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教材理解
07-12
在金文偉教授的指導下,我對漢字學與古詩教學的關係有了一點新的思考,於是選擇李白的《望天門山》體現我的思考。這首古詩人教版教材編排在三年級上冊,長春版編排在四年級下冊,語文版編排在五年級上冊。我以四年級學生的實際學情作為備課的依據。 碎思一:關於解讀中爭議較大的三個問題 確定了執教內容,才發現這首詩不好教,最主要的原因是關於這首詩的文本細讀爭議太大了。比如: 1.李白之「望」,立腳何處?是「孤帆」上還是江岸邊的某處? 2.「至此回」的「回」是「迴旋」還是「迴轉,改變方向」? 3.「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孤帆」是李白乘坐的船還是李白所望之船? 經過文本細讀,請教有關專家之後,我對這三個問題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第一個問題:要分清觀察點是「孤帆」上還是江岸某處,必須從作品本身研讀,尋找答案,而真正的名作,對模糊的境況,往往在材料的組合和結構安排上,是有暗示的。這首詩也有「草蛇灰線」,但「不在千里之外」(金聖嘆語)。這個暗示,應該是「兩岸青山相對出」。兩邊的山景不斷地撲入眼帘,只有舟行水上才會有這個感覺。 第二個問題:「回」解釋為「迴旋」,是楚江水撞擊天門山產生的漩渦,是不對的。理由有二,一是「至此回」在傳世的兩種宋本(蜀刻本和當塗本)中,都作「直北回」,這應是詩的原貌,「直北」兩個字因為形近被誤寫為「至此」。二是《輿地誌》記載,「博望、梁山,東西隔江相對如門,相去數里,謂之天門。」既然「相去數里」,可見這裡江面並不窄,江流在此不可能形成如瞿塘峽口那樣的迴旋。 第三個問題,關於「孤舟」的解讀。詩題叫「望天門山」,可見「孤舟」是李白望見他人乘的小船。如果「孤舟」是李白坐的船,那詩題中用「望」就不恰當了。再結合李白詩作的特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他的詩作想像奇特、大氣磅礴,但道的大多是「眼前景」,妙就妙在「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所謂「意新語工」(梅堯臣語)是也,但並不隱晦、難懂。關於這個問題,中國李白研究會薛天緯副會長也回信說「我曾親自乘船過天門山,李白所寫乃船上所見實景。」 引之以據,疑竇算是解開了。 碎思二:關於文本意象 古詩教學重中之重的就是抓「意象」。「意象」,是文學作品能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情境、格調和境界。意象不是單獨的景物形象,也不是詩人的主觀情感,而是詩人的情與自然的景契合的統一。《望天門山》是寫景,更是寫「心」,天門山的雄偉險峻、楚江的壯闊洶湧,同時又是一種情,表現的是一種物我相親、主客同一,自然與心靈合一的異常奇妙的精神神遊,是青年李白的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象徵。這節課抓住這個「意象」,循著相望、相融、相悅的線索展開。第一層,「人山相望」:李白望天門山,山是山,水是水,山水是景;到青山、遠客四目相對,由景而情。第二層,「人山相融」:李白的心與山水融合為一體,此時,山在李白的眼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是人,是迎接他的主人,是心心相融的朋友。第三層,「人山相悅」: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山滋潤了詩人的精神,詩人激發了山的靈性,人山相悅。
[2011-06-15]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推薦閱讀:
※正統實用清微五鬼運財秘術教材
※醫學教材有哪些數據不統一?為什麼會出現數據不統一現象?
※八字中級教材----羊刃格(劫星秉令)
※教材體系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關鍵
※葉開:一個人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