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物質的,邏輯教科大全
07-12
第一章 世界是物質的………………………. 3第二章 物質是運動的………………………. 7第三章 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 21第四章 物質運動規律是可認識的…………… 28第五章 提高認知能力………………………… 31————————————————第一章 世界是物質的一、 為什麼說世界是物質的?因為這個世界和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物質構成的,包括思想,也是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所以世界是物質的。現代科學揭示宇宙天體是物質的。物理學揭示微觀粒子是物質的。生命科學證明生命、人是從無生命的物質發展而來的,精神是人腦的機能。唯物史觀證明社會歷史的本質是物質的。二、意識是大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意識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動,它包括感性、理性的認知形式和情感、意志等複雜的心理形式。意識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更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溝通的需要產生了語言。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以物質為前提和基礎,意識的內容受客觀現實限制。意識具有能動地認識世界、又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主觀能動性)。三、人類社會是物質(客觀)的。人類社會本質是一個物質體系(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資料)、生產關係都是物質的。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如克隆、基因改造)可以創造出新的物質形態,但不是自然本來沒有的物質。電腦是人腦思維模擬,永遠不能取代大腦。四、世界的統一性和物質形態的多樣性、差異性。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其物質性,即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而不是單一的無差別的統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具體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而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又以它們的客觀實在性為基礎。五、宏觀物質——宇宙宇宙由數十億個星系組成。銀河系是其中一個星系,其寬度為10萬光年。從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太陽系,再到銀河系,河外星系及整個宇宙,有著無數天體,按距離太陽的遠近分,其周圍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大行星繞它運行,地球位於離太陽較近的第三條軌道上.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處於不停地運動和發展中。六、物質的微觀結構任何物質都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物質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極小,只有百億分之幾米,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藉助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它。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由夸克組成。弦理論弦理論是一門理論物理學上的學說。理論物理模型認為組成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線」,大至星際銀河,小至電子、質子、夸克一類的基本粒子都是由這佔有二度空間的「能量線」所組成。中文譯作「弦」。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粒子。這些看起來像粒子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閉合圈(稱為閉合弦或閉弦),閉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儘管弦論中的弦尺度非常小,但操控它們性質的基本原理預言,存在著幾種尺度較大的薄膜狀物體,後者被簡稱為"膜"。直觀地說,我們所處的宇宙空間也許就是九維空間中的三維膜。弦論是現在最有希望將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種相互作用力統一起來的理論。七、物質的三態——分子按照排列順序有三種形態:固態:分子的間距極小,排列十分緊密,粒子間有較大的作用力,因而固體具有一定體積和形狀。液態:分子的間距較小,分子沒有固定位置,運動比較自由,粒子間作用比固體小,因而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且具有流動性。氣態:分子間距較大,分子極度散亂,運動絕對自由,可以高速向各個方向運動,粒子間作用力極小、幾乎沒有,因而氣體具有流動性。八、反物質,由反粒子構成,是物質的一種倒轉的表現形式。物質與反物質的結合即粒子與反粒子結合,導致兩者湮滅,釋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瑪射線。九、暗物質暗物質已經成為了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6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佔了1/4;同時更重要的是,暗物質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普通中發光物質佔了宇宙總能量的0.4%,其他的普通物質佔了3.7%,暗物質佔了近23%,另外的73%是佔主導的暗能量。暗物質存在於人類已知的物質之外,人們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麼,它的構成也和人類已知的物質不同。究竟什麼是暗物質?此乃二十一世紀最大的科學之迷。第二章 物質是運動的一、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屬性和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間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簡單的位置移動到複雜的人類思維活動乃至社會運動,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二、物質和運動的關係:密切聯繫,不可分割。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一不是處在運動中。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運動必定是物質的運動。由於事物的普遍聯繫,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三、靜止是物質運動的特殊狀態。1、相對於一定的參照系,事物的空間位置相對不變;2、事物處於量變階段,保持質的穩定性,呈現出相對靜止的狀態。3、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和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兩種狀態,二者同時存在。靜止是運動的必要條件,是認識和區分事物的基礎,運動打破靜止使事物向前發展,沒有運動就沒有相對靜止。相對靜止一般指以下兩種形態:①運動和靜止互相滲透,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②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二者在一定條件下能互換位置,相互轉化。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係:區別——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恆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聯繫——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辨證統一;動中有靜——絕對運動中包含著相對靜止;靜中有動——相對靜止中包含著絕對運動。四、量變與質變任何事物在保持自身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它還在進行著量的變化(見P35)。五、運動的基本形式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概括為以下六種:(1)機械運動——指的是物體的位置變動,是最簡單、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它的物質基礎是物體。(2)物理運動——指分子、電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的運動,它的物質基礎是分子(熱運動)、光子(光運動)、電子、基本粒子和場等。(3)化學運動——指元素的化合與分解運動,它的物質基礎是原子。(4)生物運動——是生命的新陳代謝過程,它的物質基礎是蛋白質和核酸。(5)社會運動——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它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6) 思維運動——主體是人的大腦各種運動形式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轉化,簡單和低級的運動形式是複雜的高級運動形式的基礎,了解低級運動形式有助於解釋高級運動形式的起源和特點,研究高級運動形式有助於理解低級運動形式的性質和特點。六、物質的維度——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順序性和持續性(如一天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一月是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一年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而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或延展性(如任何物體都有一定的範圍,以及同他物的位置關係)。一切運動著的物質都有其時間和空間的存在形式,也只有在一定的時空中才能存在、運動和發展。在牛頓經典物理學中,時空是絕對的、不變的,物體在絕對不變的時空中運動。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指出時空是客觀存在的,但又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假如我們與光保持同步運動,那麼我們會感到光是不動的,時間是停止的。假如我們以超光速運動,那麼我們會感到時間在倒退,光在退行。在高速運動的物體上,我們會感到時間減慢,空間縮短。所以科學幻想小說中講乘宇宙飛船在太空高速飛行,在宇宙遨遊,回來會產生天上才幾天,地上已幾年的感覺。太陽的空間尺度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大小按百年周期在變化,本世紀80年代發現它一年縮小了1314公里,但它又會膨脹,這就是太陽的脈動。地球的空間範圍也在變化,體積在增大,地球與月亮之間的空間距離也在拉大。地球自轉的時間也在變化,40億年前一天只有8小時,9億年前一天是18小時,36000年前一年長達480天,現在一年是365天。時空確實是相對的。時間與空間伴隨宇宙大爆炸而產生。宇宙大爆炸開闢了物理運動場,時間與空間是場的結構,也是物理運動的自由度,可以統稱為「維」,定義為 S ={T,L}。其中,T 為時間,L 為空間,S 為時空關係的集合。「維」表示方向。由一個方向確立的空間模式是一維空間,一維空間呈現直線性,只被長的一個方向確立。由兩個方向確立的空間模式是二維空間,二維空間呈面性,被長、寬兩個方向確立。同理,三維空間呈體性,被長、寬、高三個方向確立。四維空間呈時空流動性,被長、寬、高和時間四個方向共同確立。人類社會的萬千事物都只能存在於長、寬、高確立的空間和與時間的接觸點「現在」所構成的生存模式中。空間的測量:孤立的點是零維空間,我們直接通過計數來測量。線是一維空間,我們也稱作線性空間。測量一維空間要用到長度單元,我們稱長度單元是一維空間的線性度量單元。測量二維空間要用到面積單元,我們稱面積單元是二維空間的線性度量單元。測量三維空間要用體積單元,我們稱體積單元是三維空間的線性度量單元。零維空間是間斷空間;自然維空間(維數為自然數)是連續空間。連續空間必須線性化以後才可進行測量。空間的線性化就是對一個空間線性度量單元的選取過程。在歐氏幾何中,用長、寬、高三個維度來表示立體空間,即我們常說的三維空間。愛因斯坦相對論把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聯繫起來,統一起來,把物質運動置於四維時空中。但在羅巴切夫斯基幾何中,在黎曼幾何中,空間是彎曲的。因為假如我們在歐氏幾何小尺度範圍看,地球上的大地是平直的。但在非歐幾何大尺度範圍看,地球上的地面實際上並不平直,而是一個彎曲的球面。質量與能量的本質 :質量的本質是空間;能量的本質是時間。溫度與壓強的本質:溫度的本質是能量,也就是時間。壓強的本質是質量,也就是空間。時間與空間的真貌:空間、時間、質量、能量、壓強與溫度的測量都是對於一定的度量單元而言的。在選取恆定的有限度量單元的條件下,它們都成為絕對的物理量。使用恆定的有限度量單元測量宇宙時間的時候,時間是無始無終的,而且時間流速是恆定不變的。這就是牛頓數學時間。使用恆定的有限度量單元測量宇宙空間時,你會發現它是一個平滑的無邊無際的歐幾里得三維空間。我們的宇宙空間就是時間與空間的黑白複合空間。時間與空間相互佔據。空間的運動形成時間,時間的運動形成空間。我們體驗到的時間流速與空間度量單元的大小成反比。我們取的空間度量單元越大,時間流速越慢。生物體的體積越大,它的空間度量單元越大。因此,生物體的體積越大,它的時間流速越慢。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體積越小的生物物種自然壽命越短,體積越大的生物物種自然壽命越長。我們體驗到的時間流速與環境溫度成正比。溫度高的地方時間流速快;溫度低的地方,時間流速慢。有研究證實:生活在熱帶的人的平均壽命比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人的平均壽命要短。當然,誰也不會忘記,食物放在冰箱里會保持新鮮更長時間。我們甚至可以推論:原子鐘在寒冷的環境中比在熱的環境中走得慢。因此,那個據說證實了相對論的鐘慢尺縮現象的原子鐘之所以走的比地面上慢,是因為在太空中它所處的環境溫度比地面上低許多。時空結構當代物理學的超弦理論,已發展為膜理論,需要十一維時空,而我們說時間只有一維,那麼,另外十維空間在哪裡?依據廣義相對論把萬有引力解釋為時空彎曲,可知萬有引力等價於一維時空。同理,人類已知的萬有引力、核弱力、核強力、光、電、磁共六種力,它們分別等價於一維時空,共六維時空。所以,在人類已知的六種力中,除了等價於時間的一種力外,其餘五種力又分別等價於可彎曲的一維空間,此類空間可以彎曲,故稱自由空間。其彎曲幅度取決於力的大小。黑洞理論黑洞是在宇宙大爆炸時產生的空間扭曲現象。由於空間扭曲在周圍造成了無比大的引力場,引力場的效果大到可以吸住光線(很多光子)導致人眼睛看過去就是一片漆黑。1976年,霍金稱自己通過計算得出結論,他認為黑洞在形成過程中,其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但是,理論中提到的黑洞輻射中並不包括黑洞內部物質的任何信息,一旦這個黑洞濃縮並蒸發消失後,其中的所有信息就都隨之消失了。這便是所謂的「黑洞悖論」。最近,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的科學家尼科德姆·波普瓦夫斯基使用修正過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即ECKS重力理論來分析計算黑洞中基礎粒子的旋轉動量(或稱為角動量),計算出時空的幾何特性——扭力,扭力可以抵消重力,從而得出結論:每個黑洞中都可能存在一個全新的宇宙,而我們所在的宇宙就可能身處黑洞中。他說:「或許銀河系和其他星系中央的巨大黑洞就是通往不同宇宙的橋樑。」他說,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所闡述的黑洞中的物質無限壓縮至無窮密度產生「奇點」不同,其實時空會像彈簧一樣,物質會出現反彈並不斷膨脹。這種反彈現象源於時空扭力對重力產生的反斥力,或許正是這種反斥力現象創造出了如今還在不斷膨脹的宇宙。七、能量(1)什麼是能量?物體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動量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兩股作定向運動的電流可以用電流強度、電壓、功率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但是,當運動形式不相同時,兩個物質的運動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一切運動著的物質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運動形式的通用尺度。物質運動有多種形式,表現各異,但可互相轉換,表明這些運動有共性,也有內在的統一的量度,即能量,簡稱「能」。所以,能量是物質運動的量化轉換,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質運動規模的統一的客觀尺度。(2)能的形式:相應於不同形式的運動,分為機械能(動能)、位能、分子內能(熱能)、化學能、電能、光能、原子能等。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著的,在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空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體現;時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體現;引力屬性是物質在運動過程由於質量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體現;電磁屬性是帶電粒子在運動和變化過程中的外部表現;等等。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於每一個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存在相應的能量形式,例如:與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動能;與分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熱能;與原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化學能;與帶電粒子的定向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電能;與光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光能;原子核內部的運動形式是原子能等等。當運動形式相同時,兩個物體的運動特性可以採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學量來描述和比較。(3)能量的轉換與能量守衡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不變。能量的各種形式通過作功、傳熱等方式進行轉換。摩擦生熱是通過克服摩擦做功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水壺中的水沸騰時水蒸氣對壺蓋做功將壺蓋頂起,表明內能轉化為機械能;電流通過電熱絲做功可將電能轉化為內能等等。某種形式的能減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減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某個物體的能量減少,一定存在其他物體的能量增加,且減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能量守恆的具體表達形式:保守力學系統:在只有保守力做功的情況下,系統能量表現為機械能(動能和位能/勢能),能量守恆具體表達為機械能守恆定律。熱力學系統:能量表達為內能,熱量和功,能量守恆的表達形式是熱力學第一定律。相對論力學:在相對論里,質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轉變。計及質量改變帶來能量變化,能量守恆定律依然成立。歷史上也稱這種情況下的能量守恆定律為質能守恆定律。總的流進系統的能量必等於總的從系統中流出的能量加上系統內部能量的變化,能量能夠轉換,從一種形態轉變成另一種形態。系統中儲存能量的增加等於進入系統的能量減去離開系統的能量。(4)能的量度能量在物理中的符號一般是E,其國際單位是焦耳J。此外,常用的還有千瓦小時kWh和卡cal、千瓦時。 在原子物理和粒子物理中還常使用電子伏:1 eV = 1.602 176 462(63) · 10-19 J。(5)質能關係在狹義相對論中,能量和另一個重要物理概念即質量聯繫在一起了,建立了質能關係公式:E=mc2,這個公式更深刻地闡明了能量的物質性,表明兩者存在某種深刻的聯繫。即質量和能量就是一個東西,是一個東西的兩種表述。質量就是內斂的能量,能量就是外顯的質量。正如愛因斯坦而言:「質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質量。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八、暗能量21世紀初科學最大的謎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宇宙中,暗物質的能量是人類已知物質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類已知的核反應為例,反應前後的物質有少量的質量差,這個差異轉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卻可以使物質的質量全部消失,完全轉化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質能量的14倍以上。什麼叫暗能量?它是一種不可見的、能推動宇宙運動的能量,宇宙中所有的恆星和行星的運動皆是由暗能量來推動的。之所以暗能量具有如此大的力量,是因為它在宇宙的結構中約佔73%,占絕對統治地位。宇宙的運動都是旋渦型的,所以暗能量總是以一種旋渦運動的形式出現。所以,在暗能量的旋轉範圍內能形成一種旋渦場,我們稱之為暗能量旋渦場,簡稱為旋渦場。我們用En來表示太陽系的暗能量,用Ep來表示物質繞太陽系中心運動的總動能。當En=Ep時,太陽系旋渦場處於平衡狀態,它既不會膨脹也不會收縮。但當En衰退時,太陽系旋渦場就會收縮,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就會向太陽靠近。九、事物的永恆發展事物的運動、變化與發展。事物的相互聯繫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導致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使事物原有的狀態和性質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地球和太陽的相互作用構成地球繞太陽的運動,並引起地球上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比如四季更迭、寒暑易節、日食月食、風雲變幻等。一定形式的運動都意味著一定的變化: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會引起物體位置的變化,物理運動是物質分子狀態的變化,化學運動是物質化學成分的變化,生物運動是生物肌體的變化,社會運動會引起社會有機體的變化,等等。總之,聯繫構成運動,運動引起變化,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展。發展的本質。發展是運動變化的結果,但並非任何的運動變化都是發展。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的過程性。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過程就是指事物自身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一切事物,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中的一切現象都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向前發展的。十、十大宇宙驚奇茫茫宇宙,浩瀚星空。這是一個對於人類來說充滿種種疑團而又神秘的空間,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結構與發展、以及未來、地外文明等等。這是人類自古以來一直在探索、苦苦思考的問題。然而苦於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一直難以解開這些疑團,於是也就出現了當今種種關於這方面的猜想的宇宙觀和學說,目前比較流行的有宇宙大爆炸理論、平行宇宙理論、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以及宇宙膨脹理論、宇宙全息論等等,對於這些理論目前人們還無法用充足的事實(或實驗)來加以證實,也只能是解釋個別或部分現象。儘管我們對宇宙的了解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但我們只能看到不超過2%的宇宙,以下是我們已經知道的宇宙最驚人的10個方面:1、所有人類都可以裝進一塊方糖。這是因為物質內部有著不可思議的空間。原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部分。與太陽系類似,在原子內部,電子圍繞一個極小的原子核運動。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把全世界進行壓縮,全人類將只有一塊方糖大小。因為我們99.9%是空的。2、太陽就算是香蕉做的也會一樣熱。太陽中心由於質量很大,所以溫度超過1500萬攝氏度,一切物質(究竟是什麼物質已經不重要了)都呈離子狀態。任何同等質量的東西聚集一起達到這麼高的溫度,即使是百萬億根香蕉集中在一起也會獲得與太陽一般的溫度。3、96%的宇宙是看不見的。組成人類、地球、行星和恆星的物質只佔宇宙質量的4%。我們了解的物質僅占宇宙的一半。23%的宇宙由看不見的暗物質組成,它的存在是因為它的引力可以拉伸恆星。還有73%的宇宙是由暗能量組成,它充斥著整個宇宙,並具有排斥力。如果你能發現宇宙看不見的96%,諾貝爾獎正在向你招手呢。4、我們現在看見的日光是三萬年前發出的,而現在生成的日光在三萬年後才到達地球。因為太陽的密度非常大,使內部核爆炸產生的光很難釋放出來。假設暢行無阻,無須數秒即可抵達地球,而實際非常複雜的過程則需要3萬年。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接受到的日光是最後一次冰川時期生成的。5、生活在一樓的人變老速度比五樓的人更慢。這是因為愛因斯坦的萬有引力理論說,引力更強的地方時間更慢。一樓比五樓距離地心更近,因此引力更強,人變老的速度也就更慢。當然,這種效應是非常微小的。6、你的電視機接收的電波中有1%直接來自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起源於像火球一樣的大爆炸,充斥整個宇宙。大爆炸至今137億年來,仍在我們周圍擴張,但已經冷卻下來了,其殘餘形式不是可見光,而是微波,與電視機經常接收到的一樣。7、一個原子可以同時位於兩個不同的地方,相當於你可以同時出現在新澤西和北京。這不僅是事實,而且在實驗室中甚至可以觀察到一個原子同時位於兩個地方,或者至少可以觀察到其後果。目前世界上有種專業專門開發原子的這種能力。(宇宙全息論)8、100萬個宇宙的信息可以裝進一個1GB大小的快閃記憶體中。因為根據宇宙的標準模型,宇宙是從一個極小的空間膨脹而來的(宇宙膨脹理論)。9、我們每呼吸一次,就能吸入一個曾被瑪麗蓮·夢露呼吸過的原子。這是因為原子非常小,填滿一頁紙的厚度需要1000萬個原子。瑪麗蓮·夢露呼出的原子足可傳遍整個大氣層,所以我們每呼吸一次都會吸入一個由她或塞萬提斯或某隻恐龍曾經呼出的原子。10、宇宙之外存在著無限數量的你的複製品正在閱讀無限數量的同一篇文章。這是科學家不想讓你知道的秘密,因為這讓他自己也很茫然(平行宇宙理論)。根據量子論標準模型合成的宇宙標準模型,可能存在與我們的宇宙平行的無限數量的宇宙。可能會有某種理論證明我們現在對宇宙的認識和量子論是錯誤的,而在平行宇宙中也可能存在無限數量的我們的複製品。第三章 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在事物的運動發展過程中,既有偶然的轉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穩定的方面。規律這一範疇,揭示的就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一、任何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規律就是物質運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繫。規律和物質一樣,具有不依賴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性,因而又叫客觀規律。任何人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任何一條客觀規律,如果違背了客觀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二、物質運動規律的特點是:客觀性,穩定性,普遍性,重複性。1、客觀性——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不能被創造、改變、消滅、廢除。相反,人的意識活動要受規律的支配。荀子名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而輟廣。」認為:規律是「客觀精神」外加給事物的——客觀唯心主義;「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康德)——主觀唯心主義。2、規律是事物內部的本質的聯繫。任何規律都是事物的內在根據和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繫。例如:萬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體之間的本質聯繫;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原子序數之間的本質聯繫;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規律揭示了物質生產方式的內容及其本質聯繫。規律(本質)和現象的聯繫和區別 :區別現 象本質個別的、片面的,事物本質多方面的具體表現同類現象中的一般的、共同的東西多變易逝,具有較大的流動性相對平穩表面的內在的, 深刻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運用抽象思維才能把握聯繫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總之,規律與現象密切聯繫,規律總要通過它的現象表現出來。3、規律是事物發展中的必然聯繫(必然性)任何規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確定不移的趨勢,不以偶然性為轉移。例如:人類社會必然由低級社會形態向高級社會形態發展,暫時的曲折倒退,不能改變歷史前進的總趨勢。必然性—— 不可避免、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只能這樣不能那樣);偶然性——可以避免、不一定發生,不確定的(某種搖擺偏離)(守株待兔)。4、規律是事物發展中穩定的聯繫(重複性、普遍性)任何規律都是同類現象背後的共性,是豐富多彩的現象背後的穩定聯繫。規律的穩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對重複性。只要條件具備,某種合乎規律的聯繫就會重複出現。是什麼不是什麼規律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聯繫?本身固有的外部強加的內部本質的表面現象的確定必然的偶然出現的穩定重複的多變不定的結論——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發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附:規律與規則的關係區別規 律規 則含義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人們制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性質獨立於人的意識而存在,不能被創造、改變、消滅或廢除,是客觀的可以修改、補充或廢除,屬於人的意識(認識)範疇,是主觀的作用方式客觀地、自發地發生作用依靠人們的自覺遵守來發揮作用聯繫正確的、合理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三、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聯繫與區別自然與社會是不可分離的。自然規律的作用與社會規律的作用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無論是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都是客觀的,都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有著原則的區別。社會發展的自為性與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並不矛盾,它們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歷史的最終結果是從許多單個人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的,互相交錯的個人力量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是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的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所以,到目前為止的歷史總是象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四、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此段與第五章第5題P38相同,但論述角度不同,故無法合併)世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認識這些規律,對於客觀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1、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在有一系列規律和範疇構成的唯物辯證法的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是實質和核心。之所以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這是因為: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麼會發展的問題;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中心線索,是理解其他規律和範疇的「鑰匙」;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可見,對立統一規律在辯證法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核心不能代替全體,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範疇都具有對立統一規律不能容納的內容。而且,實質和核心也是同其他辯證法要素相比較而顯現,相聯繫而存在,抹殺其他要素的相對獨立價值,所謂實質和核心就不存在。2、矛盾同一性和矛盾鬥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作為哲學範疇早已有之。在西方,古希臘時期人們把論證和分析命題中的矛盾,以及在談話中揭露對方論斷中的矛盾並克服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叫做辯證法。康德認為,人的理性內在的包含矛盾,即「二律背反」。黑格爾進一步把矛盾視為事物發展普遍法則。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矛盾的觀點十分豐富。中國很早就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等命題。《易經》中的一個基本觀點,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以後的思想家們對矛盾概念作了許多生動闡述,如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存」,晉國太史史墨的「物生有兩」,孔子的「和而不同」、「執兩用中」,王安石的萬物「皆各有偶」、「偶中又有偶」,朱熙的萬物「無獨必有對」、「萬物皆有兩端」,以及「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並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存在著由此達彼的橋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鬥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這種性質和趨勢因矛盾的本質不同,分為對抗型和非對抗型。凡矛盾都具有鬥爭性,但矛盾鬥爭形式是多樣的。矛盾同一性和矛盾鬥爭性不是彼此分離的,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反過來,沒有同一性就沒有鬥爭性。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鬥爭是同一中的鬥爭。矛盾之為矛盾,便是兩者的結合,失去其中一種都不成其為矛盾。矛盾同一性和矛盾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對立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發展是在矛盾統一體中的發展。第二,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達到共存、共贏。第三,同一性規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的趨勢。矛盾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第一,矛盾雙方的鬥爭促進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競長爭高,此消彼長,造成雙方力量發展的不平衡,為對立面的轉化、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第二,矛盾雙方的鬥爭,是一種矛盾統一體向另一種矛盾統一體過渡的決定力量。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就是對矛盾普遍性的簡明表述。其含義是: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舊的矛盾解決新的矛盾又產生。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和過程的矛盾各有其特點;二是同一事物或過程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係。4、量變與質變、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事物的聯繫和發展都採取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和形式。質是一事物區別於它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是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關係表示的規定性,事物的量和質是統一的,量和質的統一在度中得到體現。度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範圍,度的兩端叫關節點和臨界點,超出度的範圍,事物就轉化為它物。度的哲學範疇啟示我們,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適度的原則。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的不顯著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中斷。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是: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任何事物的變化都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沒有量變的積累,質變就不會發生。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單純的量變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5、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轉化事物聯繫和發展都要經過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為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運動。事物內部都存在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維持現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現成事物滅亡的因素。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第二,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任何新事物都是從特定的舊事物發展而來,只有經過否定,舊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轉變。第三,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繫的環節,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因而新舊事物間存在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聯繫。第四,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既變革又繼承。辯證否定觀要求我們對待一切事物要採取科學分析的態度,反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否定觀。否定之否定規律對於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發展曲折性和前進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五、其他規律舉例及其適用領域範圍:慣性規律——宏觀物體機械運動;遺傳規律——生物界;自然選擇、生存競爭、新陳代謝——生物界;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狀況規律——社會發展領域;萬有引力規律——整個宇宙;自由落體規律——自由落體(任何沒有支點和懸掛點的物體在空氣中失去支持必然垂直下落)大氣變化規律——以氮、氧、氬為主的地球大氣;化學變化規律——原子分子;水文運動規律——水……第四章 物質運動規律是可認識的一、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認識就是人的意識活動過程:人的意識不僅採取感覺、知覺、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選擇建構,從而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們認識世界就是以認識世界的發展規律為目的,人們自覺地改造世界就是以事物的發展規律為依據。人的正確理想信念從何而來?只能來自於對規律的深刻把握。認識必然才有自由;違反規律必受懲罰。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唯物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要表現在:第一,意識是主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確定反映什麼、不反映什麼、怎樣反映,表現出主體的選擇性。第二,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第三,意識對客觀世界有改造作用。意識能動性不限於從實踐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動的目的、計劃、方法等觀念的東西,更重要的在於以這些觀念的東西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的存在」著的模型、藍圖實現出來,變為客觀現實。意識的主動性、目的性、計劃性、創造性及其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恩格斯說,意識是地球上「美麗的花朵」,這是對意識作用的生動描繪。的確,幾千年的人類歷史,創造了令人自身都讚嘆不已的世界文明。從洪荒之世到現代科技革命,從蔡倫的造紙術到飛船遨遊太空,無不打上意識的印記,無不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創造精神。三、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係: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要達到預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如果不符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因此,正確理解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係,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一個重要問題。首先,遵循客觀性原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人的活動都是有意識的活動,只有那種按照客觀規律去改造世界的活動才是真正的自覺活動。人們的目的必須以客觀事物的規律為基礎,脫離或違背客觀規律的目的不能有效地指導人們的自覺活動。其次,把握能動性原則:人們通過自覺活動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實質就是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在實踐基礎上的互相轉化。第三,堅持實踐性原則:實踐是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內在統一的現實基礎四、認識論(Epistemology)。1、認識論是探討人類認識的本質、結構,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係,認識的前提和基礎,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認識的真理標準等問題的哲學學說。又稱知識論。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從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一唯物主義原理出發,把認識的發展同社會實踐的歷史發展結合起來,把認識過程的辯證法同客觀實在過程的辯證法統一起來,成為徹底唯物主義的能動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②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觀點;③對立統一的觀點;④實踐的觀點。3、唯心主義認識論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堅持從意識到物質的認識路線,反對唯物主義反映論,否定或歪曲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否認真理的客觀性,鼓吹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調和科學和宗教,走向信仰主義。不可知論否認客觀世界可以被認識。五、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是科學認識的任務1、任河一門科學都以研究某種規律或規律群為己任。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物理的萬有引力規律、化學的元素周期率、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規律、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等,都是各門學科所揭示的事物運動的規律……。可見,科學就承擔揭示事物運動的規律的任務,規律是科學研究的對象。2、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實際上是科學群。3、科學體系本質上是規律體系的理論反映。第五章 提高認知能力一、 提高認知能力就是要努力揭示事物運動的規律。探索規律是一個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過程。認識客觀事物,必須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規律。現象與本質的關係:現象與本質是對立統一的。現象在客觀上有真假之分,在主觀感覺上容易被假象迷惑而會形成錯覺:真象與假象的關係:真象假象區別指從正面直接表現本質的現象以否定方式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聯繫真象與假象都屬於客觀範疇,都是客觀的東西,是本質的表現形式錯覺與假象的關係:錯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錯誤感知,是對被感知的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既不屬於客觀事物,也不是客觀事物本質的某種體現,它表明的是客觀事物與主觀反映者之間的矛盾。)錯覺與假象的關係假象錯覺區別含義假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錯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錯誤感知,是對被感知的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性質客觀範疇主觀範疇聯繫假象是引起錯覺的一個主要原因,錯覺是由於人們受假象迷惑的結果。二、提高認知能力就是要使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反覆進行,不斷深化,不斷擴展,不斷向前推移變化。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認識: (1)整個客觀世界的層次是無限的,所以認識要不斷深化。 (2)整個客觀世界在廣度上是無限的,所以認識要不斷擴展。。 (3)事物是永恆地運動變化發展的,所以認識要不斷地向前推移。 深化認識,發展認識的過程:一個認識過程包括兩個階段:(l)由感性認識(感覺-知覺-表象三種互相聯繫、依次發展的形式)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意象)——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2)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去——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如此往複進行。總之,人的認識必須無限地深化發展,這樣才能適應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三、提高認知能力的第一階段——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思維方式:主要有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等。 1、歸納與演繹是人類思維從個別到一般,又由一般到個別的最常見的推理形式。歸納法,指的是從許多個別事例中獲得一個較具概括性的規則。這種方法主要是從收集到的既有資料,加以抽絲剝繭地分析,最後得以做出一個概括性的結論。歸納法有三種方式:①普通歸納法是枚舉歸納法,是根據某類中的一些(非全部)對象所具有的某種屬性,推出該類全部對象都具有這種屬性。②因果關係歸納法,主要用於事物現象在時間上前後關係的場合,從中找出有因果性的聯繫。③完全歸納法是根據某些事物中每一個對象都具有的某種屬性,推出這類事物全體對象都有這種屬性的一種歸納法演繹法,則與歸納法相反,是從既有的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導出個別性結論的一種方法。由較大範圍,逐步縮小到所需的特定範圍。演繹法是前提蘊含著結論的推理,只要前提真結論必然真。演繹法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論式,它包括:①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或一般性假設;②小前提,是關於所研究的特殊場合或個別事實的判斷,小前提應與大前提有關;③結論,是從一般已知的原理(或假設)推出的,對於特殊場合或個別事實作出的新判斷。假說演繹法是演繹的創新思維。它的特點是從假說核心的理論觀點中推導出解釋已知的事件,或是預見未知的事件,或是實現主觀創造物。例如,愛因斯坦根據自己創立的廣義相對論,推出光線在引力場中必定是彎曲的。他預測星光在太陽表面附近通過時將會偏折、並能在日全食期間觀察到。後來,果然各項觀察都證明了這個預言。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優點是能體現眾多事物的根本規律,且能體現事物的共性。但它是一種或然性的推理,缺點是容易犯不完全歸納的毛病。演繹法是從一般到特殊,是一種必然性推理,其結論的正確性取決於前提是否正確,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邏輯規則。優點是由定義根本規律等出發一步步遞推,邏輯嚴密結論可靠,且能體現事物的特性。缺點是演繹的結論不能超出前提的範圍,因而縮小了範圍,使根本規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現。歸納法和演繹法在應用上並不矛盾,有些問題可採用前者,有些則採用後者。而更多情況,將兩者結合著應用,則能收到更好的效果。2、分析與綜合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綜合就是在思維中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分析與綜合的結合是由事物的客觀性質決定的。要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既要對事物的各個要素,各個部分,各種關係,進行分析。又要在分析的基礎上從整體上進行綜合。分析和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只有對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從整體上進行正確的綜合,從而真正認識事物。只有對事物各要素從內在聯繫上加以綜合,才能正確認識整個客觀對象。分析是為了綜合,不綜合,分析也失去了意義;3、理性思維類型與模式①抽象思維(即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即直感或形象再造)、靈感思維(即頓悟,由顯意識與潛意識偶觸而迸發)[注]:似乎記得以前給許睿講過形式邏輯,可讓他複習一下: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也涉及一些簡單的邏輯方法的科學。概念、判斷、推理是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要素。概念的兩個方面是外延和內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範圍大小,內涵是指概念的含義、性質;判斷從質上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從量上分為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和單稱判斷;推理是思維的最高形式,概念構成判斷,判斷構成推理,從總體上說人的思維就是由這三大要素決定的。它要求思維滿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這四條規律要求思維必須具備確定性、無矛盾性、一貫性和論證性。②發散式思維(包括求異性思維、同異並求思維,即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思路得出多種答案或結論)、收斂式思維(包括輻合思維、求同思維也叫聚合式思維,即從給定的多種相關信息中得出一種有效的合理的答案或結論)、展開-整合式思維。③前瞻性思維包括超前思維和決策思維④常規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指以新異、獨創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合理想像就是「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合理想像在發現性的認識活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發明創造,很多科學理論的提出都萌芽於合理的想像。創造性思維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於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性思維,很重要的是敢於打破常規,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敢於獨闢蹊徑,標新立異。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就是創新。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思維形式的反常性、突變性、跨越性,思維過程的辨證性,思維空間的開放性,思維成果的獨創性,思維主體的能動性。⑤創新思維——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枝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知識創新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四、提高認知能力的第二階段:理性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實踐實踐就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1、實踐的基本特徵:①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②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③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2、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①生產實踐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②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作用。③科學實驗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重要。3、實踐和認識的關係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③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④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認識則把實踐引入歧途。4、群眾是實踐的主體:①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5、同群眾實踐相結合:①要相信群眾。②要依靠群眾。③要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④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6、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關係①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方法;總之是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②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③在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五、提高認知能力必須掌握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對現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提高思維能力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法作為自然、社會、思維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的統一客觀辯證法是指客觀事物或客觀存在的辯證法,即客觀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形式呈現出的各種物質形態的辯證運動和發展規律。主觀辯證法是指人類認識和思維運動的辯證法,即以概念作為思維細胞的辯證思維運動和發展的規律。唯物辯證法既包括客觀的辯證法也包括主觀的辯證法,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認識論的統一。2、唯物辯證法是科學的認識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由於世界本來就是普遍聯繫,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因此,當馬克思主義唯物地解決世界的本原的問題時,已經內在地包含了辯證法。同樣的道理當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規律時,也內在地包含了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的一系列規律和範疇,都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3、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方法。4、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① 對立統一規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和事物之間都包含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事物的運動發展在於自身的矛盾運動,矛盾的鬥爭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一般和個別)統一於客觀事實。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和動力,它貫穿於唯物辯證法其它規律和範疇之中,是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②量變質變規律: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產生新質,然後,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和必要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形式和形態。③否定之否定規律: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內部的肯定和否定兩方面矛盾鬥爭的結果,是事物自我發展的過程,但是否定並不是全盤拋棄,而是「揚棄」,是克服和保留的統一。新事物否定舊事物然後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發展。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即事物的發展表現為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5、唯物辯證法的五大範疇:是對事物最普遍的辯證關係的概括和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即辨證邏輯),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繫和發展。①內容和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必須通過形式表現,形式對內容具有反作用,內容和形式存在於統一體中,不可分割。② 現象和本質:本質和現象是揭示客觀事物內部聯繫和外在表現之間相互關係的範疇,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現象是外在的、個別的、具體的、片面的、豐富的、生動的,而本質則是內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單純的。但是二者又是統一的,沒有脫離本質的現象也沒有脫離現象的本質,現象是本質的外露和表現,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本質,二者不可分割。③原因和結果:二者相互對立表現在:在特定的界限和範圍內,原因和結果具有確定的界限和先後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結果就是結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顛倒。二者相互統一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④可能性和現實:二者相互對立表現在:可能性是潛在的、尚未成為現實的東西,現實則是已經存在的東西。二者相互統一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滲透,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⑤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範疇。二者相互對立表現在:二者產生的根據不同,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二者相互統一表現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滲透,在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互相過渡。(6)唯物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觀點: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它的總特徵,辯證法的三大規律都是講發展的,五大範疇都是講聯繫的。①聯繫的觀點:物質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聯繫是指事物內部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作用。聯繫是客觀的、普遍的,聯繫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②發展的觀點:物質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世界,運動是宇宙間一切的存在方式。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過程,它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是客觀的,有規律的。③一分為二的觀點:唯物辯證法主張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聯繫,又要承認它們之間的區別,既要看到事物運動的絕對性,又要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個別,又要看到一般。開啟孩子的心智寶庫目錄 …………………………………………………………..1第一章 科學思維是開啟孩子智慧寶庫的鎖鑰………………111、教子成才乃人生至要;教子之道在善讀善思(理性思維)2、大腦既是知識儲備庫又是思維加工廠3、人生幸福來自聰明才智4、智慧的建構既要儲備海量知識又要安裝智力程序體系5、思想維度的高低與層次6、思想維度的高低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7、思想維度高低決定一個人品格的高下8、思想維度的高低決定一個人心理素質的高低9、思想維度的高低是決定做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10、教子成才的關鍵在於努力培養鍛煉和提高孩子的思想維度11、教子成才趕上「新智力時代」潮流12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理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13培養高素質的傑出人才是國家民族的時代使命14、本教材主旨和導讀第二章 人腦意識的低級階段—感性認識..............40(一)感覺(二)知覺(特性:選擇性、意義性、整體性、恆常性)(三)表象(四)感性認識的加工、處理和儲存功能(感覺登記、模式識別、短時記憶、長時記憶、輸出器)第三章 人腦意識的高級階段—理性思維………………………..46(一)什麼是理性思維(二)理性思維的特性:指向性、概括性、間接性(三)語言是思維賴以進行的載體(四)理性思維的基本方法1、分析與綜合2、比較與分類3、抽象與概括4、歸納與演繹(1)歸納法:完全歸納法、不完全歸納法(簡單枚舉法、科學歸納法)(2)演繹法: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5、邏輯與歷史(五)思維形式及分類第四章 邏輯思維與邏輯學………………………………………..86第一、廣義邏輯與狹義邏輯第二、現代邏輯背景下的邏輯一元論、多元論、與工具論(一)樸素邏輯(二) 工具邏輯:稱名邏輯、表象邏輯、形式邏輯(三)辨證邏輯(四)現代邏輯與應用邏輯1、歸納邏輯——概率邏輯、模態歸納邏輯2、時態邏輯3、數理邏輯4、模糊邏輯(五)學會邏輯思維的意義第五章 形式邏輯………………………………………………….133(一)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要素(=思維的三大基本形式)1、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2、形式邏輯思維的特徵3、揭示概念內涵與外延的邏輯方法4、概念5、判斷:直言判斷、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6、命題:原命題、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7、推理(1)演繹推理: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2)歸納推理(3)類比推理(二) 形式邏輯的四大基本規律1、同一律2、互相矛盾和反對3、不矛盾律及其邏輯要求4、排中律及其邏輯要求5、充足理由律(三)一些簡單的邏輯推理題(四)形式邏輯與其它邏輯的關係1、形式邏輯與樸素邏輯的關係2、形式邏輯與工具邏輯的關係3、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的關係第六章 辯證邏輯思維……………………………………………..172(一)辯證邏輯=唯物辯證法1、辯證邏輯的含義2、辯證邏輯的性質3、辯證邏輯與唯物辯證法和形式邏輯的關係4、唯物辯證法的歷史發展(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1、對立統一規律2、質量互變規律3、否定之否定規律4、實踐是檢驗思想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三)辨證思維形式和辯證邏輯思維方法(四)唯物辯證法的五大範疇1、內容和形式2、現象和本質3、原因和結果4、可能和現實5、偶然性和必然性(五)唯物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觀點1、聯繫的觀點2、發展的觀點3、一分為二的觀點(六)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七)辯證邏輯的意義作用和爭論第七章 形象思維....................................192(一)形象思維的概念(二)形象思維的作用(三)形象思維的特性:形象性、想像性、非邏輯性、粗略性、直接性、敏捷性、創造性、思維結果的可描述性、情感性(四)形象思維的基本形式:直感、意象、想像(五)形象思維的方法:模仿、想像、組合、移植(六)如何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第八章 創造性或創新思維(非理性思維)……………………200直覺思維(靈感思維)1、內涵2、產生原理3、功能作用4、特點:獨創性、非自覺性、意象性、突發性、模糊性、互補綜合性5、方法:久思而至、夢中驚成、自由遐想、急中生智、另闢蹊徑、原型啟示、觸類旁通、豁然開朗、見微知著、巧遇新跡6、強化辦法7、訓練培養8、養生方法9、實際案例第九章 理性思維的方向性分類.........................214(一)發散思維(特性: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多感官性)...214(二)收斂思維(特性:封閉性、連續性、求實性、聚焦法)…...217(三)立體思維………………………………………..……2201、立體思維的意義2、立體思維的要求3、立體思維的角度4、立體思維的特徵5、立體思維與點、線、面思維的比較6、立體思維的案例分析(四)平面思維……………………………………………2351、平面思維的概念2、平面思維與立體思維3、平面思維模式舉例(五) 逆向思維……………………………………………2361、逆向思維的概念2、逆向思維的特點:普遍性、批判性、新穎性3、逆向思維的方法4、逆向思維的趣味應用5、逆向思維的優勢6、逆向思維法三大類型:反轉型、轉換型、缺點逆7、逆向思維的應用(六)側向思維(觸類旁通思維)……………………2451、側向思維的概念2、側向思維的特點3、側向思維的舉例4、側向思維的應用方法:側向移入、側向轉換、側向移出5、側向思維形式(七)橫向思維…………………………………………2491、橫向思維的概念2、促進橫向思維的方法3、橫向思維與垂向思維相4、愛德華簡介5、中國企業管理如何應用橫向思維方式(八) 縱向思維…………………………………………………255(九)多路思維…………………………………………………2581、多路思維的概念2、多路思維的訓練(十)加減思維……………………………………………………259(十一)簡化思維…………………………………………………260(十二)類比思維…………………………………………………262(十三)U型思維………………………………………………….268(十四)換位思維…………………………………………………274(十五)質疑思維…………………………………………………276(十六)移植思維…………………………………………………281(十七)組合思維…………………………………………………2861、組合思維的概念2、組合思維的特徵:創新性、廣泛性、時代性和繼承性3、組合思維的形式:同類組合、異類組合、重組組合、共享與補代組合、概念組合、綜合4、組合思維的方法:主體附加法、二元坐標法、焦點法、形態分析法5、組合思維的啟示第十章 系統思維……………………………………………2931、系統思維的概念2、系統思維的淵源3、系統思維的特點: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動態性、綜合性4、系統思維的方法:整體法、結構法、要素法、功能法..第十一章 混沌創新思維………………………………3041、混沌創新思維的概念2、混沌創新思維的特點:耗散性、耦合性、邊界性、自相矛盾性3、混沌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智力激勵法、移植法、信息交合法、奧斯本檢核表第十二章 公共決策思維………………………………….3101、公共決策思維的概念2、公共決策思維的類型:完全理性思維、經濟合理思維、漸進思維、順序決策思維、劇烈變革思維、無為思維、創造性思維、集體思維3、公共決策思維的方法: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類比法、隱喻法、群體生態法、巴拉姆驢子思維法、理想方案思維法、簡單矩陣思維法4、博弈思維5、共贏思維第十三章 錢學森的綜合集成思維和大成智慧……………..3441、綜合集成思維的提出2、綜合集成思維理論與技術3、綜合集成工程4、大成智慧思維方式(1)大跨度思維方式(2)整體思維方式(3)綜合集成思維方式(4)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思維方式(5)靈感思維方式第十四章 創新思維的障礙和病態思維障礙………………3441、創新思維障礙:慣性思維(思維定勢)、偏見思維2、病態思維障礙:思維奔逸、思維遲緩、思維貧乏、思維散漫、思維破裂、贅述、思維中斷、思維被奪、思維插入、思維雲集、思維化聲、思維擴散、象徵性思維、語詞新作、邏輯性倒錯思維、強迫觀念【後附】看一眼哈佛,就會明白中國缺什麼!?…………….365第一章 科學思維是開啟孩子心智寶庫的鎖鑰1、教子成才乃人生至要;教子之道在善讀善思(理性思維)宋代理學家程頤說過: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依此推理演繹:教子成材,至樂;教子失敗,至痛。教子之道,善讀善思。善讀破萬卷,學問博而淵;善思高維度,智慧方超凡。善思乃良好性格形成之嚮導、高尚品德修身之涵養、新銳創新才智之關鍵。善思,即不停留在淺薄的感覺導向,而向科學的理性思維躍升。善思,集創新思維之大成,乃成功人士之至要。故爾,教會孩子科學思維是開啟孩子心智寶庫之門。2、大腦既是知識儲備庫又是思維加工廠人類的大腦,已經進化成一個高度完善高度組織複雜系統的特殊物質,是全宇宙最複雜的構造之一。人腦中總共有150萬億個突觸,將900億個神經元鏈接在一起進行信號傳輸。這些聯絡線構成了大腦中的迴路,使大腦中的任意一個部分子系統能夠與其它部分子系統進行「交流」。人的感覺器官對外界信息產生物理的或化學的反應,傳輸到大腦形成感覺。這些感覺在大腦迴路網路中彼此「交流」,並與網路中儲存的記憶信息對比、分析,按照其經驗原理作出判斷,這就是大腦的特殊機能——意識。思維是大腦的功能,尤其是大腦皮質的功能,思維表現為智能,而思維的泉源則是大腦所記憶的知識。正常人的腦子,都具有難以估量的意識潛能,既是座龐大的信息儲備庫,又具有信息加工運作(感覺-知覺-悟性等初級加工,理性思維高級加工,超理性思維的創新性加工)。但是,如果不讀書不吸收海量的知識去充實這個信息儲備庫,只能是一個空空如也的腦袋;同時,如果不學會思想更不努力提高思想維度即智能,只能是個蠢人。知識+智能=智慧。既無知識又無智慧的人在南方被蔑稱為「草包」,在北方被人罵作「榆木腦袋」,是人生的大不幸。天下父母誰都希望孩子一生幸福。3、人生幸福來自聰明才智什麼是幸福?人生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部分組成並運行。物質生活是人的生存基礎;生命延續及其活動有賴於源源不絕的物質供給(空氣、陽光、水和吃穿用行等生活必須和超需求揮霍奢侈品)。但物質生活又受到精神的支配和控制。物質生活的困窘皆源於精神生活的貧瘠。精神生活就是人的思想意識活動。人的精神生活包括四個方面的內涵或者叫四個向度:(1)怎樣思想?即思想方式方法及其規律,具體包括:感覺-知覺-悟性,理性思維方式方法和規律,超理性思維(靈感)即創新思維方式、思維障礙等;(2)怎樣做人?即指導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包括理想、信念、「主義」、信條、世界觀、人生觀、倫理道德、法治觀念等等;(3)怎樣謀生?學習知識、技能和經驗,包括博大精深的各種文化科學知識等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發展和創造;(4)怎樣生活?即心理素質,包括意志、情趣、氣質、性格、興趣、愛好、動機、需要、心態等等。在以上人的精神生活的四個向度中,「怎樣思想」(思維方式方法和規律)指的就是智慧,或者叫聰明、天資。「怎樣做人」就是人們常常強調的「靈魂」。「怎樣謀生」是知識彙集積累和技能。「怎樣生活」則是人的文化素質或秉性。在人的精神生活四個向度中,智慧(即思想方式方法)是基礎,是人取得靈魂、廣覽博識和修養文化素質的關鍵。智慧就是理性思維和超理性思維(靈感)方式方法。只有經過嚴肅認真的理性思維,才能理解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牢固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人也就有了「靈魂」。只有掌握理性思維和超理性思維(靈感)方式方法「竅門」,才能以智博識,精於學業和技能,進而轉識增智,不斷開拓創新。只有理性思維,人才能自知之明(明智),達致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命目的的反思,對行為方式的斟酌,對實踐事情的判斷和洞察,正確洞見,切中肯綮。