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Swatch之父-Ernst Thomke

談起歷史上煊赫無比的帝國王朝,人們常常只記得那位威風的皇帝,而把他身邊殫精竭慮為國盡忠的宰相淡忘了。說起斯沃琪集團(似乎其中國區的工作人員往往自稱「瑞表集團」,有點像中石油、國家電網那種非常霸氣的感覺),人們大多數知道那位手腕上常戴四塊表的海耶克老爺子,而從未聽過逆天品牌Swatch真正的創造者 - Ernst Thomke。

他生於1939年,今年已經75歲了。他年少時在技校畢業,在ETA公司獲得了一份見習工匠的職位。到22歲才決定去大學讀書。在伯爾尼大學、洛桑大學的化學系畢業後,加入英國著名的製藥廠Beecham,從事研發工作,這家藥廠在1972年首次推出了阿莫西林這種抗生素,成為至今仍在廣泛應用的抗菌藥物之一。Thomke先生在這裡工作了八年,最後逐漸從研發崗位轉到了歐洲區市場部經理這樣一個中級管理職位。

1978年,「石英危機」讓瑞士錶廠處於水深火熱中,ETA公司不得不與曾經的競爭對手Schild公司合併,抱團取暖。這時,ETA公司邀請Thomke先生,這位ETA公司當年的見習工程師,回到老家比爾擔任總經理,拯救這家已瀕臨破產的機械錶基礎機芯製造廠。

除了在繼續併購其他機芯企業,整合管理各條業務線提高效率外,Thomke先生也開始思考如何才能用日本人的辦法打敗日本人。石英機芯最早其實是瑞士人發明的,那麼在日本人把物美價廉的石英錶賣到全球之後,瑞士石英錶如何破局突圍?瑞士的人力成本之高大家有目共睹,如果按照手工精品機械錶的思路顯然無法戰勝日本人在亞洲諸國的低成本生產。

Thomke先生想到了徹底機械化的生產,與他的設計師團隊一起設計出了只需要50個左右零件的石英錶,且直接使用底蓋作為主夾板,實現了最輕薄的石英錶產品。這款產品最初的研發啟動資金甚至都需要外界的贊助,可想而知當時的ETA公司處境有多麼艱難。這款石英錶就是著名的Delirium,我們此前在介紹摩凡陀集團創始人Gedalio Grinberg先生時也曾經提到過。(參考閱讀:一個拯救了瑞士鐘錶業的古巴人)

ETA公司的瑞士石英錶是在1979年研發成功的,但要到4年後才正式被定名為Swatch,作為一種新興的時尚配飾品銷售。在最終確定這種市場推廣思路之前,Thomke先生的想法比較簡單,就是想在中低端石英錶領域能夠確立瑞士表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地位。圍繞這一思路,ETA公司開始逐步走向現代化的流水線裝配生產,這不僅為Swatch後來的成功打下基礎,也惠及到ETA公司機械機芯的生產。

如果只把Ernst Thomke稱為Swatch之父,這顯然並不公平。沒有老海耶克在產業戰略上的整體布局,以及在他主導下的品牌定位和市場營銷策略的變化,顯然Swatch也無法成為今天的Swatch。而沒有Swatch的巨大成功,相信瑞表集團也沒有辦法迅速積累資金,整合資源,最終收購、盤活瑞士表、德國表中的傳統機械錶品牌(寶璣、寶珀、雅克德羅、格拉蘇蒂原創等)。

1984年,也是瑞表集團在老海耶克的運作下創立的年份,這個新集團整合了以歐米茄、浪琴、天梭為核心骨幹的瑞士表品牌,並給他們注入了新的活力。Thomke先生自1984年起擔任海耶克的副手,直到1991年都一直在瑞表集團中擔任CEO,具體執行了海耶克的諸多戰略創想,也為瑞士表在90年代的復興做出了不少貢獻。

1991年,52歲的Ernst Thomke因為種種原因離開了瑞表集團,他的管理智慧和才能超越了製表業,後來陸續在Motor Columbus,OBH集團,Saurer公司等能源、機械等瑞士德語區的製造業企業擔任董事長或總裁的職務,把自己在ETA公司和瑞表集團積累的經驗推廣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中。瑞士經濟觀察界也因此稱Thomke先生為「治療企業危機的良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王俊凱代言 swatch 斯沃琪?
swatch和DW的手錶相比哪個的性價比比較高?
Swatch手錶如何?

TAG:Swat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