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慢性泄瀉治驗 徐景藩

三、診治慢性泄瀉的特色

徐氏認為久瀉常兼腹痛,腹痛必有氣滯。因肝氣失於條達之氣痛,痛位常不固定,痛而兼脹,癥狀的加重或複發常與情志不暢、緊張有關。由於濕熱內留腸府,濕傷氣,熱傷血,侵及腸中脂膜,氣血壅滯而致腹痛,其痛較甚,且糞稀而常見有紅白粘液。如由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則腹痛綿綿,喜暖喜按,若感受外寒則泄瀉尤著,腹痛腹鳴。尚有久瀉病及血絡,氣血運行不暢,或陰絡內損,離經之血內留,氣滯血瘀,腹痛痛位固定,按之不適,糞稀而夾有醬紅液或紫污液。如屬單純脾虛之久瀉,一般無明顯或經常的腹痛。

久瀉者脾必虛。久瀉的一般病理過程是先傷脾氣,延久不愈可致脾陰亦虛,或由脾氣虛而發展至脾陽虛,陽虛而及陰。所以,脾氣虛是久瀉的病理基礎。

各家對泄瀉的分類有從病因、有從病機癥狀,頗不一致。有些分類名稱,具有證治特點。

例如《醫學入門》有「痰瀉」之稱,《醫宗必讀》列「七情瀉」之名,值得重視並在實踐中觀察研究。

第一卷253證諸臨床,桔梗、半夏、陳皮、茯苓、蛤殼(或蛤粉)等化痰治咳之品,不僅可治肺疾咳痰,亦可祛除大便中粘液或膿樣液。香附、橘葉、鬱金、合歡花(或合歡皮)、綠梅花等舒肝解郁之品與痛瀉要方配用,對肝鬱乘脾之久瀉,效果頗佳,這些藥物通過調節自主神經之功能,減少腸管蠕動,增強吸收功能,糾正腸功能紊亂,運用得當,常可收滿意之效。

久瀉脾必虛,脾虛濕自生。故治久瀉常須健脾氣而化濕。由於風葯多燥,燥能勝濕。羌活、防風、秦艽等葯能祛外風,亦能祛腸中之「風」。這些藥物可使腸管蠕動減慢,從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緩解腸鳴、泄瀉等症。若脾陰不足,肝陰亦虛者,祛風之葯配用白芍、烏梅、蓮肉、炒木瓜等品,潤燥相伍,祛濕斂陰,相互兼顧,不致有過燥之弊。

黃連苦寒,苦以燥濕,寒能制熱。歷來治瀉痢之方用此甚多。久瀉脾濕內蘊,濕有化熱的可能,即使臨床表現熱象不著,也不能完全排除「潛在」之熱。諸如脾胃虛寒證用理中湯,脾腎陽虛證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時,可以配用小量黃連。一則可消除腸府「潛在」之熱,二則亦寓有反佐之意。徐氏常用補骨脂溫腎澀腸止瀉,並配用黃連,使瀉止而不致斂邪,堅陰而不致過溫。炮姜配用黃連,辛苦相合,溫中祛寒而降胃除逆,治瀉和胃,相得益彰。

仙鶴草具有止血作用,還能治瀉止痢,對久瀉頗為適用。如大便溏泄而夾有粘凍者,配加桔梗、陳皮、法半夏、黃芩等葯,效果頗佳。

治瀉一般慣用湯劑,如泄瀉次數較多者,葯需濃煎,減少液量。

對久瀉頑疾採取煎劑濃縮保留灌腸的方法,已漸獲推廣。此法對下消化道病變,特別是由於結腸炎症,潰瘍所引起的泄瀉,有利於直達病所。徐氏通過臨床治療百餘例慢性泄瀉獲效的試驗,所用方葯以地榆30克、石菖蒲20克為主,濃煎成150毫升,於晚上8時令患者排便後,取左側卧位,臀部墊高約20厘米,肛管插入約15厘米,將藥液保持40℃,以60滴/分速度灌入腸中。灌腸畢,拔去肛管,左側卧5分鐘,再平卧5分鐘,再右側卧5分鐘(如回盲部也有病變則右側卧10~15分鐘),以後平卧。按此法一般均可保留較長時間,藥液幾可全被腸腔吸收。每日1次,連續5日,停1~2天,再灌5天,一般灌腸20~30次即可。如潰瘍較大,加入雲南白藥或其他藥粉適量,務使溶散在藥液中,不使阻塞管腔。凡經服藥加保留灌腸者,有效率較單純服藥者高,說明治久瀉從直腸給葯確是良好的途徑。

《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與繼承》

推薦閱讀:

胃黏膜的「修復器」來了, 常吃這些鹼性食物, 養胃暖胃防止慢性胃炎
什麼是慢性胰腺炎
小病365:患上慢性咽炎 先改生活習慣-搜狐健康
慢性淺表性胃炎偏方

TAG: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