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6)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

恐懼讓我們沒有辦法和人親密,因為焦點沒有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放在別人身上,放在他或她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放在他或她沒有做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情上。

一般人有個錯誤觀念:「恐懼是負面的,應該要避免或克服它。」至少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是這麼想。隨著歲月增長,我開始了這一趟面對內在恐懼的深度學習之旅。這本書就是在描述這一旅程,學習以愛與慈悲去療愈自己恐懼的歷程。書中的題材來自於我自己的內在經歷,也有我和我的伴侶阿曼娜在世界各地帶領工作坊的故事。我們發現,我們老在生活中退縮,無法過充實而有意義生活的原因,多半是我們仍有尚未探觸和整合的內在恐懼。我們越能接受自己的恐懼並穿越它,就越覺得日子過得充實而值得。而且就更深的層次而言,去面對並擁抱我們的恐懼是條通往神聖的道路,讓我們與存在深入地聯結,同時能夠敞開自己的脆弱。

我想到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或多或少都和恐懼的感受有些關聯。像害怕失去、怕被處罰、怕被罵、怕被批判、怕被拒絕、怕孤單和被遺棄、怕求生存、怕被看穿、怕被羞辱、患得患失、怕太親密、怕被當面質問和生氣,或是怕失去控制。然而,每當我穿越一個重要的恐懼,學會在當中放鬆、放下時,代表我又進入到一個更深層的自我發現。

我的一位良師益友曾說:「我們可以自己決定生活在『叢林』里,還是『花園』中。」在「叢林」里,我們被生存競爭、成功或失敗、形象表現的價值所左右,大家生活在一個以成功、魅力及權力為基礎的社會階層中,而主導這一切的是內在害怕和恐懼的感受。在這樣的「叢林」中,我們要壓下害怕的情緒,要強迫使用補償行為去避開自己的脆弱恐懼,不然就是等著垮下來。

在「花園」中,世界應該是這樣: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這個空間中表達他或她自己。在花園中,不管我們處在什麼樣的狀態,都是被接受的。在這個世界中的最高價值是接受本來的面目,大家互相支持去學習愛自己,無須比較,只要盡情去發現自己的價值、發展自己的天賦就好了。我們要學的是將別人視為資源,而非威脅。也許,我們心裡會比較想過著「花園」中的生活,而我們的心智和行為卻依然停留在「叢林」里。要改變我們的視野,需要一些意識上的微調。

然而,我們之中許多人,也許是大部分的人,都在「叢林」的氛圍中長大,在壓力、緊張和比較中,總被要求要表現和被看見,好讓人評頭論足,而非單純地活著就好了。這種制約深深植根於我們成長的社會,自然而無意識地傳了一代又一代。當這樣被帶大時,我們會把大量的恐懼和羞愧感隱藏在頭腦和身體中。自我感開始受傷,最終失去了天賦的信任和敞開。

這種生活在「叢林」的意識,實在令人痛苦萬分,只要一想起自己曾經出於這種意識做過(和盤算過)的一些事情,就覺得很難原諒自己。我曾和同事競爭,甚至希望打敗他們;曾經不耐煩地對待我的朋友、愛人和案主,甚至用批判和不耐煩的態度虐待他們;我曾經做出不誠實和不可靠的事,也因過度以自我為中心而背叛別人,在他們需要我時,我卻沒有和他們在一起;我過度自我要求,用過高的標準自我期許,達不到時就自我苛責。這些行為正是我受「叢林」意識制約的結果。我不是以此作為借口,而是提出解釋。「叢林」的制約建立起以恐懼為核心的意識,而恐懼讓人無法有愛的意識,我們自然而然會出現毀滅或破壞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多年來,我通過在自己和別人身上工作的經驗,終於了解到我的功能失調、無意識的破壞和所有上述種種行為,都是來自恐懼。恐懼是最核心的課題,也許這個核心課題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需要去面對的。我們可以從害怕的事情中,像侵犯、麻木不仁、虐待、遺棄、拒絕、寂寞、孤立、滅絕,去學著了解內心的恐懼。然而,在更深的層次中,我們可以經由身體如何感受恐懼以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如何受到恐懼操控來認識恐懼。

當我們拒絕感受恐懼或沒有覺知到恐懼時,恐懼就會被推入意識的底層,施展強力的影響,阻礙我們過好日子。雖然我們會用盡各種補償或上癮行為來掩飾恐懼,但只要它仍是一股潛藏的力量,就能造成長久的焦慮,毀損我們的創造力,讓人變得嚴厲、缺乏安全感、疑心重重。最糟的是,恐懼毀掉了我們對愛的追求。正是恐懼,讓我們一直生活在「叢林」意識中,而遠離了「花園」。正是恐懼,讓我們無法認識自己重要的天賦,向生命敞開。

恐懼影響生活的各個層面,幾乎主宰我們的生活,包括言談舉止、生活起居、工作關係和創造力等。還有我們不想去做的事,都可能出於恐懼。它也影響我們的呼吸,甚至可能是我們最想忽視、克服、推開的一個當下真實現象。在自我探索的路上,我發現自己的恐懼由來已久、由來甚深。我知道自己有許多恐懼,但我的態度總是要去克服它,或覺得它會限制我的生活,讓我變成一個懦夫。在記憶深處,我只記得我曾決定絕不讓恐懼勝過我。我決心用強力意志去打敗恐懼。我甚至記得多年以前學習攀岩,攀爬三百五十度岩石的半途中,我大聲地叫:「去你的!你這座山休想打倒我!」

