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健康人格的五個主要指標

主持人:孫老師,您的書第二節是教育的核心是學會做人。為什麼學會做人是核心了?

  孫雲曉:在我們兒童教育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做人的問題或者培養健康人格的問題。

  對於兒童教育傳授知識很重要,但是最核心是要培養健康人格。為什麼?你會發現,什麼樣的人在生活中幸福?是那些學歷高,學習成績好的人幸福嗎?不一定。而是那些善解人意,有責任感,誠信,有創造力,這樣的人生活的比較幸福。而後者其實就是一種健康的人格。

  而這種健康的人格,一定是跟他的童年教育密切有關的。

  健康人格的標準是什麼?

  主持人:什麼樣的孩子才有健康的人格,或者健康人格的標準是什麼?

  孫雲曉:健康的人格我們可以說一個最通俗,最簡單的標準。第一個有愛心的人是健康的人格的最重要的一條。第二條是熱愛學習,主動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第三條是有責任感,第四條是有這種自我剋制的能力,或者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五條是能夠尊重他人。這五條我們經過反覆的研究和心理學家反覆討論,這五條是一些少年兒童最重要的人格標準。

  家長應該怎麼培養孩子這些優秀的品質?

  孫雲曉: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培養愛心,一個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要讓孩子有孝心,有分享的習慣。我們很多的父母有一個特點,只要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大人就不吃了,我們不喜歡吃,我們都不愛吃。爸爸說吃魚,爸爸說我喜歡吃魚頭,媽媽說我喜歡吃魚尾巴,小孩很奇怪,那個很好,我喜歡吃魚身子,肉多的地方,其實大部分人本意不是這樣的,這是為了孩子,其實這樣的教育可以理解,但是是如果你經常是這樣的話,孩子就容易變的獨吃獨佔獨享了,霸道,沒有同情心,這個教育就失敗了,一定是培養出一個白眼狼,培養出一個冷漠無情的人。

  舉一個例子,怎麼培養愛心?北京有一個媽媽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很有經驗,她一家三口人非常喜歡吃桔子,她買桔子的時候從來不按斤買,都是按三的倍數買,買九個,買十五個,二十一個,晚飯後看電視,全家人吃桔子,媽媽讓兒子拿三個桔子,洗乾淨,擦乾淨,拿過來,一個人一個,就剩下最後三個桔子了,兒子拿在手裡,沒有像往常一樣的送過來,而是看看爸爸,看看媽媽,意思是說就剩三個了,你們倆還吃嗎?媽媽很有原則性,跟老公使了一個眼色,吃。結果爸媽媽媽一邊剝桔子,兒子一邊流眼淚,心想這個狠心,真吃,一點不心疼我,這個媽媽的做法,就是狠著心培養孩子要養成有愛心,學會分享。

  後來這個孩子果然後來習慣了分享,後來長大考上北京大學,親戚朋友這個給一百,那個給五十,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困難,一共給了五百塊錢,媽媽說哎喲我們真的沒有想到,春節家看奶奶,兒子把這五百塊錢,裝了一個紅包都給他奶奶了,現在的孩子有五百塊錢自己的錢,捨得給一個遠方的老人是不容易的,這個孩子為什麼如此有愛心,有孝心,就是習慣了分享。他家裡一做了好吃的,媽媽讓兒子給姥姥爺爺送一份,靠的比較近,每個月給爺爺奶奶匯款,都是讓兒子填單子,辦手續,而且寫一句問候爺爺奶奶的話,時間長了以後,他就養成了這種孝敬長輩的習慣。

  所以說,孔老夫子說的話「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他的天性一樣的自然。這是一個培養愛心的很好的做法。