自明、自省、自控、自製、自理、自立、自強、自得、自在、自娛自樂、開放、豁達,從而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和真正個性自由境界。這就是精神生活上的美好幸福的人生。因此,幸福來自聰明才智即智慧。智慧是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簡稱智能。智慧是人們生活實際的基礎。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沒有現代人智慧,就無法在現代社會中生存。4、智慧的建構既要儲備海量知識又要安裝智力程序體系智慧是由知識體系和智力體系及其多個子系統構成的複雜系統。知識就是識別萬物實體與性質的是與不是(稱為陳述性知識,包括最簡單的符號表徵到較為複雜的概念和最複雜的命題),認識客觀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稱為程序性知識,包括操作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是實踐經驗的固化,是人類的認識成果的積累,其初級形態是經驗知識,高級形態是系統科學理論。科學是系統化了的知識。知識只靠有經驗的人口頭傳授是落後的不夠的,只有讀書破萬卷才能取得全面的系統的知識,所以國家規定從兒童起至少必須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只能說獲得了最起碼的基礎知識而已,尚需分專業繼續學習。但是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成為書獃子。有名的「公知」易中天說:「中國教育的嚴重問題是只講知識,不教思考。其實,知識就像數據,方法就像程序,哪個更重要?沒有方法,沒有智慧,知識就是一堆"破銅爛鐵』。」動腦子思考就有個思維方式問題,思維方式構成了智慧的智力體系。知識體系好比智慧的磚瓦鋼筋原材料和零部件,智力體系就是工程建構程序方法和技術;就是解析知識,內化知識,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方法和能力。越是運用高維度的思維方式越能建構高層次的智慧。智慧遠比知識重要。任何時候,當「偉先生」(Mr Wisdom)和「賽先生」(Mr Science)站在一起時,首先要敬重的是「偉先生」,然後才是「賽先生」。缺乏智慧,人不可能很好地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知識對他起的將不是積極作用,而很有可能是消極作用,這是我們不能過分讚揚英國哲學家和所謂科學哲學家的一個原因。因此,要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完善的知識結構是基礎,高維度的思維方式是關鍵,兩者缺一不可。思維方式的培養與知識結構的完善有著很大關係。隨著知識結構的不斷豐富,知識模塊之間出現了各種聯繫,這些聯繫就體現出了不同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越完善,越接近於客觀世界(甚至是宇宙)的結構,那麼我們對客觀世界(甚至是宇宙)的認識也就越徹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思想維度也就越接近於客觀世界(甚至是宇宙)的維度,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就越接近於客觀世界(甚至是宇宙)的規律。再在已有知識結構中尋找可以與新知識(或知識領域)建立聯繫的生長點,看能否建立起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繫。能夠建立,就從該點出發,將新知識(或知識領域)融入原有知識結構,使之成為下一個新知識(或知識領域)的生長點;如果無法建立也沒有關係:可以暫時封存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使之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人之所以不敢接受已有經驗以外的事物,一個重要原因是怕失去自己已有的東西,怕自己受到損害。當然隨著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這種恐懼會逐漸化為烏有);然後進入未知的知識(或知識領域),完全按照它自身的基本概念、邏輯起點和演變關係,構建一個獨立的知識結構。建成後,再開放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將兩個結構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這時可能會有四個結果:A、如果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交部分,那麼可以使原有結構在範圍上得到擴展;B、如果它們之間是包涵關係,那麼可以使原有結構得到內容上的充實;C、如果二者之間目前還看不出有什麼關係,也許象圍棋的布局一樣,新結構可能在未來成為結構擴展的一個支撐點;D、如果二者之間是根本不相容的,可能就是到了需要提升知識結構層次(或維度)的時候了。什麼是智慧?智慧是人發現真理,創造與運用知識的能力。根據這一定義,具有發現真理能力的人才算有智慧,智慧因為能夠幫助人發現真理才能成為真理和知識之源。知識是確定了的信念,它是明確的、有實用價值的精神產品,因而有專利,可以買賣。真理與知識相比,真理是進行性的,是「在途中」的,因而是更有活力的;知識是凝固的、「在庫中」「存檔」了的東西,因而不如真理有活力。從感覺到記憶到思維這一過程,稱為「智慧」,智慧的結果就產生了行為和語言,將行為和語言的表達過程稱為「能力」,兩者合稱「智能」,將感覺、去記、回憶、思維、語言、行為的整個過程稱為智能過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現。它們分別又可以用「智商」和「能商」來描述其在個體中發揮智能的程度。「情商」可以調整智商和能商的正確發揮,或控制二者恰到好處地發揮它們的作用。智慧(狹義的)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於神經器官(物質基礎)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文化、中庸、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智慧使我們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人工智慧是機器人的極其艱難的最終目標,但也許永遠無法達到。教育上先進與落後的根本差別在於:先進者以幫助學生增強探索和認識真理的能力為目標,落後者則通過灌輸知識以提高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為目標。前者把教學重點放在「識」上,而後者把教學重點放在「知」上。比兩者都高明的教育則是幫助學生獲得智慧,成為真理和知識的源泉的教育。不過,也不能因這種劃分而忘掉三者間的聯繫,三者中智慧最高,前兩種教育若能夠運用智慧引導,效果就會好得多;三者中知識最基本也最容易掌握,後兩種教育往往也需要以傳授知識的方式進行。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應當是平等的,但在素質和能力上,卻千差萬別,在這上面,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根本的差別在於擁有智慧的程度上。亞里士多德根據個人擁有的知識和經驗判定人與智慧的距離,將人分成四等:哲學家、科學家、匠人和既無知識又無經驗的粗人。真正擁有智慧的是哲學家,其他人只能夠算作聰明人,所謂智慧的分類,不過是智慧與聰明的區分。兒童有智慧。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中,發現真理並說出來的是個孩子,他是所有觀眾中最有智慧的。中國古代故事「曹沖稱象」和「司馬光砸缸救人」,讚頌的也是兒童的智慧。這三種現象說明,一般的智慧在原始人、兒童以至動物中都有,它不來自學習,是人以至生物的一種天賦(和本能)。這種天賦的完善形態就是維柯所說「詩性的智慧」、「肉體的想像力」,古人就是靠這種智慧發展起自己的文明的。當人類發明文字後,理性時代開始了━━思維獲得了符號作工具,一切事物開始採用文字描述,讓它們變成知識。當知識積累,知識系統建成後,世界就被知識化並納入知識系統中,納入人的思想中。思想與「存在」變得同一。智慧可以從知識的角度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就是前面說到的哲學家的智慧,是最高的智慧。這類智慧的對象是第一原理與原因,可稱為對原與源的認識能力,即關於萬物本質、本原與來源認識的能力,原與源的智慧可稱為最高智慧或智慧本身。第二類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通稱知識分子的智慧,是一般智慧。這類智慧的對象是人們生活其中的世界萬物,是關於各種具體事物原理與原因的認識能力,屬於知識的運用和創造的智慧,即上述智慧定義的下半部分。第三類是兒童、野蠻人、原始人和受教育很少的粗人的智慧,是原始的、低級的智慧,可稱為生存智慧,屬於天賦。第一類智慧屬於靈魂的愛智部分,主要表現為發現真理的能力。只有當這部分能力非常強大,在靈魂中佔據統治地位,靈魂的其餘部分完全服從它,接受它的統治,全力支持它的活動,靈魂才能夠發現真理並成為真理和知識的源泉。第二類智慧屬於靈魂的愛勝部分或激情部分,主要表現為創造與運用知識的能力。當它在人的靈魂中占統治地位時,它能夠很好地應用知識去創造奇蹟,有時也能與愛智部分結合將人導向善。第三類智慧屬於靈魂的慾望部分,主要表現為感官運用的能力和直覺能力,在正常的情況下負責人的生存與繁殖。它不需訓練天生就有,是靈魂中最原始的能力。由於靈魂這部分組織的原始性質,若由它統治靈魂,人就會返回原始狀態,就會顯露獸性,人的智慧也就會退化為動物的智慧,因而靈魂這一部分需要靈魂前面兩部分的引導和控制。亞里士多德稱第一類智慧為哲學智慧,它「是科學知識和直覺理性的結合,並施之於最高尚事物的。」可以說,只有第一種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後面兩類往往不用智慧而用聰明一詞相稱。聰明一詞的中文含義是耳聰目明,屬於感官在接收與加工信息上的能力,即學習的能力,博聞強記的作為一種能力,聰明也有大小高低之分,在日常工作中常有創新和創造者,屬於高等級的聰明,接近智慧,人們常用「聰慧」稱讚他們。而象孟嘗君門客中有雞鳴狗盜之技幫助他矇混過關者,就算有小聰明——比起那些只會白吃白住毫無貢獻的門客強得多。智慧主要表現在發現真理的能力上,因而智慧總是善的;聰明主要表現在知識的創造與運用上,因而有可能是善的,也有可能是惡的(後來的知識是有對有錯的)。壞人辦壞事有時也表現出高度的技巧,如發生在美國的「9.11事件」,恐怖集團的做法確實很聰明——利用對手現成的力量摧毀對手,但決不能說是智慧的表現。人就屬於聰明人一類;創造的能力則多屬於智慧,提出各種新觀念的哲學家就屬於智慧者。智慧與聰明的差異並非是量上的而是質上的差異,兩者中有個明確的分界線。從量上看也許兩者差異不大,但在質上卻完全變了。智慧不是比較聰明,聰明也不是小智慧。智慧象數學中的極值,聰明屬於極值下曲線上其他數值,可以無限接近極值,但始終不能等同於極值,兩者實際是處於不同層次上的運動,智慧者與聰明人是兩種素質完全不同的人,他們間的差別形象地說就是哲學家與大富豪的差別,前者一切為靈魂,後者一切為肉體;前者的成功靠智慧,後者的成功靠聰明。智能(intelligence)——智能是指個體對客觀事物進行合理分析,判斷及有目的地行動和有效地處理周圍環境事宜的綜合能力。有人認為智能是多種才能的總和。Thursteme認為智能由語言理解、用詞流暢、數、空間、聯繫性記憶、感知速度及一般思維7種因子組成。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人類的智能可以分成七個:1.語言 (Verbal/Linguistic) 、2.邏輯 (Logical/Mathematical)3.空間 (Visual/Spatial)、4.肢體運作 (Bodily/Kinesthetic)5.音樂 (Musical/Rhythmic) 、6.人際 (Inter-personal/Social)7.內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1、語言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是指有效的運用口頭語言或及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並理解他人,靈活掌握語音、語義、語法,具備用言語思維、用言語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並運用自如的能力。他們適合的職業是:政治活動家,主持人,律師, 演說家, 編輯,作家,記者,教師等。2、數學邏輯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地計算、測量、推理、歸納、分類,並進行複雜數學運算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邏輯的方式和關係,陳述和主張,功能及其他相關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他們適合的職業是:科學家、會計師、統計學家、工程師、電腦軟體研發人員等。3、空間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是指準確感知視覺空間及周圍一切事物,並且能把所感覺到的形象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關係很敏感。他們適合的職業是:室內設計師、建築師、攝影師、畫家、飛行員等。4、身體運動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是指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思想和情感、靈巧地運用雙手製作或操作物體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特殊的身體技巧,如平衡、協調、敏捷、力量、彈性和速度以及由觸覺所引起的能力。他們適合的職業是:運動員、演員、舞蹈家、外科醫生、寶石匠、機械師等。5、音樂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是指人能夠敏銳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音色等能力。這項智能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強,與生俱來就擁有音樂的天賦,具有較高的表演、創作及思考音樂的能力。他們適合的職業是:歌唱家、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調琴師等。6、人際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別人和與人交往的能力。這項智能善於察覺他人的情緒、情感,體會他人的感覺感受,辨別不同人際關係的暗示以及對這些暗示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他們適合的職業是:政治家、外交家、領導者、心理諮詢師、公關人員、推銷等。7、自我認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自我認識和善於自知之明並據此做出適當行為的能力。這項智能能夠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意識到自己的內在愛好、情緒、意向、脾氣和自尊,喜歡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適合的職業是:哲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學家等。8、自然認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是指善於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對物體進行辨論和分類的能力。這項智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能了解各種事物的細微差別。他們適合的職業是: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地質學家、考古學家、環境設計師等。目前,根據對人腦已有的認識,結合智能的外在表現,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方法對智能進行研究,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觀點,其中影響較大的觀點有思維理論、知識閾值理論及進化理論等。思維理論——認為智能的核心是思維,人的一切智能都來自大腦的思維活動,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人類思維的產物,因而通過對思維規律與方法的研究可望揭示智能的本質。知識閾值理論——認為智能行為取決於知識的數量及其一般化的程度,一個系統之所以有智能是因為它具有可運用的知識。因此,知識閾值理論把智能定義為:智能就是在巨大的搜索空間中迅速找到一個滿意解的能力。這一理論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史中有著重要的影響,知識工程、專家系統等都是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進化理論——認為人的本質能力是在動態環境中的行走能力、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維持生命和繁衍生息的能力。核心是用控制取代表示,從而取消概念,模型及顯示錶示的知識,否定抽象對智能及智能模型的必要性,強調分層結構對智能進化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該智能一般是後天形成的,其原因為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如將一嬰兒置於黑屋子中,則一段時間以後,他的智力仍接近0,這說明智能的產生跟自己本身無關,而取決於自身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再例如報道的「豬孩」,因其接受的刺激遠少於正常兒童而無法發展到正常智力。思維的產生是基於對複雜刺激所生成的複雜反應。智能的體現為感知自身的存在。 綜上,可以認為智能是知識與智力的總和。其中知識是一切智能行為的基礎,而智力是獲取知識並運用知識求解問題的能力,是頭腦中思維活動的具體體現。1、思想維度的高低與層次思維,就是思想的維度。維度就是方向:一維是直線思維,二維是平面思維,三維是立體思維,四維是空間流動思維。思想的維度就有高維和低維之分,一維、二維、三維都是低維度思維的不同層次,只有提高到三維以上才能上升到高維度思維方式。單維思維即直線思維只追求一個起點,一個思維指向,一個思維角度去認識豐富的複雜的立體的事物,時常表現出片面性,思維固定僵化,思域狹窄封閉,囿於孤陋寡聞,保守。低維度思維是指人的感性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高維度思維是向理性思維(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形象思維的二次飛躍。超高維度思維是向直覺(靈感)思維、創造性思維、創新性思維、綜合集成思維(大成思維)的第三次飛躍。高維能夠容納低維,但低維裝不進高維。2、思想維度的高低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思想維度的高低決定一個人吸收和應用知識能力的高低。隨著思想維度提高到邏輯思維方式,就會提高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知識的系統化理解、認識與運用,進而發現以前是無解的問題,現在可能變得有解了。就象問小學生:「1-2=?」時,他們往往會瞪大眼睛告訴你:「這不可能!」當然學過實數的人都知道,1-2可以等於負數。同是一個班的學生,為什麼有聰明與蠢笨之別,成績有好壞之分,就在於存在思維維度的差異。陳述性知識(例如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等)必須死記硬背,但對必須死記硬背的知識,思維度高的學生就會通過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概括與演繹的思維方法去尋找這些符號表徵或者概念與命題的內在聯繫從而容易牢靠背記,思維度低的學生思維方法單一,學習也就很吃力。更多的系統科學知識(例如數學物理化學)除了基本概念外,有很強的邏輯性,善於邏輯推理作出判斷的學生學習肯定比那些死記硬背的學生成績好。例如學生學數學特彆強調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概括性、論證性、條理性和簡明性,訓練孩子的具體(表象)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分析-綜合,從特殊到一般)和空間思維的能力,進而向非理性(非邏輯)直覺(靈感)思維提升。3、思想維度高低決定一個人品格的高下思想維度的高低更是一個人品格修養層次高低的分野。隨著維度的變化,其概念、邏輯和運動規律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在思想維度低(感性思維)的時候往往只能處理較為簡單的事物,對稍微複雜一些的事物就會不得要領,經常出現斷章取義、以偏蓋全、究其一點而不計其餘等現象,同時還存在著抗挫折能力差、懼怕變化、較為感性、好面子、缺乏自省,故步自封,自以為是、偏執、本能地排斥不同觀點,容易衝動等問題。思維維度低的人與思維維度高的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有很大的差距,爭論問題沒有很多共同語言。思維度低的人討論問題的時候,往往好走極端詭辯,不是以建設性的態度、從共同把事情做好的基點出發正面立論,而是反面立論,這不對、那不行,反正別人沒有自己聰明,就算本人對該怎麼做一樣沒譜兒,也要逞強好勝,這也是低層次思維的反映。8、思想維度的高低決定一個人心理素質的高低思想維度的高低決定一個人心理素質的高低。思想維度低的人一般眼光短淺,心胸狹窄,好感情用事。外向型:跟著感覺走,人云亦云,直來直去,毫無城府;內向型:自我閉塞,感情脆弱,或固執僵硬,逆反心理。低層次思維的人凡事不深入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深入分析,思想往往停留於表面,憑感覺作出判斷,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除了寄託於投機專營,祈求偶然性,是不會取得成功的。高層次思維的人在自我思維修養方面表現為適應性強,適應面不斷加寬、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不斷增加、越來越理性、越來越能夠容忍和理解不同的意見等。隨著人的思維從低維度的感性思維方式向高維度的理性思維發展飛躍,人們對複雜事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斷增強,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能深入進去探尋、概括和總結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提高對事物發展變化的預見性和準確性,凡事做到高屋建瓴、深謀遠慮。投資或炒股的人就會獨立思考,低吸高拋,冷靜分析,不會跟風趕熱鬧,逢高吃進而被套牢。隨著思想維度提高到辯證邏輯思維形式,我們也會發現以前是對立的雙方,現在可能統一在一起了。就象如果有人告訴你:圓的就是方的,方的就是圓的,既方又圓,是圓且方。這聽起像繞口令禪語,有違我們肉眼的所見,不是莫測高深,就是胡言亂語。方形和圓形是二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怎麼可能同時並存呢?的確,在一個二維平面空間,方形就是方形,圓形是圓形,是方形就不可能是圓形,是圓形就不可能是方形。但是如果看一個三維空間中的圓柱體,我們會發現它可以視為由無數的圓形組成的,也可視為由無數的方形組成的。當突破空間概念的時候,矛盾的變得不矛盾的了。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知道在自己眼中的矛盾,可以通過提高思想維度後予以解決,而不需要採取消滅對立面的方式進行處理。隨著思想維度的提高,我們還會發現自己以前眼中的世界,又呈現出了新的變化。人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往往是自己內心世界的映射。就象「鄰人疑斧」,在他認為是鄰居偷了自己的斧子後,他會看鄰居的一舉一動都象偷了斧子的樣子,而且越看越象。一個自私的人會相信世界上的人都是自私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是有自己目的的,他不會相信社會上還有無私的人,做事情是為了別人的人。甚至有些有權力的人為了證明自己不黑,他要把別人、把全世界都給抹黑。9、思想維度的高低是決定做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思維方法不同,尋找機遇和面對機遇的選擇也就不同,採取的行動方案不同,人生道路也就不同,收穫的的成果大小不同,有的成功了,飛黃騰達,演繹完美的人生;而有的流於平庸,蹉跎歲月,渾渾噩噩一輩子;更有的失敗了,一敗塗地,悔之晚也。這都源於思維方式的不同。具有理性思維的人就開啟了大腦智慧寶庫,就成了聰明人。用理性思維讀書,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強,學習效率高,興趣濃厚,精益求精;用理性思維選擇,思想觀念上拒絕低級趣味,勵志進取,世界觀人生觀明確,倫理道德高尚;用理性思維生活,才思敏捷,看穿本質,見解獨到,高瞻遠矚;用理性思維修身養性,自持自重,自省自忖,心胸開闊,心理素質好,生命力強;用理性思維(包括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創新思維)從業,容易掌握並精於職業技能,發揮創造力或創新能力。所以,理性思維是打開心智的金鑰匙,是高層次思維,是思想高素質的基礎,是決定人生成功的關鍵。所謂成功智力,主要有十項:思維決定能力、洞察預測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決策規劃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協調關係能力、勸說理解能力、調動積極性能力、創新轉換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美國耶魯大學的斯騰伯格就是一個窮小子出身靠理性思維成功的範例,成了世界著名的智力理論專家。他在1996年出版的《成功智力》一書中提出成功智力就是理性思維能力。所謂成功智力,就是為了完成個人的以及自己群體或者文化的目標,從而去適應環境、改變環境和選擇環境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具有成功智力,那麼,他就懂得什麼時候該適應環境,什麼時候可以改變環境,什麼時候應當選擇環境,能夠在三者之間進行平衡。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然後能夠想方設法地利用自己的優勢,同時也能夠補償自己的劣勢或者不足。這是人們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分析思維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和實踐思維能力是成功智力的三種成分。分析思維能力的任務是分析和評價人生中面臨的各種選擇,它包括對存在問題的識別、對問題性質的界定、對問題解決策略的確定、對問題解決過程的監視。創造思維能力的任務在於,最先構思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創造思維能力屬於特定領域的能力,這就是說,在某個領域(如藝術)具有創造性未必就意味著另一個領域(如寫作)也具有創造性。實踐思維能力的任務在於,實施選擇並使選擇發生作用。如果將智力應用於真實世界的環境之中,那麼,實踐思維能力就開始發生作用了。沉默知識的獲得和運用是實踐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沉默知識,就是人們如果想在特定的環境中獲得成功就必須懂得,然而卻沒有接受過明確教授的知識,並且這種知識通常不用語言表述。沉默知識是通過用心地運用經驗而獲得的。10、教子成才的關鍵在於努力培養鍛煉和提高孩子的思想維度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要想改變命運,就要先改變思維方式,提高思想的維度。直線思維-平面思維-立體思維都屬於低維度思維的不同層次,停留於低級的意識——感性認識階段。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及其外部聯繫的認識,它由人與動物共有的感覺器官與悟性思維協同完成。感性認識過程是感覺-知覺-表象,再以悟性思維對蕪雜的感覺印象的總體聯結與初步加工,也能對外界事物的反映形成完整具體的認識,但還是與動物的低級認識沒有多大的區別。就連單細胞生物細菌也具有感官「嗅覺」,能感知空氣中的氣味,並由此對周圍環境做出判斷和應對,更何況高等哺乳動物了。停留於或滿足於感性認識的初級階段,只能獲取事物的表象,頭腦簡單,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思維。其高層次的立體思維的人則能靠悟性高低因人而異分高下,耍點小聰明,投機取巧,鑽營拍馬雖沒有真本事,成不了大氣候,但也有少數人抓住機會飛黃騰達的也有,成功只是偶然性。悟性也是知性,它把感性材料組織起來,構成有條有理的知識,它所能認識到的也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而已。所以,感性認識總體上往往是片面的、淺薄的、可扭曲的、波動不穩的;思想觀念上缺乏理想、信念和遠見卓識;立身處世方面缺乏主見,言行淺陋,人云亦云,是非不分,不是跟著感覺走,就是隨大流,盲從跟風追時尚;甚至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胡作非為,行為乖張,急功近利而不擇手段;學習上滿足於一知半解,夸夸其談,心浮氣躁而無真才實學;心理上自我自負,心胸狹隘,朝三暮四、隨心所欲,情緒不穩定,自我封閉,易於逆反。蹉跎一生,只留下如此嘆息和悔恨: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看不透人際中的糾結、看不透爭鬥後的隱傷;二是捨不得,捨不得曾經的精彩、捨不得不逮的歲月,捨不得居高時的虛榮、捨不得得意處的掌聲;三是輸不起,輸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輸不起一截人生之敗;四是放不下,放不下已經走遠的人與事,放不下早已塵封的是與非。因為不懂得辯證地分析人際間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利益糾葛,也就不能趨利避害或把握有利時機轉圜,因勢利導,化解矛盾,而遺留下終生缺憾與悔恨。因為沒有理性地參透人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患得患失,忽冷忽熱,朝三暮四,往往情緒失控,而走極端(性格孤僻、言行極端、悲觀厭世,甚有報復社會的心理者)。這就是停滯在感性思維的人生,終生追求幸福而不可求,陷入痛苦而難以自拔。11、教子成才趕上「新智力時代」潮流理性思維的實質就是人的智慧,理性思維能力就是智力。智力集中表現在反映客觀事物的深刻、正確、完全的程度上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速度和質量上,往往通過觀察、記憶、想像、思考、判斷等表現出來。人類正在邁入「新智力時代」 。僅憑感性知識就能應付的農業或低技術方式過時了,感性能力越來越難以適應生存環境改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聰明才智則是新時代主流。知識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新的經濟結構,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其特點是社會知識化、勞動智力化、經濟發展持續化、資本投入無形化、支柱產業高技術化、決策與管理智能化、市場觀念現代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社會組織信息網路化。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知識、智力、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作用;知識經濟時代考驗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智力時代的人必須從年輕時就掌握理性思維方法,加速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從深度上要精通本專業知識,成為專才;從廣度上還要博學,成為通才。只有這種深度與廣度結合的完備的知識結構才能增強其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才是成功智力。12、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理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人類最不可思議的是教育;教育使人進化,教育使人發展,教育使人智慧,教育使人崇高,教育使人成功。人的第一個教師是父母,第一處受教地是家庭,然後才是學校;進了學校也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也要求家庭教育的緊密配合。年輕人在長身體的同時,更在長思想。一個人只要在思維著,就離不開一定的思維形式、規律和方法,只是自己沒有自覺地意識到而已。一旦認識到了並掌握和應用正確的思維形式、思維規律、思維方法,對學習就能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思維方法指導著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思維方法在學習中的具體表現。健全的思想發育不僅是文化科學知識和德育(觀念形態),忽視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的教育往往學不好,處處被動落於人後。後進的學生只知抱怨自己的腦袋是榆木疙瘩,而不知學習的竅門就是掌握理性思維方式和方法。一旦掌握並運用理性思維方式和方法去學習,就找到了高效率學習的捷徑,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會深入理解,獨立思考,分析綜合,清晰結構,消化吸收,歸納演繹,融會貫通,將人類的知識成果內化為自己的智能潛力,必然成為學業佼佼者。一個二十歲的青年掌握並靈活運用理性思維方式和方法,就具有了四十歲中年人的智力和創造力,就贏得了至少四十年的建樹與功力,一生成就必然輝煌。而一個「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仍為表象所惑,尚未掌握理性思維方式,則只能停留於二十歲以前的感覺認知水平,就輸掉了一生。我們上世紀的老一代人上大學的基礎課必修哲學,學習毛澤東著的《實踐論》、《矛盾論》和艾思齊的《唯物辯證論》,雖然被階級鬥爭觀念所劫持,走了彎路,但訓練了一代人理性思維方式,造就了大批卓有成就的科學家、理論家。八十年代衝破了階級鬥爭的藩籬,眾人一聲吼:「跟著感覺走」!在消費觀念的誘導下,撇下了理性思維的升華,形成了急功近利、追風趕時髦,浮躁淺薄低俗的風氣,「讀書無用論」時不時地沉渣泛起,假冒偽劣橫流;曾幾何時法輪功妖言惑眾,操控人的意識,而今張悟本、李一的無知妄說又迷倒了一些大人們,亂象蠭起是社會的沉淪。社會不時浮現的非理性迷茫警示著一代人理性思維素養的缺失。《北京青年報》今年9月29日社評驚呼:「按照多年來的輿論共識,當下中國是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也無不以感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為最熱烈的議題。」這就是理性思維缺失,「跟著感覺走」的惡果。第三代人正處在身體發育與思想成長時期,我們要大聲疾呼社會回歸理性,加強理性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訓練,未來的中國才有希望造就大批有真才實學的傑出人才,推進祖國的復興和崛起。思維形式是與內容結合在一起的。語言有語言邏輯,數學有數學邏輯,物理有物理邏輯,化學有化學邏輯……雖有邏輯思維的共性,但各有各的特點。中學課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各科教師的邏輯思維修養本來就參差不齊,只顧灌輸海量知識,往往忽視教會學生掌握和運用邏輯思維方式和方法,使學生停留於書本知識的低級感知認識階段,而難以上升到理性思維的高級水平,學生被迫死記硬背,學習成績高下差距很大。如今的學校教育被市場經濟劫持,學校官場化,學術市場化,學習情場化的傾向蔓延,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無限膨脹;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信息不對稱;學校的應試教育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思維形式和方法的培養和個性能力的提高,成績好的學生也只是高分低能的書獃子。因此,望子成材的家長們必須下大力氣彌補學校教育的缺失,教會孩子掌握理性思維方式方法,開啟學生心智的鎖鑰,提高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家長們如果還看不透當下教育形勢的本質,跟風逐潮,成天驅趕著孩子上那些花樣翻新的奧數班、英語班、鋼琴班、補習班……,而不注重培養孩子理性思維的方式方法,那就是檢了芝麻丟了西瓜,那將是又一代人的迷失。13、培養高素質的傑出人才是國家民族的時代使命歷來的政治家、科學技術領軍人物和文化巨人無不具有高級的科學思維或形象思維能力和高超的創新思維能力。溫家寶談起他之所以卓有成效地總理十三億人千頭萬緒的龐雜沉重事務(日理萬機)時深有所感地說,是得益於青年時期就掌握了邏輯思維方式方法。「李約瑟悖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為什麼獨創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的中國人卻與量子理論、相對論、信息理論、集成電路、多媒體、電腦……等現代科學的創新無緣?美國有關資料說,世界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猶太人與華人,可是得諾貝爾獎的都是海外華人。中國具有世界數量最大的人才資源,但只能成為最大的人才資源輸出國,我國最有名的北大、清華只是美國加州理工大等學校的培養基地,出國留學學有所成的傑出人才很少再回來。為了改變我國教育質量低劣的狀況,中央推出了十年人才資源發展計劃,從人才資源大國轉變為人才資源強國。培養傑出人才成為國家緊迫的戰略任務。科學泰斗錢學森30年前就倡議創建現代思維科學,可嘆喑沒在功利社會的喧囂中應者寥寥。他臨終前心情沉重地追問:為什麼現在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來?近來,全國在探尋「錢學森之問」解決路徑的熱議中,很多專家學者指出,傑出人才的培養有四條:首先是思維能力,第二是動手能力,第三是溝通能力,第四是學習能力。工程院士朱高峰把思維能力擺在首位。他說「這點對我們來講很欠缺,因為我們不學邏輯,中學沒有邏輯課,大學可能選修課有,但是整個課程里沒有邏輯學,甚至相當一段時間把它批判為資產階級的東西。我們總講辯證邏輯,不講形式邏輯,其實形式邏輯本身就是科學,沒有形式邏輯,何來辯證邏輯?脫離了形式邏輯的辯證邏輯是詭辯,這在十年動亂期間已經深有體會。我們的邏輯思維相當欠缺,現在教育過程中唯一的思維來源就是數學,這是遠遠不夠的。它是人自身應擁有的"指揮中心』」。1997年春,錢學森結合自己和同學在北京師大附小、北京師大附中、上海交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院校受教育和成長過程的親身體驗,吸收了思維科學以及一些科學工作者對教育心理學、腦科學研究和實驗的成果和感悟,在對科學與藝術、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哲學與科學技術以及微觀與宏觀、部分與整體等進行綜合思考以後,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理論。他說:「我想我們宣傳的"大成智慧』……就在於微觀與宏觀相結合,整體(形象)思維與細部組裝向整體(邏輯)思維合用;既不只談哲學,也不只談科學;而是把哲學和科學技術統一結合起來。哲學要指導科學,哲學也來自科學技術的提煉。這似乎是我們觀點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錢學森大提出「大成智慧教育」,其目標是通過理、工、文、藝的結合,培養熟悉科學技術體系,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方面有文化藝術修養,另一方面有科學技術知識(包括信息科學技術知識),既有「性智」又有「量智」的,集諸多專業知識於一身的大智大勇的人才。這種人才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技能,對信息、具體知識、資料與數據等有直接應用的能力;對各種知識、專家經驗及思維等具有強有力的組織與綜合能力,從而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培養人才的方法是採用高新技術,特別是採用信息網路,把信息高速公路作為主要的手段。14、本教材主旨和導讀編者年屆古稀,痛感年輕時在漫漫求知的道路上摸索,浪費了寶貴青春,走了一生的彎路,見到棺材才落淚,才弄明白思想方式方法是人生征途啟程的鎖鑰和求知的捷徑,很希望在臨終之前遺囑後人吸取教訓。於是東鱗西爪苦心孤詣地收集資料編輯了這本思維方式教材,連同此前編寫的教子成才第一部《認識世界,提高認知能力》一併留給孫輩們教習,但願他們抓住理性思維這把金鑰匙,早早開啟頭腦睿智寶庫,成為更比前輩強的傑出人才。思維形式、規律和方法是心理學、邏輯學、哲學、美學和生理學等學科專業研究的課題,各科研究的專業角度卻各不相同,對廣大青少年和普通大眾晦澀難懂,高深莫測。事實上,青少年和一般人如果不想從事邏輯學專業,則只須學習掌握理性思維方式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規律即可達到提升理性認識水平,建議深入學習和掌握思維的基本形式、基本規律、基本方法(簡稱「思維三基」):(1)思維的基本形式邏輯形式是思維的核心。應當了解什麼是概念,概念是怎麼形成的,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指的是什麼,怎樣區分相近的概念,怎樣給概念下定義,概念和語言、符號的關係是什麼等等;還應當了解什麼叫判斷,判斷的分類是什麼,如何應用等等;還應當了解什麼叫推理,什麼叫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不同類別的推理之間有什麼異同,怎樣使推理科學嚴密等等。(2)思維的基本規律所謂思維規律指的是形式邏輯思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等。此外還有辯證邏輯及辯證邏輯的思維規律,如對立統一思維規律、量變質變思維規律、否定之否定思維規律等。思維規律實質上是客觀規律在人腦中的反映,應當自覺地掌握它。(3)思維的基本方法主要掌握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比較、分類、歸納、演繹等基本思維方法以及聯繫、發展和一分為二的辨證思維方法,進一步了解形象思維、發散式、輻合式、系統化、綜合集成等基本思維方法。本教材重點放在從感性認識上升理性認識實現思想的第二次飛躍的四種加工方式: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等智力操作方法,是理性思維的基礎。本教材介紹了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內容繁雜,理論高深。我們只須懂個大概,學一點簡單而實用的知識,弄明白什麼是命題、概念、判斷、推理,什麼是必要條件、充分條件,什麼是三段論,掌握推理的構成和邏輯性質,搞清命題的邏輯要義,掌握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了解演繹推理、模態邏輯和歸納邏輯的基本形式,並在實踐中應用於演繹和論證。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背記繁雜的公式,注意不要陷入工具主義的槽臼。辯證邏輯只須掌握三條基本規律、五大範疇和三個基本觀點,但應注意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則,防止脫離形式邏輯嚴格的思維形式,步入詭辯歧途。形式邏輯著重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及其規律。辯證邏輯著重研究思維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形式邏輯只講思維形式,不講內容;辯證邏輯著重思維內容的對立統一矛盾發展變化;辯證邏輯是上位邏輯,其它工具邏輯是下位邏輯,既矛盾又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所以兩者都要學好。本教材介紹了形象思維和十幾種創新思維方式與方法,主要是為了擴展青少年的思路和眼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增強聰明才智。最後,本教材編入了科學大師錢學森的「大成智慧」思維方式。只有把錢學森的大跨度的思維方式、整體的思維方式、綜合集成的思維方式、邏輯與非邏輯相結合的思維方式、靈感的思維方式等多種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啟發、引發、推動,發揮其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作用,才可能比較準確地把握各種複雜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微觀與宏觀、部分與整體、穩定與發展等辨證關係,居高遠望,統攬全局,抓住關鍵,符合實際,有所前進,有所創新。第二章 人腦意識的低級階段—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腦意識的低級階段,它只反映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繫,尚未進入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繫。感性認識包括互相聯繫、依次發展的三種形式:感覺-知覺-表象。由感覺到知覺再到表象,是人的認識由個別的屬性和特徵上升到完整的形象(由部分到整體),由當下的感知達到印象的保留和概括(由直接到間接)的再現的過程,其間反映出認識由部分到全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直接到間接的趨向。但是,從人的完整認識過程來看,這些感性認識形式是對事物的表面特徵的描述,還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深層結構和運動規律。(一) 感覺感覺是人腦意識的最基本機能,是客觀事物的具體特性(如聲音、顏色、氣味、冷熱、形象等等)通過介質(聲波、光波、電離子等等)刺激作用於感官(眼、耳、口、鼻、皮膚等)內的神經,刺激能量轉換為神經脈衝,傳導於大腦皮層的一定部位,便形成了感覺。感覺是感官-神經-大腦皮層分析器聯網運作的結果。感覺可分為:①外部感覺—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特性的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人的感覺器都位於體表,味覺和皮膚覺的感覺器為接觸性感覺器,只有外部刺激直接接觸到它才能產生感覺。視、聽、嗅等感受器又稱為遠距離感受器,外界刺激要通過媒介作用才會引起感覺。外部感覺是獲取外界信息的來源,對實現主體與客體環境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②內部感覺—接受機體內部刺激反映內臟器官狀態的感覺,如飢、渴等;它對於實現大腦對內髒的調節和控制,實現身體內部各器官活動的協調方面起重要作用。③本體感覺—反映自體各部分的運動和位置的感覺,如運動覺、平衡覺等。感覺是人腦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是一切意識活動(知覺、思維、情感、意志等)的基礎,客觀事物被感覺後才能形成知覺,並進行更高階段的思維。感覺是知識積累的源泉。感覺存在局限性,人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感覺階段,而應當在感覺的基礎上使認識不斷深化。感覺閾限值(引起感覺的刺激最小量)和感覺能力(絕對感受性)的測定。(略)(二) 知覺意識搜集在大腦皮層中對同一事物或相關事物的各種感覺並補充原來積累的基本知識和經驗相互聯繫並進行初步綜合、解釋形成知覺。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比感覺更複雜更完善,在感性認識階段上升了一個層次。它是按一定方式來整合個別感覺成分的作用,使其形成一定的結構,並受到定勢和個體經驗的影響。知覺是一個意識活動過程,包括了互相聯繫的幾種作用:覺察、分辨、識別和確認。大腦皮層所具有的概括、匹配、比對、分析、綜合功能是知覺的生理基礎。知覺具有選擇性、意義性、整體性、恆常性等特性。1、知覺的選擇性:人腦在感受自然事物時,把具有顯著特性的、能引起注意的外界刺激和那些刺激的重要方面從自然界的諸多刺激中分離出來作為知覺的對象,而把次要方面作為背景。只有外界刺激物之間存在著某種差別和變化時,才能進行對象和背景的區分,形成對刺激物的知覺。對象和背景之間的差別越大,對象從背景中區分越容易;反之區分則困難。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有:①在空間上接近、連續、形狀上相似的刺激物;②各個部分相似容易形成整體的刺激物;③在相對靜止的背景上,運動的物體。另外,知覺的選擇性也依賴於刺激物維量的變化,對多維量變化的刺激快於單維量變化的刺激。決定知覺選擇性的重要因素是客觀事物的物理特性和人的內在需要、期望、任務和以往的經驗。2、知覺的意義性: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感知的事物進行加工處理,並用概念的形式把它們標誌出來,使它們具有一定的意義。影響知覺的意義性的因素有①人的知識經驗;在知覺一個事物時,與該事物相關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對該事物的知覺越富有內容,對它的認識越深刻、精確;②言語的指導作用,它可以喚起人的過去的經驗,從而補充知覺的內容,幫助人對事物的理解。3、知覺的整體性:人對某一事物的知覺總是將自身對該事物的各種屬性和對各個部分的感受特徵綜合起來進行認識的。在知覺過程中,人不是孤立地反映事物的個別特性和屬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體和關係。對整體的知覺往往先於個別成分的知覺。知覺的整體性是啟動知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提高人的知覺能力。4、知覺的恆常性: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範圍內改變時,知覺對象在一定程度內仍然保持穩定的現象。恆常性的表現方面:①形狀恆常性②大小恆常性③亮度和顏色恆常性。知覺的恆常性的意義在於當觀察條件變化時仍能達到對物體特點的精確知覺,這是人類適應環境的一個重要能力。人的感性是有理性的感性。理性因素在感性認識過程中的作用是:理性因素賦予感性內容以結構形式。主體已有的經驗和理論影響著對感性材料的選擇和集中。特別是在微觀領域中,由於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感知微觀客體,因此,認識主體同微觀客體及其規律性建立感性的聯繫,必須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人的理性總是這樣或那樣積極地參與感性映象的構成,成為感性認識中不可分離的要素。理性因素不僅使人的感性認識具有能動性,促進著感知能力的發展,而且也是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必要條件。因為第二信號系統可以激活頭腦中的第一信號系統的圖式,恢復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相關形象以補充對當前事物的知覺,從而使人的知覺更具有隨意性和目的性。從感覺到知覺的運作過程叫感知程序。在知覺運作程序因各人原來在大腦皮層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的量和質不同,初步分析綜合能力各異,人與人之間的感性認識水平有高有低。錯覺—在知覺中對客觀事物可能發生不正確的反映,從而造成錯覺,如視錯覺、聽錯覺。有些錯覺是暫時性的,一旦真相大白,錯覺就會消失。有些長期錯覺而未得修正而成為成見。錯覺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作用。起積極作用的錯覺以假亂真,如魔術、化裝、軍事上的偽裝等等。起消極作用的錯覺常常混淆視聽,擾亂人心。(三) 表象表象是在沒有客觀刺激物呈現的情況下,人腦中對事物的心理復現,是曾經作用於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識中的保存、再現或重組。它不是知覺形象的簡單重複,它再現的不是客觀事物的全部聯繫和特性,而僅僅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對人的行為最重要的特徵,是對客觀事物的功能和意義的理解和概括,並在大腦皮層中構成穩固的聯繫。表象是具體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統一。表象具有直觀性,是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在頭腦中出現的某個事物或其某種特徵一樣,是真實物體的類似物。表象按其性質可分為記憶表象(又稱再現性表象)和想像表象(又稱預見性表象)。表象按照概括程度可分為個別表象和一般表象。表象是在知覺的基礎上獲得的,但不是知覺的簡單再版,是人腦多次知覺的結果,它不反映事物的個別特點,而是反映事物的大體輪廓和主要特徵,它有感知的原型,但又不限於某個具體原型。表象是認識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由感知過度到思維的中間環節。由於離開了具體事物,擺脫了知覺的局限性,因而為概念形成、行為調節、控制作用和決策提供了基礎。(四) 感性認識的加工、處理和儲存功能:1、感覺登記,外界信息通過一種或幾種感官進入系統,並以感覺的形式在記錄器中保持短暫時間。2、模式識別,將短暫停留的信息和以前存儲的知識進行比較。當一個信息和某個有意義的概念聯繫上時,即被認出,這就是模式識別。識別的重要標誌就是叫出名稱或賦予此刺激以一定的意義。3、短時記憶。已被認出的信息可以進入並儲存在短時記憶系統中。 在感覺基礎上產生的叫瞬時記憶。識記快回憶快但未保持而消失也快的記憶叫操作記憶。儲存時間長於感覺記憶,如果保持複習,則可以無限延長,但短時記憶的存儲量是有限的。4、長時記憶。最終信息可以輸入到系統的更深一層較永久儲存。長時記憶的信息種類和數量很大,如詞語的意義、人名、地名、過去發生的事等等。記憶內容可分為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運動記憶。5、輸出器,在適當時刻,儲存的信息從記憶中提取出來運用。感性思維在某一情景往往能夠起一些作用,但絕非長久適用的完美的思維方式,因為「感性思維」,其重心在於「感」,而大多數情況下,人會被感覺所欺騙,所以感覺往往是比較片面的。項羽的失敗便可說明這一點。項羽起家攻城,凡到之處,民不聊生,為什麼?他打城費周折,心裡窩囊,便認為百姓有意與他作對,拿百姓出氣————屠城,致使民眾不服。攻入咸陽,怒從中來,大火燒阿房宮;鴻門宴上,只聽劉邦申訴,拍馬一面之詞意氣用事,以為劉邦仍臣於自己,自傲,以致錯過消滅對手好時機,養虎遺患。袁術,也是如此。我們知道,古代立子嗣是一個苦惱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立長子,少有廢長立幼,因為如此會導致集團對新人的不服,引發內亂,窩裡斗。但袁術並未仔細斟酌,而是意氣用事,立了自己喜歡的少子,引起了集團內的政治鬥爭,使曹操有機可乘,將其勢力消滅。諸如此類,文化大革命,毛澤東因過分嚴重的感覺造成十年動亂……。綜觀史實,想問題過於感性而失敗者數不勝數。因此,感性的,憑直覺的思維往往不利於事態發展。第三章 人腦意識的高級階段—理性思維(一)什麼是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是以感覺和知覺為基礎的一種更高級的認識過程。它藉助於語言,運用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比較和分類、歸納與演繹等智力操作對感覺信息進行加工,以存儲於記憶中的知識為媒介,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是揭露和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內部聯繫和規律的能動活動。理性思維就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理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這種思維一般環環相扣,嚴謹,滴水不漏。這種思維它不同於感性,較之感性它更加睿智,並且可靠。因而使用這種思維方式一般會事半功倍,並且有所成就,不會犯原則性錯誤。中國劉克峰博士成功破解了世界數學難題「馬里諾·瓦發猜想」。此人自幼思維嚴謹,經常問一些讓人莫名其妙的問題,進行理性思考。理性的思維為他日後證明如此複雜的理論提供了基礎。愛迪生自幼也愛提問,理智地思考一些問題,如:人坐在雞蛋上為什麼不會碎?等等。因而,愛迪生培養了理性思路,從而有所成就,成為了發明家。(二) 理性思維的特性:1、思維的指向性:思維活動可由外部事物引起,也可由記憶中的事物引起。一般來說,當人需要完成某種任務而又沒有現成的手段時,思維活動便被觸發並沿著任務所指引的方向進行。換句話說,思維活動是由一定的問題引起的,並指向問題的解決。這種思維活動稱作目的指向性思維。它受意識的控制,是人的主導性思維活動。另外還有一種沒有明確目的的思維活動,它很少受意識控制,帶有自發的聯想的性質,稱作聯想性思維。思維突出地表現在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方面。2、思維的概括性:思維是在大量感性材料基礎上,把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這就是思維的概括性。3、思維的間接性:思維活動不反映直接作用於感官的事物,而是藉助語言和一定的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反映,這就是思維的間接性。科學思維的具體內涵和具體構成應包括五大要素: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爭論、實踐的檢驗。(三)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又是思維賴以進行的載體。當認識到一類事物的本質特性而形成概念時,用詞語所表達的概念則是「思維的細胞」。藉助它進行記憶、思維和想像,從而使智力活動成為可能。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語言的。」語言不僅是人們交流思想的手段,而且也是正常人進行思維的工具。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因素但概念是由詞來表示的,例如房屋的概念就是用詞「房屋」來表示的。房屋一詞單獨以符號的形式存在,標誌了所有各式各樣的平房和高樓,具有概括性。詞的這些特性使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成為可能。人在思考時,言語的發音器官的活動受到抑制,起作用的是一種不出聲的言語即內部言語,思維是藉助於內部言語來進行的。巴甫洛夫學說區分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將思維看作是以詞為信號刺激的第二信號系統的活動。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interact),相互制約(inter-constrain),是人腦機能的兩個方面。語言並不能決定思維,但是語言對思維有暗示、誘導作用。例如:隔壁一對中國夫妻吵架了,我們會怎麼做。當我們用中文思維時,結果就已經由中文誘導暗示出來了。因為用中文思維,自然會用到中國特色的成語和俗語,而成語和俗語是前人智慧的積累,這種積累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因此我們得出的很多結論就會與前人趨同。例如:「夫妻床頭吵架床尾和」,「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忍風平浪靜」,「家和萬事興」,「夫唱婦隨」,「相敬如賓」等等。而在美國恰好相反,夫妻吵架,鄰居很少會過問。因為美國人不願意別人知道自己的隱私,因此鄰居來勸架時,主人會說,「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Mind your own business.」 所以,只有在會發生人生傷害或影響到自己休息時,鄰居才會打電話叫警察來。總體上而言,由於語言的暗示誘導,中國人傾向於二元調和(陰陽調和)、思想中庸,而歐美傾向於二元對立(陰陽對立)、思想偏執。據觀察,中國南北方人做事說話的方式也存在語言的暗示誘導。北方人講話多以開口音,口型大:「咋了?」,「煎餅卷大蔥,鋼鋼的!」,「小夥子帥,大姑娘浪。」廣東人講話多閉口音,口型小。因此在東北人學廣州話後,其說話做事也變得含蓄起來了。既然是暗示誘導作用,語言對思維就有制約,思維也能打破語言的制約。一個創造性思維的頭腦總是在與語言發生矛盾,人類的一些突破性的認識總是打破了某種語言的思維定式。沒有人類打破語言束縛的創造能力,科學就不會發展,社會也不會進步。模糊思維和語用推理都是在大腦中進行的思維活動。思維的模糊本質決定了語用推理的模糊性,即是說,語用推理實質上是一種模糊思維或模糊推理;因為這一推理過程不但涉及言語交際者的感覺、知覺、體驗、想像、意圖等思維活動,而且還由於變數語境的參與和制約,從而具有不確定性。思維的模糊本質決定了語用推理的模糊性,語用推理實質上是一種模糊推理。模糊思維始終貫穿於語用推理的整個過程,從而使推理過程富有「活性」特徵,並有效、快速處理交際中話語含義的理解。模糊思維決定了語用推理不同於純粹的邏輯推理,同時,語用推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走形式化的道路。相比而言,關聯理論比其他語用推理模式更強調模糊思維在語用推理中的決定作用,其推理模式可作為語用推理的模糊機制的代表。(四) 理性思維的基本方法:「理」就是「道理」,就是事物運動的規律。理性思維就是認識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藉助語言工具,把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使感性的表象上升為理性的意象。概念是抽象思維的基本形式,意象則是形象思維的基本形式,二者都是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的反映。理性認識是人腦意識的高級階段。它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繫。理性思維活動是由一系列既相區別又相聯繫的過程和方法組成的整體過程和方法:1、分析與綜合: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就必須進行分析和綜合。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就是在認識中把整體分解為部分和把部分重新結合為整體的過程和方法。運用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維過程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揭示事物各個部分的結構、特點和屬性。分析的方法著眼於事物的局部和細節,對研究對象進行分解再逐個研究。綜合則是把分析出來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觀的次序、結構等內在聯繫,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認識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分析是在頭腦中把事物分解為各個屬性、部分、方面;綜合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個屬性、部分、方面結合起來。兩者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聯繫,互相滲透,互相轉化;在分析基礎上綜合,在綜合指導下分析;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分析與綜合循環往複,貫穿于思維的整個過程,推動認識的深化和發展;一切論斷都是分析與綜合的結果。只有對事物內部矛盾的各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再綜合起來把握其矛盾的總體,才是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例】用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寫文章:蘇軾有一首《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為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而寫下了廬山記游詩。它既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又借景說理,意在指出觀察事物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但我們還可以對這首寓意豐富的詩作更深入的解讀,既然一座雄奇壯觀的廬山可以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觀,那麼,我們對事物進行理性分析時是否也可以把整體分解成若干的側面呢?回答是肯定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解的,這種「分解」不是簡單地將事物肢解,而是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進行認識的深化,以達到更加客觀、透徹地認識事物的目的。我們看看當代作家余秋雨的一篇散文:垂 釣 (作者 余秋雨)去年夏天,我與妻子參加了一個民間旅行團,從牡丹江出發,到俄羅斯海參崴遊玩。海參崴的主要魅力在於海,我們下榻的旅館面對海,每天除了在陽台上看海,還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靜靜地看。海參崴的海與別處不同,深灰色的迷濛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們眯縫著眼睛,把脖子縮進衣領,立即成了大自然凜冽威儀下的可憐小蟲。其實豈止是我們,連海鷗也只在岸邊盤旋,不敢遠翔,四五條獵犬在沙灘上對著海浪狂叫,但才吠幾聲又縮腳逃回。逃回後又回頭吠叫,嗚嗚的風聲永遠夾帶著這種凄惶的吠叫聲,直到深更半夜。在一個小小的彎角上,我們發現,端坐著一胖一瘦兩個垂釣的老人。胖老人聽見腳步聲朝我們眨眼算是打個招呼,他回身舉起釣竿把他的成果朝我們揚了一揚,原來他的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鉤,每個釣鉤上都是一條小魚。他把六條小魚摘下來放進身邊的水桶里,然後再次下釣,半分鐘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條掛在上面。就這樣,他忙忙碌碌地下釣起鉤,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魚。奇怪的是,只離他兩米遠的瘦老人卻紋絲不動。為什麼一條魚也不上他的鉤呢?正納悶,水波輕輕一動,他緩緩起竿,沒有魚,但一看釣鉤卻碩大無比,原來他只想釣大魚。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和堂皇形象。偉大的釣魚者是安坐著與大海進行談判的人類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對方瑣碎的施捨。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說:「你就這麼熬下去吧,偉大的談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靜來回答。兩個都在嘲諷對方,兩個誰也不服誰。過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一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發出,腳步如勝利凱旋。瘦老人仍然端坐著,夕陽照著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薄。暮色蒼茫了,我們必須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此時的海,已經更加猙獰昏暗。狗吠聲越來越響,夜晚開始了。妻子說:「我已經明白,為什麼一個這麼胖,一個這麼瘦了。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人世間的精神總是固執而瘦削的,對嗎?」我說:「說得好。但也可以說,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確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瘦老人,胖老人的豐收何以證明?沒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義?大海中多的是魚,誰的豐收都不足掛齒;大海有漫長的歷史,誰的固守都是一瞬間。因此,他們的價值都是由對手來證明。可以設想,哪一天,胖老人見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見不到胖老人,將會是何等惶恐。在這個意義上,最大的對手也就最大的朋友,很難分開。兩位老人身體都很好,我想此時此刻,他們一定還坐在海邊,像兩座恆久的雕塑,組成我們心中的海參崴。對於眼前以狂暴凜冽的大海為背景的一胖一瘦兩位垂釣者,作者開始只是帶著一雙好奇的眼神去觀察,這是作者為眼前的景象而萌生出的一種感受,屬於感性的層面(感覺)。繼而作者分別對兩位垂釣者的動作行為和外貌表情進行描繪,實際上是對眼前的景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感知)。於是,作者所看到的一切被有序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狂暴凜冽的大海、和藹樂觀而又容易滿足的胖老人和沉默寡言堅持取捨的瘦老人,每一個畫面和景象都是作者心中的風景,並共同構成了讓作者震撼的海參崴(表象)。經過認真的觀察和思考(理性思維),從胖老人身上,作者看到了生活中樂觀、開朗、追求物質的一面;從瘦老人身上,作者看到了生活中堅守、頑強、精神崇高的一面。正是通過對眼前景象所體現出來的人物不同行為進行不同側面的理性思考,作者最終才明白了一個讓他心靈震撼的結論:現實生活就是物質與精神的對立統一,悲劇與喜劇相互並存;在人類社會中,最大的對手也是最大的朋友。在對一個事物或一種現象進行理性思維的過程中,常常存在一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這樣的認識過程中,需要對獲取的感知進行理性的分析,需要將整體分解開來,之後在感知基礎上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分別挖掘出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或哲理,最後加以綜合歸納,形成統一的、完整的理性認識。這是一個由分解到整合歸納的過程,但它不是簡單的分與合,而是認識過程中質的飛躍。2、比較與分類:比較是確定事物同異關係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就是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繫的事物加以對照,從而鑒別出幾個或幾類事物的異同點,以便對事物作初步的分類。但只有在對各個事物的內部矛盾的各個方面進行比較後,才能把握事物間的內在聯繫,認識事物的本質。 以下是五組十五種比較方法:(1)相似性比較、差異性比較和正反比較這是基本的比較方法,即比較研究對象間在時間、空間和物質成分的相似性、差異性和正反性從而得出規律。首先,這種比較應該是三維的,常常在一維甚至在二維上看去相似的事物在三維上卻是差異很大的;其次,這種比較應該是動靜的,即要把比較對象理解為運動著對象,在某一時刻研究對象間的異同、正反有可能在發展過程中發生變化甚至走向反面;第三,這種比較應該是複雜的,因為物質成分本身就是複雜的。某幾種成分的異同或正反,並不能決定比較對象的異同或正反。但所有成分都比較是不可能的,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出由研究目的所決定的成分數並且還要盡量排除其他成分的可能影響;第四,要注意比較對象的域,即不同域中比較對象間的異同或正反有相對性。在某一時空範圍研究對象間的異同、正反換個時空範圍有可能發生變化甚至走向反面;第五,要正中比反,反中看正。不存在絕對的正反,反正是可以轉化的。第六,要注意比較的相對性。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相似,也沒有絕對的相異。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似、相異、正反都可以相互轉化。(2) 形象比較、邏輯比較和靈感比較科學問題的發現往往源自形象比較。形象比較是在形象分析的基礎上,辨別各種觀察材料及其異同的思維活動。其實,形象分析和形象的區分就含有比較的成分,形象比較側重比較研究對象的共性和個性。我們通過形象比較來區分研究對象、認識其相識性和差異性。例如,在地質礦產工作中,一些與花崗岩有關的礦化常集中於岩體頂部,礦山人員形象地稱之為「西瓜皮」,就是一種形象比較;再如,現在藝術界有所謂的「印象派」,就是強調藝術創作的第一比較印象給人的震撼。鮮明生動的形象比較,常給人以生動的印象和巨大的啟迪。邏輯比較是在邏輯分析的基礎上,辨別各種觀察材料及其異同的思維活動。通過邏輯比較,思維便獲得關於研究對象質的規定性既不同對象間關係的認識。在邏輯比較中會發現有異常的現象或不同的數據,這常常就是新發現的開始。靈感比較是在靈感分析的基礎上,辨別各種觀察材料及其異同的思維活動。靈感比較常有明顯的瞬時性和感應性而不強調比較對象間的確切相似及聯繫。產生靈感的導火索常常就是靈感的比較對象。如阿基米德洗澡時悟出浮力定律,洗澡水瞬時對他的浮力恐怕就是一個契機。(3)個別比較、歸納比較和演繹比較這是常用的比較方法。 個別比較就是對比,即對比兩個研究對象的異同。事實證明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歸納比較就是一一對比,即如果空間或時間上一序列比較對象中的絕大多數互有某種異同性,那末這一序列對象中的其餘部分也可能具有這種特徵。歸納比較常常會導致新的發現。演繹比較就是先要有一個一般的模式或一般的假說,如果某一被比較個體的特徵在這一模式或假說之內,則可以考慮該個體有模式或假說的一般特徵。(4) 典型比較、重點比較和系統比較典型比較就是從一系列待比對象、待比特徵中找出具有典型意義的、有代表性的對象或特徵進行比較,從而指導一般性的研究。當前我們在某一政策出台之前常常要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企業或群體進行試點,就是一例。重點比較就是抓住關鍵的特徵、關鍵的對象進行比較。這正如認識一個人,我們無需將其身高、體重、血型等一一測量,實際上我們常常抓住其關鍵特徵,一眼就能將其認出。在重點比較中常常有形象比較的影子。重點比較,一般要求研究者有較多的研究積累和較高的學術素養。系統比較指的是對待比對象從時間、空間、物質成分上的全面、詳細的比較,從而得出課題所要求的結論。這是一項非常仔細嚴肅的工作,正如一個飛行員要上天必須要進行全面細緻的身體檢查一樣。系統比較最好在典型比較和重點比較基礎上進行,宜於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而一開始就進行系統比較,對於科學積累型的研究當然是必要的,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財力也是顯而易見的。(5) 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和縱橫比較所謂橫向比較,是指對不同現象、不同事件、不同因素的比較。通過比較找出有關的主要事件,找出主要事件中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以及主要方面的主要控制因素等。所謂縱向比較,是指對同一事件在其演化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比較。我們在觀察待比對象時,務必把他們理解為運動中的對象,即它們是變化著的事件中的某一環節。通過縱向比較劃分和比較事件發展的各個階段,找出哪些階段與研究問題有關,哪個階段是與研究問題有關的主要階段,哪些因素是控制主要階段的主要因素等。所謂縱橫比較,是將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結合起來進行比較。對於兩個或多個平行發展的成礦事件有時需要對各個不同縱向事件中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橫向比較,進一步使研究深化。分類是根據事物的同和異把事物集合成類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就是在分析和比較的基礎上,根據研究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事物分門別類,使對各種現象、過程、概念、規律的認識更加系統化和條理化。分類是比較的後繼過程,重要的是分類標準的選擇,選擇得好,還可導致重要規律的發現。分類的原則有以下幾條:(1)一次分類應按同一標準。如果不按同一標準,就可能造成分類混亂。(2)分類應該是完備的。(3)分類應是純粹的。3、抽象與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抽象是在分析、綜合、比較、分類的基礎上,捨棄非特有的屬性或非本質內容,抽出事物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內容。通過抽象,才能形成概念和範疇,認識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律。列寧說:「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話,那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概括,是從個別對象中發現同類對象的共同性。概括的內容來自抽象、觀察、實驗、歸納的結果;概括正確與否,取決於對同類事物異同點的比較是否是事物特有的。概括的目的就是獲得普遍性的認識。只有通過理論的概括,人的思維才能認識和發現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抽象是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概括是在思想中把從某些具有若干相同屬性的事物中抽取出來的本質屬性,推廣到具有這些相同屬性的一切事物,從而形成關於這類事物的普遍概念。這種特有屬性抽象與概括是密切聯繫的一對範疇。抽象是概括的基礎,沒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概括也有助於抽象,它能使抽象而來的特有屬性推廣到研究對象的整個類之中。科學的概念、範疇和一般原理都是通過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它們雖和具體的事物不同,但並不是脫離具體事物的空洞的東西,而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例1】在閱讀中提高抽象和概括能力才能高效地處理和加工大量的文字信息。閱讀時首先必須抓住主題句,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總有若干個段若構成,每段一般都會有它的主要議題,說明文、議論文更加明顯。所謂主題句就是代表該段的中心思想,其他的句子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加以闡述、補充、發揮或提供細節。所以首先要找出各段的主題句進而抓住全文的中心思想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1.主題句一般常見於各個段落的首句,因為這便於組織段落,文章易於下手。例如:Practically all goods whose qualities vary are sold by auction . Among these are coffee, skins ,wool , tea, furs ,silk and wines. Auction sales are also usual for land and property , furniture , pictures, rare books ,old China and similar works of art .(2005年上海高考閱讀題E篇第三段)本段的第一句統率了後兩句,以為後兩句只是對第一句作具體的說明,所以第一句是主題句,段落的中心思想是:Goods for auction sales.再如:You can already see signs of the rising sea on Tuvalu. Pools of seawater appear here and there ,some beaches are swallowed by the waves,and the roots of trees are rotting by the ocean. The rains cause temporary floods. (2006年上海春季高考閱讀題E篇第三段)同樣,本段的第一句就點出了在Tuvalu海平面上升的各種跡象已能見到,下兩句都是具體上升現象的細節,所以首句是本段的主題句並概括其中心思想:Signs of sinking have appeared on Tuvalu.2.有的段落往往在最後才點出結論或結果,所以主題句出現在段尾也是常見的。例如:If you suddenly received a lot of money, how would you spend it ? For the people of Tuvalu , tiny state comprising mine island in the South Pacific , something unusual happened. In 1999 Tuvalu ,with its population of 11,000 ,was the third poorest state in the world . Later ,Tuvalu received a domain name on the Internet----the letter 「tv」 A communication company from California quickly offered to buy the domain name for $ 40 million . The islands became very rich .( 2006年春季高考閱讀題E篇第一段)本篇段的前三句只是提出問題和介紹Tuvalu這個南太平洋中小國的人口,佔地及貧困等境況,第四句、第五句僅是說明Tuvalu得到的網際網路上的名字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家信息公司以四千萬美元買去了。Tuvalu一夜暴富才是本段的主要結果,所以最後一句是本段的主題句,其中心思想是:Tuvaluan people became rich overnight.