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最後一座危陵啟動大修 風水要不要保護——中新網
參與互動(2) 【字體:↑大 ↓小】
▲裕陵的明樓頂部荒草叢生且大半已坍塌。 宋磊攝【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十三陵最後一座危陵啟動大修
裕陵修繕明年竣工後,歷時50多年的十三陵大修將告一段落
記者 王海燕
昨天,明代「俘虜皇帝」——英宗朱祁鎮之陵裕陵啟動大修工程。這是明十三陵最後一座亟待搶修的危陵。明年年底,裕陵大修竣工後,明十三陵將再無危陵。
|
220年未修,
明樓頂大半坍塌
明裕陵是明英宗朱祁鎮和錢氏、周氏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寢,建於1464年,距今已有547年歷史。
據十三陵特區研究人員介紹,裕陵曾在清乾隆50至52年間,有過一次大規模修繕,此後一直處於自然狀態。220多年的風雨侵蝕,再加上戰爭的破壞,這座陵寢已不再有往日的莊嚴氣象。
昨天,記者在搶險修繕現場看到,陵寢大門——祾恩門已經只剩下兩堵破敗的殘牆,一道鏽蝕的鐵柵欄門成了陵寢今日的「門戶」。陵寢外牆牆頭,金黃色的琉璃瓦片,早已殘缺不全,部分牆體還出現了裂縫。
再往裡走,蒼松翠柏下,昔日用於祭祀的祾恩殿,台基還在,但殿宇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三堵殘牆頹然而立。漢白玉質地的欞星門、石五供上,黑乎乎的,爬滿了黴菌,蓋住了精美的石刻花紋。
最叫人觸目驚心的是陵寢主體建築明樓。屋頂坍塌了一大半,頂上荒草叢生,遠望極其蒼涼。通往明樓城台的右掖礓路口,貼著「危險禁行」的紅色警示牌,提示人們這是一座隨時可能坍塌的危陵。
仿建祾恩門,
明清形制共存
這次搶險修繕的項目包括明樓揭挑殘存瓦面,更換補配斗拱等木構件;寶城補砌坍塌牆體,整修馬道地面;陵牆瓦面整修;三座門修復;祾恩殿遺址保護;陵內外排水系統全面疏浚等。
裕陵保護修繕方案設計人、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所長韓揚表示,施工將嚴格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儘可能地原狀保留,使用原有建築構建,採用原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建築的原汁原味。
與以往十三陵歷次的陵寢修繕不同,這次裕陵在對祾恩門的恢復上,進行了一次大膽創新。
韓揚介紹,清乾隆年間對裕陵進行修繕時,祾恩門的形制有所改變。建築體量縮小了,再建祾恩門的台基架在原有的明代台基之上,呈疊壓之勢。目前台基上除了兩堵破敗的山牆外,其它建築已蕩然無存。
修繕設計方案提出要對祾恩門進行恢復。按照以往的經驗,恢復或是仿照清代的形制,或是仿照明代的形制,兩種方案選擇其中的一種。但這次,設計方案創造性地提出,既不仿清,也不仿明,而是讓明清兩朝形制同時呈現,「簡單說就是外面蓋一個明代的殼,裡面藏著清代的芯。」韓揚說。
所謂「明代的殼」,就是在現存的明代台基上,按照明代風格,建一座木結構、歇山頂的宮殿式大門;「清代的芯」,就是把規格體量較小的清代祾恩門遺址,包括台基、柱礎石、兩堵殘牆統統都保留在明代的宮殿式大門內。
「走進大門,一眼能看到明清兩代的歷史遺迹。——這是對建築歷史遺存的另一種展示方式。」韓揚介紹,此前在對德陵祾恩門進行修繕時,也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設計方案,但當時爭議頗多,最終採用了保守的修繕方式。這次成功應用於裕陵,應該說是對陵寢保護的一次創新。
祾恩門恢復後,既在外觀上和周圍陵牆形成了風格的統一;又形成了對祾恩門兩朝遺址的保護,並便於陵寢的管理。
暫不對遊人開放,
研究人員可預約參觀
裕陵搶修,斥資2000多萬,計劃工期為1年多時間。預計到明年年底,這座十三陵最後的危陵將告別破敗,重現莊嚴。
和此前搶修完畢的德陵、康陵、茂陵等陵寢一樣,裕陵搶險竣工後,也將實行封閉式管理,暫不考慮對遊人開放。但對於國內外的文物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提前預約的方式,到未開放陵寢參觀。
據了解,裕陵修繕工程竣工後,明十三陵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大規模修繕活動將告一段落,曾經破敗不堪的十三陵全部「脫險」。