  主持人:我們現在家長可能覺得,我如果把桔子讓給孩子,就是愛孩子。

  孫雲曉:把桔子讓給孩子是一種愛,自己一個不吃都給孩子,這是一種愛。但是這樣的結果讓孩子養成獨吃,獨佔,而且就是養成習慣,好的就是我的,你怎麼能吃呢?記得有一個媽媽知道孩子愛吃葡萄,愛吃提子,買了以後,閨女這是給你買的,孩子記住這是給我買的,她媽媽也吃了一個,這個女兒就說媽媽這是我的,你給我吐出來,孩子可以做成這樣,所以為什麼我們中國人說嬌子如殺子,就是這樣的。所以愛孩子要有善於長期的辦愛心,這才是真正的有遠見的父母,否則你在表面上似乎是的愛,其實是你在害孩子。

  主持人:其實我們如果給孩子桔子的家長,可能是看到在食物方面給孩子的愛,比如說在吃的層面上給孩子的愛,而沒有看到可能更遠的遠見方面的,以後讓孩子學會愛心,學會承擔這方面。

  孫雲曉:是,愛絕不就是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的,這個愛一定要有遠見,愛孩子一定要有遠見,比如說我一直有這個觀點,包括在《孩子,別慌》這個書裡面專門談了這個觀點,愛孩子一定要敢於說「不」,而且什麼時候說不最有效,兩歲到四歲的時候給孩子說不最有效,因為孩子兩歲到四歲,他的語言能力發展是最快的階段,他能說三百個單詞,發展到說一千五百個單詞,這個時候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他懂道理也多了,這個時候當孩子有些壞的行為。比如說打人,傷害別人,罵人,一些不衛生的行為出現的時候,父母就要堅決的對他說不可以,不允許,比如說小孩子晚上睡覺前要吃糖,可以嗎?不可以,哭也不可以,不洗手就吃東西,不可以,餓也不可以吃。為什麼不洗手?必須要洗手。打人,摳人眼睛能行嗎?那是絕對不允許的,怎麼辦?懲罰。怎麼懲罰?你這麼做,到沙發上坐著,十分鐘不許動,這是對兒童的懲戒,或者你再那麼做,今天不許看動畫片,一天也不許看,急的蹦高,也不許看,這就是愛,跟那個小樹苗一樣,不能讓他瘋長。

  有一次我在一個幼兒的網站上做節目,有媽媽問了,孫老師,我兒子今年三歲,不愛笑,有一天我老公和我兩個發生矛盾要打我,手舉起來了,我兒子笑了,後來我發現這個辦法可以,我老公經常做出打我的姿勢,我就做一個害怕的姿勢,我兒子就笑,這個辦法怎麼樣?我說你這就是培養一個罪犯。你怎麼能讓他覺得打人是快樂的,而且是爸爸打媽媽?這是絕對不可允許的。所以說為什麼說這個話?根據在哪裡。韓國一位前教育部長,現在退下來的首爾大學的德育心理學教授文龍鱗,他提出十歲之前要培養孩子掌握道德智能,所謂的道德智能用一句話來說明,就是明辯是非的能力,為什麼剛才說兩歲到四歲的孩子敢於說不,就是一個目的,讓他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這樣的話你才是真正的愛,對他一生負責的愛。現在很多孩子為什麼出現問題?

  前兩天我在中央電視台法制在線長篇的分析葯家鑫殺人案,為什麼?沒有是非,沒有道德底線,你怎麼能殺人呢?這個道德底線第一個就是絕對不能傷害別人,不能侮辱別人,從小就不可以,這是教育的原則,這是培養健康的人格。

  自制力的培養

  主持人: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就是對我們孩子每個人發一塊巧克力,告訴他,如果你可以等待的話,會獲得第二塊,實驗的結果,您跟我們網友分享一下,能說明什麼?

