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的勝利:別提匠人精神了,業餘才是王道

去武英殿看特展的艱辛你嘗過嗎?

排隊八小時,看畫兩分鐘,你確定是你看畫,還是畫看你嗎?

而且,各位覺得看懂中國畫容易嗎?為什麼山水,山水,還是山水?

為什麼要麼黑白,要麼就青綠,自然界里的山水有醬紫的嗎?

為嘛拉斐爾、范戴克、梵高都只畫畫不寫詩,而中國畫家都在畫上舞文弄墨呢?

老王講中國畫 來自博雅好書 15:09

大家好,歡迎收聽樂讀radio,我是今天的主播老王。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的就是中國的文人畫。

開聊之前,還是希望大家能夠登錄喜馬拉雅,關注我們的聲音頻道:博雅好書;還有老王的個人頻道:老王愛智慧,我在那裡跟大家一起精讀論語和其他國學經典。

看畫的人多,但大家覺得看懂中國畫容易嗎?

不知道大家什麼感覺,反正老王在學習中國藝術理論之前,覺得中國畫不如西方油畫好看,同時西方油畫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繪畫的內容幾乎涵蓋萬物,從人類到細菌,從地面到太空,從裸體到夢境,從具體到抽象,繪畫的技巧和觀念也不斷變化。

但是中國畫呢,從顧愷之畫名士畫宮女,到清朝還有人在畫隱士美女,從唐朝王維、大李畫山水,到民國到今天,還是在畫雲山霧罩。

所以,很早就有西方人說,中國繪畫是一種停滯的藝術,中國畫家繪畫的宗旨也不是要創新,而是臨摹前人,大家相互比,看誰畫的更高古,更有古意,也就說和古人的畫更像。

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都是誤解。

要看懂中國畫,還真的要了解中國畫的發展史,尤其是中國文人所信仰的那套哲學。否則就很難理解中國畫為什麼內容和技巧,看上去千年來好像沒啥變化。

(宋)李公麟:《五馬圖》

首先我們要了解在中國畫畫的都是什麼人?

我們現在一提到古代畫家,會想到的人,例如鄭板橋、唐伯虎,了解的多一點,會知道揚州八怪、石濤、八大山人,再往前一點文徵明、沈周,再往前到了元朝,趙孟頫、吳鎮、倪瓚、黃公望,再往前就到了宋代,蘇軾、文同、李公麟、宋徽宗等等。

這些人現在都被歸為文人畫的範疇,換句話說,畫畫的人都是文人。

文人是什麼?文人是一種職業嗎?

不是。我們看上面這些人,有皇帝像宋徽宗,有皇親國戚,像趙孟頫,有當官的像蘇軾、鄭板橋,有社會名流像沈周,有隱士,倪瓚,有的是和尚像石濤、八大山人,有個體戶,專門靠賣畫為生的,像唐伯虎。

可以說,這些號稱是文人畫的畫家,其實身份差別極大,有在天上飛的,有在地上爬的。那他們的畫為什麼都被稱為文人畫呢?

(明)唐寅:《騎驢歸思圖》

這個就得要從蘇軾蘇東坡說起了。

我們知道文人這個身份老早就有了,夏商周三代里就有很多專門傳承文化的人,比如像周易的作者,那肯定是某個或者某些文化修養很高的人創作的,甚至我懷疑甲骨文的作者,也就是商朝的那些祭祀,也可以說是早期的文人,周代的文人就更多了,那些掌管天文曆法的,尤其是史官,文化修養一定非常高。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說,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大多源於周代的各種官職,所以說文人階層是從周代的官僚階層瓦解之後形成的。孔子之後,民間教育大行其道,很多普通人都獲得了學習文化的機會,並且由此當了官,升入上層社會。

但是中國文人最早呢,基本是作詩、寫文章,並不畫畫。卜壽珊在《心畫》一書里說,中國文人開始作畫,是從漢代開始的。而且一直都是畫人,後來佛教傳進來之後,開始有人畫佛,還有畫鬼的,但不論是畫佛還是畫鬼,基本都是照人畫的。反正當時,並不怎麼畫山水。為什麼不畫山水呢?這就關係到,人們什麼時候開始把自然界的山川做為審美對象的問題了。這裡時間有限,就先不說了。

反正一直到宋朝之前,畫家裡面,文人雖然有,但是很少,大部分畫家都是畫工,或者畫師。文人雖然畫畫,但是他們並不把畫畫當回事,他們最看重的還是文人的身份。比方說顧愷之,我們現在知道他,主要是因為他畫了女史箴圖,是為大畫家,但顧愷之自己看重的是自己的文人身份,自己的文學修養。

那麼,什麼時候,文人開始把繪畫當回事,而且開始以畫家自居,以畫家身份顯擺自己的呢?

