年啦!

又是一年春節到。這是靜觀育兒與你們一起度過的第三個新年了。心中滿是感念。謝謝每一個支持、信賴靜觀育兒的你。過去的一年裡,生活也許並不容易,但你一直這麼努力。育兒的路,同樣挑戰重重,而你我始終攜手共進。

過年不打烊。我們特地精選了系列文章,與大家分享。育兒的路,我們繼續一起走。

PS:後台答疑暫停,元宵節後恢復正常,還請知悉。

本文整理選錄自我的新書《讀懂孩子敏感期》。

孩子的很多行為問題,並非問題,只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或者換個角度說,孩子們很多時候表現出的「問題」,更像是一個特殊信號,表明他們進入了一個獨特的發展階段。若父母誤解了孩子,很可能會親手阻礙孩子的健康發展;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傳遞的成長信號,就能夠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極佳的外界支持。

孩子都有哪些行為,最容易被父母誤解為「壞行為」呢?根據靜觀育兒常收到的信息,我整理出了一些高頻出現的問題,即孩子下面的這些問題,正在不斷地被新父母們誤解著。

被誤解行為:吃手

出現時間:3個月左右開始,會持續到2歲

行為背後的發展需求:注意力發展萌芽

「吃手」是靜觀育兒後台常常收到的父母問題。寶寶最早使用的感覺器官就是嘴。從出生寶寶就會吸吮媽媽的乳頭。在出生的最初幾個月里,寶寶也積極用嘴來探索周邊的世界。寶寶3個月的時候,是口的敏感期表現最顯著的時候。此階段,媽媽們會發現,孩子好像都在吃手,或者扳著腳丫子吃的津津有味,並且吃的時候表情特別愉悅,特別享受。同時,會把一切可以抓到的東西都放進嘴裡嘗一嘗。

吃手不僅可以促進寶寶智力發展、感覺統合,還能帶給孩子心理上的慰藉。所以,父母們在做好清潔衛生的前提下,允許寶寶吃手,並盡量放手讓寶寶用「嘴」探索周圍世界。除了不要粗暴阻止寶寶的吃手行為以外。可以給寶寶提供別的一些可以吮吸的東西。

被誤解行為:拍打、摳掐

出現時間:6~8個月左右,持續到3歲,最長持續到整個童年期

行為背後的發展需求:整個智力進入快速發展期

6~7個月,孩子的手變得更加靈活,能伸開手指,主動地放下或扔掉手中的物體。8~9個月,孩子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細小的東西了。此時的孩子會出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就是伸出食指摳東西、伸出手掌拍打。他可能會摳桌面、摳牆壁、拍手,甚至拍打你的臉。寶貝的這些新本領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困擾,比如他可能出現一系列所謂的破壞行為,要麼是抓疼了人,要麼是把家裡的抽屜、桌子上的物品搞到一團糟。

此時,請收斂一下怒氣,這些讓你氣憤的行為正說明寶貝的智力在同步快速發展,他們正在用自己新發展出的動作技能,從更加全面、立體的角度認識這個世界!

所以,給寶寶用手探索周邊世界的自由。有意識地給寶寶提供不同質地的可以抓握的玩具,以豐富寶寶探索的內容。這時期的寶寶尤其喜歡質地黏的物品,像彩泥、香蕉、麵糰等,原本是一種形狀,但經過寶寶小手的揉捏就會變成另一種形狀,這會滿足寶寶手的探索慾望,也會讓寶寶感覺很有成就感。當然,陪孩子探索過程中也請注意安全,防止孩子會把不合適的東西放入口中。

被誤解行為:扔東西

出現時間:13~15個月左右

行為背後的發展需求:思維能力萌芽

幾乎每個寶寶都會有一段時間熱衷的一項「破壞」行為,就是樂此不疲地扔東西。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手部動作已經發育到可以做這個動作了,這樣扔讓他很有成就感。同時,扔東西會引發各種反應:東西落地的聲音,大人的大呼小叫聲,特定物品還可能破碎……孩子由此發現了事物間的因果聯繫。

所以,父母最好把家裡貴重物品都收好,做好安全防護措施,而你留在外面的,寶寶將默認為是可以「探索」的……

被誤解行為:獨霸東西

出現時間:18個月前後

行為背後的發展需求:自我意識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愛分享。這是我們此前講過的,是孩子的「物權」在發展。常有爸爸媽媽因這個階段的孩子出現「搶別人玩具」或「不肯跟別人分享玩具」的「自私行為」而感到憂慮。擔心孩子今後變成「自私鬼」,糾結於怎樣管教這樣的小傢伙。我的建議是,父母不要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而自作主張或強迫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分享。要顧及寶寶的心理和情緒,允許他保護自己的物品。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寶寶逐步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如果別人想玩他的玩具,須徵得他的同意;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東西,也須徵得對方同意。

被誤解行為:脾氣大

出現時間:1.5~5歲

行為背後的發展需求:快速發展的自我意識

很多父母說,我家孩子太倔了,太不聽話了,脾氣太壞了。對此,首先父母需反省,是否自己也是「倔強、脾氣大」的人?其次,父母請放心,脾氣大並非壞事。我們一般稱這個階段的孩子為「叛逆期」孩子。研究發現,這個階段,有反抗、執拗行為的寶寶,長大後更容易成為具有獨立性格,自信氣質和堅強毅力的人,而那些因過度壓製表示出順從成人意願的寶寶,長大後更趨於柔弱寡斷,或固執糾纏的人格特徵。

所以,父母切記,要多給孩子可以選擇的選項,當然選項具體的範圍,都控制在父母手裡。給孩子設立必要的規矩,但屬於孩子自己的事,請盡量由孩子自己做主。

被誤解行為:和其他小朋友打架

出現時間:3~5歲

行為背後的發展需求:孩子在努力學習社會化技巧,父母減少干預,恰當引導

3歲後孩子的社會化提上議程。遇到孩子們起衝突,父母需盡量剋制自己的護犢子情緒。首先看孩子的情緒是否受到了影響。如果只是小朋友之間偶爾的肢體接觸,雙方都沒有情緒變化,該怎麼玩還怎麼玩,父母就沒有必要介入,更沒必要非給孩子輸入「欺負」「吃虧」之類的概念。如果孩子之間真的發生了不愉快,那麼父母可以適當介入。介入時,需以輕鬆的心態,以安撫衝突中孩子的情緒為主,再引導孩子們自己尋找解決辦法。


推薦閱讀:

(轉)從二本到名校 — 一個二本生的蛻變之旅
不憐憫,才是真正的尊重
成長之路,從"三十而立"到"知天命"
對不起 我不能陪你變老!
你如今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看過的書,愛過的人

TAG:孩子 | 成長 | 行為 | 信號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