  孫雲曉:主持人談的這個問題,對於兒童特別需要一種訓練,叫做延遲滿足的訓練。什麼意思?就是說剛才講的這個實驗是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在中國跟澳大利亞的三四歲孩子中做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在國際上是很有名的叫「糖果實驗」,問小朋友,你們喜歡吃巧克力嗎?喜歡吃,今天我們吃巧克力,怎麼吃?每個人面前放兩盤巧克力,一盤多,一盤小,中間放一個零,你們誰想吃多的這一盤,就要等到十五分鐘以後才可以吃,誰要等不及了,馬上吃,可以,吃少這一盤,吃之前要搖鈴,明白,知道了,吃多的要等著,吃少的就隨時的吃,實驗開始了,每過多一會,一些中國孩子開始等不及了,按鈴,拿著巧克力去吃了,一數80%,但是66%的澳大利亞的孩子都等到十五分鐘以後要吃多的,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問題?這就是看你能不能為了自己長遠利益,更大的利益,而剋制自己暫時的慾望,你說重要不重要,一個人需要不需要這樣一種能力。這就是延遲滿足的訓練。

  我們現在很多的中國的家庭,根本就不讓孩子等待,我們現在有錢了,我們現在有條件了,要一個給兩個,那還用等,不用等,現在調查發現,現在很多的青少年都是「現在就要」一代,你會發現一個被過度滿足的孩子,他不能得到快樂,他很可能就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一定是痛苦的孩子,所以說我們要培養孩子的這個習慣。因為國際上研究發現,凡是在這種實驗中能夠得等於到十五分鐘或者半個小時以後再吃的孩子,長大以後的獨立性和責任感都比那個不能等待的孩子強,更有作為。

  所以健康人格的培養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原則和方法,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忍耐,這樣的孩子就是學會自製,學會自我管理,這樣的孩子才是健康的,有出息的孩子。

  主持人:現在什麼原因造成了我們中國孩子百分之二十個人可以等待?

  孫雲曉:就是溺愛,因為我們覺得獨生子女,全家人寵愛一個孩子,就覺得孩子太不容易了,就可以放縱,我認為這是主要的原因,其實這是一種短視的行為,不明智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必須要改變的,這個是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有所作為的。

  主持人:孩子應該怎麼改變,怎麼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孫雲曉:說的非常具體,比如說當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你要分清楚哪些是需要必須滿足的,孩子餓了,要學習了,要睡覺這些應該滿足,但是有些要求就可以有限的滿足,或者分階段的滿足。

  比如說孩子有的時候特別的想吃巧克力,特別的想吃冰激淋,特別的想吃雪糕冰棍,特別的愛吃糖。這個可能就要節制了,一天只能吃一塊糖,巧克力一天也最多吃一小塊,不能多吃的,那必須給他節制了。有些東西是需要要過到周末的時候才可以吃,有的時候可能還要等到更長的時間,這個都是可以的。

  主持人:這個規則定下來以後,孩子不一定會遵守,可能再去請求家長,家長可能有時候會心軟的。

  孫雲曉:這是看你的教育意識了。你要逐漸的形成這樣的做法。

  比如說美國的大富翁洛克菲勒很有錢,第一個擁有十億美元家產的美國富翁,他給他的孩子零花錢一個星期就給一美元五十美分,而且還要求記帳,周末還得報帳,而且要求我給了你這個錢你要按照三個三分之一開支,三分之一可以自由支配,三分之一要儲蓄,三分之一要用來做捐贈慈善。你做到了,花的合理我會獎勵你,花的不合理我會扣除一些,就是用這種獎懲的方法來讓孩子學會了自我管理。

  所以我們很多的事情都是可以讓孩子去學會自我管理的,學會節制,只有這樣的孩子,一個懂得節制的孩子,才會成為一個有獨立性,有責任感的孩子,否則這個孩子是很危險的。

  主持人:還想讓您談一下,您在書中提到要培養彈性兒童,您能介紹一下什麼樣的兒童是「彈性兒童」?

  孫雲曉:所謂彈性兒童,就是有抗挫能力的兒童。不要碰到一點委屈,就受不了了。小孩也會生活中碰到挫折,他能夠碰到挫折以後講講道理,鼓勵一下他,他能夠承受住,這就是彈性,有的孩子一點事就崩潰了,就不接受了,這就是沒有彈性了。

  怎樣培養抗挫折能力?

  主持人:怎麼樣來培養彈性兒童?

