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春秋三百年精彩大歷史(17)  

第九章 天堂往左,鄭國往右(一)  公元前701年惡曹盟會後,五十七歲的鄭莊公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很厲害。自公元前743年即位以來,鄭莊公已經做了整整四十三年的國君。在他的治下,鄭國開疆僻壤,縱橫捭闔,中原群雄為之束手。  然而,英雄畢竟也有韶華老去的那一天,年復一年的爭鬥已悄然耗盡了他的心血與精力,如今他只能靜靜地躺在病榻之上,仰望著窗外無垠的藍天,回首前塵。  共叔段、公孫子都,你們都是宗室貴胄,卻早早地就趕赴地府去打了前哨,眼下都在張開懷抱等我嗎?  周平王、周桓王,我寤生忝居左卿士之位,卻桀驁不馴、離經叛道,把周王君臨天下的威嚴破壞無遺,你們不是早就想一把捏死我么?  宋國、虢國、鄶國、許國、胡國(指姬姓胡國),還有那些我已忘記叫什麼名字的彈丸小國,在我的欺凌下,你們或喪權辱國、或國破身死,只怕現在都在地平線上下彈冠相慶、祝我早死早投胎吧?  還有公子呂和潁考叔,昔年我們出生入死、肝膽相照,一起打下這片江山,如今事業未竟,我卻也要投奔你們而來,你們是否會悲喜交集呢?  罷了罷了,正所謂興亡頃刻過手,鄭國的將來,已不是我寤生所能逆料,且看小子們的手段吧!  當年夏,鄭莊公闔然長辭,在卿士祭足的主持下,世子忽繼位,史稱鄭昭公。  世子忽備位鄭國世子,由他繼任國君正是理所應當,為什麼老師要強調是「在卿士祭足的主持下」呢?這有兩個用意。  一是為了凸顯祭足在鄭國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鄭莊公在世時,非常倚重足智多謀的祭足,將祭足封為百官之首,可以說祭足就是鄭莊公的影子。鄭莊公去世後,祭足在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放大,是當時朝政的實際把控者,世子忽即位的各項儀程必然由他組織實施。  二是為了凸顯祭足和世子忽的特殊關係。世子忽的母親來自鄧國,當年出嫁時是祭足去迎的親,所以祭足對世子忽有天然的親近感,支持世子忽繼位。公元前705年,祭足以鞏固世子之位為由勸說世子忽迎娶齊女,也是祭足支持世子忽的一個例證。  可是年輕氣盛的世子忽把祭足關於公子突和公子亹都是君位有力競爭者的警告當作耳邊風,一意孤行拒絕迎娶齊女,違背了鄭莊公和祭足一直推行的聯齊以制中原的基本國策,不經意間主動斷絕了日後獲取齊國援助的希望,這讓祭足對世子忽很失望。  中國有句俗語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祭足五年前被世子忽看作是杞人憂天般的預言,很快就成為了活生生血淋淋的現實。  

  (溫馨提示:這個章節又要參看這個地圖啦)