再如:「 Come in ,Kim . Have a seat , please ,」 said Bill Williams』 the manager . This was Kim』s first experience with an assessment . After only six months he was due for a raise if this assessment was satisfactory .(2005年上海高考閱讀題B篇第一段)先讓學生考慮問題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ragraph ?」 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本段的最後一句去思索,因為這是Kim就職六個月後可能會得到的結果。它是本段的主題句,並從此句得到上述問題的答案。」Kim is likely to have a higher salary if he can pass the assessment .」這個本段的中心思想。3.主題句也可能不在段首或段尾,而在段落的中間。例如:「I know that, Kim. And please,call me Bill. But what I expect is for you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introduce new ides. I need more input form you ----more feedback on how things are going . I don』t need a 「Yes, man」. You never tell me what you you think . You just smile as though everything is fine .」(2005年上海高考閱讀題B篇第四段)本段的第四句」I don』t need a yes man 「 是經理Bill的根本態度,是本段的主題句,因為它前後各句都是圍繞它進行鋪墊和展開的。從主題句提出問題:」What sort of employ is Kim ?」在學生思考或互相討論以後,接著引導學生再思考問題: 「What characteristic does a "yes man "have ?從而得到開頭問題的答案:Kim is the sort of employee who does not speak out his own idea.然後再對主題句的段落概括其中心思想有些段落的中心思想會體現在全段的各個句中,並無明確的主題句,所以指導學生學會利用概括原則來確定中心思想是抽象與概括能力得到提高的有效學習方法之一。例如:Auctions are pubic sales of goods ,conducted by an officially approved auctioneer. He asks the crowd assembled in the auction-room to make offers, or 「bids」 ,for the various items on sale. He encourages buyers to bid higher figures, and finally names the highest bidder as the buyer of the goods. This is called 「knocking down 「 the goods, for the bidding ends when the auctioneer strikes a small hammar on a table at which he stands . (2005年上海高考閱讀題E篇的一段)本段沒有一句能統率各句的句子。從第一句開始,每個句子都只是敘述拍賣的一個程序最終構成拍賣的全過程。所以總起來可以抽象為「介紹拍賣」這個行當。段落的中心思想是:」Making a belief introduction to auctions.」處理無主題句的段落時,指導學生學會一些對文字信息的概括抽象原則,這有助於培養抽象與概括能力。1、學會刪減原則,即從兩個或多個信息中去掉不重要的,留下一個較重要乃至最重要的信息。例如:Food and drink of themselves are good and desirable. But their abuse can cause serious health and mental problems . 這兩句是對food和drink的一種通常敘述,相互之間可視為上下文,去除不重要的信息不妨改寫為:Abuse of food and drink can cause serious health and mental problems .2、學會組構原則,即兩個或多個信息都隸屬於另一個更高層次的信息。例如:The ancient Roman probably invented sales by auction , and the English word comes from the Latin auction , meaning increase 「, The Romans usually sold in this way the goods taken in war . In England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goods were often sold 「by the candle」: a short was lit by the auctioneer, and birds could be made while it stayed alight . (2005年上海高考閱讀題E篇第二段)全段共三句,都在回顧過去的拍賣活動以及英語中auction(拍賣)一詞的來歷。這些總起來可以用更高層次的信息「Auction sales in history.」抽象概括出段落的這個中心思想。對於較長的段落或篇章,指導學生可以逐句逐段地進行篩選,抓住中心,抽象概括出最重要的信息加以記憶,因為學生往往對大量文字犯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毛病,不善於概括,無法對信息作適當的處理。因此,教會學生多輪概括,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思維習慣。這對他們抓住段落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大有裨益的。例如:Of the $ 40 million Tuvalu received through the Internet deal ,$10 million was used to asphalt the island』s 19km of roads . Before 1999 there were four cars on the islands. The Tuvaluan used to walk or cycle everywhere. There was a flood of imported foods and goods and soon these had unexpected consequence. The Tuvaluan people now suffer from diseases such as obesity,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diabates. Others discovered that it was too expensive for them to keep their cars. There is now a huge rubbish damp in the middle of this tropical paradise ,covered with abandoned cars and others waste. (2006年上海春季高考閱讀題E篇第五段)全段文字較長。先提出問題「What do Tuvaulan people do with the $40 million?」讓學生思考或討論,然後把學生的回答一一列出用這筆錢做的具體事情,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這些具體的修柏油馬路、進口大量的食品與貨物等向更高層次的信息抽象概括,即反映了Tuvaluan people對生活享受的一種慾望—These have expressed Tuvaluan people』s desire to enjoy life.下一步再提出問題「What has happened to Tuvaluan people now?」並把學生回答的They have now suffered from diseases such as obesity,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diabetes and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作進一步的抽象概括,得到:These are the conse]quences that they can never expect.最後,引導學生把兩次概括的結論再歸納為:Desire to enjoy life has caused unexpected consequences.這個段落的中心思想。所以,教會學生逐段閱讀逐段概括的學習方法,不失為培養學生對全篇文章作出正確、精要的抽象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使學生抽象思維與概括能力得以發展到一定高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文學的抽象與概括思維理性思維的結果,特別是自己通過感知而形成的統一的、完整的理性認識,必須在文章中得到完整而準確的體現,形成文章的主旨和靈魂。但如果表達的方式和效果不好或不夠準確,必然會傷害文章的說服力或感染力。所以,如何對自己的感知運用恰當的語言加以概括和說明,往往決定了文章的成敗。對自己的感知做恰當的概括和抽象說明可以有下列兩種方式:一是用一種形象而富有內涵和意蘊的句子來概括自己的理性思考。我們舉雷抒雁的散文《鮮花與枯枝》加以說明:鮮花與枯枝 (作者 雷抒雁)那是一棵什麼樹呢?在這深秋,黃葉已紛紛墜落的時候,它卻是,顯出一種青春和歡樂來。這是什麼樣的一棵充滿了奇蹟的樹呢?清晨,走進園子,遠遠的,就看見一樹鮮花,紅的花,紫的花,在晨風中輕輕搖曳著。當我一步步走近那樹時,才看清了,那不過是一株秋葉落盡的枯枝,纏繞著剛剛綻開的牽牛花。枯樹,把它的身軀借給了柔弱的牽牛花的長藤,而牽牛花,也便把鮮艷的花簪上了枯樹的頭頂。於是他們便復活了,和諧地美麗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間感到它們原本就是渾然一體的。枯樹喲,你不厭棄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堅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柔藤喲,你不厭棄那長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妝點著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發揮。我看過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著,身上落滿了骯髒的鳥糞,腳下卷過蕭條的風。我也看過一些牽牛花,找不到支撐,萎棄在地上,被荒草吞沒。望著這一棵樹,我微笑著。黃葉墜地時節,作者被眼前所出現的自然奇觀所吸引。「奇蹟」激發作者找尋其中的原因,原來是共同生活的枯枝與鮮花彼此互為生命的依託,「和諧地美麗地生活在一起」。理性化的深入思考使作者明白生活中彼此合作幫助才能超越自我,實現價值,創造奇蹟。作者將這一富有哲理的人生啟示用兩個抒情的短句「枯樹喲……」表達出來,形象而含蓄地表達出自己的這一理性感知,妙趣橫生,發人深思。二是用以說明自己理性思考的文字,可以用一種明確的、概括性、議論性的語言直接加以表述,使其更加直白、鮮明。這就是抽象,如下面這篇散文:落葉樹北京的街道,國槐、白楊之類的落葉樹很多,冬天到來時,樹葉就紛紛飄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身,任憑寒風侵襲,冰雪堆積,始終傲然屹立街頭。落葉樹之所以能夠抗擊冰雪嚴寒,是因為它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的根部。為了保護根部,它把自身的一部分──樹葉,毫不吝惜的撒落地面,樹葉慢慢化作肥料,被根部吸收,成為再生的源泉。落葉樹深深懂得:藏在土裡的樹根比露在地面的枝和干更重要。春來時,光禿禿的樹枝上吐出的新芽美極了。枝幹漸漸長大,向天空揮舞手臂,努力表明自己的存在。這種力量來源於根。到了夏天,繁茂的枝葉感受烈日暴晒的痛苦,可它依然不動聲色。這種忍耐是由於樹蔭擋住熾熱的陽光使其根部的水分能得以保存的緣故。儘管驕陽似火,袒露的枝葉總要保護正在地下努力工作的樹根──這使它們得以生存並蓬勃著生命。總之,就是這樣:時而落葉紛紛,時而鬱鬱蔥蔥;經受酷暑之苦也毫不介意,只要能保住根──生命的源泉。落葉樹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激勵著我。我想,如果捨不得犧牲,故意逃避苦難,而疏於保護根,那便沒有落葉樹,也不會有大千世界的滔滔風雲。北京街道隨處可見的落葉樹引發了作者的思考:它之所以能夠抗擊冰寒,等到來年又鬱鬱蔥蔥屹立於街頭的原因是什麼呢?帶著這個問題,作者以擬人化的筆調剖析了落葉樹生命取捨的意義所在,字裡行間飽含對生命的謳歌和敬畏。通過前面對落葉樹極富感性色彩的描繪,結尾對自己理性感知的概括和抽象就水到渠成,「落葉樹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激勵著我」,「如果捨不得犧牲……也不會有大千世界的滔滔風雲」。這裡,作者將自己通過觀察和思考所得到的生命啟示表述得直接、明確。從教學和寫作實踐中我們發現,如何對自己的感知做恰當的概括和說明是學生寫作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往往不會將自己理性思考的結晶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或概括出來。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擠牙膏」式,將自己的理性感知在文章中斷斷續續表述出來,缺少統一性、整體性及必然性;二是結尾的概括與前面的分析聯繫不緊,水是水,油是油,有的甚至風馬牛不相及;三是語言表述拖沓累贅,缺乏概括性。這些都是教師應該注意並且設法解決的問題。【例2】抽象與概括在數學思維學習中也是兩個很常用的思維方法。特別是在概念形成的學習中,主要是靠抽象與概括的思維方法。數學概念形成的抽象與概括的思維過程一、抽象所謂抽象,就是對同類事物,抽取其共同的本質屬性或特徵,捨棄其非本質的屬性或特徵的思維過程。例如,對自然數(基數)的抽象,就是對同類事物(這裡指由不同事物組成的具有相同元素個數的集合)本質屬性的抽取,而捨棄其元素的自然構成(如有的集合由蘋果作為元素,有的集合由鉛筆作為元素,有的集合由石頭子兒作為元素等等)這一非本質特徵,更精確地說,即從同類集合(或等價集合)中抽取非空的等價集合類的共同特徵,而形成了自然數(基數)概念來。任何抽象都依賴於所研究的對象的性質、特點和研究它的目的。數學概念的抽象也同樣地要依賴於所研究的對象的性質、特點和研究它的目的。數學概念抽象一般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1.等同性抽象(或稱弱抽象)。等同性抽象就是從同一類事物中抽取其本質特徵,同時捨棄其非本質屬性的思維過程。這種抽象的特點是把同類事物按其同一的共同屬性,建立起等價集合類,並且從等價集合的觀點看,它們都具有相同的性質,從而抽象出這類集合的共同性質,形成概念,這個概念的內涵即是這類等價集合的共同特徵。在概念的等同性抽象過程中。它表現為對研究對象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分類、提取、捨棄等一系列過程。這一過程表現為特殊到一般的過程。等同性抽象而得到的數學概念的過程,一般表現為概念的形成過程。例如,「平行」概念的抽象過程就表現出等同抽象的過程。如圖4-10,通過對各種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觀察、比較、分析。而把兩條直線關係分為兩類:相交與不相交,最後提取出不相交的兩條直線的特徵為平行概念的內涵。這裡,凡不相交的兩條直線都具有等價性,這就是等同抽象的實質所在。2.強化性抽象(或稱強抽象)。強化性抽象就是指通過把一些新的特徵加入到某一概念中而形成的新概念的抽象過程。這種抽象從邏輯上講,主要表現為「種加類差」形式的抽象。強化抽象總是在某一概念基礎上的抽象,抽象的結果(新概念)又類屬於原概念,即是原概念的類概念。它們之間是一種從屬關係。因此這種抽象過程,容易形成概念間的關係結構—概念體系。從現代認知觀點來看,強化性抽象表現出一種概念的認知同化過程,即類屬同化過程。例如,菱形概念的抽象過程就是把一個新的特徵—一組鄰邊相等,加入到平行四邊形概念中去,使平行四邊形概念得到了強化。它也可以看成是用平行四邊形這一原有概念去同化新的菱形概念的過程。3.理想化抽象(或稱構造性抽象)。理想化抽象是指從數學研究的需要出發,人們構造出一些理想化的對象(數學概念)的思維過程。這種抽象的結果是一種理想化的觀念形態。這種觀念形態雖不是現實世界中的具體的實物對象,但它的出現(抽象結果)有利於數學研究。例如,幾何中的「點」、「線」、「面」、「體」,代數中的「虛數」等概念就是理想化抽象的產物。4.公理化抽象。公理化抽象是數學中或出於邏輯上的需要,或為了克服數學內部的矛盾(悖論)而形成的一種數學抽象。前者如自然數的皮亞諾公理,就是一種對自然數(序數)的概念的一種抽象所得的結果。後者如非歐幾何中的「平行公理」,康托的「一一對應」法則,就是為了克服數學內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而產生的抽象。5.可實現性抽象。它是理想化抽象的一個特殊情況。通過這種抽象,使得在現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的對象成為了可能。它是一種理想化的、潛在的抽象形式。例如,「極限」、「無窮小量」、「無窮遠點」等就是可實現性抽象而形成的概念。數學抽象有不同於自然科學的抽象,表現為以下特點:1.數學抽象是在自然科學止步的地方開始的。自然科學的抽象沒有脫離客觀物質的性質,而數學的抽象恰恰要擺脫客觀物質,從客觀事物中抽取其數與形的屬性。從這種意義上說,數學概念的抽象高於自然科學的抽象。2.數學抽象具有層次性。數學概念是抽象的結果,但是不同的數學概念又表現出抽象的層次性。例如,自然數概念是從客觀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字母a表示的數又是在對數的抽象後的結果。例如,a=bq,(a、b、q∈z)就是對許多具體的整數的整除性的抽象的結果。如果說數的抽象是一級抽象,那麼字母表示的數的抽象是二級的抽象,進而還有三級、四級、……抽象。3.數學抽象過程要憑藉著分析或直覺。在數學抽象中,表現為分析型的抽象一般的模式為:分析型抽象中的分離,就是把事物的本質特徵從事物的所有屬性中分離出來;提純就是把分離出來的本質特徵加以提純,即把其中的非本質屬性排除出去;簡略就是把提純出來的事物的本質特徵加以簡化,把那些多餘的屬性省去。直覺型抽象,就是不通過分析過程或邏輯思維過程而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的一種抽象過程。例如,圓的切線是與圓只有一個交點的直線,就是能夠通過直覺去把握它的一種數學概念。對它的抽象要藉助於直覺。4.數學的抽象不僅有概念的抽象,還有方法的抽象。例如,解線性方程組除了用消元法解外,還可以把它抽象成行列式,用行列式的方法來解:又如,著名的「七橋問題」,就是歐拉通過把橋抽象成線段,把島與河岸都抽象成點,並且利用「奇點」與「偶點」把問題化歸成「一筆畫」問題,使「七橋問題」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就是數學方法抽象的典型例子之一。二、概括概括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概括就是把同類事物的共同屬性聯結起來,或把個別事物的某種屬性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的思維方法。概括過程的基本特點是從特定的、個別的、小範圍的認識,擴展到一般的、普遍的、大範圍的認識。它是以個別的認識為基礎,進而去認識一類事物的過程,因此概括的結果可能導致發現。例如,通過觀察,認識到正弦函數具有周期性、餘弦函數具有周期性、正切函數具有周期性、餘切函數具有周期性,從而認識到三角函數具有周期性,這種認識過程就是把同類的共同屬性聯結起來的概括過程。根據概括的特點,數學概括有以下類型:1.完全性概括。完全性概括就是把同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從該類事物的所有個別事物中加以聯結而形成的認識。它是建立在完全歸納基礎上的概括。例如;通過觀察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純角三角形的三條中線都交於一點,概括出三角形的三條中線交於一點,這種概括過程,就是完全性的概括,它是窮盡了所有可能的個別情況,對所有個別情況的認識為基礎,而得到對同類事物的共同性質的認識。2.外推性概括。外推性概括是指從某類事物中的部分個別事物的屬性的認識,推廣到對該類事物的整體性的認識。外推性概括又分兩種:(1)不完全歸納概括。這類概括,就是對某類事物的若干個別事物的屬性的認識,推廣到這該類事物的共同屬性的思維過程。例如,對下列偶數的分解的觀察:6=3+3,8=3+5,10=3+7=5+5,12=5+7,14=3+11=7+7,16=3+13=5+11,………………………………進而概括出「任何一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哥德巴赫猜想)這種認識過程就是一種不完全歸納的概括過程。(2)類比概括。類比概括就是對某一類事物的屬性的認識,外推到對另一類事物屬性的認識過程。例如,對m、n為自然數時,法則am·an=am+n的認識,外推到對α、β是實數時,法則aα·aβ=aα+β(a≠0) 的認識。對數學方法的概括,就是對一類數學問題解決的一般性的認識。一旦對一類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得到了一般性認識之後,再遇到這類數學問題,就可以用概括的方法去解決這類問題。例如,通過對不等式的證明,而概括出用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數學方法:(1)差值比較法:若a-b>0,則a>b;若a-b=0,則a=b;若a-b<0,則a<b.(2)比值比較法:當a>0,b>0時,若a/b>1則a>b;若a/b=1則a=b;若a/b<1則a<b.(3)分部比較法:已知:A=a1+a2+…+an,B=b1+b2+…+bn,若a1>b1,a2>b2,…,an>bn,則A>B。或A=a1·a2…anB=b1·b2…bn若a1>b1≥0,a2>b2≥0,…,an>bn≥0,則A>B.用上述概括的一般方法,可以用於解決不等式證明,我們不妨任舉一例說明。證明:可以用部分比較法:4、歸納與演繹:人們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過程,同時,也是思維運動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循環往複,不斷深化的過程。歸納法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即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繹法則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法,即從一般原理推論出個別結論。它們是科學認識過程中常用的兩種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繫,互相補充的邏輯思維方法。演繹所依據的理由,來自對特殊事實的歸納、概括,歸納的結論是演繹的前提,演繹離不開歸納;而歸納對特殊現象的研究,又必須有一般原理為指導,才能找出其特殊的本質,從而進一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歸納也離不開演繹。歸納和演繹在認識過程中的統一是客觀的個別和一般的矛盾的反映。(1)歸納法歸納法——是從個別的、特殊的知識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識的邏輯方法。根據歸納對象的不同特點,歸納法可分為完全歸納法和不完全歸納法。①完全歸納法完全歸納法——就是根據某類事物中每一個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從而概括出該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方法。完全歸納法的公式是(S表示某類事物,S1、S2、S3……表示S類中的個別對象,P表示某種屬性):S1是(或不是)P,S 2是(或不是)P,S3是(或不是)P,┇Sn是(或不是)P,(S1,S2,S3,……Sn,是S類的全部對象)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完全歸納法具有重要的認識作用,它可以從個別材料中概括出一般結論,使人們獲得綜合性、概括性的新知識。由於完全歸納法的結論沒有超出前提斷定的範圍,因此,只要前提是真實的,那麼它的結論也就一定是真實的、可靠的。應用完全歸納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確知某類事物全部對象的具體數量,並對每一個對象進行調查,二是,必須確知每一個對象具有或不具有被研究的那種屬性。如果不能滿足這兩個條件,就不能使用完全歸納法。②不完全歸納法不完全歸納法——就是根據某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從而推論出該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方法。不完全歸納法,主要有兩種形式,即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②-1簡單枚舉法——簡單枚舉法是根據某類事物中部分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而又沒有發現相反的事例,從而推論出該類事物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方法。簡單枚舉法的公式是:S1是(或不是)P,S2是(或不是)P,S3是(或不是)P,┇Sn是(或不是)P,(S1,S2……Sn)是S類中的部分對象,在考察中沒有遇到相反的情況)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簡單枚舉法的優點:②-1-1一定的可靠性。簡單枚舉法是建立在直接經驗基礎上的一種歸納方法,它的結論是根據某種社會現象多次反覆出現、又沒有遇到相反的事例而作出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特別是當直接經驗恰好反映了事物的本質聯繫時,它更能提供一些可靠的新知識。②-1-2巨大的認識作用。簡單枚舉法簡便易行,不需要調查某類事物的全部對象,其結論的知識大大超過了前提,因而具有巨大的認識作用。簡單枚舉法的局限性:②-1-1它的結論只具有或然性,只是一種初步的假定,如果發現一例與結論相反的情況,結論就會被推翻。②-1-2它只能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簡單枚舉法的結論,一般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檢驗和論證。提高簡單枚舉法的結論的可靠性,有兩個途徑:②-1-1考察的對象應儘可能的多一些。②-1-2注意搜集可能出現的反面事例,特別是要注意考察那些最容易出現相反情況的場合。②-1-3簡單枚舉法在作結論時,要注意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留有充分的餘地,而不應把話說滿、說死、說絕、結論所留的餘地越符合實際,其可靠程度就越高。總之,運用簡單枚舉法必須十分謹慎,否則,就容易犯「以偏概全」和「輕率概括」的錯誤。②-2科學歸納法科學歸納法——是根據某類事物中的部分對象與某種屬性之間的必然聯繫,推論出該類事物的所有對象都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方法。科學歸納法的公式是:S1是P,S2是P,S3是P,┇Sn是P,(s1,S2,S3……Sn是S類的部分對象,並且S與P之間的聯繫具有必然性)所以,所有S都是P:科學歸納法與簡單枚舉法,都是不完全歸納法,但是它們之間有明顯的區別:②-2-1(1)結論的根據不同。簡單枚舉法的結論的根據是某些社會現象的重複出現,而又沒有遇到相反的情況,科學歸納法的結論的根據則是對象與屬性之間的必然聯繫。②-2-2(2)前提的數量對結論的影響不同。對簡單枚舉法來說,前提的數量越多,其結論的可靠性就越高,對科學歸納法來說,前提的數量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只要充分揭示了對象與屬性之間的必然聯繫,哪怕只有一、兩個典型事例,其結論仍然是可靠的。②-2-3(3)結論的性質不同。簡單枚舉法的結論只具有或然性,科學歸納法的結論卻具有必然性。(2)演繹法演繹法——也稱演繹推理,它是從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邏輯方法。演繹推理有多種多樣的類型,這裡只簡略的論述一下在社會調查中應用得比較廣泛的假言推理的一些問題。假言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個假言判斷,並且根據假言判斷中前件與後件之間的關係推出結論的一種演繹推理。假言推理根據前提條件性質的不同,分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這三種假言推理,各有不同的形式和規則。①充分條件假設推理充分條件假設推理——是以一個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作為大前提而構成的假設推理。充分條件假言推理有兩種正確形式:①-1肯定前件式,即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結論肯定大前提的後件。其公式為(P表示前件,Q表示後件):如果P,那麼Q,P;所以Q①-2否定後件式:即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後件,結論否定大前提的前件。其公式為:如果p,那麼q非q ;所以,非p或:((p→q)∧ q )→ p②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是以一個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作為大前提而構成的假言推理。在漢語中,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常用的聯結詞有「只有……,才……」;「必須……,才…」;「不……,就不…」「除非……,才……」;「沒有…,就沒有…」等等。②-1否定前件式,即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結論否定大前提的後件。其公式為:只有P 才Q非P;所以非Q其規則是,「否定前件就必然否定後件」。②-2肯定後件式,即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後件,大前提的前件,其公式為:只有P,才Q;Q;所以P③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是以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作為大前提的假言推理。在漢語中,沒有完全準確表達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日常用語,只有下列一些詞語可以大體表達充分必要條件的意思:「當且僅當……」,「如果而且僅僅如果……」,「如果……,那麼…而且,只有……才……」,「只要並且只有……,才(就)…-」等等。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前後件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既互為充分條件,又互為必要條件。根據這種關係,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有四條規則:第一、肯定前件就必然肯定後件。第二、否定前件就必然否定後件。第三、肯定後件就必然肯定前件。第四、否定後件就必然否定前件。根據上述規則,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有四種正確形式:③-1肯定前件式,即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結論肯定大前提的後件。其公式為:當且僅當P 才QP;所以,Q.③-2否定前件式,即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結論否定大前提的後件。其公式為:當且僅當P,才Q;非P;所以非Q.③-3肯定後件式,即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後件,結論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其公式為,當且僅當P,才Q;Q;所以P其規則是:「肯定後件就必然肯定前件」。③-4否定後件式,即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盾件,結論否定大前提的前件。其公式為,當且僅當P,才Q;非Q;所以,非P。其規則是:「否定後件就必然否定前件」。假言推理具有重要的認識作用。假言推理的各項規則是客觀事物之間種種有條件聯繫的正確反映。因此,根據這些規則,人們可以識別種種不同性質的條件,認識和掌握客觀事物之間的不同聯繫,從而增強工作中的預見性和主動性。假言推理還具有重要的論證作用。在證明問題時,運用假言推理可以把事物的前因後果及其相互關係講得清清楚楚,從而使自己的論點具有更大的說服力,在反駁謬誤時,運用假言推理可以有力地揭露因果倒置和任意聯繫的錯誤,從而使錯誤觀點和錯誤論證的荒謬性得到充分的暴露。5、邏輯與歷史:是指理性思維或抽象思維以理論的形態反映事物的規律性。(1) 邏輯與歷史方法上相統一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的基本含義就是邏輯的東西與歷史的東西相統一。所謂歷史的東西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指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自身的歷史發展過程;其次,指人類變革現實的實踐活動(包括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和科學實驗)本身的歷史發展過程;最後,作為客觀現實自身的歷史發展過程的反映的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過程,即人類的認識史。歷史方法是依照對象發展的自然進程揭示其規律,屬於描述性的方法。所謂邏輯的東西是指思維規律和思維形式,如概念、判斷、推理和理論體系等主觀的東西;邏輯方法側重從「完全成熟而具有典範形式的發展點上」考察對象,屬於理論思維的方法。這種思維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只有當被考察的對象發展到成熟、各種矛盾充分暴露的時候,才能看清楚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環節的聯繫,以及它們在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才利於科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其二,獲取有關對象發展到最高點的知識,是了解該對象的過去歷史的一種有效手段。從成熟點看對象的過去,可以比較清楚地認識對象發展的內在聯繫,包括那些處於萌芽狀態或表現得模糊不清的東西。。邏輯的東西和歷史的東西相統一是說,歷史的東西是第一性的,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東西,或具有客觀意義的東西;邏輯的東西是第二性的東西,是歷史的東西在思維中的反映。歷史的東西是邏輯的東西的客觀來源和依據;邏輯的東西要以歷史的東西為原型和準則。邏輯的推演與歷史的發展相統一,這是邏輯與歷史方法上相統一的主要含義。所謂邏輯的推演是指思維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中,藉助於辯證思維的基本範疇、具體概念、向辯證推理、辯證理論和辯證觀念的推移和轉化的完整過程。所謂歷史的發展是指客觀現實的發展過程、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過程和人類認識的發展過程。客觀現實是按照辯證法基本規律運動、變化、發展的;人類的社會實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是發展、變化的;作為客觀現實和人類社會實踐反映的人類認識也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2)邏輯的推演與歷史的發展相統一所謂邏輯的推演與歷史的發展相一致是指思維中的概念、範疇的嚴密邏輯體系要反映客觀現實、人類社會實踐和人類認識發展過程的發展規律性。客觀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理論體系中的邏輯推演進程應當和客觀事物的歷史發展進程相一致。馬克思指出,在一定限度內,「從最簡單上升到複雜這個抽象思維的進程符合現實的歷史進程。」在邏輯的推演與客觀事物的歷史發展相統一的問題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明確研究的主體,即研究的直接對象。所謂邏輯的推演與客觀事物的歷史發展相統一,確切講來,就是邏輯的推演要與研究的直接對象,即研究的主體的歷史發展相統一。不明確研究的直接對象,不明確研究的主體,就不能徹底地貫徹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原則。馬克思指出:「在研究經濟範疇的發展時,正如在研究任何歷史科學、社會科學時一樣,應當時刻把握住:無論在現實中或在頭腦中,主體——這裡是現代資產階級社會——都是既與的;因而範疇表現這個一定社會、這個主體的存在形式、存在規定、常常只是個別的側面;因此,這個一定社會在科學上也決不是在把它當做這樣一個社會來談論的時候才開始存在的。這必須把握住,因為這對於分篇直接具有決定的意義。」這裡講到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本身,也就是《資本論》的直接研究對象、直接研究的主體。《資本論》中的範疇,如商品、貨幣、資本、現代土地所有制、階級等,所表現的都是資本主義社會本身這個主體的存在形式、存在規定。在《資本論》中,不僅在總的結構和基本範疇的邏輯推演上貫徹了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原則,而且每個局部問題上也貫徹了這一原則。例如,馬克思在考察價值形態的發展時,就是從簡單價值形態開始的。隨著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就由簡單的價值形態逐步過渡到擴大的價值形態。隨著交換的發展,其他商品都和無數商品中分離出來的某一種商品相交換,擴大的價值形態便逐步過渡到一般的價值形態,最後轉化為貨幣形態。簡單的價值形態——擴大的價值形態——一般的價值形態——貨幣形態,這一邏輯推演的過程完全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形態的客觀發展過程。(3)邏輯的推演與人類認識的歷史相統一邏輯的推演和人類認識的歷史(包括哲學史、各門科學史、各門技術史、語言史等)相統一是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客觀現實是按照辯證規律發展變化的,作為對客觀反映的人類認識史也是按辯證規律變化、發展著的。邏輯應當是人類思想史的總計和結論。列寧指出:「總的說來,在邏輯中思想應當和思維規律相吻合」。他特彆強調在認識領域中「應當辯證地研究人類思想、科學和技術的歷史」。邏輯的推演與人類認識的歷史相統一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首先,個別人思維發展的規律和整個人類思維發展的規律相統一。就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來看,經歷了從生動的直觀——逐步過渡到抽象的思維——達到辯證思維階段的發展過程。生動的直觀是關於世界整體的混沌的反映。古希臘哲學關於世界作出了各式各樣的解釋和說明,把世界勾畫為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錯綜複雜的整體的畫面,形成關於世界直觀的具體的反映,在人類認識史上相當於「生動的直觀階段」。從十五世紀開始,自然科學日益發展,自然科學的許多部門逐漸建立和擴大,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突破了生動的直觀,而深入到自然界的各個部分進行研究,形成了許多具體科學,如天文學、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等逐漸建立起來,並日益豐富。從而,對世界的整體進行了分析的認識,這就使人類認識過程由生動直觀過渡到抽象的思維階段。到了十九世紀,現代自然科學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使人類從自然界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角度進行研究,成為必要和可能,重新形成一幅關於世界的總畫面。這是對古代哲學關於世界情況認識的重複,但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在更高基礎上的復歸,是在充分認識各有關部分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整體的認識。在自然科學領域內出現了辯證綜合的趨勢;在哲學上產生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從而人類認識由抽象思維進入辯證思維階段。這就是整個人類思維發展基本過程的規律性。個人思維的發展大體上也經歷著大致相同的發展過程。其次,辯證邏輯諸範疇的邏輯推演與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相統一。辯證邏輯諸範疇的推演順序是與人類認識史(其中包括哲學史、科學技術發展史、兒童智力發展史等等)相一致的。列寧指出:「從邏輯的一般概念和範疇的發展和運用的觀點出發的思想史——這才是需要的東西」。邏輯科學體系都是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反映,同時也是人類認識史的總結。概念、範疇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一個小階段、小階梯。辯證邏輯的範疇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嚴密的邏輯認識之網。辯證邏輯範疇的邏輯推演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是一個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4)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因為歷史發展常常包含著無數的細節和偶然因素,甚至通過迂迴曲折的道路表現其規律;思維的邏輯則是對歷史的總結和概括,它撇開歷史發展的各種細節和偶然因素,以「純粹」的理論形態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它是「經過修正的」歷史。(5)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在總的發展趨勢上的統一,這種統一包含著差別。邏輯和歷史是統一的。但這種統一不是無差別的等同,而是有差別的統一。二者是在本質上、趨勢上的統一。邏輯的東西並不是歷史的東西的簡單的、機械的複製,而是一種能動的、概括的反映。恩格斯指出:「邏輯對歷史的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邏輯的東西是以「純粹狀態」、抽象理論的形式再現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它對歷史領域中所呈現的那些偶然性的、次要的細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曲折、倒退的現象加以揚棄,透過錯綜複雜的歷史現象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它擺脫雜亂無章的現象,理出有規律性的條理。這就是對歷史「修正」過了的東西。這種「修正」過了的東西並不是一種空洞的、貧乏的、背離現實的東西。只要這種「修正」了的東西不是任意的、主觀主義的,而是科學的,有著客觀依據的,那麼它就是一種更深刻、更正確地再現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性,達到了和歷史相統一的邏輯的東西。(五) 理性思維形式及分類人們把平時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的知識、經驗、觀念、方法等要素積澱,內化於大腦中,就構成了一定的思維方式。把思維作為科學來研究,涉及邏輯學、心理學、美學、生理學等多門學科。由於各學科研究思維的角度、方面和側重不同,因而人們也就往往從不同的意義上來理解和使用思維的概念。心理學重在揭示思維的發生、發展及思維在人的各個不同的生理髮展階段上的活動特徵和規律。心理學講思維,通常指抽象思維,並把概括性和間接性看著是思維的最基本特徵。哲學研究思維和存在的關係,認為思維是反映客觀現實的能動過程,既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又能動地反作用於客觀世界。邏輯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專門研究人的思維形式及規律,即從應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形成抽象思維的形式,為人們提供認識事物、論證思想的工具。邏輯學包括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形式邏輯著重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及其規律。辯證邏輯著重研究思維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美學著重講形象思維或藝術思維,它把人的審美心理因素分為感知、想像、理解和情感,審美過程中的形象思維正是在這四種心理因素的統一中所進行的一種既是理性的,又是形象的、帶有情感性的思維活動。1984年錢學森教授倡導思維科學,專門把人的思維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從錢學森對思維規律的角度,思維形式的分類如下:第一種分類方式: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1)抽象(邏輯)思維(也稱概念思維或理論思維),它是人類思維的核心形態。抽象思維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為基本思維過程,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為思維的基本形式。抽象思維分為普通邏輯(形式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2)形象(直感)思維,它憑藉表象或形象進行思維,它具有思維的概括性和間接性的一般特徵。形象思維可分為①再造性形象思維,按照他人語言(口頭或書面)描述或圖示進行的思維,它的主體因素是再造形象。②再現性形象思維,以再現現實生活中真人真事的形象思維,它的主體因素是回想。③創造形象思維,創造新形象的思維,文學藝術創作稱為藝術思維,創造性形象思維是形象思維的高級形態。(3)靈感(頓悟)思維,是指通過潛意識對問題的醞釀使結果突然湧現於顯意識而產生頓時領悟的一種思維,它是大腦顯意識和潛意識相互作用的結果。它的產生一般要經歷一個「顯意識-潛意識-顯意識」的過程:當顯意識的思維對某一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思維通道突然阻塞、思維漸進過程中斷時,即進入潛意識的思維過程;在潛意識思維過程中,一旦醞育成熟,偶遇相似誘因,便會與顯意識溝通,導致靈感的迸發。靈感思維是一種非邏輯思維,同樣是人們理性認識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高級思維方式。靈感思維具有突發性、偶然性、瞬時性、模糊性、和獨創性。第二類 發散式思維與輻合思維(1)發散思維也叫擴散式思維,它是指在思維過程中充分發揮人的想像力,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通過知識和觀念的重新組合,找出更新更多可能的答案或解決辦法。發散思維的特點:流暢性、靈活性、變通性、獨特性、廣闊性。發散思維的具體形式:橫向思維法(列舉事物的缺點)、縱向思維法(展望事物的發展)、逆向思維法(從相反角度思考)、側向思維法(歪打正著)、分合思維法、顛倒思維法、質疑思維法、克弱思維法、信息交合法等等。(2)收斂式思維(聚合思維),也叫求同思維,即從給定的多種相關信息中得出一種有效的合理的答案或結論,特點是集中思維,是一種有方向、有範圍、有條理的思維方式。收斂思維與發散思維各有所長。面對確定唯一答案的問題一般選擇收斂式思維;面對答案不確定的問題,則應選擇發散式思維。二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收斂式思維的形式:求同思維法、求異思維法、同異並用思維法。第三種分類:根據創新程度分為常規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1)再現性思維,是自己或他人以往的思維課題、思維過程和結果的重複。是人們常見的一般思維活動。(2)常規性思維,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現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慣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創造性成分較少。(3)創造性思維或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異、獨創的方式(新認識、新判斷、新方案、新途徑)解決問題的思維,創新性思維是多種思維的綜合表現,有思維加想像的內容,有靈感的表現;分析思維與直覺思維相統一;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相結合。在創新思維過程中根據需要選擇和調整各類思維形式和方法使其達到有效、辨證統一,從而突破舊思路,以漸進或突變的程式對大腦已儲存的各類信息重新組合、擴展與升華,最終產生出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的高級思維活動。創新思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新思維是一切對創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維均可視為創新思維;狹義的創新思維則是指人們在創新活動中直接形成創新成果的思維活動,諸如靈感、直覺、頓悟等非邏輯思維形式。創新思維的特徵:求異性、求同性、求同求異辨證統一、確定性、不確定性、確定與不確定性的連續運動、邏輯性與非邏輯性交互作用、單元切入與多元分析相結合、形象性與抽象性辨證統一。創新思維的主要特點:思維形式的反常性,思維過程的辨證性,思維空間的開放性,思維成果的獨創性和思維主體的能動性。第四種分類:根據思維是否具有邏輯性將思維分為理性思維和直覺思維(非理性思維)(1)理性思維是指人們按照一定的邏輯推理方法,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對自然和社會進行探索的活動和過程。(2)直覺思維是憑藉人的直感,無須對事實材料進行逐步分析而對問題的解決作出合理的推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過程。(3)分析思維是以一次前進一步為其特徵的,步步展開,即展開-整合式思維。第五種分類:經驗思維與理論思維(1)經驗思維是人們憑藉日常生活經驗進行的思維活動,有片面性。(2)理論思維:根據科學的要領和論斷,判斷某一事物,解決某一問題的思維。第六種分類:按思維的前瞻性分為:超前思維、決策思維。第四章 邏輯思維與邏輯學邏輯思維就是,當人類聽到別人陳述的事情時,大腦開始歷經複雜的訊號處理及過濾,並將信息元素 ( Information element ) 經過神經元(Neuron) 迅速的觸發並收集相關信息,這個過程便是超感知能力。之後由經驗累積學習到的語言基礎進行語言的處理及判斷,找出正確的事件邏輯。【例】一對夫妻帶著自己的孩子,路過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個玩具,於是對媽媽提出要求,媽媽拒絕了,於是對爸爸說:媽媽不好,爸爸好,爸爸給我買玩具.。這就是邏輯最基本的公式列。邏輯思維又稱抽象思維,它以概念為思維的基本單元,以抽象為基本的思維方法,以語言、符號為基本表達工具的思維模式,也是運用邏輯工具對思維內容進行抽象和推演的思維活動。邏輯思維是人腦的一種理性活動,思維主體把感性認識階段獲得的對於事物認識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並按一定邏輯關係進行推理,從而產生新的認識。邏輯思維具有規範、嚴密、確定和可重複的特點。判斷推理是人類智力的核心部分,它的強弱反映一個人對事物實質及事物之間聯繫的認識能力的高低。任何具體思維都有它的內容,也有它的形式。任何具體思維,都涉及一些特定的對象。各門具體科學都是從客觀世界的統一體中,抽出某個方面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數學中的具體思維,就涉及數量與圖形這些特定對象。物理學中的具體思維,就涉及聲、光、電、力……這些特定的對象。天文學是從客觀世界的統一體中,抽出天體結構和演化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政治經濟學是從客觀世界的統一體中,抽出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和分配規律(商品和價值等)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涉及思維內容方面的問題不是形式邏輯所研究的對象,而是其他具體科學所研究的對象。各個不同領域的具體思維所涉及的特殊對象,就是具體思維的內容,或者說,就是思維內容。各個不同領域中的具體思維所涉及的對象是不相同的。但是,在各個不同領域的具體思維中,又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因素。例如,在各個不同領域的具體思維中,都要應用〖「所有……都是……」〗、〖「如果……那麼……」〗這些思維因素。各個不同領域的具體思維都需要應用的共同思維因素,就是具體思維的形式,或者說,就是思維形式。我們可以通過幾個例子具體地加以說明。①所有商品都是有價值的。②所有金屬都是有光澤的。③所有帝國主義都是要侵略的。上面是三個判斷。判斷①是屬於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具體思維,它涉及「商品」和「有價值的」這些特殊的對象。判斷②是屬於物理學領域的具體思維,它涉及「金屬」與「有光澤的」這些特殊對象。判斷③是屬於政治領域的具體思維,它涉及「帝國主義」與「要侵略的」這些特殊的對象。這三個判斷所涉及的特殊對象,就分別是這三個判斷的思維內容。我們用「S」與「P」來分別地代表「所有」後面的「……」與「都是」後面的「……」。「S」與「P」都是變項,「S」叫做主項,「P」叫做謂項,我們可以用任何的具體概念去代換它們。這樣,上面三個判斷所具有的思維形式就是,所有S都是P。我們再看底下幾個例子:④如果一個產品不是為了出售而是為了生產者自身的消費,那麼這個產品不是商品。⑤如果金屬遇熱,那麼金屬會膨脹。⑥如果一切正偶數都大於1,那麼1小於一切正偶數。④⑤⑥也是三個判斷。這三個判斷各涉及不同的對象。判斷④涉及產品……;判斷⑤涉及金屬……;判斷⑥涉及正偶數……。判斷④⑤⑥所涉及的這些不同的對象,就分別是判斷④⑤⑥的思維內容。但是,判斷④⑤⑥卻具有一個共同的思維因素,即「如果……那麼……」。「如果……那麼……」是各個不同領域的具體思維都需要應用的共同思維因素。所以,它就是上面三個判斷的思維形式。我們用「p」與「q」,來分別代表「如果」後面的「……」與「那麼」後面的「……」。「p」與「q」都是變項。我們可以用任何具體判斷去代換它們。這樣,④⑤⑥判斷的形式就是,如果p,那麼q。下面我們舉兩個關於推理的例子。⑦所有金屬都是有光澤的;所有鐵都是金屬;所以,所有鐵都是有光澤的。⑧所有正義的事業都是一定要勝利的;所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是正義的事業;所以,所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是一定要勝利的。⑦⑧是兩個推理。我們研究一下這兩個推理,就會發現,它們有著一些共同的因素。它們都是由三個具有「所有……都是……」形式的判斷組成的。而且這三個判斷都有這樣的關係;第一個判斷的主項和第二個判斷的謂項是相同的概念,第一個判斷的謂項和第三個判斷的謂項也是相同的概念,第二個判斷的主項和第三個判斷的主項也是相同的概念。如果我們用「M」,「P」與「S」去分別代表上述那些相同的概念,上面這兩個推理的共同因素就是: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以,所有S都是P。這個共同因素,不僅是上述兩個推理的共同因素,而且還是各個不同的思維領域都需要應用的思維因素。因此,這個共同的思維因素是上述兩個推理的思維形式。⑦這個推理的思維內容涉及:「金屬」、「有光澤的」與「鐵」。⑧這個推理的思維內容涉及:「正義的事業」、「一定要勝利的」與「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從上面所舉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具體思維中,思維形式和思維內容總是聯繫著的。即是說,在具體思維中,沒有不具有思維內容的思維形式,也沒有不具有思維形式的具體內容。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出,思維形式和思維內容是有區別的,思維形式對於思維內容又有相對獨立性。即是說,同一思維形式可以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思維內容。邏輯思維方式的中心就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它提供鑒別推理有效與否的模式與準則,以便把有效的推理與非有效的推理區別開來,教會人們正確地推理,避免、揭露與駁斥錯誤的推理。邏輯,是對思維過程的抽象。研究邏輯的目的是要在思維的層面上弄清楚得到結論的原因。從這個研究任務上來看,凡是具有得出結論的作用的思維過程,都是邏輯過程。邏輯學的發展是多層面的,邏輯的涵義也是分層次的,邏輯可以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邏輯思維的定義或描述,分析得出三大類定義類型:廣義邏輯思維、狹義邏輯思維、數理邏輯思維,並指出這三大類定義的區別與聯繫。第三大類定義主要指的是邏輯思維(狹義)的類型之一——形式化邏輯思維中的數理邏輯思維。邏輯思維的三種類型:日常(普通)邏輯思維、形式化邏輯思維與辯證邏輯思維。日常(普通)邏輯思維是一種大眾的邏輯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形式化邏輯思維的嚴密性與形式化程度更高,主要用於各種學科、學術領域內。與這二種邏輯思維迴避與排斥矛盾不同,辯證邏輯思維承認與研究矛盾。這三種邏輯思維類型是互補的。邏輯思維的功能在於論證,形象思維的功能在於描述,求解思維的功能在於求解,即尋求解決問題的手段。求解思維在人類思維中起統攝作用。它是人們圍繞問題的目標,選擇、尋找實現目標的手段、途徑的思維。人們在求解思維過程中,圍繞所要解決的問題,對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等思維材料加以組合,使之形成有序的指向目標的思維過程。第一、 廣義的邏輯與狹義的邏輯什麼是邏輯?要清楚明確地回答這一問題,要將各種各樣冠以「邏輯」的學科都統一在一個明確清晰的「邏輯」的定義之下,這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不妨先對邏輯發展史作一簡單考察。在西方,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集其前人研究之大成,寫成了邏輯巨著《工具論》(由亞氏的六部著作編排而成:《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辯篇》、《辨謬篇》)。雖然在亞氏的著作中他並沒有明確地使用「邏輯」這一名稱,也沒有明確地以「邏輯」這一術語命名其學說,但是,歷史事實是,亞氏使形式邏輯從哲學、認識論中分化出來,形成了一門以推理為中心,特別是以三段論為中心的獨立的科學。因此,可以說,亞里士多德是形式邏輯的創始人。亞氏之後,亞里士多德學派即逍遙學派和斯多葛學派都以不同形式發展了亞氏的形式邏輯理論——逍遙學派的德奧弗拉斯特和歐德慕給亞里士多德邏輯的推理形式增補了一些新的形式與內容,提出了命題邏輯問題,斯多葛學派克里西普斯等人則構造了一個與亞里士多德詞項邏輯不同的命題邏輯理論。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也是近代歸納邏輯的創始人,他在總結前人歸納法的基礎上,在批判了經院邏輯和亞里士多德邏輯之後,以其古典歸納邏輯名著《新工具》為標誌,奠定了歸納邏輯的基礎。18-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黑格爾等,對人類思維的辯證運動與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另一種新的思辯邏輯——辯證邏輯。與此同時,以亞里士多德邏輯為基礎的形式邏輯在發展與變化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數理邏輯階段。數理邏輯也稱符號邏輯,或謂狹義的現代邏輯,奠基人是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茲。他主張建立「表意的、普遍的語言」來研究思維問題,使推理的有效性可以用數學方法來進行。萊布尼茲的這些設想雖然在許多方面並未實現,但他提出的「把邏輯加以數學化」的偉大構想,對邏輯學發展的貢獻卻是意義深遠的,正如邏輯史家肖爾茲所說,「人們提起萊布尼茲的名字就好象在談到日出一樣。他使亞里士多德邏輯開始了"新生』,這種新生的邏輯在今天的最完美的表現就是采作邏輯斯蒂形式的現代精確邏輯。」(註:肖爾茲著,張家龍譯:《簡明邏輯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50頁。)萊氏之後,經過英國數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哈米爾頓、德摩根的研究,英國數學家布爾於1847年建立了邏輯代數,這是第一個成功的數理邏輯系統。1879年,德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弗雷格在《概念文字——一種模仿算術語言構造的純思維的形式語言》這部88頁的著作中發表了歷史上第一個初步自足的、包括命題演算在內的謂詞演算公理系統,從而創建了現代數理邏輯。之後,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羅素和懷特海於1910年發表了三大卷的《數學原理》,建立了帶等詞的一階謂詞系統,從而使得數理邏輯成熟與發展起來。上述數理邏輯,以兩個演算——命題演算與謂詞演算作為核心,被稱之為現代形式邏輯或狹義的現代邏輯。在當代,以現代邏輯為基礎,將現代邏輯應用於各個領域、各個學科,從而出現了廣義的各種各樣的現代邏輯分支。從以上對古代、近代、現當代邏輯學說發展的簡單考察可以看出,邏輯的範圍是十分廣泛的。它至少包括了以亞里士多德邏輯為基礎的傳統演繹邏輯、以數理邏輯為核心及基礎的現代邏輯及其分支、歸納邏輯、辯證邏輯等等,而這些邏輯相互之間的特性又是十分不同甚至十分對立的。所以,要用一個明確的定義把這些歷史上所謂的邏輯都包含進去,確實是很難的。事實上,「邏輯」一詞是可以有不同的涵義的,邏輯可以有廣義與狹義之分。英國邏輯學家哈克在談到邏輯的範圍時,認為邏輯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學科群,其分支主要包括如下:1.傳統邏輯: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2.經典邏輯:二值的命題演算與謂詞演算3.擴展的邏輯:模態邏輯、時態邏輯、道義邏輯、認識論邏輯、優選邏輯、命令句邏輯、問題邏輯4.異常的邏輯:多值邏輯、直覺主義邏輯、量子邏輯、自由邏輯5.歸納邏輯(註:S.Haack:Philosophy oflog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4,221-231.)在這裡,哈克所謂的「擴展的邏輯」,是指在經典的命題演算與謂詞演算中增加一些相應的公理、規則及其新的邏輯運算元,使其形式系統擴展到一些原為非形式的推演,由此而形成的不同於經典邏輯的現代邏輯分支;至於「異常的邏輯」,則是指其形成過程一方面使用與經典邏輯相同的辭彙,但另一方面,這些系統又對經典邏輯的公理與規則進行了限制甚至根本性的修改,從而使之脫離了經典邏輯的軌道的那些現代邏輯分支。「擴展的邏輯」與「異常的邏輯」統稱為「非經典邏輯」。以哈克的上述分類為基礎,從邏輯學發展的歷史與現實來看,邏輯是有不同的涵義的,因此,邏輯的範圍是有寬有窄的:首先,邏輯指經典邏輯,即二值的命題演算與謂詞演算,不嚴格地,也可以叫數理邏輯,這是最「標準」、最「正統」的邏輯,也是最狹義的邏輯;其次,邏輯還包括現代非經典邏輯,不嚴格地,也可以叫哲學邏輯,即哈克所講的擴展的邏輯與異常的邏輯;再次,邏輯還包括傳統演繹邏輯,它是以亞里士多德邏輯為基礎的關於非模態的直言命題及其演繹推理的直觀理論,其主要內容一般包括詞項(概念)、命題、推理、證明,特別是三段論等。此外,邏輯還可以包括歸納邏輯(包括現代歸納邏輯與傳統歸納法)、辯證邏輯。將邏輯局限於經典邏輯、非經典邏輯,這就是狹義的邏輯,而將邏輯包括傳統邏輯、歸納邏輯與辯證邏輯,則是廣義的邏輯。以這一取向為標準,狹義的邏輯基本上可以對應於「邏輯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科學,即如何將有效的推理形式從無效的推理形式中區分開來的科學」這一定義,而廣義的邏輯則可以基本上對應於「邏輯是研究思維形式、邏輯基本規律及簡單的邏輯方法的科學」這一定義。由此可見,邏輯學的發展是多層面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考察邏輯學的不同層面及不同涵義:(1)從現代邏輯的視野看,邏輯學的發展從古到今的過程是從傳統邏輯到經典邏輯再到非經典邏輯的過程。這一點上面已有論述,此不多說。(2)從邏輯學兼具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的角度,可以確切地把邏輯分成純邏輯與應用邏輯兩大層面。可以說,純邏輯制定出一系列完全抽象的機械性裝置(例如公理與推導規則),它們只展示推理論證的結構而不與某一具體領域或學科掛鉤,是「通論」性的,而應用邏輯則是將純邏輯理論應用於某一領域或某一主題,從而將這一具體主題與純邏輯理論相結合而形成的特定的邏輯系統,它相當於邏輯的某一「分論」。在純邏輯這一層面,還可以分成理論邏輯與元邏輯,所謂元邏輯,是以邏輯本身為研究對象的元理論,是刻劃、研究邏輯系統形式面貌與形式性質的邏輯學科,它研究諸如邏輯系統的一致性、可滿足性、完全性等等。不言而喻,元邏輯之外的純邏輯部分,統稱為理論邏輯。以這種分法為基礎,如果說純邏輯是狹義的邏輯的話,則應用邏輯就是廣義的邏輯。(3)從邏輯學對表達式意義的不同研究層次,可以把邏輯分成外延邏輯、內涵邏輯與語言邏輯。傳統邏輯與經典邏輯對語言表達式(詞或句子)意義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表達式的外延上,認為表達式的外延就是其意義(如認為詞的意義就是其所指,句子的意義就是其真值),因此,它們是外延邏輯。對表達式意義的研究不只是停留在其外延上,認為不僅要研究表達式的外延,也要研究表達式的內涵,這樣的邏輯就是內涵邏輯。可以看出,外延邏輯與內涵邏輯對表達式意義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語形或語義層面,而實際上,表達式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使用的,因此,邏輯對語言表達式意義的研究還可以也應該深入到語言表達式的具體的使用中去,對其進行語用研究,這一考慮,就促成了所謂的自然語言邏輯或語言邏輯的研究。所謂自然語言邏輯,就是通過對自然語言的語形、語義與語用分析來研究自然語言中的推理的科學。因此,如果說狹義的邏輯是一種語形或語義邏輯、它們只研究語形或語義推理的話,則廣義的邏輯則是一種語用邏輯,它還要研究語用推理。第二、現代邏輯背景下的邏輯一元論、多元論與工具論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在當代,現代邏輯的發展呈現出多層次、全方位發展的態勢,邏輯學正在從單一學科逐步形成為由既相對獨立又有內在聯繫的諸多學科組成的科學體系的邏輯科學。現代邏輯發展的這一趨勢,就使得一方面大量的、各種各樣的現代邏輯分支、各種各樣的邏輯系統不斷湧現,比如,既有作為經典邏輯的命題演算與謂詞演算,也有作為對經典邏輯的擴展或背離的非經典邏輯。另一方面,不同於傳統邏輯或經典邏輯所具有的直觀性,非經典邏輯系統越來越遠離直觀甚至在某些意義上與直觀相背。在這種背景下,邏輯學家就必然面臨如下需要回答的問題:(1)邏輯系統有無正確與不正確之分?說一個邏輯系統是正確的或不正確的是什麼意思?(2)是否一定要期望一個邏輯系統成為總體應用的即可以應用於代表任何主題的推理的?或者說,邏輯可以是局部地正確,即在一個特定的討論區域內正確的嗎?(3)經典邏輯與非經典邏輯特別是其中的異常邏輯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們是否是相互對立的?對上述問題的不同回答,就區分出了關於邏輯的一元論、多元論與工具主義。不管是一元論還是多元論,都認為邏輯系統有正確與不正確之分,邏輯系統的正確與否依賴於「相對於系統本身的有效性或邏輯真理」與「系統外的有效性或邏輯真理」是否一致。如果某一邏輯系統中的有效的形式論證與那些在系統外的意義上有效的非形式論證相一致,並且那些在某一系統中邏輯地真的合式公式與那些在系統外的意義上也邏輯地真的陳述相一致,則該邏輯系統就是正確的,反之則為不正確的。以這一認識為基礎,一元論認為只有一個唯一地在此意義下正確的邏輯系統,而多元論則認為存在多個如此的邏輯系統。工具主義則認為,談論一個邏輯系統是否正確或不正確是沒有意義的,不存在所謂正確或不正確的邏輯系統,「正確的」這個詞是不合適的。就工具主義來說,他們只允許這樣一個「內部」問題:一個邏輯系統是否是「完善的」(Sound)?即是說,邏輯系統的定理或語法地有效的論證是否全部地並且唯一地是在該系統內邏輯地真或有效的?多元論又可以分為總體多元論與局部多元論。局部多元論認為,不同的邏輯系統是由於應用於討論的不同領域而形成的,因此,局部多元論把系統外的有效性和邏輯真理從而也把邏輯系統的正確性看作是討論的一個特定領域,認為一個論證並不是無條件地有效的,而是在討論中有效的,所以,邏輯可以是局部地正確的,即在某一特定的討論區域內正確的。而總體多元論則持有與一元論相同的假定:邏輯原理可以應用於任何主題,因此,一個邏輯系統應該是總體應用的即可以應用於代表任何主題的推理的。就經典邏輯與非經典邏輯特別是異常邏輯之間的關係而言,一元論者強迫人們在經典系統與異常系統中二者擇一,而多元論者則認為經典邏輯與擴展的邏輯都是正確的。因此,一元論者斷言經典邏輯與異常邏輯在是否正確地代表了系統外的有效論證或邏輯真理的形式上是相互對立的,而多元論者則認為經典邏輯與異常邏輯兩者在某一或其他途徑下的對立只是表面的。就邏輯科學發展的現實而言,從傳統邏輯到經典邏輯再到非經典邏輯的道路,也是邏輯科學特別是邏輯系統發展由比較單一走向豐富多樣的過程。以傳統邏輯來說,它來自於人們的日常思維和推理的實際,可以說是對人們的日常思維特別是推理活動的概括和總結,因此,傳統邏輯的內容是比較直觀的,與現實也是比較吻合的。而經典邏輯是傳統邏輯的現代發展階段,是以形式化的方法對傳統邏輯理論特別是推理理論的新的研究,因此,與傳統邏輯一樣,經典邏輯的內容仍是具有直觀基礎的——經典邏輯的公理與定理大都可以在日常思維中找到相對應的思維與推理的實例予以佐證,人們對它們的理解與解釋也不會感到與日常思維特別是推理的實際過於異常。所以,在傳統邏輯與經典邏輯的層面,用「系統內的有效性」與「系統外的有效性」的一致來說明一個邏輯系統的正確性是合適的,這種說明的實質就是要求邏輯系統這種「主觀」的產物與思維的客觀實際相一致。相對而言,在經典邏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非經典邏輯,它的直觀性、與人們日常思維特別是推理的吻合性就大大不如經典邏輯,甚至與經典邏輯背道而馳。以模態命題系統為例(應該說,相對而言,模態命題邏輯在非經典邏輯中是較為直觀的),如果說系統T滿足對模態邏輯系統的直觀要求,它所斷定的是沒有爭論的一些結論的話,則系統S4、S5就難以說具有直觀性以及與人們日常思維特別是推理的吻合性了:在系統S4和S5中都出現了模態運算元的重疊,因而象□◇p→□◇□◇p、◇□◇p→◇p這樣的公式大量出現,而這些公式幾乎沒有什麼直觀性。至於非經典邏輯中的直覺主義邏輯、多值邏輯,它們離人們的日常思維特別是推理的實際更遠,更顯得「反常」。同時,同一個領域比如模態邏輯或時態邏輯,由於方法和著眼點不同,可以構造出各種不同的系統。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者作出邏輯系統無正確性可言、邏輯系統純粹只是人們思考的工具的工具主義結論也就不足為怪了。應該說,工具主義的觀點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的:它看到了邏輯系統特別是各種非經典邏輯系統遠離日常思維與推理和作為「純思維產物」的高度抽象性,看到了邏輯學家在建構各種邏輯系統時的高度的創造性或「主觀能動性」。但是,另一方面,從本質來看,工具主義的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可取的。它完全抹殺了邏輯系統建構的客觀基礎,否定了邏輯系統最終是人們特別是邏輯學家的主觀對思維實際、推理實際的反映。這種觀點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邏輯無用論,最終取消邏輯。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科學發展的實際和邏輯科學的學科性質的。而一元論對邏輯系統的「正確性」的理解過於狹窄,也過於嚴厲,這種觀點難以解釋在今天各種不同的邏輯系統之間相互並存、互為補充的現實。從本質上講,儘管任何邏輯系統都是邏輯學家構造出來的,但是,它們是有客觀基礎的——它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思維特別是推理實際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否則,它就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最終難以存在下去),所以,邏輯系統是有「正確」與「不正確」之分的——正確地反映了人類思維特別是推理實際的邏輯系統就是正確的,反之則是不正確的。應該說,這一點是一元論與多元論都可以同意的,但是,在承認這一說法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正確地反映人類思維特別是推理的實際」是可以有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層次的:邏輯系統對人類思維特別是推理實際的反映可以是比較普遍、一般的(比如傳統邏輯與經典邏輯),也可以是比較特殊、具體的(比如某些非經典邏輯系統,它所反映的就是相對於某一特定主題或領域的特定的思維與推理);邏輯系統對人類思維特別是推理實際的反映可以是比較直觀、與日常較為吻合的,也可以是相對來說較為抽象、遠離現實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邏輯系統的「正確性」是多樣的,不可絕對化和唯一化。所以,一元論堅持「只有一個正確的、唯一的邏輯」是不妥的,相反,多元論的觀點則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按哈克的分析把非經典邏輯分成「擴展的邏輯」與「異常的邏輯」的話,那麼,很顯然,擴展的邏輯是以經典邏輯為基礎,將經典邏輯理論應用於某一領域或學科而形成的對經典邏輯的擴充,它們之間並不存在互斥、對立的情況,它們都可以是「正確的」。至於「異常的邏輯」,它的某些性質與特徵確實可能與經典邏輯不同甚至相矛盾(例如在直覺主義邏輯、多值邏輯中排中律的失效等等),因此,它們有「對立」的地方,但就經典邏輯與某一異常邏輯分支相比而言,它們的對立或不一致只是在某些方面,而從整個系統的性質來看,它們的互通之處更多,因此,經典邏輯與某一異常邏輯分支之間的所謂「對立」之處,恰恰是該異常邏輯分支的獨特之處,也是它對某一問題的不同於經典邏輯的處理和解決之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對經典邏輯的意義不在於「否定」了經典邏輯的某些定理或規則,而在於對經典邏輯忽略了的或無法處理的地方進行了自己的獨特的處理。所以,經典邏輯與異常邏輯之間的「對立」是表面上的,其實質是它們之間的互補。作為研究思維形式、結構和規律的邏輯分支主要包括如下:1.傳統邏輯: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2.經典邏輯:二值的命題演算與謂詞演算 。3.擴展的邏輯:模態邏輯、時態邏輯、道義邏輯、認識論邏輯、優選邏輯、命令句邏輯、問題邏輯 。4.異常的邏輯:多值邏輯、直覺主義邏輯、量子邏輯、自由邏輯 。5.歸納邏輯。我們在此只簡單介紹以下四大類邏輯:樸素邏輯、工具邏輯(包括稱名邏輯、形式邏輯、表象邏輯)、辯證邏輯和應用邏輯。(一.)樸素邏輯樸素邏輯是自發的、不系統的邏輯過程。自發,就在於很多時候,我們在使用著樸素邏輯,但是卻沒有意識到。不系統,即樸素邏輯的具體過程可以單獨存在。我可以用逆向解釋來分析這個問題,再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另一個問題,而全然不用考慮兩個問題是否有關,以及這種「差別對待」是否合理。樸素邏輯支撐著我們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同時,顯然這種邏輯會不斷地製造錯誤。它能解釋任何事情,因此無法排謬。也就是說,在樸素邏輯里,就沒有「錯誤的邏輯」這種概念。此時,工具邏輯就登場了。(二) 工具邏輯工具邏輯是自覺的系統的邏輯。它很清楚其任務是對思維進行梳理、改正、引導,其目的是明確的。再有則是工具邏輯的原則是不能單獨地存在的,有一條原則,其他的原則是其必然推出。之所以說它是工具,在於它的機械與刻板,且處於各種形式的對立情況下的雙方都可以使用它來為自己自圓其說——它本身不具備價值,只能體現其使用者的價值取向。工具邏輯本身是由三個矛盾的子範疇構成,即稱名邏輯、形式邏輯與表象邏輯。稱名、推理、表象加工三者在樸素邏輯中都可找到對應的行為。在樸素邏輯里,稱名就是叫出「XX」的名字,說說它的內容,推理就是「猜」,表象加工就是幻想。這些具體的內容在樸素邏輯里是很一般的事情,但是在下一階段的邏輯里,卻都自成體系了。1、 稱名邏輯按照認知的串列形式與並行形式的觀點來看,稱名邏輯是轉換邏輯。它實現串列思維(如語言加工)與並行思維(如表象加工)間的轉換——將串列思維的結論展開,將並行思維的結論點化。它擔負著對客體進行直接識別的功能,將處於潛意識的朦朧認識或是觀念之外的實在物概念化至意識層面的功能,並為形式邏輯與表象邏輯提供嚴格的素材(確切的起點),同時又要對形式邏輯與表象邏輯的結論進行再加工,再次開始稱名。稱名邏輯的操作過程是對屬於一定範疇的事物進行命名與描述。命名,是把範疇本身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元素進行命名(元素命名)。描述,是把範疇本身當作描述的疆界來描述範疇本身所具有的屬性(屬性描述)。在用稱名邏輯給出了事物的屬性或名稱之後,它能夠做的僅僅是在屬性與名稱之間進行轉換。這種轉換,就是稱名邏輯的歸納與演繹——由名稱向屬性轉換,就是演繹;由屬性向名稱轉換,則是歸納。在稱名邏輯將一個事物描述為一個點(元素命名)或是許多條線(屬性描述)之後,若要對「點」或「某一條線」進行繼續加工,就要用到形式邏輯,若要對若干條線組成的面這個整體進行加工,則需要表象邏輯。這就是稱名邏輯之所以是另外兩種邏輯的起點的原因了。2、表象邏輯和形式邏輯表象邏輯是並行邏輯,其要求人同時把握並操作多個屬性。運用這種邏輯的人,會說其腦袋裡有一幅圖,或是他在腦袋裡搬運、翻轉、修改某個「物品」。藝術創作、圖紙任務、空間任務以及頓悟式的學習過程都是離不開表象邏輯的。形式邏輯是串列邏輯,其本質是直線式的推導,其任務在根本上是對某個屬性進行深度加工。其邏輯的每一項只能由單一的內容,至少是沒有矛盾的內容構成。3、稱名邏輯,表象邏輯與形式邏輯之間的關係與稱名邏輯相比,形式邏輯的直接動力是邏輯的規則與要求,稱名邏輯的直接動力則依賴於「發現」。在語言功能上,稱名邏輯提供語言的齒輪,形式邏輯使之運轉起來。形式邏輯的優點是運動性,即形式邏輯是一個不斷推導的過程,但稱名邏輯卻只能進行一次轉換。形式邏輯的缺點是,由於其只能加工單一的屬性,這就使得用它來把握複雜事物的時候會不可避免地帶來事物屬性的丟失,導致原本完整的事物變得支離破碎,原本有聯繫的事物變得孤立起來,甚至在意識層面上自相矛盾。形式邏輯使得稱名邏輯有價值,但是卻不會自覺按照稱名邏輯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邏輯起點。由於起點的不嚴謹,這就可能產生出完全符合形式邏輯的規則的謬論。與表象邏輯相比,形式邏輯的前進是步步為營,表象邏輯主要依賴頓悟(不知怎麼地一下子就想到了,就覺得應該那樣)。形式邏輯是語言的、聽覺的邏輯。表象邏輯則是圖畫的、視覺的邏輯。在語言上,表象邏輯不容易表達(需要用稱名邏輯將表象轉化為語言),但是形式邏輯卻不存在這個問題。形式邏輯的優點是可以對事物的局部進行深度加工,缺點是無法在一個邏輯過程中既把握局部又把握整體。因此,在形式邏輯進行歸納活動的時候,往往會犯以偏概全或是用一般來推特殊的毛病。形式邏輯的推導過程,是一個不斷變換範疇的過程。他可能變到了與其起點,與之原有整體相矛盾的那邊還不自知——因為它否認矛盾,所以自身矛盾了卻還不知道。不過,由於起點的不嚴格與對整體的把握的缺失,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必然的。不難看出,如果我們的只承認形式邏輯,那麼樸素邏輯、稱名邏輯、表象邏輯都將非法。但是形式邏輯本身又完成不了另外這些邏輯的任務,也就是說,形式邏輯並不是最一般的邏輯。再加上形式邏輯也不能統合其他邏輯,也就是說,形式邏輯不是最抽象的邏輯。因此,最抽象而又最一般的邏輯就登場了,即辯證邏輯。(三)辯證邏輯辯證邏輯的三條原則,即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質量互變。另外,辯證邏輯有五個維度,即原因維度(內因外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次維度(主次矛盾、主次方面)、一般-特殊、相對-絕對、整體-局部。三條原則與五個維度集中體現為「矛盾」的觀點及分析方法。在方法上,辯證邏輯要求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繫的、矛盾的觀點看待問題,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求明確討論問題的前提範疇。主張確定的範疇下,有確定的真理。辯證邏輯不是把矛盾封裝起來,其本身就是建立在矛盾之上的——這是辯證邏輯與次協調邏輯的本質區別。辯證邏輯不是要維護一個將要崩潰的粉飾出來的沒有矛盾的邏輯系統,而是把矛盾本身當做內容來研究。形式邏輯所做的正確的事情,在辯證邏輯看來,那或者是在論述量變,或者是在論述一個處於緩和狀態下的矛盾,或者是在論述一般性。這種論述本身是有意義的,但是若形式邏輯要將其方法貫穿到一切領域裡,由於它不兼容且無法調節處於辯證邏輯下位的其他邏輯間的矛盾,因此誇大形式邏輯不是正確的做法。辯證邏輯除了有特有的分析方法外,還是其他邏輯的元邏輯——它調節操縱著樸素邏輯與工具邏輯。實際上,辯證邏輯與包括工具邏輯與樸素邏輯在內的非辯證邏輯構成矛盾關係。樸素邏輯中,我們可以看到「聯繫」、「對立」等觀點。在工具邏輯里,我們可以看到整體的觀點、範疇的觀點、局部的觀點。這些觀點終於在辯證邏輯里統一了起來,並可以各司其職。(四)現代邏輯與應用邏輯現代邏輯都是用形式化方法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及其規律。其基本特徵是(1)為了避免自然語言的歧義性、不規則性和冗長性,特製人工符號語言去表示思維中的概念、判斷、推理,從而把對概念、判斷、推理的研究轉化為對符號系統內符號的研究。(2)運用形式化方法構造形式系統,然後再在日常語言和現實中尋求解釋。