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拾孩提記憶

快樂

和藹可親的老師。

一棉廠托嬰所門前,老師跟孩子們在一起。

幼兒園午餐時分。

  撰文:許俏文 梁嬋 攝影:庄小龍

  自誕生第一間幼稚園開始,廣州的幼兒教育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當年的跌宕起伏,在喧囂的當下,彷彿已遠離人們的記憶。然而,當幼兒園越來越成為小朋友必經的教育階段,重拾舊日關於幼兒園的故事,聆聽老一輩幼教工作者講述他們的驕傲與辛苦,自己的童年也依稀重來。

  老園長 五十年的孩子王

  雖然得了一場大病,走起路來略顯蹣跚,但那雙慈祥的眼睛總是笑眯眯的,給人以安靜的力量;雖然歲月無情,銀絲爬上她的頭髮,但她常常露出親切的微笑,恍如小孩般純真。她,就是無數小朋友心目中親切和藹的幼兒園園長——梁群芳。

  梁群芳年逾七旬,從當年擔任「提多幼稚園」的園長算起,到從中山六路幼兒園園長的位置上退休,她從事幼教工作超過50多年。這幾十年間,她教過的小朋友數不勝數,是名副其實的「孩子王」。

  梁群芳走上幼教的路很偶然。當時,提多幼稚園是一所附設在提多小學的教會幼兒園,當時的教會幼稚園的老師多數受過專業教育或培訓,設施也相對較好,提多幼稚園就擁有從外國運回來的大型玩具、滑梯等遊樂設施,這是其他幼兒園不一定具備的,有些教材則是翻譯過來的外國課本。

  此外,教會幼稚園收費比一般幼兒園貴,有的甚至是普通幼兒園的兩至三倍。因此,解放前,一般只有經濟條件非常好的家庭,才把孩子送到教會幼稚園。幼稚園不設全托,和現在一樣分大、中、小班,一般來說,家長或保姆每天定時接送,有些家庭放心不下,還會叫保姆整天都陪伴幼兒在園裡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梁群芳開始擔任提多幼稚園的園長。她回憶,上世紀50年代政府對接收過來的幼稚園實行維持原狀、逐步改造的方針後,提多幼稚園後來改造成萬福路幼兒園;私立幼稚園仍然存在,但相對日漸發展的公立幼稚園,規模較小。梁群芳後來調到中山六路幼兒園任教。和以前相比,有兩點她最難忘:一是招生對象的變化。幼兒園為工農服務,有困難的工人、農民的孩子是幼兒園優先考慮錄取的對象;二是保教工作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過去,遊戲在幼教中的作用並不得到重視,小朋友玩積木,也是靜靜地、乖乖地坐在那裡,後來,廣州幼兒園興起多種多樣具有啟發思維作用的遊戲,小朋友的活潑、創意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

  一眨眼,梁群芳從事幼兒教育超過50年。「現在來看我的,很多已是爺爺奶奶級的老人家了。」她教過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有一次,一位白髮蒼蒼的美籍華人不遠萬里,遠涉重洋,故地尋根,說他很懷念在中六幼兒園所經歷的愉快時光和和藹的老師。和學生們談起童年時光,大家都很感慨。「對我來說,能見證一代代的成長,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老家長 可憐天下父母心

  最關注幼兒教育莫過於天下間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的父母。當現在的家長都在苦惱如何才能使孩子入讀更好的幼兒園時,尋訪老一輩廣州人,談起當年他們送子女入託兒所、讀幼兒園的經歷,竟另有一番酸甜苦辣的滋味。簡姨和黃姨已年逾七旬,對於當年的情景,她們記憶猶新。

  「按照1951年當時政務院公布的《勞動保險條例》,女職工的產假只有56天。雖然很捨不得,但工作很忙,任務很重,家裡又根本沒人有空看管孩子,只能送到廠里開設的託兒所,每隔四個小時喂一次奶。」黃姨說。上個世紀50年代,託兒所的保育條件普遍不太好,保育人員是從廠里臨時抽調的女工,沒受過專門的培訓,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任務就是定時讓小孩吃飯、洗澡、睡覺。特別是有一段時間,小兒麻痹症流行,父母都特別提心弔膽。「每次聽到自己還那麼小的孩子在哭,做父母的,都心疼得不得了。」她說。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州的機關、工廠、街道普遍都設立託兒所、幼兒園,它一方面確實可以使父母更專註於生產,但另一方面,忙碌的工作、頻繁的文件學習、開會,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很不足夠。

