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質押回購業務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大關
中國證券網訊 滬深交易所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業務最新月報顯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滬深兩市股票質押回購待購回初始交易金額達10099.22億元,為該業務上線以來首次突破萬億大關。
據上海證券報9月29日報道,從券商市場份額看,中信證券以664.61億元的規模摘得榜首席位;海通證券緊隨其後,市場規模為649.85億元;國泰君安的市場規模為521.49億元,位居第三。此外,進入前十的大型券商還有華泰證券、申萬宏源證券及招商證券。
前十中的另外四席被中小券商佔據。其中,華融證券以373.12億元的市場規模高居全行業第五。平安、東方、長江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分列行業的第七、第九和第十位。
某大型上市券商資深信用交易人士表示,一些券商之所以能在這一年內快速崛起,並非靠自有資金強大,而是靠成為銀行資金端的通道而做大規模。
深交所數據顯示,平安證券截至今年8月底的待購回初始交易金額總規模為277.8億元。其中,自有出資規模僅52.8億元;集合計划出資規模為3277萬元;而來自於定向客戶出資的規模則高達224.6億元。
「定向客戶計劃資金的來源通常都是銀行端。簡單點說,就是資金及客戶均來自銀行,只是借券商定向資管計劃的通道完成。而券商也僅能獲得微薄的通道收入。」上述券商信用交易人士表示,在全球資產荒且流動性充沛的情況下,大股東股權質押被銀行視為優質資產,因而成為眾多銀行爭搶對象,而銀行相比券商更有獲取低廉資金成本的優勢,未來這一趨勢可能還會持續。
深交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股票質押回購業務中,券商自有出資規模為2797億元,定向出資規模為3217億元,券商自有出資規模比定向出資規模少420億元。
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在融資融券業務中排名居前的銀河證券、廣發證券、國信證券在本項業務中的最新排名並不十分靠前。
某不願具名的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原先各家證券公司都將目光集中於融資融券業務上,因為業務風險低,產生的收入除利息以外,還有客戶交易傭金。而隨著去年極端行情的出現,兩融客戶普遍降槓桿,融資融券規模不斷走低,傳統經紀業務增長乏力,部分券商轉而在定增、股票質押等機構業務上尋求突破。不過,股權質押相比兩融而言,不僅少了交易傭金收入,風險也相對較高。此前,也出現了少數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通過高位股權質押融資完成套現離場,並將風險轉嫁給資金融出方的案例。雖然大部分最後都通過引入實力雄厚的新重組方而化險為夷,但還是導致部分券商以審慎態度看待這一業務。
推薦閱讀:
※這17個品牌有點小貴,但我一直反覆回購 二
※上交所國債回購驚現「烏龍指」
※交易所國債回購利率飆升 GC001漲3197%
※重磅丨監管層擬發布史上最嚴股票質押回購指引(附解讀及規模排名)
※央行逆回購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