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64)貴州省雷山縣郎德鎮上郎德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64)貴州省雷山縣郎德鎮上郎德村

上郎德村又稱郎德上寨,是苗族聚居的村寨。郎德上寨始建於元末明初,背山面水,依山而建。民居建築均為木結構干欄式,大多面闊三間,上下三層,底層養牲畜,二三層住人。寨中間有銅鼓坪,為公共活動場所。寨前建有風雨橋,長40米,寬10米。

郎德上寨是個靜謐的苗族小村子,村子因郎德地上方而得名,村子四面群山環繞,村前涓涓小溪清澈見底,悠然靜卧。跨溪有風雨木橋,是村裡人納涼閑情的好去處。村子房屋依山而建,為苗族木質吊腳樓結構,青瓦木壁,古香古色,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多數房子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五條鵝卵石和青石鑲砌鋪就的石路在村中穿行,東、西、北面建有木柱青瓦頂護寨門樓。

據說上寨村已有三十多輩人,七百多年的歷史。村裡老人說,他們的先祖被黃帝打敗後經萬水千山遷來,起初住在後山的山樑山。後來人口和田土多了,才慢慢地搬到河邊住下的。

一百多年前上寨英雄楊大六起義失敗後,村裡只剩下四戶人家,經百多年的生息,才有現在百多戶人家的村子。其實楊大六本姓陳,因他生性豪爽,性格剛烈耿直,疾惡如仇,當地人稱其「楊大六」(苗語就是到死還是一樣的「兇惡」)。他在起義軍中是先鋒大將,官軍非常的怕他,又不知其真名,於是就以「楊大六」為名稱呼。後人為了記念他,就將「楊大六」為其名稱呼至今。現在上郎德村還有他的紀念館,陳列著他的一些遺物。

上寨只有陳、吳兩個姓,分屬六個家族,但只有一個「鼓社」。傳說陳、吳兩家的老祖宗都是割豬匠,家境貧寒,到了過年(苗年)那天下午才能回家打粑粑過年,所以村裡現在過苗年時都是下午打粑粑,以示不枉先祖。

苗年和吃新是村裡最熱鬧的節日,而村裡最大的節日則是十三年一次的祭祀活動。那時候,村子家家殺豬,戶戶都準備好糯米和酒肉,祭祀完後,接待各地來的親友,歡慶節日,共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那時候,蘆笙吹起,銅鼓響起,蘆笙場上,男女老幼圍轉著踩銅鼓,年輕人則跳起歡快奔放的蘆笙舞。村子一片熱鬧與歡樂。

如風吹過的郎德下寨

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苗族同胞,就在這大山河谷的養育下,繁衍生長,生生不息。晴朗透徹的天空、綿延的森林與草叢、潺潺的溪流河水,以及苗寨吊腳樓和層層梯田,展現一幅田園牧歌景象,構成最美的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畫卷,讓人心曠神怡。當初交通交流的不便使這裡變得落後於時代,卻也保存了最樸實真摯的人類精神世界,自有一份質樸和溫馨。只是,這樣的精神家園,隨著外界人們的不斷湧入旅遊,已開始發生著一些改變。

去年8月初第一次走過這條路,那是為了直奔主題——到西江千戶苗寨去,所以對途中的風光和寨子匆匆掠過。這一次,因為是專程前來,就有了多一些的停留和駐足。下面的圖片,小的是去年8月初所拍,大的是今年7月下旬同一地點再拍。不同的時間,同樣的感受。

第一個讓我們停下來走進去的苗寨就是路邊的郎德下寨。即將召開的北京奧運會聖火也曾在這裡火熱傳遞,現代文明之火照耀了苗鄉,這聖火今天已傳遞迴首都北京。

去年路過這裡的時候,寨前風雨廊橋及前面的小廣場還沒有完全修好完工。

今年再到這裡,油生出一些親切感,彷彿已經是老朋友相見了。

郎德下寨的「領導機構」。

太陽掛在西邊山頭上,天色已有些暗,鏡頭也有些花。

寨內可愛的孩子們。看見他們的時候,才想起為他們帶來的糖果還放在車上,只好用微笑和孩子們打招呼。而他們執意高興的要看我的相機,那個姐姐並提出給小弟弟專門照一張。

到寨子里轉了一陣子出來,同行的旅友說我們抓緊時間到郎德上寨去吧。於是一干人又朝前面右側岔路幾公里的郎德上寨走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為奧運加油!為中國加油!

炊煙、苗女與夕照

郎德鎮的上郎德村距離下郎德村不遠,一條小溪流陪伴著我們很快到達。隔著小溪,對面綠色稻田山坡上的村寨有著仙境般的美妙。

看到這塊石頭上的字,我們知道郎德上寨到了。「奧運聖火走過的地方」讓我有些激動,彷彿那火苗正從眼前閃過,然後飛進了北京的鳥巢。

時間已過晚上6點,匆匆邁上通往村寨的石梯,苗家的屋頂上已現炊煙裊裊。想像著家家戶戶柴灶上的鍋里正熱氣騰騰,晚餐的香味似撲面而來。

每家的吊腳樓二樓中間堂屋的「美人靠」,總給我帶來一絲幻想,是哪家的妹子靠在那裡憑欄眺望!挽著髮髻、頭戴飾物的苗族村姑,坐在「美人靠」上繡花和唱歌,是苗嶺山區醉人的特有風景。

盛裝的小姑娘,提著籃子,在夕陽的照耀下從遠處輕盈走了過來。

她臉上浮現的純真快樂的表情,不僅讓人為之動容。

苗女一身的銀飾格外的美麗,顯現了苗族人對美的追求和崇尚的那份精緻。她來到人群中,向旅行的人們出售著各種小銀飾紀念品。

又一位苗女,她的背影......

