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徵信足以影響未來,但所謂的「徵信藍海」並不存在
如今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像「京東白條」、「支付寶花唄」、「微信微粒貸」等諸多類信用卡的金融服務層出不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消費。 在微眾銀行剛剛發布的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微粒貸」產品累計發放貸款1987億元,筆均放款約8000元,其市場之大,可見一斑。
那麼這種類信用卡的產品是否會對個人的信用產生影響呢?我們都知道,在使用銀行信用卡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未能及時還款或是逾期不還等情況,都會被記錄在案,並上傳至央行的徵信系統,進而影響到個人申請房貸、車貸等方面。而像「白條」、「花唄」、「微粒貸」這種信用產品,主要是根據其推出機構的性質來決定的。
拿「微粒貸」來說,它是微眾銀行推出的產品,而微眾銀行是是銀監會批准成立的首批5家民營銀行之一。既是銀行,那麼其推出的貸款產品所產生的的相關記錄肯定會在個人徵信報告中體現的。就像使用信用卡一樣,只要按期還款不出現逾期,那麼像「微粒貸」的借款記錄並不會影響個人信用,但一旦出現逾期未還等惡劣現象,都將會被記錄在案,從而影響個人徵信。
而「花唄」、「白條」則與「微粒貸」的情況不同,螞蟻花唄可以用於天貓、淘寶和部分阿里體系外的商戶消費購物,相當於是一張「虛擬信用卡」,用戶還可以對賬單進行分期操作;憑藉京東白條用戶可以在京東商城內「打白條」購物。截至目前,如果出現逾期,「白條」不會錄入央行徵信系統,而日前螞蟻花唄也通過其官方微博稱:「目前花唄的服務主體沒有查詢/上報央行徵信。」正是因為如此,個人徵信牌照成為了各個企業爭相搶奪的目標。
不過,自2015年初央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點名要求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之日算起,兩年多的時間過去後,仍然沒有一家機構能夠達到合格標準。監管機構曾明確表示,此前的8家機構均存在一定的信息共享問題,不具備第三方徵信獨立性,而且對徵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規則不夠了解、也不太遵守。儘管如此,監管機構仍然希望有機構企業能夠拿下個人徵信牌照,所以市場上普遍認為徵信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不過在如火如荼的徵信行業中,大多數機構做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徵信,很多所謂徵信公司根本不了解什麼是徵信。他們認為徵信是一個可獲利巨豐的行業,進而把徵信作為資本市場的一個概念或噱頭加以想像和利用,這是對徵信的極大誤解和誤用。企業口中所謂的「徵信藍海」其實並不存在。
個人徵信需要企業加強信息管理能力,端正態度,努力改進,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國內的個人徵信得到完善。身處監管整改的P2P平台,同樣如此,只有不斷提昇平台自身實力,積極推進合規建設,才能讓平台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推薦閱讀:
※對於查徵信,央行有話要說!
※容易對個人徵信產生不良記錄的13種行為
※信聯來了,互金行業對百行徵信有何期待?
※壹諾:剖析大數據徵信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聯繫
※收藏 | 合併/不合併信報賬戶的那些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