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與遠足

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什麼要把讀書與走路這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放在一起呢?原來,讀書和遠足,它是為我們打開的兩扇窗口。一個側重於內化,一個著眼於外放;一個是主觀的內斂,一個是客觀的外展。

讀書是遊走在前人的知識天地里,讓你遠觀近察,得以滋養;而遠足卻是奔波於大好河山之間,飽游沃看,澡洗精神。

讀書會給你一個無限寧靜的空間,是你獨享歡樂的時刻;讀書讓你進入一片真正的精神綠地,使你充實豐富,凈化提升;讀書還是一條大河上的渡船,使你從此岸到達彼岸。

「擁書權拜小諸侯」,但有書是為了讀和看的,而讀書與看書又有不同。讀書有方法、有目的、有成果,講究的是讀書人的水準。中國有句老話「讀書便佳」,不能說「看書便佳」,讀書,書成全了我們;看書,書卻嬌縱了我們。

雨雪菲菲,楊柳依依,這些境界只有行人才有福消受,許多奇情逸事也只是在漫遊中才會產生。旅況的多方,辭採的飛揚,文味的品嘗,也只有在遊走之間才能產生。果能如此,就可以達到《莊子》所說:「虛而往,實而歸」的境界了。

人家點點,山影重重,一步一峰,一轉一溪;窮奇探勝,夕陽返照,紅葉如花,江山秀色,究竟是不可餐的,只能靠自己的體悟。

「天地有大美而無言」。獨步田園,人行壟上,美溢胸間。天地之美,在風景名勝,也在「溪頭野菜花」。平中見奇,淡里顯味,更是一種不事雕琢的天然美。

人在行走中,總懷希冀,總在尋覓,總是冥想;而一些別樣風景,往往就出現在尋尋覓覓的過程間。人在旅途,會遭遇什麼風景,都是緣分,要理解和重視這種緣分。

遠足還是一種機會,離開你自己,離開你熟悉的環境,你得到了一種參考,你開闊了一下心胸,你得到了一些知識和體驗,你可以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其實,讀書也是一種遠足,書中有人文,書中有風景,書中有知識,書中有歷史,這些都不需事畢躬親。遠足可以開闊眼界,放寬視野,可以保身,可以樂天,可以忘憂,可以盡年。讀書讀到文無頭巾氣,詩無學究氣,禪無香火氣,可謂參透者也。然而,如果能把讀書與遠足結合起來,就達到了一種動靜結合的境界。

再談讀書

我喜歡孫犁的文章,初中課本上就讀過;我喜歡孫犁其人,因為他是保定人。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在保定讀過兩年書,那裡給我留下了許許多多美好記憶。保定還是一個風光秀麗,景色優美,民風淳樸,人傑地靈的地方。熟悉一個地方,兩年足夠;但認識一個人,卻需要更長時間。孫犁是我喜歡卻不熟悉的一個作家,不過,近日讀了他的一篇令人拍案叫絕的《書箴》,有一種認同感。因為我也喜歡讀書,因為讀書也豐富和改變了我的精神生活。他晚年出版的《書衣文錄》,收入了這篇文章:

「淡泊晚年,無競無爭。抱殘守缺,以安以寧。唯對於書,不能忘情。我之於書,愛護備至:污者凈之,折者平之,閱前沐手,閱後安置,溫公(司馬光)惜書,不過如斯。勿作書蠹,勿作書痴,勿拘泥之,勿盡信之。天道多變,有陰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風,物有聚散,時損時增。不為所累,是高水平。」

孫犁的意思是說,讀書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心態,不為名不為利,只為獲取營養,安放精神。愛書惜書,是讀書人必備的品德,因為愛書,才能讀書。讀書還要有正確的讀法,"勿作書蠹,勿作書痴,勿拘泥之,勿盡信之",算得上是16字箴言了。「不為所累」,還要「為我所用」,這是讀書的最高境界,也是讀書目的之所在。

我還以為,書不能讀得太雜,特別是要挑選自己熟悉和愛好的領域來讀。既然讀了,就要讀精、讀細、讀出自己的味道和心得來。當然,「開卷有益」,其它門類的書籍,只要興趣所致,作為知識面的擴展,也未嘗不可涉獵。讀書不是無事可做時的消遣,讀書也不是裝點門面的應付,讀書是一種精神的饑渴與需求。