(3)因此,現代邏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格的精確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現代邏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它包括:(1)數學方向有:邏輯演算和公理集合論、模型論、遞歸論、證明論等分支,構成狹義的數理邏輯;(2)哲學方向包括兩種類型的邏輯系統:一類是通過修改、更換經典邏輯演算的某些基本假定而得到的形式系統,它們與經典邏輯演算構成競爭、替換關係,如多值邏輯、相干邏輯、直覺主義邏輯、自由邏輯、偏邏輯等;另一類是將經典邏輯演算應用於傳統的哲學領域或哲學概念範疇而得到的形式系統,它們通常表現為經典邏輯演算的擴充系統,如模態邏輯、、時態邏輯、道義垃圾、認知邏輯、等;(3)語言學方向:形成了一些邏輯學和語言學的新的交叉分支,如自然語言邏輯、言語行為邏輯等;並且出現了一批綜合運用邏輯學和語言學等方面的知識,帶有濃厚邏輯色彩的研究領域,如符號學;(4)歸納邏輯的現代發展,包括概率邏輯和科學哲學中某些問題的研究。此外,現代邏輯還有其他一些方向,如與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研究相結合等。現代邏輯分為理論邏輯和應用邏輯兩大類。理論邏輯又可分為基本邏輯和元邏輯兩部分,前者包括經典邏輯和非經典邏輯,後者包括邏輯語形學、邏輯語義學、邏輯語用學,其核心內容是一階元理論;它們都是以特製的符號和數學方法處理一般演繹推理的「純粹邏輯」。應用邏輯邏輯則是把基本邏輯和元邏輯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某一具體科學領域而形成的形式系統,是在經典邏輯基礎上增加一些與某一特殊「內容」相關的非邏輯常項、公理和推理規則而得到的,其目的在於分析這些具體科學領域內最基本概念與含有這些概念的命題的邏輯特性及推理關係,從而為涉及這些概念和命題的思維提供適用的邏輯工具。這種應用邏輯包括:模態邏輯、時態邏輯、道義邏輯、知道邏輯、相信邏輯、斷定邏輯、問題邏輯、條件句邏輯、命令句邏輯、優先邏輯、行動邏輯、存在邏輯、部分與整體邏輯、對話邏輯、量子邏輯、模糊邏輯、拓撲邏輯等。在中國,人們習慣於把利用某一特殊領域的例證去說明傳統形式邏輯的原理和方法叫做應用邏輯,如教育邏輯、法律邏輯、醫療邏輯、文體邏輯等,這只是邏輯的應用。1、歸納邏輯(1)含義——歸納邏輯是邏輯思維形式的一個分支。有兩個含義:①狹義的歸納邏輯的研究對象是前提和結論之間具有或然聯繫的歸納推理;②廣義的歸納邏輯還包括在進行歸納推理時所使用的科學方法,亦稱歸納法。(2)類型——歸納邏輯按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又可以分為古典的歸納邏輯和現代的歸納邏輯兩大類型。(2-1)歸納邏輯的古典類型主要包括枚舉歸納法、消去歸納法,同時也包括提出和檢驗假說的方法。(2-1-1)枚舉歸納法:從枚舉一類事物中的若干分子具有某種性質得出這類事物的所有分子都具有該性質的邏輯方法,就叫枚舉歸納法。它的模式是:〖S1是 PS2是 P…Si是 P(S1,S2,…Si不是S類中的全部分子)所有S是P〗枚舉歸納法只依靠所枚舉的事例的數量,因此,它所得到的結論的可靠程度較低,一旦遇到一個反例,結論就會被推翻。但是,枚舉歸納法仍有一定的作用,通過枚舉歸納法得到的結論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假說。(2-1-2)消去歸納法:F.培根所提出的「三表法」和「排斥法」相結合的歸納法,以及J.S.密爾提出的求因果聯繫的契合法、差異法(密爾求因果五法),都是消去歸納法。它們的共同特徵是:根據所研究的對象有選擇地安排事例或實驗,然後通過比較消去某些假說,得到比較可靠的結論。以下所說的兩種消去歸納法是用條件句的術語對密爾方法的改進。①假定要探求被研究現象 a的必要條件,推廣密爾的「求同法」,可以先比較a出現的各種場合。如果發現在 a出現的各種場合的先行情況中僅僅有一個共同情況b,那麼b是a的一個必要條件;如果不止有一個共同情況,那麼a可能有幾個必要條件。顯然,在這些場合中的某個場合不出現的情況c不能是a出現的必要條件。如果在先行情況中沒有一個共同情況,這並不意味著a沒有必要條件。在這裡,a的必要條件也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先行情況的析取。例如,c和d不是各種場合的共同情況,a出現的必要條件也許是「c或者d」的出現。對「c或者d」還可作進一步的分析。上述方法是密爾的契合法的推廣。② 假定要探求被研究現象 a的充分條件,根據改進過的密爾的「差異法」,可以選擇兩種場合,即正面場合和反面場合。在正面場合中,a出現;而在反面場合中,a不出現。反面場合可以選擇若干個。然後對幾種場合進行比較。如果僅僅有一個先行情況 b屬於正面場合但不屬於任一反面場合,那麼b是a的一個充分條件;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先行情況屬於所有的正面場合但不屬於任一反面場合,那麼 a可能有幾個充分條件。顯然,在各個反面場合出現的任一先行情況不能是a的充分條件。如果不存在一個先行情況使得正面場合不同於任一反面場合,這並不意味著 a沒有充分條件。因為,a的充分條件也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情況的合取。例如,c和d是兩種場合中的兩個情況,「c並且d」(但不是它們中的單獨一個)的出現也許是 a出現的充分條件。上述方法是密爾的「差異法」的推廣。在應用消去歸納法時,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可以互相定義。a出現是b出現的必要條件,當且僅當 a不出現是 b不出現的充分條件。例如,施肥是獲得豐收的必要條件,不施肥就是得不到豐收的充分條件。在應用消去歸納法確定被研究現象的條件時,利用這種相互關係可以把①、②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2-1-3)假說方法:假說方法根據一組證據提出一個或一些假說,然後從某一特定的假說演繹出一些結論,這可以寫成蘊涵式:"A→B",接著檢驗這些結論。如果檢驗的結果是:塡B,根據否定式推理:就要否定這個假說。如果檢驗的結果是B真,就暫時接受這個假說。這裡應用的是以下形式的歸納推理:接受或排除一個假說的過程是很複雜的,往往不能一次完成。有時,一個假說可以解釋一些現象,但不能解釋另一些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這個假說。一般說來,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假說中,能解釋的現象數量較大或最大的假說與不能解釋的現象數量之差較大或最大的假說,是可以暫時接受的,它們具有較高程度的可靠性。應用假說方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提出、檢驗、修改、排除或確定假說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應用歸納,也需要應用演繹。例如,科學史上關於光的本性的兩個著名假說「微粒說」和「波動說」,它們都各自能解釋一些光的現象,但又不能完全解釋另一些光的現象,只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後來終於被「波粒二象說」(見波-粒二象性)所取代。(2-2)現代類型簡介19世紀中葉以後,歸納方法的研究和數學裡的概率統計相結合,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現代不同的科學領域所應用的歸納方法不盡相同。如在設計科學實驗時用培根、密爾的歸納方法與數理統計相結合的方法,在醫學和經濟學中多應用數理統計。現代歸納邏輯在理論方面的一種發展趨勢,就是用數理邏輯的工具對歸納推理進行系統的、形式化的研究,構造出各種歸納邏輯的公理系統。概率邏輯和模態歸納邏輯就是其中的兩種。(2-2-1)概率邏輯:概率邏輯與數學中的概率統計不同,後者的發展是由於數學和實驗科學的需要;而概率邏輯是由於數理邏輯的發展和研究歸納邏輯的需要。概率邏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形成不同的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R.卡爾納普作出了重要貢獻。卡爾納普把歸納推理主要分為 5種:①直接推理。這是從總體到樣本的推理。所謂總體是指所考察的一類事物,樣本則是從總體中隨機抽出的若干個體組成的子類。直接推理的前提是總體中某一性質M出現的頻率,結論是某個樣本中M出現的同樣頻率。② 預測的推理。這是從一個樣本到另一個不同樣本的推理。③ 類比推理。即根據兩個個體之間的相似性從一個個體到另一個個體的推理。④ 逆推理。這是從一個樣本到總體的推理。⑤ 普遍的推理。這是從樣本到具有普遍形式的假設的推理。卡爾納普認為,歸納邏輯是關於歸納推理的理論,是以概率的概念為基礎的,歸納邏輯就是概率邏輯。概率是一組命題即某些給定的證據和另一個命題即假設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證據對假設的確證度,卡爾納普稱之為概率1,以便與相對頻率即概率2相區別。設證據為e,假設為 h,確證度q=c(h,e),c稱為確證函數或c函數。卡爾納普利用數理邏輯和語義學的方法,構造了一個以研究確證度為對象的概率邏輯系統,並對他所提出的 5種歸納推理作了概率的處理。(2-2-2)模態歸納邏輯:在概率邏輯發展之後,20世紀中葉以來,有的學者如美國的P.J.科恩用模態邏輯作為處理歸納推理的工具。科恩指出,卡爾納普的概率邏輯面臨不少困難,對歸納推理不宜作概率處理。他所提出的歸納邏輯的研究對象是證據e對假設h的支持度,用s(h,e)表示,s稱為支持函數。在他看來,支持度可列為不同的等級,不同等級的支持度,就是證據給予假設不同等級的必然性,一個被證明了的理論就是由較低級的必然性達到較高級的必然性。不同等級的支持度是廣義模態邏輯的研究對象。科恩證明了一個廣義模態邏輯系統滿足他的支持函數的全部要求。現代歸納邏輯正處在深入研究的新階段,它與現代形式邏輯即數理邏輯的一些分支,以及與資訊理論、模糊數學和人工智慧等學科密切結合、相互滲透,並以這些學科為工具,不斷地開拓新的領域。(3)對歸納邏輯的反對:演繹主義者反對或貶低歸納邏輯,認為歸納邏輯不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其基本理由也有兩個:①是認為歸納邏輯不可能給人以具有普遍性或必然性的知識。因為,歸納邏輯是從小範圍推知大範圍、從過去推知未來的方法,故無法保證其普遍性和必然性。比如,過去歐洲人通過世世代代經驗的歸納,確信「凡是天鵝都是白的」,但是後來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它就被否定了。②是所謂的休謨問題。休謨認為,由歸納前提到歸納結論的推理,是建立在所謂的「歸納原理」之上的。而歸納原理本身卻又正是歸納的結果。因此,這裡就犯了循環論證的錯誤。也就是說純粹的、單一的歸納邏輯的使用也不具有合理性的基礎。休謨問題也被稱之為「歸納合理性問題」。這裡反對歸納邏輯的兩個理由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也有辯駁的必要。比如論點①,認為歸納邏輯不可能給人以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識。這也並沒有錯,但也不能說明歸納邏輯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歸納邏輯雖然不能給人以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識,卻能給人以在一定範圍內成立的知識。比如,我們根據經常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從而推知「凡是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結論雖然不是絕對正確的,卻在相當大的範圍內是成立的。再如,牛頓的三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都是通過為數不多的觀察和實驗總結出來的,卻在相當寬廣的範圍內是有效的。事實上,歸納邏輯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一下子就告訴人類以絕對真理,而在於告訴人類在一定範圍內是有效的相對真理,並通過逐步擴大相對真理的適用範圍去無限的逼近宇宙的絕對真理。因此,歸納邏輯的結論一般都具有被證實或證偽這兩種可能性,在它成立的範圍內它將被證實,超出了這一範圍它將被證偽。波普爾認為,科學的發展更是證偽的作用。這是有道理的,科學的每一次重大的發展都是由於原歸納結論不能適用,必須結合這些原歸納結論不能適用的新事物歸納出更一般性的結論。另外,歸納邏輯的有效性與正確的運用「歸納原理」有關,這在下面論述。再如論點②,認為歸納邏輯不具有合理性的基礎。休謨認為,歸納邏輯的合理性是不可能得到證明的,只能從心理學角度對「歸納邏輯的使用信念」作出解釋,這就是「習慣」或「習性」的作用;康德進一步認為歸納邏輯是用先天的因果範疇對經驗材料進行整理和綜合,從而歸納邏輯的合理性即存在於所說的因果性範疇的先天性之中;穆勒則提出了所謂的「自然齊一律」,即認為「自然界中存在著象平行的事例這一類事情,過去曾經發生的,在相同的條件下將再次發生。」穆勒的回答才是真正聰明的。但是筆者認為,更準確的回答應該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宇宙的統一性原理」。即宇宙是統一的,因此宇宙的各個部分都存在著宇宙的其他部分都適用的知識,這就是關於宇宙本原(這裡的本原兼有宇宙的組成單位和起源這兩個概念)的知識。因此,我們只要在宇宙的任意一部分獲取了這類知識,我們就可以推知整個宇宙了。當然,人類是不可能在有限步驟內完全獲取這類知識的。人類在有限步驟內只能獲取可以被稱之為「相對本原」的知識,比如原子、夸克等等,以及人類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等等。這類「相對本原」實際上就是宇宙中的部分事物的統一性知識。由於這類知識是部分統一的,因此它的適用範圍是有一定局限的。超出了這個範圍,我們就要尋找更一般的統一性知識或「相對本原」。事實上,人類的知識正是這樣逐步獲取的。而上面所說的歸納邏輯的有效性必須遵循的所謂的「歸納原理」,就是以事物的統一性知識,或者說以事物的起源、組成單位為核心內容。2、時態邏輯時態邏輯(tense logic)是非經典邏輯的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是,把含有時態動詞的語句形式化,並且把含有這種語句的推理系統化。(1)創立過程:早在古希臘時期,麥加拉-斯多阿學派在討論模態概念時就已經涉及到時間概念,中世紀邏輯學家也探討過時態語句。1947年H.賴興巴赫專門對文法時態作了邏輯分析。同年,波蘭邏輯學家J.洛斯建立了時態邏輯的第一個形式公理系統。英國邏輯學家A.N.普萊爾發展了洛斯的思想,於1957年建立了時態邏輯的兩個系統。美國邏輯學家N.萊肖爾改進了普萊爾的工作,也於1966年建立了時態邏輯的兩個系統。芬蘭邏輯學家C.H.von萊特在1963年和1965年,獨立於洛斯和普萊爾建立了較弱的時態邏輯系統。60年代以來,時態邏輯的成果逐漸增加,現已發展成為一門比較成熟的學科。它在對時態語句和包含時態語句的推理方面,以及在人工智慧、科學哲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或影響。(2)基本內容:構成時態邏輯的基本成分是時態語句。時態語句分為兩種:①時間上確定的語句;②時間上不定的語句。時間上確定的語句的根本特點是,它們的真值不依賴於說出它們的時間,例如,「5是一個素數」,「地球總是繞太陽運行的」。時間上不定的語句的根本特點是,它們的真值要依賴說出它們的時間,例如,「延安曾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今天我很興」,「明天北京將下雨」。時態邏輯主要研究時間上不定的語句。英語中有一般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三種基本時態,它們可以組成時間上不定的語句;在漢語中是用時間副詞「現在」、「過去」和「將來」修飾動詞的辦法組成時間上不定的語句。為了把時態語句形式化,需要引進下列三個時態運算元:F 代表將來時態運算元;P 代表過去時態運算元;T 代表現在時態運算元。有了時態運算元就可以把「延安曾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這類語句部分符號化成為: P(延安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在時態運算元之後括弧內的語句叫做原子語句,可用小寫斜體字母p,q等表示。這樣,該語句的完全符號化就是Pp。原子語句在英語中是現在時態,而現在時態運算元可以省略。(3)詳細解釋為了對時態語句進行語義解釋,需要引進「歷史」和「歷史時刻」這兩個概念。時態邏輯中所說的歷史就是真值賦值的序列。所謂真值賦值,就是從原子語句集合到真值的一個函項。如果真值賦值用嗞表示,它可以寫成:嗞(p,q)=(pˊ,qˊ)。在這裡,p,q代表原子語句,pˊ,qˊ 代表真或假。時態語句(例如FA,A代表任一原子語句)的真值,不能只根據單個的真值賦值求出,相對於說出FA這個語句的時間,其將來可以劃分成許多時間區間,即可以把從現在開始算起的第一年作為第一個時間區間,第二年作為第二個時間區間,等等。如果中國第一次時態邏輯討論會在從現在算起的第二個時間區間召開,那麼「中國第一次時態邏輯討論會將要召開」,相對於從現在算起的第一個時間區間就是真的,相對於從現在算起的第三個時間區間就是假的。為了刻劃時態語句的真值,需要一組真值賦值。設Q代表一組真值賦值 (嗞,μ等等),R代表把Q的元素排成次序的二元關係(類似於通常的先後關係)。這樣,二元組(Q,R)就是真值賦值的序列,也就是「歷史」。歷史時刻就是三元組〈Q,R,嗞〉這裡嗞是Q的一個元素。如果R(嗞,μ)即嗞對μ有 R關係,那麼歷史時刻〈Q,R,μ〉就是嗞的將來的一個時刻;如果R(μ,嗞),那麼〈Q,R,μ〉就是嗞的過去的一個時刻。如果A在使得R(嗞,μ)成立的某個歷史時刻〈嗞,R,μ〉是真的,則FA在〈Q,R,嗞〉就是真的。例如,如果「中國第一次時態邏輯討論會召開」這個語句在使得 R(嗞,μ)成立的某個歷史時刻〈Q,R,μ〉是真的,則「中國第一次時態邏輯討論會將要召開」這個語句在歷史時刻〈Q,R,嗞〉就是真的。對PA的語義解釋是類似的。時態邏輯系統可以用兩種方式構造:①把一組語句作為公理,這叫做語法地構造;②根據對時間相繼的性質 R所作的不同假定進行構造,這叫做語義地構造。3、數理邏輯(1)含義:數理邏輯又稱符號邏輯、理論邏輯。它既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也是邏輯學的一個分支。是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或形式邏輯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對證明和計算這兩個直觀概念進行符號化以後的形式系統。數理邏輯是數學基礎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雖然名稱中有邏輯兩字,但並不屬於單純邏輯學範疇。(2)概述:所謂數學方法就是指數學採用的一般方法,包括使用符號和公式,已有的數學成果和方法,特別是使用形式的公理方法。用數學的方法研究邏輯的系統思想一般追溯到萊布尼茨,他認為經典的傳統邏輯必須改造和發展,是之更為精確和便於演算。後人基本是沿著萊布尼茨的思想進行工作的。簡而言之,數理邏輯就是精確化、數學化的形式邏輯。它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基礎。新的時代將是數學大發展的時代,而數理邏輯在其中將會起到很關鍵的作用。邏輯是探索、闡述和確立有效推理原則的學科,最早由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創建的。用數學的方法研究關於推理、證明等問題的學科就叫做數理邏輯。也叫做符號邏輯。(3)數理邏輯的產生:利用計算的方法來代替人們思維中的邏輯推理過程,這種想法早在十七世紀就有人提出過。萊布尼茨就曾經設想過能不能創造一種「通用的科學語言」,可以把推理過程象數學一樣利用公式來進行計算,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於當時的社會條件,他的想法並沒有實現。但是它的思想卻是現代數理邏輯部分內容的萌芽,從這個意義上講,萊布尼茨可以說是數理邏輯的先驅。1847年,英國數學家布爾發表了《邏輯的數學分析》,建立了「布爾代數」,並創造一套符號系統,利用符號來表示邏輯中的各種概念。布爾建立了一系列的運演算法則,利用代數的方法研究邏輯問題,初步奠定了數理邏輯的基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數理邏輯有了比較大的發展,1884年,德國數學家弗雷格出版了《數論的基礎》一書,在書中引入量詞的符號,使得數理邏輯的符號系統更加完備。對建立這門學科做出貢獻的,還有美國人皮爾斯,他也在著作中引入了邏輯符號。從而使現代數理邏輯最基本的理論基礎逐步形成,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4)數理邏輯的內容:它的兩個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命題演算」和「謂詞演算」。命題演算是研究關於命題如何通過一些邏輯連接詞構成更複雜的命題以及邏輯推理的方法。命題是指具有具體意義的又能判斷它是真還是假的句子。如果我們把命題看作運算的對象,如同代數中的數字、字母或代數式,而把邏輯連接詞看作運算符號,就象代數中的「加、減、乘、除」那樣,那麼由簡單命題組成復和命題的過程,就可以當作邏輯運算的過程,也就是命題的演算。這樣的邏輯運算也同代數運算一樣具有一定的性質,滿足一定的運算規律。例如滿足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同時也滿足邏輯上的同一律、吸收律、雙否定律、狄摩根定律、三段論定律等等。利用這些定律,我們可以進行邏輯推理,可以簡化複合命題,可以推證兩個複合命題是不是等價,也就是它們的真值表是不是完全相同等等。命題演算的一個具體模型就是邏輯代數。邏輯代數也叫做開關代數,它的基本運算是邏輯加、邏輯成和邏輯非,也就是命題演算中的「或」、「與」、「非」,運算對象只有兩個數 0和 1,相當於命題演算中的「真」和「假」。邏輯代數的運算特點如同電路分析中的開和關、高電位和低電位、導電和截止等現象完全一樣,都只有兩種不同的狀態,因此,它在電路分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利用電子元件可以組成相當於邏輯加、邏輯成和邏輯非的門電路,就是邏輯元件。還能把簡單的邏輯元件組成各種邏輯網路,這樣任何複雜的邏輯關係都可以有邏輯元件經過適當的組合來實現,從而使電子元件具有邏輯判斷的功能。因此,在自動控制方面有重要的應用。謂詞演算也叫做命題涵項演算。在謂詞演算里,把命題的內部結構分析成具有主詞和謂詞的邏輯形式,由命題涵項、邏輯連接詞和量詞構成命題,然後研究這樣的命題之間的邏輯推理關係。命題涵項就是指除了含有常項以外還含有變項的邏輯公式。常項是指一些確定的對象或者確定的屬性和關係;變項是指一定範圍內的任何一個,這個範圍叫做變項的變域。命題涵項和命題演算不同,它無所謂真和假。如果以一定的對象概念代替變項,那麼命題涵項就成為真的或假的命題了。命題涵項加上全程量詞或者存在量詞,那麼它就成為全稱命題或者特稱命題了。(5)數理邏輯的發展數理邏輯這門學科建立以後,發展比較迅速,促進它發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非歐幾何的建立,促使人們去研究非歐幾何和歐氏幾何的無矛盾性。集合論的產生是近代數學發展的重大事件,但是在集合論的研究過程中,出現了一次稱作數學史上的第三次大危機。這次危機是由於發現了集合論的悖論引起。什麼是悖論呢?悖論就是邏輯矛盾。集合論本來是論證很嚴格的一個分支,被公認為是數學的基礎。1903年,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羅素卻對集合論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羅素悖論」,這個悖論的提出幾乎動搖了整個數學基礎。羅素悖論中有許多例子,其中一個很通俗也很有名的例子就是「理髮師悖論」:某鄉村有一位理髮師,有一天他宣布:只給不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那麼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理髮師究竟給不給自己刮鬍子?如果他給自己刮鬍子,他就是自己刮鬍子的人,按照他的原則,他又不該給自己刮鬍子;如果他不給自己刮鬍子,那麼他就是不自己刮鬍子的人,按照他的原則,他又應該給自己刮鬍子。這就產生了矛盾。悖論的提出,促使許多數學家去研究集合論的無矛盾性問題,從而產生了數理邏輯的一個重要分支——公理集合論。非歐幾何的產生和集合論的悖論的發現,說明數學本身還存在許多問題,為了研究數學系統的無矛盾性問題,需要以數學理論體系的概念、命題、證明等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數學系統的邏輯結構和證明的規律,這樣又產生了數理邏輯的另一個分支——證明論。數理邏輯新近還發展了許多新的分支,如遞歸論、模型論等。遞歸論主要研究可計算性的理論,它和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有密切的關係。模型論主要是研究形式系統和數學模型之間的關係。數理邏輯近年來發展特別迅速,主要原因是這門學科對於數學其它分支如集合論、數論、代數、拓撲學等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新近形成的計算機科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反過來,其他學科的發展也推動了數理邏輯的發展。正因為它是以門新近興起而又發展很快的學科,所以它本身也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於深入研究。現在許多數學家正針對數理邏輯本身的問題進行研究。總之,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已經十分明顯,它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關心和重視。(6)數理邏輯論的體系數理邏輯的主要分支包括:邏輯演算(包括命題演算和謂詞演算)、模型論、證明論、遞歸論和公理化集合論。數理邏輯和計算機科學有許多重合之處,這是因為許多計算機科學的先驅者既是數學家、又是邏輯學家,如阿蘭·圖靈、邱奇等。程序語言學、語義學的研究從模型論衍生而來,而程序驗證則從模型論的模型檢測衍生而來。柯里——霍華德同構給出了「證明」和「程序」的等價性,這一結果與證明論有關,直覺邏輯和線性邏輯在此起了很大作用。λ演算和組合子邏輯這樣的演算現在屬於理想程序語言。計算機科學在自動驗證和自動尋找證明等技巧方面的成果對邏輯研究做出了貢獻,比如說自動定理證明和邏輯編程。(7)一些基本結果▲一階公式的普遍有效性的推定證明可用演算法來檢查有效性。用技術語言來說,證明集合是原始遞歸的。實質上,這就是哥德爾完備性定理,雖然那個定理的通常陳述使它與演算法之間的關係不明顯。▲有效的一階公式的集合是不可計算的,也就是說,不存在檢測普遍有效性的演算法。儘管以下演算法存在:對此演算法輸入一個一階公式,如果這個一階公式是普遍有效的,那麼演算法將在某一時刻停機,如果不是普遍有效的,那麼演算法將會永遠不停地計算下去。然而,即使演算法已經運行了億萬年,公式是否有效仍是未知數。換句話說,這一集合是「遞歸枚舉的」,用更通俗的話來講,是「半可判定的」。▲普遍有效的二階公式的集合甚至不是遞歸可枚舉的。這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一個結果。▲勒文海姆——斯科倫定理。▲相繼式演算中的切消定理。▲保羅·科恩(Paul Cohen)在1963年證明的連續統假設的獨立性。(8)計算機科學當邏輯代數的邏輯狀態多於2種時(如0、1、2或更多狀態時),其通用模型的基本邏輯有2個。一個是從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邏輯,是一個一元邏輯;另外一種是兩種狀態中按照某種規則(比如比較大小)有傾向性的選擇出其中一種狀態的邏輯,這是一個二元邏輯。依據這兩種邏輯,可以表達任意多狀態的任意邏輯關係,即最小表達式。即任意多狀態的邏輯是完備的。當邏輯狀態數擴展有理數量級甚至更多。任意數學運算都可以用兩個運算關係來聯合表達:加減法和比較大小。4、模糊邏輯(Fuzzy logic)模糊邏輯,也稱弗晰邏輯。建立在多值邏輯基礎上,運用弗晰(模糊)集合的方法來研究模糊性思維、語言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1)簡介模仿人腦的不確定性概念判斷、推理思維方式,對於模型未知或不能確定的描述系統,以及強非線性、大滯後的控制對象,應用模糊集合和模糊規則進行推理,表達過渡性界限或定性知識經驗,模擬人腦方式,實行模糊綜合判斷,推理解決常規方法難於對付的規則型模糊信息問題。模糊邏輯善於表達界限不清晰的定性知識與經驗,它藉助於隸屬度函數概念,區分模糊集合,處理模糊關係,模擬人腦實施規則型推理,解決因「排中律」的邏輯破缺產生的種種不確定問題。1965年美國數學家查德首先提出了弗晰集合的概念,標誌著弗晰數學的誕生。建立在二值邏輯基礎上的原有的邏輯與數學難以描述和處理現實世界中許多模糊性的對象。弗晰數學與弗晰邏輯實質上是要對模糊性對象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處理。查德為了建立模糊性對象的數學模型,把只取0和1二值的普通集合概念推廣為在[0,1]區間上取無窮多值的模糊集合概念,並用「隸屬度」這一概念來精確地刻畫元素與模糊集合之間的關係。正因為模糊集合是以連續的無窮多值為依據的,所以,模糊邏輯可看做是運用無窮連續值的模糊集合去研究模糊性對象的科學。把模糊數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運用到邏輯領域中,產生了模糊邏輯變數、模糊邏輯函數等基本概念。對於模糊聯結詞與模糊真值表也作了相應的對比研究。查德還開展了模糊假言推理等似然推理的研究,有些成果已直接應用於模糊控制器的研製。創立和研究模糊邏輯的主要意義有:①運用模糊邏輯變數、模糊邏輯函數和似然推理等新思想、新理論,為尋找解決模糊性問題的突破口奠定了理論基礎,從邏輯思想上為研究模糊性對象指明了方向。②模糊邏輯在原有的布爾代數、二值邏輯等數學和邏輯工具難以描述和處理的自動控制過程、疑難病症的診斷、大系統的研究等方面,都具有獨到之處。③在方法論上,為人類從精確性到模糊性、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的研究提供了正確的研究方法。此外,在數學基礎研究方面,模糊邏輯有助於解決某些悖論。對辯證邏輯的研究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當然,模糊邏輯理論本身還有待進一步系統化、完整化、規範化。(2)應用模糊邏輯可以用於控制家用電器比如洗衣機(它感知裝載量和清潔劑濃度並據此調整它們的洗滌周期)和空調。基本的應用可以特徵化為連續變數的子範圍(subranges),形狀常常是三角形或梯形。例如,防鎖剎車的溫度測量可以有正確控制剎車所需要的定義特定溫度範圍的多個獨立的成員關係函數(歸屬函數 / Membership function)。每個函數映射相同的溫度到在 0 至 1 範圍內的一個真值且為非凹函數(non-concave functions)(否則可能在某部分溫度越高卻被歸類為越冷)。接著這些真值可以用於確定應當怎樣控制剎車。一個溫度控制的例子在上圖中,冷、暖和熱是映射溫度範圍的函數。在這個刻度上的一個點有三個"真值" — 每個函數一個。對於展示的特定的溫度,這三個真值可以被解釋為把溫度描述為,"相當冷", "有些暖" 和 "不熱"。通常情況會採用梯形,但在作模糊回歸分析時則會選用三角形的歸屬函數。(3)怎樣應用模糊邏輯模糊邏輯通常使用 IF/THEN 規則,或構造等價的東西比如模糊關聯矩陣。規則通常表達為如下形式:〖IF 模糊變數 IS 模糊集合 THEN 動作〗【例如】一個非常簡單的使用風扇的溫度調節器:IF 溫度 IS 非常冷 THEN 停止風扇IF 溫度 IS 冷 THEN 減速風扇IF 溫度 IS 正常 THEN 保持現有水平IF 溫度 IS 熱 THEN 加速風扇注意沒有 "ELSE"。所有規則都被求值,因為溫度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同時是"冷"和"正常"。在模糊邏輯中存在著布爾邏輯的 AND、OR 和 NOT 運算符,它們通常定義為最小、最大和求補;在以這種方式定義它們的時候,它們叫做Zadeh 運算符,因為它們是在 Zadeh 最初論文中首次定義的。對於模糊變數 x 和 y:NOT x = (1 - truth(x))x AND y = minimum(truth(x), truth(y))x OR y = maximum(truth(x), truth(y))還可以應用叫做 hedges 的更貼近自然語言其他的運算符。一般性的副詞如"非常"或"有點"能使用數學公式修改集合的內涵。編程語言在應用中,編程語言 ProLog 由於有架設被演繹邏輯問訊的"規則"的資料庫設施而很適合實現模糊邏輯。這種編程叫做邏輯編程。其他例子如果一個人的高度是 1.8 米,把他考慮為高: IF male IS true AND height >= 1.8 THEN is_tall IS trueIF male IS true AND height >= 1.8 THEN is_short IS false但上述的定義卻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模糊規則下,在高和矮之間不做明顯的區分,: IF height >= medium male THEN is_short IS agree somehowIF height >= medium male THEN is_tall IS agree somehow在模糊的情況下,沒有像 1,83 米這樣的高度,只有模糊值,比如下列賦值:dwarf male = [0, 1.3] msmall male = (1.3, 1.5]medium male = (1.5, 1.8]tall male = (1.8, 2.0]giant male > 2.0 m對於結論,也不只是兩個值,而是五個:agree not = 0agree little = 1agree somehow = 2agree alot = 3agree fully = 4在二值或"脆弱"的情況下,高度為 1.79 米的一個人可能被認為是矮。如果另一個人的高度是 1.8 米或 2.25 米,這些人才被當作是高。這個脆弱的例子故意的區別於模糊的例子。我們在前提中不能放置IF male >= agree somehow AND ...因為性別經常被認為是二值信息。所以不象身高這麼複雜。(五)學習邏輯思維的意義:鳥籠邏輯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破窗效應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 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臟,再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髒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在地鐵里,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隻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 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乾淨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乾淨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穫,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鯰魚效應據說,挪威人捕沙丁魚,抵港時如果魚仍然活著,賣價就會高出許多,所以漁民們千方百計想讓魚活著返港。但種種努力都歸失敗,只有一艘船卻總能帶著活沙丁魚回到港內。直到這艘船的船長死後,人們才發現了秘密:魚槽里放進了一條鯰魚。原來鯰魚放進槽里以後,由於環境陌生,自然會四處遊動,到處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魚發現多了一個「異己分子」,自然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流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沙丁魚被運回了漁港。後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鯰魚效應」。鯰魚效應在管理心理學中說明了人員流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員流動是指一個人所服務的地區、部門、單位發生變化或轉移的現象。人員流動對個人和群體都將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對於個人來講,人員流動有助於激發人的幹勁和潛力。一個人老是局限在一個單位,難免閉目塞聽,思想僵化,盲目自滿,長期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甚至會產生「磨」「疲」「油」。流動則會逼人開創新局面,做出新的成績。許多人都是帶著開拓精神流動到另一個單位去的,到了新單位以後往往會大顯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對於群體來說,人員流動有助於激發群體成員的活力和競爭意識,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一個單位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少了新鮮感和活力,容易產生惰性。加入一些「鯰魚」,製造一種緊張空氣,自然就生機勃勃了。「鯰魚效應」給我們的企業管理以及打破傳統的用人觀念大有啟迪意義。責任分散效應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帕金森定律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苛希納定律西方管理學中有一條著名的苛希納定律: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兩倍,工作時間就要多兩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員多3倍,工作時間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250定律美國著名推銷員拉德在商戰中總結出了「250定律」。他認為每一位顧客身後,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您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這一定律有力地論證了「顧客就是上帝」的真諦。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必須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的身後,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數量不小的群體。善待一個人,就像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達維多定律達維多定律是以英特爾公司副總裁達維多的名字命名的。他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總是佔據主導地位,那麼就要做到第一個開發出新產品,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老產品。這一定律的基點是著眼於市場開發和利益分割的成效。因為人們在市場競爭中無時無刻不在搶佔先機,只有先入市場才能更容易獲取較大的份額和較高的利潤。木桶定律一個有許多塊長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決定其容量大小的並非其中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同樣,在一個企業的營銷過程中,必然存在著許多相關的環節,只有找出制約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某一關鍵環節,把這一個矛盾解決了,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有裨益。暈輪效應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丑」。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繫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繫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第五章 形式邏輯形式邏輯專門研究演繹推理及其規律,包括對於詞項和命題形式的邏輯性質,它提供檢驗有效推理和非有效推理的標準。形式邏輯只研究思維形式而不研究思維內容,這不是要把思維形式和思維內容割離開來。相反的,形式邏輯研究思維形式,正是為了使人們自覺地掌握思維形式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把思維形式和思維內容結合起來。正確反映客觀現實。把思維形式和思維內容割離開來,是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結果,這是與形式邏輯毫不相干的。學習形式邏輯知識,可以指導我們正確進行思維,準確、有條理地表達思想;可以幫助我們運用語言,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可以用來檢查和發現邏輯錯誤,辨別是非。同時,學習形式邏輯還有利於掌握各科知識,有助於將來從事各項工作。有位博主感言:「我認識到邏輯學的重要性是在初二年級學習平面幾何的時候。數學老師講述並剖析的歐幾里德幾何學的邏輯體系使我聽得如痴如醉,讚美不絕,但總也把握不住其中精髓。我跟數學老師很親近,他告訴我,要學懂幾何學,得懂一點形式邏輯學,還介紹我一本很淺近的邏輯學小冊子。讀了之後,我開始懂得了什麼是命題、概念、判斷、推理,什麼是必要條件、充分條件、充要條件,什麼是三段論等等,而且把學來的邏輯學知識,馬上應用於各學科的學習,收到了事倍功半之效。在中學階段,無論學習數理化文史地,我總要想想,它們的內在邏輯體系何在,特別在學習推導定理、了解命題時,先搞清概念、假設,再來理解演繹的邏輯過程,覺得能較快地理解和記住主要結果,有時還根據自己的邏輯學知識對學過的內容加以梳理,因此學習效率較高。形式邏輯屬於思維科學,專門研究抽象思維的形式及其規律。追溯其發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內容繁雜,理論高深。我們學理工科的人不想也不可能成為邏輯學專家,所以,沒有必要去鑽研很深奧的道理,懂個大概就行了。我的具體建議是:找一本淺近的形式邏輯學書籍,學一點簡單而實用的知識,最好邊學邊用,學以致用,你就會發現,掌握推理過程是一件饒有興緻的事情。具體說來,必須掌握的是傳統形式的邏輯學,即傳統演繹邏輯和傳統歸納邏輯,搞清命題的邏輯要義,弄明白推理的構成和邏輯性質,掌握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了解演繹推理、模態邏輯和歸納邏輯的基本形式,並在科研和教學實踐中加以應用,主要應用於演繹和論證。」(一) 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要素(思維的三大基本形式)1、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1)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概念的兩個方面是外延和內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範圍大小,內涵是指概念的含義、性質;(2)判斷從質上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從量上分為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和單稱判斷;(3)推理是思維的最高形式,概念構成判斷,判斷構成推理。從總體上說人的思維就是由這三大要素決定的。2、特徵(1)概念的特徵:內涵和外延。(2)判斷的特徵:一是判斷必須對事物有所斷定;二是判斷總有真假。(3)推理的特徵:演繹推理的邏輯特徵是:如果前提真,那麼結論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繹推理的邏輯特徵是:雖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證結論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3、揭示概念內涵與外延的邏輯方法:(1)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是用簡潔的語詞揭示概念反映的對象特有屬性和本質屬性。定義的基本方法是「種差」加最鄰近的「屬」概念。給概念作出正確定義所必須遵守的規則。主要有三條:①定義項的外延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是全同關係。違反這條規則,定義項的外延大於被定義項的外延,就會犯「定義過寬」的錯誤;定義項的外延小於被定義項的外延,就會犯「定義過窄」的錯誤。②定義項中不能直接地或間接地包括被定義項。違反這條規則就會犯「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在定義項中直接地包含了被定義項的,又稱「同語反覆」的錯誤。③定義項中不能用否定形式,不能用比喻,不能包括含混的概念和語詞。否則,就不可能對概念作出準確的科學定義。【定義】舊稱「界說」。傳統邏輯中通常指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而從詞項邏輯來看,也可以說定義是揭示詞項內涵的邏輯方法。但由於詞項的內涵即概念,所以定義實際上也就是揭示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特有屬性的方法。因此給一個詞項或概念下定義,就是揭示作為該詞項內涵的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屬性。【屬加種差定義】亦稱「真實定義」、「實質定義」、「事物定義」。定義項由被定義概念的鄰近的屬概念和表示被定義概念種差的概念所組成。它的公式是:被定義項=種差+屬。【內涵定義】泛指從揭示概念的內涵的角度來明確概念的定義。【種差】被定義概念與其屬概念之下其他種概念間在內涵上的差別。真實定義的一個組成部分。【定義項】用來揭示被定義項的內涵的概念。定義的一個組成部分【定義聯項】表示被定義項與定義項之間的必然聯繫的概念。定義的一個組成部分。【被定義項】內涵被揭示的概念。定義的一個組成部分。(2)劃分:是明確詞項或概念全部外延的邏輯方法,是將詞項或「屬」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按一定標準分為若干種小類概念。正確劃分概念所必須遵守的邏輯規則有四條:①劃分必須是相稱的,即劃分的各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於母項的外延。違反這條規則,如劃分的各子項的外延之和大於母項的外延,就會犯「多出子項」的錯誤;如劃分的各子項的外延之和小於母項的外延,就會犯「子項不窮盡」(又稱「劃分不全」)的錯誤。②劃分的各子項在在外延上應當是互相排斥的。違反這條規則,就會犯「子項相容」的錯誤。③每次劃分的根據必須是同一的。違反這條規則,就會犯「多標準劃分」的錯誤。④每次劃分一般不應當越級。分類:根據事物的共同點(主要是本質特徵)和差異點,將事物區分為不同的種類。它以比較為基礎,通過比較識別出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然後根據共同點將事物綜合為較大的類,根據差異點將事物劃分為較小的類,從而將事物區分為具有一定從屬關係的不同等級的系統。亦稱「劃分標準」、「劃分原則」。把一個母項劃分為若干子項時所依據的標準。劃分的根據選自母項所反映的事物的各種屬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多種屬性,一個母項可以依據實踐的需要用不同的屬性作為標準兩分法:在邏輯學上,指一種特殊的劃分。把一個母項劃分為兩個在外延上互相否定的子項,其中一個子項具有某種屬性,另一個子項不具有這種屬性。劃分的根據:進行劃分。4、概念:概念是反映對象及其特有屬性的思維形態。概念是通過反應思維對象的特有屬性來反映思維對象的。屬性是對象的性質及對象之間關係的統稱。對象(事物)的屬性有的是特有屬性,有的是共有屬性。對象的特有屬性是指為一類對象獨有二位別類對象所不具有的屬性。在特有屬性中,有些是本質屬性,有些是非本質屬性。本質屬性是決定一事物之所以稱為該屬性而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屬性。屬性還可分為固有屬性和偶有屬性。如果某種屬性為某類事物的全部成員所具有,則稱為該類對象的固有屬性;如果某種屬性僅為某類事物部分成員所具有,則稱為該類對象的偶有屬性。概念反映對象及其特有屬性是有不同層次的。一類對象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本質屬性。【內涵】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外延】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對象。【反變關係】屬性相同的客觀事物叫做「類」,把從屬於「類」的每個具體事物叫做「分子」,把一個「類」中包含的小類叫「子類」。「類」或「子類」可以由多個分子或一個分子組成,也可以不包括任何具體的分子。其外延反映「子類」從從屬的「類」的概念稱為屬概念。其外延反映「子類」的概念稱為種概念,同一屬種系列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之間具有反變關係,也稱反變規律。【語詞】語詞是概念的載體,概念是語詞的內容。概念的形成和存在必須依賴於語詞,不依賴語詞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語詞鞏固並表達著概念。表達概念的語詞在邏輯上叫做詞項。【單獨概念】反映事物的型的概念。【普遍概念】反映事物的列的概念。【集合概念】反映集合體的概念。【非集合概念】反映一類對象。【正概念】反映對象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負概念】反映對象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實體概念】以具體事物為反映對象的概念。【屬性概念】以事物的某種屬性為反映對象的概念。【性質概念】以客觀事物的性質為反映對象的概念。【關係概念】以客觀事物的關係為反映對象的概念。【精確概念】外延是明確的,不存在界限的糾葛。【模糊概念】外延是不夠明確的。【相對概念】相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屬性和關係是與其他事物相比較而存在的。5、判斷: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是人們通過對思維對象的性質、關係等的肯定或否定來反映對象情況的或真或假的思想,(是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判斷總是在關鍵的時候起作用。人一生中有選擇職業和愛人兩個關鍵時候,其一尤其是後者的錯誤都會導致生活的不幸。職業的選擇取決於兒少時的興趣和成年後的機遇。而愛人的選擇多數取決於你的判斷。你不清楚你需要什麼樣的人,你也不清楚誰是你要的人。就是你有幸遇到感興趣的人,你還要判斷他是否是一個自然的狀態。你不知道他是否已對你有興趣,故裝出什麼姿態。他對你的好是真是假,好又能持續多久。他是否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人,一旦他征服了我,他還會對我好嗎。判斷是一個過程,也是求一個結果。如果一個人值得你花一生去判斷,而且他讓你在這個判斷的過程中快樂幸福,即使一直沒能得到結果,你也就應該滿足了。判斷的結果有時很重要,因為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去享受過程。眼看耳聽心想,有時還需要身體其它部位的感覺,所以判斷花費的能量很大。判斷的精確性和準確性都需要精神和體力的狀況良好。相對難度高的判斷要花費更多的心智。也許你已花了很多時間精力,但由於判斷的失誤而前功盡棄。判斷的能力需要培養和熏陶。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都能開闊你的眼界,但在當今世界,獲得信息已不需你走出家門。但是,如果你還沒有自信,就找一個智者來開啟你的心智之門吧。判斷這種思維形式的分類如下:(1)直言判斷:是斷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也叫性質判斷。直言判斷可以有下面六種類型:①單稱肯定判斷②單稱否定判斷③特稱肯定判斷④特稱否定判斷⑤全稱肯定判斷⑥全稱否定判斷(2)聯言判斷:是斷定幾種事物情況共存的判斷。(3)選言判斷:是斷定在幾種可能情況下,至少有一種情況存在的判斷。又分為相容選言判斷和不相容選言判斷。(4)假言判斷:它是反映事物之間條件關係的複合判斷,在假言判斷中表示條件的判斷叫作前件,表示結果的判斷叫後件。假言判斷又分為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示例】1.必須按照每一個具體案子的是非曲直來判斷 2.判斷危機的嚴重性 3.很快判斷出候選人 4.運用判斷的嚴密性6、命題:命題就是反映事物情況的思維形態。命題是有真假的思維形態。命題是表達判斷的每一個具有真假的語句,由系詞把主詞和賓詞聯繫而成,其中判斷為真的語句叫做真命題,判斷為假的語句叫做假命題。命題是指一個判斷(陳述)的語義(實際表達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可以被定義並觀察的現象。命題不是指判斷(陳述)本身,而是指所表達的語義。當相異判斷(陳述)具有相同語義的時候,他們表達相同的命題。例如,食鹽是白的和NaCl的晶體是白的,是相同命題。命題與概念:概念是命題的因素,而命題是概念的發展。僅當特殊條件,語詞才表達命題。命題的構成:〖「若p,則q」〗形式的命題中p叫做命題的條件,q叫做命題的結論。(1)命題的四種形式:原命題與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是兩對互逆命題。比如說有【"假如事件A為真,則事件B也為真"】,那麼它的逆命題就是【"假如事件B為真,則事件A也為真" 】。當然,我們是無法通過原命題的真假性來判斷逆命題的真假性的。對於兩個命題,如果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另外一個命題的結論和條件,那麼這兩個命題叫做互逆命題,其中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另外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的逆命題。互為逆否命題:如果兩個命題中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另一個命題的結論和條件的否定,則這兩個命題稱互為逆否命題。原命題和逆否命題為等價命題.如果原命題成立,逆否命題成立.逆命題和否命題為等價命題,如果逆命題成立,否命題成立。【舉例】原命題:若吃多了,則肚子漲逆命題:若肚子漲,則吃多了否命題:若沒吃多,則肚子不漲逆否命題:若肚子不漲,則沒吃多原命題是正確的.所以逆否成立.但是逆命題和否命題不一定成立.肚子漲也許是水喝多了.偽命題是指不真實的命題。所謂不真實,有兩種情況:其一是不符合客觀事實;其二是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學道理。(2)命題的分類:判斷按其性質來分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按判斷中的主詞外延是賓詞外延的全部或是部分來分,有全稱判斷和特稱判斷,如果將兩種分類結合起來就可以形成下面四種判斷:①全稱肯定判斷,記作A。其邏輯形式是〖「所有S都是P」〗,簡記為SAP。②全稱否定判斷,記作E。其邏輯形式是〖「所有S都不是P」〗,簡記為SEP。③特稱肯定判斷,記作I。其邏輯形式是〖「有些S是P」〗,簡記為SIP。④特稱否定判斷,記作O。其邏輯形式是〖「有些S不是P」〗,簡記為SOP。(1)命題有關術語:【常項】反映事物抽象的關係。【變項】反映事物的唯一。【變域】反映一類事物的任一。【聯結詞】命題間的形式必然存在,命題間的形式必然由聯結詞表達。【全稱量項】反映一類事物的所有子集。【特稱量項】反映一類事物的一些子集。【模態詞】反應一類事物共性的思想經由不屬於該類事物產生的思想,就是所被表明事態的形式。【簡單命題】不包含其他命題作為其組成部分(在結構上不能再分解出其他命題)的命題。簡單命題通常分兩種,一是性質命題,即由一個主項和謂項通過聯項〖「是」或「不是」〗結合而成。【性質命題】斷定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命題。性質命題由主項、謂項、聯項和量項四部分所組成。按性質命題聯項性質的不同(肯定或否定),可以把性質命題分為肯定命題和否定命題;按性質命題量項的不同可以把性質命題分為單稱命題、特稱命題和全稱命題。按性質命題質和量的結合,可以把性質命題分為:單稱肯定命題,單程否定命題,特稱肯定命題,特稱否定命題,全稱肯定命題,全稱否定命題。由於單稱命題是對某一單獨對象的斷定,也就是對反映某一單獨對象的詞項(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斷定,就這一方面的邏輯性質來說,單稱命題可以作為全稱命題處理(但在考察直言命題的對當關係等狀況時,則不可以)。因此,性質命題一般可歸結為全稱肯定命題、全稱否定命題、特稱肯定命題、特稱否定命題等四種基本形式。性質命題的基本命題形式可表述為:所有〖(有的)S是(不是)P〗。【直言命題】即性質命題。由於在性質命題中,對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斷定是直接的、無條件的,因而,邏輯史上就把這種命題稱為直言命題,以別於假言命題(對對象的某種斷定是由條件的)和選言命題(對對象的某種斷定是有選擇的)。【肯定命題】性質命題按質劃分的一種。斷定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命題。肯定命題都用肯定邏輯聯項把主項和謂項連接起來,但在自然語言中肯定的聯項有時也可省略。肯定命題的形式是:S是P。【全稱命題】性質命題按量劃分的一種。斷定某類中的每一個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命題。全稱命題的主項為普遍詞項(概念),主項前一般有全程量項,但在自然語言的表達中有時也可省略。全稱命題斷定的重點在於主項所表示的對象與謂項所表示的性質之間的普遍聯繫。故常用以表示科學規律和各種科學原理。全稱命題的命題形式是:所有S是(不是)P。【特稱命題】性質命題按量劃分的一種。斷定某類中有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命題。特稱命題的主項為普遍詞項(概念),主項前都有特稱量項加以標誌。特稱命題斷定的重點在於斷定某類中有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亦即斷定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對象是存在的,故通常又稱之為「存在命題」。特稱命題的命題形式是:有的S是(不是)P。【單稱命題】性質命題按量劃分的一種。斷定某一單獨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命題。單稱命題的命題形式是「某個S是(不是)P。」單稱命題因其主項的全部外延在命題中被斷定,在傳統邏輯的推理中一般按全稱命題處理。【單稱肯定命題】性質命題的一種。斷定某一單獨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命題。聯項是肯定的(是,具有等)。單獨肯定命題的命題形式是:「某個S是P。」單程否定命題性質命題的一種。斷定某一單獨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命題。聯項是否定的(不是,沒有等)。單程否定命題的命題形式是:「某個S不是P。」【特稱肯定命題】性質命題的一種。斷定某類對象中有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命題。特稱肯定命題的命題形式是:「有的S是P。」【特稱否定命題】性質命題的一種。斷定某類對象中有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命題的一種。斷定某類對象中有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命題。按照特稱量項的邏輯涵義,當特稱否定命題斷定某類對象中有的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時,並不意味著同時斷定了某類對象中有的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特稱否定命題的命題形式是:「有的S不是P。」【全稱肯定命題】性質命題的一種。斷定某類對象中的每一個對象都具有某種性質的命題。在語言或文字表達中,表示全稱量項的「所有」、「一切」及表示肯定聯項的「是」等等,有時可以省略。全稱肯定命題的命題形式是:「所有S是P。」【全稱否定命題】性質命題的一種。斷定某類對象中的每一個對象都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命題。全稱否定命題的命題形式是:「所有S不是P。」【不定命題】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關於直言命題分類的一種。若一直言命題的主項為普遍概念,但無全稱符號(所有)或特稱符號(有些)時,則此命題為不定命題。【命題邏輯】以命題為基本邏輯形式的邏輯學的基礎組成部分。它只包括一部分邏輯形式和規律。與「詞項邏輯」相對。在研究和考察命題時,只把一個命題分析到其中所含命題成分為止,把簡單命題作為整體來考察,不把一個簡單命題再分析為非命題成分的結合,不把個體詞、謂詞和量詞等非命題成分分析出來。由簡單命題出發,通過使用命題連接詞構成複合命題,然後研究複合命題的邏輯形式以及複合命題之間的邏輯關係。通過這樣的分析,可以顯示一些重要的邏輯形式,這種形式和有關的邏輯規律就屬於命題邏輯。命題邏輯適用於推理和論證的有效性(或無效性)完全依賴於其中支命題互相連接的形式,而不涉及各命題本身的邏輯形式。7、推理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一個新的判斷(結論)的思維形式。【例如】「客觀規律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是客觀規律,所以,經濟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段話就是一個推理。其中「客觀規律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是客觀規律」是兩個已知的判斷,從這兩個判斷推出「經濟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樣一個新的判斷。推理的形式:推理中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繫方式。是用詞項變項或命題變項去代替具體推理中有著各種具體內容的詞項或命題的結果。任何一個推理都包含已知判斷、新的判斷和一定的推理形式。作為推理的已知判斷叫前提,根據前提推出新的判斷叫結論。前提與結論的關係是理由與推斷,原因與結果的關係。推理的語言形式為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句或具有因果關係的句群。常用〖「因為……所以……」〗、〖「由於……因而……」〗、〖「因此」〗、〖「由此可見」〗、〖「之所以……是因為……」〗等作為推理的系詞。必然性推理:前提與結論間具有蘊涵關係的推理。即從真前提能必然地推出真結論的推理。在必然性推理中,前提真而結論假是不可能的,即把對前提的肯定與對結論的否定結合起來就不會產生矛盾。或然性推理:亦稱「蓋然性推理」、「概然性推理」。前提與結論間不具有蘊涵關係的推理,即從真前提不能必然而只能或然地推出真結論的推理。推理的種類:按推理過程的思維方向劃分,主要有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1)演繹推理:它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和推理。舊譯「外籀(zhou發音第四聲)」。有時亦稱「演繹法」。傳統邏輯中指稱由一般性知識的前提推出特殊性或個別性知識的結論的推理。由於在這種推理中,其結論所涉及知識的範圍至少不大於前提所涉及知識的範圍。,故其前提與結論間具有蘊涵關係,在推理形式合乎邏輯規則的條件下,由斷定其前提的真必然可以推出其結論的真,即前提真而結論假是不可能的,故演繹推理亦即必然性推理。推理的正確性與真實性:演繹推理中互相聯繫而又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即推理形式是否符合推理規則、是否有效的問題和推理的前提內容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問題。這兩方面的關係問題,有時也被稱為「真假對錯」的問題(「真假」是就前提內容而言的,「對錯」是就推理形式而言的)。就一個具體推理來說,其正確性與真實性的關係,有下述幾種不同情況:(1)前提內容真實,而且推理形式正確;(2)前提內容真實,但推理形式不正確;(3)前提內容不真實,但推理形式正確;(4)前提內容不真實,而且推理形式不正確。這些不同情況:前提內容的真實性與推理形式的正確性是統一的,又是相對獨立的。當前提內容真時,推理形式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不正確的;而當前提內容不真實時,推理形式可以是不正確的,也可以是正確的。並非前提內容真實,推理形式就一定正確;也並非前提內容不真實,推理形式就一定不正確。因此,當前提內容真實而且結論也真實時,並不意味著其推理形式就是必然正確的。演繹推理有三段論、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等形式。①三段論:三段論是以兩個直言命題作前提推出一個直言命題作結論的一種推理,即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結論。【例如】"凡金屬都能導電』(大前提),"銅是金屬』(小前提),"所以銅能導電』(結論)。一個三段論由三個直言命題組成,並且這三個直言命題包含而且只包含三個不同的概念作主謂項,每個概念在兩個命題中各出現一次(此定義排除了某些有效的形式,茲不細述)。一個三段論中的三個作主謂項的不同概念,分別叫做大項(P)、小項(S)和中項(M)。結論中的主項叫小項,結論中的謂項叫大項。在兩個前提中都出現而不在結論中出現的那個概念叫中項。小項和大項分別在兩個前提中出現。包括大項的那個前提叫做大前提,包括小項的那個前提叫做小前提。【例如】物質(中項,M)是可分的(大前提),基本粒子是物質(小前提),所以基本粒子(小項,S)是可分的(大項,P)。任何三段論都是通過中項的中介作用而把大項與小項聯結起來從而推出結論的。三段論有四個格。每個格都有自己的結構式、特殊規則和作用。三段論各格的特殊規則是三段論一般規則的具體化。第一格:中項M是大前提的主項、小前提的謂項;第二格:中項 M 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謂項;第三格形式:中項 M 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主項;第四格形式:中項 M 是大前提的謂項、小前提的主項。如果兩個前提中有一個是否定的,那麼結論是否定的。說明:或者小前提是否定的,那麼小項與中項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或者大前提否定,那麼大項與中項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在結論中,小項與大項的關係是通過中項來建立的,既然二者之一與中項的外延互相排斥,那麼,二者肯定是互相排斥的,所以結論必然為否定的。如果結論是否定的,那麼必有一個前提是否定的。說明:結論為否定,那麼大項與小項的外延就是部分或者全部互斥。如果,兩個前提都是肯定的,那麼斷定的是大項和小項是相容的,於是,不能兩個前提都肯定。如果兩個前提都是否定的,根據負負為正的原理,大項與小項在外延上又是相容的。所以,前提之一是否定的。一個三段論是有效的當且僅當符合以下5條規則:第一、M至少周延一次;第二、S、P在結論中周延僅當它在前提中周延;第三、兩前提並非都是否定的(否定命題);第四、如有一否定的前提則結論也是否定的;第五如結論是否定的則有一前提也是否定的。除第五外,這些規則並不都彼此獨立。具體說明如下:第一、中項(M)在前提中至少必須周延一次如果中項在前提中一次也沒有被斷定過它的全部外延(即周延),那就意味著在前提中大項與小項都分別只與中項的一部分外延發生聯繫,這樣,就不能通過中項的媒介作用,使大項與小項發生必然的確定的聯繫,因而也就無法在推理時得出確定的結論。【例如】 一切金屬都是可塑的,塑料是可塑的,所以,塑料是金屬。在這個三段論中,中項的「可塑的」在兩個前提中一次也沒有周延(在兩個前提中,都只斷定了「金屬」、「塑料」是「可塑的」的一部分對象),因而「塑料」」和「金屬」究竟處於何種關係就無法確定,也就無法得出必然的確定結論,所以這個推理是錯誤的。如果違反這條規則,就要犯「中項不周延」的錯誤,這樣的推理就是不合邏輯的。第二、大(P)小(S)項在前提中不周延那麼在結論中也不周延【例如】 運動員需要努力鍛煉身體;我不是運動員;所以,我不需要努力鍛煉身體。這個推理的結論顯然是錯誤的。這個推理從邏輯上說錯在哪裡呢?主要錯在「需要努力鍛煉身體」這個大項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即「運動員」只是「需要努力鍛煉身體」中的一部分人,而不是其全部),而在結論中卻周延了(成了否定命題的謂項)。這就是說,它的結論所斷定的對象範圍超出了前提所斷定的對象範圍,因而在這一推理中,結論就不是由其前提所能推出的。其前提的真也就不能保證結論的真。這種錯誤邏輯上稱為「大項不當擴大」的錯誤(如果小項擴大則稱「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第三、否定命題如果在前提中兩個前提都是否定命題,那就表明,大、小項在前提中都分別與中項互相排斥,在這種情況下,大項與小項通過中項就不能形成確定的關係,因而也就不能通過中項的媒介作用而確定地聯繫起來,當然也就無法得出必然確定的結論,即不能推出結論了。【例如】一切有神論者都不是唯物主義者;某某人不是有神論者;所以,?那麼,為什麼前提之一是否定的,結論必然是否定的?這是因為,如果前提中有一個是否定命題,另一個則必然是肯定命題(否則,兩個否定命題不能得出必然結論),這樣,中項在前提中就必然與一個項是否定關係,與另一個項是肯定關係。這樣,大項和小項通過中項聯繫起來的關係自然也就只能是一種否定關係,因而結論必然是否定的了。【例如】一切有神論者都不是唯物主義者;某人是有神論者;所以,某人不是唯物主義者。為什麼結論是否定的,前提之一必定是否定的呢?因為如果結論是否定的,那一定是由於前提中的大、小項有一個和中項結合,而另一個和中項排斥。這樣,大項或小項同中項相排斥的那個前提就是否定的,所以結論是否定的則前提之一必定是否定的。第四、特稱命題兩個特稱前提不能得出結論:前提之一有特稱的,結論必然是特稱的。【例如】 有的同學是運動員;有的運動員是影星;所以,?由這兩個特稱前提,我們無法必然推出確定的結論。因為,在這個推理中的中項(「運動員」)一次也未能周延。【又如】有的同學不是運動員;有的運動員是影星;所以,?這裡,雖然中項有一次周延了,但仍無法得出必然結論。因為,在這兩個前提中有一個是否定命題,按前面的規則,如果推出結論,則只能是否定命題;而如果是否定命題,則大項「影星」在結論中必然周延,但它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所以必然又犯大項擴大的錯誤。因此兩個特稱前提是無法得出必然結論的。那麼,為什麼前提之一是特稱的,結論必然是特稱的呢?【例如】所有大學生都是青年;有的運動員是大學生;所以,有的運動員是青年。這個例子說明,當前提中有一個判斷是特稱命題時,其結論必然是特殊命題;否則,如果結論是全稱命題就必然會違反三段論的另幾條規則(如出現大、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等)。線性三段論線性推理又稱關係推理或線形三段論 。依據有序事物間的關係進行的推理,它給出的兩個前提說明了三個邏輯項之間的可傳遞性的關係。斯滕伯格將上述兩種理論結合,提出語言—表象整合模式:人們在線性推理時,首先對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題的方式進行表徵,繼而將表徵的命題建構成一種心理表象上的空間序列。依據命題的空間序列進行認識加工,從而推論合乎邏輯的結論。心理學對線性三段論推理的研究自伯特在1919年對線性三段論推理進行研究後,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中較少有人在這一領域繼續進行實驗研究。亨特(I.M.L.Hunter)於1957年在《英國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三術語系列問題的解決》一文, 又重新使這一領域的研究得到重視。受認知心理學研究範式的影響,心理學對線性三段論的實驗設計方法從一開始就不同於對範疇三段論推理的研究,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心理學對範疇三段論推理進行實驗研究時,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主要偏重於被試解答試題的正誤率,而在線性三段論推理的實驗研究中,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雖然也分析正誤率,但更偏重於被試答題過程中反應時間的分析;其二,在範疇三段論的研究中, 解釋實驗結果的目的在於探求是什麼因素導致被試產生這樣的推理結果,而在線性三段論推理的研究中,則主要是想通過對結果的分析推斷被試推理過程中的內部表徵和加工階段等問題。不同的心理學家根據各自的實驗結果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學模型。亨特根據其實驗結果提出了一個操作模型(performance model)。該模型認為,兩個前提中的信息形成一個統一的內部表徵,當對問題的表徵是在自然次序中呈現時,則大部分問題都將很容易被解決。在線性三段論推理研究中,亨特的操作模型提出得較早,也顯得較為簡單,一方面,它的基本思想為後來的一些模型所吸收,另一方面,它對當前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似乎不再有什麼影響。?1965年,德索托(L.B.de Soto)等人根據自己的實驗提出了最早的空間表象模型(spatial model)。後來,赫特洛切爾(J.Huttenlocher)於1968年提出了更完善的空間表象模型。該理論認為,被試在接收到兩個前提中的信息後,對前提中的各個項會形成視覺空間表象。他認為,他所提出的空間表象模型得到以反應時為指標和以正確率為指標的實驗結果的支持。?克拉克(H.H.Clark,1969)在研究線性三段論時,提出了一個與操作模型和空間表象模型都對立的理論模型。該模型認為,線性三段論推理的表徵既不是統一的,也不是表象性質的,而是由命題構成的。他借用喬姆斯基(A.N.Chomsky)的語言學理論,將他的理論模型稱之為語言學模型(linguistic model)。?在空間表象模型 (強調錶象表徵的作用) 和語言學模型 (強調命題表徵的作用)相對立的情況下,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0)提出了一個表象—語義混合模型(linguistic spatial mixed model)。這個模型認為,線性三段論推理既包含語言加工過程,也包含表象過程。具體地說,被試首先對前提中的語言信息進行語言加工,然後將前提信息再編碼為一個空間序列即空間表象,接著在閱讀問題和準備回答時再進一步進行語言加工。上面提到的是目前流行最廣的幾個線性三段論推理模型。從實驗設計方面看,不同的心理學家雖然在設計實驗材料時所控制的自變數有所差異,但其實驗研究的基本範式是大致相同的,即根據一定目的設計好一定數量的線性三段論推理題,接著讓被試答題並記錄其反應時間和正誤率,最後對結果(主要是反應時間) 進行統計分析, 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某種理論模型。②假言推理:前提中有一個為假言命題並且根據假言命題前後件之間的關係而推出結論的演繹推理。包括假言直言推理和純粹假言推理,通常指假言直言推理。假言直言推理是指一個前提為假言命題,另一個前提和結論為直言命題的假言推理。在假言直言推理中,根據命題條件的不同,又可分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包括兩種推理形式:一是肯定前件式〖如果p,則q;p;所以,q〗;二是否定後件式〖如果p,則q;非q;所以,非p〗。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包括兩種推理形式:一是否定前件式〖只有p,才q;非p;所以,非q〗;二是肯定後件式〖只有p,才q;q;所以,p〗。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包括四種推理形式:一是肯定前件式〖當且僅當p,則q;p;所以,q〗;二是肯定後件式〖當且僅當p,則q;q;所以,p〗。三是否定前件式〖當且僅當p,則q;非p;所以,非q〗;四是否定後件式〖當且僅當p,則q;非q;所以,非p〗。純粹假言推理是指前提和結論都為假言命題的推理〖如果p,則q;如果q,則r;所以,如果p,則r〗。③選言推理:前提中有一個是選言命題,並且根據選言命題選言支間的關係而推出結論的演繹推理。根據選言前提題各選言支間之的關係是否為相容關係,可分為相容的選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選言推理。相容的選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個相容的選言命題的選言推理,其形式為〖或p或q;非p,所以,q〗即:否定一個支命題就肯定另一個支命題。不相容選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個不相容選言命題的選言推理,它有兩種形式:肯定否定式為〖要麼p,要麼q;所以,非q〗即肯定一個支命題就否定另一個支命題;否定肯定式為〖要麼p,要麼q;非p;所以,q〗即否定一個支命題就肯定另一個支命題。一些推理公式和方法【直言推理】亦稱「定言推理」。用兩個包含著一個共同項的直言命題(即性質命題)為前提而推出一個新的直言命題為結論的推理。【二難推理】〖p或q,如果p則r,如果q則r,所以,r〗。亦稱「兩刀論法」、「二難三段論」。是假言選言推理的一種主要形式。故亦稱「假言選言推理」。以兩個具有合取關係的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和一個具有二支的選言命題為前提的演繹推理。【歸謬法】〖如果p則(q且不q),所以,並非p〗。【蘊涵引入律】〖如果p則q,如果p則r,所以,如果p則(q且r)】。【假言聯言推理】〖如果p1則q,如果p2則r,所以,如果(p1且p2)則(q且r)〗。〖如果p1則q,如果p2則r,所以,如果(不p且不r)則(不p1且不p2)〗。反三段論:如果(p且q)則r,所以,如果(p且不r)則不q。【換位法】換位法是一種運用直言命題變星法的推理,把作為前提的直言命題的主項和謂項簡單地交換位置而得到另一個命題,並以此命題作為結論的一種直接推理。運用換位法,要遵守以下兩條規則:(1)前提與結論的聯項必須保持一致,即前提(原命題)是肯定命題,結論(換位後得出的命題)也必須是肯定命題;前提是否定命題,結論也必須是否定命題。(2)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根據這兩條規則,四種直言命題的換位情況是:〖SAP→PIS〗, 〖SEP→PES〗,〖SIP→PIS〗。SOP不能換位,因只要一互換其主項和謂項,就會使原來不周延的主項「S」處於否定命題謂項的地位而變成周延的,從而違反上述規則(2)。換位法的特殊認識作用是:由於變換了命題的主項和謂項,也就變換了思考的對象,從而提供一定程度的新的認識。【限制換位】亦稱「限量換位」、「有限制換位」。在換位中改變原命題的主項與謂項的位置的同時,並對換位命題即結論的主項外延加以量的限制的一種換位。主要指全稱肯定命題(SAP)的換位。當以「所有S是P」為前提進行換位時,不能簡單變換其主項與謂項的位置而得出「所有P是S」。因為,在「所有S是P」中,「P」是不周延的。而在「所有P是S」中,「P」是周延的。這樣的簡單換位就違反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這一換位法的規則,就不是一個有效的推理形式。為此,在進行A命題換位時,必須對換位命題的主項外延加以量的限制(即用特稱量項去對其外延加以限制),使「P」在換位命題中仍不周延。這樣,從〖所有S是P〗就可得換位命題〖有P是S〗。這是一個有效的推理形式。【換質法】換質法是運用直言命題變形法的一種推理,它以一個直言命題作前提,通過改變此命題的質(即聯項的性質)並把它的謂項換成它的矛盾概念而得到一個新的命題,並以此新命題作為結論。運用換質法的步驟是:(1)改變作為前提的直言命題的聯項,如前提是肯定命題,則結論改其為否定命題;如前提是否定命題,則結論改其為肯定命題。(2)將前提中的謂項改為其矛盾概念以作結論中的謂項。根據這兩條規則,四種直言命題的換質情況是:〖SAP→SEP〗,〖SEP→SAP〗,〖SIP→SOP〗,〖SOP→SIP〗。換質法的主要認識作用是:通過把肯定命題換質位否定命題,或把否定命題換質為肯定命題,就可以從不同角度揭示原命題中所隱含的思想,從而有助於對同一個對象的認識更加明確、更加全面,也有助於選用不同的斷定方式(肯定或否定)更鮮明有力地表達同一個思想。【換質位法】換質位法也是一種運用直言命題變形法的推理:前提的主項是S,謂項是P;而結論的主項是非P的直接推理。換質位的過程是先將前提換質,再把由換質得到的命題換位(或者再進行一次換質),以最後得出的命題作結論。它所推出的命題(結論)以原命題(前提)謂項的矛盾概念為其主項,以原命題的主項為其謂項,而聯項的質則與原命題相反。換質位法的基本步驟是:先對作為前提的原命題運用換質法,然後再對換之後所得的新命題運用換位法,這樣就得到一個運用換質法而推出的新命題。在運用換質位法進行推理的過程中,必須同時遵守換質法和換位法的規則。按此,四種直言命題的換質位法情況是:〖SAP→SEP→PES〗;〖SEP→SAP→PIS〗;〖SIP→SOP→?〗;〖SOP→SIP→PIS〗。換質位法在認識上兼有換質法和換位法的作用,即它不僅能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同一個思想,而且能從變換思考對象方面加深認識,獲得一定程度的新的知識。【戾換法】戾換法是通過對一個直言命題連續應用換質法與換位法而推出一個以原命題主項的矛盾概念為其主項的新命題的直接推理,即:前提的主項是「S」,結論的主項是「非S」。先將全稱肯定命題「凡S是P」換質為「無S是非P」,再換位為「沒有非P是S」,再換質為「凡非P是非S」,再換位為「有非S是非P」,最後還可換質得「有非S不是P」。四種直言命題進行戾換法的情況是:〖SAP→SE?P→?PES→?PA?S→?SI?→P→?SOP〗; 〖SEP→PES→PA?S→?SIP→?SO?P〗;〖SIP→SO?P→?〗;〖SOP→SI?P→?PIS→?PO?S→?〗。即SAP、SEP可以進行戾換,而SIP和SOP由於在戾換中將會出現要求「SOP」換位的情況而違反換位法的規則,故不能進行戾換。(2)歸納推理它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結論的推理。歸納推理有以下幾種類型:①完全歸納法;②不完全歸納法:簡單枚舉法、科學歸納法;科學歸納法又有四種方法:挈合法(求同法)、差異法(求異法)、共變法、剩餘法(3)類比推理它是從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的一種推理,也就是從一個對象的屬性推出另一對象也可能具有這屬性。推理的幾種具體方法及分類:(1)三段演繹法:由一個共同概念聯繫著的兩個性質判斷作前提,推出另一個性質判斷作結論的推理方法。(2)聯言分解法:由聯言判斷的真,推出一個肢判斷真的聯言推理形式的一種思維推理方法。(3)連鎖推導法:在一個證明過程中,或一個比較複雜的推理過程中,將前一個推理的結論作為後一個推理的前提,一步接一步地推導,直到把需要的結論推出來。(4)綜合歸納法:以大量個別知識為前提概括出一個一般性結論的推理方法。(5)歸謬反駁法:從一個命題的荒謬結論,論證其不能成立的思維方法。分為:硬漢派、社會派、懸疑派、本格派、變革派。(二) 形式邏輯的四大基本規律形式邏輯要求思維滿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這四條規律要求思維必須具備確定性、無矛盾性、一貫性和論證性。