問題在於,這些對於我和自己的親密聯結,沒有任何幫助。我是由我的恐懼推著往前走的。這使得我和自己的內在和敏感脆弱空間的距離更遙遠了。這樣的裂縫會在我的人際關係中具體展現出來。我以前的愛人都成了我內在脆弱的投射,我總是責備她們需索無度,或太自尋煩惱。我根本就和自己的感覺分離了,卻還寧可相信,如果停下腳步去探索內在的恐懼,一定會被恐懼感所淹沒。總之,為了極力掩飾所有的恐懼,我形成了一種生活形態:在學校中用功讀書,保持自己總是很忙碌,參加可以挑戰自我的冒險活動,還逃避親密關係。我努力再努力,忙得團團轉,成就事業、取悅別人、尋求別人的贊同和肯定,一再避免去感受自己的恐懼和內心的空虛。

當然,我並沒有覺察到,其實這只是一直在重複做著避免恐懼發生的事。我以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知道原來生活還有別的選擇。只要我被這種需要掩飾恐懼的心態拖住一天,我就無法看穿真相。這種日子其實已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深到已無法想像還有別種生活可以過。經過多年的自我靈魂探索之旅,直到有一天,我終於發現自己陷溺之深,那是一種無意識的「催眠防禦狀態」,總是試著避開恐懼,來把內在那位被失敗和拒絕嚇壞了的小男孩隱藏起來。包括我習慣性地和人有距離、離群索居,都是對恐懼的掩飾,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的恐懼。

當我們沒有認出恐懼並好好處理它時,它會讓愛人間產生爭執、形成共依存的關係,最後終究還是會分離。恐懼讓我們沒有辦法和人親密,因為焦點沒有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放在別人身上,放在他或她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放在他或她沒有做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情上。沒有好好在恐懼上下工夫,也會扼殺我們的創造力,毀傷我們的自尊心。我們會不斷去逼迫、批判、責難別人和自己,永無止境地比較一切,想要保持良好的形象,在尋求別人的讚賞、尊敬和認同之中,迷失了自我。更進一步來說,沒有認出自己的恐懼並好好處理它,會讓我們無意識地傷害自己和最親密的人。未經處理的恐懼也會不斷地製造分裂,因為我們會深信:這個世界是沒有愛心和關懷的地方。除非我們療愈這種不信任,否則我們會一直有疏離感,而疏離會讓人無法接收到愛。

現在,我已經知道接觸恐懼的另一種途徑。我一直在學習有關創傷和創傷對人神經系統的影響,也已學到不少。我花了許多時間去追溯我身體中的感官感受,當某些感覺被喚起時,我也覺察到恐懼是如何影響著我的思維和行為。在本書中,我將呈現一種治療方法,從「叢林意識」轉化為「花園意識」的方法,這是我和阿曼娜在工作坊中運用的,也是我一直在自己身上做的功課。這種方法讓我們學著去接受並了解自己的恐懼,包括恐懼對我們目前生活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如何從童年經驗發展而來。此外,還要培養能真實感受恐懼在身體作用的能力,並學習注意我們的思維如何和何時會受到恐懼的擺布。

我們所教的方法不只是學習去「感受」恐懼,也包括如何去發揮身體的能量,好讓自己重新取回生命能量,那是在創傷以及負向制約中流失的能量。這也包括學習在身體中重建力量和自信。要重建能量和力氣,就得在生活中加入一種冒險的特質,在冒險中建立起自信、信任感和自尊。每個人可以冒險的領域都不同,療愈的一部分就是學習何時何地可以展開冒險,這樣的冒險必須挑戰自我的恐懼,同時不會被失敗和無助感擊垮。

在本書中,有時我會揭露自己童年時代的傷痛經驗,但這並不是要去責備我的父母或任何人,而只是單純地分享我的受傷經驗。完成此書後,我甚至對於父母所賜予我的天賦和靈感,更加地感恩。可憐天下父母心,來自於我父母無意識的創傷,造成的我內在的傷痕,必須靠我自己去揭露與療愈。分享自己經驗的用意也就是想指出,我們所有人都有這個負面制約的源頭。我的療愈過程是一趟旅程,這趟旅程首先開始於否認我曾有個「美好的」童年,然後進入憤怒的感受,並為自己經歷過的傷痛感到悲傷,最後呈現出如何讓這些經驗轉化成為「花園」意識。恐懼和傷痛是偉大的導師,只要我們願意學習如何與之相處。

在書中我也會陸續分享我從我的靈性師父那裡所學習接收到的靜心和慶祝生命的禮物。在禪宗傳統中,求道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將全然信任一位精神靈性上的師父,作為通往信任生命的修行之路。在我穿越自己恐懼的旅程中,這曾是重要的一部分。在這趟學習之旅中,我也會舉一些個案實例、練習,以及指引一些靜心方法,讓讀者可以將我所提供的內容,整合在生活實踐中。我所處理的這些議題,對每個人而言都影響深遠,即使每個人有個別差異,但我們都面對著共同的課題。也許更深入而言,我們都在尋找著相同的東西,一種能接納自己、愛自己的能力,並將這種愛的能力與人分享。

我在醫院剛開始精神科醫生的受訓時,留意到有位女子會在病房的地板上艱難地匍匐、蠕動爬行。我從病歷卡上看到她的名字,趨前問她:「瑪麗,你在這裡做什麼?」她抬頭看著我,誠懇地說:「我正在盡我最大的努力。」我沉默以對,那天,瑪麗給我上了重要的一課。

摘自:《擁抱你的內在小孩》前言

克里希那南達&阿曼娜著方誌華等譯


推薦閱讀:

五步驟找回內在小孩
Mobileye超詳細研報:高逼格ADAS的內在修養
簡述合婚的內在原理和現代國學 魏建軍
好書推薦:《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是內在的人格特質,決定了你的人生走向

TAG:恐懼 | 內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