精心打扮的苗女們,在落日的餘暉中向著遠方走去。看見她們背著挎包,或許這一晚上有什麼事情,是去表演苗家舞蹈嗎?

飽經風霜的苗族老奶奶,則獨自安靜地坐在自家門前,手裡做著什麼活計。

獨自行走在村寨的青石板路上時,碰到了這個小姑娘。她問我買不買她的東西。我看見她手裡還拿著一本書,拿過來一看,是主要寫給兒童看的《郎德苗寨博物館》,問她需要多少錢,她說22元。我故意說價錢有沒有少啊?她就望著我不吭聲了。我一看標價,正是22元,就說,即使你價錢有少,我也要用22元買它。買了這本書後,我又說,叔叔可不可以給你照張相?她默認了,就這樣站在那裡留下了這張照片。照完相後,我又問她,你今天在下面路邊買了多少錢的東西啊?她說,就買給你了一本書。聽到這裡,我心裡突然有一種酸酸的感覺。

苗家婦女是非常吃苦耐勞的,他們要干很多的家務和農活,像這樣挑著膽子爬坡上坎已是家常之事。

斜陽照耀,抱著孩子的母親站在路口等待著什麼。

而這位扎著辮子的男子正舒心的喝著手裡的飲料。

郎德苗寨,你就是一首歌謠。當我穿過你狹小的街巷,走過山寨門、保寨樹、吊腳樓、銅鼓坪,漫步在古風依存,宛若世外桃源的木屋片瓦之間,我心裡感受到了寧靜與平和,也感受到了寧靜中或有的絲絲躁動。

"

天色已晚,同伴們還等著我向下一個目的地雷山縣城行進。這一晚,我們將到縣城居住。匆匆從寨子里出來,依依不捨地向它矚目,行了告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為奧運加油!為中國加油!

在郎德,我認識了她……

在黔東南,到處都是相對集中的苗寨、侗寨,形成了黔東南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觀。 郎德苗寨很有特色,寨子不大,分郎德上寨和郎德下寨,兩寨相鄰,各自為陣,這在招攬遊客方面顯得尤為突出。上、下寨子都有一個院壩集中進行苗家的風情

10米的刀山,專門表演苗家的上刀山的功夫。苗家男人們穿著藏青色的衣服,蘆笙上端系一條紅色的帶子,邊吹奏邊跳躍,蘆笙嘹亮,舞姿剛勁;苗家婦女們則穿著艷麗華貴的民族服裝,跳起了歡快的苗家歌舞。周邊,有些苗家婦女穿針引線縫製苗衣,苗家兒童也穿著盛裝,向遊客兜售工藝品。

此時,我留意一兒童,長得清純端正,帶著微微的笑臉,十分可愛,我立即端起相機拍攝。而她無意向我兜售,而是面帶微笑向旁邊的凳子走去,我尾隨而至。開始了我倆的對話。

我問:「你是苗族(明知故問)?」

「是」,她把我看了一眼,漫不經心的回答。

「你每天都在這裡賣這些東西嗎?」

「不是,平時要讀書,只有周末做完作業後才來。」兩隻稚嫩的手不停地整理身上的服裝。

「你讀幾年級?」

「四年級,」靦腆地答道。

「在哪個學校?離這裡有多遠?」

「在郎德小學,離這裡有1.5公里。」手指了指山後的那邊。

「家裡有幾個人?」

「家裡有5個人,爸爸、媽媽、奶奶,還有一個弟弟」。

我接著問:「成績好嗎?」她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反問:「你們是哪點的?」

我說:「重慶的」,話音剛落,她就回答。

「哦……!重慶是新興的直轄市!」表情自信,眼睛直盯著我。我感到十分驚呀。在大山裡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很自信地回答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出乎意外。要知道CCTV上經常出現「四川重慶」等常識性錯誤哦!為此,我對這個苗家女孩有了一些敬畏和親近感。

我繼續問道「成績好嗎?」

她看了我一眼說:「成績還可以」,比較謙虛哦,接著又說:「學校條件差,沒有課外輔導書」。

「哪方面的課外輔導書呢?」我問。

此時,明顯感覺到我們談得比較親和了,她也毫不掩飾地說出了心裡話:「作文和數學輔導書,還想塗改液」。稍作停頓,說:「我喜歡童話故事,還……」,眼睛仰望著藍天,彷彿還有許多期望的東西,彷彿幼小的心靈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

我想我應該有一點責任圓她這個小小的夢想。我詳細記錄下了她的確切地址:

貴州省雷山縣郎德鎮上郎德村 郎德小學 陳慧梅 郵編:557100。

當記錄下地址時,我告訴她:「我們還有幾天才回去,到時我會將你需要的書和塗改液郵寄給你的」。她好像等不急了,問我「要等好久呢?」,我告訴她:「就在這個月底或者下個月初吧,你放心!我會郵寄的!」。她充滿渴望和企盼。

我回來後就急忙給她洗印照片,到書店去買書及用具,已於10月28號寄出。我釋然了,彷彿完成了一項重大的歷史使命;同時我又疑惑了,還有多少大山裡的孩子需要書本、需要知識啊!

正在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海:

不好意思的苗家女:

苗家小孩:

小慧梅:

按著鼻子在看什麼?想什麼?

抱小孩的苗家婦女:

交流: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戲說乾隆的「戲說」?
美麗島的傳奇——大陸向左,日本向右
歷史上唯一一個因戰功封侯的女將軍,不是花木蘭,而是她
歷史上的「丹書鐵券」真能免死罪嗎?
人到底要讀多少書才夠用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中國歷史 | 貴州 | 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