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心≠逃避現實,而是斬斷輪迴的強大力量
現代都市,鋼筋水泥的快節奏生活常常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快速飛漲的房價物價,倍感壓力的職場,生活中接踵而至的煩惱都會讓人心生厭倦。於是,很多人開始嚮往歸隱山林間的生活,或者選擇說走就走的旅行度假。
其實這樣的現象並不罕見,自古以來,文人中多有避世的文化。無論是勾勒世外桃源的陶淵明,或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浪跡詩酒徘徊山水的嵇康,還是東坡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感慨,對於避世歸隱,都有著深深的眷戀嚮往之情。
文人多厭世,不願為三斗米折腰事權貴,然而又不甘寂寞,於是唐代多有自認為隱士之人結廬在終南山上,所期不過是有朝一日能被明君所賞識,奉為權臣。所以人心呀,從未安定過。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人們逃離現實,逃離的只是眼前的逆境和煩惱,所追求的仍然是世間的福報與安樂。佛教也講出離心。世間人常將出離心和厭世心搞混,其實截然不同。
本文就出離心的幾個方面做簡單的梳理和探討。
什麼是出離心?
出離,是為超脫之意。
出離心雖也是厭離之心。但其最終是希望能從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脫離,從而獲得解脫。所以出離心是對於輪迴中的人、事不再有患得患失、渴望擁有、貪戀執著之心。
什麼是出離心的標準?
法王如意寶曾對出離心這樣開示:
對輪迴、對世間法沒有絲毫的貪戀、留戀之心,然後能夠認真地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放棄,但是放下了;不逃避,從而敢於面對。這才是真正的出離心。
由此可見,出離心和看似逃避的出離是有本質區別的。出離心不是逃避的心,而是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在任何境界面前都不會慌亂和畏懼。
為什麼要有出離心?
對於修行人來說,出離心的修習是之後所有修行的基礎,蓮華生大師曾說過,「不怖輪迴過患,不知出離,於解脫道不能成就。」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也提及過,「學佛者,若不具足佛教中最基本的理論,則修行如同於冰地上造高樓。冰一融化,樓房即刻倒塌,如此出離心若不具足,學佛也無意義。」
因而,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詳細闡述了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的四共加行,只為告誡在修行之路上,出離心的修行是一切修法之根本。因而,能升起無偽的出離心極為重要殊勝的。
出離心體現在哪些方面?
出離心不僅僅體現在對你不想面對、感到煩惱的事情上的厭離,更重要的是要對你所鍾愛的、割捨不下對境的出離。
比如陪伴你多年鍾愛的貓咪卻因為漸漸衰老變得對你不理不睬,終於有一天趁你不注意的時候悄悄離你而去再無蹤跡了;又比如你期待已久的一場演出,經過幾個小時搶票排隊後卻被告知演出臨時取消時的心境;再比如當你工作一天精疲力竭爬回家時突然發現淋浴器和空調同時壞了時的情緒。
若有出離心,你應當清楚知道:
生命中和任何人、事的相遇皆因緣而起,緣起則有緣盡則滅,過分貪執只會損傷自身及他人;輪迴中所有的事物皆因幻念而起,若將幻象執實誠疲憊。古有大德曾言,就連貪戀輪迴中的一草一木都會使你再次陷入輪迴中;再有,事物的本質就是無常,因緣幻化無常顯現也是再為平常不過了。
你若把輪迴當真,
輪迴必定賜予你生生世世的兜轉;
你若升起無偽出離心,
必能斬斷輪迴獲得解脫。
常常會碰到身邊的朋友說,道理都懂,可知易行難,真的碰到事了,仍然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不可自拔。小編不由想起師父曾說,「知易行難」並非真正的「知」,真正的「知」必然是「言行合一」。
若是未來再遇到此情此境,你就得回過頭來好好審視一下你的「心」,這顆狡猾的心,是不是真的像你以為的那樣,擁有了出離的本質呢?
「如何區分產生的出離心是
希求解脫之道還是煩惱助推的逃避呢?
在順境時,再看看自己的心。
」【一世敦珠血脈講修學會 編輯】
推薦閱讀: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培根25條名言 知識就是力量而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
※賞識的力量
※不要管命理可不可信,先試試體會七煞,感受五行的力量
※開悟,是與源頭聯結的狀態-《當下的力量實踐手冊》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