  黃姨當時擔任車間工會主席,下班後還要繼續組織組員學習文件,向組長彙報,往往要下班後三個小時才能回家。雖然託兒所就設在廠里,但她基本上也要等到周末才有空接孩子回家享天倫之樂。

  簡姨的4個兒子都曾先後進入當時的機關幼兒園接受教育。她回憶當時接送在市工會幼兒園讀書的兒子的情景:每周周一8時左右,父母把孩子集中在市工會門口,由校車送去基立村的幼兒園,直到周六下午,在同一地點接兒子「放學」。「那時工作很忙,機關是三班制,要從早上8時上到晚上9時,哪裡有時間照顧孩子?」簡姨說。

  至於托費,黃姨和簡姨都說,由於單位會適當給予各自所辦的幼兒園補貼,因此很便宜。簡姨回憶上個世紀60年代初也就大概15元一個月,包吃包住。黃姨1962年出生的女兒,1965年不在本廠幼兒園,而去當時的「前進幼兒園」報名入讀,但托費也並不貴。

  黃姨回憶,當時廣州幼兒園的老師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受過專業教育,很有責任心,她的女兒讀幼兒園時,學習的課程有唱歌、跳舞、識字等。「並且,老師們已經懂得用形式多樣的遊戲對孩子進行教育,所以我女兒當時很喜歡上幼兒園。」

  廠辦幼兒園的故事

  1953年後,廣州陸續出現工廠、機關、街道等部門設立的幼兒園。1959年,東、南、西、北郊5個區原有65所私立幼兒園,有56所為廠企、機關接辦或改為街道群眾辦。

  女工眾多 開辦托嬰所

  何老師從事幼兒教育30多年,在幼兒師範畢業後一直在前廣州第一棉紡織廠幼兒園擔任教師、園長等職,直到退休。何老師介紹,一直以來,紡織行業多以女工為主體,廣州第一棉紡織廠在20世紀50年代時規模已經很大,有分廠幾個,員工數千,其中女工所佔比例高達70%。那時工作任務很繁重,每周21班倒,女工無暇照顧剛出生的小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廠於是開設了4個托嬰所。

  「托嬰所是工廠應當時的實際情況設立,幼兒園也一樣。隨著工廠發展,擴大幼托範圍、解決職工的後顧之憂,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何老師說。1962年廣州第一棉紡織廠開辦了「粵群幼兒園」。最初規模不大,分3個班,每班25人,全園80多人;在學制上,以「全托為主、半托為輔」,以使職工全心全意投入到生產中去。1965年後,職工入幼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一棉廠合併原來的「三托」和「粵群幼兒園」,在素社直街開辦了一間規模更大的幼兒園,並改稱為「廣州第一棉紡織廠幼兒園」,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入園幼兒增加到300多人,分9個班,保教人員達到50多人。

  依靠工廠 自造洗衣機

  一棉廠所辦的幼兒園基本上不以盈利為目的,家長只需支付很少的學費就行,經費不足的部分由廠里進行補貼。在幼兒園的硬體設施改造上,主要也是工廠在全力支持著。何老師回憶,剛建園時,條件非常簡陋,桌椅是從業餘學校里運回來的,太高了,就把它們鋸短到適合幼兒的高度;幼兒睡的是「太平鋪」,一間室里只有用長木板鋪成的一張床,小朋友就排排睡在上面。1965年新幼兒園成立後,面積擴大了很多,單戶外活動的場所就有1000多平方米,幼兒的卧室是配套齊備的房間,一人一床,還有洗澡間和廁所。

