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的根源在於慾望
苦的根源在於慾望
葉超英
詞典上這樣解釋「欲」: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簡單而言,「欲」或「慾望」,就是指人的一種需要,物質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慾望有大小之分,強弱之別;慾望的大小決定於人生命力之強弱。慾望,主要有靈欲和肉慾兩種。靈欲是一種精神性的、心靈性的東西,他是由人類文明和文化、社會道德等等因素的歷史沉澱而成的;肉慾是最原始的一種生命本能。食色,性也。食色,是人生之肉慾,也是一切生命最本源的慾望,其他慾望均以此為基礎,是在此基礎上的升華。食慾讓生命得以生存,性慾讓生命得以繁衍。
人,生而有慾望;慾望,伴隨生命的始終,與生命同在。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滋生慾望和不斷克制慾望的過程,兩者不斷地此消彼長,使人猶如不系之舟,在生活的大海上不停地顛簸起伏。人活著,就靠一種慾望在支撐,慾望是生命的支撐點。完全無欲的人就是已經沒有了生命個體的人。和尚道士不是沒有慾望,而是慾望減到了極點,臨近無欲狀態,但不可達無欲之境。「無欲則剛」中的無欲也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對地減少慾望,就能夠剛強起來。
誘惑來自於慾望,誘惑的複雜性來源於慾望的複雜性。紛繁的誘惑就是決定人複雜性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因誘惑之多而漸漸複雜起來。人有許多難以戒掉的「癮」。這些癮不知埋沒和葬送了多少人的才能!例如毒癮,賭癮等等。這些癮的根源無疑是慾望。學壞容易學好難。因此,人的理性還不足以發達、控制力還不足以克制慾望的時候,最好不要誘發或沾上不良習慣,以免與這些不良習慣鬥爭時落敗;縱使不落敗,也要付出昂貴的代價。
慾望是不斷地進行自我滿足的深壑。如果人不能自制,欲壑總是難填。控制欲,與欲作鬥爭,無疑是痛苦和艱難的,代價無疑也是巨大的。剋制慾望是一種折磨,它使人形銷骨立,茶飯不思,如性慾。這是生命中最本源、最深厚的慾望。慾望具有推動人行動的不可更替和不可摧毀的力量。猶如脫韁的野馬一樣,是一股難以駕馭和不可遏制的客觀力量,它可以摧毀意志、理智所設置的一切藩籬,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慾望有時也名之為「慾火」。當特彆強烈的慾望得到滿足時,他得到的快樂無與倫比;當不能滿足時,他所得到的痛苦也無與倫比。慾望逾強烈、逾不能滿足,痛苦也就逾深、逾不能擺脫。人的慾望的無止境就如潮漲潮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一次尚未完全平復,下一次的波峰又以暗流洶湧;這一次遏制了,下一次也許就比這一次來得更為洶湧澎湃,如驚濤拍岸鋪天蓋地而來。
人的偉大在於斬斷各種慾望和因此而產生的誘惑力。這種斬斷誘惑的偉力就是意志的力量。戰勝自我,其實就是完整地控制慾望、支配慾望,最終在這種控制和支配中完善自我。而廣泛的社會制約性也要求人控制自己的慾望。正所謂「克己復禮」。孔子所倡導的「禮」,是人間一整套秩序的統稱,既指道德,又指法律。能對自己的慾望收放自如的人,他的成功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制欲,是人生成功的基石之一。成功的人生就是同各種慾望作鬥爭的人生。古往今來的聖哲中,曾國藩可稱之為「意志力的化身」。他正是用一股巨大的克己之力,用破一生心,成就了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愛因斯坦說,人的偉大在於離自我的遠近。「自我」二字就可用慾望二字代替:離慾望越遠,精神就逾偉大,逾顯神性的光輝。
如來道,一切苦的根源在於欲。信然。慾望為什麼產生痛苦?因為慾望的本質在於佔有。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時,便會有痛苦產生。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慾望一般是難以滿足的,亦即俗言: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人生之中痛苦多於快樂的主要原因。要想讓自己快樂些,就只能常想那剩下的「一、二」。如來找到了苦的根源,但是他也無法斷欲、絕欲,佛經煌煌萬卷,也沒有找到一條根絕一切痛苦的途徑。只能營造一種虛幻的信仰來慰藉和麻木自己,以減輕慾望不能滿足時所帶來的痛苦。
擺脫慾望的羈絆有兩條途徑:其一,從情感上、理智上麻醉自我,忘掉自我。用這種方法不能徹底根除慾望,肉體的負擔會一直拖著慾望的尾巴。其二,奔赴死亡之約。這才是對慾望最徹底的根除。然而,一個人賴以生存的肉體都沒有了,還有根除慾望的可能和必要嗎?
推薦閱讀:
※男人必知!少女胸部曝出她們床上慾望強弱
※佛本是喪:中國正在「被進入」低慾望社會
※慾望與人生
※女人的慾望是被人疼愛,男人的慾望卻是..........!!
※在無性婚姻中我這樣面對慾望來襲
TAG: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