1、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斷。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於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概念必須保持同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例如】世間萬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我是人。因此,我是世間萬物中第一個可寶貴的。在這個推理中,兩個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第一個「人」是集合概念,第二個「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錯誤。(2)在同一思維過程中,論題必須保持同一。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3)同一思維過程中,保持語境自身的同一。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混淆或偷換語境」。在日常思維中,任何思想斷定都有特定的具體背景,這種特定背景,稱為「語境」,也叫作「上下文」。對任何思想作評價,特別是批評,必須嚴格基於該思想原有的語境,保持該語境的同一,不得隨意改變。2、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對兩個命題互相矛盾,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兩個命題互相反對,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例如】 「小張是湖南人」 和 「小張不是湖南人」 這兩個命題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張是湖南人」 和 「小張是江西人」 這兩個命題是互相反對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常用的互相矛盾命題有:「所有S是P」與「有些S不是P」「所有S不是P」與「有些S是P」「s是P」與「s不是P」「p並且q」與「非p或者非q」「p或者q」與「非p並且非q」「如果p則q」與「p並且非q」「只有p才q」與「非p並且q」「必然p」與「可能非p」「必然非p」與「可能p」常用的互相反對命題有:「所有S是P」與「所有S不是P」「必然p」與「不可能(必然非)p」3.不矛盾律及其邏輯要求不矛盾律的內容是: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思想不同時為真,其中必有一假。不矛盾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命題,不能同時肯定,必須否定其中的一個。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通常稱為「自相矛盾」。事實上,違反不矛盾律的錯誤,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對」,但在日常語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對」(即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命題同時都加肯定)也稱作「自相矛盾」。有時兩個或若干個命題之間,並不明顯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但如果對它們同時斷定,就會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結論。如果這樣,這種斷定也違反了不矛盾律。【例如】「自相矛盾」一詞就出於這樣一個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作了兩個斷定: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有人問: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會怎樣呢?這裡,從這個楚人所作的兩個斷定中,可同時推出兩個互相矛盾的結論: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因此,違反不矛盾律。4.排中律及其邏輯要求排中律的內容是: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時為假,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時否定,必須肯定其中的一個。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通常稱為「兩不可」,即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都否定。《墨經》說:「不可兩不可」,如「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不可兩不可也」。【再如】「說世上有鬼,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斷定世上無鬼,這我也不同意,因為有些現象還真不好解釋。」這段議論就是「兩不可」,對「世上有鬼」和「世上無鬼」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同時都加否定,違反排中律。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命題同時都否定,不違反排中律。【例如】「我不認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認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這段議論不違反排中律,因為它所否定的兩個命題是同一素材的全稱肯定命題和全稱否定命題,它們之間是互相反對關係。有一種「特殊問語」。例如,某宿舍失竊,保安人員問其中的一位住宿者:「你以後是否再偷東西了?」,對特殊問語的回答,不能簡單套用排中律。表面上看,「我以後不再偷東西」和「我以後再繼續偷東西」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由排中律,必須肯定其中的一個。但肯定其中任何一個命題對於被提問者來說都是不恰當的,如果他事實上沒有偷過東西的話。「特殊問語」事實上預設了一個對被提問者不利的前提,如在上例中預設被提問者偷過東西。因此,對特殊問語的恰當回答,是針對問題的預設,而不是針對問題自身。對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時肯定 ,也不能同時否定。同時肯定違反不矛盾律;同時否定違反排中律。對互相反對的命題,不能同時肯定,可以同時否定。同時肯定違反不矛盾律;同時否定不違反排中律。【舉例】 甲:我准中獎。乙:不見得。甲:那你認為我不可能中獎?乙:我不這麼認為。甲:你「兩不可」,違反排中律。乙:你錯誤地理解了排中律。誰的說法成立?解析:乙所否定的兩個命題是「甲必然中獎」和「甲不可能中獎(= 甲必然不中獎)」。這兩個命題互相反對,並不互相矛盾,對此同時否定不違反排中律。5、充足理由律:在同一思維和論證過程中,一個思想被確定為真,總是有充足理由的。這裡所說的思想通常是指其真實性需要確定的判斷,因此充足理由律可以表述為:p真,因為q真,並且由q能推出p。也可以用符號公式表示為:[q∧(q→p)]→p在上述表達式中,「p」代表其真實性需要加以確定的判斷,我們稱它為推斷。「q」代表用來確定「p」真的判斷(也可以是一組判斷),我們稱之為理由。因此「[q∧(q→p)]→p」的意思是說:一個判斷「p」所以被確定為真,是因為「q」真,並且由「q」真可以推出「p」真。在這裡「q」就是「p」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的邏輯要求主要有兩條:第一、理由必須真實;第二、理由與推斷之間要有邏輯聯繫。但必須指出,充足理由律本身並不能為人們提供真實理由。因為在一個論證中,理由究竟是真是假,這不能由充足理由律來確定。這樣的問題只能由實踐和各門具體科學來解決。違反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就會犯「理由虛假」或「推不出」的邏輯錯誤。1、理由虛假以主觀臆造的理由為依據進行論證,就要犯「理由虛假」的邏輯錯誤。2、推不出有時,理由孤立地來看是真實的,但它同推斷沒有必然聯繫,從理由推不出推斷。充足理由律的作用:充足理由律主要是用來保證思維的論證性。說話、寫文章或著書立說只有具有論證性,才能具有真正的說服力。對科學理論來說,論證性是說服力的基礎。儘管科學理論可能一時不被某些人接受,但終究會被大多數人所承認。充足理由律主要是有關論證的邏輯規律,但由於論證是複雜的思維過程,包括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如果違反充足理由律,也會影響到判斷和推理的正確運用。因此,它同所有的邏輯形式,包括概念、判斷、推理和論證都有關係,即使不是直接有關關,也是間接有關。因而,可以說,充足理由律具有普遍意義,對於任何一種邏輯形式都起作用。充足理由律和前三條規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有密切聯繫的。前三條規律是它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如果思想不確定,自相矛盾,模稜兩可,那就根本談不上有論證性。如果概念和判斷本身的確定性尚成問題,那就無法講清判斷與判斷之間的聯繫是否合乎邏輯。充足理由律是前三條規律的必要補充。在前三條規律的基礎上,保持了概念和判斷的確定性之後,還要求更進一步,指出判斷與判斷之間的聯繫具有必然性,具有論證性。在指出事物是什麼之後,自然要進一步解釋事物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只有遵守四條邏輯規律,才能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有邏輯性和論證有說服力,才能判定一個思想是否合乎邏輯。任何正確的思想體系,都必須同時遵守這四條邏輯規律,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科學思想體系都要求推理有邏輯性和論證有說服力。推理無邏輯性和論證無說服力的思想就不是正確思想。以上四條邏輯規律都是思維中必須遵守的起碼條件,不遵守是不行的。但只是遵守它們還不足以認識事物。它們只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傳統邏輯學家一般認為﹐與其說充足理由律是關於思維形式和形式邏輯的規律﹐不如說它是關於存在和事實的規律。正因為如此﹐許多傳統邏輯著作中不敘述這條規律﹐現代邏輯也不討論這個問題。(三)一些簡單的邏輯推理題1、ABC三人都喜歡說謊話,有時候也說真話。某天,A指責B說謊話,B指責C說謊話,C說AB兩人都在說謊話。後來上帝通過讀心術知道其中至少一個人說的是真話。請問誰在說謊話?答案:運用假設排除法推理得出是B說的是真話,A和C都是說謊話。2、一個村子裡,有50戶人家,每家都養了一條狗。現在,發現村子裡面出現了n只瘋狗,村裡規定,誰要是發現了自己的狗是瘋狗,就要將自己的狗槍斃。但問題是,村子裡面的人只能看出別人家的狗是不是瘋狗,而不能看出自己的狗是不是瘋的,如果看出別人家的狗是瘋狗,也不能告訴別人。於是大家開始觀察,第一天晚上,沒有槍聲,第二天晚上,沒有槍聲,第三天晚上,槍聲響起(具體幾槍不清楚),問村子裡有幾隻瘋狗?只有晚上才能看出病狗,並且一天晚上只能看一次。答案:3條!推理過程:A、假設有1條病狗,病狗的主人會看到其他狗都沒有病,那麼就知道自己的狗有病,所以第一天晚上就會有槍響。因為沒有槍響,說明病狗數大於1。B、假設有2條病狗,病狗的主人會看到有1條病狗,因為第一天沒有聽到槍響,是病狗數大於1,所以病狗的主人會知道自己的狗是病狗,因而第二天會有槍響。既然第二天也沒有槍響,說明病狗數大於2。由此推理,如果第三天槍響,則有3條病狗。(四)形式邏輯與其他邏輯間的關係1、形式邏輯與樸素邏輯相較於樸素邏輯,形式邏輯的缺陷在於無法解釋部分生活事件,也無法解釋不符合形式邏輯本身的邏輯的來源。具體例子是,這樣的語言結構「連……(名詞A)我都不認為……(形容詞Z),那麼……(名詞B)還會是……(形容詞Z)嗎?」形式邏輯就是不能解釋的。而樸素邏輯則可解釋為:大前提「A比B更Z」,小前提「A不是Z」,結論「B更不Z」。究其原因,在於形式邏輯不承認表述對比關係的句子可以當作三段論的命題,因此使得其不能解釋樸素邏輯中的「對比」過程。此外,樸素邏輯中的「虛設」、「浸染」、「替代」、「賦色」、「逆向解釋」、「近解釋」以及「類比」等邏輯過程在形式邏輯看來都是無法理解的,但它們在生活中又是存在的。虛設,例如我們假設有外表全然均勻的繩子,則這個繩子可用於提取質量無窮大的物體。在這裡,若按照形式邏輯的觀點來看,由於前提假設是背離客觀事實的,所以這個邏輯過程就是全然沒有意義的。但是正是各種各樣虛設的情景在影響著人的行動。物理上的各種極限就是虛設,比如絕對零度。它是不可能達到的,但是並不因為其不可能達到就否認絕對零度的意義。浸染,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種想法,儘管大家都知道是有問題的,但是卻總是不能避免在考慮問題的時候落入這種俗套。比方說,成績好的學生一定什麼都好—儘管誰都知道這是有問題的,但是評價三好生的時候,有多少班級可以避免這種俗套呢?若形式邏輯是絕對的,那麼這種情況就是不可能出現的。替代,例如「我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也覺得好」或是反過來「對別人有用的東西,對我也會有用」。再有,則是兩種表述的否定形式—無非是建立在「我和別人不可替代」這個前提之上,無非是替代的反向使用。其實,到底好不好、有用與否,要試了才知道,那麼能不能說替代這種樸素邏輯就沒有用呢?不能。因為「替代」起到的是動機的作用,例如當我斷定「我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也覺得好」的時候,我就會用言行來促使別人也去使用那個東西。而形式邏輯根本不可能承認替代的價值,因為這在形式邏輯看來是屬於偷換概念、東拉西扯的事情。賦色,例如一個音樂家,一個會畫家,一個雕塑家,看到同一個藝術事件,會被其認知為不同的概念客體,分別是旋律、顏色、空間。這實際上是這三類藝術家在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屬性來「塗抹」同一個事件後所得出的結論,他們給客觀世界以自己認定的「色彩」。用形式形式邏輯來分析問題本身就是一個賦色過程,但是其顯然覺察不到這一點。逆向解釋,即用時間次序上後發生事件來解釋先發生的事件。我們說,汪精衛是個陰謀家,在於他前期追隨並保衛孫中山,後期當了漢奸。之所以能說他是陰謀家,就要求逆向解釋—用其後來漢奸的事實來解釋其先前的「良好表現」。用形式邏輯一貫性的觀點來看,汪精衛由「好人」變成了「壞人」就是全然不可解釋的。近解釋,例如我們走進房間,看到一個人坐在一張桌子面前,桌子上放著一瓶水。我們會自動把這瓶水的主人假定為那個人,理由就是兩者靠近。這是物理上的接近引起的近解釋。還有關係上的接近引起的近解釋,即如果初中生的算術不好,初中的老師可能會假設,該生小學老師的教法有問題。理由就是「該生是那個(小學)老師教出來的」,兩者有關係。最後則是相似性引起的近解釋。包括物理相似與概念相似。物理相似,例如了解了金屬鈉的特性,對於金屬鉀的特性就可以做猜測,理由是兩者同屬一個主族。概念相似,比方說「樸素辯證法」、「唯心辯證法」、「唯物辯證法」三者有什麼區別?對於沒有專門學過的人,解釋這些詞語的時候就是用他最了解該類詞語中的一個,加上被解釋對象的形容詞的含義,來給出定義。形式邏輯自然不能承認近解釋,因為這屬於瞎猜亂說的範疇。但上述現象的存在證明了形式邏輯的相對性。類比,即打比方是生活中常用的邏輯,同時也是樸素哲學一般的立論方法。它自然是有漏洞的—番茄和蘋果不是同一個東西,怎麼能「比」呢?按照形式邏輯的觀點來看,這是全然不可接受的。但是這卻是常見的邏輯現象。樸素邏輯應該還有其他的邏輯過程。自然,樸素邏輯也有其局限性,即它能解釋任何事情,因此無法排謬。也就是說,在樸素邏輯里,就沒有「錯誤的邏輯」這種概念。這顯然是不正確的。樸素邏輯是自發的、不系統的邏輯過程。自發,就在於很多時候,我們在使用著樸素邏輯,但是卻沒有意識到。不系統,即樸素邏輯的具體過程可以單獨存在。我可以用逆向解釋來分析這個問題,再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另一個問題,而全然不用考慮兩個問題是否有關,以及這種「差別對待」是否合理。樸素邏輯支撐著我們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同時,顯然這種邏輯會不斷地製造錯誤。此時,工具邏輯就登場了。2、形式邏輯與工具邏輯工具邏輯是自覺的系統的邏輯。它很清楚其任務是對思維進行梳理、改正、引導,其目的是明確的。再有則是工具邏輯的原則是不能單獨地存在的,有一條原則,其他的原則是其必然推出。之所以說它是工具,在於它的機械與刻板,且處於各種形式的對立情況下的雙方都可以使用它來為自己自圓其說—它本身不具備價值,只能體現其使用者的價值取向。對於工具邏輯能否全面解決樸素邏輯所帶來的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原因在於工具邏輯全然否定或是不考慮樸素邏輯,也就是說,它對樸素邏輯否定過度了。這種過度否定導致工具邏輯不能徹底清理樸素邏輯中的錯誤,不能甄別樸素邏輯中的正確成分。其次,工具邏輯本身是由三個矛盾的子範疇構成,即稱名邏輯、形式邏輯與表象邏輯。這就導致工具邏輯不能以一個統一的標準來梳理樸素邏輯。若依照系統化的程度來說,樸素邏輯是基礎的,工具邏輯是相對高級的。樸素邏輯與工具邏輯構成矛盾。他們之間鬥爭的一面不必多說,聯繫的一面則是稱名、推理、表象加工三者在樸素邏輯中都可找到對應的行為。在樸素邏輯里,稱名就是叫出「XX」的名字,說說它的內容,推理就是「猜」,表象加工就是幻想。這些具體的內容在樸素邏輯里是很一般的事情,但是在下一階段的邏輯里,卻都自成體系了。在此先對稱名邏輯進行一些介紹。按照認知的串列形式與並行形式的觀點來看,稱名邏輯是轉換邏輯。它實現串列思維(如語言加工)與並行思維(如表象加工)間的轉換—將串列思維的結論展開,將並行思維的結論點化。它擔負著對客體進行直接識別的功能,將處於潛意識的朦朧認識或是觀念之外的實在物概念化至意識層面的功能,並為形式邏輯與表象邏輯提供嚴格的素材(確切的起點),同時又要對形式邏輯與表象邏輯的結論進行再加工,再次開始稱名。稱名邏輯要求所得出的名稱或是屬性與相應的前提以及稱名的對象範疇相一致—在形式上,反對在同一個前提下,違反概念與範疇一一對應的情況,違反概念間單一形式的從屬關係的情況;在內容上,反對稱名過度或是稱名不足而導致的概念範疇與對象範疇顯著地不一致。具體來說,比如實在的香蕉被叫做「香蕉」與「菠蘿」,概念的「番茄」對應實在的番茄與哈密瓜,概念的「粉筆」既對應粉筆本身還對應實在的物質,以及黑色的馬叫做「馬」白馬則不是「馬」等詭辯的情況都是稱名邏輯所反對的。稱名邏輯的操作過程是對屬於一定範疇的事物進行命名與描述。命名,是把範疇本身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元素進行命名(元素命名)。描述,是把範疇本身當作描述的疆界來描述範疇本身所具有的屬性(屬性描述)。在元素命名的過程中,涉及命名精度的問題。比如一棵櫸樹,一般的人看見了,說「有一棵樹」就可以了。但是搞植物的人,就可以說出是屬於什麼種屬的哪種櫸樹。元素命名要使其元素的名稱與精度的要求相一致。屬性描述,則涉及描述的前提範疇的問題(注意,是描述的前提範疇,不是描述的對象範疇)。由於一個範疇的屬性是舉之不盡的,因此就需要對描述行為本身加以限制。例如要求談談你自己,可能會不好說,因為可以說的東西太多了,而且一旦說起來,如條件允許是可以說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刻的。所以就要限定「說」本身,比方說,要求你在「XX方面」談一談你自己。在用稱名邏輯給出了事物的屬性或名稱之後,它能夠做的僅僅是在屬性與名稱之間進行轉換。這種轉換,就是稱名邏輯的歸納與演繹—由名稱向屬性轉換,就是演繹;由屬性向名稱轉換,則是歸納。總之,在稱名邏輯將一個事物描述為一個點(元素命名)或是許多條線(屬性描述)之後,若要對「點」或「某一條線」進行繼續加工,就要用到形式邏輯,若要對若干條線組成的面這個整體進行加工,則需要表象邏輯。這就是稱名邏輯之所以是另外兩種邏輯的起點的原因了。之所以說「嚴格」,乃是由於表象邏輯與形式邏輯並不會像稱名邏輯那樣自覺考慮自己的起點的性質是什麼。也就是說,這兩類邏輯對於其起點是跟著感覺走,覺得什麼是對的,就以什麼作為起點。例如費爾巴哈,他認為人是純粹自然的生物,又認為人有超自然的價值與習性—他對於「人」的稱名是混亂的。於是,在他的人本機械唯物論里,就既承認物質第一性,又承認是人的意識創造了歷史與社會,還提出了純粹只有「愛」這個屬性的神。他就是稱名的工作沒有做好,然後用形式邏輯一杆子捅到底,就形成其機械唯物論。形式邏輯最怕的就是矛盾,但是形式邏輯所催生的哲學之一—機械唯物論卻是充滿了不能自圓其說的東西的。這裡再簡單說一下表象邏輯與形式邏輯。表象邏輯是並行邏輯,其要求人同時把握並操作多個屬性。運用這種邏輯的人,會說其腦袋裡有一幅圖,或是他在腦袋裡搬運、翻轉、修改某個「物品」。藝術創作、圖紙任務、空間任務以及頓悟式的學習過程都是離不開表象邏輯的。形式邏輯是串列邏輯,其本質是直線式的推導,其任務在根本上是對某個屬性進行深度加工。其邏輯的每一項只能由單一的內容,至少是沒有矛盾的內容構成。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看看形式邏輯與稱名邏輯和表象邏輯相比有什麼差異了。與稱名邏輯相比,形式邏輯的直接動力是邏輯的規則與要求,稱名邏輯的直接動力則依賴於「發現」。在語言功能上,稱名邏輯提供語言的齒輪,形式邏輯使之運轉起來。形式邏輯的優點是運動性,即形式邏輯是一個不斷推導的過程,但稱名邏輯卻只能進行一次轉換。形式邏輯的缺點是,由於其只能加工單一的屬性,這就使得用它來把握複雜事物的時候會不可避免地帶來事物屬性的丟失,導致原本完整的事物變得支離破碎,原本有聯繫的事物變得孤立起來,甚至在意識層面上自相矛盾。形式邏輯使得稱名邏輯有價值,但是卻不會自覺按照稱名邏輯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邏輯起點。由於起點的不嚴謹,這就可能產生出完全符合形式邏輯的規則的謬論。與表象邏輯相比,形式邏輯的前進是步步為營,表象邏輯主要依賴頓悟(不知怎麼地一下子就想到了,就覺得應該那樣)。形式邏輯是語言的、聽覺的邏輯。表象邏輯則是圖畫的、視覺的邏輯。在語言上,表象邏輯不容易表達(需要用稱名邏輯將表象轉化為語言),但是形式邏輯卻不存在這個問題。形式邏輯的優點是可以對事物的局部進行深度加工,缺點是無法在一個邏輯過程中既把握局部又把握整體。因此,在形式邏輯進行歸納活動的時候,往往會犯以偏概全或是用一般來推特殊的毛病。形式邏輯的推導過程,是一個不斷變換範疇的過程。他可能變到了與其起點,與之原有整體相矛盾的那邊還不自知—因為它否認矛盾,所以自身矛盾了卻還不知道。不過,由於起點的不嚴格與對整體的把握的缺失,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必然的。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形式邏輯同樣可以催生哲學。除了機械唯物論,還有客觀唯心主義以及神學都是形式邏輯的產物。自然,形式邏輯也生產著西方自然科學。此種形式邏輯的自然科學方法,被叫做邏輯實證主義。形式邏輯完全失靈了的形態則是繁瑣哲學。有意思的是,同一個母親的孩子相互間都是矛盾的,自身也是充滿矛盾的。可這位母親卻千方百計地否認矛盾—這正應驗了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若要掩蓋矛盾,那麼被「掩蓋」了的矛盾將以更加光怪陸離的形式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來。不難看出,如果我們的只承認形式邏輯,那麼樸素邏輯、稱名邏輯、表象邏輯都將非法。但是形式邏輯本身又完成不了另外這些邏輯的任務,也就是說,形式邏輯並不是最一般的邏輯。再加上形式邏輯也不能統合其他邏輯,也就是說,形式邏輯不是最抽象的邏輯。因此,最抽象而又最一般的邏輯就登場了,即辯證邏輯。3、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辯證邏輯的三條原則,即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質量互變。另外,辯證邏輯有五個維度,即原因維度(內因外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次維度(主次矛盾、主次方面)、一般-特殊、相對-絕對、整體-局部。三條原則與五個維度集中體現為「矛盾」的觀點及分析方法。在方法上,辯證邏輯要求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繫的、矛盾的觀點看待問題,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求明確討論問題的前提範疇。主張確定的範疇下,有確定的真理。辯證邏輯不是把矛盾封裝起來,其本身就是建立在矛盾之上的—這是辯證邏輯與次協調邏輯的本質區別。辯證邏輯不是要維護一個將要崩潰的粉飾出來的沒有矛盾的邏輯系統,而是把矛盾本身當做內容來研究。形式邏輯所做的正確的事情,在辯證邏輯看來,那或者是在論述量變,或者是在論述一個處於緩和狀態下的矛盾,或者是在論述一般性。這種論述本身是有意義的,但是若形式邏輯要將其方法貫穿到一切領域裡,由於它不兼容且無法調節處於辯證邏輯下位的其他邏輯間的矛盾,因此誇大形式邏輯不是正確的做法。辯證邏輯除了有特有的分析方法外,還是其他邏輯的元邏輯—它調節操縱著樸素邏輯與工具邏輯。實際上,辯證邏輯與包括工具邏輯與樸素邏輯在內的非辯證邏輯構成矛盾關係。樸素邏輯中,我們可以看到「聯繫」、「對立」等觀點。在工具邏輯里,我們可以看到整體的觀點、範疇的觀點、局部的觀點。這些觀點終於在辯證邏輯里統一了起來,並可以各司其職。辯證邏輯並不要取消其下位邏輯。就邏輯本身來說,其本來就是在下位邏輯存在矛盾的基礎上產生的。這正應驗了辯證邏輯本身的一個觀點,即矛盾自身推動自身發展。因為其下位邏輯存在矛盾,所以它才能也是必然出現。所以如果取消了下位邏輯,就等於取消了下位邏輯間的矛盾,那麼辯證邏輯也就會失去其邏輯上的來源。但是如果說辯證邏輯的產生對下位邏輯沒有影響,這顯然又是一種錯誤。如果說辯證邏輯出現以前,下位邏輯是處在亂斗中,那麼辯證邏輯出現以後,下位邏輯間的關係就變得可以解釋與控制了。不過對於具體的個人來說,由於先天後天的影響,對於具體來說的五種邏輯(樸素、稱名、形式、表象、辯證)的接受情況不同。因此,若是擅長使用非辯證邏輯的人遇到了問題,不妨試試用辯證邏輯來調節一下。下位邏輯能夠解決的問題,那就用下位邏輯來解決,如果不能,就要用上位邏輯來解決。相較於辯證邏輯巨大的思維工作量,有時下位邏輯能夠用少量的腦細胞給出一個適當的答案。第六章 辯證邏輯思維(一)辯證邏輯及其與唯物辯證法的關係1、辯證邏輯的含義: 辯證邏輯是研究辯證思維的形式、規律和方法的科學。它把概念的辯證運動以及如何通過概念反映現實矛盾的問題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認識科學中一門關於思維辯證運動的邏輯。辯證思維(1)概念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邏輯思維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辯證思維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裡「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無礙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辨證思維模式要求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辯證思維是唯物辯證法在思維中的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範疇、觀點、規律完全適用於辯證思維。辯證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思維中的反映,聯繫、發展的觀點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觀點。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思維法、質量互變思維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維法。(2)方法①聯繫:就是運用普遍聯繫的觀點來考察思維對象的一種觀點方法,是從空間上來考察思維對象的橫向聯繫的一種觀點。②發展:就是運用辯證思維的發展觀來考察思維對象的一種觀點方法,是從時間上來考察思維對象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縱向發展過程的一種觀點方式。③全面:就是運用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思維對象的一種觀點方法,即從時空整體上全面地考察思維對象的橫向聯繫和縱向發展過程。換言之,就是對思維對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種觀點方法。2、辯證邏輯的性質: 辯證邏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發生於思維中的抽象形式,對外部世界作出概括的、近似的然而卻是本質的反映。它的基本特徵是把對象看作一個整體,從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其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結中考察對象。這種邏輯既不同於把對象看作是靜止、孤立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也有別於以既成的、確定的思維形式從靜態角度認識對象的傳統邏輯。它的產生既是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革命,也是對傳統邏輯觀念的突破。它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認識論,與形式邏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由此構成它自身所特有的性質和作用。3、辯證邏輯與唯物辯證法和形式邏輯之間的關係:辯證邏輯與辯證法、認識論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辯證法作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既是研究外部世界運動發展的學說,又是研究認識與思維運動發展的學說。認識論是以研究認識的運動和發展,即人類知識產生的全部過程為主要內容的。辯證邏輯以思維的辯證運動和發展,即辯證思維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它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客觀世界的運動發展。因此,辯證法、認識論、邏輯三者是一致的。辯證邏輯是唯物辯證法在思維領域中的具體運用,它通過自身的範疇表現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辯證邏輯又是邏輯科學本身發展的結果,它在研究辯證思維如何反映外部世界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時,側重於揭示辯證思維本身所特有的規律性。辯證邏輯與認識論既統一又相區別,一方面,它所研究的辯證思維的形式、規律和方法,是從人類認識的歷史中總結出來的,從這點上說,辯證邏輯就是認識論;另一方面,它主要是研究理性思維的辯證運動,如概念、判斷、推理等的辯證關係,而不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的形成以及它們與概念的關係在內的整個認識的辯證運動。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 兩者都是研究思維的,但它們是從不同的側面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研究。形式邏輯主要從形式結構上研究思維的形式和規律。它是由固定範疇建立起來的科學體系,是對既成的、凝固的、間斷的認識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只是反映客觀對象間最普通、最簡單的關係。形式邏輯推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完全確定的,界限分明的,它用邏輯符號來指稱對象,有一套嚴密的邏輯規則,能夠進行精確的邏輯演算。辯證邏輯並不純粹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而是從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上,從表現在思維形式之中的認識內容、結合人類的認識過程來考察思維形式的聯繫、運動、發展和轉化的規律。所以,辯證邏輯是以流動範疇建立起來的科學體系,是抽象和概括人類認識的發展、變化的連續方面,反映客觀對象間的辯證聯繫,是以概念展開的方式實現其邏輯進程的。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具有不同的邏輯功能,各有其適用範圍。無論是客觀對象本身還是反映客觀對象的思維形式,都具有相對穩定和運動發展的兩種狀態。這就需要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共同作用於人類思維的過程。辯證邏輯並不代替和貶低形式邏輯在科學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們在辯證思維過程中,同樣需要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則;同樣,形式邏輯也不能否定或貶低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都將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對思維的充分研究而不斷取得新的成就,成為科學思維不可缺少的手段。4、辯證邏輯的歷史發展辯證邏輯的產生是與人類辯證思維從自發到自覺的發展相伴隨的。科學和哲學的發展,人們對辯證思維的研究也從古代的自發階段,逐漸地發展到近代的自覺階段。古希臘對辯證思維的認識,主要表現在論辯術中,一些哲學家通過揭露辯論中的矛盾以探求真理,從而提出了關於概念之中存在矛盾的思想。柏拉圖繼承、發展了蘇格拉底關於普遍概念的思想和論辯術,他把"理念"看作獨立於感性事物的普遍的實體,並從對立統一的關係中考察了概念與範疇之間的區別、聯繫和轉化的問題》古希臘對辯證思維的認識,在亞里士多德那裡達到了高峰。他在創立傳統邏輯的同時,還為後人研究辯證邏輯範疇體系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材料,如關於範疇的相互聯繫和流動的思想等等。近代對辯證思維的研究 從15世紀下半葉起,近代自然科學逐漸興起,人們開始對各種自然現象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但在這個階段由於哲學上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盛行,因而妨礙了對辯證思維的研究。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隨著科學的發展,要求對自然現象和科學各部門之間的聯繫進行綜合考察,這就向人們提出了自覺運用辯證思維的任務。德國古典哲學家真正開始了對辯證思維理論的探討,其中I.康德尤其是G.W.F.黑格爾最為突出。從這時起,辯證思維研究才進入自覺發展的階段。康德認為,傳統的形式邏輯是分析的,它以不出現矛盾為基礎,因而不能提供真理的充分條件。他提出自己的先驗邏輯,認為它是綜合的,是能夠提供真理的邏輯。康德的"先驗邏輯"由"分析論"和"辯證論"兩個部分組成,並認為"分析論"是關於知性的學說,"辯證論"是關於理性的學說。理性按其本性來說是辯證的,它有認識"物自體"的要求,然而又無力加以認識。當理性把世界作為整體進行考察時,就會出現無法解決的"二律背反",這種"二律背反"中的一方與另一方一樣,都不能被駁倒。康德的"二律背反"學說,實際上涉及到思維如何把握世界的有限與無限、簡單與複雜、自由與必然等辯證矛盾的問題。但由於康德哲學存在二元論的不可知論的缺陷,這類問題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解決。黑格爾從理論上對人類的辯證思維作了系統的論述。他重新審查了傳統的形式邏輯,沒有全盤拋棄形式邏輯,只是反對把邏輯作形而上學的抽象同一的了解而停留在知性邏輯階段上。他批評康德把範疇看作與內容相脫離的純粹的主觀形式的觀點,認為思維形式、邏輯的概念和範疇是有內容的,人的理性是能夠認識真理的。邏輯必須進到辯證思維的理性邏輯階段去把握多樣的、包含內部矛盾的具體同一的整體,把握變動不居的發展過程。這種邏輯就是運用辯證思維所建立的理性邏輯。黑格爾在客觀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基礎上,把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統一起來,把辯證法運用於認識過程,運用於人的邏輯思維,解決了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問題,揭示了思維形式、規律和方法研究的新的方面和方向。他在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地提出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和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闡述了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係。黑格爾認為,概念、範疇是流動和相互轉化的,概念的展開是一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人的認識發展與這個過程是相一致的。因此,必須結合思維形式中所貫穿的內容、結合人的認識過程,考察思維形式,建立不同於形式邏輯的理性邏輯。他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建立起唯心主義的理性邏輯體系。儘管黑格爾的邏輯體系是頭足倒置的,而且其中有不少牽強附會的地方,但他關於理性邏輯的許多合理思想乃是科學的辯證邏輯的重要思想來源。科學的辯證邏輯的建立和發展 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科學的辯證邏輯才真正建立起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全面地改造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邏輯體系,吸取了他關於理性邏輯的許多合理思想,提出科學的辯證邏輯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從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相統一的立場出發,把客觀世界的運動及其反映在人的認識中的思維運動看作是自然歷史過程,闡明了思維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思維規律與人的認識發展歷史的關係,指出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乃是客觀外界到處盛行著的辯證運動的反映。強調只有以對概念的辯證本性的研究為前提的邏輯,才能正確把握外部世界的運動和變化。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實際運用辯證邏輯的典範。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大量材料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抽象,形成各種科學概念、範疇,並在把概念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進程中,再現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從而,使複雜的經濟現象簡明、清晰地表現為概念、範疇的理論體系,揭示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必然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等著作中,對辯證邏輯的許多重要原理作了專門的論述,如:辯證思維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思維形式與人的認識過程的關係、思維形式和方法的辯證法等等。他闡明了辯證邏輯的基本內容和研究方向。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辯證邏輯的思想。他在《哲學筆記》中,論述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三者相一致的思想,強調辯證邏輯應該建立在對人類思維發展史的總結上面,並著重指出邏輯的主要內容在於研究概念的矛盾關係,研究概念的聯繫和轉化以及概念的靈活性和具體性問題。他在《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錯誤》一文中,規定了辯證邏輯的基本要求:①"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繫和"中介"";②"要求從事物的發展、"自己運動"、變化中來觀察事物";③"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包括到事物的完滿的"定義"中去";④"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實踐和理論活動中,對辯證邏輯作出了新的貢獻。他所著的《實踐論》、《矛盾論》,在闡述認識論和辯證法的一般原理的同時,豐富了辯證邏輯的一般原理。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中所提出的關於中國革命發展,關於人民戰爭的許多原理,以及關於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有關政策的原則等等,深刻地揭示了中國革命和戰爭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同時也使思維的辯證法進一步具體化了。(二)辯證邏輯的基本規律辯證邏輯研究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在推演、變化中的規律性、特點及其體現在思維方法上的辯證關係,它通過自身特有的邏輯範疇建立邏輯體系。辯證邏輯的基本內容包括基本規律、形式、方法以及邏輯範疇等。現在先講基本規律。辯證邏輯的基本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在思維中的具體表現。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1、對立統一規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和事物之間都包含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事物的運動發展在於自身的矛盾運動,矛盾的鬥爭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一般和個別)統一於客觀事實。對立統一規律是根本規律,它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和動力,它貫穿於唯物辯證法其它規律和範疇之中,是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2、質量互變規律: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產生新質,然後,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和必要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即量變和質變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和規律性。3、否定之否定規律: 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內部的肯定和否定兩方面矛盾鬥爭的結果,是事物自我發展的過程,但是否定並不是全盤拋棄,而是「揚棄」,是克服和保留的統一。新事物否定舊事物然後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發展。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即事物的發展表現為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發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4、實踐是檢驗思維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對立統一關係,在辯證思維中被反映為思維在把握具體真理的過程中,從抽象同一走向具體同一的內在發展機制。辯證邏輯的基本規律貫穿於辯證思維過程的始終,表現為概念、判斷、推理的矛盾運動。概念的聯繫、轉化達到具體的同一,就是辯證邏輯的基本規律在概念中的體現;具體概念的展開,就是判斷的肯定和否定的矛盾運動;判斷從肯定到否定,再從否定到肯定,以至最後得出結論的統一運動過程,就是判斷展開為推理和論證的運動。在思維中所進行的概念、判斷、推理的推演和變化等一系列矛盾運動,達到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最終是由實踐來證明的。因此,辯證邏輯的基本規律不僅要求辯證思維的邏輯進程必須以客觀現實的矛盾運動為前提和出發點,而且要求辯證思維過程的每一步都用實踐來檢驗。實踐是邏輯思維的基礎,也是檢驗思維正確與否的標準。邏輯思維本身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辯證思維遵循著邏輯的基本規律而展開,在反映客觀現實矛盾的基礎上不斷前進。(三)辨證邏輯的思維形式與辯證邏輯的方法1、辯證邏輯的思維形式辯證邏輯把思維形式看作是與內容,即與思維所反映的在現實中客觀存在著的事物不可分割地聯繫著的形式。因而,它對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基本形式的理解,與其他研究思維形式的學科不同。概念是辯證思維的最基本形式,辯證思維的其他形式實際上都是概念的展開和推演。辯證邏輯把對概念的辯證本性的研究作為前提和基本任務,它研究概念的形成、發展及其內在的矛盾運動。概念在反映客觀現實時,具有一個從抽象向具體發展的過程,它不會只停留在抽象的階段上。否則,它就不可能把握客觀事物的整體,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只有在概念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真正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的必然聯繫時,才會達到主觀與客觀、普遍與特殊的辯證統一,從而形成具體概念。具體概念不是思維的外在形式,而是思維的本質內容和矛盾運動的形式。從抽象概念到具體概念及概念之間邏輯聯繫的過程,是概念展開為判斷、推理的運動。原先蘊涵在概念中的矛盾,在判斷中以進一步展開的形式顯露出來。辯證邏輯正確區分了思維中的邏輯矛盾和客觀現實中存在的辯證矛盾,認為判斷必須反映客觀現實中的辯證矛盾,把判斷看作是反映這種矛盾的必要的思維形式。辯證邏輯不把各種不同的判斷形式平列起來,而是從判斷的發展和相互轉化中揭示它們之間的隸屬關係。判斷的隸屬關係表現著它們的運動,表現著它們以認識深化過程為基礎的相互推導,從而明確每一判斷形式的認識意義。判斷形式的分類及其相互隸屬關係反映認識的歷史發展。判斷形式由單一性判斷到特殊性判斷和普遍性判斷的運動,是思維為了認識事物客觀過程的規律性的一種運動形式,從而也是科學認識的一般規律。辯證邏輯不是從靜態上,而是從認識內容的變化、發展的實際過程為依據去研究推理。它並不否定在人類思維的發展中形成的並為形式邏輯所概括的精確、嚴密的推理形式,但它同時認為,歸納與演繹在人類思維過程中是辯證統一的。思維藉助於這些推理形式,從已知到未知,獲得關於事物的具體真理性的知識。在確定推理結論的真實性時,辯證邏輯則要求用實踐去檢驗。在辯證邏輯中,邏輯證明和實踐證明是相統一的,《資本論》第 1卷關於商品上升到貨幣以及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分析,就是邏輯證明和實踐證明相統一的範例。辯證邏輯推理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把推理過程看作分析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辯證邏輯對科學理論這種思維形式給予特別的注意。科學理論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斷、推理組成的對某一科學領域系統總結的思維形式。辯證邏輯研究科學理論的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性以及在科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中各種思維形式的相互關係。2、辨證邏輯的方法辯證邏輯的方法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工具,是人們對辯證邏輯基本規律的認識和運用,是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論思維手段。辯證邏輯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歸納與演繹的統一,分析與綜合的統一,以及邏輯的與歷史的統一。這些方法既不能相互代替,又相互聯結,共同作用於人類辯證思維的全過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既體現了人類辯證思維最基本的特徵,又是辯證邏輯最主要的方法。抽象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在思維中的反映,它作為邏輯的起點表現在思維行程中。具體是指思維對事物各方面的本質規定的完整的反映。現實中的具體,是直觀和表象的起點;而作為思維中的具體,則在思維進程中表現為結果或邏輯的終點。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要求人們客觀地分析、研究對象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及其內在聯繫,以便在概念或範疇的相互聯結上,從起點經過中介到達終點,形成一個反映客觀必然聯繫的邏輯體系。這種方法反映了科學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發展過程。它不僅要求把具體事實作為科學抽象的依據和前提,而且要求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使對客觀事物抽象的規定在思維進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辯證思維中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進程,離不開歸納和演繹的統一、分析與綜合的統一的方法。歸納是從個別性的或特殊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性的前提推出個別性的或特殊性結論的方法。辯證邏輯從人的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由個別到一般、又由一般到個別的完整的認識過程出發,把歸納和演繹看作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辯證統一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人們從一般和個別、普遍和特殊的相互聯結上把握事物的內部矛盾,分析事物的矛盾運動。分析是思維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加以考察的方法。綜合是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整體加以考察的方法。辯證邏輯把分析與綜合看作是同一方法的不可分割的環節,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每一具體概念的形成,既要分析對象的各個方面,又要綜合地把握對象的整體。在辯證思維過程中,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每一步都是分析與綜合方法的結合運用,一切論斷都是經過分析和綜合的結果。歸納與演繹的統一、分析與綜合的統一既是辯證思維的邏輯方法,又是各門具體科學認識事物的一般科學方法。在辯證思維中,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進程,與客觀現實的歷史和人類認識的歷史進程是一致的,邏輯的進程是歷史發展過程在思維中的概括反映。邏輯的與歷史的統一的方法,要求思維或理論的邏輯進程與現實的歷史發展進程相一致,與思維或理論的發展歷史相一致。所謂歷史的方法,就是遵循歷史的順序把握歷史現象的基本線索,把握它的內在聯繫,從而揭示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所謂邏輯的方法,就是從理論思維形式最基本的關係出發,揭示一切矛盾的萌芽,把握事物發生髮展的規律。雖然在歷史學科中,往往突出歷史的方法,而在理論學科中突出邏輯的方法,但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理論的研究不能脫離歷史和現實;同樣,歷史的研究也不能脫離理論和邏輯。這種邏輯的與歷史的統一的方法,要求人們在科學研究和建立科學理論時,必須揭示對象發展過程與認識發展過程的規律性;在安排理論體系各個概念、範疇的邏輯順序時,應當符合被考察對象的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反映它的內在聯繫。(四)辨證邏輯的五大範疇:邏輯範疇是從各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出來的最一般的概念,是思維把握真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辯證邏輯的範疇, 如歸納、 演繹、分析、綜合、抽象、具體等等,是辯證思維的基本環節,也是構成辯證邏輯體系的紐帶。它具有認識與思維方法的功能和特點,是在各門科學中發揮著普遍有效的邏輯方法和工具的作用。辯證邏輯的範疇是對客觀世界辯證運動的本質反映,又體現著辯證思維的基本特性,同時還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因此,要立足於辯證法、認識論、邏輯三者一致的基礎上考察邏輯範疇。辯證邏輯主要從邏輯功能這一側面研究範疇,說明三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它既研究各門科學所共同使用的範疇,又研究自身的範疇體系,揭示客觀現實的最一般聯繫以及人們對其認識發展的最一般途徑。建立辯證邏輯的範疇體系是科學發展的需要,它有助於科學研究和科學理論的系統化。同時,唯物辯證法還有諸多範疇,例如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等,這些範疇都是客觀事物自身的本質關係的反映,它們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質聯繫;人們藉助這些範疇能正確地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聯繫。五大範疇:是對事物最普遍的辯證關係的概括和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繫和發展。1、內容和形式: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必須通過形式表現,形式對內容具有反作用,內容和形式存在於統一體中,不可分割。2、現象和本質: 本質和現象是揭示客觀事物內部聯繫和外在表現之間相互關係的範疇,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現象是外在的、個別的、具體的、片面的、豐富的、生動的,而本質則是內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單純的。但是二者又是統一的,沒有脫離本質的現象也沒有脫離現象的本質,現象是本質的外露和表現,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本質,二者不可分割。3、原因和結果: 對立表現在:在特定的界限和範圍內,原因和結果具有確定的界限和先後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結果就是結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顛倒。它們的統一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4、可能性和現實: 對立表現在:可能性是潛在的、尚未成為現實的東西,現實則是已經存在的東西。統一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滲透,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5、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範疇,對立表現在:二者產生的根據不同,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統一表現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滲透,在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互相過渡。(五)唯物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觀點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它的總特徵,辯證法的三大規律都是講發展的,五大範疇都是講聯繫的。1、聯繫的觀點: 物質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聯繫是指事物內部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作用。聯繫是客觀的、普遍的,聯繫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2、發展的觀點: 物質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世界,運動是宇宙間一切的存在方式。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過程,它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是客觀的,有規律的。3、一分為二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主張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聯繫,又要承認它們之間的區別,既要看到事物運動的絕對性,又要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個別,又要看到一般。(六)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唯物辯證法作為客觀辯證法的反映,是由上述基本規律和諸多範疇按其內在聯繫而組成的科學體系。列寧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毛澤東也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其他規律和範疇則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和表現形式。唯物辯證法的範疇是對事物現象間最普遍的辯證關係的概括和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辯證法的諸多範疇雖然反映現實的方面和側重點不同,但又都是對事物、現象的本質聯繫即辯證聯繫的再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內容即對立統一關係的概括。因此,對立統一的基本觀點成了正確理解辯證法其他規律和所有範疇的"鑰匙"。另一方面,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諸多範疇又都具有對立統一規律容納不了的各自的獨特的內容,是全面把握事物、現象間的普遍聯繫和全面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形式。列寧說:辯證法"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毛澤東指出:唯物辯證法"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正是事物的這種內部矛盾性決定了事物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辯證法揭示了過程的這種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所以唯物辯證法又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列寧在講到這一學說時指出:"發展似乎是重複以往的階段,但那是另一種重複,是在更高基礎上的重複("否定的否定"),發展是按所謂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式進行的;發展是飛躍式的、劇變的、革命的;"漸進過程的中斷";量到質的轉化;對某一物體、或在某一現象範圍內或在某個社會內部發生作用的各種力量和趨勢的矛盾或衝突造成發展的內因;每種現象的一切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彼此有極其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聯繫,形成統一的、有規律的世界運動過程,──這就是辯證法這一內容更豐富的(比通常的)發展學說的幾個特點"。唯物辯證法是隨著生活、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反映客觀現實的,反映的方面不斷地增加著,這就使唯物辯證法成為科學的開放性的體系。人們對客觀事物辯證發展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唯物辯證法並沒有窮盡真理,它只是為人們不斷探索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規律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也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七)辯證邏輯的意義和爭論 自從人類進入自覺運用和研究辯證思維階段以來,辯證邏輯的意義和作用愈來愈被人們所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也愈來愈大。然而,它作為一門正在發展和完善的關於辯證思維的科學,在許多方面還很不成熟,對它的內容、特點乃至性質等等,學術界一直持有不同看法。1、意義 辯證邏輯是一門理論思維 "藝術" 的科學。研究和掌握這一理論思維"藝術",對於發展科學和提高人類的理論思維能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人們在紛繁複雜、變動不居的世界中認識周圍的現實,揭示其變化發展的規律,需要運用理論思維的邏輯工具。辯證邏輯正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和說明客觀真理的科學手段。掌握和運用辯證邏輯,也能幫助人們在思想上與主觀主義、形而上學、詭辯論、相對主義等劃清界限,提高自覺運用辯證思維的能力。辯證邏輯是一門發展中的科學。它的生命力就在於同人類的社會生活,同人的實踐以及現代科學的發展息息相關。一方面,它需要不斷總結人類思維發展的材料,認真研究整個人類認識史,研究個體思維發展史,概括、總結各門具體科學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它又起著指導和幫助人們自覺進行辯證思維的作用。辯證邏輯的方法是各門科學普遍適用的方法,它的各個範疇和規律都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2)爭論 對於辯證邏輯這門學科的性質,國內外學術界有幾種不同的觀點:①根據對辯證法、認識論、邏輯三者同一原理的理解,認為辯證邏輯就是辯證法;②辯證邏輯屬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科,邏輯則屬於工具性的學科,因而辯證邏輯是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邏輯的一個分支;③辯證邏輯屬於工具性的學科,儘管現在它似乎屬於哲學的範圍,但將來也會象以往歷史中其他具體科學曾經發生過的情況那樣,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具體的邏輯學科;④辯證邏輯是研究思維辯證運動的科學,它與哲學有不可分割的聯繫,然而它又是邏輯。第七章 形象思維(imaginalthinking)(一)形象思維的概念形象思維是是用直觀形象和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形象思維是對形象信息傳遞的客觀形象體系進行感受、儲存的基礎上,結合主觀的認識和情感進行識別(包括審美判斷和科學判斷等),並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學語言、繪畫線條色彩、音響節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創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藝術形象和科學形象)的一種基本的思維形式。從信息加工角度說,可以理解為主體運用表象、直感、想像等形式,對研究對象的有關形象信息,以及貯存在大腦里的形象信息進行加工(分析、比較、整合、轉化等),從而從形象上認識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形象思維內在的邏輯機制是形象觀念間的類屬關係。抽象思維是以一般的屬性表現著個別的事物,而形象思維則要通過獨具個性的特殊形象來表現事物的本質。因此說,形象觀念作為形象思維邏輯起點,其內涵就是蘊含在具體形象中的某類事物的本質。按發展水平分三種形態:(1)學齡前兒童(三至六七歲)的思維,只反映同類事物中一般的東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質特點。(2)成人在接觸大量事物的基礎上,對錶象進行加工的思維。(3)也稱「藝術思維」。作家、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對大量表象進行高度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形象的過程。所謂形象思維,也就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形象、情感以及聯想和想像,通過事物的個別特徵去把握一般規律從而創作出藝術美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能力的大小往往決定一個人的審美水平。形象思維始終伴隨著形象,是通過「象」來構成思維流程的,就是所謂的神與物游。形象思維始終伴隨著感情形象思維離不開想像和聯想。文學藝術創作過程中主要的思維方式,藉助於形象反映生活,運用典型化和想像的方法,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藝術思維。形象思維運動的基本特徵是:以生活圖畫為運動的基本單位,以強烈的感情活動為推動力量,以概括化和個別化同時井進為發展路線。生活圖畫來源於生活,強烈的感情也來源於生活,概括化和個別化也要以深厚的生活為基礎。因此,強調文藝創作要用形象思維,實際上也就是強調作家要深入生活,投入火熱的鬥爭。(二)形象思維的作用形象思維是反映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思維形式,是培養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除了使用抽象思維以外,也經常使用形象思維。在企業經營中,高度發達的形象思維,是企業家在激烈而又複雜的市場競爭中取勝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高層管理者離開了形象信息,離開了形象思維,他所得到信息就可能只是間接的、過時的甚至不確切的,因此也就難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理論思維)是兩種基本的思維形態,理論思維指以科學的原理、概念為基礎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例如:用「水是生命之源」的理論來解釋乾旱對世界萬物的影響。過去人們曾把它們分別劃歸為不同的類別,認為「……科學家用概念來思考,而藝術家則用形象來思考。」這是一種誤解。其實,形象思維並不僅僅屬於藝術家,它也是科學家進行科學發現和創造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例如,物理學中所有的形象模型,像電力線、磁力線、原子結構的湯姆生棗糕模型或盧瑟福小太陽系模型,都是物理學家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的產物。愛因斯坦是一個具有極其深刻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大師,但他卻反對把邏輯方法視為唯一的科學方法,他十分善於發揮形象思維的自由創造力,他所構思的種種理想化實驗就是運用形象思維的典型範例。這些理想化實驗並不是對具體的事例運用抽象化的方法,捨棄現象,抽取本質,而是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將表現一般、本質的現象加以保留,並使之得到集中和強化。例如,愛因斯坦著名的廣義相對論的創立實際上就是起源於一個自由的想像。一天,愛因斯坦正坐在伯爾尼專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如果一個人自由下落,他是會感覺不到他的體重的。愛因斯坦說,這個簡單的理想實驗「對我影響至深,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論」。(三)形象思維的特性1、形象性:形象性是形象思維最基本的特點。形象思維所反映的對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維形式是意象、直感、想像等形象性的觀念,其表達的工具和手段是能為感官所感知的圖形、圖象、圖式和形象性的符號。形象思維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動性、直觀性和整體性的優點。2、想像性:想像是思維主體運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形象思維並不滿足於對已有形象的再現,它更致力於追求對已有形象的加工,而獲得新形象產品的輸出。所以,想像性使形象思維具有創造性的優點。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富有創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極強的想像力。3、非邏輯性:形象思維不像抽象(邏輯)思維那樣,對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線性地進行,而是可以調用許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個形象跳躍到另一個形象。它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體性的。它可以使思維主體迅速從整體上把 握住問題。形象思維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維,思維的結果有待於邏輯的證明或實踐的檢驗。4、粗略性:形象思維對問題的反映是粗線條的反映,對問題的把握是大體上的把握,對問題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維通常用於問題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維可以給出精確的數量關係,所以,在實際的思維活動中,往往需要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巧妙結合,協同使用。5、直接性;6、敏捷性;7、創造性;8、思維結果的可描述性;9、情感性等。(四)形象思維的基本形式:形象思維存在自身的發展規律:直觀形象思維(直感)→意象形象思維(意象)→邏輯形象思維(想像),它對事物理性認識漸漸地加深,是通向理性認識的橋樑.1、直感:直觀形象思維階段.直觀形象是人的感覺器官接觸到客觀存在的事物後產生的感覺和知覺,其中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等.直感是運用意象對具體形象的直接判斷和感知。直感的實質就是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意義的意象去對照當前問題中有關事物的具體形象,從而使主體對當前問題的模式作出判斷,迅速確定解題思維的方向和途徑。用普遍形象(稱為類象)的特徵去比較具體對象(稱為個象)的形象,根據形象特徵整合的相似性來判別個象是否與類象同質的思維形式,我們稱為形象識別直感,它主要表現為對各種形象在變式情況下的再認,以及在複合、綜合形態下的分解辨認。通過比較新形象與已有意象的相似性,使新形象與已有意象系統相聯結的思維方式稱為形象相似直感。物理解題中對問題的變更和轉化往往有賴於這種直感。2、意象:意象形象思維階段.意象形象是由若干個同類事物的形象概括出來而得到的抽象化的形象.它相當於抽象思維中的概念,是形象思維的基本元素,具有一定的理性認識成分.意象是人腦再現出來的某個事物的寫意的形象,它既可以是由若干個同類事物的形象概括出來而得到的觀念性的形象,也可以是被模式化了的某個事物的基本形象、由感性認識所獲得的各種形象信息經過一般化和典型化,便可成為意象而貯存在主體的大腦中及進行進一步的加工。意象相當於抽象思維中的概念,是形象思維的基本元素。愛因斯坦說:「在我的思維機構中,書面的或口頭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為思維元素的心理的東西是一些記號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們可以由我"隨意』地再生和組合。……這種組合活動似乎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它進行在可以傳送給別人的、由文字或別的記號建立起來的任何邏輯結構之前。上述的這些元素就我來說是視覺的,有時也有動覺的。通用的文字或其他記號只有在第二階段才能很費勁地找出來。」3、想像:邏輯形象思維階段.它以意象為思維的加工對象,通過聯想與想像,對意象形象進行融合、擴散、重組和提煉, 通過判斷推理形成新的意象表象,分析和解決問題.如曹植在想稱大象的辦法時,頭腦中呈現出船裝石頭下沉這一表象,又想出船裝象也要下沉這一表象,最後根據兩次船下沉深度相同判斷出象和石頭的質量相等.想像是頭腦中對已有意象經過結合和改造產生新的意象的思維過程,它是最有創造性意義的形象思維的形式。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科學的想像是對已有意象的一系列直感的聯結。在物理解題中,空間形象的想像,物理圖象的想像,特殊狀態和理想狀態的想像,假設情景的想像等等,都是解題思維中極其重要的因素。(五)形象思維的方法1、模仿法:以某種模仿原型為參照,在此基礎之上加以變化產生新事物的方法。很多發明創造都建立在對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的基礎上,如模仿鳥發明了飛機,模仿魚發明了潛水艇,模仿蝙蝠發明了雷達。2、想像法:在腦中拋開某事物的實際情況,而構成深刻反映該事物本質的簡單化、理想化的形象。直接想像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廣泛運用的進行思想實驗的主要手段。3、組合法:從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或產品中抽取合適的要素重新組合,構成新的事物或新的產品的創造技法。常見的組合技法一般有同物組合、異物組合、主體附加組合、重組組合四種。4、移植法:將一個領域中的原理、方法、結構、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個領域中去,從而產生新事物的方法。主要有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功能移植、結構移植等類型。(六)如何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現代科學表明:人的大腦可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主管語言、邏輯數字的運算加工,而右半球則主管音樂、美術、空間的知覺辨認。從思維角度看,即人的左腦主管抽象思維,而右腦則主管形象思維。人的思維活動往往是通過左、右腦機能的「諧振」來完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大腦的功能,培養能力。這裡所說的大腦的功能應既包括左腦的功能,也包括右腦的功能;這裡所說的能力理應既包括抽象思維能力,也包括形象思維能力。1、增加形象貯備 :根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人的思維(即理性認識)是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的,抽象思維是如此,形象思維也是如此。作為形象思維生動性的形象的東西,並不是主體的頭腦中憑空臆造出來的。它根源於現實中的東西。離開了感性認識,形象思維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應當重視向學生呈現豐富的感性材料,要重視實驗,充分運用電化教具和圖表、模型等直觀手段,要善於用形象說話,用生動的比喻和類比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2、強化想像訓練 :想像是最富有意義的形象思維形式,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如教過重力後,可讓學生想像「假如突然失去重力」後的情景;教過摩擦力後,讓學生想像「毫無摩擦的世界」;教過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後讓學生想像「假如地球突然停止轉動」或「地球自轉速度加大後的情景;等等。3、重視定性分析 :形象思維是對問題整體、概略和方向性的把握,重視對問題的定性分析有助於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當呈現問題時,應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信息的知覺,想像問題情景,構建典型形象,揣測物理變化的趨勢。同時在紙上畫示意圖、受力圖、光路圖、電路圖等,使學生在頭腦里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圖象,然後再運用物理規律進行推理和演算,得出定量的結論。4、提倡數形結合 :在物理解題中,要提倡數與形的協同運用,善於將文字信息轉化為圖形信息,將物理變化規律用圖象來表達,揭示數與形的對應關係,運用圖象這一直觀工具求解抽象的物理問題。第八章 創新思維(非理性思維)錢學森把創新思維「理解為人類智力的核心,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綜合運用」。創新思維具有創新的品質,發揮創新作用,能夠產生創新成果的思維;它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高級形態,是人在一定的知識、經驗和智力的基礎上,為解決某一問題,對各種思維形式進行綜合運用,力求突破舊有思維模式的局限,通過對知識等要素的選擇和重組,以新的思考方式產生新設想並在創新活動中產生出創新成果的思維。創新思維與一般常規思維相比具有如下特徵:1、獨特性。獨特性是創新思維的基本特徵和主要標誌,在此過程中,思維的新穎度是衡量思維獨特性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某種程度上,思維的新穎性是思維獨特性的重要量度。2、突破性。創新思維是一種突破性思維,標誌著思維主體為了達到科研目的而有意識衝破舊有思維模式的束縛向著新的思維模式的轉變。3、綜合性。創新思維絕不是對某一種思維的單獨運用,而是表現為對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運用。創新思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過程。對於創新思維的本質,可以從這一系統過程的機制、結構和功能等方面進行概括。從功能層面看,創新思維的本質在於出新,在於產生前所未有的認識成果;從結構層面看,創新思維的本質在於超越,在於突破原有的思維結構;從機制層面看,創新思維的本質在於邏輯與非邏輯的統一,在於實現思維素材的超邏輯組合。創新思維的本質就是功能性本質、結構性本質和過程性本質這三個層面的統一。(一)直覺思維(靈感思維)1、靈感直覺思維的內涵:直覺思維,是指對一個問題未經逐步分析,僅依據內因的感知迅速地對問題答案作出判斷,猜想、設想,或者在對疑難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對問題有「靈感」和「頓悟」,甚至對未來事物的結果有「預感」「預言」等都是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一種心理現象,它不僅在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關鍵階段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還是人生命活動、延緩衰老的重要保證。直覺思維是完全可以有意識加以訓練和培養的。靈感直覺思維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潛意識與顯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貫通的理性思維認識的整體性創造過程。靈感直覺思維作為高級複雜的創造性思維理性活動形式,它不是一種簡單邏輯或非邏輯的單向思維運動,而是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相統一的理性思維整體過程。靈感思維是在不知不覺之中突然迅速發生的特殊思維形式,亦稱頓悟思維或直覺思維。靈感突發之前有一個醞釀過程,往往要用艱苦的腦力勞動來孕育。有的學者提出,靈感的孕育不在意識的範圍內,而在意識之前的、可以稱為潛意識的階段。靈感出現之前,先在潛意識範圍內醞釀,一旦成熟,立即以靈感思維的形式湧現出來。潛意識不僅能進行信息的存貯與提取,甚至能在意識之外進行信息處理和加工,似乎存在一個獨立的系統。這就是「多一個自我」學說。總之,靈感思維比形象思維更複雜,是一種三維的「體型」思維。2、靈感直覺思維產生的原理由感塊導出的思維叫「直覺思維」,由憶塊導出的思維叫「邏輯思維」。你看到一個人,馬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特徵:高矮,肥胖,乖丑,性格等等,這種「看」,就是感覺,同時,也是人的思維特徵之一;你無須任何思維,就可以唱出你孩童時代的一首非常熟悉的歌;你可以輕鬆辨別狗和貓,這些都是感覺思維(也可以叫直覺思維),也無須他人教。但是,邏輯思維就不同了:沒有相關的憶塊,你就根本不可能產生,比如中國象棋馬走「日」字,你的思維必須在這個規則下去運行馬,否則,你的思維就不是邏輯思維。