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陽小腸經常用穴位臨證實用通解

手太陽小腸經

經脈循行:《靈樞·經脈》:《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經穴歌決:

手太陽一十九,少澤前谷後溪藪,

腕骨陽谷養老繩,支正小海外輔肘,

肩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風曲垣首,

肩外俞連肩中俞,天窗乃與天容偶,

銳骨之端上顴髎,聽宮耳前珠上走。

本經經穴分布在指、掌尺側,上肢背側面之尺側緣,肩胛及面部。首穴少澤,末穴聽宮,左右各19穴。

本經臨證常用腧穴:

1.少澤井穴

穴名釋義:少,小也。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1分凹陷處,手太陽脈井穴,心脈交於本穴,心與小腸相合,似山澤通氣,故名少澤。

《穴名選釋》:少澤:「澤」指潤澤。本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井穴,手太陽之脈主液。《靈樞·決氣》中說: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液有潤澤全身的功能,穴為手太陽之井,脈氣剛出而微小,故日少澤。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口乾心煩,臂痛瘈瘲,咳嗽,頸項急不可顧,目生膚翳覆瞳子。

《針灸大成》: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口乾心煩,臂痛瘈瘲,咳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得回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本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井穴,小腸經主液所生病,故少澤可治乳汁不足。乳癰等。

本穴為井穴,點刺放血有瀉熱祛邪之效,可治發熱、咽痛、頭痛諸症。

本穴穴屬手太陽小腸經,小腸經從手走頭,分布於上肢後外側、鼻旁、耳中、目眥、喉旁、故本穴常用來治療肢體病症和頭面五官之疾。

操作:一般三棱針點刺或向上方斜刺0.1寸。

應用經驗:

(1)治療熱病、中風、昏迷

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如豆。

(2)治療肩臂外側疼痛、產後乳房脹痛、流行性鰓腺炎、麥粒腫、結膜炎、尺神經麻痹

三棱針點刺放血,擠壓出血,最好用力甩手出血數滴,此時方為最佳。

(3)治療產後乳汁分泌不足

患者仰卧位或坐位,穴位常規消毒,醫者持毫針向上斜刺0.1寸-0.2寸,得氣後給予中等刺激量,留針20分鐘,隔5分鐘行針1次。出針後,最好配合艾條懸灸乳根穴和膻中穴,每穴灸15秒鐘。每日1次。

2.後溪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

穴名釋義: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凹陷處,握拳時,穴處肉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處,故名後溪。

後溪其穴名最早見於《靈樞·本輸》中,其日:手太陽小腸者,注於後溪,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腧。張介賓註:此小腸經所注為腧也,屬陽木。

《腧穴命名匯解》:《甲乙經》記載:有溪者,目也。因穴位於小指本節後之橫紋頭處,較前谷高起,有小腸之會,故名後溪。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瘧寒熱,目赤生翳,臂衄耳聾,胸滿頸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

《針灸大成》:主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衄,耳聾,胸滿,頸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痂疥。

後溪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針灸大成》中記載其主治二十四證,即手中攣急、手足顫掉、頭風痛、傷寒不解、盜汗不止、中風不語、牙齒痛、癲癇吐沫、腰背強痛、筋骨痛、咽喉閉塞、鰓頰腫痛、傷寒項強或痛、膝脛腫痛、手足麻、眼赤腫、傷寒頭痛、表汗不出、衝風淚下、破傷風痛、產後汗出惡風、喉痹、腳膝腿痛、手麻痹。

作為八脈交會穴,《針灸大成》言:「上述病證,後溪悉主之。先取後溪,後取申脈。」

從以上觀之,後溪與陽蹺脈之交會穴申脈相配,通治小腸經、督脈、陽蹺脈所過之目痛、項強、落枕、肩痛、後頭痛等。

本穴屬手太陽經輸穴,「輸主體中節痛」。手太陽與足太陽脈氣相通,足太陽與督脈均循行於腰背部,故本穴為治腰背痛之要穴。

本穴通督脈,督脈主陽主表,故後溪亦為退熱要穴之一,既可用於實熱證之退熱,亦可退虛熱,如陰虛盜汗、潮熱等。

本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小腸善分清泌濁,故本穴可清利小腸熱,臨證可治療黃疸、小便赤澀、疥瘡等。

