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如法師:楞嚴經講座【四十九】

阿難證悟因緣

前面談到的阿難尊者,他之所以能夠證悟,也是因為佛陀入滅後,受益於迦葉尊者的教誡這一因緣,而能成就。阿難的問題,不是佛陀不知,或不肯教他,奈何因緣未到,不能使阿難有所契入。阿難在佛陀身邊作侍者二十五年,佛陀所講的經教義理都經過其耳,甚至都能背誦下來。奈何阿難是佛陀愛弟這一因緣,使他得受最多,所障也多。他以為在佛身邊可以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也一定如佛一樣會有所成就,所以就不能真實用功。哪知佛一入滅,學得再多仍未能證得阿羅漢果,生死未了。所以這時阿難急了。但也是因為佛的入滅,阿難成道因緣出現了。一方面是佛陀入滅,自己還未證果自己內心的受挫,另一方面佛陀入涅後,在其四十九年教化期間言說章節,需要整理、釐定和集結,以便流傳,阿難則是不二人選。因為在佛陀的時代沒有文字記載,大家只有用背誦記憶的方式把佛所講的教理流傳下來。既然是背誦,流傳久了就會有出入。作為佛陀的侍者,親授於佛陀的言說身教,又有很好背誦能力,且深得眾望,阿難當然是佛經集結的最上人選。奈何他未能證悟,所以當迦葉尊者聚集了五百羅漢來做這樣功德事,阿難當然很想參加,就以此為由拒絕了他說,「你不夠資格,我們都生死已了,梵行已立,不受後有的大羅漢。你生死未了,還有煩惱染污,不能參加。」阿難受這樣的打擊大不大?當然很大。因此生起大慚愧,徹夜不休息,把佛陀所講的大法,全部經過自己身心用功努力。因為所知具足,又生起大精進,所以一夜之間就證得漏盡通,所有的煩惱都已除掉,馬上證得阿羅漢。

再談智閑,師父講什麼,問什麼,他都清楚明白。但是就沒有辦法真正知道心性是什麼。就如同阿難對教理什麼都通,都明白,就是沒有辦法斷盡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我們學佛既要了解經教義理,不了解就是盲修瞎練。但不要以為懂了經教義理就是明白佛法。不是。佛法不是讓我們增長知識,或只文字義理上的理解,而是要從生命里去實踐,與它相應。佛陀每一句的指導,都要變成與我們的生命合成一體。只有這樣真實去感受,才能叫明心見性。否則我們所認知的,在生命里永遠都起不了作用。在沒有障礙病痛、生死來臨的時候,還覺得蠻好,可是一旦這些境界現前時,就會發覺所學的知識一點都幫不上忙,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參禪以明心見性,就是把佛法的教理,化成自己生命的實修與實證,在點滴細微處見功夫,真到境界現前時再也不會有任何的顛倒、妄執,真正的智慧才能顯現。

老實用功勝聰明

又到休息時間了,但休息時不要放逸、懈怠,不要講話。這就是點滴功夫,否則自己一放逸,心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這樣的聽經聞法會有幫助嗎?應該坐下來好好思維自己聽到和了解的,並在今後的生活里知道如何跟它相應。不要把所聽的教理,聽完就了,不去思索,也不去想怎麼實踐。好像什麼都會了,就不去好好做,那是不會受益的。要保持一個安寧、寧靜的心,來對自己生命真實的觀照。來到道場如果都還這麼散亂、懶惰、懈怠,平常的你們可想而知又會如何?自己的腿如果不是很酸很痛,就不要起坐。不需要上廁所就不要亂跑,保持靜靜的在那裡,回想一下,到底聽到什麼,明白什麼,怎麼去做。這才真正幫得上你們的忙。

從阿難和香巖智閑的事迹來看,修行中聰明伶俐並不能幫這些大德真正了生死。更何況我們連聰明伶俐都沒有,更應該老實、本分的把工夫做紮實。所以溈山告誡智閑說:縱然你在先師處能夠有這樣的表現,好像很不平凡,但是這些都沒有用,只是聰明伶俐而已。接著又追問師弟說:「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意思是說,學佛這麼久了,爸媽沒有生你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知道嗎?這一句立即就問到要害。因為所有的經教義理就是要通達真正的證悟生死為何事。生死當然就在父母生之後,才有所謂生死的體驗跟感受。父母未生前,究竟是什麼?