因此,兩者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有規則和無規則的限制,感覺來的思維的規則,並不是真的無規則,只是這種規則對人的思維的形成已經沒有現實意義,比如貓,只能在「貓」的規則下才可以叫「貓」,如果在虎的規則下形成,那就叫虎了,但是這些規則已經不影響人的感覺了。【附註】通過感覺得來而儲存在大腦的東西稱為「記塊」,記塊被生物鐘的提示功能提取並暫時存在思維中樞的結果叫「憶塊」,憶塊被定向組合得來的東西叫「思塊」,思塊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思維」或「思想」或「思考」。3、靈感直覺思維的功能作用直覺出現的時機,是在大腦功能處於最佳狀態的時候,形成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使出現的種種自然聯想順利而迅速地接通,因此,直覺在創造活動中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其功能體現在下面兩個方面:(1)幫助人們迅速作出優化選擇創造都要從問題開始,而問題的解決,往往有許多種可能性,能否從中作出正確的抉擇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法國數學家龐卡萊說:「所謂發明,實際上就是鑒別,簡單說來,也就是抉擇,怎樣從多種可能中作出優化的抉擇呢?經驗表明,單單運用邏輯思維,就是按邏輯規則進行推理是沒法完成的,而必須依靠直覺。」直覺往往偏愛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直覺思維人,只有他們才能夠在很難分清各種可能性優劣的情況下作出優化抉擇。例如,當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說以後,物理學就出現了問題,究竟是通過修改來維護經典物理理論,還是進行革命,另創新的量子物理呢?愛因斯坦憑藉他非凡的直覺能力,選擇了一條革命的道路,創立「光量子假說」,對量子論作出了重大的貢獻。(2)幫助人們作出創造性的預見17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笛卡兒認為:通過直覺可以發現作為推理的起點。亞里士多德乾脆說:「直覺就是科學知識的創始性根源」。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在其非凡的直覺幫助下,在原子物理學和原子核物理學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開創性貢獻。他曾非常誠摯地表核的存在,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並沿著這條道路,在最短時間內做出了大量重要的發現。示,他感到大惑不解的是,為什麼其他物理學家沒有發現應當去研究原子核。他憑藉直覺發現原子4、靈感直覺思維的特點(1)突發性和模糊性:由於是沒有在顯意識領域單純地遵循常規邏輯過程所形成,所以靈感直覺思維產生的程序、規則以及思維的要素與過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識能清晰地意識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2)獨創性:獨創性是定義靈感思維的必要特徵。不具有獨創性,就不能叫靈感思維。(3)非自覺性:其他的思維活動,都是一種自覺的思維活動,靈感直覺思維的突出性,必然帶來它的非自覺性。(4)思維靈感活動的意象性:在靈感直覺思維活動過程中,潛意識領域或顯意識領域總伴有思維意象運動的存在。沒有意象的暗示與啟迪就沒有思維的頓悟。(5)思維高度靈活的互補綜合性:思維高度靈活的綜合互補性是其思維的重要特徵,如潛意識與顯意識的互補綜合,邏輯與非邏輯的互補綜合,抽象與形象的互補綜合等等。5、靈感直覺思維方法(1)久思而至:指思維主體在長期思考竟日不就的情況下,暫將課題擱置,轉而進行與該研究無關的活動。恰好是在這個「不思索」的過程中,無意中找到答案或線索,完成久思未決的研究項目。(2)夢中驚成:夢是以被動的想像和意念表現出來的思維主體對客體現實的特殊反映,是大腦皮層整體抑制狀態中,少數神經細胞興奮進行隨機活動而形成的戲劇性結果。並不是所有人的夢都具有創造性的內容。夢中驚成,同樣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科學頭腦」。(3)自由遐想:科學上的自由遐想是研究者自覺放棄僵化的、保守的思維習慣,圍繞科研主題,依照一定的隨機程序對自身內存的大量信息進行自由組合與任意拼接。經過數次、乃至數月、數年的意境馳騁和間或的邏輯推理,完成一項或一系列課題的研究。(4)急中生智:利用此種方法的例子,在社會活動中數不勝數。即情急之中做出了一些行為,結果證明,這種行為是正確的。(5)另闢新徑:思維主體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課題內容與興奮中心都沒有發生變化,但尋解定勢卻由於研究者靈機一動而轉移到與原來解題思路相異的方向。(6)原型啟示:在觸發因素與研究對象的構造或外形幾乎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已經有充分準備的研究者一旦接觸到這些事物,就能產生聯想,直接從客觀原型推導出新發明的設計構型。(7)觸類旁通:人們偶然從其他領域的既有事實中受到啟發,進行類比、聯想、辯證升華而獲得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觸類旁通往往需要思維主體具有更深刻的洞察能力,能把表面上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情溝通起來,進行內在功能或機制上的類比分析。(8)豁然開朗:這種頓悟的誘因來自外界的思想點化。主要是通過語言表達的一些明示或隱喻獲得。豁然開朗這種方法中的思想點化,一般來說要有這樣幾個條件:一是「有求」,二是「存心」,三是「善點」,四是「巧破」。(9)見微知著:從別人不覺得稀奇的平常小事上,敏銳地發現新生事物的苗頭,並且深究下去,直到做出一定創建為止。見微知著必須獨具慧眼,也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時,配合敏捷的思維。(10)巧遇新跡:由靈感而得到的創新成果與預想目標不一致,屬意外所得。許多研究者把這種意外所得看作是「天賜良機」,也有的稱之為「正打歪著」或「歪打正著」。6、靈感直覺思維的強化辦法直覺是不可言傳的預感,有人稱之為第六感覺,它象人的肌肉那樣,可以因鍛煉而發達。直覺思維能力的強化可從以下幾點入手:(1)獲取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前面已經指出,直覺的產生不是無緣無故、毫無根基的,它是憑藉人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才得以出現的,因此,直覺往往比較偏愛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人。從這種意義上說,獲取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是直覺強化的基礎。(2)學會傾聽直覺的呼聲直覺思維憑的是「直接的感覺」,但又不是感性認識。人們平常說的「跟著感覺走」,其中除去表面的成分以外,剩下的就是直覺的因素。直覺需要你去細心體會、領悟,去傾聽它的信息、呼聲。當直覺出現時,你不必遲疑,更不能壓抑,要順其自然,順水推舟,作出判斷、得出結論。(3)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直覺突出的特點是其洞察力及穿透力,因此,直覺與人們的觀察力及視角息息相關,觀察力敏銳的人,其直覺出現的幾率更高,直抵事物本質的效果更強。因此,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觀察力,特別是提高對那些不太明顯的軟事實,如印象、感覺、趨勢、情緒等無形事物的觀察力。(4)真誠、客觀地對待直覺直覺雖然是憑藉人們已有的知識及經驗,憑「直接的感覺」產生,但卻常常會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及個人情感的的干擾。特別是後者,當一個人處在某種情感例如猜忌、埋怨、憤怒等的困擾中時,直覺的判斷就有可能失去客觀性。因此,我們要真誠的對待直覺,產生直覺的過程要盡量排除各種影響和干擾,出現直覺以後,還要回過頭來冷靜的分析其客觀性。7、靈感直覺思維的訓練培養一個人的數學思維,判斷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直覺思維能力的高低。數學直覺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實際上每個人的數學直覺也是不斷提高的。數學直覺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1)紮實的基礎是產生直覺的源泉直覺不是靠」機遇」,直覺的獲得雖然具有偶然性,但決不是無緣無故的憑空臆想,而是以 紮實的知識為基礎。若沒有深厚的功底,是不會進發出思維的火花的。阿提雅說:「 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樣東西,而且你通過大量例子以及通過與其它東兩的聯繫取得了處理那個問題的足夠多的經驗.對此你就會產生一種關於正在發展的過程是怎麼回事以及什麼結論應該是正確的直覺。」阿達瑪曾風趣的說:「難道一隻猴了也能應機遇而列印成整部美國憲法嗎?」(2)滲透數學的哲學觀點及審美觀念直覺的產生是基於對研究對象整體的把握,而哲學觀點有利於高屋建鄰的把握事物的本質。這些哲學觀點包括數學中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運動變化、相互轉化、對稱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沒有學過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運用對稱的觀點判斷結論的真偽。美感和美的意識是數學直覺的本質,提高審美能力有利於培養數學事物間所有存在著的和諧關係及秩序的直覺意識,審美能力越強,則數學直覺能力也越強。狄拉克於1931年從數學對稱的角度考慮,大膽的提出了反物質的假說,他認為真空中的反電子就是正電子。他還對麥克斯韋方程組提出質疑,他曾經說,如果一個物理方程在數學上看上去不美,那麼這個方程的正確性是可疑的。(3)重視解題教學教學中選擇適當的題目類型,有利於培養,考察學生的直覺思維。例如選擇題,由於只要求從四個選擇支中挑選出來,省略解題過程,容許合理的猜想,有利於直覺思維的發展。實施開放性問題教學,也是培養直覺思維的有效方法。開放性問題的條件或結論不夠明確,可以從多個角度由果尋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於答案的發散性,有利於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4)設置直覺思維的意境和動機誘導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對於學生的大膽設想給予充分肯定,對其合理成分及時給予鼓勵,愛護、扶植學生的自發性直覺思維,以免挫傷學生直覺思維的積極性和學生直覺思維的悟性。教師應及時因勢利導,解除學生心中的疑惑,使學生對自己的直覺產生成功的喜悅感。「跟著感覺走」是教師經常講的一句話,其實這句話里已蘊涵著直覺思維的萌芽,只不過沒有把它上升為一種思維觀念。教師應該把直覺思維冠冕堂皇的在課堂教學中明確的提出,制定相應的活動策略,從整體上分析問題的特徵;重視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諸如:換元、數形結合、歸納猜想、反證法等,對滲透直覺觀念與思維能力的發展大有裨益。8、靈感直覺思維的養生方法(1)鬆弛把右手的食指輕輕地放在鼻翼右側,產生一種正在舒服地洗溫水澡的感覺;或仰面躺在碧野上凝視晴空的感覺;以此進行自我鬆弛。這有利於右腦機能的改善。(2)回想盡量形象地回想以往美好愉快的情景,這對促進大腦中負責貯存記憶的海馬的功能有積極效果。訓練時間以2—3分鐘為宜。(3)想像根據自己的心愿去想像所希望的未來前景。接著生動活潑地浮想通過哪些途徑才能得以成功。開頭閉眼做,習慣之後可睜眼做。以上三種方法應一日一次地堅持三個月左右。(4)聽古典音樂聽莫扎特的曲子,直接接觸他的感情,會使直感力變得敏銳。我國的《梁祝協奏曲》、《平湖秋月》等樂曲,最適合於鎮定暴躁的心情和作為思考問題時的伴音。(5)使用指尖打彈子等,最需要速斷力,可培養「秒的直覺力」。(6)進行自由聯想將空中飄浮不定的朵朵白雲,想像成各種形象,這能提高進行邏輯思維的左腦和記憶貯藏庫海馬的功能,進而提高思維的集中能力。(7)用左手拿筷子不妨先試兩天,然後中間休息一天,再繼續兩天,為此堅持一個月左右。(8)在書店立讀即使忙得不可開交,也要抽空逛逛書店。牢牢地盯著書目來推想書中寫著什麼。(9)向似乎辦不到的事情挑戰有時,靈感是在被逼得走投無路時突然產生的,簡直是絕路逢生,不要懼怕艱難的工作,要勇敢地去挑戰。(10)回到童心回想幼兒時期唱過的歌,玩過的遊戲,並歷歷在目地描繪出當時的情景,有助於增強記憶源泉—海馬功能。我國的古代養生,強調以靜養神,並不是說絕對的神靜不用,不然心神就會衰退,甚至導致老年痴呆症。只有在用神之時,心神才能生機勃勃。9、實際案例(1)青年數學家阿普頓剛到愛迪生的研究所工作時,愛迪生想考考他的能力,於是給了他一隻實驗用的燈泡,叫他計算燈泡的容積。一個小時過去了,愛迪生回來檢查,發現阿普頓仍然忙著測量和計算。愛迪生說:「要是我,就往燈泡里灌水,將水倒入量杯,就知道燈泡的容積了。」毫無疑問,身為數學家的阿普頓,他的計算才能及邏輯思維能力是令人欽佩的,然而,這個問題表明,他所缺少的恰恰是象愛迪生那樣的直覺思維能力。(2)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在談到「J」粒子的發現時寫到:「1972年,我感到很可能存在許多有光的而又比較重的粒子,然而理論上並沒有預言這些粒子的存在。我直觀上感到沒有理由認為這種較重的發光的粒子(簡稱重光子)也一定比質子輕。」這就是直覺。正是在這種直覺的驅使下丁肇中決定研究重光子,終於發現了「J」粒子,並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3)居里夫人在深入研究鈾射線的過程中,憑直覺感到,鈾射線是一種原子的特性,除鈾外,還會有別的物質也具有這種特性。想到了立刻就做!她馬上扔下對鈾的研究,決定檢查所有已知的化學物質,不久就發現另外一種物質—銑也能自發發出射線,與鈾射線相似。居里夫人提議把這種特性叫做放射性 ,鈾和銑這些有這種特性的元素就叫做放射性元素。這种放射性使居里夫人著了迷,她檢查全部的已知元素,發現只有鈾和銑有放射性。她又開始測量礦物的放射性,突然她在一種不含鈾和銑的礦物中測量到了新的放射性,而且這种放射性比鈾和銑的放射性要強得多。憑直覺,她大膽地假定:這些礦物中一定含有一种放射性物質,它是今日還不知道的一種化學元素。有一天,她用一種勉強克制著的激動的聲音對布羅妮雅說:「你知道,我不能解釋的那種輻射,是由一種未知的化學元素產生的,……這種元素一定存在,只要去找出來就行了!我確信它存在!我對一些物理學家談到過,他們都以為是試驗的錯誤,並且勸我們謹慎。但是我深信我沒有弄錯。」在這種信念的驅使下,居里夫人終於和她丈夫一起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釙和鐳。居里夫人還以她出色的工作,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第九章 理性思維的方向性分類理性思維的方向性歸類一個人只能在一個時刻做一件事.。一個人只能在一個時刻朝一個方向。所以我們在一個時刻思維時,就只能朝一個方向思考,這是思維和運用的相互結合,這要求我們在思維的時候要有方向。我們知道在某一時刻的思維方向可以是各種各樣,方向也可以在空間中存在,所以我們就可以用空間來給各色各樣的思維方向下定義。這就是人們常用的思維歸類方法。最簡單的思維方向是線性方向,它是由線思維演繹而來 ,分為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兩種。人們最常用的思維是垂線思維,也就是正向思維。容易忽視了逆向思維,它應該和正向思維處於同等地位。複雜的就是發散和輻合思維,發散的方向是向外,輻合思維的方向是向內。要說明的是它們不是線性思維。發散思維就是由一個起點或多個起點向外發散,輻合思維只能有多個起點向里聚合為一點。常用是發散思維,這種思維它不是解答各種算術題,應用題,方程題的思維,而是解答開放性試題的思維。第一節 發散思維: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1)概念:發散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比較常見,它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2)特性:①流暢性:就是觀念的自由發揮。指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生成並表達出儘可能多的思維觀念以及較快地適應、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機智與流暢性密切相關。流暢性反映的是發散思維的速度和數量特徵。②變通性:就是克服人們頭腦中某種自己設置的僵化的思維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來思索問題的過程。變通性需要藉助橫向類比、跨域轉化、觸類旁通,使發散思維沿著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擴散,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多樣性和多面性。③獨特性:指人們在發散思維中做出不同尋常的異於他人的新奇反應的能力。獨特性是發散思維的最高目標。④多感官性:發散性思維不僅運用視覺思維和聽覺思維,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並進行加工。發散思維還與情感有密切關係。如果思維者能夠想辦法激發興趣,產生激情,把信息情緒化,賦予信息以感情色彩,會提高發散思維的速度與效果。(3)方法:①一般方法:材料發散法—以某個物品儘可能多的「材料」,以其為發散點,設想它的多種用途。功能發散法—從某事物的功能出發,構想出獲得該功能的各種可能性。結構發散法—以某事物的結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該結構的各種可能性。形態發散法—以事物的形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各種可能性。組合發散法—以某事物為發散點,儘可能多地把它與別的事物進行組合成新事物。方法發散法—以某種方法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種可能性。因果發散法—以某個事物發展的結果為發散點,推測出造成該結果的各種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測出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②假設推測法:假設的問題不論是任意選取的,還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應當是與事實相反的情況,是暫時不可能的或是現實不存在的事物對象和狀態。由假設推測法得出的觀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實際的、荒謬的、不可行的,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觀念在經過轉換後,可以成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③集體發散思維:發散思維不僅需要用上我們自己的全部大腦,有時候還需要用上我們身邊的無限資源,集思廣益。集體發散思維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們常常戲稱的「諸葛亮會」。第二節 收斂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1)概念:收斂思維也叫做「聚合思維」、「求同思維」、「輻集思維」或「集中思維」,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儘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眾多的信息和解題的可能性逐步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序列中去,最終得出一個合乎邏輯規範的結論。(2)方法:收斂思維也是創新思維的一種形式,與發散思維不同,發散思維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從這一問題出發,想的辦法、途徑越多越好,總是追求還有沒有更多的辦法。而收斂思維也是為了解決某一問題,在眾多的現象、線索、信息中,向著問題一個方向思考,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或發散思維中針對問題的最好辦法去得出最好的結論和最好的解決辦法。①目標確定法 :平時我們碰到的大量問題比較明確,很容易找到問題的關鍵,只要採用適當的方法,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但有時,一個問題並不是非常明確,很容易產生似是而非的感覺,把人們引入歧途。收斂思維要求我們首先要正確地確定搜尋的目標,進行認真的觀察並作出判斷,找出其中關鍵的現象,圍繞目標進行收斂思維。目標的確定越具體越有效,不要確定那些各方面條件尚不具備的目標,這就要求人們對主客觀條件有一個全面、正確、清醒的估計和認識。目標也可以分為近期的、遠期的、大的、小的。開始運用時,可以先選小的、近期的,熟練後再逐漸擴大。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常遇到選擇目標的情況。如我們急需一篇計算機打字稿上交,但專職打字員又沒在,我們可能就用兩個手指非常不規範的用比打字員長的時間打出來上交了。有的人指責說:你的打字水平太低,太不規範,而且速度慢,應該先去打字班訓練。這裡就有目標的問題,前者是為了及時交上打字稿件,不是為了學習打字。而後者則是學習了規範打字,可以提高打字的速度和質量。顯然,目標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不同。②求同思維法 :如果有一種現象在不同的場合反覆發生,而在各場合中只有一個條件是相同的,那麼這個條件就是這種現象的原因,尋找這個條件的思維方法就叫求同思維法。③求異思維法 :如果一種現象在第一場合出現,第二場合不出現,而這兩個場合中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這一條件就是現象的原因。尋找這一條件,就是求異思維法。(3)特徵①封閉性 :如果說發散思維的思考方向是以問題為原點指向四面八方的,具有開放性,那麼,收斂思維則是把許多發散思維的結果由四面八方集合起來,選擇一個合理的答案,具有封閉性。②連續性 :發散思維的過程,是從一個設想到另一個設想時,可以沒有任何聯繫,是一種跳躍式的思維方式,具有間斷性。收斂思維的進行方式則相反,是一環扣一環的,具有較強的連續性。③求實性 :發散思維所產生的眾多設想或方案,一般來說多數都是不成熟的,也是不實際的,我們也不應對發散思維做這樣的要求。對發散思維的結果,必須進行篩選,收斂思維就可以起這種篩選作用。被選擇出來的設想或方案是按照實用的標準來決定的,應當是切實可行的。這樣,收斂思維就表現了很強的求實性。④聚焦法 聚焦法就是圍繞問題進行反覆思考,有時甚至停頓下來,使原有的思維濃縮、聚攏,形成思維的縱向深度和強大的穿透力,在解決問題的特定指向上思考,積累一定量的努力,最終達到質的飛躍,順利解決問題。【例如】隱形飛機的製造是難度比較大的問題,它是一個多目標聚焦的結果。要製造一種使敵方雷達測不到、紅外及熱輻射儀追蹤不到的飛機,就需要分別做到雷達隱身、紅外隱身、可見光隱身、聲波隱身等多個目標,每個目標中還有許多小目標,分別聚焦最終製成隱身飛機。(4)與發散思維的區別①思維指向相反 :收斂思維是由四面八方指向問題的中心,發散思維是由問題的中心指向四面八方。②兩者的作用不同 :收斂思維是一種求同思維,要集中各種想法的精華,達到對問題的系統全面的考察,為尋求一種最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結果而把多種想法理順、篩選、綜合、統一。發散思維是一種求異思維,為在廣泛的範圍內搜索,要儘可能地放開,把各種不同的可能性都設想到。收斂思維與發散思維是一種辨證關係,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既對立又統一。沒有發散思維的廣泛收集,多方搜索,收斂思維就沒有了加工對象,就無從進行;反過來,沒有收斂思維的認真整理,精心加工,發散思維的結果再多,也不能形成有意義的創新結果,也就成了廢料。只有兩者協同動作,交替運用,一個創新過程才能圓滿完成。第三節 立體思維:立體思維也稱「多元思維」、「全方位思維」、「整體思維」、「空間思維」或「多維型思維」。1、立體思維的概念和意義從多個角度,角色,心態,時間,文化,環境因素組合基礎上的思考過程即為立體思維。世界上的萬物都在一定的空間存在。立體思維就充分考慮了事物存在的空間,就能跳出事物的本身,用更高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時間中存在,從時間的角度去思考,往往可以使我們作今昔的對比,從而瞻望未來,具有超前意識。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組成一定的聯繫。我們在事物的千絲萬縷在聯繫的網路中去思考問題,就容易找出事物的本質,從而拓寬創新之路。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出過這樣一個測驗題: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四棵樹,使得每兩棵樹之間的距離都相等.受試的學生在紙上畫了一個又一個的幾何圖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然而, 無論什麼四邊形都不行。這時,心理學家公布出了答案,其中一棵樹可以種在山頂上!這樣,只要其餘三棵樹與之構成正四面體的話,就能符合題意要求了。這些受試的學生考慮了那樣長的時間卻找不到答案,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學會使用一種創造性的方法——立體思維法。人們進行思維活動時總會受過去的生活經驗和已有思維方法的影響。對於這些受試者來說,平面幾何是他們比較熟悉的知識。於是,當他們碰到幾何問題的時候,也往往先從平面幾何而不是立體幾何的角度來進行思考。這時,為他們所牢固掌握的平面幾何也就成了他們思考問題的框框,於是也就想不出正確的結果來。2、立體思維的要求:立體思維要求人們跳出點、線、面的限制,有意識地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各個方向去考慮問題,也就是要「立起來思考」。其實,有不少東西都是躍出平面,伸向空間的結果。小到彈簧、發條,大到賓士長嘯的列車,聳入雲天的摩天大廈……最典型的要數電子王國中的「格里佛小人」——集成電路了。在電子線路板上也製造出立體形的,它不僅在上下兩面有導電層,而且在線路板的中間設有許多導電層,從而大大節約了原材料,提高了效率。從大的來說有立體網箱養魚技術、大型立交橋等。杭州市青少年業餘發明學校的學生利用立體思維發明了立體文具盒、立體工具箱、立體報刊架等,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科學家在研製飛機、導彈和衛星時需要運用非常複雜的電於設備,裝配這些設備往往需要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個晶體管、電阻、電容等電子元件,這樣的設備體積十分龐大,攜帶和使用也不方便。後來,他們將各種電子元件由平面式的接線方式改為立體式的連接,充分利用真空擴散、表面處理等方法,製成了平面型的晶體管、電阻、電容。這些很薄很薄的元件通過層層重疊的方式組裝起來,就構成了微型組合電路,再在一個單晶矽片上做成集成電路。這樣,一個5平方毫米的矽片上可集成27000個元件。正是由於有了這種集成電路才有了電子手錶、電子計算器等袖珍電子產品。思考問題時跳出點、線、面的限制,立體式進行思維。立體綠化:屋頂花園增加綠化面積、減少佔地改善環境、凈化空氣。立體農業、間作:如玉米地種綠豆、高粱地里種花生等立體森林:高大喬木下種灌木、灌木下種草,草下種食用菌。立體漁業:網箱養魚充分利用水面、水體立體開發資源:煤、石頭、開發產品遊戲中的「腦筋急轉彎」就是很好的立體思維訓練。現代人類思維,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前提、辯證思維為核心而發展起來、完善化了的立體思維。19世紀科學上的三大發現(細胞說、能量守恆定律和達爾文進化論),標誌著人類歷史即將進入從事物的整體聯繫和發生、發展過程系統考察物質世界的思維時代,而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等現代方法的出現,則是這一時代真正到來的標誌。 掌握現時代的立體思維,實現對空間的動態的充分利用是人類生存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唯一出路。許多難題在平面思維中得不出答案,但在立體思維過程中,卻可以獲得圓滿的解決。3、立體思維的角度 :立體思維思考問題時常有三個角度:(1)有一定的空間 :世界上的萬物都在一定的空間存在。立體思維就充分考慮了事物存在的空間,就能跳出事物的本身,用更高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2)有一定的時間空間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時間中存在,從時間的角度去思考,往往可以使我們作今昔的對比,從而瞻望未來,具有超前意識。(3)萬物聯繫的網路 :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組成一定的聯繫。我們在事物的千絲萬縷在聯繫的網路中去思考問題,就容易找出事物的本質,從而拓寬創新之路。4、立體思維的特徵,可以分為內在特徵和外在特徵兩類:(1)立體思維的內在特徵表現為: 層次性; 多維性;聯繫性; 系統性; 整體性;動態性。(2)立體思維的外在特徵表現為: 個體性; 鮮明性; 具體性; 全方位的開放性; 聯想的多極性; 思維結果的可感觸性。5、立體思維與點、線、面式思維的比較(1)立體思維與點、線、面思維的關係立體思維是作為與點式思維、線式思維、平面思維同一系列的思維形式而存在的,但它處於這一系列思維發展的最高點。點的思維是立體思維的開端或起點。一般來說,人們捕捉思維對象時,在確定研究方向、選擇進攻點時,作為表現思維出發點或中心的思維過程,就是點的思維。它既無長度,又無寬度。線性思維是點的思維的延伸或擴展;它有長度但無寬度,具有單一性和定向性的特徵。平面思維是線性思維向著縱橫兩個方向擴張的結果。當思維定向以後,中心確定以後,它就要從幾個方面去分析說明這個問題。當這些點並不構成空間,而是處於同一平面不同方位的時候,思維就進入了平面思維。平面思維,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說明思維的中心,可以相對地達到認識某一方面的全面性,但它仍然是囿於某個平面中的全面,並不是反映對象整體性的全面,因而這種全面相對於立體思維來說,仍然是不全面的。只有當思維上升為立體思維,從而研究認識對象的各個方面及各個方面上的各個點即各種規定性、以及這些平面、這些點及其周圍事物的相互聯繫時,才能夠獲得最無片面性的整體認識。點的思維又叫零維思維。養成零維思維的人,容易將思維固著於某個觀點或某個對象上面,不會由此達彼,不會將該點與其它相關的點聯繫起來,具有凝固、僵化的頑症,因而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真面目,在思想上表現出難以想像的主觀性與片面性。線性思維,也叫一維思維,表現為單純的縱向的思維方式。具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喜歡進行歷史模擬,單向性的回憶,注意傳統的延續性,經驗的有效性。而對外來的東西往往進行本能地抵制,對周圍各種有益的意見,常常採取拒斥的態度;在實際工作中,講話、行文常常引經據典,套話連篇,唯恐別人說自己不正統,而又特別喜歡談及別人不正統;從事學術研究,則習慣於整理、考據,疏正,解釋聖人、皇上、偉人們的學說,只能沿著某個固定的方向或向前引伸,或向後回溯。因此,習慣於線性思維的人,雖然思維也有運動,但運動極其有限,缺乏應有的多向思考的靈活性。平面思維又叫二維思維,是由縱橫兩維進行擴張而形成的思維。養成了這種思維的人,喜歡進行橫向的平面比較,雖然橫向擴大了視野,平面寬於直線,因而優於一維思維,但是,由於二維思維一般表現為缺乏歷史知識,不能將橫向與縱向結合起來,又由於缺乏現實知識,在橫向上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結果比較往往按線性進行,使二維思維也單維化了。例如,他們愛比,提倡比,但只知從某個方面或方向比較,比的結果,不是你高我低,就是我高你低,弄得大家互不服氣,因此,習慣二維思維的人,往往把對方和自己構成的平面歸屬於自己,這樣自然就會發生矛盾。立體思維,也叫三維思維,它是縱橫統一,多元思考,全方位反映思維整體的思維方式。現實中的系統思維、結構主義的思維、靈感思維就屬於立體思維。這種思維從思維對象的本來面目出發,努力反映思維對象的外在全貌,內在多級本質或全部規定性,因而可以極大地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它是迄今為止最為科學有效的思維方式。但是,三維的立體思考,還只是立體思維中最簡單的情形,它本身也要不斷發展,不斷完善,所以又有時空四維直至n維的思維。(2)立體思維與點、線、面式思維的圖形比較為使抽象的理論形體化,我們下面將借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的坐標作為思維的框架,以養魚為實例,對立體思維及有關思維方式作一比較。零維即點思維,就是當人們開始考慮養魚,並且僅僅考慮飼養某種魚類而並未考慮某個水域線、面、體的利用時,我們就稱之為零思維或點思維,如圖1這時,僅僅確定了思考的某個中心,而沒有將它展開或延伸。一維即線思維。就是當人們開始把養魚具體化,並根據各種魚類活動的習性而準備分層養魚的時侯,我們就稱之為一維思維或線思維,如圖2在不同的水層上,飼養了三種不同的魚類。在圖中,僅在z軸的方向上下不同,而x、Y方向上無區別,這就是說,由O—x—Y構成的平面,被抽象為同一直線上的若干點。比起點的思維來說,水域的利用進了一步,但仍不充分。二維即平面思維,就是當人們把養魚具體化為對某個河段或某個水域水面的利用時,我們就稱之為二維思維或平面思維。如圖3在圖3里,Y,Z可以看作思維的實軸,而把X看作思維的虛軸.這時,不同的水面,不同的層次平面,可以飼養不同的魚種,形成O—Y—Z平面內的布局,顯然,它與線思維相比,水面利用又拓寬了,但仍然尚不充分。三維即立體思維,就是當人們把養魚擴大為某個開闊的湖泊或水域的立體或空間的利用時,我們便稱之為立體思維,如圖4人工養殖場中的X、Y、Z均可以看成思維的實軸,在不同的湖泊,海域的不同的層次或各個立體的方位,可以養殖不同的魚類,形成一種立體思維的基本模型,在這種立體的海域中或河湖裡,可以養殖8種魚類,水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三維空間的優越性,還可以從下面的事實得到證明:在國外,一心理學家曾作過這樣一個實驗:即讓被測試者用大小長短相等的六根火柴塔出四個三角形來。結果,多數人在冥思苦想之後卻一籌莫展,經過啟示,也還是有人得不出結果。原因何在呢?就在於這些同志思想擺脫不了日常平面思維的束縛,他們挖空心思但卻只在平面上動腦筋,結果在平面上擺來擺去,都毫無結果。可是,一旦從平面利用進入到空間利用,四個三角形不費吹灰之力就擺成功了。如圖5這說明,在平面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到了立體的空間,就會迎刃而解,而且,與平面相比功效提高了一倍。四維,即在三維思維中加入時間「T」,這表示同一水域在不同季節、不同年代的養殖魚類的變化,而對應魚類的劉}則是思維在「養殖」這個水域中的結果,由於將空間利用與時間考慮結合了起來,因而養殖水域就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由此可見,立體思維是在點、線、面的思維基礎上形成的,是由點、線、面的思維發展而來的一種開拓型的創造性思維。隨著這種思維的普及推廣,必然會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種空間,利用太陽能、水能、地熱等等,擴大人類生存的空間,完善交通布局,增加種植耕地,為人類造福。如果在立體思維的基礎上加入時間,並向n維發展,那麼,思維客體的空間移動與利用,就會達到理想的狀態。6、立體思維案例分析【案例一】:以立體思維構築保供電體系以立體思維構築保供電體系立體思維也稱整體(綜合)思維和空間思維,是在時空四維中,對於認識對象從事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多學科、多手段地考察、研究,力圖真實地反映認識對象的整體以及和其周圍事物構成的立體畫面的思維形式。保供電必須以立體思維方式,從電源、電網、電力需求側、政府等社會各層面進行系統性的思考和實施。一、電源層面電源是實現保供電最重要、最根本的物質基礎,沒有電源或電源嚴重不足,任何保供電工作都無從談起。因此,在電源層面關鍵要抓好確保安全、控制成本、服從調度3個環節。1.確保安全主要有以下2個關鍵問題:一是確保發電生產所需的燃料及各種輔助材料能夠按時、保質、足量地供應;二是確保發電生產過程中不出現任何安全事故。2.控制成本近年來,發電企業生產成本與經濟收人出現倒掛問題,因此,必須千方百計地挖掘潛力、節能降耗、控制成本,確保資金正常運作。3.服從調度電力調度擔負著調控電力供需的重要職能,因此,調度命令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決執行,這也是發電企業必須承擔的一份社會責任.二、電網層面。電網是實現保供電最重要、最關鍵的載體,專門負責電力的傳輸。載體出現問題,保供電必然隨之出現問題。因此,在電網層面主要應抓好確保安全、科學調度、優質服務、加快建設4個環節。1.確保安全電網的功能是輸配電,電網能否安全穩定運行直接影響電力能否正常供應。因此,必須建立健全電網安全巡視和檢修制度,以及各種安全事故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機制,確保電網重點和重載設備的安全運行。2.科學調度調度是連接發、輸、用的中心樞紐,因此,必須科學、經濟地進行電力調度,實現在保證電力有序、有效供應的同時,平衡發、輸、用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有效地提高電能利用效率。3.優質服務電力涉及千家萬戶,服務質量的好壞,不僅關係到用戶的滿意度和供電企業的信譽,而且還關係到政府的形象和投資的環境。因此,電網企業應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的思想和態度,制訂切實可行的供電方案並予以實施。4.加快建設電力建設必須適度超前,以適應和滿足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電力需求。三、電力需求側層面保供電的目標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的電力需求。但是,不管任何時候,特別是在電力供需矛盾突出的情況下,保供電不只是電力企業的責任,也是電力需求側的責任和義務,其責任和義務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1.自覺執行錯峰用電計劃錯峰用電是電力供需矛盾突出情況下的一種有效的保供電方法和措施。2.千方百計節約用電節約用電不僅要節約生產、生活用電,而且要使用節能節電產品和技術,優化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3.努力提高電能利用效率當前,一方面出現缺電的問題,一方面又存在浪費電能或電能利用效率低的現象。可以說,浪費電能或電能利用效率低也是當前影響保供電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由於目前沒有嚴格的無功功率獎罰制度,以及用戶對無功功率的認識不足,對提高功率因數自覺性不高,不願意投資加裝無功補償裝置,致使電網功率因數低下,造成電力系統電能利用效率低下和線損增加。要提高電能利用效率,就必須提高電網功率因數,供電部門應儘快制定嚴格的無功功率獎罰制度,鼓勵和推動用戶儘快投資加裝無功補償裝置,以利於提高電網的功率因數。四、政府層面從上述分析看,保供電取決於電源、電網、電力需求側等層面能否密切配合,同時也離不開政府的協調、服務和管理。因此,政府在保供電工作中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責任:。1.制定政策制定保供電政策是保供電工作的具體化,因此,必須形成政策體系,涵蓋整個保供電工作。政策體系的構築和政策的制定必須遵循的原則有:· 目的明確· 系統性強· 合法合規· 實事求是· 引導性強· 可操作性強從保供電的實際需要出發,必須制定的政策有:一是年度錯峰用電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包括企業避峰用電措施、線路輪休錯峰措施、超計劃限電措施(事故限電、三級快速限電);二是峰谷電價政策,在不加重用戶負擔的前提下,採用經濟手段和價格槓桿,引導用戶調整用電時段和用電結構,實現移峰填谷的目的;三是燃料價差補貼政策,其目的就是要通過適當的價差補貼,保證發電企業能夠維持簡單再生產,確保執行調度命令頂峰發電;四是節約用電實施意見的原則,即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目標,提出節約用電的各項工作目標、工作措施和具體指標,制定節約用電實施意見;五是處置大面積停電應急預案,根據國家、省關於處置大面積停電應急預案的框架和內容,結合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做法和措施;六是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目的在於抓好節能(電)降耗,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落後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限制高耗能(電)、高耗水、高耗材行業的發展,支持節能(電)、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的項目,同時運用經濟手段和價格槓桿,制定尖峰電價、高耗能電價等,實現既協調緩和電力供需矛盾,又保證電能利用效率提高的目標;七是電力公共安全體系,其的建立是一項重要的公共安全保障,包括電力供需的預測、電力適度超前的測算數據(含建設周期、超前等級容量)、電網結構、電源結構、「黑啟動」方案、確保供電的重點用戶及電力需求等。電力適度超前的測算數據、電網和電源的結構、「黑啟動」方案等都必須以安全為目的,具體如下:電力適度超前的測算數據(含建設周期、超前等級容量)必須以系統最安全、投人最經濟為目的,測算社會用電量與電網、電源之間最安全、最科學的等級容量的比例結構關係,並依據不同的電網、電源等級容量的建設周期,確定適度超前的計劃(時間和容量);電網結構必須以系統最安全、最穩定、最科學為目的,測算確定500kV,200kV,110kV等各等級變電站應建設配套的數量和布點;電源結構必須以系統最安全、最穩定和能夠實現「黑啟動」為目的,測算確定主網電送人、大煤電、風電、油電等各種電源應占的比例,並明確規定各種電源的功能和作用;「黑啟動」方案必須以最快速、最有效、最安全啟動供電為目的,根據電網的結構和確保供電的重點用戶及電力需求,確定「黑啟動」的電源點及送出的目標電網。2.協調指導在當前電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發電企業與供電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矛盾、發電企業與發電企業之間的發電生產計劃分配矛盾、企業生產用電與居民生活用電的矛盾、錯峰用電與擴大再生產和國民經濟保持快速穩定發展的矛盾、電力供應緊缺與創造良好投資環境進行招商引資的矛盾、電力供應緊缺與浪費電能和電能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等各種矛盾隨之而來。然而,很多矛盾都需要政府進行協調方能解決,如主網供電量與地方發電企業發電量的比例結構,怎樣才是最科學、最合理、最經濟?這需要政府以平衡地方發電企業與供電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實現供電最大化為目的進行測算,確定其比例結構。在分配安排地方發電企業的發電生產計劃時,則需要政府根據不同的發電機組、不同的生產成本、不同的機組運行特點、各發電企業燃料和備品、備件庫存情況,以及電網供需實際及預測等,進行綜合分析和協調平衡,制定發電生產計劃。在電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哪些企業的生產用電應該盡最大努力、最大程度給予保證以確保其對國民經濟的突出貢獻,這也需要政府進行協調,以便緩和錯峰用電與擴大再生產、國民經濟保持快速穩定發展的矛盾。新建電源的送出和電網的接人工程,也同樣需要政府的協調。在安全、服務、節約用電等方面,則需要政府進行科學指導和組織實施,政府各有關職能部門應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渠道積極宣傳國家、省級有關節能(電)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積極宣傳推廣使用節能(電)的技術和產品;組織實施節能(電)示範工程項目,以點帶面推進節能(電)工作。3.加快立法現實中破壞電力設施、阻礙電力建設、盜竊電能和惡意拖欠電費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是屢禁不止。這些不法行為極其嚴重地干擾了電力建設,破壞了電力市場秩序,影響保供電工作。因此,必須加快立法,做到依法治電,以法制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全面推進電力建設;以法制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對電力設施實行有效安全的保護;以法制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對電力市場進行綜合治理和規範。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保供電工作。當前,當務之急要抓緊制定《電力設施建設與保護條例》、《查處竊電行為條例》等有關法規,以確保供電的安全和效率。第四節 平面思維1、平面思維的概念以構思二維平面圖形為特點的發散思維形式如用一支筆一張紙一筆畫出圓心和圓周。 這種不連續的圖形是難以一筆畫出的。平面思維是指人的各種思維線條在平面上聚散交錯,也就是哲學意義上的普遍聯繫,這種思維更具有跳躍性和廣闊性,聯繫和想像是它的本質。我們通常所說的形象思維屬於平面思維的範疇。聯繫和想像是平面思維的核心,其特點通常表現為事項之間的跳躍性連接,在這一思維的過程中,它受到邏輯的制約,反過來又常常受到聯想的支持,否則思維的流程就會被堵塞。2、平面思維與立體思維平面思維是線性思維向著縱橫兩個方向擴張的結果。當思維定向以後,中心確定以後,它就要從幾個方面去分析說明這個問題。當這些點並不構成空間,而是處於同一平面不同方位的時候,思維就進入了平面思維。平面思維,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說明思維的中心,可以相對地達到認識某一方面的全面性,但它仍然是囿於某個平面中的全面,並不是反映對象整體性的全面,因而這種全面相對於立體思維來說,仍然是不全面的。只有當思維上升為立體思維,從而研究認識對象的各個方面及各個方面上的各個點即各種規定性、以及這些平面、這些點及其周圍事物的相互聯繫時,才能夠獲得最無片面性的整體認識。3、平面思維模式舉例什麼樣的東西可以做成一幅「畫」呢?當然是紙和墨就行了!這只是簡單的線條型的單向思維,如果我們把「畫」字放在一個平面上,同所有可以想像到的名詞聯繫起來,我們發現了什麼?頭髮、石頭、蝴蝶翅膀、金屬、麥草、樹葉、棉花……都可以用來做成精美的畫,我們完全成了「畫」的發明家!有一個畫家用他母親的頭髮做成了他母親的頭像,對畫家來說可能只是一種靈感,但用平面思維來聯繫和想像,這就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我國古代著名人物諸葛亮,擅長於用「兵」是眾所周知的,一般人可能認為只有「人」才可以當「兵」用,但在諸葛亮的思維中,水、火是「兵」,草、木皆「兵」,更可以借東風以作「兵」用,他可以想到比「人」更多的事物抵當「兵」用,這就是平面思維的效果。?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的產生正是阿基米德聯想到了用「水」的方法來解決皇冠之迷。?「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虛構的神物,它的形象是許多動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放在平面上組合而成的。漢代學者王充就曾指出過,龍的角像鹿、頭如駝、眼睛如兔、頸如蛇、腹似蜃、鱗如鯉、爪似鷹、掌如虎、耳朵像牛。這不能不說是古人平面思維的結晶。?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遭到德軍的包圍,經常受到敵機的轟炸。在這緊急的關頭,昆蟲學家施萬維奇從蝴蝶五彩繽紛的花紋能迷惑人的現象中受到啟發,建議對重要目標進行迷彩偽裝。這一招十分有效,大大降低了重要目標的損傷率,也就有了今天的軍用迷彩服。這絕對不是單向線條思維可以做到的。第五節 逆向思維(反向思維)1、 逆向思維的概念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敢於「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人們習慣於沿著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並尋求解決辦法。其實,對於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2、逆向思維的特點(1)普遍性逆向性思維在各種領域、各種活動中都有適用性,由於對立統一規律是普遍適用的,而對立統一的形式又是多種多樣的,有一種對立統一的形式,相應地就有一種逆向 思維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維也有無限多種形式。如性質上對立兩極的轉換:軟與硬、高與低等;結構、位置上的互換、顛倒:上與下、左與右等;過程上的逆轉:氣態變液態或液態變氣態、電轉為磁或磁轉為電等。不論那種方式,只要從一個方面想到與之對立的另一方面,都是逆向思維。(2)批判性逆向是與正向比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規的、常識的、公認的或習慣的想法與做法。逆向思維則恰恰相反,是對傳統、慣例、常識的反叛,是對常規的挑戰。它能夠克服思維定勢,破除由經驗和習慣造成的僵化的認識模式。(3)新穎性循規蹈矩的思維和按傳統方式解決問題雖然簡單,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擺脫不掉習慣的束縛,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見慣的答案。其實,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屬性。由於受過去經驗的影響,人們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對另一面卻視而不見。逆向思維能克服這一障礙,往往是出人意料,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從相反方向思考問題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維。因為客觀世界上許多事物之間甲能產生乙,乙也能產生甲。如:化學能能產生電能 據此義大利科學家伏特1800年發明了伏打電池。反過來電能也能產生化學能,通過電解,英國化學家戴維1807年發現了鉀、鈉、鈣、鎂、鍶、鋇、硼等七種元素。如說話聲音高低能引起金屬片相應的振動,相反金屬片的振動也可以引起聲音高低的變化。愛迪生在對電話的改進中,發明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留聲機。3、逆向思維方法①就事物依存的條件逆向思考,如小孩掉進水裡,把人從水中救起,是使人脫離水,司馬光救人是打破缸。有人落水,常規的思維模式是「救人離水」,而司馬光面對緊急險情,運用了逆向思維,果斷地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離人」,救了小夥伴性命。與常規思維不同,逆向思維是反過來思考問題,是用絕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運用逆向思維去思考和處理問題,實際上就是以「出奇」去達到「制勝」。因此,逆向思維的結果常常會令人大吃一驚,喜出望外,別有所得。②就事物發展的過程逆向思考,如人上樓梯是人走路,而電梯是路走,人不動。③就事物的位置逆向思考(換位思考),如開展假如「我是某某」活動。④就事物的結果逆向思考,據說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從前有個農夫,死後留下了一些牛,,他在遺書中寫道:妻子得全部牛的半數加半頭;長子得剩下的牛的半數加半頭,正好是妻子所得的一半;次子得還剩下的牛的半數加半頭,正好是長子的一半;長女分給最後剩下的半數加半頭正好等於次子所得牛的一半。結果一頭牛也沒殺,也沒剩下,問農夫總共留下多少頭牛?在商業營銷運作中,也常有逆向思維應用:如做鐘錶生意的都喜歡說自己的表准,而一個錶廠卻說他們的表不夠准每天會有1秒的誤差,不但沒有失去顧客,反而大家非常認可,踴躍購買;用8根火柴作2個正方形和4個三角形(火柴不能彎曲和折斷)。 一般在正方形中作三角形都容易從對角線入手,但對角線的長度大於正方形的邊長,所以反過來想,又組成三角形,又有相同的邊長,那就要錯開對角線。4、逆向思維趣味應用有一道趣味題是這樣的:有四個相同的瓶子,怎樣擺放才能使其中任意兩個瓶口的距離都相等呢?可能我們琢磨了很久還找不到答案。那麼,辦法是什麼呢?原來,把三個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頂點,將第四個瓶子倒過來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來了。把第四個瓶子「倒過來」,多麼形象的逆向思維啊!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通過逆向思維取得成功的例子。某時裝店的經理不小心將一條高檔呢裙燒了一個洞,其身價一落千丈。如果用織補法補救,也只是矇混過關,欺騙顧客。這位經理突發奇想,乾脆在小洞的周圍又挖了許多小洞,並精於修飾,將其命名為「鳳尾裙」。一下子,「鳳尾裙」銷路頓開,該時裝商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無跟襪的誕生與「鳳尾裙」異曲同工。因為襪跟容易破,一破就毀了一雙襪子,商家運用逆向思維,試製成功無跟襪,創造了非常良好的商機。據說,逆向思維可以使人年輕。每個人都要走向明年,明年會比今年大一歲,所以今年比明年年輕一歲。對於老年人,這樣的逆向思維,可以讓人越活越年輕;對於年輕人,則可以珍惜時間,更加努力。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開染布作坊,小兒子做雨傘生意。每天,這位老母親都愁眉苦臉,天下雨了怕大兒子染的布沒法晒乾;天晴了又怕小兒子做的傘沒有人買。一位鄰居開導她,叫她反過來想:雨天,小兒子的傘生意做得紅火;晴天,大兒子染的布很快就能晒乾。逆向思維使這位老母親眉開眼笑,活力再現。在創造發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可以創造出許多意想不到的人間奇蹟。洗衣機的脫水缸,它的轉軸是軟的,用手輕輕一推,脫水缸就東倒西歪。可是脫水缸在高速旋轉時,卻非常平穩,脫水效果很好。當初設計時,為了解決脫水缸的顫抖和由此產生的雜訊問題,工程技術人員想了許多辦法,先加粗轉軸,無效,後加硬轉軸,仍然無效。最後,他們來了個逆向思維,棄硬就軟,用軟軸代替了硬軸,成功地解決了顫抖和雜訊兩大問題。這是一個由逆向思維而誕生的創造發明的典型例子。傳統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來壓碎冰塊的,因此它的頭部都採用高硬度材料製成,而且設計得十分笨重,轉向非常不便,所以這種破冰船非常害怕側向漂來的流水。前蘇聯的科學家運用逆向思維,變向下壓冰為向上推冰,即讓破冰船潛入水下,依靠浮力從冰下向上破冰。新的破冰船設計得非常靈巧,不僅節約了許多原材料,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動力,自身的安全性也大為提高。遇到較堅厚的冰層,破冰船就像海豚那樣上下起伏前進,破冰效果非常好。這種破冰船被譽為「本世紀最有前途的破冰船」。由我國發明家蘇衛星發明的「兩向旋轉發電機」誕生於1994年,同年8月獲中國高新科技杯金獎,並受到聯合國TIPS組織的關注。1996年,丹麥某大公司曾想以300萬元人民幣買斷其專利,可見其發明價值之巨大。說到「兩向旋轉發電機」的發明,也應歸功於逆向思維。翻閱國內外科技文獻,發電機共同的構造是各有一個定子和一個轉子,定子不動,轉子轉動。而蘇衛星發明的「兩向旋轉發電機」定子也轉動,發電效率比普通發電機提高了四倍。蘇衛星說,我來個逆向思維,讓定子也「旋轉起來」。這是他得以發明的思維基礎,也是他對創造發明思想的一大貢獻。日本是一個經濟強國,卻又是一個資源貧乏國,因此他們十分崇尚節儉。當複印機大量吞噬紙張的時候,他們一張白紙正反兩面都利用起來,一張頂兩張,節約了一半。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學家不以此為滿足,他們通過逆向思維,發明了一種「反覆印機」,已經複印過的紙張通過它以後,上面的圖文消失了。重新還原成一張白紙。這樣一來,一張白紙可以重複使用許多次,不僅創造了財富,節約了資源,而且使人們樹立起新的價值觀:節儉固然重要,創新更為可貴。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在福特一個分公司任副總經理的艾科卡正在尋求方法,改善公司業績。他認定,達到該目的的靈丹妙藥在於推出一款設計大膽、能引起大眾廣泛興趣的新型小汽車。在確定了最終決定成敗的人就是顧客之後,他便開始繪製戰略藍圖。以下是艾科卡如何從顧客著手,反向推回到設計一種新車的步驟:顧客買車的惟一途徑是試車。要讓潛在顧客試車,就必須把車放進汽車交易商的展室中。吸引交易商的辦法是對新車進行大規模、富有吸引力的商業推廣,使交易商本人對新車型熱情高漲。說得實際點,他必須在營銷活動開始前做好小汽車,送進交易商的展車室。為達到這一目的,他需要得到公司市場營銷和生產部門百分之百的支持。同時,他也意識到生產汽車模型所需的廠商、人力、設備及原材料都得由公司的高級行政人員來決定。艾科卡一個不漏地確定了為達到目標必須徵求同意的人員名單後,就將整個過程倒過來,從頭向前推進。幾個月後,艾科卡的新型車,野馬從流水線上生產出來了,並在60年代風行一時。它的成功也使艾科卡在福特公司一躍成為整個小汽車和卡車集團的副總裁。逆向思維不但在現代生活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戰爭時期,有一個小八路,運用逆向思維成功地闖過了敵人的種種關卡,把重要情報送到了目的地。事情是這樣的:在八年抗日戰爭時期,有一次,敵人把一個村莊包圍了,不讓村裡的任何人出去,派了一個偽軍在村子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一個小橋上把守,正巧村裡有一個重要的情報要報告給在村外的八路軍領導人,在敵人看守如此嚴密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把情報順利、又安全送出去呢?村裡的一個小八路,勇敢地擔當起這個任務,這個小八路在黃昏時趁著夜色的掩護,悄悄的來到了小橋旁邊的蘆葦地,躲藏了起來,他認真地觀察小橋上發生的一切,他注意到守關卡的敵人打起了瞌睡,凡是由村外的人來,他總是頭也不抬就說,回去,回去,村裡不讓進,如此幾次,小八路心裡有了主意,於是小八路,鑽出了蘆葦地,悄悄接近並上了小橋,就在敵人抬頭髮話之前他突然轉身向村裡的方向走來,並且故意把腳步聲弄得挺大,敵人聽到後,還是頭也不抬的說,回去,回去,村裡不讓進,結果小八路順利過關把情報安全的送了出去,為部隊打勝仗立下了汗馬功勞,這難道不也是成功運用逆向思維的結果嗎?由此可見,學會並靈活運用逆向思維是多麼重要呀!1964年6月,王永志第一次走進戈壁灘,執行發射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種中近程火箭任務。當時計算火箭的推力時,那時7、8月份,天氣很炎熱。火箭發射時推進劑溫度高,密度就要變小,發動機的節流特性也要隨之變化。正當大家絞盡腦汁想辦法時,一個高個子年輕中尉站起來說:「經過計算,要是從火箭體內卸出600公斤燃料,這枚導彈就會命中目標。」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年輕的新面孔上。在場的專家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人不客氣地說:「本來火箭能量就不夠,你還要往外卸?」於是再也沒有人理睬他的建議。這個年輕人就是王永志,他並不就此甘心,他想起了坐鎮酒泉發射場的技術總指揮、大科學家錢學森,於是在臨射前,他鼓起勇氣走進了錢學森的住房。當時,錢學森還不太熟悉這個「小字輩」,可聽完了王永志的意見,錢學森眼睛一亮,高興地喊道:「馬上把火箭的總設計師請來。」錢學森指著王永志對總設計師說:「這個年輕人的意見對,就按他的辦!」果然,火箭卸出一些推進劑後射程變遠了,連打3發導彈,發發命中目標。從此,錢學森記住了王永志。中國開始研製第二代導彈的時候,錢學森建議:第二代戰略導彈讓第二代人挂帥,讓王永志擔任總設計師。幾十年後,總裝備部領導看望錢學森,錢學森還提起這件事說:「我推薦王永志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沒錯,此人年輕時就露出頭角,他大膽逆向思維,和別人不一樣。」這是一個運用辯證法的逆向思維例證。5、逆向思維的優勢通過以上實例,我們可以總結出逆向思維的幾大優勢:逆向思維優勢一:在日常生活中,常規思維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逆向思維卻可能輕鬆破解。逆向思維優勢二:逆向思維會使你獨闢蹊徑,在別人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發現,有所建樹,從而制勝於出人意料。逆向思維優勢三:逆向思維會使你在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中獲得最佳方法和途徑。逆向思維優勢四:生活中自覺運用逆向思維,會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從而使辦事效率和效果成倍提高。逆向思維最可寶貴的價值,是它對人們認識的挑戰,是對事物認識的不斷深化,並由此而產生「原子彈爆炸」般的威力。我們應當自覺地運用逆向思維方法,創造更多的奇蹟。6、逆向思維法三大類型:(1)反轉型逆向思維法。這種方法是指從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產生髮明構思的途徑。"事物的相反方方向"常常從事物的功能、結構、因果關係等三個方面作反向思維。·比如,市場上·出售的無煙煎魚鍋就是把原有煎魚鍋的熱源由鍋的下面安裝到鍋的上面。這是利用逆向思維,對結構進行反轉型思考的產物。(2) 轉換型逆向思維法。這是指在研究一問題時,由於解決某一問題的手段受阻,而轉換成另一種手段,或轉換思考角度思考,以使問題順利解決的思維方法。如歷史上被傳為佳話的司馬光砸缸救落水兒童的故事,實質上就是一個用轉換·型逆向思維法的例子。由於司馬光不能通過爬·進缸中救 人的手段解決問題,因而他就轉換為另一 手段,破缸救人,進而順利地解決了問題。(3)缺點逆用思維法。這是一種利用事物的缺點,將缺點變為可利用的東西,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的思維發明方法。這種方法並不以克服事物的缺點為目的,相反,它是將缺點化弊為利,找到解決方法。例如金屬腐蝕是一種壞事,但人們利用金屬腐蝕原理進行金屬粉末的生產,或進行電鍍等其它用途,無疑是缺點逆用思維法的一種應用。7、逆向思維應用在平面設計中,逆向思維是常用的訓練方法之一。如埃夏爾的作品《鳥變魚》,這個作品打破了思維定勢,將天上飛的小鳥經過漸變的處理手法逐漸演變為河水,而白色的天空逐漸過渡為水裡的游魚,鳥和魚是圖地反轉的關係,畫面自然和諧,耐人尋味。另一幅作品《瀑布》在構思上也採用了逆向思維的方法,利用透視的錯覺,形成了水渠與瀑布的一整套流動過程,並在看似正常的圖形中將局部加以變化,造成一個不合理的矛盾空間,仔細分析後得知這個畫面是違背常規的。從古今中外服裝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時裝流行的走向常常受到逆向思維的影響。當某一風格廣為流行時,與之相反的風格即要興起了。如在某一時期或某種環境下,人們追求裝飾華麗、造型誇張的眼飾裝扮,以豪華綺麗的風格滿足自己的審美心理。當這種風格充斥大街小巷時,人們又開始進行反思,從簡約、樸實中體驗一種清新的境界,進而形成新的流行風格。現代眾多有創新意識的服裝設計師在自己的創作理念上,往往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進行藝術創作。「多一隻眼睛看世界」,打破常規,向你所接觸的事物的相反方向看一看,遇事反過來想一想,在側向——逆向——順向之間多找些原因,多問些為什麼,多幾個反覆,就會多一些創作思路。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運用逆向思維方法,在人們的正常創意範疇之外反其道而行之,有時能夠起到出奇制勝的獨特藝術效果。第六節 側向思維(觸類旁通思維)1、側向思維的概念從與問題相距很遠的事物中受到啟示,從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例】19世紀末,法國園藝學家莫尼哀從植物的盤根錯節想到水泥加固的例子。)當一個人為某一問題苦苦思索時,在大腦里形成了一種優勢灶,一旦受到其他事物的啟發,就很容易與這個優勢灶產生相聯繫的反映,從而解決問題。世界萬物是彼此聯繫的,從別的領域尋求啟發、方法,可以突破本領域常有的「思維定勢」,打破「專業障礙」,從而解決問題,或者對問題作出新穎的解釋。一百多年前,奧地利的醫生奧恩布魯格,想解決怎樣檢查出人的胸腔積水這個問題,他想來想去,突然想到了自己父親,他的父親是酒商,在經營酒業時,只要用手敲一敲酒桶,憑叩擊聲,就能知道桶內有多少酒,奧恩布魯格想: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果用手敲一敲胸腔,憑聲音,不也能診斷出胸腔中積水的病情嗎?「叩診」的方法就這樣被發明出來了。歷史上甚至有這樣的現象,一些人在自己的領域內未見有什麼大的進展,而在別的行業卻成績斐然。例如美國畫家莫爾斯發明了電報,美國自行車修理工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學醫的魯迅、郭沫若卻成為文學、史學領域的「大家」。側向思維又稱「旁通思維」,是發散思維的又一種形式,這種思維的思路、方向不同於正向思維、多向思維或逆向思維,它是沿著正向思維旁側開拓出新思路的一種創造性思維。通俗地講,側向思維就是利用其他領域裡的知識和資訊,從側向迂迴地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形式。2、側向思維的特點側向思維的特點是:思路活潑多變,善於聯想推導,隨機應變。3、側向思維舉例周恩來總理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思路活潑多變的事例不勝枚舉。20世紀50年代,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一個外國記者問周總理中國的人民幣有多少基金。顯然這是一個帶挑釁、嘲諷性的問題,諷刺我國發行的人民幣沒有黃金儲備。如果直接說我們的黃金儲備不多,有失國人、國家的尊嚴;如果硬說我們有充足的黃金儲備,又不符合事實。回答好這個問題,確實有很大難度,總理採取迂迴的方法從容不迫地回答:「十八元八角八分」。(當時人民幣票面值是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加起來共十八元八角八分)。側向思維富有浪漫色彩,看似問題在此,其實「鑰匙」在彼;似乎瞄著問題的焦點,答案卻在遠離焦點的一側。側向思維的要義在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藉助系統之外的信息、知識、經驗來解決面臨的難題。側向思維是利用事物間的相互關聯性,經由常人始料不及的思路達到預定的目標,這就要求思維的主體頭腦靈活,善於另闢蹊徑。縱觀世界科學發展史,一些科學奇蹟的創造,往往正是通過側向思維打開傳統思維枷鎖而取得的。圓珠筆剛剛在日本造出時,困擾廠家的最大問題就是書寫一陣後會因圓珠磨損而漏油,有的工程師從改進圓珠質量入手,有的則從改進油墨性能入手,但都未能解決漏油問題。東京山地筆廠的青工渡邊卻從四歲的小女兒把圓珠筆用到快漏油時就丟棄不用這一現象中得到啟發,建議老闆將筆芯做得短些,不等其漏油,油就用完了。這項「無漏油圓珠筆」的小發明,頗受顧客歡迎。軍事領域通過側向思維及時變換思路,同樣可達到意想不到的倍增效應。《孫子兵法》云:「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所謂迂直之計,就是懂得迂與直的側向思維。這個謀略表面上是迂迴曲折的道路,而實際上卻能更有效、更迅速地制勝。一般來說,常規思維方式是講求「搶人之先」、「先發制人」、「爭奪制高點」,是謂搶先一步天地寬。但在特定時期、特殊條件下,限於自身的實力,採用「遲人半步」的側向思維方式,避敵鋒芒,潛心思索,克己之短,獲得成功,也不失為妙招。4、側向思維應用方法(1)側向移入這是指跳出本專業、本行業的範圍,擺脫習慣性思維,側視其他方向,將注意力引向更廣闊的領域;或者將其他領域已成熟的、較好的技術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過來加以利用;或者從其他領域事物的特徵、屬性、機理中得到啟發,導致對原來思考問題的創新設想。如為了減少摩擦,人們一直在不斷地改進著軸承。但正常思路無非是改變滾珠形狀、軸承結構或潤滑劑等,都不能帶來大的突破。後來,有人把視野轉到其他方向,想到高壓空氣可以使氣墊船漂浮,相同磁性材料會相互排斥並保持一定的距離。於是,將這些新設想移入軸承中,發明了不用滾珠和潤滑劑,只需向軸套中吹入高壓空氣,使旋轉軸呈懸浮狀的空氣軸承,或用磁性材料製成的磁性軸承。側向移入是技術解決技術難題或進行管理創新、產品創新的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其應用實例不勝枚舉。如魯班由茅草的細齒拉破手指而發明了鋸;威爾遜移入大霧中拋石子的現象,設計了探測基本粒子運動的雲霧器;格拉塞觀察碑酒冒泡的現象,提出了汽泡室的設想,等等的事例說明,從其他領域借鑒或受啟發是創新發明的一條捷徑。(2側向轉換這是指不按最初設想或常規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將問題轉換成為它的側面的其他問題,或將解決問題的手段轉為側面的其他手段,等等。(3)側向移出與測向移入相反,側向移出是指將現有的設想、已取得的發明、已有的感興趣的技術和本廠產品,從現有的使用領域、使用對象中擺脫出來,將其外推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領域或對象上。這也是一種立足於跳出本領域,克服線性思維的思考方式。總之,不論是利用側向移入、側向轉換還是側向移出,關鍵的竅門是要善於觀察,特別是留心那些表面上似乎與思考問題無關的事物與現象。這就需要在注意研究對象的同時,要間接注意其他一些偶然看到的或事先預料不到的現象。也許這種偶然並非是偶然,可能是側向移入、移出或轉換的重要對象或線索。5、側向思維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常見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左思右想」,說話時「旁敲側擊」,這就是側向思維的形式之一。在視覺藝術思維中,如果只是順著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覺而始終不能進人最好的創作狀態。這時可以讓思維向左右發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時能得到意外的收穫,從而促成視覺藝術思維的完善和創作的成功。這種情況在藝術創作中非常普遍。達·芬奇創作《最後的晚餐》時,出賣基督的叛徒猶太的形象一直沒有合適的構思,。他循著正常的思路苦思冥想,始終沒有找到理想的猶太原型。直到一天修道院院長前來警告畫家,再不動手畫就要扣他的酬金。達·芬奇本來就對這個院長的貪婪和醜惡感到憎惡,此刻看到他,達·芬奇轉念一想何不以他作為猶大的原型呢?於是他立即動筆把修道院院長畫了下來,使這幅不朽名作中每個人都具有準確而鮮明的形象。在一定的情況下,側向思維能夠起到拓寬和啟發創作思路的重要作用。逆向思維是超越常規的思維方式之一。按照常規的創作思路,有時我們的作品會缺乏創造性,或是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當你陷入思維的死角不能自拔時,不妨嘗試一下逆向思維法,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反其道而行之,開闢新的藝術境界。古希臘神殿中有一個可以同時向兩面觀看的兩面神。無獨有偶,我們中國的羅漢堂里也有個半個臉笑、半個臉哭的濟公和尚。人們從這種形象中引申出「兩面神思維」方法。依照辯證統一的規律,我們進行視覺藝術思維時,可以在常規思路的基礎上作一逆向型的思維,將兩種相反的事物結合起來,從中找出規律。也可以按照對立統一的原理,置換主客觀條件,使視覺藝術思維達到特殊的效果。第七節 橫向思維1、概念:相對於縱向思維而言的一種思維形式。縱向思維是按邏輯推理的方法直上直下的收斂性思維。而橫向思維是當縱向思維受挫時,從橫向尋找問題答案。正象時間是一維的,空間是多維的一樣,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則代表了一維與多維的互補。最早提出橫向思維概念的是英國學者德博諾。他創立橫向思維概念的目的是針對縱向思維的缺陷提出與之互補的對立的思維方法。橫向思維(lateralthinking),顧名思義,是指這個人的思維有其橫向、往寬處發展的特點。具有這種思維特點的人,思維面都不會太窄,且善於舉一反三。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這種思維就像河流一樣,遇到寬廣處,很自然的就會蔓延開來,但欠缺的是深度不夠。一個人的筆跡,如果其筆劃組合有一定的章法,但字體結構卻是上下短,左右扁的話,則此人則具備了橫向思維的基本特徵。一個橫向思維的人,他的思路打開了,有的會很有邏輯性,有的則可能較散漫無序,這就需要通過他字體結構的穩定與否來判斷。1、 促進橫向思維的方法:橫向思維的缺點是深度不夠,但這只是一般性,一個具有橫向思維筆跡特徵的人,如果他的筆劃非常富有彈性,且都有一個統一的重心和指向的話,那麼這個人則可能是一個既思路寬廣又很有深度的人。愛德華·德波諾提出了一些促進橫向思維的方法:第一,對問題本身產生多種選擇方案(類似於發散思維);第二,打破定勢,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假設;第三,對頭腦中冒出的新主意不要急著做是非判斷;第四,反向思考,用與已建立的模式完全相反的方式思維,以產生新的思想;第五,對他人的建議持開放態度,讓一個人頭腦中的主意刺激另一個人頭腦里的東西,形成交叉刺激;第六,擴大接觸面,尋求隨機信息刺激,以獲得有益的聯想和啟發(如到圖書館隨便找本書翻翻;從事一些非專業工作等)等等。【舉例說明】橫向思維(lateralthinking)是愛德華·德波諾教授針對縱向思維(verticalthinking)——即傳統的邏輯思維——提出的一種看問題的新程式、新方法。他認為縱向思維者對局勢採取最理智的態度,從假設一前提一概念開始,進而依靠邏輯認真解決,直至獲得問題答案;而橫向思維者是對問題本身提出問題、重構問題,它傾向於探求觀察事物的所有的不同方法,而不是接受最有希望的方法,並按照去做。這對打破既有的思維模式是十分有用的。兩個婦女被帶到所羅門(Soloman)王面前,她們都自稱是一個嬰兒的母親。所羅門下令擬將那個嬰兒切成兩半,給兩個婦女一人一半。所羅門的本意是要處以公正,將嬰兒救下,但這條命令乍聽起來顯然與此背道而馳。然而最終的結果是發現了真正的母親:她寧願讓另一個母親佔有自己的孩子也不願讓他死去。縱向思維是需要步步正確,但橫向思維可能繞個彎、甚至是逆向而行,卻有效地解決了棘手的難題。戰國時代齊將田忌與齊王賽馬,孫瞑所出主意「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之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終使田忌三盤兩勝,得金五千。這也是橫向思維所生妙想之實例。一個人養了一隻貓,它對開門讓貓進進出出感到煩了,就想了個辦法,在門上挖個洞,貓可以自由進出,用不著打擾他了。這隻貓下了只小貓,他又馬上在門上挖了第二個洞,但略小點兒。這個故事被認為是對於受控於某一思想的縱向思維(即邏輯思維)者的最妙的諷刺。一個學生有一個有趣的理論,認為蜘蛛的腿有聽覺。他說他可以證明這一點。他把蜘蛛放在桌中央,而後說「跳」,蜘蛛跳了,男孩重複表演,然後他切掉蜘蛛的腿,再把它放在桌中央,再說「跳」。這次,蜘蛛紋絲不動。「明白了吧!你切掉蜘蛛的腿,它就聾了。」男孩說。我們也往往會被束縛在自己的見解中,完全忘了對於所面臨的問題還有別的觀察角度和解決方法。3、橫向思維與垂向思維相對所謂橫向思維,是指突破問題的結構範圍,從其他領域的事物、事實中得到啟示而產生新設想的思維方式。由於改變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試圖從別的方面、方向入手,其思維廣度大大增加,有可能從其他領域中得到解決問題的啟示,因此,橫向思維常常在創造活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例子】看看例子就知道了1. 在美國的一個城市裡,地鐵里的燈泡經常被偷。竊賊常常擰下燈泡,這會導致安全問題。接手此事的工程師不能改變燈泡的位置,也沒多少預算供他使用,但他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橫向解決方案,是什麼方案呢?2. 遊客有時會從帕台農神廟的古老立柱上砍下一些碎片,雅典當局對此非常關心,雖然這種行為是違法的,但是這些遊客仍舊把它作為紀念品帶走。當局如何才能阻止這一行動呢?3. 在一個小鎮里有四家鞋店,它們銷售同樣型號、同一系列的鞋子,然而,其中一家鞋店丟失的鞋子是其他三家平均每家的3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4. 加利福尼亞州的阿爾托斯市政府被森林大火所困擾,他們想清除城鎮周圍山坡上的灌木叢,但如果用螺旋槳飛機來操作,反而極易引起火花,導致火災,他們該怎麼辦?5. 一個人以一打5美元的價格購進椰子,然後以一打3美元的價格售出,憑藉這種做法他成了百萬富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6. 一位年輕的股票經紀人即將開始經營他自己的業務,但是他沒有客戶。他如何使一些富有的人相信他能夠準確地預計股票價格走勢呢?7. 許多商店把價格定得略微低於一個整數,9. 99美元而不是10美元,或者99. 95美元而不是100美元。通常假設這樣做會使顧客覺得價格看起來更低。但是這並不是這種做法開始的原因,那麼這種定價方式最初始的目的是什麼呢?8. 在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期間,一位年輕的創業者懷著把帳篷賣給礦工的想法來到此地。他認為,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找金礦,那裡肯定會有一個非常好的帳篷市場。不幸的是,天氣非常溫暖,礦工們都是露天睡覺,沒有多少人買他的帳篷。他該怎麼辦呢?9. 一家位於紐約的商店叫做七隻鍾,然而在它的外面卻掛著八隻鍾,這是為什麼呢?10. 舒適航空公司是歐洲以低成本領先的航空公司。它已經在低成本空中旅行方面作出了多項創新。在舒適航空公司的航班中沒有免費的飲料,如果你想喝點什麼就必須掏錢去買。在近期的一期雜誌中,有一篇文章說明了這種做法的兩大優點:一個優點是帶來了收入,你認為另一個會是什麼呢?【答案】問題1. 這位工程師把電燈泡的螺紋改為左手方向或者是逆時針方向,而不再用傳統的右手方向或順時針方向。這意味著當小偷認為他們正在試圖擰下電燈泡時,實際上他們反而是在擰緊它們。問題2. 管理當局從原來維修帕台農神廟時所用的礦石場里收集了一些大理石碎片,每天把這些碎片散放在帕台農神廟的周圍。遊客以為他們撿起來的碎片是從古老的立柱上掉下來的,因此他們感到很滿意。問題3. 鞋店在外擺一雙鞋子中的一隻作為陳列品,一家鞋店擺的是左鞋,其他三家擺的是右鞋。小偷偷走這些陳列的鞋子之後,還必須把它配成對,因此,擺列左鞋的鞋店被偷的鞋子要多於其他三家。管理者把陳列的鞋子改成右鞋,這樣被偷的數量就大幅度下降了。問題4. 政府當局購買或者租借了成群的山羊,把它們放在山坡上放牧。由於山羊吃掉草木,控制了灌木叢的生長,並且達到了靠其他方法難以到達的陡峭坡段,灌木叢火災因此大大減少。問題5. 這個人是個慈善家,他購買了大量椰子,然後以窮人們都能夠支付得起的價格賣給他們。他一開始是個億萬富翁,但是他的慈善行為使它喪失了大量金錢,因此成了一個百萬富翁。(假如你假設成為百萬富翁的惟一方法就是兢兢業業地積累到那麼多的財富,那你所作的假設就會使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問題6. 他一開始列出800個富人,給其中一半人發送的預測中他預言IBM的股票將在下周上升,在給另一半預測中預言IBM的股票下周將下降。結果IBM的股票下降了,這樣他就選中了收到正確預言的這400個人。他再向其中的200人預言通用電器的股票下周上升,向另外200人預言該股票將在下周下降……重複這個過程,直到他手裡有25個人。對這25個人而言,他連續5次預言正確。他再和其中的每個人聯繫,卻說他們中的幾個把他們的股票交給他來管理。問題7. 一開始的做法是為了保證店員不得不在每筆交易中打開放錢的抽屜,找零錢給顧客。這樣就會把銷售收入記錄下來,並且使得店員不能把這些錢據為己有。問題8. 他把他帳篷上的粗棉布割下來,然後用它做成褲子賣給礦工們。這個人的名字叫萊維·施特勞斯。通過適應市場環境和創新,他得以創造了一個一直持續到今天的品牌。問題9. 一開始這是一個錯誤,但是店主發現許多人會來到店裡指出這個錯誤,由此他的業務量大大增加。問題10. 不提供免費飲料給舒適航空公司帶來的第二個好處是由於需求減少,他們可以減少飛機上的一間廁所。這樣就可以多設一些座位。4、愛德華簡介愛德華·德·波諾博士,英國人,牛津大學心理學、醫學博士學位、劍橋在學醫學博士。曾任職於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他在歷史上第一次把創造性思維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是思維訓練領域的國際權威。德·波諾是橫向思維理論的創立者,如今「橫向思維」一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已經被收入《牛津英語大詞典》、《朗文詞典》。目前已著書50多部,其中《我對你錯》一書受到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推崇。他在神經學、醫學、心理學等跨學科的基礎上創立了最寵大的創造性思維訓練體系。德·波諾這個名字已經成為創造力和新思維的象徵。5、 中國企業管理如何應用橫向思維中國企業最缺乏橫向協調、最缺乏橫向制約。具體體現在同級部門之間很難有效協調,平級的員工之間很難有效溝通。由此導致了資源利用效果的大打折扣,並且使得企業運行的風險難以有效控制。從組織管理的角度講,這是組織職能設計與流程化管理的問題。但是很多的企業不斷地引進新的工具和方法進行設計和優化,但其結果往往難遂人願,甚至事與願違。橫向難以有效協調與溝通有社會的深層次的根源,這樣的事例也層出不窮,中國的反腐敗確實有很大的成效,但是查處的案件中,很少有同級的紀委部門查處的,具體而言,一個縣的紀委基本查不出本縣的腐敗縣長,而這恰恰應該是縣紀委的權責。再如山西黑工案件只能由高層領導,乃至國家最高層領導才能得以揭開持續了十餘年的黑幕,而這十餘年間,上下眾多與此相關並承擔職責的部門全部處於「失聲」狀態。其中的根源不難看出,不是沒有組織保障,不是沒有制度、乃至法律,但當沒有上一級領導,乃至最高領導出面,很多的問題就是得不到有效解決。 當然上述的現象是政府管理體系中的問題,這不是筆者要討論的範疇。但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狀況在我們這個社會中非常普遍地存在,並且深深地影響、滲透到企業運行體系之中。這種現象反映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我們這個社會缺乏「橫向思維」,而對上聽命、對下指揮的「縱向思維」成為主宰運行體系的主要力量。企業是一個資源的集合體,企業的任務是讓這些資源最大化的發揮作用。而人作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由於橫向協調機制的缺失、不到位導致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換個角度看,因為「橫向思維」的缺失,導致了企業領導永遠是陷入無盡的事務堆之中,甚至「高層做中層的事,中層做基層的事,基層基本沒有事」這樣的狀況在許多企業中出現。沒有「橫向思維」,導致企業的層級會愈加愈多、官僚氣息會愈積愈深;沒有「橫向思維」,團隊建設成為紙上談兵、企業文化的庸俗化傾向會不斷加劇。