  孫雲曉:比如說剛才說的延遲滿足的訓練就是一種方法,你要吃糖,可以,一天吃一塊,不能多吃,他開始哭,鬧,你再怎麼鬧,不給你吃了,你可以吃水果,但是不能吃糖了。吃糖多了對你的牙不好,孩子開始就鬧了,慢慢的就習慣了。當然你可以給他一個獎勵,你如果可以做到每天就吃一塊糖,我到周末的時候給你一個獎勵,周末時候吃兩塊,或者周末時候我們去玩什麼的。讓孩子知道我會有獎賞的,他就很高興的。慢慢的就變的很有自制力,所以就是一定要讓孩子覺得我通過自我剋制,我會得到更多的利益。得到更多的獎賞。他會變的有信心,有興趣,有成功的體驗。

  兒童的成功就是發展

  主持人:孫老師,您在書中提到每個孩子都可以成功。對於我們大人和孩子可能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就是怎麼樣相信自己能成功呢?我覺得不僅是對於孩子來說,我們大家可能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孫雲曉:你說這個是對的,為什麼我寫《孩子,別慌》這個書?因為孩子為什麼恐慌?恐慌因為他怕失敗,他希望成功,而不能。孩子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可以成功的,而且能夠準確無誤的認為自己就是成功了,他才會有自信心,他才會有安全感。這裡面大家就要想一個問題,成功是每個人的事情嗎?還是少數人的事情,你如果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成功的人一定是少數的,比如說考試,前十名是成功的,後九十名呢?那就是失敗了。所以說多一把尺子,多一些人成功。

  對於兒童來說就是發展,成功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成功絕對不是說我比你強我在是成功,我原來不會自己穿褲子,我現在會了,老師就得表揚他,父母表揚他,真棒,你會穿褲子了,長大的表現了。這就是成功。我會系鞋帶了,我會自己吃飯了,我會拿筷子了,都是成功,對於兒童都是很重要的成功。我會自己上廁所了,我會自己洗澡了。就是說成功就是發展,只要你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高,獲得發展就是成功。

  主持人:成功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比?

  孫雲曉:你跟別人比,能把你急死,氣死你,你毫無希望。你比如說別的孩子,我到南方一個大城市去,一個小女孩的爺爺去世了,老師一說,這個小女孩她為什麼沒有來?她爺爺去世了,同學們一片歡呼聲,她爺爺可死了,我們可以超過她了,為什麼?這個小女孩的爺爺是一個數學教授,所以這個小女孩從來都是數學考第一,小孩說我們沒有辦法,她爺爺是一個數學教授,太厲害了,她爺爺死了,我們高興了,她爺爺可死了,我們可以超過她了,老師聽了害怕,這簡直是一群孩子嗎?簡直是一群小狼,其實我們一定會讓孩子覺得,成功是一種發展,這是第一。

  成功就是一種選擇

  什麼意思?你在這個方面行,我在這個方面行,你數學很好,我語文好,你運動很好,我遊戲做的很好,我剪紙剪的很好,我很有禮貌,我歌唱的好,我會做手工,都是成功。成功就是一種選擇,你只要發揮自己的特長,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就是成功。還有成功就是和諧,成功就是說我很快樂,我跟別人關係都很好,我很會和大家在一塊玩,這就是成功。

  所以說,一定要有這樣的一種觀念,這些成功不能說是一定要讓孩子親身的體驗到,比如說對於孩子來說,他可能是每一種生活技能的掌握都是成功。對於很多的父母擔心孩子上幼兒園,為什麼擔心?他不會梳頭,不會穿衣服,不會上廁所,孩子你真棒,你今天會了,你怎麼學會的?你給大家表演一下?鞋帶是這麼系的,褲子是這麼穿的,老師一表揚,同學一給他鼓掌,他就成功了,他就體驗到了。所以說小朋友一定要充滿了自信,一樣一樣的技能掌握,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慢慢的變的我很自信。

