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角色缺位引發的危機與思考
在精神疾病的病因研究中,早已有不少的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角色混亂特別是父親角色弱化或缺位、母親角色過強或母親角色獨大對子女患精神分裂症有著顯著影響。
然而,作為以診治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為主的情感障礙科醫生,我在自己的臨床和研究工作中也發現,父親角色弱化、缺位或母親角色強勢等特徵在雙相情感障礙和焦慮障礙患者家庭中也同樣突出。這樣相似的現象讓我禁不住去思考:父親角色缺位為何有如此嚴重的後果。
一、父親與母親撫幼行為的差異及其生物學基礎
我首先從生物學和進化論基礎上去認識父親角色的作用。
按照生物學原理,任何一種有性繁殖的生物,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需要由兩個異性的生殖細胞相互結合,其中攜帶有雙方遺傳信息的DNA合併後形成新的細胞,這個細胞就是所謂的「受精卵」。這個攜帶著兩個親代各半遺傳信息(DNA)的受精卵在適宜的條件下才可以發育成長為新的個體,使之具有了生物的特徵。生物界的所有生物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使該種系的生物得以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繁衍不息。可以說,一個生物個體的出現所承載著的使命就是繁殖後代,使該種系保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無數個相同種系的生物個體通過這樣的繁殖、發育、成長就如同一條條涓涓細流,匯合成了這個種系的江河與海洋。因此,生物體自我保存和種系保存就是生物體在自然界生存下來的最重要的目的,而且,種系保存是以個體保存為基礎的。任何一種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都形成了保護具有種系延續意義的新生命的機制,即保證新生個體爭取發育成熟為能夠進行再繁殖的個體。所以,任何動物的親代在繁殖、生育後代後都會表現出相應的撫幼行為,使幼稚個體逐漸成長、發育為成熟的個體,以完成具有本能活動意義的「傳宗接代」。
然而,在動物界,不同性別的動物在保證後代生存、發育、成長卻有著不同的模式。
在動物界,成熟的雄性動物和雌性動物是分別擔任不同的職能的,特別在繁殖和撫育後代方面,這種分工應該比現代社會的人類更明確。雄性動物從生物學屬性上具有攻擊、掠奪、佔領、開拓等行為特徵,這種行為特徵在涉及繁殖和撫育後代需要的資源方面尤為明顯。這樣的特徵與其行為最終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使該雄性個體擁有儘可能豐富的資源,吸引雌性配偶與之交配、繁殖後代,並保證其後代在出生後擁有足夠充足的生活資源,使其後代在幼年期有相對充分的成長發育的物質條件。這樣的行為特徵就使得雄性動物具備勇於冒險、探索和攻擊的傾向,也必然具有低估其當前所面對風險的傾向。當然,在這樣的行為過程中,能夠頑強地克服困難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假設,雄性動物不敢發起任何有一定風險的攻擊和掠奪行動,這樣的雄性動物就很難擁有可資炫耀以吸引成熟雌性動物的資源,也就不可能獲得繁殖後代的機會。這與中國當代社會未婚女性希望男方「有車有房有金錢」幾乎是異曲同工。與雄性動物不同,雌性動物的生物學行為特徵則是防護、保守、追求最大程度安全環境。雌性動物的這些行為在涉及繁育後代和撫幼活動方面同樣是顯著的,這些行為特徵最終目的也相當明確,即繁殖並養育成活儘可能多的後代。例如,雌性動物在哺育幼崽時選擇最安全的環境、最有利於幼崽吮乳和保護幼崽的姿勢等,以保證幼崽的生存安全。因此,雌性動物就有追求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傾向,並因此往往高估生存環境中的風險。如果一個雌性動物缺乏這些行為特徵,它的後代夭折的機會就可能更大,其成為有足夠多子代母親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一般而言,雄性動物尤其是哺乳類雄性動物成熟後所能生成的生殖細胞數量幾乎是無限的,如果有足夠多的配偶,雄性動物具有繁殖遠遠超出人們所能夠想像出來的數量子代個體的能力。例如,成年男性正常情況下,每次性活動射出的精液量約3-6毫升,每毫升精液中精子的數量介於2000萬至2億之間,活精子應在70%以上或稍低,理論上每個活精子都有與成熟卵子結合而發育成受精卵的可能。