操作:

(1)一般針尖緊貼第五掌骨掌側緣直刺0.5-1寸。

(2)臨證需要後溪透合谷時,進針後深度可達2寸左右。

本穴可灸。

應用經驗:

(1)本穴為治療頸肩腰腿痛,如頸椎病、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之常用穴或主要配穴。

李陽四針法和謝氏止痛四穴,為針灸臨證治療各種痛症,特別是頸肩腰腿痛之著名針方,臨證如能靈活用之,大部分頸肩腰腿痛,皆能收即時之效。後溪即為兩針方不可或缺之配穴之一。

李陽四針法穴位組成:人中、後溪、束骨、復溜。

謝氏止痛四穴穴位組成:三間、後溪、太白、束骨。

針灸臨證兩針方在治療頸肩腰腿痛方面,既可單獨應用,亦可相須為用,可互相取長補短。

(2)董氏針灸設腕順穴組

董氏針灸以後溪穴為參照穴,創設腕順1、腕順2穴組,兩穴成倒馬之勢,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疲勞、腎臟炎、四肢骨腫、重性腰兩邊痛、背痛(女人之效更大,兩手不宜同時應用)。

腕順穴組之主治,實可視作後溪穴之臨證發揮。

學董針不能只學其形,更應重其神。比如一般腰痛,如在太陽經所屬範圍之內,臨證可能取後溪即可治之,但如髂後上棘痛之類,取董針腕順1、2穴組貼骨進針,則用之最效,亦最符合針灸「以皮治皮,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骨治骨之治則」。董針腕順穴組,與後溪穴主治相比,即集中體現了此針灸思維。

(3)治療三叉神經痛

董針大白穴(健側)+後溪(患側牽引針)+董針側三里+側下三里,治療三叉神經痛,效佳。

(4)治療眼瞼炎

《江西中醫藥》1997年第3期報道:後溪穴刺血治療眼瞼炎。取患側後溪穴,用5mm短針強刺5-6次,擠出1滴血。作者通過20多年的臨床實踐認為:針刺後溪穴不但具有鎮痛、鎮驚、熄風、醒腦、安神、治瘧疾等作用,而且具有清熱、消腫之效。治療眼瞼炎,效果甚佳。

(5)治療面肌痙攣

《中醫雜誌》1981年第6期報道:針刺後溪透勞宮治療面肌痙攣6例。主穴:後溪;配穴:合谷。後溪向勞宮透刺,強刺激,出針後再埋針。結果:3次以內均獲痊癒。

(6)治療眼閉合不全

《上海針灸雜誌》1993年第3期報道:後溪穴刺血治療眼閉合不全42例。用三棱針迅速點刺後溪穴,使之出血8-10滴。隔日1次,5次1療程。結果:痊癒30例,好轉11例,無效1例。

(7)治療胸脅痛

《中醫外治雜誌》2000年第5期報道:針刺後溪穴治療外傷後胸脅痛35例。取雙側後溪穴,進針0.5-0.8寸,得氣後強刺激,同時患者配合自主緩慢深呼吸5-10分鐘。1天2次。結果:3天內治癒8例,1周以內治癒9例,2周以上無效2例,有效率91.4%。

(8)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

《中國民間療法》1994年第1期報道:針刺後溪透勞宮穴治療1例胸椎小關節紊亂,常規透刺,捻轉得氣後留針20分鐘,每5分鐘行針1次。結果:15分鐘後抽痛停止。出針後又針刺胸椎第10-12夾脊穴及TDP照射30分鐘,出針後局部拔罐至皮膚泛紅。共治療10次而愈。

(9)治療手麻木

《針灸臨床雜誌》1994年第3期報道:溫針灸後溪治療手麻木35例。取患側後溪穴,患者輕微握拳,以2.5寸毫針速刺入穴內,輕輕捻轉進針,得氣後以1寸長艾斷插於針尾上,從艾短下端點燃施灸,每穴連灸3壯。每日1次,7次1療程。結果:治癒25例,顯效5例,好轉5例,全部有效。