禪宗不是拿經教義理來考問,而是將其化為自己身心體驗。師公問我佛者是什麼?佛者自覺、覺他、覺滿。這個有答案可找,有文辭義理可答,都不是真明了。一旦問到父母未生之前是什麼,一定就傻了,無從作答。爸媽沒有生我前,有沒有我這個人。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又是誰?不要等別人問,要常常問自己,自己追問時就叫參禪了。佛法告訴我們不生不死,究竟是什麼?既然是不生不死,當然父母未生前就是不生不死。既然未生前不生不死,生當然也是不生不死,死後一定也是不生不死。但這不生不死到底是什麼?還是不懂。如果從文字義理找到答案都很難!甚至連歸納出來所謂的不生不死,依經典《中觀》的「八不」思想去解釋,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死)、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看似標準答案,好像了解了,卻不能成為自己真實體悟,都不能算真正明白。

禪宗就是要把佛法化成生命的真實解脫,實證到生命的當下就是清凈圓滿。六祖開悟後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幾句話到底講什麼?為什麼諸法的實相本不動搖。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有生滅來去,怎麼會不動搖?為什麼說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什麼意思?難道跟道家講的無形無相,先天地而生的道,是一個樣子嗎?本不來去。為什麼本不來去?每句話,都不能就文字去理解,而是要真正體驗到果然如此!這就是生命的究竟實相,不需要加以思索,馬上能夠相應。何謂相應,就如同迎面走來一人,如果是自己的親人,連想都不必,就能呼出名來,也很了解他。如果說是經由推敲、思索的,似曾相識,卻一時叫不出名來,這樣就變成不是自家的,就叫很難相應。佛法要能很好地相應,就如同親人般,時時要在生活中去運用它,化成真實的生命,自然在境界現前時,不會顛倒而有所受用。

所以佛陀所講的一切,好像都知道,就是用不上力,為什麼?明明看到的一切都是那麼欠缺,有那麼多的苦,為什麼佛陀說祂是圓滿的,清凈的,如如的,不生不滅的,甚至生死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就是菩提,眾生就是佛。這些種種的說辭,不要只是通篇接受,要去思維它。為什麼是這樣說法?然後回歸到我們自己的生命里來對照。明明有生死恐懼,眾多煩惱,為什麼佛陀會說:生死即解脫,煩惱是菩提?難道是鼓勵大家要有更多的煩惱,因為煩惱更多菩提更大,是不是?那是不是就不必了煩惱呢?因為當下就是菩提。所以生氣、發脾氣都對。甚至規矩也不必守,吃齋拜佛也不必。因為當下都是菩提。如果是這樣,就是錯解。但是不錯解,又如何真實明白?這個就是禪宗的祖師將佛法的教化,提煉成不是在語言或心思上的理解,而是要變成生命真實的證悟,根本不必思考,不必去問,是不假外求的,當下瞭然、清楚、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

從外在經典學習得來的標準答案,若不能化成生命的真實體悟,就不可能與佛法真實相應。所以「閑被一問,直得茫然」。甚至歸寮後將平日著過底文字,從頭至尾,要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了多少經典,就差這麼幾句。就是沒有告訴父母未生前,你是誰?既然沒有辦法,乃自嘆曰:畫餅不可充饑。意思是講,看了這麼多經書,做了這麼多摘抄,寫了這麼多心得,但要回答這一句,竟然沒有辦法。所以屢乞溈山說破。因為自己不曉得,於是就請問師兄。智閑就請示師兄溈山:「請你老人家慈悲,為我說說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

大悲心水陸道場概說15—15

推薦閱讀:

演培法師《六祖壇經講記》坐禪品第五
受持八關齋戒的開示(智妙法師)
常敏法師答:要不要給她皈依呢?
月溪法師講禪宗修法(2)
弘願念佛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法|【慧本法師】

TAG:法師 | 講座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