而且,雄性動物成熟後幾乎終生都具有產生生殖細胞和繁殖後代的能力,也使其生育後代的機會顯著大於雌性動物。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那些壽命足夠長且具有多個配偶的男性就往往生育出比單一配偶更多的後代。相比之下,雌性動物由於撫幼需要,其生殖子代的數量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例如,人類女性從進入青春期開始排卵並具有生育後代的能力開始,到絕經期停止排卵喪失生育能力為止,在這不足40年的育齡期產生的成熟生殖細胞的數量不會超過520個。而且,女性每懷孕並生育一次,就因為懷孕期和哺乳期不再排卵而使其生成成熟生殖細胞減少達到總數的3-4%(妊娠後以及哺乳期不排卵的時間約15個月經周期,超過一年)。即使一個女性在育齡期不間斷地生育和哺乳,最多繁育後代的機會總數也不會超過30次。因此,雄性動物繁殖後代機會的相對無限性和雌性動物繁育後代機會的絕對有限性,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在人類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尤為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兩性之間行為特徵差異的基礎。
對於雄性動物而言,由於理論上其後代數量的無限性,既激勵其積極創造條件獲取養育儘可能多後代的資源的行為,也抑制了它對理論上無限個後代個體中某個後代的過多關注行為。因此,在繁育後代的活動中,雄性動物對幼崽的保護更多地體現為訓練後代捕獲獵物、抵禦天敵、逃避危險的行為,較少採取具體的保護措施防範後代受到具體傷害。換言之,雄性動物不是通過限制其後代的冒險活動降低後代的生存風險,而是通過增強其適應和防範能力來提高其生存概率。這樣的行為特徵也可以理解為,雄性動物是著眼於遠期效果來保障自己後代的生存概率。這一點可以通過某些對動物行為進行細緻觀察的學術研究或影片來了解,例如拍攝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日本電影《狐狸的故事》(日本名《北方狐狸的故事》)所顯示的父代公狐狸對其幼崽的培養更多地是放在捕食、攻擊和防禦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而不太在意對其幼崽的具體保護。特別讓人感到震撼的是,在狐狸幼崽具備了捕食和基本的自衛能力後,作為父親的公狐狸以決絕的態度驅趕那些已經喪母的幼崽離開家園的行為。正是雄性動物的這種對外的冒險、攻擊和合理的保護幼崽的行為模式,保證了其後代能夠在森林法則的自然競爭中具備足夠維持種系生生不息的能力。相反,由於雌性動物繁育後代能力所決定的後代數量的有限性,它在繁育活動中會追求最大安全係數,以保證自己繁育的每個後代都儘可能具有更安全的生存環境,並在其中成長發育為成年個體,使自己擁有儘可能多可以繁育後代的後代個體。所以,雌性動物會採取更多的保護性措施以保障每個後代的安全,這些追求過度安全感的行為模式在人類可能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與雄性動物不同,雌性動物不是通過提高後代應付挫折風險能力來增加後代的生存能力,而是通過降低後代生存環境中的風險因素來保障其後代的安全,即雌性動物是著眼於當前的效果來提高後代的生存概率。在現實生活中每個母親都或多或少地為自己的子女提供著本無必要的保護,例如不少母親為保證自己的孩子不發生消化道感染,在為嬰兒餵奶之前要將奶嘴用開水甚至酒精消毒若干次。這樣的行為本身就超出了嬰兒飲食安全的需要,而且以過分的潔凈程度為標準,造成嬰兒胃腸道缺乏必要的微生物刺激,反而可能降低了嬰兒消化道的抵抗力,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更容易罹患消化道疾病。還有很多母親出於對環境溫度變化會對其子女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錯誤認識,往往會為孩子穿著過厚的衣物,使孩子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和耐寒能力下降。
二、社會變遷因素對父親和母親撫幼行為的不利影響
以上主要從生物學角度來解讀動物或人類在繁育活動中雄性或男性和雌性或女性在後代成長過程中行為差異的原因和利弊。對於人類而言,如果再結合社會變遷對男性和女性對撫幼行為的影響,我們可能會發現其中存在著更多的弊端。