墓主介紹
俘虜皇帝朱祁鎮的傳奇一生
裕陵墓主英宗朱祁鎮,生於1427年11月29日,明朝第6位皇帝。9歲即位,一生頗為傳奇。
明宣德十年(1435年),年幼的朱祁鎮即位,大事權歸太后張氏,並賴前朝元老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政,延續前朝政策,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張氏死後,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但王振廣植朋黨,開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正統十四年,漠北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御駕親征,在懷來附近的土木堡,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開始了一年的北狩生活。
成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號代宗,改元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被釋回京,被尊為太上皇,但景泰帝代宗不放心英宗,將其軟禁在南宮,並將南宮的大門上鎖灌鉛,加派錦衣衛看守,食物由一個小洞遞入,英宗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紅,派人帶出去變賣了以補家用。英宗就在驚恐與飢餓中度過了7年的軟禁生活。
景泰八年春正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乘代宗病重發動兵變,迎英宗複位,改元天順。元年,英宗論奪門迎復功,封石亨忠國公,其餘功臣皆各有賞賜。又清算擁立景泰帝的舊臣,殺于謙、王文等。
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及7年的軟禁後,英宗在天順年間開始任用李賢、王翱等賢臣,又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顯現了英主的風采。天順八年正月十六日(1464年2月23日),英宗駕崩,兩次共在位22年,享年38歲。
背後故事
10年連修6座殘陵
學界曾有三大爭論
從2002年啟動對德陵的修繕,到2012年底裕陵搶險竣工,昌平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用10年時間,連續搶修6座陵寢。
「這6座陵寢也是十三陵殘破程度較為嚴重的陵寢。」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常務副主任王建成介紹,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曾投巨資對長陵、定陵、昭陵以及神路進行修繕整治,並分別作為旅遊景區向遊客開放。獻陵、景陵、永陵、思陵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也經過一定程度的修繕,告別瀕臨坍塌的險境。而德陵、康陵、慶陵、泰陵、茂陵、裕陵,限於財力,2000年以前並未進行修繕。
進入新世紀後,十三陵特區重啟陵寢搶修計劃。對德陵等危陵的修繕,被列為北京市「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的一部分。
從2002年起,陵寢搶修工程幾乎年年不斷:2002年至2004年,德陵修繕;2003年至2007年,康陵修繕;2003年到2005年,慶陵修繕;2006年,泰陵修繕;2009年到2011年,茂陵修繕。從昨天起,最後一座危陵裕陵修繕也開始動工。
「古建的修繕資金大約投入了有2億多元,90%是自籌資金,主要來源於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四個景區的門票收入。」王建成表示。
10年連修6座殘陵,這對十三陵的保護力度可謂不小。但陵寢怎麼修法,專家學者們卻意見不一。在昨天舉行的明代帝陵保護與修繕研討會上,記者了解到,圍繞陵寢修繕,學界曾有三大爭論。
要保護還是要「廢墟美」