 話說公子突的母親是宋國大夫雍氏的女兒,雍大夫平日里民望很高,是宋庄公的心腹大臣。看到鄭國新遭國喪,權力秩序即將重築,愛國心切的雍大夫總覺得應該可以伺機做點什麼來為宋國謀取福利。  沒過多久,他想明白了,自己的外孫突是鄭國公子,假如能夠創造條件使公子突成為鄭國國君,那對於扭轉長期以來由鄭國主導宋、鄭關係的不利局面,絕對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雍大夫趕緊把自己的想法稟告給了宋庄公。宋庄公對雍大夫的思路不但非常認同,而且看著很眼熟,因為他自己即位前就曾被鄭莊公如此這般利用過。  君臣二人密密商討,很快就拿出了一個頗具創意的行動方案。  寫到這裡,我忽然對「春秋無義戰」這個術語有了很深的感觸。想當年,你宋庄公不過是個流亡公子,全靠鄭莊公的鼎力支持,才得以回國繼任為君。如今鄭莊公屍骨未寒,你宋庄公就翻臉不認舊情,一門心思要搞大哥家的孀妻弱子,這讓人情何以堪?  不知道宋庄公用了什麼計策,或許是邀請進行國事訪問之類的由頭,把祭足騙到宋國,然後就地逮捕,徑直投入黑牢,不管三七二十關了起來。  祭足有點犯暈,他以鄭國正卿的尊榮身份前來拜訪,想必故人宋庄公會鳴19響禮炮,出城20里相迎,美酒佳肴吃到天昏地暗,洗腳按摩搞到不省人事。不料客套話都沒說上一句就直接進了黑牢,這算是怎麼回事?  祭足狂怒,可獄卒不理不睬,只是執住片刀冷冰冰地看著他,如同看一隻死狗。  一天、兩天、三天……祭足折騰得筋疲力盡後,求生的慾望開始暗暗滋生。莫非?難道這群賤人要……不會吧?會吧?一股涼意漸漸襲上心頭。於是開始胡思亂想,越想越怕,恍惚中宛若自己真的變成了一條沒有人格沒有尊嚴的狗。  就在祭足魂不守舍之際,雍大夫終於傳來口信,想與祭足裡應外合,幫公子突取代鄭昭公做鄭國的君主,事成之日,榮華富貴如何如何;要是祭足不從,那就立馬給他放血。  祭足長長地舒了口氣,原來宋國是為了這點破事!  略一定神,祭足立刻恢復了一個老牌政治家的職業素養。他並沒有為到底應該捨生取義還是應該苟且偷生之類的無聊選擇而糾結,他第一時間考慮的問題是,擁立誰為國君對鄭國最有利。  作為一個追隨鄭莊公打拚多年的核心決策層人物,祭足對於鄭國的運勢應該是瞭然於胸的。鄭莊公執政末期,鄭國表面上風光無限,榮耀的背後已然隱藏著深深的危機。  周王朝是一個分封建制的國家,眾諸侯國都是周王室的藩屬和財賦源泉。鄭國四面出擊,拓展本國的生存空間,卻衝擊了周王朝的統治基礎,喪失了道義上的制高點。  更為關鍵的是,中原乃四戰之地,鄭國一家獨大,無疑將加劇與周邊國家的摩擦並陷入曠日持久的紛爭,不利於鄭國的持續發展。    與之相較的是,北方的晉國、西方的秦國,南方的楚國和東方的齊國,因為周邊不存在足夠多或足夠強的競爭對手,享有更加優越的地緣安全環境,盡可以從容不迫地整合區域勢力,最終達到實力遠超鄭國的境界。一旦這四個邊緣強國向中原進軍,那就意味著鄭國好日子的終結。  而事實上,齊國已經在鄭國的接引下,不動聲色地成為了中原事務的主要領導者,隱隱有全面超越鄭國之勢;楚國也在蠢蠢欲動,以至於公元前710年的時候,鄭莊公曾經和蔡桓侯在鄧地會晤,協商關於防範楚國北進的事宜。  所以,鄭國現在亟需的就是能與之保持穩定關係的強大盟友,盡量避免鄭國獨力承擔國際政治格局轉變帶來的風險。  在可供選擇的結盟對象里,齊國一直是鄭莊公的外交優先方向,鄭、齊同盟是鄭莊公能夠馳騁中原的政治保障。  可是,這個保障正隨著鄭莊公故去以及世子忽一而再再而三的拒婚開始慢慢瓦解。故而在可以預期的將來,齊國不會再是鄭國的全天候戰友。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尋求良好的鄭、宋關係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也就是說,以公子突取代鄭昭公為君,從大戰略的角度衡量,說不定反而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何況還順帶還救了他祭足一命。


推薦閱讀:

講座預告| 昝濤:土耳其的「世俗化」論題:歷史與爭議
歷史密碼:曹操殺華佗之迷
朝戰後美國戰俘為何要留在中國?
淺析教資考試之歷史答辯-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爭鳴 | 楚「五臣」與楚國歷史風雲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