  1965年後,一棉廠幼兒園的硬體設施總的來說相當不錯,與機關、街道辦的幼兒園相比也毫不遜色。何老師自豪地說:「每年六一節,由工會牽頭,廠里都會給幼兒園增加一些設施作為禮物。」

  在當時,廠辦幼兒園的建設往往體現集體的群策群力,不少設施都是廠里的職工們一起製造的:幼兒園裡沒有游泳池,於是廠里全體職工總動員,利用周末的時間去挖土、擔泥;大型遊樂設施不夠,工會牽頭,機械師傅自行設計製作了一個大型木馬旋轉盤,小朋友又多了一個玩耍的好地方;滑梯過於陳舊,不合時宜,機械師傅因地制宜,對滑梯進行了改造,新滑梯能滿足大、中、小班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的需要……「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當時幼兒園裡孩子的衣服都是保育員用手洗的。當時市面上還沒出現洗衣機,我們一棉廠自己的機械師傅自製機械動力滾筒洗衣機,雖然很笨重,噪音也很大,但很有效,保育員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何老師說。

  師資優良 眾人爭相入讀

  「雖然是廠辦幼兒園,但廠里一直很重視幼兒園的師資力量,事實上,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老師也在逐漸走向正規化、專業化。」何老師介紹。

  粵群幼兒園剛建立時,保教人員分聘請和自培兩種,受過正規幼師專業訓練的只有兩名,其他的多是從廠里抽調過來的女工,或者是困難職工的家屬。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幼兒教育的復甦,教師隊伍逐漸專業化,一般都是幼兒師範、幼兒職業學校的畢業生。而從事其他保育工作的人員,也要接受專門的培訓:炊事員要學習如何科學搭配幼兒的膳食;衛生員要去市醫院進修更專業的幼兒健康知識。「設施齊全,師資質量也相對較高,家長一般都比較放心。一棉廠很多職工的兒女,就是在廠辦的托嬰所、幼兒園一路成長的。」何老師說。

  正因為一棉廠幼兒園辦學質量好,連一些非本廠的家長都想把孩子送到那裡去。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在滿足職工需要的前提下,一棉廠幼兒園開始對外招生,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高峰時期,開辦了15班,人數達到500多人。每逢六一節開全體大會,儼然一個「小人國」。

  老幼兒園逐個數

  中山六路幼兒園

  開設於1933年9月,前身是廣州最早獨立設置的公辦幼稚園——市立第一幼稚園。建國初期設4個班,幼兒100多人。1950年改稱市立第一幼兒園,全園共設14班,幼兒383人,開始實行向工農子弟開門(招收工農及幹部子弟佔70%)。1957年改名為廣州市中山六路幼兒園。

  

  廣州市幼兒師範學校附屬幼兒園

  前身為女青年會幼稚園,創辦於1947年,廣州解放前夕停辦,建國後復辦,改名為女青年會託兒所。1952年市教育工會接收該所,1954年9月增設廣州市教工二幼。1968年市教育工會將兩園移交市革委會文教辦接管。1971年將教工一、二幼合併為市教工幼兒園,成為寄宿制幼兒園。該園1980年3月更名為廣州市幼兒師範學校附屬幼兒園。

  

  廣州市第一幼兒園

  創建於1951年7月,初名廣州市政府保育院,1954年改名為廣州市第一幼兒園,初期招收範圍主要是幹部子弟。為了適應家長工作的需要,全部幼兒均在園寄宿,隨到隨收,幼兒的衣、食、住、行和治療等均由園方負責。

  

  廣州東方紅幼兒園

  前身是民國時期婦女會創辦的廣州市第四託兒所。新中國成立初期由廣州市婦女聯合會及廣州市民政局先後接管,1953年遷寺貝通津現址,全園面積達6804平方米。該園1982年開始招收外國駐廣州領事館官員的幼兒。1986年與日本福岡市杉之子幼兒園結為姐妹園,並與香港明愛、英童等5所幼稚園結成友好園。1990年被列為國家《幼兒園工作規程》試點單位。

推薦閱讀:

實用記憶天天練:如何快速記憶《月下獨酌》?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及記憶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
補充魚油預防記憶退化
走過就是記憶

TAG: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