現代社會由於女性多數都有了獨立的經濟收入和相應的社會地位,使其在家庭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養育子女過程中她們的態度、角色和行為方式越來越佔據了主導地位。中國自古強調的「養不教,父之過」也因此發生了相應改變,即父親在教育子女所佔據的優勢地位和責任被嚴重弱化。但是,因母親的天性就有對子女的過度保護傾向,會不由自主地去採取一些對子女有過度保護意義的行為。除了上一節所述對子女的過度保護行為之外,很多女性更習慣於以女性的評估標準和行為模式去約束或限制子女參與所謂「危險」或「不文明」的活動。例如,母親會從女性的立場出發,限制男孩子的冒險活動,甚至限制他們的追逐、嬉戲和打鬧行為,殊不知這些行為對於處於兒童期的孩子們不僅不會造成嚴重傷害(例如近期曾有報道稱一個11月大小的女嬰不慎從6樓跌落,並無明顯的損傷,提示在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具備了足夠充分的保護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還學會了攻擊、防禦和逃跑的技能,並為以後應付危機建立起相應的反應模式和行為模式。同樣,由於母親作為女性的身份和經歷,對一些男性在兒童少年期常有的嬉戲、攻擊甚至惡作劇行為不了解並深惡痛絕,認為有這樣行為的男孩子將來一定會有不良習慣乃至違法犯罪的可能,會把自己兒子偶然性甚至是因好奇心驅使而不經意中出現的一些行為看作極端危險的信號,輕則在誇大其詞的基礎上嚴厲禁止、上綱上線批評,重則如大禍臨頭一般,大加撻伐、威脅懲罰,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觸犯了天條,犯了彌天大罪,從此不敢越雷池一步。儘管表面上看,這樣的母親履行了嚴格要求子女的責任,但卻因為在此過程中存在著並傳遞出過度擔心和焦慮,導致孩子在年幼時對自己曾經的「違規」行為過度自責,在此後的類似情景因為把握不住分寸會過度約束自己,喪失了探索新事物、學習新行為的機會。而且,母親對孩子這種過分的約束和指責,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或許還有相反的作用。如在孩子年齡稍長見識增加後,在審視當初的行為時,會覺得自己的行為並非如母親所判斷和預測的那樣,就會覺得母親小題大做,增加了對母親的蔑視和敵意,並可能因此對母親所有的管束做出強烈的反抗。同樣,由於母親們基於自己對未來事物的預期性焦慮和負性認知傾向,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微不足道的微小波折產生過分的擔憂並做出過度的反應,往往以「一葉知秋」這樣的模式來預測孩子的長遠未來。導致這種預測的誘因既可以是孩子在某次考試中失手,也可能是某次本身並無嚴重後果的越軌行為。實際上這樣的預測不僅會造成母親本人對孩子未來的過分擔心,導致母親採取更為嚴格的監管措施,而且還會向孩子傳遞這樣的認知和評價模式,使孩子學會了對他人、對自己的失誤或違規行為做出以偏概全的判斷,容易形成否定性評價。長遠看,在這樣認知模式指導下的兒童和青少年在遭遇挫折後更可能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對他人也會更容易形成否定性態度,不利於與夥伴建立起基於真誠和信任的友誼。
另外,母親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很難避免自身的情緒化影響。例如,不少母親在自己處於順境且心情喜悅時,會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視而不見,甚至認為這樣的行為很有趣,不僅不加批評制止,甚至會以欣賞的態度做出評價。反之,在自己情緒不佳時,會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做出更加過度的反應,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大發雷霆,甚至對孩子的一些具有良好願望和動機的行為也加以指責。可以簡單描述這樣的現象:高興時,好的是好的,不好的也是好的;不高興時,不好的是不好的,好的也是不好的。這樣做的最大害處除了容易使孩子混淆是非觀念,更可能引導孩子學會與母親相處時察言觀色和投機取巧,不利於堅持原則行為模式的培養。