「橫向思維」的構建與強化是中國企業持續成長、優化發展的必修課——首先,「橫向思維」是觀念層面的問題,企業內部所有人員,尤其是高層領導必須有深刻地理解與認識。橫向思維是企業制度化、規範化運行的思想基礎。其次,企業的主要領導需要充分認識「授權」對於企業發展的價值,員工的成長離不開組織「賦權」,但「賦權」的前提是領導「授權」。真正的「授權」需要領導自身的真正超越,不再拘泥於狹隘的「權力欲」、「控制欲」。 其次,構建完善的流程體系,讓橫向協調成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工作。在此基礎上,在內部的管理體系中,不僅關注部門績效,還要關心流程績效。企業內部「橫向思維」的構建與強化將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因為在「威權」思想中浸染了幾千年的外部環境不會容易改變。為此,「橫向思維」的構建與強化將是中國企業長期面臨的必修課。第八節 縱向思維1、縱向思維的概念:將思考對象從縱的發展方向上,依照各個發展階段進行思考,從而設想、推斷出進一步的發展趨向德思維,叫做縱向思維法。它是指在一種結構範圍內,按照有順序的、可預測的、程式化的方向進行的思維形式,這是一種符合事物發展方向和人類認識習慣的思維方式,遵循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由始到終等線索,因而清晰明了,合乎邏輯。我們平常的生活。學習中大都採用這種思維方式。2、與橫向思維相的比較:所謂橫向思維,是指突破問題的結構範圍,從其他領域的事物、事實中得到啟示而產生新設想的思維方式,它不一定是有順序的,同時也不能預測。3、縱向思維的特點:縱向思維過程一般表現為向縱深發展的特點,即:能從一般人認為不值一談的小事,或無須作進一步探討的定論中,發現更深一層的被現象掩蓋著的事物本質,其思維形式的特點為,從現象入手,從一般定論入手,作縱深發展式的剖析。(1)縱向思維從對像不同層面切入,縱向跳躍、突破性,遞進性,漸變的聯繫過程特點。具有這種思維特點的人,對事物的見解往往入木三分,一針見血,對事物動態把握能力較強,具有預見性。(2)縱向思維是由軸線貫串的思維進程當人們在對事物進行縱向思維時,會抓住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所具有的特徵進行考量、比照、分析。事物體現出發生髮展等連續的動態演變特性,而所有片段都由其本質軸線貫串始終。如人類歷史由人類的不同發展歷史串聯而成。這裡的時間軸是最常見和一種。特別是在各種各樣的專項研究中,軸的概念類型就非富多了,如物理研究中水在不同溫度中表現的物理特性,則是由溫度軸來貫串的。(3)縱向思維考察事物背景參數量變到質變的特徵,能夠準確把握臨界值,清晰介定事物的各個發展階段。4、縱向思維的意義:縱向思維是縱觀事物的發展歷史,立足於事物現有的弊端,研究事物發展的完美反向,是人們對事物當前形態的不滿足和新的要求。縱向思維的結果是引起事物的質變,從而在事物的發展史上呈現不同的發展階段。如果將縱向思維方法應用到時間的維度上,便可產生「由昨天看到今天或明天」的效果,也就是說縱向思維可以使我們具有某種程度的預見性。(1)運用縱向思維,人們會在設定條件下進行一種沉浸式的思考,思路清晰連續單純,不易受干擾。情感上呈現階段性的平淡,但因為宗心不變,隨著時間的推日久彌堅,越陳越香。達到閥值就會的質的飛越。所謂,情到致深處,通仙戲萬年(至虛合道,對於永恆來說萬年也不過是兒戲罷了,因為真愛跟道一樣本身就是真理,不需要無謂的尋找任何理由)。(2)縱向思維有著明確的目標,執行時就如同導彈根據設定的參數鎖定目標一樣,直到運行條件溢出才會終止。一旦條件滿足時機成熟就會死灰復燃,不死不修。大話演譯紫霞和悟空之間穿越時空的千年之戀就是一種縱向思維劇情設計腳本之熒幕展現。(3)縱向思維本身的種種專精特質,決定其具有極高的嚴密性,獨立性,個性突出,難於被複制廣泛流傳。於人性情方面顯得涇渭分明,甚至格格不入,很多專家都是這種性格。5、縱向思維的表現形式縱向思維有著許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一種為連環法。具體應用這種方法時要用四個步驟:⑴確定最後要達到的理想成果是什麼,即按照理想,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東西。⑵確定妨礙成果實現的障礙是什麼。⑶找出障礙的因素,即障礙的直接原因是什麼。⑷找出消除障礙的條件,即在哪種條件下障礙不在存在。這是一種較為嚴密的方法,用這種方法進行思考,雖說比較費時,但不至於思考不周,發生遺漏。這種思考法把問題一步步推演下去,像鏈條一樣,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它對於那些不喜歡直觀而喜歡按邏輯思考問題的人,是一種非常適用的方法。6、縱向思維慣串軸線的類型:按結構分:骨頭上長肉型,召喚聚合型,回心,離心按虛實分:物質的、現實的,經驗的,文化的、精神的、想像的按主體分:主流、官方、正規、山寨、成熟的、潮流、邊緣,傳統、按價值分:投資型、消費型、增長型、衰變型按審美分:時尚、經典、通俗第九節 多路思維所謂多路思維就是解決問題時不是一條路走到黑,而是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這是發散思維最一般的形式(逆向、側向、橫向思維是其中的特殊形式)。1、多路思維概念多路思維是指對一個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朝著各種可能解決的方向,去擴散性思考該問題各種正確答案的思維。從不同角度、不同邏輯起點、不同思維程序考察客觀事物,形成多方面、多層次、多因素、多變數的整體認識。2、多路思維的訓練多路思維要求思考者要善於一路又一路地想問題,而不要在「一條道上摸到黑」。例如,以「電線」為材料,設想它的各種用途,自然地把它和「電、信號」等聯繫起來,作為導體;也可以把它當作繩用來捆東西、扎口袋等。但如果你把電線分成銅質、重量、體積、長度、韌性、直線、輕度等要素再去思考,你會發現電線的用途無窮無盡。如:可加工成織針,彎曲做魚鉤,可以做成彈簧,纏繞加工製成電磁鐵,銅絲熔化司以鑄銅字、銅像,變形加工可以做外文字拼圖,做運算符號進行運算等等。多路思維需要涉及各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綜合社會生活經驗,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認真學習,拓寬知識面,要敢於衝破陳規陋習地束縛,進行創造性思維。主要訓練方式:多向思維和反向思維。(1)多向思維:變式訓練,提供錯誤反例。(2)反向思維:反證法,倒推法。第十節 加減思維1、概念:加減思維又稱分合思維,是將事物進行加或減、分或合的排列組合從而產生創新思維。加或合,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減或分,是將本來相連的事物減掉、分開或分解。2、意義:由於加減思維是一種可以將思維重新打亂、重新配置,通過加減的不斷配置和變化,可以大大增加解決問題的靈活性與創造力。加一加是將簡單事物複雜化——即美化和豐富多彩化,將單一功能複合化——提高效率法。減一減視角是將複雜事物簡單化,多樣功能單一化專業化,輕快靈便,簡潔明了。3、怎樣培養加減法思維?a) 為你的視角做加法:可在一件東西上添加些什麼嗎?試著把它加高一些,加大一些,看看把此物與彼物加在一起會有什麼結果加法體現的是一種組合方式「加一加」視角就是將雙眼射向各種事物,努力思考哪幾種可以組合在一起,從而產生新的功能。b) 減掉繁雜,留下精華:減法思維要求我們在觀察和思考事物時經常問一問自己:把它減小一些,減輕一些,降低一些,可以省略些取消些什麼,從而減少次數,降低成本,節約時間。第十一節 簡化思維【原理】創新不是從複雜開始的,而是從省略開始的。創新思維在解決一個複雜的科學或現實的問題時,會提煉出、抽象出主要矛盾,將其餘的條件全部略去。將複雜問題簡單化,是一個積極的思維習慣。而簡化得恰到好處,是一個需要積累和訓練的思維能力。【故事1】戈迪阿斯之結在古希臘,凡是來到朱庇特神廟的人,都會被引去看戈迪阿斯王將牛軛系在車轅上的繩結。每個人看到這個繩結,都會驚訝戈迪阿斯王無與倫比的技巧。「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打出這樣的繩結來。」看過的人都這麼說道。但是,神殿里的祭司卻回答:「解開這個結人的,才更是了不起。」「為什麼?」參拜的人問祭司。祭司回答:「因為能解開這個結的人,就會成為世界之王。」從此以後,每年都有很多人來神廟解這個結,可是因為看不到繩結的源頭,所以每個人都不知道要從哪裡著手才能解開繩子。如此經過了幾百年,神殿里來了一個叫亞歷山大的年輕國王,當時他不但征服了整個希臘,還率兵打敗了波斯國王。亞歷山大仔細地看了看這個繩結,和所有的人一樣,他也解不開繩結。於是,他笑了笑,順手舉起佩劍一砍,繩子斷了,繩結也因此解開了。亞歷山大看著被他斬斷的繩子,驕傲地說:「我是世界之王。」【故事2】司馬光砸缸救人北宋時期,一天,小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家中的後院玩耍。院子里放著一口裝滿了水的大水缸,有個小朋友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又大,水又深,眼看那個小朋友就快要沒頂了。在這危機的時刻,別的孩子一見出了大事,嚇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準備找大人來救。司馬光不慌不忙,環顧四周,見不遠處有一塊大石頭,他迅速拾起那塊大石塊,使儘力氣朝水缸砸去。「砰」的一聲,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評析】戈迪阿斯之結是一個經典寓言。當所有人面對複雜的繩結興嘆時,當所有人都在尋找繩頭時,去未想到把繩子割斷原來是最簡單的辦法。司馬光砸缸救人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但其意義不僅在於道德教化,更告訴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解決許多極複雜問題的辦法,往往就是極簡單的,甚至是常識性的,只是因為人們不敢、不會這麼去想。或許只有大英雄和小孩子才會如此簡單。巧用「守恆原理」,應用整體思維常常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從而快速解答有關定量因素的化學問題。1.利用「電子得失守恆」,快速解答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定量問題。例:(2004·天津)將32.64g銅與140mL一定濃度的硝酸反應,銅完全溶解產生的NO和NO2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11.2L。請回答:⑴NO的體積為L,NO2的體積為L。⑵待產生的氣體全部釋放後,向溶液加入VmLa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轉化成沉澱,則原硝酸溶液的濃度為mol/L。⑶欲使銅與硝酸反應生成的氣體在NaOH溶液中全部轉化為NaNO3,至少需要30%的雙氧水g。分析:⑴Cu與HNO3反應後的產物為Cu(NO3)2、NO、NO2,根據電子得失守恆可建立下列關係:n(Cu)×2=n(NO)×3+n(NO2)×1,n(NO)+n(NO2)=0.500mol,n(Cu)=0.51mol.解得n(NO)=0.26mol,n(NO2)=0.24mol,V(NO)=5.8L,V(NO2)= 5.4L。對⑵⑶兩個問題的求解,若應用整體思維,不必追究有關反應過程等細節問題,可以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從而提高應試能力。⑵加NaOH溶液至Cu2+恰好全部沉澱後溶液中只有NaNO3,可知原硝酸溶液中的硝酸的物質的量為:n(HNO3)=n(NO)+n(NO2)+n(NaNO3),n(NaNO3)=n(NaOH),n(HNO3)=(aV·10-3+0.50)mol.c(HNO3)=(aV·10-3+0.5)/0.14 mol·L-1。⑶從整個過程來看Cu由0價升高到+2價,而氮元素化合價最終仍為+5價,因此雙氧水中氧元素所得到的電子數應該等於銅失去的電子數。由此可建立下列關係式:n(Cu)×2=n(H2O2)×2,m(H2O2)=M(H2O2)×n(H2O2)=17.34g,m(雙氧水)=m(H2O2)÷30%=57.8g。2.利用「離子電荷守恆」,快速解答有關電解質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問題。例:(2006·成都二診)已知某溶液中只存在OH-、H+、Na+、CH3COO-四種離子,若該溶液中含有兩種溶質,則這四種離子濃度的大小順序可能是()①c(CH3COO-)>c(Na+)>c(OH-)>c(H+)②c(Na+)>c(CH3COO-) >c(H+)>c(OH-)③c(Na+)=c(CH3COO-)>c(OH-)=c(H+)④c(Na+)>c(OH-)>c(CH3COO-)>c(H+)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根據溶液中「離子電荷守恆」可快速做出判斷,無論該溶液中含有何種溶質,下列關係都成立:c(Na+)+c(H+)=c(OH-)+c(CH3COO-),由此判斷①②兩式都是錯誤的,因為在①式中兩種陰離子濃度都比陽離子濃度大,而在②式中兩種陽離子濃度都比陰離子濃度大,所以①②兩式都不能滿足離子電荷守恆關係。答案為D。第十二節 類比思維類比思維是從兩個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關係中受到啟發,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的一種創造性思維。哲學家康德就曾說過「: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在恩格斯看來,類比就是用一個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來解釋說明另一個研究領域的事物或事件的思維形式。由於類比思維具有從一個特殊領域的知識過渡到另一個特殊領域的知識的優越性,所以類比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居於重要的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聯想、啟發、假設、解釋和模擬等多種功能,對於創意主體的靈感和直覺思維的產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類比思維的類型第一、具體類比。具體類比是事物或事件之間具體特徵的類比,就是根據事物某一點相同或相似把原來極不相關的事物聯繫在一起而產生類比,即比喻。比喻作為文學中的常用方法在科學技術中的運用是具有了一些新的特點:它不僅是一種表達方式,而且帶來了新的體驗和理解,使得能從一種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舊事物;它還能帶來解題的新思路,因為比喻具有雙向作用,所以,可借用被借用事物、事件的特點去解決被比喻的問題。第二、情感類比,又稱移情。移情不是事物或事件之間的具體類比,而是藉助於人的情感作用,在人和事物、事件之間進行類比。移情也是雙向的,既有把事物人格化或擬人化的一面,即把人的特點歸於非人的物體或狀態;也有使物人化的一面,即將事物或事件的特點賦予人的情況。移情主要使人產生新的看問題角度,是從情感、體驗上改變習慣看法,突破常規,實現創新的思維過程。第三、抽象類比。抽象類比就是利用語詞和概念進行類比。語言是儲藏信息和隱喻的巨大倉庫,語言的相關潛力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得到擴展、豐富,甚至使衰老的隱喻(人們都已忘記)恢復活力。如流水賬、溝通網路、作業瓶頸、精神崩潰等,都包含著極為豐富的隱喻。第四、非現實類比。非現實類比是指借用幻想和童話中豐富的想像,與現實問題相聯繫,產生大膽的類比。這種類比也屬於隱喻類比,只是它更需要與想像相結合。在創意過程中,人們往往先利用具體的事物,從最相似的課題答案開始,這種嘗試不成功,才使得人迫不得已轉向越來越遠的情感、抽象的符號,最後進入超現實,進行非現實類比。類比思維的特點類比思維具有激活想像力、啟示性和提高猜想可靠度等特點。第一、激活想像力。類比推理通過聯想能充分激發創意主體的想像能力,並使之有明確方向。適當的類比能使創意主體產生合理的聯想,激發創意主體的想像力去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多少年來人們一直以為圓是完美的曲線,球是完美的形體。可是圓周運動明顯地不符合第谷和開普勒的觀測結果。開普勒就依靠實際的觀測資料,通過多次偏心圓軌道的探索,最後找到了橢圓形的運動軌道。開普勒的想像力的發揮是由與幾何圖形的類比而激發出來的。第二、啟示性。類比推理具有重大的啟示功能,它能為創意的探索提供較為具體的線索,尤其是當創意對象的有關材料還不足以進行系統歸納和演繹的時候,類比就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在創意過程中,往往一個問題的機制弄清楚了,就可以為類似的一大批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的啟示。第三、提高猜想可靠度。類比推理在形成和提出假說時常常起著重要的加強作用。因為在創意過程最終人們總是要提出可靠性較高的假說來解釋未知現象和難題,從而縮短探索的時間。依靠類比推理,利用已經確證了的規律性的知識,推廣到與之類似的領域或對象上去,則可以大大提高假說的可靠性程度。類比思維的意義類比思維是一種或然性極大的邏輯思維方式,它的創造性表現在發明創造活動中人們能夠通過類比已有事物開啟創造未知事物的發明思路,其中隱含有觸類旁通的涵義。它把己有的事和物與一些表面看來與之毫不相於的事和物聯繫起來,尋找創新的目標和解決的方法。以類為比,把自己所需處理的「點」,放入與此「點」相關係的「面」中對比,其思維的廣度決定於本人腦海中的相對此「點」的「面」的大小,有目的性,比較性,局限性。類比思維是一種比較完善的思維方式,通過它,人會相對全面的思考問題,棄拙集優,得到更為可行更為正確的結論。它的局限不在於思維方式本身,而在於用者的思想認識和對事物的認知。你最大的敵人永遠是你自己!類比是人類常用的思維方式,為什麼這些思維方式在計算機中就不靈了呢?在人腦思維活動中常藉助想像和聯想驗證類比的正確性,就是藉助以往的經驗,感知是否存在不合理因素,並能夠通過推理分析,從邏輯上驗證。舉例分析:「鳥因為有翅膀所以能在天上飛,因此我做一雙翅膀,我也能飛。」這是先人夢想的事,也是經無數次證實不可能的事。1、我們通過聯想就能夠判斷這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記得有個故事,有人做了個翅膀從懸崖上跳下來摔死了。2、我們通過想像,如果我做一個碩大的翅膀,我們如何能夠揮舞得動這個翅膀呢?同樣感覺是行不通的,但是這種感覺並不非常確定。3、通過科學論證,鳥的翅膀是天生結構,鳥的身體構造適合這種結構,不光是一雙翅膀的事,還有肌肉、骨骼、肌腱、心臟、羽毛的匹配問題。4、實驗驗證。實驗驗證是比較保險的辦法,只要我們通過實驗做出來,就能夠證明是可行的;但是實驗做不出來並不一定就不可行。假設和驗證。類比推理僅僅是提出思維假設,提出假設固然重要,但是未經驗證的假設,其價值是有限的。人們的思維過程是不斷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的過程,機械地提出假設只要比對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做到,這是外推的常用手法,可以套用公式實現。相似條件越多,類比提出假設的可信度越大,這是因為這些相似條件中有些已經構成了充分條件,或者說構成了因果關係的條件。但是僅僅根據外表的相似性是不可靠的。缺少驗證環節的假設,只能作為未經處理的思維原始材料,而不能作為結論去應用。如何優化類比假設?這其實涉及到歸納的過程,就是通過相似性歸納獲得充分條件,通過排除性歸納獲得必要條件。「凡是吃了飛機投下來的糖果的孩子都死了。」得出糖果有毒的結論,這是充分條件。「打了預防針的人都沒有患上麻疹。」證明患麻疹的必要條件是沒有打預防針。儘管歸納是比較有效的,但是仍然不能作為最終的確定依據,而只能作為一種判斷。需要經過理論原理論證才能作為判斷依據。「經化驗證實糖果中有炭疽菌,這種細菌只有在實驗室中培養才能獲得,從而證實了侵略軍飛機在糖果中投毒。」這是非常可信的論證。「經實驗證實這種疫苗能夠有效誘發人體產生麻疹抗體,有效率99.9%」這樣的實驗數據也能夠支持歸納出來的理論。(以上事例僅僅是舉例所用的假設。)什麼才是可信的?我認為任何東西都是一種置信度,沒有絕對的可信。我能夠確信現在不是在做夢嗎?不能非常確信。能夠證實一個科學理論或實驗數據絕對可靠嗎?從客觀上說,不能。能夠證明經驗就不會有假嗎?不能,否則魔術就騙不到人。能夠證實不完全歸納是可信的嗎?更不能,這本身就是建立在概率統計基礎上的。能夠證實直覺是可靠的嗎?十分不能,直覺是一種建立在本能基礎上的歸納機制,並且這種歸納的實施非常不穩定。計算機中的類比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人類直覺功能,就是能夠篩選出具有更大概率的可能性事件,但是並不能有效地證明必然如此。但是這畢竟是朝智能邁進了一步,如果能夠與形象思維的驗證活動結合使用,其效能就會大大提高。第十三節 U型思維巧用U型思維方式U型思維是曲折迂迴思維方法的一種。談到這種思維方式,我們要從一個心理學家做過的實驗談起:心理學家把雞和狗關在一道鐵絲網前,鐵絲網後放有食餌,看雞和狗究竟怎樣動作。實驗開始後出現了有趣的場面。首先是雞,它徑直地向食餌方向衝去,結果自然被鐵絲網攔住而到不了放食餌處,於是它在鐵絲網前「喔喔」叫著瞎轉。狗的情況如何呢?它先是一動也不動地環視了一會兒食餌、鐵絲網以及旁邊的牆壁,然後立刻急促地往回走,繞過右邊的牆,走到鐵絲網的另一側把食餌吃掉。這裡雖然講的是動物實驗的例子,但對人類的思維方式甚有啟發。事實上,我們在思考解決某一問題的答案時,也會做出同動物尋食餌極其相似的舉動來。有時像雞那樣,思維直接撲向目標;有時則像狗那樣,思維方向轉彎後達到目標。因此,從思維方向看,有直線思維和U型思維之分。在求解問題的過程中,如果能用直線思維求解是再好不過的了,因為直線求解的思路最短。但是許多問題的求解靠直線思維是難以如願的,這時採用U型思維去觀察思考或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U型思維常常是創新者用來解決難題的一種思考手段。全自動洗碗機是一種先進的廚房家用電器,是發明家適應現代化生活的創新傑作。然而,當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率先將自動洗碗機擺在電器商場的貨架上後,遭受冷遇的局面出人意料。公司的經營策劃者們將希望寄托在廣告宣傳上。按照過去的經驗,只要讓廣告媒體實施心理上的「輪番轟炸」,消費者總會認識到自動洗碗機的價值的。於是,他們在各種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上反覆宣傳「洗碗機比手洗更衛生,因為它可以用高溫水殺死細菌」。他們還別出心裁地用電視畫面放大細菌的醜惡形象,使人對此產生恐懼。他們想,細菌無處不在,人們對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的恐懼感,必然驅使他們求助洗碗機的幫助。在電視廣告里,他們示範表演了清洗因烘烤食品而被弄得一塌糊塗的盤子的過程,以形象地宣傳洗碗機的威力。結果又是如何呢?一切「高招」都用過了,人們對洗碗機還是敬而遠之。從商業渠道傳來的信息極為不妙,新開發的洗碗機眼看就要夭折在它的投放期內。消費者究竟是怎樣想的呢?持傳統觀念的人認為:男人和十來歲的孩子都能洗碗,自動洗碗機在家中幾乎沒有什麼用,即使用它也不見得比手工洗得好,機器洗碗先要做許多準備工作,增添了不少麻煩,還不如手工洗來得快。婦女們則認為,自動洗碗機這種華而不實的「玩意兒」將損害「能幹的家庭主婦」的形象。一部分人則不相信自動洗碗機真的能把所有的碗洗乾淨,認為機器太複雜,維護修理肯定困難。還有一些人雖然欣賞洗碗機,但認為它的價格讓人不願解囊。顧客是「上帝」,他們不購買你的新產品,你總不能強迫他們購買吧。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公司只好請教市場營銷設計專家,看他們有何金點子。智囊們經過一番分析推敲,終於悟出一個新辦法:建議將銷售對象轉向住宅建築商。建築商並不是洗碗機的最終消費者,他們樂意購買嗎?當人們對洗碗機評頭品足時,建築商則不屑一顧,他們對任何東西都拿經濟利益這把尺子來衡量。當通用電器公司的公關人員對建築商一陣「如此這般」之後,建築商同意了做一次市場試驗。他們在同一地區,對居住環境、建造標準相同的一些住宅,一部分安裝有自動洗碗機,一部分不裝。結果,安裝有洗碗機的房子很快就賣出或租出去了,其出售速度比不裝洗碗機的房子平均要快兩個月,這一結果令通用電器公司感到鼓舞。當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希望安裝自動洗碗機時,通用電器公司生產的自動洗碗機便曲徑通幽,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讀罷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兩條思路:其一,將洗碗機直接向家庭顧客推銷,效果不佳;其二,將洗碗機安裝在住宅里,藉助房產銷售賣給了家庭用戶,結果如願以償。前者是直線思維,後者就是U型思維。運用U型思維的基本特點就是避直就曲,讓思路拐個大彎。在實際操作時,思路又怎樣拐好這個彎呢?藉助「第三者」的介入進行過渡思考便是常用的拐彎技巧。電冰箱中的冷凍機中充滿著氟利昂和潤滑油,如果密封不良,氟利昂和潤滑油都會外漏。傳統的查漏辦法是直接觀察,費時費力且不可靠。能否發明一種新方法實現自動檢測呢?有人想到了一種避直就曲的辦法:將摻有熒光粉的潤滑油注入冷凍機里,然後在暗室里用紫外光照射冷凍機,根據有無熒光出現來判斷是否出現滲漏和滲漏發生在何處。在這種方法中,熒光粉和紫外光就屬於「第三者」。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退一步海闊天空」。表面上看,說的是要退,但其本意卻是以退為進。這種思想的思維基礎是U型思維,其實質是:迂迴而進。玩魔方的人都知道,要想把某一顏色的魔塊放到想定的位置,無論如何不能徑直去放,如果徑直去放,肯定會欲速則不達;而必須先把該魔塊放到另一個適當的位置上,爾後再徐圖而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足夠的退卻,就不會有大踏步的前進,這實質也是欲進而退的規律在起著作用。軍事史上這方面事例實在不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調集4個德國師、1個義大利師的聯合特種部隊以及南斯拉夫傀儡軍隊,欲集中圍剿鐵托領導的主要解放區,企圖一舉消滅這支民族解放力量。為粉碎納粹的陰謀,鐵托率領由4個師組成的突擊隊並掩護4000名傷員,欲向東南方向突圍,轉移到門的哥羅地區。而要取得這次規模巨大、事關全局的戰略轉移成功,最關鍵的是必須安全渡過涅列特瓦河。很快,鐵托的突擊部隊被德軍堵在了河的左岸。為儘快過河,突擊部隊幾次向橋頭髮起衝擊,都被德軍密集的火力擊退,形勢十分危急。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鐵托一反常規地果斷命令:「炸橋!」「轟!」只聽一聲巨響,大橋塌了一段。炸橋後,鐵託命令部隊迅速撤退。德軍對此行動迷惑不解,以為鐵托的部隊並不是要過河,而是為了阻止德軍過河進攻,所以才有炸橋的舉動。於是,德軍大呼上當,連忙轉而追擊。看到德軍真的上當後,鐵托的部隊兜了一個大圈子,神速地折回橋頭。這時,河對岸已無一兵一卒把守。突擊隊迅速挖好工事,建立橋頭陣地,做好阻擊準備。同時,以最快速度藉助原來的舊橋墩,連夜在斷橋處搭起一座簡便弔橋,將坦克、大炮等重武器全部推到河裡,作戰人員只攜帶輕武器,扶著輕傷員,抬著重傷員,閃電般地渡過了涅列特瓦河。結果,德軍拚命追擊,以為合圍成功,朝著山谷持續炮擊,並動用轟炸機瘋狂轟炸,鬧騰了好幾天,才發現大山空空如也。突擊部隊全部過河後,隨著整個大橋被炸毀,宣告了德軍計劃的徹底破產。這裡的所謂U型思維,採用得是心理學上因勢利導的科學方法:即欲取之,先予之,讓思維和行動來個180度的大轉彎。實踐證明,從道德觀念的習得到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過程,是需要在反覆體驗中逐步實現知、情、信、意、行的過程,如果只是把道德的概念直接告訴受教育者,而不再對其進行跟蹤干預,德育的效果很難保證。而U型思維作為創造性思維中的重要思維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強調避直就曲,注重拋棄工具理性,強調欲速則不達。如果能將U型思維融入德育,將有助於摒棄功利化的德育目的、突出對德育過程的細膩設計和對德育實效為本的進一步倡導。何謂U型思維?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退一步海闊天空」,這裡表面上說的是要退,但其本意卻是以退為進,這句古話的思維基礎其實就是U型思維。U型思維是創造性思維中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其基本特點就是避直就曲、迂迴而進、思維拐彎。在實際操作時,如何能夠實現思維的U型?思路又怎樣拐好這個彎呢?首先,就需要按照欲速則不達的理念,強調細膩的過程設計。例如,在我們玩魔方時,我們的目的是同色排列在一起,但要想把某一顏色的魔塊放到想定的位置,無論如何都不能徑直去放,如果徑直去放,肯定會欲速則不達;而必須先把該魔塊放到另一個適當的位置上,爾後再徐圖而進,這其中就包括以退為進。其次,藉助「第三者」的中介,也是一個常用的拐彎技巧。例如,在「曹沖稱象」故事中,當大家面對龐大的大象一籌莫展的時候,曹沖想到了看似與問題無關的中介——水、船和石頭,結果這些事物的引入讓問題迎刃而解。很多時候,問題的困難常在於已知與未知、條件與目標之間沒有明顯的通道,卻隔著道道障礙。面對障礙,怯懦者望而止步,魯莽者直闖障礙而頭破血流,聰明人思考避直就曲,繞道而行之後達到目標。U性思維提倡的這種看似不講節省時間、不抄近路的思維方式,實則是大智若愚的創舉。第十四節 換位思維換位思考,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衝處理人際關係的思考方式。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按照成功學的原理,不同的思維決定不同的出路,講的就是一個人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善於變換角度看問題,這樣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換位思考,即易位思考,就是把自己放到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來考慮問題,替對方、替他人著想。它也是一種反思方法,它是運用唯物辯證法的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是中央關於「以人為本」治國安民戰略的具體運用。這樣做,有利於互相了解,互相溝通,從而加深對對方的理解,達到人際關係和諧狀態,實現互相促進、同求事業的發展。近日看《殺死一隻知更鳥》,故事中的芬奇先生對女兒說:「你要是不鑽進一個人的皮膚里,而且走上一走……從他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你就無法真正了解這個人。」確實,如果我們總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那麼世界上大部分問題可以避免。若是婆婆替媳婦著想,媳婦替婆婆著想,父母替子女著想,子女替父母著想,丈夫替妻子著想,妻子替丈夫著想……這個世界上哪裡還有這麼多矛盾呢?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未免是雞同鴨講、溝而不通。替別人著想的姿態眼下在中文語彙中多稱之為「同理心」,亦即換位思維,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的能力。該詞來源於英文的empathy,英文的empathy又來源於德國哲學家魯道夫·赫爾曼·陸宰提出的Einfuhlung,本指在藝術欣賞中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觀賞對象上面的能力。在英文中,這種同理心首先是一種能力。而在中文的討論中,往往是將其和一個人的態度混為一談,因為「同理心」好像是有心還是無心的問題。比如我們總說「你怎麼不替對方想想?」這裡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一個人有沒有這個能耐想像到對方的處境呢?生活中好多人你跟他們說你的立場,他們怎麼也無法理解。當然首先這裡面也有他們「願意不願意」去了解的問題,但我發覺更多的時候是他們力不從心,根本就缺乏想像他人處境的能力。別以為只有藝術家需要想像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一樣需要想像力。不是所有人都能「鑽進他人的皮膚」,所以我一向鼓勵大家看小說,因為文學能夠錘鍊我們跳出自我處境的能力,它能將我們和他人的生活關聯起來,或是在一個想像的世界裡試著用他人的目光去看世界。從前有一次開會,兩個部門因為工作程序問題發生了一些小矛盾,我們領導就批評一個同事,說她其實「沒有"換位思維』的能力」。繼而指出,因為她只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陷入了思維的死角。他用了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說法,叫「隧道式視角」。當然,我們中國人說的一句話叫「屁股指揮腦袋」,一個人的處境往往是限制一個人思維能力的。當你讓一個人困在地下室的時候,怎麼可以要求他去窮盡千里目,去看那高高在上者所說的「全局」呢?反過來看,一個高高在上的人又怎能去了解底層的苦衷呢?這就可能需要處在高層的人挪動一下指揮他腦袋的屁股了,如果他不能鑽進他人的皮膚,甚至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上一走的話。第十五節 質疑思維質疑思維是指創新主體在原有食物的條件下,通過「為什麼」(可否或假設)的提問綜合應用多種思維改變原有條件而產生的新事物,(新觀念,新方法)的思維。也就是說質疑思維方法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礎上進行的「假設性」提問,所以這種方法又叫做設問法。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因此,質疑中蘊含著創新的萌芽,是創新的起點。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從質疑開始。在語文教學中,質疑可以改變學生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識的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為了提高學生質疑的質量,教師應該適時教學生質疑的方法,要鼓勵學生提出富有創意的問題。質疑思維,就是指對每一種事物都提出疑問,這是許多新事物、新觀念產生的開端,也是創造思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云:「學貴多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為了要創造,就必須對前人的想法和做法加以懷疑,這樣才能發現前人的不足之處,才能提出自己新的想法和做法。當我們能夠提出自己的疑問,提出自己的懷疑,就說明我們對這件事情有了獨立思考。有位科學家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首先要懷疑,才能夠提出問題,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才能夠解決問題,才能夠發現新的觀念。自麥當勞創建以來,幾乎集中了全部精力於如何擴張、如何發展壯大上,從董事長到普通員工,無不在為麥當勞實現全國連鎖以至全球連鎖而奮鬥。為此,他們設計了快速服務系統,以保證漢堡包、奶昔、飲料等幾種品種的供應,並規定了統一的作業程序,嚴格控制產品標準。雖然這種快速優質的服務在市場繁榮時期迅速獲得了顧客,並深刻影響了美國人的飲食文化,但到了蕭條時期這種服務方式暴露了巨大的弊端,那就是麥當勞僅重視自身的發展,而忽略了顧客的需求,處處以大公司自居。在更多的快餐店不斷切入、爭分市場「蛋糕」的情況下,麥當勞的日子日趨艱難。這時,邁克爾 昆蘭接任麥當勞的董事長一職,他意識到麥當勞的問題所在,對麥當勞以前的做法提出疑問,說:「公司上下所有的傲慢自大都必須丟棄。我們所堅持的美國價值觀已經和現實不符,如此才使顧客棄我們而去。」他認為要用卓越的服務,給顧客一個美好的麥當勞消費體驗,就必須改變一下傳統的經營觀念,不要認為在講究服務效率的前提下,顧客就只能接受純麥當勞式的食品。麥當勞1991年3月的內部刊物《管理通訊》封面是邁克爾 昆蘭的照片,他一手拿麥香魚,另一隻手拿著生菜,這張照片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但它在整個系統中傳達了一個強有力的信息:如果顧客要吃加生菜的麥香魚,我們就該照做。「我們經歷最大的一個改變是,我們願意用顧客的眼光來挑戰我們做的每件事,這樣我們可以免受傳統的束縛,改用策略性的思考。」於是,邁克爾 昆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灌輸顧客關懷文化,實施提升服務計劃,終於引導麥當勞走出了低谷,重新穩定了其全球快餐業霸主的地位。該如何避免習以為常、不加思索的毛病?該如何養成遇事多思考、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的習慣?這就需要「質疑」,創造思維的關鍵即在於此。請做個練習:列出一張單子看看自己的日常習慣,對其中的每種習慣提出質疑。1、什麼是質疑思維?是指創新主體在原有事物的條件下,通過「為什麼」(可否或假設)的提問,綜合應用多種思維改變原有條件而產生的新事物(新觀念、新方案)的思維。2、質疑思維的特徵:最核心的特徵就是它的疑問性、充分體現問「為什麼」,表現最明顯、最活躍的是它的探索性,不達目的不罷休,最寶貴的是它的求實性。如:天下烏鴉一般黑:為什麼一般黑?沒有別的顏色嗎?通過觀察查證,確實有白色的烏鴉。170例「打碎出來的科學方法」。3、質疑思維的形式:起疑思維、提問思維、追問思維、目標導向思維1)起疑思維:是指把以「為什麼」為關鍵詞置換為疑問句作起始點,探究事物的起因和本質屬性的思維過程。例:日本一博士,一次妻子做了一碗海帶湯,他覺得異常美味,問妻子是否放了其他調料,答沒有。於是他開始分析化驗海帶的成分,提煉出谷氨酸,開辦了味精廠。2)提問思維:又稱設問思維,就是在思考、發現和處理問題時,通過對現在、過去的事情提出疑問來尋求準確答案、觀念、理論的一種思維方式。例如周婷婷。是什麼讓先天耳聾的女孩產生了奇蹟?1743)追問思維:就是由第一個&4.質疑思維表現最明顯、最活躍的特徵就是它的探索性。探索性充分體現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窮追不捨,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探索精神,直到無疑可質,得到正確答案為止。愛迪生是如何發現痛風症新療法的。5.質疑思維最可寶貴的特徵是它的求實性。質疑思維的目的完全在於它的求實性,亦包括它的求真性、完整性、價值性和規律性。(3) 質疑思維的作用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當你提出一個笨問題時,通常可以得到一個聰明的答案---亞里士多德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於解決了問題的大半——海森堡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自己會不會提出問題——李政道①在培養人的獨立思考、破除消極思維定勢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②在形成積極進取精神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③在化繁為簡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④在推動發明創造和科學發展上起著重要作用1. 質疑使人成功。富於質疑的人總是成功者,而2. 成功者總是拒絕人們畫出的分界線,3. 向傳統的一切4. 提出挑戰。馬克思最喜歡的座右銘 「懷疑一切」「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牛頓「蒸氣為什麼能頂起壺蓋?」---瓦特2.富於質疑的人極富自信心,並通過自己的智力思維時常讓自信心得到升華,而自信卻是成功的奠基石。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堅定地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第十六節 移植思維概念:聯想——將此物用到彼物上移植成功全靠聯想搭橋。最初人們怎麼會想到把一物移植到另一物之上去的呢?人們的任何行為都是受到其觀念支配的,因此指導人們進行移植實踐的是思維方法。一般來說,移植是由聯想來牽線搭橋的,沒有聯想就沒有移植。移植有兩種:一是先見到可「移」之物,觸景生情,引起聯想。例如,盲文的發明就是屬於這一類。[「點子」盲文]在許多年之前,法國海軍巴比爾艦長帶著通信兵來到一所盲童學校,向孩子們表演夜間通訊。由於漆黑的夜晚,眼睛是用不上的。於是,軍事命令被傳令兵譯成電碼,在一張硬紙上,用「戳點子」的辦法,把電碼記下來。而接受命令的一方的士兵,用「摸點子」的辦法,再譯出軍事命令的內容。這一表演引起盲童布萊葉的極大的興趣。對於他來說,「戳點子」和「摸點子」就是「可移」之物。於是,他反覆研究,終於發明了「點子」盲文,並一直沿用到今天。另~種是根據移植的需要,去尋找「可移」之物,通過聯想而導致移植髮明的成果。壓縮空氣制動器的發明就是一例。[壓縮空氣制動器]火車發明後,由於制動器的力量太小,在緊急的情況之下,常由於剎不住車而發生重大的交通事故。有一個叫做喬治的美國青年,他目睹了車禍的發生,於是就萌發了要發明一種力量更大的制動器,這就是移植的需要。一天,喬治從當地的報紙上看到用壓縮空氣的巨大壓力開鑿隧道的報道,於是他想:壓縮空氣可以劈石鑽洞,為什麼不可以用它來製造火車制動器呢?就這樣,喬治找到了「可移」之物。反覆試驗之後,22歲的喬治終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壓台壓縮空氣制動器。移植法的應用不是隨意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客觀基礎,即各研究對象之間的統一性和相通性;移植也不是簡單的相加或拼湊,移植本身就是一個創造過程。移植的途徑運用的形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不外乎有以下幾種。①觀念(或概念)的移植。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的概括物,它可以保留在人的大腦里,也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傳遞給他人。那麼,觀念可以移植嗎?所謂除掉破舊的傳統觀念,就是移入新的觀念代替舊的觀念。例如,關於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問題,過去是把它們對立起來,作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分水嶺。其實,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兩種不同的經濟理論,它們同其他的科學技術一樣,可以為不同制度的國家所利用。由於打破了這個傳統觀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移植了市場經濟觀念,因而使得我國的經濟出現了持續增長的大好局面。②原理的移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實行了基因治療的研究,1989年美國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批准開始進行臨床試驗階段。實際上,基因治療法是由遺傳學和基因工程原理向醫療治病移植的結果。基因是生物遺傳的基本單位,人體的某種基因的缺損,往往表現為某種疾病。基因治療是將外源基因移植到患者的體內,以達到治療的目的。但是,基因治療技術極為苛刻,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才能在臨床上應用:首先,針對各種疾病,必須具有能夠達到治療目的的基因;其次,必須具有能夠將基因成功地導入到人體的載體系統,這種系統是高效的,而且是定嚮導入人體某些細胞;第三,基因導人人體以後,必須能控制它的表達。因此,基因治療是生物技術之集大成,是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知識和技術的移植。移植並非隨意。移植思維方法的應用關鍵在於「移植」,必須認識移植思維方法的特點和規律。一般來說,移植思維方法的糊點有三個:相容性這一點在動物的器官移植上,表現的尤為明顯。近些年來,可以把—些人的眼睛、心臟、腎臟等器官,成功地移植到另外一些人身上。但是,這些移植必須有一個前提,即移植和被移植體之間必須有相容性,不產生「排異」現象。相通性即事物之間彼此連貫溝通,能夠通過某種中介把它們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優化性移植是為了追求優化和高效,這是它明顯的特點。移植思維方法是科學研究中最簡便,最有效的,也是應用最廣最多的方法。無論是科學研究工作者或實際工作者,只要掌握了移植思維方法的要點,留心世事,就能夠巧妙地運用移植思維方法,做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生於紐西蘭後定居英國的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太陽系是由處於核心的太陽和環繞它運行的一系列行星構成的這一事實,運用移植方式提出原子是由電子環繞帶正電荷的原子核組成的原子結構的模型假說。物理學界稱之為原子的盧瑟福模型。可見,移植型就是把一個對象在原理、機理、內容、構件、方法和程序等方面的相似點運用到另一個研究對象中,使之產生突破,進而形成創新成果的思維方式類型。移植絕非隨手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就可以當作自己的創造、發明,這就有一個移植在什麼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的問題。這個條件就是:必須把求解的問題變為堅定不移的研究目標。把求解問題變成研究目標,心理學上稱之為形成「優勢灶」。尋求相似和設法提高結論可靠性是移植型的兩條思維原則。尋求相似:尋求相似的對象是移植的必要條件。要順利地進行移植,首先要求找出一個與求解問題相似的事物或事情,這是整個移植過程的基礎。要是找不出相似的事物、事情,也就無所謂移植了。提高結論可靠性:運用移植型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進而達到創新。因此,這是一條體現移植型目的性的原則。首先,要儘可能多地尋求二者的相似之點,因為相似之點越多,越能說明被移植的與求解的問題是遵循同一原理、機理的,或者說是屬於、接近於同一類事物、事情的。其次,分析二者相似點的性質。如果被移植對象的相似點與求解問題的相似點屬於本質屬性的時候,那麼,結論的可靠性就越高。最後,著重把握二者的差異性。移植型可以分為以下3種模式:●肯定性移植模式:根據兩個對象已有一系列相似點,並且已知移植對象還有另一相似點,由此,推斷求解問題也有該相似點的思維模式。盧瑟福原子模型的發現就是運用了這種模式。●否定性移植模式:根據兩個對象都沒有一系列相似點,並且已知移植對象還沒有另一相似點,由此推斷求解問題也沒有該相似點的思維模式。●雙性移植模式:通過分析移植對象中相似點之間的本質聯繫,然後對比求解問題中有(或沒有)的相似點,從中推斷求解問題也有(或沒有)體現必然聯繫的該相似點的思維模式。第十七節 組合思維1、概念組合思維又稱「聯接思維」或「合向思維」,是指把多項貌似不相關的事物通過想像加以連接,從而使之變成彼此不可分割的新的整體的一種思考方式。從某一事物出發,以此為發散點,儘可能多地與另一(或一些)事物聯結成具有新價值(或附加價值)的新事物的思維方式。愛因斯坦說過:「組合作用似乎是創造性思維的本質特徵」。在科學界、商業和其他行業都有大量的組合創造的實例。當然組合不是隨心所欲的拼湊,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規律的有機的最佳組合。中國思維魔王許國泰所創造的信息交合法就是進行組合思維的很好的工具。2、組合思維的特徵(1)創新性許多科學家認為知識體系的不斷重新組合是人類知識不斷豐富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從這一角度看,近現代的科學的三次大創造是由三次大組合所帶來的。第一次大組合是牛頓組合了開普勒天體運行三定律和伽利略的物體垂直運動與水平運動規律,從而創造了經典力學,引起了以蒸汽機為標誌的技術革命。第二次大組合是麥克斯韋組合了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理論和拉格朗日、哈密頓的數學方法,創造了更加完備的電磁理論,因此引發了以發電機、電動機為標誌的技術革命;第三次大組合是狄拉克組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薛定鄂方程,創造了相對量子力學,引起了以原子能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為標誌的新技術革命。(2)廣泛性(3)時代性和繼承性例:電視+電話=可視電話;多媒體=數據+文字+圖象+聲音;集成電路=電子管+電阻+電容;台秤+電子計算機=電子秤;飛機+飛機庫+軍艦=航空母艦;手槍+消音器=無聲手槍;自行車+電機+蓄電池=電動自行車。3、組合思維的形式(1)同類組合同類組合是若干相同事物的組合。參與組合的對象在組合前後基本原理和結構一般沒有根本的變化。往往具有組合的對稱性或一致性的趨向。例:如雙向拉鎖、三合米、雞尾酒、雙排訂書機、多缸發動機、雙頭液化氣灶、雙層文具盒、三面電風扇、雙頭銹花針、3000個易拉罐組合在一起的汽車、1000隻空玻璃瓶組合在一起的艾菲爾鐵塔等等。(2)異類組合異類組合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領域的技術思想的組合、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功能物質產品的組合。組合對象(技術思想或產品)來自不同的方面,一般無主次關係。參與組合的對象從意義、原子、構造、成分、功能等任一方面和多方面互相滲透,整體變化顯著。異類組合是異類求同的創新,創新性很強。【例】我國雲南哀牢山彝族將火藥、鉛塊、鐵礦石碴、鐵鍋碎片等物放入一個掏盡籽的干葫蘆里,在葫蘆頸部塞入火草作為引火物,把葫蘆裝進網兜。這就是一個異類組合創造——「葫蘆飛雷」,「葫蘆飛雷」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彈。被組合的東西(火藥、鉛塊、鐵礦石碴、鐵鍋碎片等物)是舊的,組合的結果(「葫蘆飛雷」)是新的。把舊變新、由舊出新這就是創造。(3)重組組合重組組合就是在事物的不同層次分解原來的組合,然後再按照新的目標重新安排的思維方式。重組作為手段,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和發揮現有技術的潛力。如飛機的螺旋漿裝在尾部就是噴氣式飛機,裝在頂部為直升飛機。企業的「資產重組」等說明重組可以引發質變。【例】積木、變形金剛、七巧板等玩具,都有利於兒童建立重組意識,培養重組能力。重組練習:中國的漢字重組。請給下面每個字各配一個字,再將兩字拆一拆,拼一拼,變成一個常用語。【例】注+(吾)=(主)(語);勛+()=()()汗+()=()()夯+()=()()汕+()=()()桿+()=()()杳+()=()()柱+()=()()洽+()=()()(4)共享與補代組合共享組合是指把某一事物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組合到一起,達到共享之目的。【例】吹風機、捲髮器、梳子共用同一帶插銷的手柄。補代組合是通過對某一事物的要素進行摒棄、補充和替代,形成一種在性能上更為先進、新穎、實用的新事物。撥號式電話改為鍵盤式、銀行卡代替存摺。(5)概念組合概念組合就是以詞類或命題進行的組合。【例】綠色食品、陽光拆遷、陽光錄取、音樂餐廳、裴多菲俱樂部等。(6)綜合綜合是指為了完成重大課題,在已有的學科、原理、知識、方法、技術不能解決時,創造出新的學科、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術,並對其進行重新組織和安排的思維過程。肯尼迪召集美國各有關部門頭腦們商量對策,宣布:「美國最終將第一個登上月球。」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題為「國家緊急需要」的特別咨文中,提出在10年內將美國人送上月球。他說:「我相信國會會同意,必須在本10年末,將美國人送上月球,並保證其安全返回」,「整個國家的威望在此一舉」。於是,美國宇局制訂了著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是古代希臘神話傳說中的一個掌管詩歌和音樂的太陽神,傳說他是月神的同胞姐弟,曾用金箭殺死巨蟒,替母親報仇雪恨。美國政府選用這位能報仇雪恨的太陽神來命名登月計劃,其心情可想而知。在美國宇航局組織下,動員了2萬多家廠商,120多個高等院校和科研所,400多萬人參加,開發項目1300多個,共耗資250億美元,歷時9年,整個系統共使用300多萬個零部件。4、組合思維的方法(1)主體附加法主體附加法是指以某一特定的對象為主體,通過置換或插入其它技術或增加新的附件而使發明或創新誕生的方法。【例如】電扇加定時器、電冰箱加溫度顯示器、彩色電視機上附加一遙控器、帶橡皮頭的鉛筆、含微量元素的食品等、紅綠燈加白杠獲專利。江蘇省常熟中學的龐穎超發明了一種能夠讓色盲識別的紅綠燈,在現行的純紅綠顏色的燈中加入一些白色的有規則形狀的圖形。如紅色圓形中間加入一條橫著的白杠,綠色圓形中間加入一條豎著的白杠,以此來讓色盲進行識別。「我們現在的交通燈都是紅綠色,而那些有色盲的人不能分辯出這兩種顏色,這就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為了證明這種不便性有多大,龐穎超列舉了一個數據:世界人口色盲佔到了5.6%。「有一次,我看到交警抓了一個闖紅燈的人,結果發現他是色盲,分辨不出紅綠燈,於是我就有了做這個紅綠燈的想法。」(2)二元坐標法二元坐標法就是借用平面直角坐標系在兩條數軸上標點(元素),按序輪番地進行兩兩組合,然後選出有意義的組合物的創新方法。(3)焦點法焦點法是以一預定事物為中心、為焦點,依次與羅列的各元素一一構成聯想點,尋求新產品、新技術、新思想的推廣應用和對某一問題的解決途徑。【例】玻璃纖維和塑料結合,可以製成耐高溫、高強度的玻璃鋼。(4)形態分析法形態分析法就是通過對研究對象相關形態要素的分列和重新組合,全面尋求各種解決問題方案的方法。形態分析法的步驟:1)確定創新對象:準確表述所要解決的課題,包括該課題所要達到的目的及屬於何類原理、技術系統等。2)基本因素分析:即確定創新對象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因素),編製形態特徵表。3)形態分析:要揭示每一形態特徵的可能變數(技術手段),應充分發揮橫向思維能力,儘可能列出無論是本專業領域的還是其他專業領域的所有具有這種功能特徵的各種技術手段(方法)。在形式上,為便於分析和進行下一步的組合,往往採取列矩陣表的形式,一般表格為二維的,每個因素的每個具體形態用符號Pij表示,其中i代表因素,j代表具體形態。對較複雜的課題,也可用多維空間模式的形態矩陣。4)形態組合:根據對發明對象的總體功能要求,分別把各因素的各形態一一加以排列組合,以獲得所有可能的組合設想。5)評價選擇最合理的具體方案:選出少數較好的設想後,通過進一步具體化,最後選出最佳方案。5、組合思維的啟示組合是一種創新。它的思維方式是將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物進行組合,是「整體具有單個事物所不具備的新質」,增加了新的功能。原來只是一次性的水杯,現在變成茶水杯加時刻表了。原來只供喝水用,現在可以邊喝茶水邊看沿線站名和到站時刻,自己下車的時間就在水杯上,不用擔心坐過站了。而且這種水杯具有新異的情趣,使用起來方便實惠,滿足旅客理性需求的「利益點」,帶來情感需求的「興奮點」,大大增強了為消費者服務的能量。組合,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一種創新。組合是思維的積極發散,不是偶然的巧合。它對對象在空間上進行拓廣思考,多方位、多角度探索組合的可能性。如水杯的用途除旅行中方便喝水之外,還能提供點什麼其他服務呢?它對對象在時間上作延伸思考,「三維」掃描,既看到它的過去(質量可以,杯上印有雜七雜八的畫);又看到它的現在(組合後可到千百次列車上去賣,市場寬廣);還預測它未來的銷售趨勢。可見,組合不是偶然巧合,它是以某一對象為中心,思維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散發中探求新思路、新點子的創造性活動。 組合從突破思維定勢開始。慣常的看法是水杯就是供喝茶水的,列車時刻表就是記載列車到發時刻的,兩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沒想過它們還有什麼聯繫。只有破除這種思維定勢,才能察人之未察,組合出前所未有的「時刻表茶水杯」。最後,組合要求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靈通的市場信息;要善於積累,勤于思索,思維觸角向四處延伸,引發「共振」。可以說:組合的道路四通八達,組合的方法層出不窮。第十章 系統思維1、概念首先應該明白什麼是系統?生物學中有生態系統,是指一個能夠自我完善,達到動態平台的生物連,如:一個池塘。 系統一般是可以封閉運作的,可以自我完善,並且能夠動態平衡的物品集合系統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對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論事。是把想要達到的結果、實現該結果的過程、過程優化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進行研究。系統是一個概念,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一種認識論,即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相結合的有機整體,系統的整體不等於其局部的簡單相加。這一概念揭示了客觀世界的某種本質屬性,有無限豐富的內涵和處延,其內容就是系統論或系統學。系統論作為一種普遍的方法論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掌握的最高級思維模式。系統思維是指以系統論為思維基本模式的思維形態,它不同於創造思維或形象思維等本能思維形態。系統思維能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給我們帶來整體觀。2、淵源中國儒家13經之首的易經是最古老的系統思維方法,建立最早的模型與演繹方法,周易成為中醫學的整體觀與器官機能整合的理論基礎,在古代希臘則有非加和性整體概念,但西醫以分解和還原論方法佔主導地位,現代西方心身醫學的「社會-心理-生物」綜合醫學模式興起,開啟了中西醫學又-輪對話,並導致了系統醫學與系統生物科學在世紀之交的發展。按照歷史時期來劃分,可以把系統思維方式的演變區分為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古代整體系統思維方式——近代機械系統思維方式——辯證系統思維方式——現代複雜系統思維方式。3、特點:系統思維方式的客觀依據,就是系統乃是物質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屬性,思維的系統性與客體的系統性是一致的。現代思維方式特別是系統思維方式,主要以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動態性、綜合性等特點見長。(1)整體性系統思維方式的整體性是由客觀事物的整體性所決定,整體性是系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它存在於系統思維運動的始終,也體現在系統思維的成果之中。整體性是建立在整體與部分之辯證關係基礎上的。整體與部分密不可分。整體的屬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聯繫所造成的。而整體也正是依據這種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方式實行對部分的支配。堅持系統思維方式的整體性,首先必須把研究對象作為系統來認識,即始終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這裡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思維中必須明確任何一個研究對象都是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系統;二是在思維過程中必須把每一個具體的系統放在更大的系統之內來考察。【例如】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就要把城市交通問題作為一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系統來考察,不僅要考察系統內部車輛、客流量、道路等參數(要素),還要考察車輛的運行情況。同時,還要把交通問題這個系統納入城市市政建設的大系統中去考察。只有從市政建設的整體角度去考察解決城市交通這個子系統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的有效的方法。堅持系統思維方式的整體性,還必須把整體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說,思維的邏輯進程是這樣的:在對整體情況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提出整體目標,然後提出滿足和實現整體目標的條件,再提出能夠創造這些條件的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最後選擇最優方案實現之。在這個過程中,提出整體目標,是從整體出發進行綜合的產物;提出條件,是在整體目標統攝下,分析系統各要素及其相互關係而形成的;方案的提出和優選,是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重新進行系統綜合的結果。由此可見,系統思維方式把整體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通過對系統要素的分析這個中間環節,再回到系統綜合的出發點。(2)結構性系統思維方式的結構性,就是把系統科學的結構理論作為思維方式的指導,強調從系統的結構去認識系統的整體功能,並從中尋找系統最優結構,進而獲得最佳系統功能。系統結構是與系統功能緊密相連的,結構是系統功能的內部表徵,功能是系統結構的外部表現。系統中結構和功能的關係主要表現為: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在一定要素的前提下,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有什麼樣的功能。問題是在於,與人相聯繫的系統其結構才決定其功能,表現為優化結構和非優化結構同功能的關係。優化結構就能產生最佳功能,非優化結構不能產生最佳功能,這是結構決定功能的一個具有方法論意義的觀點。系統思維方式的結構性,對認識方法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樹立系統結構的觀點,在具體實踐活動中,緊緊抓住系統結構這一中間環節,去認識和把握具體實踐活動中各種系統的要素和功能的關係,在要素不變的情況下,努力創造優化結構,實現系統最佳功能。比如,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在現有條件下進行的經濟體制結構的改革,通過經濟體制結構的優化來提高整體的經濟能力。系統的要素和結構對功能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功能的基礎,而結構是從要素到功能的必經的中間環節,在相同的要素情況下,結構如何對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僅如此,通過要素和結構關係所表現出的容差效應可以看出,系統要素在數量上不齊全和在質量上有缺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系統結構的優化得到彌補,而不影響系統的功能。前蘇聯製造的米格25型飛機,按構成它的部件來說並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但由於結構優化,其功能在當時是世界第一流的。系統思維方式的結構性,在考察要素和結構同功能的關係時,必須在頭腦中把思維指向的重點放在結構上;在追求優化結構時,必須全力找出對整個系統起控制作用的中心要素,作為結構的支撐點,形成結構中心網路,在此基礎上,再考察中心要素與其他要素的聯繫,形成系統的優化結構。(3)立體性系統思維方式是一種開放型的立體思維。它以縱橫交錯的現代科學知識為思維參照系,使思維對象處於縱橫交錯的交叉點上。在思維的具體過程中,系統思維方式把思維客體作為系統整體來思考,既注意進行縱向比較,又注意進行橫向比較;既注意了解思維對象與其他客體的橫向聯繫,又能認識思維對象的縱向發展,從而全面準確地把握思維對象的規定性。客觀事實都是縱向和橫向的統一。任何一個認識客體,既是由若干個子系統構成的系統,又是另一個更大系統中的子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它的發展是縱向的;作為一個子系統,它與其他子系統之間的聯繫是橫向的。這樣一個具體系統的本質,不僅取決於該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結構形式,而且取決於與其他系統之間的聯繫形式。所以,立體思維,就是指主體在認識客體時要注意縱向層次和橫向要素的有機耦合,時間和空間的辯證統一,在思維中把握研究對象的立體層次、立體結構和總體功能。不但要有「三維思維」,更要有「四維思維」,即研究系統運動的空間位置時,要考慮其時間關係;而研究系統運動的時間關係時,要考察其空間位置。立體思維就是時空一體思維,是縱橫辯證綜合思維。在立體思維中,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不再是各自獨立的兩種思維指向形式,而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形成一種互為基礎、互相補充的關係。縱向思維以橫向思維為基礎,就是說,要在橫向比較中進行縱向思維,而且只有經過橫向比較之後才能準確地確定縱向思維目標。例如,我們要上一個新產品,總要先進行調查論證,了解市場的供求關係,了解什麼商品暢銷,在橫向比較的基礎上,才能較為準確地選定某種新產品作為縱向思維的目標。橫向思維的優點就在於,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把事物置於普遍聯繫和相互作用之中,通過與其他事物的比較,來認識和度量自己,進而認識事物運動的特點和規律。同時還必須看到,橫向思維必須以縱向思維為基礎,就是說,有效的橫向思維必須對事物的縱向的深刻認識為前提。橫向思維屬於多向思維,在具體的思維過程中,思維指向是有限的。主體總是根據思維目標的需要,來確定一些主要的思維指向,究竟確定哪些思維指向,要受制於縱向思維的深度。主體縱向思維越深刻,越能準確地選定橫向比較的目標和範圍。例如,我們要評選某類最優產品,總是在同類產品質量比較優秀中評選,這就需要對該類產品的深刻認識,才能確定參加評選的產品,然後才能進行橫向比較。縱向思維的長處是在歷史的自我比較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取得的成就。立體思維是開放思維,而且在一切方面,在整體上都是開放的。因為,主體思維的縱向方面與時間的一維性相符合,與事物的縱向發展相一致,因而在縱向方面是開放的。主體思維的橫向方面與空間的三維性相符合,與事物的橫向聯繫相一致,因而在橫向方面也是開放的。這樣,主體思維無論在縱向方面還是在橫向方面都是開放的,是全方位的開放,徹底的開放。根據系統開放性原理,主體的思維要達到有序,其首要條件是必須敞開「思維大門」,加強與來自不同方面的思維信息的交流,善於吸取有價值的思維成果。可見,這種徹底開放型的思維,最有利於主體從整體上全面地把握客體的本質。(4)動態性系統的穩定是相對的。任何系統都有自己的生成、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因此,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繫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聯繫都不是靜態的,都與時間密切相關,並會隨時間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系統內部諸要素的結構及其分部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二是系統都具有開放的性質,總是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活動。因此,系統處於穩定狀態,並不是講系統沒有什麼變化,而始終處於動態之中,處在不斷演化之中。系統的動態原則可以作為事物運動規律來理解,它對於思維方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系統思維方式的動態性正是系統動態性的反映。思維從靜態性進入動態性,要求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系統的穩定結構,使系統演化不斷地從無序走向有序。系統的有序和無序是衡量系統結構是否穩定的標誌。一般說來,如果系統是有序的,系統結構就是穩定的;相反,系統結構則是不穩定的。系統的有序和無序,穩定結構和非穩定結構,這是系統存在和演化的兩種基本狀態,它們本身沒有抽象意義的價值規定。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價值取向,創造條件打破系統的有序結構,使之成為向新的有序結構過渡的無序狀態,也可以創造條件消除對系統的各種干擾,使系統處於有序狀態,保持系統的穩定。這裡的關鍵是要把握系統演化過程中的控制項,對系統實現自覺的控制。控制項不僅能夠破壞系統的舊穩定結構,而且還能使其過渡到新的系統結構。只要人們能夠正確地把握控制項,就能使系統向演化目標方向發展。然而,控制項是多樣的,又是可變的。這就要求人們不但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找出最佳的控制項,而且還要隨著系統的演化,不斷地選擇最佳控制項。由於系統演化的可能方向是分叉的樹枝型,而不是直線型,這就要求人們把系統演化的可能方向理解為具有多種方向可選擇的狀態,把事物的發展放在多種可能、多種方向、多種方法和多種途徑的選擇上,而不要把希望寄託於某一種可能、方向、方法和途徑上。因此,在人們的頭腦中必須破除線性單值機械決定論的影響,樹立非線性的統計決定論的思維方法。(5)綜合性綜合,本身是人的思維的一個方面,任何思維過程都包含著綜合和綜合的因素。然而,系統思維方式的綜合性,並不等同於思維過程中的綜合方面,它是比「機械的綜合」、「線性的綜合」更為高級的綜合。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任何系統整體都是這些或那些要素為特定目的而構成的綜合體;二是任何系統整體的研究,都必須對它的成分、層次、結構、功能、內外聯繫方式的立體網路作全面的綜合的考察,才能從多側面、多因果、多功能、多效益上把握系統整體。系統思維方式的綜合已經是非線性的綜合,是從「部分相加等於整體」上升到「整體大於部分相加之和」的綜合,它對於分析由多因素、從變數、多輸入、多輸出的複雜系統的整體是行之有效的。系統思維方式的綜合,要求人們在考察對象時要從它縱橫交錯的各個方面的關係和聯繫出發,從整體上綜合地把握對象。傳統的「分析程序」是:分析一綜合,兩者被劃分為先後相繼的兩個環節,因而是一種單向思維。而「系統綜合程序」是:綜合一分析一綜合,相互之間存在著反饋,是雙向思維。它要求從整體出發,邏輯起點是綜合,要把綜合貫穿于思維邏輯進程的始終,要在綜合的指導和統攝下進行分析,然後再通過逐級次綜合而達到總體綜合。它要求摒棄孤立的、靜止的分析習慣,使分析和綜合相互滲透,「同步」進行,每一步分析都要顧及綜合、映現系統整體。這樣才能使人們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系統地綜合地考察事物,著眼於全局來認識和處理各種矛盾問題,達到最佳化的總體目標。運用系統思維方式綜合地考察和處理問題,是現代化大經濟、大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當今許多工業化國家都把發展以各種新工藝為基礎的綜合性自動化生產,建立綜合性無廢料生產當成是更新生產力的合乎規律的方向。許多農業先進國家已經將生態系統的原理用於規劃、設計、建設和組織農業生產系統和農村生活系統以至農業政策系統,引起了農業生態系統綜合化的趨勢。這種把農業技術系統同農業生態系統有目的地實行綜合,是現代化系統化大農業發展的趨勢。至於現代的信息產業、宇宙工業、海洋開發等新興產業,更是應用系統科學理論對單科單項技術進行綜合配套和綜合調控的產物。總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人們不斷揭示不同物質運動形式內在的共同屬性與共同規律,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採用系統思維的綜合方法。4、方法(1)整體法整體法是在分析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始終從整體來考慮,把整體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讓任何部分的東西凌駕於整體之上。整體法要求把思考問題的方向對準全局和整體、從全局和整體出發。如果在應該運用整體思維進行思維的時候,不用整體思維法,那麼無論在宏觀或是微觀方面,都會受到損害。(2)結構法進行系統思維時,注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合理性。系統由各部分組成,部分與部分之間組合是否合理,對系統有很大影響。這就是系統中的結構問題。 好的結構,是指組成系統的各部分間組織合理,是有機的聯繫。(3)要素法每一個系統都由各種各樣的因素構成,其中相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素稱之為構成要素。要使整個系統正常運轉並發揮最好的作用或處於最佳狀態,必須對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發揮各要素的作用。(4)功能法功能法是指為了使一個系統呈現出最佳態勢,從大局出發來調整或是改變系統內部各部分的功能與作用。在此過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變,從而使系統狀態更佳,也可能為了求得系統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統某部分的功能為代價。、錢學森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與思想家,他的思想理論,包括科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許多內容,是非常豐富而深刻的。開放複雜巨系統思想是他的系統科學思想的核心。開放複雜巨系統概念自錢學森提出後既成為當代系統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又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能概括宇宙間的大量現象和事物。這個思想提出後,迅速形成了一個科學研究的新領域,應用這一概念、思想和理論研究各類複雜對象系統將成為現代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其研究對象非常廣泛,目前已開展研究工作的有社會、政治、經濟、人口、資源、環境、醫學、思維、人工智慧、互聯網等等,而且這個疆域還在不斷擴大。 這一科學思想的有關理論「儘管還不完善、不成熟,卻已經光芒四射,必將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第十一章 混沌創新思維1、混沌創新思維的概念管理系統是一個複雜性的耗散結構系統,其創新性空間是一個充滿奇怪吸引子、混沌邊界與緊張對立的矛盾狀態。生命型企業組織的創新性空間可以定義在穩定與不穩定之間的相變區域,包括低維混沌、在此之前的相變狀態、某些其他分叉狀態,從一定意義上說它總是處在系統崩潰的邊界。這就要求領導者必須充分認識與把握混沌思維的方法,才能真正駕馭企業組織的複雜性領導系統。奇怪吸引子也稱混沌吸引子。當增大一個確定非線性反饋網路的控制參數值時,網路將表現出一種分叉行為,這些分叉行為仍然表現出一種有規則的、穩定的形式,但卻異常複雜。而當控制參數值不斷升高地經過一些臨界點後,系統將被吸引到或者被拉向一個矛盾的吸引子,其同時既穩定又不穩定,處在穩定區域與不穩定區域之間的邊界。這種矛盾的吸引子就是奇怪吸引子。奇怪吸引子是指具有邊界和形狀穩定性的,即具有總體定性特徵的一種原型、一種潛在行為形式。其是自相矛盾的,同時既表現為原型形式或者傾向形式的穩定性,又表現為在在科學界,計算機氣候系統模式就是運用了混沌思維。因為氣候系統本質上就是一個混沌系統,它的運動狀態存在一個可預報的時間尺度,超過這個時間尺度之後,由於混沌系統內非線性的誤差增長會超過初始信號的強度而使預測結果失去意義。發現大氣混沌特性的洛倫茲打過一個比喻:南美的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其產生的氣流擾動經過放大,最後會引發紐約一場風暴。2、混沌創新思維的特點通過對複雜性系統的認知,混沌—創新思維的特點可以概括為耗散性、耦合性、邊界性與自相矛盾性。這也是複雜性系統所具有的主要特點,作為領導者必須認識複雜性系統的這些特點,才能建立領導者混沌—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普里高津已經證實:只有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系統才具有可變性,才能成為耗散系統。耗散系統從環境中吸收能量和信息,並且在系統內部進行消散,導致系統趨於分化。但是系統還是具有一種不規則形式的結構,通過自組織過程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耗散系統實質上也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系統:形式上的對稱性和一致性不斷地消失,然而卻依然存在著一種結構。其是一個在整體上暫時表現出穩定結構的不斷發展的相互作用過程。穩定性能夠弱化和局限系統的變化,促使系統維持現狀不變;破壞性使系統遠離平衡態的行為卻會破壞系統的穩定性,使系統趨於變化。企業組織的影子系統極具破壞性,因而也極具變革性與創新性。影子系統的文化變革常常挑戰傳統習慣,變革穩定平衡的舊秩序,於是創新性便會在維持與變革、守舊與創造的矛盾鬥爭中產生。金觀濤在其所著的《整體性哲學》中分析功能耦合系統的作用時認為,組織系統越複雜越高級,功能耦合網層次就越多越複雜。由所有子系統組成的整體是將各子系統耦合起來,有組織的整體便是子系統的功能耦合網。功能耦合系統的發現與建立對組織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功能耦合系統存在於自然界系統與社會系統,這是客觀存在。而通過對功能耦合系統的分析,便可發現組織中創新出現的幾率與位置,既可預測質的飛躍的機會,也可確定創新性的空間地帶。這實際上與奇怪吸引子所處的混沌邊界,與自組織的自我更新,與影子系統的破壞性張力區域是一致的。混沌思維方法的關鍵是對緊張對立的矛盾狀態的科學而準確地確定。緊張對立的矛盾狀態(有限不穩定)是一個同時既穩定又不穩定的對立統一的創新性空間,這就是混沌思維的邊界性。由合法系統與影子系統、穩定平衡吸引子與不穩定吸引子、組織化與自組織、整體性與層次性構成的耗散結構系統與功能耦合系統的複雜自適應系統,具有創新性空間的混沌邊界。而緊張對立的矛盾狀態則是創造性空間生成的惟一前提條件。具體實現上的不穩定性。奇怪吸引子所處的這一混沌邊界是惟一一種能夠產生新奇事物和出現無窮變化的系統狀態。3、混沌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通過對複雜性系統的深層認知,可以建立有效的混沌—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其主要思維方法有智力激勵法、移植法、信息交合法與奧斯本檢核表法。(1)智力激勵法。智力激勵法也稱頭腦風暴法,是一種主要用於激勵集體智慧以提出大量新設想的方法。運用智力激勵法,即是召開一種「小會議」,使與會者突破思維定勢,展開無限聯想,尋找混沌邊界,從而為解決複雜性的非常規問題確定新設想、新方案。組織「小會議」的簡單做法是:⑴與會者10人左右,時間以半小時為宜;⑵發言者不照本宣讀,與會者不妄加評論;⑶自由設想,且追求設想數量,「以數量保證質量」;⑷引申與綜合各種自由設想。(2)移植法。移植法是將某個學科、領域中的原理、技術、方法等,應用或滲透到其它學科、領域中,為解決某一問題提供啟迪、幫助的創新思維方法。移植法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⑴原理移植,即把某一學科中的科學原理應用於解決其它學科中的問題;⑵技術移植,即把某一領域中的技術運用於解決其它領域中的問題。⑶方法移植,即把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方法應用於解決其它學科、領域中的問題;⑷結構移植,即將某種事物的結構形式或結構特徵,部分地或整體地運用於另外的某種產品的設計與製造;⑸功能移植,即通過設法使某一事物的某種功能也為另一事物所具有而解決某個問題。(3)信息交合法。信息交合法是指利用已有的和引進的信息與聯繫,以獲得新的信息、新的聯繫,而產生新設想的創造技法。信息交合法有三點實施原則:①整體分解:將整體分解為部分,在將部分分解為因子,直到不能再分解或達到某種目的為止,並遵循「序列原則」、「要素原則」、「趨於窮盡原則」。在分解過程中,應特別重視信息因子的深度、廣度、精度、密度。②信息交合:信息交合繁殖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前者只是信息的複製,數量增加;後者產生新信息。信息交合有多種類型,主要有本體交合、異體交合、多體交合與系統交合。③結晶篩選:信息反應場中交合形成的新「產品」在層次、結構上形成系列的「解」。這就要對各種新設想進行評析、篩選,選擇最優方案。(4)奧斯本檢核表法。奧斯本檢核表法依據的主要原理是創造始於問題,即由問題引導、啟發創造。根據九大問題進行強制性思考,突破不願提問題的心理障礙,開闊多元化思維模式,探索創新性的新設想。該方法的實質是,按照一定的目標、方向,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發散性思維。奧斯本檢核表包括的九大問題是:①有無其它用途——現有事物有無其它新用途,稍加改進有無其它用途;②能否借用——能否借用別的經驗、模仿別的東西、引入其它創造設想;③能否改變——能否改變形狀、式樣、顏色、意義、音響、氣味、製造方法,能否做其它改變;④能否擴大——能否擴大使用範圍、延長使用壽命、增加使用功能、增加零部件和強度、附加值等;⑤能否縮小——能否縮小體積、減輕重量,能否濃縮、微型化;⑥能否代用——能否用其它原材料、動力、設備、元件、原理、結構、製造工藝、方法代替;⑦能否重新調整——能否調換元件、其它型號、設計方案,能否調整順序、速度、程序;⑧能否顛倒——能否顛倒正負,能否顛倒方向、順序、因果關係;⑨能否組合——能否綜合不同材料、元件、產品,能否綜合不同學科、原理、觀點、方法、設想。這就是著名的奧斯本檢核表的九大問題,其中系列小問題根據具體對象而確定。「九大問題」把一般情況下的主要思路都囊括了,這就迫使思維主體從不同的思路思考同一課題。奧斯本檢核表中的每一個問題都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其中,問題⑴側重於功能、用途,問題⑵強調能否進行類比、移植,問題⑶注重形態的改變,問題⑷和問題⑸著重於數量、空間上的擴大或縮小,問題⑹強調的是能否將思想原理和材料技術進行代替,問題⑺注重於結構的改變,問題⑻強調的是能否進行逆向思維,問題⑼注重的是能否將思想原理和材料技術重新組合。第十二章 公共決策思維1、 公共決策思維的概念「公共決策思維」,是綜合了前人對於「思維」概念的種種判定,從其中選擇具有共通性的概念特徵,並與「公共性」這一基本要素進行概念整合的結果。公共決策是一種特殊的決策類型,公共決策中思維方法同樣具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在於它具有「決策」和「公共性」的雙重特徵。公共決策的基本屬性要求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必須具有「公事公辦」的思維方式,努力塑造公共決策的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觀念。2、公共決策思維的類型(1)完全理性思維完全理性思維中存在一個基本的假定,即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夠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擁有完全理性思維特徵的公共決策者追求完美主義類型的決策。他們認為,決策者可以搜集完備所有的決策因素,並且決策系統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分析這些信息,可以選擇一個最佳的決策方案。