另外,讀書是離不開環境與境界的,一個適宜的好環境,有利於讀者境界的提升。因此,春天是讀散文的季節,在微風輕拂的清晨,漫步於楊柳岸邊,邊走邊讀,不覺心曠神怡,心胸舒暢;夏日午後,慵懶未解,宜於讀小說,一個故事,一杯清茶,架下生風,遍體清涼;秋日黃昏,是讀詩詞的良辰佳日,「三杯兩盞淡酒」之後,登樓遠望,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漫漫冬夜,細雪敲窗,案前燈下,細讀史籍,未免心旌搖曳,往事悠悠,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成為扼腕一嘆。

對於立志寫作的人,讀書則是必修課,既是一個學習階段,又是一個實踐過程,正如博爾赫斯所說:「我的一生都在書籍中旅行」。對於一個有心人,自從開始閱讀,就已經意味著開始了潛在的寫作。我們不但從文學閱讀中得到知識,而且可以獲得快感與滿足,獲得激情和靈感。捧起一本書來,或靜靜地閱讀,或任由思緒信馬由韁地遊盪,都可能產生或激發有創意的新思路。

三談讀書

20世紀初,山東省平原縣的一戶農家,住著一老一少。每天早上老人都帶著他的小孫子,坐在廚房的桌邊,搖頭晃腦地讀著《詩經》、《春秋》、《三國志》等古籍,書聲朗朗。

一天,小孫子問:」爺爺,我試著像你一樣讀《道德經》,但是不知裡邊都是什麼意思,有時似乎理解了一丁點兒,可一合上書,立刻又忘了,這樣讀這些書能有什麼收穫呢?」

老人安靜地將一些煤投入火爐,然後說道:「用這個裝煤的籃子去河裡打一籃子水來。」

孩子照做了,可籃子里的水在他回來之前就已經漏完了。孩子一臉的不高興。老人卻說:「你應該跑快一點兒。」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水依然漏完了。他對爺爺說道:「用籃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說完他機靈地跑去房間,提了一個水桶來。老人說:「我不需要一桶水,需要一籃子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沒有盡全力。」接著,他來到屋外,看著孩子再試一次。孩子回來後喘著氣說:「爺爺,您看,這根本沒用的。」

「你真的認為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嗎?」老人微笑著說,「你看看這籃子。」孩子看了看籃子,發現它與先前相比的確有了變化。籃子十分乾淨,已經沒有煤灰沾在竹條上面了,連提手也變得更加光滑了。「孩子,這和你讀古典書籍一樣,你雖然只記住了隻言片語,它的意思或許你一點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讀時的氣氛,它會影響你,會凈化你的心靈。」

小孩記住了這句話。後來,他一直本著這樣的信念,終身與書籍為伴,不斷進取,終於成為大學問家。他就是任繼愈。

任繼愈晚年總結自己求學心得時,提及這件事情,感嘆道:「那些語句,即使你未曾記住一句話、一個字,卻依然會感染你,讓你受益終身。因為,它會讓你的心靈如泉水般清澈、純凈。悄然無聲中,你創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純凈天地。」

讀書,由於記不住而引發的無用之感,可能誰都遇到過,這是一個非常困惑人的問題。這個真實的故事,就是專為我們這些人而講的,而且是那麼的有說服力。說的明白一點,讀書是一個學習、熏陶、積累的漸進過程,幾乎沒有人能在一本書讀完以後會把他全背下來,即使能背下來,也不見得有什麼用處。

學習的目的,首先是做人,讀書可以凈化心靈,教會你如何做人、做個好人。其次,讀書為的是增長知識和才幹,這需要日積月累的工夫,需要堅忍不拔的努力,需要「頭懸樑,錐刺骨」的精神。「腹有詩書氣自華」,即便是普通人,讀書也能讓你豐富、幹練、成熟起來。

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溜」,都說的是勤於積累、厚積薄發的道理,都能起到水滴石穿、心靈啟迪的作用。

對此我也深有感觸,多年來讀過幾千萬字散文,記下上千張卡片,當初並沒感覺到有什麼用處,久而久之卻在寫作過程中,頭腦里不覺得那麼空了。創作的衝動和靈感增加了,使用的辭彙和句式變新了,而且有了自己的語言風格,文章的可讀性也大有提升。不知是什麼時候裝進去的,好像腦袋裡已經有了許多東西,這都是讀書的好處。


推薦閱讀:

[轉帖]讀書九法
讀書口號
《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肩》讀書筆記
八字論命是好好讀書
終極書單:讀書二十年,推薦這60本書給你

TAG: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