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閱讀感悟 · 下篇
網上找不到清晰圖,自己照一個吧
文 | 一鳴
第五課 如何設計情節
談到這個主題,作者認為要寫出有趣好看的小說可以從這兩個方向入手:變化,解謎。
這兩個方向總結挺到位的。我記得之前有一次在作者群里跟大家討論小說的人物,我們說到要寫出人物的變化,往好的一面變化是成長,往壞的一面變化是墮落。當時就有作者提出質疑,並非所有的小說都會寫出人物的變化,比如偵破類的小說,聰明的破案專家從頭到尾幾乎都是一個狀態,在他身上看不到變化。大家分析下來確實也是這樣。又比如古龍小說裡面的一些厲害的男主角,如陸小鳳,一出場就已經是絕頂高手,一個系列幾部小說下來,他的狀態就沒有怎麼變化,把高手的狀態一路延續下來。後來大家試圖找出規律,這些作品沒有寫出人物的變化還顯得好看,關鍵的地方在於有精彩的情節變化。大家發現這一類作品基本上是懸疑偵破類。本書的作者總結的這兩個因素「變化」和「解謎」 跟我們那天討論的結果吻合度很高。
作者接下來也說到,一部好看的小說至少要滿足其中一個因素。按我的理解,「解謎」也可以理解為變化,是情節前後的變化。所以一部小說要好看,要寫出變化。變化的側重點可以放在人物身上,也可以放在事件上。作者建議在寫一部小說之前要先想清楚,小說的看點是什麼,側重於變化還是解謎,抑或兩者兼備。
接下來,作者談到情節的設定,以起承轉合確定關鍵點,將重要事件以時間順序進行編號,如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故事講述順序未必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也可以是 ③④①②⑤⑥⑦⑧ 。作者說到他的寫作習慣並不考慮情節設計,原文是這樣說的:
我寫作時幾乎從不考慮情節,只要登場人物的性格和四個大致的關鍵點確定下來,就會開始動筆。因為只要登場人物的角色性格確定下來,他們就能自行行動,充實各點之間的部分,推動故事向前發展。 所以,請大家在「思考形」(一鳴補充:這裡「形」可以理解為小說類型,以及寫作風格)這一階段之前,先仔細地推敲角色。然後,當大家覺得故事進展總是不順利,請注意,這是由於大家對角色還缺少準確的把握所導致的。
我發現不少作者都喜歡以人物性格作為小說的驅動力,也就是說,先不考慮故事的走向,而對人物角色進行深挖,深入了解他的性格,行事方式,用自己的想像力為人物角色賦予「靈魂」。在寫作過程中,對劇情的發展持開放心態,不對接下來發生的故事預先計劃。人物已經有了靈魂,要上演什麼樣的故事,由人物的性格和行事方式來決定,人物才是編劇,作者只是一個旁觀者和記錄者。
曾經我也用過這種寫法手法,它也給我帶來很多美妙的體驗,當人物突然想到好的點子,帶出有趣的情節,那一刻會有一種強烈的喜悅感。但後來我沒有再用這種方式,原因在於我的寫作狀態不穩定。狀態好的時候,人物隨便胡鬧都能寫出好故事;狀態不佳的時候,就算我很了解人物角色,但還是「覺得故事進展總是不順利」。因為小說人物也有茫然的時候,他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身為旁觀者的我更不知道他要做什麼。所以到了這些時候,我常常要把自己代入到人物身上,去思考他的問題,幫他把問題想清楚了,情節才得以繼續下去。
當我還把創作當成工作之餘的娛樂手段,這種斷斷續續的寫作狀態並不算太糟糕,雖然有時候確實想很久都沒有答案,坐了半天也寫不了幾百字。而一旦把某個問題想清楚了,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愉悅感,會覺得之前的精神時間投入都是值得的。但是當我把創作當成職業之後,這種不規律的寫作手法會導致效率低下。尤其寫作初期我從事網文寫作,每天都要更新幾千字。若是連續幾天都只寫幾百字,隨著存稿越來越少,難免會感到焦慮,而這種焦慮又會反過來制約創作狀態。
所以後來我換了一種寫作方式,對故事進行預先設計,確保自己在狀態不那麼好的時候還是知道情節的走向,還是有東西可以寫。預先設計的方式常用手法就是寫大綱,先把故事走向理清楚,確定關鍵事件。我會將自己的精神狀態調整到一個比較好的水平才做情節設計,我要確保想出來的故事是好看的。如果連這一點也無法保證,正文的質量更是難以保證。有一個好的故事骨架,我會更心安,哪怕寫作狀態不那麼好,文筆粗糙,我寫出來的故事還是完整的,還是好看的。不至於到某個階段無話可說,也不至於把故事寫得亂七八糟,前後不搭,最後寫崩。
