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學校能使人更聰明嗎?》:教育缺失12
昨日翻閱《心理月刊》,看到了「不再愚蠢」專欄中的一篇文章——《學校能使人更聰明嗎?》。文章中有兩段文字特別的好:
一段是作者旻宇寫的——「這個時代的教育在壓抑這學生對『善』和『美』的感受,而不知疲倦地訓練著他們的頭腦、思維和邏輯。當這個學生走出校門,很難說他她/是真正的成熟的人。我們只能說,物質時代的主流教育培養了學生看似成熟的頭腦,同時製造了他們粗糙冷漠的心靈……孩子們需要的是對生命觀有深刻理解的人師。」(見文章第三節「靈性教育幫助孩子清醒入世」)
一段是作者旻宇引用的——「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孩子填塞知識,而是喚醒他們來自靈魂和內在的某些能力,最終成為有獨立精神的會思考、能實踐的自由人!」(奧地利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語)
而最讓筆者感慨的還是作者旻宇在文中敘述自己為女兒「擇校」的一段文字:
以前女兒上幼兒園,她總是不願意去,我們以為是孩子嬌氣,每次都好說歹說把孩子交到幼兒園老師手裡。但後來了解到一些事實讓我很震驚,譬如老師規定時間讓孩子小便,不到時間不許去,告訴孩子不能在幼兒園拉粑粑,因為老師不願意給這麼多小孩擦屁股。我們沒有去和老師作任何討論,因為毫無意義,而是選擇了退學。
女兒該上小學了,我們把她送到小區附近的一所官辦小學。學校規矩很嚴,不許這不許那,不能帶東西到學校吃,放學了老師帶隊出來的時候不許東張西望……我問女兒:老師這麼凶怕不怕?女兒安慰我說:沒關係,以前幼兒園老師更凶,都習慣了。聽到女兒這麼說,我很難過。於是,依舊退學。
試問作者的這樣「擇校」,在當今的中國有幾位家長能做得到?這又讓我想起了《中國教育報》報道的「洋思」模式:
洋思是一所全寄宿制學校,也是一所令人矚目的「素質教育樣板校」,多年來,學生的作息時間一直未變:早晨6:40起床,上午安排4節課、做兩操(課間操、眼保健操);中午一個小時午休;下午安排4節課,前3節課為國家的規定課程,最後1節課為全校性的集體體育活動;19:00-19:30,看《新聞聯播》;19:30-21:00,晚自修,21:30,全校熄燈。
這是報紙上寫。三十多年前,筆者就讀一所縣城高中,也是這樣一個作息時間,只是沒有全寄宿制(城裡孩子回家,鄉下的孩子寄宿),只是沒有看《新聞聯播》(晚自習前讀報),按說也應該冠上「素質教育樣板」學校。然而,在今天,參觀學習了幾所江蘇名校回來的人們告訴我們更多的是——這類學校「學生在校園內走路都是走規定的道路」「學生就餐是八人一桌制,缺一人都不許先吃」等等。
為什麼總有一些人追捧和熱衷「准軍事化管理」或者「軍事化管理」或者「全封閉管理」這樣的一些教育管理模式?我想從行為學和心理學角度來考量不外乎兩點:
第一,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比豐富多彩、個性張揚、自由意志、獨立思考……管理起來當然要容易得多,省心得多。
第二,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可以給「統治者」帶來快感,滿足一種征服的慾望。
他們是不會去理會「孩子是充滿了靈性、神性」「讓每一位學生的名字都充滿神聖和莊嚴」這樣的話的。他們哪管什麼教育不教育(是「教訓」吧)?他們要的只是立竿見影的效果,他們眼中和心裡是找不到「人」字的!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家長或者孩子不喜歡這種學校(「孩子們需要的是對生命觀有深刻理解的人師」),我們又能往哪裡「轉學」?我們有多少人能有旻宇女兒那種「退學」的瀟洒和勇氣?我們又有多少人能有「擇校」的天大的本事?吳泓
靈性教育幫助孩子清醒入世
這個時代的教育在壓抑著學生對「善」和「美」的感受,而不知疲倦地訓練著他們的頭腦、思維和邏輯。當這個學生走出校門,很難說他/她是真正成熟的人。我們只能說,物質時代的主流教育培養了學生看似成熟的頭腦,同時製造了他們粗糙冷漠的心靈。受教育產業化的影響,我們一般人都很容易接受這樣的觀點:看一個學校是否辦得好,要看它培養了多少「人才」,其中有幾位當了部長,幾位當了跨國集團的CEO……我們往往忽略了這所學校是哪些老師在主持。學校不是工廠,而是道場。我們對比今天的大學,再看看蔡元培時代的北大和艱難時世中的西南聯大,就能對此有切實體會。孩子需要的是對生命觀有深刻理解的人師。
作為父母和老師,希望孩子能接受比較好的學校教育,再正常不過。問題是,什麼是我們心目中「比較好」的學校教育?作為一個教育者(父母和老師),如果自己不走上求真的路,孩子將很難從你身上得到精神的指引,或許你可以給他/她知識和物質的供養,但很遺憾,他/她的心靈沒有從你這兒得到滋養。
奧地利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說:「現代物質科學是化整為零的科學,只能給予人們局部的真理。人類的心靈深處是複雜多樣的,不能用物質科學中符合邏輯的概念來解釋人,只能通過藝術性的方法來領悟和從精神科學中去探索。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孩子填塞知識,而是喚醒他們來自靈魂和內在的某些能力,最終成為有獨立精神的會思考、能實踐的自由人!」
轉自《心理月刊》
創造力去哪兒了
「綠色加法師是一個慢性子的老頭兒,身體胖胖的,他喜歡給予……紅色除法師脾氣有點暴躁,擅長主持公平,什麼東西都要平均分配給大家……」華德福教育是以這樣的方式把加減乘除這些抽象的符號轉化成生動的故事教給孩子們。而其中的奧妙不只是故事本身,而是加入了情緒的對應方式,綠色對應的是水相性格的孩子,他對這個綠色加法師會產生認同。火相性格的孩子覺得紅色除法師很親切跟自己很像……這樣的進入是自然自在的。又比如,給每個孩子10個核桃,讓他們隨意組合,很快他們自己就會發現,10=5+5,10=3+7,10=1+4+5……有太多的可能性。孩子天然靈性的東西不會被破壞,想像力、靈感、直覺是孩子最寶貴的特質,教育是要幫助他們調撥心性、變化氣質,教授孩子對生命的理解。在生活中,他/她也會懂得用不同的方法來嘗試。
在學校中把孩子分為聰明的笨的,優等生差等生,快班慢班,考上名牌大學的是驕子,落榜的是低能。學校成了知識技能人才的加工廠,整齊劃一的標準,無限複製。不是可悲是什麼?
轉自《心理月刊》2010年3月刊 總第44期 P124《學校能使人更聰明嗎?》
推薦閱讀:
※英國一貴族學校被中國公司收購 一年學費35.6萬|貴族學校
※告不想上學的你們
※駝腰嶺鎮學校文明禮儀規範活動工作總結
※基督的禱告學校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