  主持人:聽您這麼說,我感覺首先是對成功理念正確認識,而且對於這種理念正確認識以後,會形成一種非常高貴的成功的品質。

  孫雲曉:成功絕對不是少數人的權利,而是某一個人的權利,所以我們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孩子,讓孩子一定要有成功的體驗,因為孩子自信心哪裡來?就是從成功體驗中得來的。不會的會了,做不好的做好了,這就是成功。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就要肯定他做的好了,比如說自己會吃飯了,會用筷子了,這不是成功嗎?當然是成功了。

  有一年世界上七十五個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一起聚會,那個記者採訪問一個白髮蒼蒼的學者說,你是在哪個大學哪一個實驗室學到你認為最重要的知識呢?這個老教授想了想說,在幼兒園。這個記者簡直是莫名其妙的,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他說我學到了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學會觀察,學會分享,要學會休息,自己的東西要好好的管理,這些就是我認為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這不就是幼兒園學到的這些本領,這些成功的體驗,這些良好的習慣,就影響了他的一生。

  我們絕對不可以功利化,誰考試考了前十名才是成功,這樣標準註定大多數人是失敗的。實際上我們一定要相信一點,就是我們要相信人是千差萬別的,不用恐慌,每個人都不一樣,你比如說有的人歌唱的好,嗓子好,有的人跑的快,為什麼?身體素質特別好,你練一百年你也趕不上人家,這個人是女高音,男高音,你練十年試試,二十年試試,你也不一定會成為這個男高音,女高音,這是由人的差異決定的。

  但是,我的潛能註定我是以語言智能發達,我可以寫作,我可以講演,我是身體運動智能發達,我可以跑,可以跳,我是數學邏輯智能發達,我可以計算,按照哈佛大學教授研究,每個人至少有八個以上的智能,但是注意後面一句話很重要的,每個人的智能結構是不一樣的,組合是不一樣的,我幹嗎跟你比?我發揮我的優勢,你將來當科學家,我將來可以當園藝師,我當幼兒教師,我當作家,我喜歡這個,這就是要尊重差異。

  孫雲曉:第一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從小就發現有的孩子跳舞跳的很好,有的人講故事很好,有的人做手工做的好,這是潛能的差異,孩子在一塊馬上就可以聽得出來,看得出來,差別是很大的。要讓每個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而且你相信一定有,這世界上不存在著一個沒有任何優勢的孩子。

  主持人:主要是沒有被挖掘出來或者沒有被保護?

  孫雲曉:有了這個優勢以後,還要體驗到,比如說我唱歌唱的好,那就多唱歌,我畫畫的好就畫畫,我跑的快,我就參加運動會,我就跑,一定是把每個人的潛能給發揮出來,就能發現,哎呀我有這個才能。

  父母怎樣挖掘孩子成功的潛力?

  主持人:比如說現在我們有很多社會的統一標準,比如說考試,比如說劃分數線之類,對於我們每個孩子怎麼樣避免挫傷他自己的潛力?

  孫雲曉:首先作為父母來說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而不是首先發現缺點,這是看你會不會教育孩子的分水嶺。

  主持人:就是我們家長?

  孫雲曉:包括老師,你要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首先要發現優點,而不是首先發現缺點,發現優點之後,發現自己優點越多越自信,越強大,然後再看,比如說還有考試,考試的時候,你用統一標準考試時候,肯定有些孩子就會排在後面了,但是你會發現這麼一個規律,當一個人成功體驗越多,越不害怕排名排到後面的感覺,他知道我這方面很棒,那個我一般。或者說我不如別人,沒有關係。最可怕的就是孩子覺得我什麼都不行,我什麼都不如別人,我一點好的地方都沒有。這樣的孩子就危險了,這是教育的失敗。

  你可以發現,我可以說任何一個孩子都是天才,關鍵是發現他的潛能,走一條適合他的道路,他就是天才。


推薦閱讀:

擴展閱讀:人格的烙印
人格結構的重要元素:Asc & MC
「九型人格」你是哪種?
關於人格障礙、信念、和思考的思考
九型人格與識人用人

TAG:健康 | 孩子 | 人格 | 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