(10)治療盜汗

《中國針灸》1994年增刊報道:針刺後溪穴治療盜汗80例。後溪穴針刺後留針15分鐘。每日1次,7次1療程。結果:痊癒65例,好轉12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6.2%。

(11)治療蕁麻疹

《上海針灸雜誌》1997年第6期報道:針刺治療蕁麻疹。取雙側後溪穴,常規針刺,瀉法,留針20分鐘,每5分鐘行針1次,針後出血2-3滴,可立即使疹消癢止。

(12)治療中風後遺手臂拘攣

金伯華經驗:後溪配外關、郗門、曲池、天井,透針法,五指伸開,效顯。

(13)治療急性結膜炎

三棱針患側穴位點刺放血,出血5-10滴,以此法治療急性結膜炎,效佳。

(14)治療癲癇

後溪與申脈相配為主穴,可有效地控制治療癲癇。

3.腕骨 原穴

穴名釋義:穴在手外側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處,故名腕骨。

《子午流注說難》:腕骨:乃手太陽脈所過之原穴,手外側腕前一小骨,手常屈伸轉側,側此骨宛轉,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頜腫,寒熱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痎瘧頭痛,驚風,瘈瘲,五指掣。

《針灸大成》: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頜腫,寒熱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痎瘧頭痛,驚風,瘈瘲,五指掣,頭痛。

本穴為手太陽經原穴,太陽為巨陽,乃諸陽之長。《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柔則養筋」。《靈樞·經脈》:「------太陽------是主筋所生病」。【《古法針刺靈方治驗》張士傑著,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腕骨為手太陽所過之原,屬木,其柔筋等作用自不待言------可治療諸多肌肉、肌腱、筋膜、關節囊、韌帶、肌腱滑囊炎、椎間盤纖維環、關節軟骨盤以及周圍神經等組織,由直接、間接外力作用或長期勞損所導致的軟組織損傷。」故張士傑為臨證善用腕骨穴的針灸大家。

操作:一般常規直刺0.5寸。

張士傑認為,刺腕骨應使三陽之開、闔、樞,皆氣至而五指抖動,即魚吞勾之狀,最低限度也要使小指或小指次指抖動為佳。

本穴可灸。

應用經驗:

(1)治療肩胛痛

取患側腕骨穴,毫針直刺進針1寸,得氣後行瀉法,留針期間令患者活動肩部,以促進患肩氣血運行。

(2)治療急性腰扭傷

先取患側腕骨穴,直刺1寸左右,得氣後令患者活動腰部,如此時效不顯,可再取健側腕骨穴。

(3)治療落枕

取患側腕骨穴,直刺0.3-0.5寸左右,慢慢尋找針感,令針感向小指放散或小指出現反射性收縮或抖動,即可出針。

(4)治療面癱

面癱患者如出現上眼瞼閉合不全或不正常流眼淚,可取患側腕骨穴,向合谷穴或勞宮方向透刺1寸左右,得氣後留針30分鐘。

4.養老 郗穴

穴名釋義:穴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後1寸凹陷處,為手太陽小腸經之郗。考小腸之功能為吸收水谷所化之精微,以供養全身,又因本穴可治由外因侵犯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以及本經主液所發生的病變,如耳聾、目視不明、肩臂疼痛等老年病,故名養老。

《腧穴命名匯解》:養老,益者為養,以該穴主治目視不明、耳閉不聞、肩欲折、手不能自上下。《銅人》有:目視不明。《圖翼》有:起坐艱難。針此有益於老年人健康,故名。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肩欲折,臂如拔,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針灸大成》:主肩臂酸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台灣古典針灸大家周左宇,對於養老穴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本穴為手太陽之郗穴,郗穴為氣血深聚之處,常用於治療急證、急性疼痛及出血。養老具有較強的活血通絡之用,可治療本經相關疾病。

小腸經與心經相表裡,可治與心經相關之血脈、神志病;與膀胱經、肺經經氣相通,可治表證、津液、四肢頭項肩腰背及目疾。

養老穴位於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此處主要循行經絡為手少陽經,養老穴為手太陽經穴卻位於手少陽經上,故可兼治手太陽與手少陽二經之疾。