要選用哪一種方式寫作,其實都不是問題,適合自己就好。事實上,這兩種方式並非完全獨立,以人物為驅動力,寫著寫著會突然想到一連串關於他的事件,把這些事件記錄下來就成了大綱。以預先設計的手法來寫作,某個時候突然跟某個人物發生「靈魂連接」,關於他的事件設定可能一口氣都被改掉(改大綱)。也許某個時期寫作狀態大好,不用細想就能寫出很好的效果,這時候以第一種方式來寫就常常獲得驚喜。當這種如有神助的狀態過去後,創作慢慢變得困難,用第二種方法可以讓自己寫得輕鬆一些。
第六章 小說需要「刺」
在我看來這一章主要講怎樣把小說寫得有趣好看。作者建議「以創作大格局的故事為目標」,他的看法是,如果情節過於複雜,那麼梳理好情節,刪減一些內容來突出重點,這樣還可以達到有趣好看的效果。但是,如果故事設計太簡單,就很難擴充到有趣好看的程度。我曾在小說課程中講過情節曲線的問題,什麼樣的情節起伏程度更容易吸引讀者。
情節曲線圖
在上圖當中,第一條曲線的起伏比較合理,第二條情節過於簡單,第三條事件過於頻密。這張圖也跟作者的觀點有一定的吻合,如果將第三圖理解為事件過度複雜,那麼刪掉一些事件並突出主要事件,將情節曲線向第一張曲線圖靠近,小說會更好看。而第二條曲線就是情節太簡單,這種情況下要將故事寫得好看,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增加事件,加強情節起伏,二是在文筆上下功夫。在小說挑戰營中,我接觸過好幾部類似的作品,情節很簡單,但是文筆很好,細讀下來很有味道,並不覺得沉悶。這些作品要拍成好看的電影可能有點難度,但是以小說的形式來表現,效果也不錯,這是文字獨有的魅力。
作者在這一章中的某段話說得挺好的,摘錄如下:
寫與自身資質完全不符的故事,或寫自己不滿意卻受大眾歡迎的故事,就算強行去寫,也必然會出現破綻。作家這個職業沒有退休的說法,只能一直寫到死,所以寫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即使偶爾受歡迎,也很難堅持一輩子,因為畢竟很痛苦。關鍵在於,要找到並發展自身資質中最強大的武器。 這個武器可以是體裁,也可以是人物描寫、對話、情節發展等等。而且在發展武器的同時,大家還必須時刻思考,當這個武器達到極限時,如何切換為其他武器。
在談到怎樣把小說寫得有趣這個問題,作者提出了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讓故事多一些轉折(或者稱之為「跳躍」),如果故事轉折突兀,必要時候可以增加新角色。轉折的時機也要做好,不要讓讀者覺得太突然,可以在前面埋下伏筆,讓轉折顯得更合理。另外,角色的態度轉變也是轉折一種方式,如人物A在作品前三分之一都是幫主人公,接下來的三分一刁難主人公,最後的三分一再度幫助主人公,並說明之前刁難他的原因。
第二個方向,讓主人公經歷磨難。我之前在某一本寫作教程(好像是《故事 : 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中看到類似的觀點,讓人物在艱難的環境中接受考驗,這樣可以讓讀者對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後,作者談到小說的「刺」是什麼,「能在讀者心裡激起漣漪的東西」。說簡單一些,就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東西。「作品只有具備個性,才能吸引有共鳴的讀者追隨。」 最近幾部作品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風格:逗逼文風,用力煽情,把真實的情感寫到極致。
在小說挑戰營中,我點評過不少作品,發現有的作品文筆規範,但作品給人感覺中規中矩,說不出明顯的缺點,但也找不到明顯的優點。這些作品就沒有「刺」,或者說,沒有「靈氣」。而有些作品,雖然文筆稚嫩,但不時看到有趣和讓人感到驚喜的地方。比如有的作者「說服」能力很強,光看作品大綱,我覺得那樣轉折可能會很生硬,但看到正文卻發現作者說得合情合理,讓人覺得事情本應該這樣發生。又如一些作品情節起伏平緩,但正文讀下來一點也不覺得拖沓,閱讀過程中覺得溫情滿滿,心裡不時暖烘烘的。這都是獨特的風格,都是靈氣所在。至於怎樣找到自己風格,大概還得要自己去摸索。