母親主導的對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患病後的反應模式往往會導致孩子對疾病的恐懼,或者對藥物乃至醫院的恐懼。在兒童少年期,孩子們患病是很常見的現象。多數母親在自己的孩子患病後常會不由自主地出現焦慮情緒反應,而在少不更事的孩子面前表露無遺,這會使其子女對自己病情的嚴重程度出現錯誤的判斷,並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焦慮。因為,在兒童少年心目中,成年人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幾乎是無所不能的,當他們發現這些成年的親人都已經驚慌失措,他們顯然更會驚慌不已。例如,在幼兒在發生尋常感冒後,不少母親都會作出過度的反應,又是不斷地測體溫,又是不斷地嘗試各種治療措施,甚至大驚小怪地將孩子帶至醫院的急診室就診。這樣的反應不僅會讓孩子當時體驗很強烈的焦慮,而且還會在此後患任何疾病都會首先出現明顯的焦慮反應,使疾病表現程度加重或複雜化。一些母親因為自己的焦慮反應,還可能對醫生的處置和藥物表現出明顯的不信任,不遵從醫囑治療,甚至要求醫生按照其道聽途說的方法來治療。與此相似,一些母親更習慣於相信「是葯三分毒」的傳說,在治療過程中擅自減少醫生處方藥物劑量,導致其子女在內心深處形成抗拒服藥的潛在動機。受到這樣母親影響的孩子,在成長中會一直按照母親這樣的行為模式應付疾病,並可能採取同樣的模式就醫、服藥,甚至抗拒到醫院就診。這種現象在精神科患者中尤為突出,其中不乏母親對其自幼以來言傳身教所起的作用。
母親在對孩子教育中的上述特點在現代人類社會尤其是近年來的中國社會環境中已經非常突出,在實行了獨生子女國策的現代中國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在城市環境中,很多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几乎都是以母親的意志為轉移,使太多的兒童、青少年成為弱不禁風的溫室里的花朵甚至是試管中的豆芽,嚴重損害了他們作為一種生物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甚至他們的體能、膽量、追逐和奔跑、防禦和打鬥的能力都嚴重衰退。面對近年中俄小學生足球賽0比15的比分和小胖子累趴下的現象,我們不能不說是這種充斥了過多母愛的過度保護教育方式的直接或間接的後果。
中國當代社會中女性男性化、男性女性化、性別中性化的現象已經逐漸明顯起來。娛樂明星中已不乏這樣的代表人物,草根階層中也出現了不少幾可亂真的「偽娘」。對於這樣的社會現象,我們難道沒有理由說是母親的角色過於強勢而導致的嗎?其實,那些強勢女性外表強大的背後很可能有著相當虛弱的內心世界,一旦遭受挫折,最有可能出現全面的崩潰。因為本質上,這種強大往往是缺乏相應心理基礎的「空中樓閣」,或者就是外強中乾。
在當代社會,除了母親主導對子女教育導致了父親角色的弱化之外,祖父母、外祖父母介入對隔代人的養育和教育活動也是削弱父親角色的重要原因。由於晚婚晚育、計劃生育和獨生子女政策,現代人的生育活動也變得與以往有了巨大的差別。晚婚晚育,使得一些人要到年近30甚至40歲才生育,在這個年齡段生育的人,儘管自身成熟程度對子女的教育有巨大的優勢,但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這個年齡段初做父母一則因為自己的閱歷開始趨於保守的心態,會對子女相對多的限制和保護,二則因為經濟實力相對強,會更容易為孩子提供儘可能好的養育環境和條件,使人為因素對後代養育的干擾增多,更容易養育有驕嬌二氣的孩子。而且,在這個年齡段身為父母時,其父母也多處於退休養老的階段,含飴弄孫是其父母最大的樂趣,自然會熱心地參與養育孫子的活動。然而,年長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參與到對孫子、外孫的養育顯然會受自身人生經驗和年老心態的影響。人生經驗使他們更多地看到危險,為避免危險而可能比其父母更在乎小孩的安全問題,以致會更多地限制孩子的冒險或探索活動,也更多地對小孩實施過度保護的措施。年老心態則會讓他們經常感受其自身生命在其孫子的幼小生命中得到延續的快樂,自然也就捨不得讓這個幼小生命有發生任何閃失的可能,竭盡全力去防範、避免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的冒險和探索,自然會採取相應的限制與過度保護,甚至會限制小孩參與同齡兒童少年的交往活動,而忽略了對孩子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
祖父母、外祖父母參與養育隔代後代的問題還在於來自不同家庭的老年人之間在養育後代認識上的矛盾和差異。例如,小孩在祖父母家中接受的某些教育恰恰與在外祖父母家接受的截然不同,會讓小孩難以正確分辨是非,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觀念。祖父母、外祖父母參與養育隔代後代的問題還在於他們與自己子女之間在養育後代認識上的矛盾和差異。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其子女對隔代孩子成長過程中關注的重點以及人生態度的差異,會導致對孩子是非觀念、行為特徵受到相應的影響。例如,父母會因顧及孩子的長遠利益,而會對孩子有較為嚴格的要求,而祖父母們往往會因為覺得這樣的嚴格要求會讓孩子受委屈、受痛苦而加以干涉或修正,不僅讓父母的權威大打折扣,同樣也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念。