尺骨小頭為手臂旋轉之樞紐,養老穴位於此,因而可治旋轉不利之疾,近代文獻多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足踝扭傷等旋轉障礙之疾。

全息對應:小腸經與膀胱經相通,可治膀胱之疾,膀胱經循行於腰背部,在手部循行也與腰背相對應,故養老穴對於腰背疾患亦有治療效果。

從穴位之命名來看,養老穴對於老年退行性疾病有特殊療效。

綜合以上分析,周左宇老師認為,養老穴活血通絡,在病位上可治療四肢肩項腰背之疾,尤善於治療旋轉不利之症。病性上可治療小腸經、心經、膀胱經、肺經及三焦經疾患,對於急性疼痛、表證、氣血津液、四肢頭項肩腰背、退行性疾患及目疾有效。

周師臨證善於以養老透間使,兩穴合用,來治療明顯的氣血淤滯、病位較深、病情較重之各種急慢性疾患。如四肢軀體疼痛:急性扭挫傷、慢性陳年痼疾、腫痛出血、前後左右活動不利等;臟腑病證:兩穴透過表裡經及通經關係,與五臟六腑皆有關聯,凡是氣血淤滯之疾皆可治療;目疾:各種眼底病變,如黃斑病變等;神志疾患:包括心神及腦部病變,如不寐、癔病、神志不安、記憶力下降等。

操作:

(1)以毫針直刺0.3-0.5寸,得氣後行提插捻轉瀉法或捻轉瀉法,用於治療頸、肩、背、臂、腕、手疼痛。(治療頸、肩、腰、背之疾,亦常向肘關節方向進針,進針深度1.5寸左右)

(2)以毫針向肘關節方向斜刺0.5-0.8寸,得氣後行捻轉補瀉法,並務使酸麻脹針感向肘部放射。用於治療視神經萎縮等目疾,以及中風後遺之手及前臂癱瘓等疾。

本穴可灸。

應用經驗:

(1)治療落枕、頸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肩臂頑固性酸痛

針刺時針尖斜向肘關節方向(最好以周左宇之法,養老透間使,針尖與皮膚呈45度角),進針1.5寸左右,得氣後行瀉法,並囑患者多做患處活動,是為動氣針法,以帶動患處氣血運行,促進經脈暢通。

(2)治療呃逆、癔病性癱瘓

針刺時養老透內關,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或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療效顯著。

(3)治療肘關節屈伸不利

臨證取養老、合谷、曲池、手三里,常規針刺,得氣後平補平瀉或瀉法,留針15分鐘。每日1次,15天1療程。

(4)治療痙攣性疾病

養老針刺時,斜向內下30度角進針,深度60mm,得氣後行瀉法,可治療肌肉痙攣(如腰扭傷所致者)、膈肌痙攣(如呃逆)、髂骨動脈痙攣、腸痙攣等。

(5)治療足跟痛

針患側養老穴,針尖向肘關節方向斜刺1寸左右,得氣行瀉法,務求針感向肘部放散,同時令患者跺患足,每10分鐘行針1次,留針30分鐘。每日1次。3次1療程。

本法對老年足跟痛效果尤佳,頗合養老穴名之本意也。

(6)治療糖尿病

在腕踝針第6區,尺骨莖突前0.5寸,30度角向養老穴方向進針0.8寸或在養老穴以30度角向陽谷穴方向進針0.8寸(即陽谷與養老互相透刺)。針刺方法一為雀啄,二為折針刮針法,留針4小時。

本法據說對糖尿病有很好的療效,尤其對二型糖尿病之併發症如糖尿病並發甲狀腺囊腫、甲亢、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足壞疽久不收口等效果顯著,值得在臨證中持續深入的研究。

(7)治療扁平疣

皮損在頭面部,針尖斜向肘關節,進針深度為1.2-1.5寸左右;皮損在手背部,針尖直刺0.5-1寸,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7次1療程。