文物修繕的原則,是不改變文物的原狀,因此,有人認為,十三陵殘陵經過修繕後,面目一新,缺少歷史的滄桑感,反倒是沒修過的陵寢,更加「原汁原味」,其破敗不堪的景象更能震撼人心。
對此,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文物古建專家晉宏逵表示,這其實是把欣賞「廢墟美」和文物保護人為地對立了起來。
「早在100多年前,歐洲在啟動對文物的保護時,就有過這樣的爭論。」晉宏逵介紹,歐洲曾有個流派被稱為「廢墟派」,這個流派認為,文物建築從生到死,最後變成一片廢墟,是一個完整的歷史過程。文物變成廢墟的那一刻,最是驚心動魄的美。不應該用保護的名義,把文物的生命過程剝奪。
「這個觀念最後被揚棄了。文物保護,就是要採取積極的措施。文物保護的目的,就是要完整地、真實地,把文物自身的價值傳遞給子孫後代,如果都變成廢墟了,以後還怎麼去欣賞十三陵?」晉宏逵說。
此外,他強調,不同於外國古建以石頭建造為主,中國的建築文物多數是易糟朽的木結構,所以更要加強保護。「如果這些木結構建築坍塌以後,將變成一堆垃圾,想要欣賞廢墟美也不容易。」
修繕按明式還是清式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曾對明十三陵進行過一次集體的修繕。這次大修對十三陵起到了保護作用,但是並沒有完全遵循明代的建築形制。比較典型的像對祾恩門的修繕,規格縮小,屋頂也從過去的歇山頂,變成了清代的硬山頂;祾恩殿也普遍被拆大改小。
不管是清代形制還是明代形制,對於當今的人們來說,都是歷史遺存,都包含著歷史信息。陵寢修繕以哪一朝代的形製為准?多年來,參與陵寢修繕的古建專家、文物專家們,各有各的看法。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所長韓揚認為,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不應該片面的「一刀切」。古建維修應該遵循幾大原則,其中就包括「不改變原狀原則」和「歷史可讀性原則」。根據陵寢部件的實際情況,明代遺存被清朝改動的痕迹,要儘可能地保留下來,「這也是歷史的組成部分。」
以前不久搶險竣工的茂陵為例,在對祾恩門進行修繕時,因為明代的台基座已經消失,僅存清代台基,就按照清代形制恢復祾恩門。
還有此次裕陵修繕祾恩門,因為兩個朝代的台基都在,就索性在外面建明代的大門,把清代的殘牆和台基座包含在裡面。這樣,從外面看知道明代的祾恩門什麼樣,進去再一看,清代原來做過「手腳」,活生生的歷史就在眼前。
十三陵的風水要不要保護
古代建築講究風水,明十三陵更是如此。保護十三陵,是光保護好陵寢建築就行,還是連同它的地理風水一起保護?這個問題,學界多年來也爭論不休,有人認為,經過數百年的變遷,現在的十三陵盆地和當年的地理風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很多河流已經斷流,保護風水已經沒有意義。
對此,明代帝陵研究會會長鬍漢生表示,所謂風水學說,就是把建築和山川河流、包括植被融為一體,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十三陵是古人按風水學說選定的,也是十三陵文化內涵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只注重建築本體的修繕,而周邊的景觀環境沒有得到妥善治理,這樣的保護應該是不成功的。
「十三陵每個陵在修繕時,都疏浚了排水系統,這其實也是對風水的保護。因為排水系統也是古時候十三陵風水裡一個聚氣藏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胡漢生說。
現在的十三陵能否再恢復歷史上的地理風貌,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常務副主任王建成表示,《明十三陵文物保護規劃》目前已經編製完成,規劃總面積81.26平方公里。規劃的目的就是要保證明十三陵完整的地形、地物、地貌,保證整體環境的完整性和歷史風貌。目前此規劃已經完成編製、評審、修訂工作,進入最後的報批階段,批複後即可實施。SourcePh">
推薦閱讀:
※時刻保護著你的鎧甲——正念
※赫哲族文化的挖掘與保護
※使用抗真菌藥物,莫忘保護肝臟
※家長如何保護孩子的童年
※英國男子13年來在京保護長城 每周率人撿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