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夫與高爾夫運動的完美結合!

太極功夫與高爾夫運動的完美結合!常明書院

太極有個口訣曰:虛靈頂勁,沉肩墜肘,松活彈抖,中正放鬆和平衡。一下內容分別詳細論述。

一.【虛靈頂勁】

虛靈頂勁有通過感覺百會穴的提起,使人頭往上頂,但非用蠻勁,通過虛靈頂勁使身體中正,便於氣順,協調,使人便於打通任督二脈。高爾夫在站位上,也要求收下額,頭微頂起,拉動脊椎,使之伸展平直,最大限度的做到以脊椎為軸的發力,減少脊柱扭曲造成的不必要失力和損傷。這和太極的虛靈頂勁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沉肩墜肘】

沉肩墜肘在太極走架中,是非常的重要。其關鍵點是通過松肩,松肘,減少胳臂和手臂的用力,使發力來自腰間,力從丹田生,通過協調的肩肘,而達鞭梢,從而減少蠻力的使用,而用內力,丹田之氣。

高爾夫也是要減少胳膊用力,用旋轉之力,從腰間產生,通過手臂而達桿頭,任何肩肘的不協調,都會降低力道,犧牲桿頭速度。我在揮杆的時候,體會到如果沒有很好的沉肩墜肘,就能感覺到身體比較緊張,肩臂都不容易舒展,揮杆也都是小里小氣的感覺,力道也不容易貫穿到桿頭。而比較好的沉肩墜肘可以幫助舒展身體,體會腰勁,動作也比較大方。同時,很多高爾夫動作中,都強調上桿時,右肘不要外撇,而要貼近身體,右肘朝下,這正好也合了太極中的墜肘了。

三.【松活彈抖】

松活彈抖可以說是太極的精妙之處,出拳看似綿軟,但孕育這極大的勁道,松活並非松垮,而是身體放鬆,順氣而行,順力而發。這和高爾夫下桿時有很大的相同之處。

看了很多的高爾夫的照片,打的遠的都是「機頭」原理。就像槍,張開槍大機頭一樣,手腕於手臂的夾角就是這個機頭,大家都在說延遲發力,就是盡量保持這個機頭,直到最後的擊發。記得Ben Hogan的書上也是說要盡量保持手腕的Cocking,直到最後保持不了,就順其自然的釋放,從而達到最大的桿頭速度,同時手腕順勢而翻,達到最好的送桿。這也和太極的松活彈抖有很大的相通之處,其關鍵點在於一是如何保持到發力的點,二在發力點上如何處理。

松活彈抖可以說是太極發力的精要,也是最難練的地方。而高爾夫的發力和手腕的控制也是高爾夫高手的必殺技,

四.【中正放鬆和平衡】

在我的印象中太極拳的關鍵所在是中正放鬆和平衡。

所謂中正一方面是指精神內斂,意守丹田,另外一方面就是身體姿勢始終保持端正,不是七扭八歪的。

而放鬆則是指動作舒展自如,沒有蠻力和拙力。

平衡則是指時刻保持身體重心的穩定,保持頭部的穩定和身體中軸線的穩定。

太極拳的發力講究足為根,就是說腳是力量的根基,下盤始終保持穩健,所有的動作都是腳先動,而發力時力量是由腿而發,腰部作為主宰,將力量傳到手臂,所以說手臂不是主動發力的,而是力的傳導者。真正的太極高手胳膊都是軟軟的,但發起力來能量驚人,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手臂並發出去。同時,雖然發力的順序有先後之分,但太極拳講究的是一個整體的配合,所有的動作都是一氣呵成,達到一種融會貫通的境界。

反觀高爾夫,這些原理也正是高爾夫揮杆的要領。人們常說的死不用力和死不抬頭說的就是放鬆和保持重心的穩定。

此外,見過太多太多初學者揮杆時出現的問題,大多都是因為胳膊主動發力導致,直接導致下桿是從外到內,也就是經常說的Outside-to- in,結果打出的球不是低飛的左曲就是高飛的右曲。如果能夠體會到下盤發力帶動手臂,也就是大肌肉群帶動小肌肉群,同時保持身體中軸線的穩定,並在重心轉移中保持身體的平衡,而且把節奏和韻律運用其中,那麼你的揮杆就會接近完美了。

【總結】:

對於包括太極等一系列運動,著名英國高爾夫教練彼得?賴特布朗(Peter Lightbrown)認為,同太極是一樣,高爾夫運動也是種「運動禪思」(Moving Meditation)。

太極可以幫助高爾夫球手認識到身體中心(丹田)在擊球時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運用呼吸來調整丹田氣。實現身體與精神的有機相連。

在學習太極的過程中,人們從有意識的模仿(Conscious Learning),到無意識的習練(Unconscious Practice),實現了拳理理解的內化(Internalization)。對於高爾夫球揮杆練習,這種內化的訓練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幫助球手克服因多慮而引起的緊張、焦慮和自我能力懷疑。

在球友學習太極課程以後,會逐漸接觸到如何正確的調節自己的呼吸,戒除煩躁和焦慮,讓氣息下沉丹田,如何保持平衡和立身中正。這些學習對於幫助球友在壓力環境下精準、有力的揮杆擊球,往往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太極之精妙還真有可能運用於高爾夫中,當然,太極中打人的部分就算了!


推薦閱讀:

知道張嘉譯走路總駝背的真相嗎?
什麼是「撞牆」?
會生產≠會設計 | 國產運動鞋的設計囧途
恰當運動對緩解 骨質疏鬆症有好處

TAG:運動 | 功夫 | 高爾夫運動 | 太極 | 高爾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