完全理性思維中的決策普遍具有收斂性,即可以通過求極值的方法來獲得一項公共政策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而且這種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在現實社會中得到驗證與實踐。完全理性思維的優點是,在這種思維類型的推動下,決策者具有很大的壓力和動力。完全理性思維的缺點是,任何尋找公共事務極值的努力都是相當艱辛而成本高昂的。(2)經濟合理性思維公共決策中經濟合理性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基於上述完全理性思維的缺點和不足,而加入了對於經濟成本的考慮,用數字說話。同時它還具有強烈地傾向於使用定量決策方法,使用系統分析方法的特點。經濟合理性思維是對完全理性思維方式的一種改進或具體化,並且是現實公共決策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這一思維方式將決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經濟可行性這個核心問題上,用經濟的數量規則來限定無限的理性追求,將對於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願望限制在預算約束之內。經濟合理性的最大優點是,可以保證決策的可行性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控制決策成本和執行成本,而且經濟合理性思維指導下的公共決策一般來說具有更高的政策認同感和政策說服力,但極端的經濟合理性思維方式必然導致公共性的缺失和決策的偏誤。(3)漸進思維漸進思維指導下的公共決策者通常認為,政策制定和貫徹是而且應當是通過緩慢地進展和小心的改變實現的;目標應當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調整;他們認為所謂最優化純粹是烏托邦,能夠較為滿意就已經不錯了;他們懷疑人類是否有能力來劇烈地改造未來,主張走一步看一步。漸進思維是對完全理性思維的又一種修正。人們普遍認為,在漸進思維指導下進行公共決策,是當今絕大多數公共組織最常用的思維方式,因為它較為符合客觀限定性條件。漸進思維指導下的公共決策一般來說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並且對社會的衝擊(或破壞性)較小、政策慣性小,決策設計中容易實現政策中止機制的構建。儘管漸進思維有種種優點,但決策者進行公共決策時要注意,(1)漸進思維不等於優柔寡斷。(2)漸進思維同樣具有條件性。(3)漸進思維並不等於單純地懷疑人類自身的決策能力和認識能力。(4)順序決策思維順序決策思維主要用於當知識和意見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時候。在第一階段,決策者往往同時地較多地選擇一些處理方法或決策,在取得新的認識和更為一致的意見後再過渡到下一階段;然後選擇比較可行的決策。這種思維有利於在十分不確定的情況和無所適從的條件下進行公共決策。這種決策思維方法可以幫助決策者跳出由於缺乏決策信息或環境不確定而帶來的決策困境。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順序思維的特徵,將初級決策的結果作為較高級決策的原因,以此類推,逐步得出最終的決策結果。順序決策思維是漸進思維的一種類型,但它們提出的角度不同:漸進思維是就整個決策過程的變革幅度而言的,與漸進思維相對的是革命性思維或劇烈變革思維;順序決策思維是就決策過程的步驟安排或決策流程而言的。(5)劇烈變革思維劇烈變革思維主要運用於重新設計,或者是終止和替換現有系統的決策類型。劇烈變革思維強調決策的迅速和徹底性,要求在較早的時間內和較大規模下改變系統的運行情況。當系統的問題很多而且積重難返,關係盤根錯節時,就可以運用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決策,制定劇烈變革性的決策方案,迅速解決問題。劇烈變革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許多系統積攢許久的問題,但卻同時會留下許多後遺症;系統劇烈變革後還要耗費相當大的成本來解決系統重構問題。另外,劇烈變革思維的運用和培養,需要決策勇氣的發揮和執行力度的加強。(6)無為思維所謂無為思維指的是政府採取不行動的決策方式,即政府在決策中採取一種擱置或靜觀其變的做法。公共政策中一種十分著名的定義就是政府的作為與不作為,老子就專門論述了作為與不作為之間的關係,認為無為就是一種有為。無為思想是公共決策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原因就在於許多公共事務並不一定必須政府出面解決才行,更多的時候要「止,而後能行」。許多社會可以自身完成而且可能比公共組織完成得更好的事務,公共決策就不應當積極介入;許多需要待以時日才可見分曉,需要長期觀察才可以作定論的事情就不應當匆忙地下結論、作決策——在這些情況之下,公共決策者必須注重無為思維的運用。但無為思維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通過界定公共決策的範圍和邊界,更好地促使決策的科學化;同時也是公共決策者為低效決策和決策匱乏開脫罪名的最好借口。這裡所說的「無為」,其實恰恰是政府的一種「有為」,是必須經過和有為一樣的斟酌和考慮之後的一種決策方式。(7)創造性思維理性思維方式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是政策研究方法論的基礎。但定量分析方法不可能解決全部的決策問題,決策者在下列幾種情況適宜採用非理性或創造性的思維方法:1)在公共決策及政策分析過程中,分析者經常面對不適宜定量分析技術的情況。2)有的公共政策問題儘管可以用定量分析方法來決策,但仍然存在某些難以量化的因素。3)即使是那些能夠進行完善分析的問題,在進行定量分析以前,也要注意聽取專家的意見,充分利用他們的直覺和判斷,否則定量分析有可能失去方向或意義。(8)集體思維要保證政策的合理、科學,就必須充分肯定集體思維的作用。之所以要特別重視政策制定中的集體思維或集體理性,是因為集體思維具有一定的優勢:1)集體思維可以保證理論與知識的完整性。2)集體思維可以讓不同群體的利益得以充分表達。3)集體思維可以避免個人決斷中的片面性與主觀性。但是政策制定中的集體思維也不是完全可靠的,集體思維也有其缺陷。在集體思維中存在群體動力學因素,它可能成為左右政府決策的一股強大力量。高度統一的群體組織有時會受到「集體思維缺陷」的影響。所謂「集體思維缺陷」即是對集體思維的一種「迷信」和不自覺的崇拜。在政策制定中,既要充分發揮個人思維的積極性,提倡和發展政策論辯,鼓勵不同見解和觀點的交鋒、競爭。在充分重視集體思維和集體理性的同時,又必須科學地看待集體思維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超前思維方式超前思維方式是前瞻性和預測性思維方式,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思維方式,體現為思維的精確性與模糊性、定性與定量、橫向與縱向的辯證結合。超前思維是將未來情況發生的不確定性極小化,並做出關於未來情況的設想的思維。或者說,它是人們以事物的...3、公共決策思維的方法公共決策思維方法是決策者依據公共事務的客觀規律而形成的思維規則和手段。它是思維層面與技術層面的結合部,通過思維方法的得力運用,可以有效地達成決策結果,降低決策成本和提高決策效率。(1)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是一種專家會議法,可用來產生有助於查明問題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標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創造性思維專家奧斯本(Alex F· Osborn)首先提出的一種加強創造性思維的手段。它可以用來產生大量關於解決問題的潛在辦法的建議。它通過召集一定數量的專家(通常在10~15人之間)一道開會研究,共同對某一問題做出集體判斷。頭腦風暴法的類型有:直接的頭腦風暴法; 質疑的頭腦風暴法; 有控制的產生設想的方法; 鼓勵觀察的方法; 對策創造方法。(2)德爾菲法德爾菲方法是一種直覺預測技術。它是1948年由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首先發明的,以古希臘神話中的神諭之地、可預卜未來的阿波羅神廟原址「德爾菲」(Delphi)命名。這種技術最初是為軍事策略問題的預測而設計的,後來逐步為政府部門和工商業所採用,並擴展到教育、科技、運輸、開發研究、太空探測、住宅、預算和生活品質等領域。傳統的德爾菲方法採用函詢調查的形式,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匿名原則; 循環往複原則; 控制反饋原則; 團體回答統計原則; 專家共識原則。 20世紀60年代之後,一些政策分析者在傳統德爾菲技術的基礎上加入價值分析等因素,發展出決策德爾菲法;它突破傳統德爾菲法的局限,以便分析更複雜的政策問題。(3)類比法、隱喻法與群體生態法通過審視前人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可能就會找到一種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人們使用文學研究中的術語,將此類方法統稱為類比法、隱喻法或明喻法。(4)巴拉姆驢子思維法「巴拉姆的驢子」,這隻虛構的驢子剛好被置於距兩堆完全相等的乾草垛同樣遠近的中心點。這頭驢子終於餓死了,因為它始終無法決定何去何從,兩垛乾草的絕對平衡使這頭驢子進退兩難。從決策思維的角度來說,這頭健全的驢子在草垛前餓死的現象是個重要的問題。這種狀況的難處就在於需要讓決策者放棄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巴拉姆的驢子法」直接抓住了這個問題的本質。決策者逐項地對每一個選擇方案極盡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麼放棄它們就不再成為痛苦的事,於是最好的決定就產生出來了。(5)理想方案思維法按照這種方法,公共決策者首先將所有可供選擇的方案都列出來,然後把它們擱置在一旁。反過來針對這一問題制定一個理想解決的原則。決策者應著眼於這個理想解決的總原則,而不應當糾纏細節,要注意其特有的性質。然後再把列出的可能性拿到桌面上來審查,看看它們之中哪一條最接近這個「理想的方案」。換句話說,決策者不再是根據它們本身的優劣,而是根據它們與這個「理想」接近的程度來審查這些可能的方案。(6)簡單矩陣思維法在使用簡單矩陣法時,決策者要做的是挑揀出那些無論哪一種選擇都需要滿足的幾個至關重要的性能。沒有這些性能,這個決策將會失去意義,它實際上是一種將完全不適用的選擇方案篩選出來的方法。1、 博弈思維(參考潘天群著的《博弈思維》)思維是行動的先導。人類的許多重要活動都是正確思維的產物。 博弈論,亦稱對策論,屬運籌學的一個分支,最初是運用數學方法來研究有利害衝突的雙方在競爭性的活動中是否存在自己制勝對方的最優策略,以及如何找出這種策略。對策論在軍事鬥爭、系統控制和人與自然的鬥爭中都有一定作用。諸葛亮的《隆中對》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和提出聯吳抗曹的戰略便是典型的對策論。《孫子兵法》早就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高論,更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優策略。作者孫武其實就是著名的策略思想家。博弈論的策略思維簡言之就是「了解對手如何戰勝你,然後戰而勝之」的科學。人的生存同樣與人的策略選擇有關。其實,生存就是一系列決策,正確的決策青雲直上,春風得意,可以使決策者得到的利益最大化。錯誤的決策則會使決策者身陷泥淖,難以自拔。博弈思維可以強化我們理性的行為選擇意識,增強自己的分析力,弱化對手的「理性判斷力」。通過信息戰迷惑對手,打亂其陣腳,竭力避免自己做出錯誤選擇。博弈思維法博弈思維法是思維方法中比較複雜、難以把握的方法。它具有理論中的多樣性和行動上的一次性特點。決策之前,思維主體應儘可能預測事態發展可能出現的一切情況,即「下棋看三步」,具有前瞻性, 在此基礎上對比選擇最佳方案,付諸實施。 博弈方法需要藉助於一定的心理分析。參加博弈的雙方其觀念中的多元選擇絕對保密,各自最後方案的決定又要依賴於對對手的分析、估測,因此,估計對手的實力固然很重要,但根據雙方以往交手的情況,揣摩對方現在的心理更為重要。可以說這是一場心理的較量。正如麻將桌上的老手常對新手大傷腦筋一樣,倘若對手不按常理出牌,自己費盡心機的謀劃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博弈中的決策,即當決策者的策略行為與他人的策略行為處於互相影響之中的決策過程時。下面的幾則故事耐人尋味,可以給人很多啟迪。其一:一個漁夫用網在海里捉住了一條小魚,漁夫很失望,小魚說:「我太小了,你把我放了,等我長大了,你再抓我,不是更划算嗎?」漁夫說:「你確實太小了,但放了你之後,我怎麼能夠抓住你呢?」漁夫沒有把小魚放掉。小魚誘惑漁夫放棄眼前的小利而換取未來的大利,但未來的大利是不確定的,頭腦清醒的漁夫未上小魚的當。其二:鬼谷子想試徒弟智力,拿出5個餅讓孫臏和龐涓取去吃,每人每次最多只能拿兩個餅,全部吃完後才能再拿。龐涓急切地拿了兩個餅,而孫臏只取了一個餅,吃完又取了兩個餅。最終孫臏吃了3個,龐涓只吃了2個。這是典型的動態博弈,一人先行動,另外的行動者觀察到先行者的行動然後行動。從開始看,龐涓一下子佔了2個,但算總賬還是孫臏有心計。其三:三個決鬥的火槍手,每人一把槍,槍里只有一發子彈,並假定命中率是百分之百,每人的目標是,盡量讓最少人活著並且自己也活著。最優結果是,其他兩個槍手被打死而自己活著;次優結果是:有一個槍手活著,自己也活著;較差結果是:三人同歸於盡;最差結果是:自己被打死而其他槍手一個或兩個活著。如果你是其中一個槍手,開槍還是不開槍?探討結果最優策略是:對空放槍,自動解除武裝。使另外兩人自相殘殺。在這個遊戲中,活下來幾率最大的是最弱者,任何人均不把他看作有威脅的對手。其四:有一頭驢子的前面有兩堆一樣大的草,這頭驢子儘管餓得要命,但他無法挪動他的腿,因為一模一樣的兩堆草使他無所適從,它沒有理由選擇其中的一堆而放棄另外一堆,這頭驢子最後在兩堆草面前活活餓死了。這則布里丹的驢子的寓言告訴人們,有時候重要的不是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是儘快做出選擇。事實上這頭驢子無論做何種選擇都不至於餓死。項羽破釜沉舟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要比故事複雜得多,博弈思維大有用武之地。但必須拒絕機械地生搬硬套。項羽破釜沉舟、背水而戰,將士拚死而戰,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在街亭之戰中也採用這個策略,在險地紮營,卻被斷水源,招致慘敗。還是那句話: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用於經濟問題的分析之中經濟博弈論是指將博弈論知識用於經濟問題的分析之中,如針對經濟問題的種類、結構,構建出相應的數學博弈模型,用於描述、反映經濟問題參與人的策略選擇動機,以便尋找到己方的問題最優解(其實也是其他利益主體的最優解)。在市場經濟中,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政府與消費者之間、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不斷加強,以這些經濟主體間的對抗、依賴和制約為研究前提和出發點的博弈論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例如,近一兩年來,國家為了防範經濟過熱,央行適當調高了貸款利率,其目的是遏制各地過猛過熱的項目建設。面對這一財政政策,各地企業,尤其是那些有當地政府支持的大中型企業,所選擇的策略無非是與央行合作,減縮當前的投入,停止大型項目的審批;另一種策略就是,為了發展地方經濟,維繫其一己私利,置全國一盤棋的整體利益於不顧,大中型企業間暗自串通,繼續上馬新項目,妄圖影響或架空中央的財政政策。於是,形成了政府與地方大中型企業之間的博弈,如何協調,如何處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博弈論的功用都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無論在社會經濟宏觀層面,還是涉及到個人、經濟組織的微觀層面,博弈論的功用都是顯而易見的。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博弈論的學習,使我們在分析經濟現象和協調經濟利益時,能夠學著以戰略的思維來統領我們的原則;以謀略的方式來做出我們的選擇。隨著我們進一步系統掌握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定能使我們在未來對抗性更強,競爭更激烈的市場活動中,思路更開闊,決策錯誤更少,活動效率更高,成功機會更多。零和博弈博弈是一種策略的相互依存狀況:你的選擇或策略將會得到什麼結晶,取決於另一個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動者的選擇。處於一個博弈中的決策者稱為參與者,而他的選擇稱為行動。一個博弈當中的參與者的利益可能嚴格對立,一人所得永遠等於另一人所失。這樣的博弈稱為零和博弈。不過,更常見的情況是,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衝突,從而可能出現導致共同受益或者共同受禹的策略組合。但是,我們通常還是會把這個博弈當中的其他參與者稱為一方的對手。一個博弈的行動可能是相繼進行,也可能是同時進行。在相繼行動的博弈里,存在一條線性思維鏈:假如我這麼做,我的對手可以那麼做,反過來我應該這麼應對。。。。。。這種博弈通過描繪博弈樹進行研究。其中要遵循法1則:向前展望,倒後推理,就能找出最佳的行動方式。策略組合而在同時行動的博弈中,存在一個邏輯循環的推理過程:我認為他認為我認為。。。。這個循環必須解開,一方必須看穿對手的行動,哪怕他在行動時候並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要想解開這麼一種博弈,可以建立一張圖,這張圖能顯示所有可能想得到的策略組合將會相應產生什麼結果。然後按照下列步驟進行分析:首先看參與各方有沒有優勢策略,優勢策略意味著,無論對手採取什麼策略,這一策略都將勝過其他的任何組合策略。這就引出法則2:假如你有一個優勢策略,請照辦。假如你沒有優勢策略,但你的對手有,那麼,儘管認定他一定會照辦吧,然後相應選擇你自己的策略。優勢策略接著,假如沒有一方擁有優勢策略,那就看看有沒有人擁有一個劣勢策略,劣勢策略意味著無論對手採取什麼策略,這一策略都將遜於其他作任何策略。如果有,請遵循法則3:剔除劣勢策略,不予考慮。如此一步一步做下去。假如在這麼做的過程中,在簡化之後的博弈里出現了一個優勢策略,應該應用這個優勢策略。假如這個過程以一個獨一無二的結果告終,那就意味著你找到了參與者的行動法則以及這個博弈的結果。即便這個過程可能有會導出一個獨一無二的結果,這麼做也可以縮小整個博弈的規模,使其變得更加容易控制。最後,假如既沒有優勢策略也沒有劣勢策略,又或者這個博弈已經經過第二步進行了最大限度的簡化,那麼請遵循法則4:尋找這個博弈的均衡,即一對策略,按照這對策略做,各個參與者的行動都是對對方行動的最佳回應。假如存在一個這樣的獨一無二的均衡,我們就有很好的證據證明為什麼所有的參與者都應該選擇這個均衡。假如存在許多這樣的均衡,你就需要用一個普遍認帳的法則或者說慣例做出取捨。假如並不存在這樣的均衡,這通常意味著一切有規則可循的行為都有可能被對方加以利用,這時候你需要將你的策略混合運用。在實踐過程中,博弈可能包含一些相繼行動過程,也可能包含一些同時行動過程,因此須將上述技巧綜合起來,靈活運用,思考和決定自己的最佳行動應該是什麼。[2]《博弈思維》 - 零和博弈零和(zero sum). 賭博中,雙方相同的獲勝概率。這個詞也經常用在政治中,兩個國家的勢均力敵的實力可以被稱作「零和」。 「零和」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意思是雙方博弈,一方得利必然意味著另一方吃虧,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虧多少,雙方得失相抵,總數為零,所以稱為「零和」。 「囚徒困境」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因應了這種「零和」思維——每個人都在你輸我贏的博弈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遊戲中不是「你贏我輸」,就是「你輸我贏」。任何一方的收穫,即是對方的損失。零和理論「零和」理論認為 ,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其他國家的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弱肉強食的世界。勝利者的光榮背後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大多數體育運動都屬於一方勝一方負的情形,如乒乓球、羽毛球、百米跑等。一個人不可能在一個項目中做到在自己不失利的情況下幫助對方獲勝。零和遊戲股票交易是一種「零和遊戲」。人們投資股市,是渴望在炒買炒賣中賺取差額以獲得投資回報。這樣,當一個人在股市上賺到錢時,意味著別人因此受了損失。也就是說,在股市中輸錢者所輸錢的總和等於贏錢者所贏錢的總和,總負數與總盈數相加的結果為零。賭場是「零和遊戲」,因為賭來賭去,錢並沒有增加,只是從一個人的兜里到了另一個人的兜里。但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零和」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通過有效合作,可以達成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面。"競爭者此長彼消,勝者之所得加敗者之所失等於零」。零和博弈所謂零和,是博弈論里的一個概念,意思是雙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吃虧,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虧多少。之所以稱為「零和」,是因為將勝負雙方的「得」與「失」相加,總數為零。在零和博弈中,雙方是沒有合作機會的。「零和遊戲」就是:遊戲者有輸有贏,遊戲參與各方的得失總和為零。,在一般情況下,玩者中總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獲勝算為1分,而輸為一l分,那麼,這2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 零和博弈屬於非合作博弈,是指博弈中甲方的收益,必然是乙方的損失,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為零。在零和博弈中各博弈方決策時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目標,結果是既無法實現集體的最大利益,也無法實現個體的最大利益。除非在各博弈方中存在可信性的承諾或可執行的懲罰作保證,否則各博弈方中難以存在合作。在金融市場實際趨勢運行中,理想零和博弈的全過程接近於一個半圓。股市零和博弈的定義可以表述為:輸家損失+現金分紅=贏家收益+融資+交易成本。(等式左邊是股市資金的提供者,右邊則是股市資金的索取者)5、共贏思維共贏思維是雙贏思維的擴展,它要求在處理雙邊和多邊關係、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係時,通過"1+1>2"的機制,共同"把蛋糕做大",在不損害第三方利益、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前提下,各方均取得較自由競爭時更好的結果。1.雙邊關係處理的五種思維由於利益關係的複雜性、人性的複雜性和體制環境的不同,在雙邊關係--包括人際之間(含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系統內各部之間、不同系統(各類組織,含國家)之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處理中,特別是有利益競爭關係的同質競爭者之間,存在著下述幾種思維方式:(1)贏。以自我為中心,只顧及自己的利益,不關心對方是贏還是輸。即使雙方是相互依賴的關係,對對方的利益也漠不關心。 (2)贏/輸,或稱為零和博弈。追求自身的利益,且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對方失敗的基礎上(我勝你負)。因此,運用一切資源(權力、地位、關係、財產等)和手段達到目的,其極端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3)輸/輸。這是"贏/輸"思維的另一種極端化。以損傷對方為目的,可以不顧及自己的輸贏,因此可能損人不利己、害人害己,其極端是寧可同歸於盡,也不妥協,決不讓對方獲利與發展。(4)輸/贏。這是選擇自己輸而讓別人贏。有兩種情況:其一,出於各種考慮,自己心甘情願;其二,並非心甘情願,或者是迫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無力競爭,只好忍讓、順從、屈從,或者是缺乏表達自己利益、意願、感受的勇氣和方法,不申述自己的觀點,不去積極維護、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輕易迎合他人並滿足他人要求,而心理並不平衡。(5)贏/贏,或稱雙贏。尋求自己的利益,也主動考慮並照顧對方的利益,以互利為關係基礎。2.共贏含義共贏是雙贏的擴展,它的最顯著特點是,不僅要相互交往的雙方互利(共贏),更重要的是不以犧牲第三者(個體,整體,環境)利益為代價。因此,下述行為不是共贏:兩個或幾個市場競爭主體相互勾結哄抬或壓低物價,因為它損害其他競爭者或消費者的利益;權錢交易,雖然行賄受賄的雙方是各取所需、互有所得,但不是共贏,因為行賄者將取得不公平競爭的地位而損害其他競爭者的權益;共同犯罪作案、集體腐敗,雖然合作者都得到了好處,但由於損害他人或整體(公共)利益,因而也不是共贏。由於贏不以損害第三方利益為代價,甚至第三方也可能從中獲益,故不稱為雙贏而稱之為共蠃。共贏之所以能夠實現的依據是系統整體性原理:通過改進相互關聯的主體之間的關係,使得現有資源更為有效利用或開發利用新資源,從而實現"1+1>2"或"l+1》2",即共同把"把蛋糕做大",因而各方均可得到更多的利益,或是都改善了發展條件、有利於持續發展。3.共贏思維何以成為當代的主導思維方式由於利益關係的複雜性、人性的複雜性和體制環境的多樣性、複雜性,各種思維將長期共存。但共贏思維將會越來越一支獨秀,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思維方式,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這其中,既有主觀和客觀的需要,也有客觀提供的可能;即有對過去教訓的汲取,也有出於現實的無奈;當然,更閃爍著人類實現未來理想社會智慧的靈光。這些是:◆知識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作為知識經濟中戰略資源的知識和信息,與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的戰略資源(土地,資本)截然不同,具有可共享性與利用的無限性,這無疑為共贏思維的發展和實踐,提供了客觀的可行性基礎。◆科學技術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經達到這樣的高度:世界軍事上相互對立雙方的力量,都足以毀滅對方,甚至毀滅整個人類。再堅持並實踐"你死我活"的政治與軍事思維模式,只能同歸於盡。為避免同歸於盡,客觀形勢迫使敵對的雙方放棄冷戰思維,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既競爭又合作,代替原來的"贏/輸"的思維。◆在"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信念指導下,人類對自然界的許多征服活動,由於破壞了環境或生態失衡,招來越來越嚴重地報復。實踐使人們認識到,人類只能與環境、包括地球上的其他許多生物物種協調相處,保護環境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環境決定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特性。對待環境的態度及環境狀況本身,也已成為表徵個人、特別是一個地區、國家的生活品質、文明程度和發展特性的重要指標。這種認識稱為生態系統觀,其指導實踐就是人與自然的共贏。◆人類發展到今天,面臨著許多共同性問題,如環境保護問題,生態失衡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乃至跨國走私、販毒等犯罪問題。這些問題具有全球性,一國的失誤,將殃及鄰國、乃至全球。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合作,合作則共贏。◆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既給參與者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也使得各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相互依存,一榮俱榮,一衰俱衰。這種情況,決定了不同國家既要競爭,也必須合作,而且不能損害第三方的利益,只能求取共贏。◆人類解決"你死我活"的衝突的經驗教訓,使人們認識共贏的優越性。如南非種族歧視制度的和平結束與民族團結政府的成立,為南非種族問題的徹底解決開拓了一條坦途,顯然優於"贏/輸"思維(黑人和白人,不是你統治我就是我統治你),因為後者是社會的不穩定狀態,決非終久之計。再如,一些國家以暴力手段("贏/輸"思維)推翻了原來的專制統治,換來的卻是新的專制,甚至是更為嚴酷的獨裁。正反兩方面的實踐使人們認識到,某些社會問題、社會衝突乃至社會體制問題的解決,共贏優於"贏/輸"思維。◆管理科學和管理體制的發展為實現共贏開闢了可操作的途徑和方法。如泰勒的科學管理,由於工人操作活動的科學化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增長,勞資雙方均在此中獲益;行為科學,使得管理者從滿足被管理者的需求出發,更好地調動了被管理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勞資雙方也均由此而獲益;無論是一個國家內部還是國家之間,原來出於良好願望的救濟性扶貧(輸/贏),未必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有償的開發性援助(扶貧)則不僅有助於受援者長期發展,而且互利;缺乏民主的體制下,被管理者面對管理者,弱者面對強者,常常被迫採取"輸/贏"對策,而民主體製為共贏提供了制度保障。4.如何實現共贏共贏思維的普遍實現,將促進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速發展,改變人類社會的整個面貌。當然,實現共贏,既需要人們主觀認識和行為的改變,也需要適宜的社會環境條件的培育和保障,當然,也還需要一些技術方法的支持。 (1)實現共贏的主觀品質基礎:信念、意願和品格共贏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實現,只能是人們刻意追求的結果。追求共贏的前提,是清楚地認識共贏的好處,並堅信,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通過主觀努力並採取恰當的途徑,就一定能夠實現共贏。追求共贏,必須樹立共贏的意願,在尋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也主動考慮別人的利益,以互利、互信、互賴、合作代替獨立競爭。為此,個人的品德修養十分重要。傳統的特點是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台上握手,台下踢腳","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窩裡斗","你死我活",使人格受到極大的扭曲,難以實現共贏。要做事,先做人。為實現共贏,需要自我修練,改變舊思維,養成正直、誠信、成熟和自信的優秀個人品格。(2)實現共贏的客觀體制基礎:民主與法治專制體制下個人正當的利益要求受到壓抑,由於不能通過合法的正式途徑表達與爭取,口頭唱高調,表面上"不言利",背地裡卻在努力爭取,表裡不一在所難免;沒有公開的正式的規則,兩面三刀、不擇手段在所難免。民主與法治的基本含義是:充分地溝通(各方均公開地自由地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志,並認真聽取他方的利益要求),平等地協商,明智地妥協,心悅誠服地接受通過規範程序達成的協議。只有長期的民主與法治運作,才能培育出社會上相互信賴的關係。也只有民主與法治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在交往的雙方互利的情況下能夠做到不損害第三者的利益,實現真正的共贏。 當尚未建立民主與法治的社會大環境時,促進大環境變革、在小環境中營造共贏的氛圍,也常常可以富有成效。(3)實現共贏的技術途徑:如何將"蛋糕"做大共贏的基礎是將"蛋糕"做大,即實現"1+1>2"或"1+1》2"。整個管理科學就是研究實現"1+1>2"或"1+1》2"的技術途徑。因此,為實現共贏,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管理理論、方法和經驗。針對共贏這一特定的目標,實踐證明,下述思路是值得重視的:◆尋求第三方案。這種方案不是相互競爭者任何一方的"最佳"方案,而是通過協商、妥協、共同創造的第三方案,這是較原來的各個方案都好的方案。◆充分認識、獲取和利用無形資產。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人們認識了信譽、品牌、生態環境、社會關係等等無形資產的價值,創造了對各種資本(包括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不求所有(佔有)、只求所用"的組織形式(如虛擬組織)。◆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管理創新又包括組織、體制、機制、方法等等方面的創新,是實現共贏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加強理論學習和修養。"熟知不等於真知"(培根),而真知又有許多層次。作為管理者,特別是高層次管理者,為達真知,且是深層次的真知,必須具有寬廣而深入的系統科學、管理科學的理論知識。5.共贏思維提出的意義除共贏外,其他任何一種雙邊關係,都可能在雙方之中或其外出現利益受損者和失敗者,即在一部分人獲得利益、取得成功之際,在其他地方留下創傷。相形之下,共贏是一種無創傷行為,是一種能夠保證自我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行為。因而是能夠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站在共贏思維的高度審視,將會發現,現時社會中許多本來可以實現共贏的機會,由於其他思維的主導,造成了太多無謂的傷害。這種傷害既有個人的,也有社會的和自然環境方面的,既有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普遍地樹立共贏思維,將把人類社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個人身心更健康、完美,社會更融洽,天、地、人更和諧地朝著人類的理想社會邁進。第十三章 錢學森的綜合集成思維1、 綜合集成思維方法的提出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錢學森先後提出「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方法」以及它的實踐形式「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體系」(以下將兩者合稱為綜合集成方法),並將運用這套方法的集體稱為總體部。這就將系統論方法具體化了,形成了一套可以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體系和實踐方式。從方法和技術層次上看,它是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信息、知識和智慧的綜合集成技術。從應用和運用層次上看,是以總體部為實體進行的綜合集成工程。綜合集成方法的實質是把專家體系、信息與知識體系以及計算機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個高度智能化的人·機結合與融合體系,這個體系具有綜合優勢、整體優勢和智能優勢。正如錢老指出的,它能把人的思維、思維的成果、人的經驗、知識、智慧以及各種情報、資料和信息統統集成起來,從多方面的定性認識上升到定量認識。錢老提出的人·機結合思維體系是綜合集成方法的理論基礎。從思維科學角度來看,人腦和計算機都能有效處理信息,但兩者有極大差別。關於人腦思維,錢老指出「邏輯思維,微觀法;形象思維,宏觀法;創造思維,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創造思維才是智慧的源泉,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是手段」。今天的計算機在邏輯思維方面確實能做很多事情,甚至比人腦做得還好還快,善於信息的精確處理,已有許多科學成就證明了這一點,如著名數學家吳文俊的定理機器證明。但在形象思維方面,現在的計算機還不能給我們以任何幫助。至於創造思維就只能依靠人腦了。然而計算機在邏輯思維方面畢竟有其優勢。如果把人腦和計算機結合起來以人為主的思維方式,那就更有優勢,思維能力更強,人將變得更加聰明,它的智慧和創造能力比人要高,比機器就更高,這也是1+1〉2的道理。這種聰明"人』的出現就是錢老所說的,將會出現一個「新人類」,不只是人,是人·機結合的「新人類」。信息、知識和智慧是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有了信息未必有知識,有了信息和知識也未必就有智慧。信息的綜合集成可以獲得知識,信息和知識的綜合集成可以獲得智慧。人類有史以來是通過人腦獲得知識和智慧的。現在由於以計算機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我們可以通過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方法來獲得信息、知識和智慧,在人類發展史上,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綜合集成方法就是這種人·機結合獲得信息、知識和智慧的方法,它是人·機結合的信息處理系統、人·機結合的知識生產系統、人·機結合的智慧集成系統。按照我國傳統文化有「集大成」的說法,即把一個非常複雜的事物的各個方面綜合起來,達到對整體的認識,集大成得智慧,所以錢老又把這套方法稱為「大成智慧工程」。將大成智慧工程進一步發展,在理論上提煉成一門學問,就是大成智慧學。從實踐論和認識論角度來看,與所有科學研究一樣,無論是複雜巨系統(包括社會系統)的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通常是在已有的科學理論、經驗知識基礎上與專家判斷力(專家的知識、智慧和創造力)相結合,對所研究的問題提出和形成經驗性假設,如猜想、判斷、思路、對策、方案等等。這種經驗性假設一般是定性的,它所以是經驗性假設,是因為其正確與否,能否成立還沒有用嚴謹的科學方式加以證明。在自然科學和數學科學中,這類經驗性假設是用嚴密邏輯推理和各種實驗手段來證明的,這一過程體現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研究特點。但對複雜巨系統(包括社會系統)由於其跨學科、跨領域、跨層次的特點,對所研究的問題能提出經驗性假設,通常不是一個專家,甚至也不是一個領域的專家們所能提出來的,而是由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專家構成的專家體系,依靠專家群體的知識和智慧,對所研究的複雜巨系統(包括社會系統)問題提出經驗性假設。但要證明其正確與否,僅靠自然科學和數學中所用的各種方法就顯得力所不及了。如社會系統、地理系統中的問題,既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也不能進行實驗。但我們對經驗性假設又不能只停留在思辨和從定性到定性的描述上,這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中常用的方法。系統科學是要走「精密科學」之路的,那麼出路在哪裡?這個出路就是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式。採用「機幫人、人幫機」的合作方式,機器能做的盡量由機器去完成,極大擴展人腦邏輯思維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人·機結合以人為主,實現信息、知識和智慧的綜合集成。這裡包括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科學理論和經驗知識、定性和定量知識、理性和感性知識,通過人·機交互、反覆比較、逐次逼近,實現從定性到定量的認識,從而對經驗性假設正確與否做出明確結論。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了經驗性假設,都是認識上的進步,然後再提出新的經驗性假設,繼續進行定量研究,這是一個循環往複、不斷深化的研究過程。綜合集成方法的運用是專家體系的合作以及專家體系與機器體系合作的研究方式與工作方式。具體地說,是通過從定性綜合集成到定性、定量相結合綜合集成再到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這樣三個步驟來實現的。這個過程不是截然分開,而是循環往複、逐次逼近的。複雜系統與複雜巨系統(包括社會系統)問題,通常是非結構化問題。通過上述綜合集成過程可以看出,在逐次逼近過程中,綜合集成方法實際上是用結構化序列去逼近非結構化問題。圖一是綜合集成方法用於決策問題研究的示意圖。這套方法是目前處理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包括社會系統)的有效方法,已有成功的案例證明了它的有效性。[ 7 ]綜合集成方法的理論基礎是思維科學,方法基礎是系統科學與數學科學,技術基礎是以計算機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論和認識論。2、綜合集成理論與綜合集成技術科學是認識世界的學問,技術是改造世界的學問,工程是改造世界的實踐。從這樣三個層次來看,現代科學技術已有了巨大發展,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今天,科學技術對客觀世界的研究與探索,已從渺觀、微觀、宏觀、宇觀直到脹觀五個層次的時空範圍,可用下圖二來表示。其中宏觀層次就是我們所在的地球,在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生物,產生了人類和人類社會。相應於這些不同部分和不同層次的研究,也就形成了今天眾多的科學領域和學科。錢學森從系統科學思想出發,從整體上建立了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在這個體系中,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知識,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居一體,而且這個體系是開放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體系也要發展。客觀世界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而反映客觀世界不同部分不同層次規律的不同科學技術部門之間,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也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我們不應把這些學問的內在聯繫人為地加以割裂,而應把它們有機聯繫起來去研究和解決問題。正如前面所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兩種明顯趨勢。在這後一發展趨勢中,不僅有同一領域內不同學科的交叉、結合,特別是不同領域之間,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之間的相互結合以至融合,這已成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在這一趨勢中,先後湧現出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軟科學、非線性科學、複雜性科學等。在這個方向上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都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這裡有很大的創新空間。特別是這方面人才的培養,顯得更加迫切。這類人才是具有跨學科、跨領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對於這後一發展趨勢,我們始終面臨著如何把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以及不同層次的知識綜合集成起來的問題,這樣形成的知識,無論是科學理論還是應用技術,都將使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將更加深刻,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也就更強。複雜性研究和複雜科學的積極倡導者Gell-mann,在他所著的《夸克與美洲豹》一書中,曾寫道「研究已表明,物理學、生物學、行為科學,甚至藝術與人類學,都可以用一種新的途徑把它們聯繫到一起,有些事實和想法初看起來彼此風牛馬不相及,但新的方法卻很容易使它們發生關聯」 。Gell-mann雖然沒有說明這裡所說的新途徑、新方法是什麼,但從他們後來關於複雜系統、複雜適應系統的研究來看,這個新途徑和新方法就是系統途徑和系統方法。一般來說,複雜系統、複雜巨系統不僅有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和人文屬性,這些屬性寓於在同一個系統之中。研究這個系統不僅需要自然科學,也需要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系統本身就把這些學問聯繫起來了。這就需要把這些學問綜合集成起來,才有可能全面、深刻地去認識系統。以管理科學為例,大家都認為管理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相互交叉、結合以至融合的研究領域。實際上,管理科學所面臨的研究和應用對象都是系統,這些系統通常都是複雜巨系統,特別是社會系統中的問題。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和人文屬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綜合集成起來研究系統的管理問題,而不是把它們分割開來僅從自然科學角度或僅從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角度去研究,然後再拼起來。這是兩種不同的研究路線,也是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前者需要綜合集成方法,後者還是還原論方法,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會一樣,在實踐中已有大量事實說明了這一點。在現代科學技術向綜合性整體化方向發展過程中,綜合集成方法可以發揮重要的基礎作用。從方法論與方法的特點上來看,綜合集成方法本質上就是用來處理跨學科、跨領域和跨層次問題研究的方法論和方法。運用綜合集成方法所形成的理論就是綜合集成的系統理論,錢學森提出的系統學,特別是複雜巨系統學,就是要建立這套理論。國外關於複雜性的研究,實際上也是屬於系統理論範疇。綜合性整體化的方向,不僅有科學層次上的理論問題,也有技術層次上的應用問題。在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系統工程技術的出現與發展。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的技術,它根據系統總體目標的要求,從系統整體出發,運用綜合集成方法把與系統有關的學科理論方法與技術綜合集成起來,對系統結構、環境與功能進行總體分析、總體論證、總體設計和總體協調,其中包括系統建模、模擬、分析、優化、設計與評估,以求得可行的、滿意的或最好的系統方案並付諸實施。由於實際系統不同,將系統工程用到哪類系統上,還要用到與這個系統有關的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例如,用到社會系統上,就需要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從這些特點來看,系統工程不同於其它技術,它是一類綜合性的整體技術、一種綜合集成的系統技術、一門整體優化的定量技術。它體現了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法。系統工程的應用首先從工程系統開始的,用來組織管理工程系統的研究、規劃、設計、製造、試驗和使用。實踐已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如航天系統工程。直接為這類工程系統工程提供理論方法的有運籌學、控制論、資訊理論等,當然還要用到自然科學技術有關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所以,對工程系統工程來說,綜合集成也是其基本特點。當我們把系統工程用來組織管理複雜巨系統(包括社會系統)時,處理工程系統的方法已不夠用了,它難以用來處理複雜巨系統(包括社會系統)的組織管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系統工程也要發展。由於有了綜合集成方法,系統工程便可以用來組織管理複雜巨系統和社會系統了,這樣系統工程也就發展了,現已發展到複雜巨系統工程和社會系統工程階段。從綜合集成的系統理論到綜合集成的系統技術,中間也應有個過渡橋樑,它屬於技術科學層次。有些學者曾提出把這門學問稱作「集成學」。考慮到綜合集成的內涵和外延比通常所說的集成要廣泛而深刻,因而稱作「綜合集成學」可能更貼切一些。從這個角度來看,工程式控制制論就是針對工程系統控制的綜合集成理論。3、綜合集成工程把綜合集成理論與技術用於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就是綜合集成工程。對任何一項具體實踐或工程,都是一個具體的實際系統,是有人參與的實際系統。因此,社會實踐是系統的實踐,也是系統的工程。這樣一來,有關實踐的決策與組織管理等問題,也就成為系統的決策與組織管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系統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到社會實踐或工程中去,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人們在遇到涉及的因素多而又難於處理的實踐問題時,往往脫口而出:這是系統工程問題。這句話是正確的。其實這句話包含兩層含義:一個含義是,這是系統的工程或系統的實踐,另一個含義是,既然是系統的工程就應該用系統工程技術去處理。可惜的是,人們往往只注意到了前者,卻忘記了要用系統工程去解決問題。要把系統工程應用到實踐中,就必須有個運用它的實體部門。以航天為例,航天系統中每種型號都是一個工程系統,對每種型號都有一個總體部,總體部就是運用系統工程的實體部門。總體部由熟悉這個工程系統的各方面專業人員組織,並由知識面比較寬廣的專家(稱為總設計師)負責領導。根據系統總體目標要求,總體部設計的是系統總體方案,是實現整個系統的技術途徑。總體部把系統作為它所從屬的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進行研製,對它所有技術要求都首先從實現這個更大系統的技術協調來考慮;總體部又把系統作為若干分系統有機結合的整體來設計,對每個分系統的技術要求都首先從實現整個系統技術協調的角度來考慮,總體部對研製中分系統之間的矛盾,分系統與系統之間的矛盾,都首先從總體目標的需要來考慮。運用系統方法並綜合運用有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型號系統結構、環境與功能進行總體分析、總體設計、總體協調,包括使用計算機和數學為工具的系統建模、模擬、分析、優化、試驗與評估,以求得滿意的和最好的系統方案,並把這樣的總體方案提供給決策部門作為決策的科學依據。一旦為決策者所採納,再由有關部門付諸實施。航天型號總體部在實踐中已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總體部所處理的對象還是個工程系統。但在實踐中,研製這些工程系統所要投入的人、財、物、信息等也構成一個系統,即研製系統。對這個系統的要求是以較低的成本、在較短的時間內研製出可靠的、高質量的型號系統,對這個研製系統不僅有如何合理和優化配置資源問題,還涉及到體制機制、發展戰略、規劃計劃、政策措施以及決策與管理等問題,見圖三和圖四。顯然,這個系統要比工程系統複雜得多,屬於社會系統範疇。如果說工程系統主要需要自然科學技術的話,那麼這個研製系統除了自然科學技術外,還需要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如何組織管理好這個系統,也需要系統工程,但工程系統工程是處理不了這類系統的組織管理問題,而需要的是社會系統工程。應用社會系統工程也需要有個實體部門,這個部門就是錢老提出的運用綜合集成方法的總體部,這個總體部與航天型號的總體部比較起來已有很大的不同,有了實質性的發展,但從整體上研究與解決問題的思想還是一致的。綜合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綜合集成思想是錢學森系統科學思想的重要發展。綜合集成思想在方法論層次上的體現就是綜合集成方法。運用綜合集成方法所形成的系統理論與系統技術,是綜合集成思想在科學、技術層次上的體現。綜合集成工程則是綜合集成思想在實踐層次上的體現,而綜合集成思想在哲學層次上的體現就是大成智慧。這樣,從綜合集成思想、綜合集成方法、綜合集成理論、綜合集成技術到綜合集成工程,就構成了錢學森綜合集成體系,這個體系必將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對科學技術向綜合性整體化方向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這是錢學森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貢獻,是留給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和精神財富。4、錢學森的大成智慧思維方式人們的宇宙觀、科學觀與其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往往是一致的。由於錢學森正具有現代化的科學觀,所以他的思維能力非凡,十分敏捷、深邃,充滿活力,並帶有創新和超前意識.其中奧秘難於捉摸和描繪,現僅就筆者的日常觀察,羅列幾項。(1)大跨度的思維方式錢學森的科學技術觀要求他具有廣博的知識,並能觸類旁通,集智慧之大成,大跨度地思維,從各個方面去把握事物整體關係的「形象」,抓住事物的機理,深入探索,去尋找創新與成功之路.他曾以自己的體驗說「跨度越大,創新程度也越大.而這裡的障礙是人們習慣中的部門分割、分隔,打不通.大成智慧教我們總攬全局,洞察關係,所以能促使我們突破障礙,從而做到大跨度地觸類旁通,完成創新。」幾十年中,錢學森幾乎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鑽研和掌握各種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其精神和毅力是驚人的、他在交通大學讀書時,除學好規定的課程外,還讀遍了圖書館裡關於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的著作。1935年他到了美國,在加州理工學院學習時,很快就獲得了航空博士和數學博士學位.他的導師馮·卡門教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世界著名力學大師。錢學森當時除學習航空和數學課程外,還選修了不少理科課程,如微分幾何、複變函數論、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統計力學、甚至物理系、化學系等其它各系的學術報告、研討會,他也去學、去聽,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因此他能夠很快地在薄殼理論、氣動力學、火箭技術、噴氣推進、超聲速飛機設計以及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美國發表了50餘篇論文,寫出了《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專著,那時就成了世界上頗有名望的應用力學家。為什麼思維「跨度越大,創新程度也越大」呢?可能是:第一,由於跨度大,人的思維不同於各個部門科學研究的角度、方法的局限,這就便於把一個科學部門的最新成果、原理、方法、規則等應用到其他學科中去,達到知識成果共享、互相激發,從而有可能使被囚禁已久的思維能量突然釋放出來,迸發出燦爛的光華。第二,運用大跨度的思維方式,跨度越大越能夠向全方位敞開視角,這就便於人們糾正偏見,充分發揮全面認識的能力與功能,獲得高於任何一門科學的見解,顯示出更高一級的更帶普遍性的理性認識,達到認識上的飛躍,實現創新。錢學森曾語重心長地告誡說:「偏見往往使我們失去真理,你們要警惕啊!」(2)整體的思維方式錢學森總是習慣於把相互關聯的事物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的體系,進行系統的分析;正確區分部分與整體、微觀與宏觀、特殊與普遍、具體與抽象等的辯證關係、從整體中把握部分,又不把整體視為部分的簡單疊加。他常說,「要從整體上考慮並解決問題」,否則,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揀些零碎的瓦片、木椽、富格子,看不貝整體結構和大廈,將難以形成獨具創見的智慧。」當然,在運用這具有東方色彩的整體思維方式,從宏觀上把握事物時,錢學森也從不忽視西方人習慣運用的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對事物的系統層次、結構、功能,進行具體、深入的量化研究。努力把整體論與還原論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結合起來。錢學森之所以能夠很好地做到這一點,除了因為他具廣博的學識之外,還在於他曾於「中西貫通」,在中西文化相互比較、相互撞擊中,取長補短,從而綻開了絢麗的思雄之花。錢學森在美國學習、教學、研究、工作共20年,深諳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大規模組織管理的方法,而且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方面也有著深厚的根底,因而他能自覺地以辯證唯物主義的宇宙觀、科學觀為指導,汲取中國傳統的整體論與西方現代科學研究中的系統論與還原論的精華,倡導建立了現代的系統科學。錢學森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易經》的整體、辯證的思維方式,以及《黃帝內經》、傳統醫學辯證施治的整體思想,並在總結半個世紀以來國際風雲變幻及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吸取了西方現代科學技術中有關係統思想的成果(如 Bertalanfy, D.Bahm, F.LaPra, S.Freud, C G jung,I.Prigogine等的著作和思想),從而形成整體的思維方式。這種整體的思維方式避免了東方古老的整體思維方式的模糊性、既不忽視從感性、直覺、經驗上把握事物的整體,又不主觀隨意地猜測和虛構,而是與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熔鑄在一起,賦予整體的思維方式以嚴謹的科學性。(3)綜合集成的思維方式這是錢學森系統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當他每日馳騁在古今中外浩瀚的知識海洋里的時候,他絕不是象海綿那樣,良莠不分,無批判地兼收並蓄。不知是什麼風浪使他鍛鍊出一種特別能辨別是非、真偽的能力。他極善於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辯證地否定(即扔棄),批判地綜合集成一切有用的知識。因而,他總能在無邊的知識海洋里不斷發現鮮花遍地的綠洲。錢學森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一位記者報導了德軍的作戰部署、戰略戰術以及部分指揮將領的名字,泄露了軍機,弄得希特勒很被動。希特勒大為惱火,懷疑是軍內出了叛徒、內奸,立即抓來這位記者審訊。通過反覆調查、審訊,方知這位記者的一切材料、信息,都采源於公開的報章,他只是將這些點點滴滴的消息加以分析綜合,從而得出了全面的軍事情況和戰略戰術的構想。可見,綜合集成的思維方式往往使人得到新的理性認識,從模糊、複雜的現象中,發現事物的本質和真面目。錢學森越到老年越顯露出他那強勁的綜合集成的思維傾向、例如,從他1994年出版除的《人體科學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縱橫現》一書中可以看到,他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綜合集成古今中外各學科的成果,希望能對人體科學的發展有所促進。錢學森認為:「人體科學的研究是非常難的......也可以說其難度是最大的,是今天科學技術裡面的珠穆朗瑪峰。」他還說:按照達爾文醫學觀點,人是受周圍環境、社會影響的,下個世紀社會是個什麼樣子?那是由信息技術革命推動的第五次產業革命,將會形成全世界一體化的社會形態。人是在整個世界社會中生活,一個人的事,就是整個社會的事,我們要看到這個大變化,很好地利用這個機遇,把中國人變成能適應、利用信息時代環境的人,而不是被信息環境淹沒了。我看這是人體科學最大的任務。如何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錢學森提出了一套綜合集成的思維方法。他說,要「把人體作為一個對環境開放的複雜巨系統,那我們就可以用系統科學的理論,把中醫、西醫、少數民族醫學、中西醫結合、民間偏方、氣功、人體特異功能、電子治療儀以及心理治療等,幾千年人民治病防病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科學的、全面的醫學治病的第一醫學、防病的第二醫學、補殘缺的第三醫學和提高功能的第四醫學、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人民體質,真正科學而系統地搞人民體質建設了。」(4)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客觀世界萬事萬物豐富多彩又變化無窮,人們往往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僅從某一側面去認識、把握事物的性質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這就難免染上形而上學的色彩、錢學森深感認識片面性、死板、機械的危害,他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提出「我們對事物的從識,最後目標是對其整體及內涵(包括質與量)都充分理解」。他借鑒治老哲學家熊十力先生把人的智慧分為「性智」、「量智」的觀點,加以唯物主義的解釋與發揮、他認為「量智」,側重在科學技術中,研究其從局部到整體、從量變到質變所獲得的知識,掌握其「度」;與此同時,也不應忽視「性智」,他強調說「大科學家尤其要有」性智」。「性智主要是從整體的。形象的感受上,從「質』」上入手去認識事物,側重在文化、藝術、醫學等方面。從思維方式來看,「量智側重於邏輯思維,即具體分析事物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加以嚴密的邏輯推理;而「性智』則側重於非邏輯思維,即通過直觀感受、豐富的想像,甚至靈感、潛意識等,運用形象思維去領會、把握,形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錢學森一貫自覺地把邏輯思維方式與非邏輯思維方式結合起來,因而在科學的道路上他總能採擷到許多美妙的成果。如果說邏輯思維多為科學思維方式,形象思維或非邏輯思維多為藝術思維方式,那麼,錢學森也是把科學與藝術緊密結合起來了。他不僅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擁有一個廣闊無根的科學世界,而目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底,擁有一個絢麗多彩的藝術世界。從他1994年出版的《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書中,可以看到他如何從科學上去理解藝術,從藝術上去發展科學。錢學森至今仍非常富有想像力,極善於從紛繁的自然、社會現象中,準確地找出實質,把握關鍵,提出理論;極善於從混飩複雜的思維中,迅速理出頭緒,使其升華;極善於把一些十分艱深的問題,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生動活潑.他的這種富於智慧的思維能力長盛不衰,緣由何在?是天賦的嗎?他從不承認、是由於他特別勤奮嗎?也不盡然。他的這種超凡的智能,恐怕是除了勤奮,還來自他能把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方式巧妙地結合起來,讓科學與藝術結緣。當他遇到難題而單靠邏輯推理百思不得其解時,靠藝術的、非邏輯的、形象思維方式,往往使他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音樂的夢幻、繪畫的神韻、詩歌的意境......常常滲入他那細密的、科學的邏輯思維中,給他送去一縷活潑的靈氣,新奇的啟迪、這或許就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並舉、科學與藝術相結合能夠賦予人們無限的創造力與智慧的緣由。最近,錢學森對於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思維過程,作了具體分析、他說:「從思維科學角度看,科學工作總是從一個猜想開始的,然後才是科學論證;換言之,科學工作是源於形象思維,終於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是源於藝術,所以科學工作是先藝術,後才是科學.相反,藝術工作必須對事物有個科學的認識,然後才是藝術創作。在過去,人們總是只看到後一半,所以把科學和藝術分了家,而其實是分不了家的;科學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科學。把我們要把文藝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放到與科學技術同等的高度來認識,所以錢學森提議:我們國家不但要建立並發展科學技術業即第四產業,還要建立並發展經營文化藝術活動的第五產業。(5)靈感思維方式錢學森很注意捕捉靈感思維,發揮靈感思維的神奇力量。他說,「如果把邏輯思維視為抽象思維,把非邏輯雄視為形象思維或直感,那麼靈感思維就是頓悟,它實際上是形象(直感)思維的特例。」靈感的出現常常帶給人們渴求已久的智慧的閃光。文藝工作者往往依靠這種非邏輯的思維方式,特別是「靈感」,去認識、去創作、不過,單憑自己片面的經驗,「跟著感覺走」,不去做艱苦細緻的調查研究,科學地綜合,「靈感」這位可愛的「客人」是不會來拜訪你的。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來看,靈感不過是把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過程壓縮、簡化並採取生動的形象和突如其來的「跳躍」(頓悟)形式,反映出所思索問題的關鍵而已。在靈感跳出之前,離不開科學認知的積累、邏輯思維的過程;在靈感閃現之後,我們應很快回到邏輯思雄過程中,使之上升到一個新的理性認識階段,鞏固和發展「靈感客人」悄悄給我們送來的精美」「禮物」,使認識由此岸最終到達彼岸。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科學的發現「並沒有邏輯的道路;只有通過那種對經驗的共鳴的理解為依據的直覺。當然,他也強調,直覺之後還要用邏輯去檢驗、愛因斯坦有很好的藝術修養,他喜愛音樂,會拉小提琴、這個例子再一次說明了藝術、非邏輯思維方式對於科學家創造發明的重要性.說明了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靈感思維的密切關係。錢學森曾以自己早年科學發現過程的親身經歷談靈感。他說:「靈感思維是人們在生活真有的,我自己就有過多次,解決了研究中遇到的難題、這都是在半夢半醒時發生的、現在我想,這是在正常清醒情況下,頭腦中框框太多,阻礙大跨度的恩維,所以要在半夢半醒中突破障礙,見到事理、但有一點必須明確,即靈感思維也是以人頭腦中沉積的知識為基礎的。如果沒有人類的實踐認識(自己的、他人告知的、書本上學得的),靈感思維也不能自天而降。」後來,當他逐漸集古今中外智慧之大成,形成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這樣一個較完整的大科學觀,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後,他的思維能力又發生了新的飛躍、他遇到難題,思考一下,就能迅速看破事理。他說「在3O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當我碰到疑難問題時,苦思不得其解,總是靠形象(直感)思維,甚至是靈感(頓悟)思維解決問題,這是說我頭腦中框框太多,不能從理論上觸類旁通,得靠形象,甚至夢境、這種困境,後來逐漸緩解,不用做夢了,推敲一陣子就能看出問題所在。但真正做到觸類旁通,是在懂得了科學技術以及知識體系之後。」二、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工作法。錢學森是從工程技術走到技術科學,又社會科學,再走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門的。因此,他的哲學思想、他的科學觀具有鮮明的科學性與實踐性。他的方法論具有鮮明的系統性,他對於系統科學、系統工程所作的開拓性貢獻,是對唯物辨證法的補充和發展。當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整個世界社會通過世界市場和全球信息網路把不同經濟發展狀態、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作主導、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區的國緊密連在一起,多格局與多極化形使其成了一個開放的、十分複雜的動態巨系統.我們在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千頭萬緒、變化多端、十分複雜的。那麼,有沒有一種切實可行又比較科學的工作方法,使我們能夠成功地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呢?近年來,國外許多科學家都在對此進行探索,希望得到滿意的答案.但是,由於他們缺乏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論的科學觀作指導,往往陷入形而上學和機械論的泥坑中、他們要麼只著重「還原論」的方法,把事物還原為最小單位,孤立地用數學的方法、邏輯推理的方法以及巨型計算機,只顧進行定量分析;要麼一頭扎到實驗室里,卻看不到事物整體系統的相互關係、例如,美國 Santa Fe研究所的有些研究人員目前對解決複雜性問題已感料十分棘手,他們從研究「複雜性」走向了「困惑」(From Complexity to Perplexity)。如何集古今中外智慧之大成,運用正確的科學觀、方法論以解決當代錯綜複雜的各種問題呢?1990年初,錢學森和於景元、戴汝為共同發表了《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一文。1991年錢學森又作了《再談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報告以他們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探索,把對事物各種系統的研究,深入到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範疇,並提出解決、處理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使錢學森一貫倡導的系統科學獲得了重要進展。錢學森說:「我和於景無、戴汝為同志在1990年初提出了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概念,它是再大的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也處理不了的問題,需要有新的思想和方法.我們把處理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方法定名為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把運用這個方法的集體稱為總體設計部。」5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多媒體技術(Multimedia Technology)、遙感技術(Telescience)、靈境技術(Virtual Reality)、互聯網路(Internet)等的高速發展與普及,為我們進行創造性地思維與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因而組成人-機結合的勞動體系勢在必行、這是錢學態所提倡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最大特點。可以說,這種工作方法的實質,就是通過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把各方面有關專家的理論、知識、經驗、判斷,各種有關的古今中外的信息、數據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靈境技術、信息網路設備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人一機結合的工作體系,同步快速地對各種類型的複雜事物(開放的複雜巨系統),進行從定性別定量的分析與綜合集成,啟迪參與者的心智,激發群體智慧,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整體優勢,集智慧之大成,從而找出從總體上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和決策,錢學森又稱之為大成智慧工程(Metasyntheeeetic Engineering)。這樣的大成智慧工程,實際上是把計算機的信息處理與人腦的信息處理兩者密切結合起來,形成一個人為的開放的複雜巨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拓寬人們的視野,使人接觸、了解廣泛的知識、經驗,「感受到從前不能感受到的東西:大至宇宙,小至分子、原子,人都能審視感觸!」面對這樣的工作環境,老一套的工作方法與思維方式就不適應了,只有把錢學森的大跨度的思維方式、整體的思維方式、綜合集成的思維方式、邏輯與非邏輯相結合的思維方式、靈感的思維方式等多種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啟發、引發、推動,發揮其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作用,才可能比較準確地把握各種複雜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微觀與宏觀、部分與整體、穩定與發展等辨證關係,做到「在定方針時居高遠望,統攬全局,抓住關鍵;在制定行動計劃時又注意到一切因素,重視細節」,使決策既具有戰略意義又符合實際,有所前進,有所創新。近年來十分關注電子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特別是靈境技術的發展。他認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擁有廣博科學知識的人群,如果經常人-機結合地進行工作,將使人的智能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大大提高人的創造思維能力,甚至可能出現智能革命。他曾說:「靈境技術是繼計算機技術革命之後的又一項技術革命。他將引發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變革,一定是人類歷史中的大事。」他還親手繪製一示意圖,如上圖所示。運用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集體,錢學森稱之為「總體設計部」。這種總體設計不僅是黨和國家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理想的科學、民主決策諮詢機構,也是各行各業、各個方面、各級領導機構進行戰略部署、解決開放複雜巨系統問題的參謀部。多年來,有些單位已在試行,並取得較好效果。作為大成智慧學、大成智慧工程具體應用的總體設計部,也適用於高科技的設計、開發與產業化。1994年春天,錢學森回想太空梭、火箭、導彈的總體設計與研製過程時說:「高新技術的設計開發工作,也是人-機綜合的大成智慧工程,因為:①把整個設計開發工作分解為幾個局部問題,每一局部問題,如在馬赫數8以上的超聲速燃燒衝壓發動機,如氣動力問題、如結構問題、如結構防熱問題等等。②再把某一局部問題分解為不同時刻的瞬時過程,如超聲速燃燒的瞬時實驗模擬,用1/100秒一1/10秒;用兩種研究方法:計算機模擬及實驗模擬,以驗證計算、考核理論.③所有局部問題都經過實驗證實,得到可靠的理論計算方法了,就可以綜合了。④綜合主要用計算機、計算機模擬全機全飛行過程,滿意了,再進入全工程的真實實物試運轉。這最後一段工作是耗資巨大的,力求一次成功。……這也是人-機結合的大成智慧學與大成智航工程的應用。」第十四章 創新思維的障礙和病態思維障礙1、創新思維的障礙:慣性思維(思維定勢)、偏見思維。(1)創新思維在突破原有的知識、經驗、觀念、方法的限制時,其內部和相互之間的組合方式或結合模式,就會本能地阻撓這種突破,成為思維創新的障礙。阻撓思維創新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們頭腦中傳統的、固定的觀念和思維中形成的習慣與定勢。所謂思維定勢是指當人們採取某種思路思考和處理問題獲得成功之後,以後思考和處理問題很容易採取同樣的思路和處理方法,而且每成功一次,這種思路就愈加牢固,以至於形成了不容易改變的思維慣性和固定化思路。相聲藝術中的「包袱」或噱頭就常常利用人們的思維定勢。例如:侯寶林曾問華羅庚:在什麼情況下2+3=4。華羅庚沉思良久,不得其解,只好求教於侯。侯說:在喝醉酒的情況下。華頓悟,大笑。試問:一位老人正在同公安局長說話,一個小孩突然跑來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莫名其妙。(答案:公安局長是個女的。)思維定勢分為內部定勢和外部定勢:內部定勢(經驗定勢),受自身過往經驗、習得知識或情感所形成的思維習慣。外部定勢(傳統觀念、權威崇拜、長官意志、宗教迷信、本本主義、師道尊嚴等等),觀念是內化於人腦意識中的觀點和認識,經反覆運用這些觀點或認識去思考、評價問題,久而久之積澱到大腦深層意識之中而達到「無意識」狀態,就形成了觀念。觀念作為思維方式的主要構成要素,對人的認識活動起著巨大的制約作用,它頑強地維護著它賴以存在的實踐和社會基礎,反對思維對現存事物的超越,因循守舊、墨守陳規,老眼光、老套路、老辦法去面對新問題。思維定勢也有積極作用,在處理常規性問題時可以節省精力、提高效率,但它不利於創新。(2)創新思維的另一個障礙就是偏見思維:以偏概全,把必要條件誤為充分條件。例如,魯迅《內山完造作〈活中國的姿態〉序》中說:「一個旅行者走進了下野的有錢的大官的書齋,看見有很多很貴的硯石,便說中國是"文雅的國度』;一個觀察者到上海來一下,買幾種猥褻的書和圖畫,再去尋尋奇怪的觀覽物事,便說中國是"色情的國度』……」。2、病態性思維障礙包括思維形式的障礙和思維形式結構障礙。前者可表現為聯想的速度、結構和連貫性等方面的障礙,後者是指概念的運用和判斷推理等方面的邏輯紊亂。主要癥狀有:(1)思維奔逸表現為聯想速度明顯加快,概念大量湧現,甚至來不及表達,患者的言語增多,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詼諧風趣,引人發笑。由於注意力易隨境轉移而致話題隨之改變,缺乏重點。聯想奔逸時的前後概念之間均存在有內在的聯繫,出現音連或意連,見於躁狂狀態。(2)思維遲緩與思維奔逸相反,思維受到抑制,概念形成緩慢,思維速度受阻,應答反應遲鈍,思考困難,言語緩慢。見於抑鬱症、痴獃等。(3)思維貧乏此癥狀在外表上雖與上述癥狀相似,但本質則不相同。其主要特點是思維內容空虛,概念和辭彙貧乏,對一般詢問往往無明確應答性反應,或僅簡單地答以」不知道」,」沒有什麼」,平時也不主動說話,病人對此漠然處之。思維貧乏往往與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相伴隨出現,構成精神分裂症的三項基本陰性癥狀。思維貧乏也可見於痴呆狀態。(4)思維散漫是思維的目的性、連貫性和邏輯性的障礙,表現為聯想鬆弛、內容混亂,對很簡單的問題也很難說清楚,交談困難。一般情況下談話的語句尚完整,但語句之間的結構缺乏緊密聯繫,使人難以理解其主題和意義。見於精神分裂症。(5)思維破裂思維結構的鬆弛較思維散漫時更為嚴重,甚至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句子,言語支離破碎,或為辭彙的雜亂堆積,稱「詞的雜拌」。見於精神分裂症。思維不連貫:在意識障礙情況下出現類思維破裂,其言語內容可能更加雜亂、語句片斷,毫無主題可言。常見於感染或中毒、顱腦外傷引起的意識障礙、癲性精神障礙。(6)病理性贅述以思維過程中主題轉換帶有粘滯性、停留在某些枝節問題上而抓不住主要環節為其主要特徵。病人表現講話哆嗦,講半天講不到主題上。當醫生要求病人回答簡要的中心,病人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思維過程贅述下去。此種思維聯想障礙多見於各種腦器質性損害所致的精神障礙,最典型的是癲性精神障礙。(7)思維中斷在無意識障礙或外界干擾等情況下的思路突然被阻,表現為談話突然中斷,停頓片刻後再開口時,已換了內容或另一話題,患者常形容此刻的思路出現了」空白」或不能解釋。見於精神分裂症。(8)思維被奪在意識清晰時無外界原因,病人體驗到其思維被某種外力奪走。是診斷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癥狀。(9)思維插入患者感到某種思維不屬於自己,而是別人或某種外力將思維強行塞入患者的大腦,部分病人可對這些不自主的思潮過程作出妄想性的解釋。(10)思維雲集又稱強制性思維,是指思潮不受患者意願的支配,強制性的大量湧現在腦內。內容往往雜亂無章。患者也感到意外,甚至是厭惡的。常突然出現、迅速消失。多見於精神分裂症。(11)思維化聲病人思考時體驗到自己的思想同時變成了言語聲,自己能聽到,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性癥狀之一。(12)思維擴散病人體驗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現,即盡人皆知,覺得自己的思想與人共享,毫無隱私可言,是診斷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癥狀。(13)象徵性思維患者將一事物的具體概念與抽象概念混淆,病人以無關的具體概念來代表某一抽象概念,不經病人自己解釋,別人無法理解。多見於精神分裂症。(14)語詞新作病人將不同含義的概念或詞融合、濃縮在一起,或作無關的拼湊,或自創文字、圖形、符號,並賦予特殊的概念,如不經患者解釋,旁人無法理解。多見於精神分裂症。(15)邏輯倒錯性思維推理缺乏邏輯性,既無前提也無根據,或因果倒置,推理離奇古怪,不可理解。見於精神分裂症等。(16)強迫觀念是一些反覆出現的想法、衝動、印象或觀念,患者明知不必要、不合理或毫無意義而想排除,卻難以克制,無法擺脫。常伴有緊張、焦躁不安或強迫行為。見於強迫症、精神分裂症(早期或恢復期)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四個全面」新戰略布局的形成、邏輯與當代價值
※唯物史觀的精神內核及其生成邏輯
※遇到不講道理的人,請掏出歸謬法
※如何有效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iCourt法律邏輯集訓營:裁判思維 訴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