第七章 錘鍊文字和精心描寫
這一章說了不少內容,有不少點子能引發共鳴,我把一些關鍵的東西摘錄整理下來。
對於已經寫出來的作品,可以評價為「好」或「壞」,但是對於描寫某場景的文字,如果我按自己的意見加以增刪,那麼我的語言表達未必是正確的。歸根結底,那只是我的文字,我並不希望大家模仿,因為製造一批我的模仿者毫無意義。…… 你們有自己的文風,有自己的表達方式,這既是作家個性的表現,也是吸引讀者的魅力所在……
人們常說「濃墨重彩的描寫」,業餘寫作愛好者的描寫往往缺少濃淡之分,無論什麼場景都用同樣滿滿地上色。 因為他們很不安,想儘可能多地塞入信息,希望讀者盡量理解自己,所以才會這樣去描寫。 例如,主人公和朋友走進咖啡店,進行了十到十五分鐘的交談。假設此時需要插入一條重要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信息本身,而不是咖啡店的地板顏色,也不是唱片的曲名或菜單的內容。然而,心懷不安的作者常會忍不住對這些無關緊要的事件做非常詳細的描寫,例如逐一列舉「摩卡馬塔里、瓜地馬拉咖啡、巴西咖啡」 等咖啡品種…… 他們以為,通過這些細緻的描寫,能增加場景的真實感,使讀者意識到這個場景的重要性。但實際上,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場景的舞台好比容器,必須明確交待,但若是短篇小說,完全可以用「二人走進咖啡店」這樣的一句話簡單交待,然後即可進入對話。就算是長篇小說,用「二人走進站前那家有著三十餘年歷史的咖啡店。地板散發出被煙草和咖啡香氣長年浸染的味道,十分古老陳舊」來描寫也足夠了。「容器」和「內容」 ——也就是「咖啡店」 和 「重要信息」——如果用同樣的力度上色,二者就沒有差別,難以讓讀者明白哪一方才是重點。請嘗試讓自己的描寫有濃淡之分,以突出場景中最重要的事物。
【日本文學和外國文學的區別】和【掌握自己的文風】
日本小說和外國小說相比,在文字表達上存在很大的區別,外國的文學作品,文字就像油畫,厚厚地塗抹顏料,一層又一層,描寫到極致。此外,在描寫中運用大量獨特的比喻,在外國——尤其是英美——被視為文學性強的體現。而日本文學,則如水墨畫,一點點地刪減不必要的表達。
上面這一點我個人很認同,也覺得可以借鑒到中文的小說創作。有些人看了大量的外國作品,習慣了這樣的表達方式,會覺得這是小說常規的寫作手法,也形成了自己的鑒賞標準。不光用這樣的方式寫小說,也以這樣的標準批判別人的作品。其實這只是風格的問題,而不是對錯的問題。 並非所有人都喜歡西方小說的寫作風格,有些讀者就會覺得這種手法很啰嗦,一個場景寫了半天卻沒有對故事進行任何的推動。而一些讀者習慣了這種風格之後,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能想像出清晰的畫面,會覺得這是一種享受。對待寫作風格,我認為寫出自己喜歡的方式就好了,沒有對錯之分。風格對作者的影響主要在於有多少讀者認可。
一個作者的文風會慢慢改變,每個時期儘力寫到最好就成。隨著作者寫下的作品越來越多,他對文字的感覺會變得越來越敏感。同一段文字,讀者和作者看到的東西不盡相同。對作者來說,某段內容修改前和修改後的分值可能差20分,但對讀者來說可能沒有任何區別。但只要作者意識到修改後會更好,他應該要作出修改。這樣才更容易進步,而當他的水平進步了40分,讀者可能就會感受到20分的進步。如果一直不改,讀者就無法感受到作者的進步。
有些作者隨著寫作功力日漸提高,語言表達上會慢慢變得精簡,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味道。他們的語言可能看起來偏向平淡,不刻意使用比喻,也不用一些生僻(看起來華麗,但很多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詞語。他們用簡單的字句就能寫出奇特的意境,這也是我一直想達到的境界。
這一章的回答環節,談到副詞的問題,也摘錄下來給大家參考。
問:我曾看過幾本《文章讀本》一類的書,記得有本書里寫著「盡量不要在句子中插入副詞」。我還沒有按它說的去做,只想問問,新人獎的評委們在評價作品時,會依據這個觀點嗎?