5.支正絡穴

穴名釋義:正,正經也,支,絡脈也,穴為手太陽絡,位在肘後5寸,手太陽正經之上,其支別絡於手太陰之脈,故日支正。

《子午流注說難》:支正乃小腸之別絡,內注手少陰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日正。支者離也,離小腸經脈而入給於心之正脈,故其別絡日支正。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寒熱頜腫,肘攣,頭痛目眩,風虛驚恐,狂惕。

《針灸大成》:主風虛,驚恐悲愁,癲狂,五勞,四肢虛弱,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熱痛先腰頸酸,喜渴,強項,疣目。實則節馳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痂疥,補之。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本穴可灸。

應用經驗:

(1)治療舌尖疼痛

《上海針灸雜誌》1988年第4期報道:針刺支正穴治療舌尖疼痛,常規針刺,用提插捻轉瀉法,留針30分鐘,效果良好。

(2)治療各種疣證

《中國針灸》1995年第1期報道:針刺支正穴治療各種疣76例。支正垂直刺入1-1.5寸,得氣後行瀉法,針感以沿經上下走竄或直達病所為佳。留針20分鐘,間歇行針1-2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療程,不服藥物,不恐制飲食。經治3個療程,痊癒63例,顯效10例,無效3例,有效率96%。

6.小海合穴

穴名釋義:小腸手太陽之脈,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小腸與胃相連,胃為水谷之海,又六經為川,腸胃為海,穴為小腸經脈氣匯合之處,喻為小腸經之海,故名小海。

《孔穴命名的淺說》:小海,穴處凹陷形似海,又為手太陽小腸經之穴,可能因此而名小海。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寒熱齒齦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腫少腹痛,四肢不舉。

《針灸大成》:主頸項,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寒熱齒齦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癇發羊鳴,戾頸,瘈瘲狂走,頜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耳聾,目黃,頰腫。

操作:

(1)一般直刺0.3寸。本穴內有尺神經本干,針刺時不可傷及尺神經。因此,針刺本穴得氣後,不做強烈提插。

(2)毫針向上斜刺0.5-0.8寸,得氣後施小幅度之捻轉補瀉法,並按壓該條經脈針刺點以下部位,使針感向上傳導。此法主要用於治療心絞痛、癲狂、癇證、頸椎病、頭痛目眩、耳聾耳鳴、頸部淋巴結結核、面頰腫痛等。

本穴可灸。

應用經驗:治療尺神經損傷。尺神經損傷之典型表現為爪形手畸形,因手內在肌的萎縮而致手掌凹陷,掌指關節過伸,指間關節屈曲,因食指、中指的蚓狀肌受正中神經支配,故手指屈曲畸形以無名指、小指為著。感覺喪失區主要在手背尺側、小魚際、尺側一個半或兩個半手指。其單一感覺分布區只限於小指遠端兩節手指。

小海穴是促進尺神經功能恢復之最佳選穴。

7.肩貞

穴名釋義:貞,正也,穴在肩胛骨外緣彎曲處之下,兩骨分解之間,肩髃穴之凹陷處,那是肩之正處,故名肩貞。

《腧穴命名匯解》:肩貞,貞指正,與邪相反,該穴主治肩中熱痛,麻痹不舉。《銅人》記載: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痛,針刺可祛邪氣,扶正氣使疾去肩端得以端正,因名肩貞。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

《針灸大成》: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痹,手足麻木不舉。

操作:一般常規直刺1-1.5寸,或向對側刺3寸,注意定位準確,避免傷及胸腔。

本穴可灸。

應用經驗:

(1)治療肩周炎之肩前痛

治療肩周炎之肩前痛時,臨證除選對側陰陵泉或三陰交作主穴,患側魚間穴作牽引針之外,亦可在肩前痛點合谷刺,或在痛點行火針點刺法,或在痛點行刺絡拔罐法,亦可在肩貞穴先直刺,然後針尖向痛點方向進針,以得氣為度。

(2)傳統治療肩周炎常用配穴之一

從肩貞穴名來看,本穴針刺「可祛邪氣,扶正氣使疾去肩端得以端正」,故傳統針灸用作治療肩周炎之常用配穴,如「肩三針」即選肩貞、肩髃、肩內陵三穴相須為用。

8.天宗

穴名釋義:天者,陽之宗。宗者,屬也。穴為小腸手太陽脈之腧穴。小腸宗天氣所生。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處,居天位,為手太陽小腸經脈氣所屬,故名天宗。