就是從北宋蘇軾、黃庭堅時期開始的。

蘇軾提出了所謂士人畫的概念。而且主張,畫里要有士氣。

蘇軾所說的士氣,指的就是文人氣,或者說,文人才具有的那種博雅、高逸的氣質。

蘇軾為什麼要提士氣,或者說為什麼要提出一個新的審美標準呢?

就是為了要和當時的畫工、或者畫師們劃清界限。

當時不論從民間還是到宮廷里,都有專門從事畫畫的人,就是所謂的畫工,北宋皇帝以文治天下,而且北宋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從南唐也就是李後主的國家那裡,繼承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把很多大畫家,弄到汴梁的宮廷里。在宋徽宗時期,宮廷的畫院達到巔峰,因為宋徽宗本人也是位造詣極高的大畫家。

(宋)蘇軾:《枯木竹石圖》

但這些宮廷畫家,在蘇軾看來怎麼樣呢?

蘇軾提倡的是士氣,而這些宮廷畫師在蘇軾看來,是俗氣。

在蘇軾看來,這些畫師的畫,過於精雕細刻,循規蹈矩,完全沒有表現出高逸瀟洒的氣質,也沒有表現出對天地萬物之理的洞察。

那麼什麼樣的人,品格高尚,同時又能格物致知參透萬物之理呢?

當然只有文人了。

也就是以蘇軾、黃庭堅為代表的這批從布衣出身,靠著天賦和努力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家棟樑之才的這些文人官員。

余英時先生曾經說過,北宋時期,中國文人官僚是歷史上最自信最強大的,他們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觀念,就像蘇軾的老前輩范仲淹說得,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認為大臣和皇帝對於治理這個國家是同樣重要的,大臣絕不僅僅是皇帝的奴才和工具,而是要有自己的政治追求和道德信仰。

所以,我們才看到,北宋的文人很牛,很自信。

在這個大背景下,蘇軾作為當時的文人領袖,主張文人不僅僅要掌握哲學、文學、詩歌這些領域的話語權,同時也要掌握繪畫藝術的話語權。

所以我們就看到蘇軾、黃庭堅給繪畫藝術制定了新的標準,能達到這個標準的只有文人階層,而畫工畫師從此就淪為二流貨色。

我們現在奉為國寶的《清明上河圖》,在北宋時期根本不算上品,它本身屬於一個特殊的繪畫品種,叫界畫,邊界的界,因為這種畫要藉助一定的工具,像界尺、圓規之類的。在蘇軾看來,一個用界尺圓規作畫的人,那怎麼可能揮灑自如呢,怎麼可能有神來之筆的呢,所以註定是俗品。

當然蘇軾發起了這場新的繪畫運動,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繪畫歷史。

文人和畫工,兩種繪畫潮流在北宋、南宋時期還處在一種相持階段。

到了元代,由於元朝皇帝並不支持繪畫藝術,於是畫工群體衰落,而文人畫藝術終於上升為主流。而且這一時期出現得重要變化是,文人畫並不意味著畫家本人是官員了,這和宋朝時期不一樣,換句話說,判斷一幅畫是不是文人畫,跟作者本人的身份、階級地位沒有關係了,主要看繪畫的風格。

於是,在元代,除了趙孟頫這樣的官員,像一些隱士、和尚等等都成為文人畫家。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到了明代,文人不當官的情況就更為普遍了,因為明朝皇帝對待文人非常變態,所以很多文人乾脆不考科舉,或者當了幾年官就炒了皇帝的魷魚,回老家當社會名流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文人畫的作者基本上就不再是官員了,而是以民間為主。文人畫家的群體更豐富多樣了,出現了像唐伯虎這種以賣畫為生的畫家。這在元代是很少的,像倪瓚這種高潔的隱士,是不會賣畫的。而如果是在宋代,這簡直就是醜聞,在蘇軾看來,不但賣畫本身是對繪畫藝術的侮辱,而且就是別人上門來求畫這種事情也是很無禮的。因為在蘇軾、文同他們看來,文人畫畫完全是一種雅興,在興頭上,揮毫潑墨,不在興頭上,你來讓我給你畫一張,那我不就跟畫院里待詔的畫工一樣了嗎,所以,宋代、元代,文人畫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業餘性,強調繪畫是文人閑暇時的一種雅興,不是一種職業。

但在明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像唐伯虎這樣以繪畫為生的自由職業者也被納入到文人畫氛圍,可見在那個時候,文人畫家和職業畫家,已經越來越難以區分了。評價一幅畫的高低雅俗,主要看的就是繪畫本身的風格和筆法了。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武功高的文人都有哪些,哪個最強?

題主說的不是統軍能力或戰功啦,是個人武力……?
「大寫至道」庄毓聰談中國文人畫的核心精神
馮其庸,當代文人畫家的崇高風範
歷代文人評蘇軾
詩聖就是詩聖,一首絕句就足以完爆天下文人

TAG:精神 | 文人 | 業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