答:不會的。評委評價一篇作品,並不會從解析語法的角度出發,看你用副詞、形容詞還是接續詞,而是會看文章讀著舒不舒服……小說的文字,只要確保表意準確,邏輯上不前後矛盾即可。所以與其在意副詞多用少用,不如從文章讀著舒不舒服的角度出發,仔細檢查自己的文字。
對這個問題,我還想補充一下,西方寫作教程里常見不要使用副詞的觀點,但是英文的副詞跟中文的副詞並不一樣,使用習慣和效果上也不相同。所以沒有必要限用副詞,或者不把它當成是一個問題,按照大家習慣的方式使用副詞即可。當大家寫作功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會自然避用副詞,而功力未達,強行限用副詞反而增加寫作的困難。
第八章 挑戰長篇小說
這一章的內容比較多,有用的東西也不少。總結下來,有這麼幾個關鍵點:
【讓自己盡情享受】
大家既然想成為小說家,應該都特別喜歡寫故事。我想這裡應該沒有不喜歡的人,如果有人覺得寫故事很痛苦,還是退出為好。當然,思考是很辛苦的,但寫作應該是快樂的。 在寫作過程中,請保持兩分冷靜,餘下的八分就讓自己盡情享受吧。對於正在寫的場景,瞬間自然浮現的詞語應該是最好的。也許並非百分百都好,但六七成應該是選用了最好的詞語,至於另外的三四成,只要通過推敲,使之變為更好的字句或更易傳達的場景即可。我覺得,在最興奮時所寫的文字,基本都是佳句,還有很精彩的對話。
【嘗試解析自己喜歡的長篇小說】
作者提到解析自己喜歡的長篇小說,用到的方法類似於我們在小說挑戰營提到的「反推大綱」的做法。反推大綱是這樣做的:在閱讀過程中,對每一章每一個小節都用一行字(幾句話)總結這段內容說了一件什麼事。這樣一部作品讀起來,就能看到若干行的事件列表,通過分析這個事件列表,我們就能看出一條故事線。知道哪些是重要事件,哪些不是重要的事件,甚至某些事件刪掉完全不影響故事的發展。當我們分析出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之後,我們再粗略閱讀作品,就會發現有些地方寫得太長了,似乎是作者一時興起收不住,以這個事件的重要性不需要寫這麼長。也會發現連續幾個事件下來,故事並沒有多大的發展,這幾個事件顯得拖沓平淡。
總之,這種分析可以讓我們從整體上對作品進行把控,對自己的小說創作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我對作品進行審讀的過程中也常會用到這種方法,當我閱讀一部作品過後,發現這部作品有點不太對勁,但又說不上哪裡不好的時候,我就會用反推大綱的方法,用事件列表進行分析。作者文風基本合格之後,作品好不好看往往表現在故事結構上,情節的起伏是否合理,事件長短是否合理,當前事件是否符合故事主題……這些問題都更容易看清楚。
另外,解析作品除了反推大綱之外,也可以留意作品的語言風格,以及個人特色。作品有哪些地方特別吸引你,哪些東西自己可以借鑒,哪些東西自己短期內無法達到那樣的水平,但可以是自己努力的方向。這些發現都可以記錄下來。
如果作者有某方面的寫作疑問,也可以重點留意別人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比如,寫作新人寫對話就覺得反覆出現 「某某說」 這樣的表達讓人厭煩,閱讀過程中可以看看別人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也許有的作品能完全迴避這個問題,也許有的作品出現的問題比作者自己還嚴重(那本書的作品不覺得那是問題)。寫作者在閱讀過程中針對性地吸收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
小結
接下來的幾章內容跟寫作技巧相關不大,我就沒有再摘錄分析。這本書將講座的內容組織成一本書,欠缺一定的條理性和系統性,理論比較多,而實操技巧不是很多。對有一定寫作經驗的作者來說,可以從這本書里看到一些引發共鳴的內容。但對寫作新人來說,裡面說的東西有一定的抽象性,並不好理解。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 ·渡邊淳一:《失樂園》
※英國小孩是怎麼培養閱讀習慣的(附書單),推薦收藏
※春節假期期間去逛圖書館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陳則航:閱讀素養中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
※元曲《水仙子·詠江南》描寫景的時候運用了什麼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