《會元針灸學》:天宗者,天是上部肩盤骨之邊際,宗者,根宗於天部,合復宗氣,故名天宗。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肩胛痛,臂肘外後廉痛,頰腫。

《針灸大成》:主肩臂酸痛,肘外後廉痛,頰頜腫。

本穴位於崗下窩中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可治療肩胛疼痛不舉。

本穴屬太陽小腸經,「經脈所在,主治所在」,故可治上肢酸麻,痰瘓等症。

本穴位於肩胛部,與乳房相對,因腧穴有對應治療作用,故本穴可治療乳房病變之用。

操作:直刺0.5寸或向內下、向外下斜刺1寸左右,以局部出現重脹感為度。

本穴可灸。

應用經驗:

(1)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患者,天宗穴處常有不同程度之壓痛,壓之愈痛,說明頸椎病癒重,其臨床意義與影像學之符合率達92.45%。

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雙側天宗穴,提插得氣,留針。天宗穴之壓痛情況,能間接地反映神經根受壓之輕重。

實踐證明,除了頸椎病,糖尿病、乳腺病、膽囊炎、坐骨神經痛患者,本穴都不同程度地有壓痛。其中,以右側天宗穴壓痛之強弱,來判斷膽道感染的程度,其臨床診斷準確率為100%。

(2)治療坐骨神經痛

太陽經型坐骨神經痛,臨證常取董針靈骨、大白+腕順1、2針之,患側天宗穴刺絡拔罐法,效佳。

(3)治療肩臂不舉、項強、頸項腫痛

採用1-1.5寸毫針直刺,運用手法,使針感氣至病所,效佳。

(4)治療急慢性乳腺炎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穴位常規消毒,醫者持毫針速刺入穴,得氣後,使針感向肩部或胸前傳導,留針30分鐘,並取艾條溫針灸,每次用艾條不超過3段,待艾燃盡後即可出針。

9.曲垣

穴名釋義:卑日垣,牆也。穴在肩中央胛骨曲陷處。胛似牆,其穴比秉風低卑,故名曲垣。

《概述腧穴的命名》:曲垣穴是該處肩胛棘隆起,旁曲如牆垣一樣,故以為名。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肩痛,周痹氣注,肩膊拘急疼悶。

《針灸大成》:主肩痹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疼悶。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本穴可灸。

應用經驗:

(1)治背肌筋膜炎

治背肌筋膜炎,曲垣可為主穴,毫針直刺得氣後溫針灸。

(2)治療肩胛痛

治療肩胛痛,董氏針灸比傳統針灸有優勢,如重子、重仙穴組,腕順1、2穴組,在治療肩胛痛方面,臨證往往有速效。然而,如局部針刺,曲垣當為必選穴之一,在治療肩胛痛時,可在曲垣穴採用「合谷」刺法。

10. 天容

穴名釋義:容,或也。穴為小腸脈之俞穴。小腸者,天氣主之,其脈自此入面容,又穴在耳下曲頰後,居天位,其處廣而有容,故名天容。

《穴名選釋》:天容,「天」,指位高之義。「容」謂面容。本穴位在耳曲頰後,手太陽脈從缺盆循頸,經本穴上面頰,天容者穴在頸部,位高在上,脈氣經刺注入面容。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喉痹寒熱,咽中如鯁。

《針灸大成》:主喉寒熱,咽中如鯁,癭頸項癰,不可回顧,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

本穴善於治療耳聾,咽中如鯁,故為天容。

操作:

(1)針尖稍向上進針1寸左右,治療耳病。

(2)針尖向對側天容穴方向刺入1寸,治療咽痛。

(3)直刺或向下頜角方向斜刺0.8寸左右,治療面肌痙攣。

本穴可灸。

天容穴本不屬於針灸臨證常用之穴,本書之所以錄入此穴,是因為頸項部疼痛患者中,有些人天容穴處有壓痛或牽扯痛,這在選擇遠端穴位治療時,有爭議之處。【《針灸學釋難》重修本/李鼎著。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6.8】「天容穴歸屬哪一經?有何演變」一文中說:「天容穴------現在通行的針灸書籍都將其歸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但早期的歸經並非如此。在《內經》中原屬於足少陽經。------皇甫謐在所編的《針灸甲乙經》將此穴歸入手少陽三焦經------到了宋代,首次將本穴列入手太陽小腸經。自《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十四經發揮》、《針灸大成》以來,一直相沿。由此可知,天容穴之歸經,經歷了足少陽—手少陽—手太陽三次變更。------此穴也可看成無交會之名而有交會之實的穴。」

故從以上觀之,針灸臨證如遇天容穴處有壓痛或牽扯痛者,如選遠端取穴治之,就不僅僅局限在手太陽小腸經取穴了,亦即可酌選手太陽經或手少陽經或足少陽經穴治之。

11. 顴髎

穴名釋義:髎。與窌同,窌,空穴也。穴在頄骨下廉陷中之空穴,「頄」,即顴,故名顴髎或顴窌。

《孔穴命名的淺說》:髎穴,人身骶骨叫髎骨,骨與骨相接之關節處,骨骼突起旁有凹陷處,骨之空隙處皆有髎義,故舉凡有以上意義之孔穴,皆以髎字來命名。顴髎:穴當顴骨之下緣,故名。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口渴,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腫齒痛。

《針灸大成》: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腫齒痛。

操作:一般直刺0.2-0.3寸。

本穴可灸。

應用經驗:

(1)治療面肌痙攣

取健側顴髎,直刺0.5寸,行捻轉補法,以局部酸脹為度。

(2)治療上齒痛

針刺顴髎時,針尖稍向下進針1寸左右。

(3)治療三叉神經痛

取顴髎,快速進針,針尖稍向內上,朝風府穴方向緩慢刺入,如遇骨壁,不可強行進針,稍調整方向後再進針,深約2.5寸左右,少提插,行捻轉瀉法,針感有酸麻脹感,並向上唇或上牙根部放射為最佳,甚則針感擴散至半個面部,同時患者會感覺雙鼻竅更加通暢,此時即可緩緩出針,一般留針30分鐘。

(4)治療面癱

針刺顴髎時,往往用透刺迎香穴或地倉透顴髎之法,捻轉得氣後留針。

12. 聽宮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穴名釋義:宮,五音之首,針此穴能聽五音,可以恢復聽力,又因此穴在耳屏前,深居於耳輪之內,而以宮相喻,故名聽宮。

《孔穴命名的淺說》:聽宮,聽會,因為這兩穴主聽覺得病,且位於耳部而取名。

主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耳聾,如物添塞無所聞,耳中嘈嘈,心腹滿,臂痛失聲。

《針灸大成》:主失音,癲疾,心腹滿,聤耳,耳聾,如物添塞無聞,耳中嘈嘈憹憹蟬鳴。

本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穴,三脈均入耳中,該穴又位於耳前,可疏調三經經氣,故為治耳病要穴,可治局部之耳鳴耳聾。

手太陽、手少陽均循行臂外肩上,與足少陽一樣,三經均過頸目,且三經均會於聽宮,故可治療諸經所循病症,如上肢、牙齒、面頰、咽喉、眼的病症。

操作:

(1)一般直刺1寸,得氣即止。

(2)如欲間歇行針,可先將針刺入深部以誘導針感,提針至淺部留針,可反覆操作。

(3)治療神經性耳聾,微張口,取患側聽宮,直刺1寸左右,耳部有脹感即可。

(4)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取患側聽宮,張口取穴,進針0.5寸,以使局部酸脹為度,可合併溫針灸。

本穴可灸。


推薦閱讀:

太陽、太陰星在丑宮、未宮
中國有一個村子,世代守著一座墓,墓旁的樹一出太陽就下雨
太陽雙魚座 & 上升星座
足少陽及股並陽維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足太陽及股並陽蹺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足太陽膀胱經本經腧穴之意舍 | 穴位常識

TAG:太陽 | 實用 | 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