令人更為擔憂的是,在中國當代社會中,特別作為獨生子女家長的父親,也有一些人對孩子有類似於母親那樣的過度保護行為。這其中既有這些父親本身成長過程中受到母親強勢家庭中母親教育影響的因素,也有「獨子難教」把握分寸困難的因素,更有因對「獨苗」彌足珍貴的愛護這樣不同於以往多子女家庭父親的心態。如果父親的個性和行為本身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女性化特徵,這樣的父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只是另一個母親,甚至是「更壞」的母親。因為父親作為男性的自身雄性特徵不夠鮮明不僅不能對母親的教育模式形成平衡性的制約,而且還強化了母親教育模式的缺陷。中國俗語「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父親的個性是否具有充分的諸如陽剛、堅強、勇敢、心胸開闊之類的雄性特徵,以及是否能夠充分表現出這樣的雄性特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父親是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自己的子女是否有可能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相對明顯女性化特徵的父親正是較為「熊」的「將」,其子女必然具備同樣「熊」的行為特徵。如果從社會進步的意義來分析,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因為守成有餘、創新不足,也會延滯社會的進步:作為一個普通人,他的懦弱特徵會妨礙他去大膽地爭取自己的利益,或者妨礙他探索具有創新性質的人生道路;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的懦弱則會制約他探索創新的領導方法和發展方向。
三、父親主導子女養育過程的益處和重要性
中國自古就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這樣的訓條。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認識,這條古訓的積極意義在於樹立家庭中重要角色的權威地位和使主事之人有傳遞意義始終如一的信息的機會。因此,一個家庭中有這樣的權威角色是維持家庭穩定的一個重要條件。由於成年男性的情緒穩定性優於成年女性、年長者行為和情緒的穩定性優於年幼者,一般而言,較為成熟的成年男性在家庭中承擔主要決策角色更為合適。對於現代核心家庭而言,這個角色顯然只有父親可以擔當。除了成年男性的情緒穩定性、行為穩定性更優於年齡接近的女性之外,成年男性對追求目標的著眼點也比女性較為長遠,例如需要卧薪嘗膽那樣為長遠利益的忍耐行為更可能出現在成熟的男性個體身上。如果就子女教育模式的恆常性和穩定性而言,顯然父親更可能勝任這一任務。因此,多數情況下,父親對待子女的教育往往有更強的原則性和堅持始終如一的態度。另外,成年男性比成年女性患抑鬱或焦慮的風險要低很多,也是父親承擔對子女教育的有利條件之一。最後,最值得強調的是,雄性動物的攻擊、掠奪、冒險等行為特徵在男性身上保存得更多,在實際生活中也更可能表現出勇敢和鎮定的品質,由其主導的對子女的教育最有可能將這些優秀品質傳遞給其子女。當然,具有上述行為特徵和品質的男性過度保護子女的風險會更低,更有可能向其子女傳遞正性認知模式和積極的反應模式,使其子女具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這樣行為方式的個體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父親可以給孩子傳遞膽量、信心和定力,其他任何人都難以做到這一點。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父親在其子女心目中所形成的高大、睿智、完美、權威的形象,讓其子女不惜盲從也會順從其父親的教育,另一方面則是親子之間血濃於水的親緣與信任,也會讓其子女願意順從父親的指令。所以,只有始終如一從父親那裡接受了膽量、信心和定力的孩子,他的心理健康的程度才可能達到一個相對良好的水平,才不會那麼容易焦慮、慌張和悲觀。
在一個家庭中,作為雄性動物的父親,由於生物學和傳統因素的影響,若承擔起主導教育子女的重任,就會更看重自己對子女言傳身教的責任,在道德品質方面會以更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也有利於一個男人成為一個道德意義上的好男人、好父親。這一點對於和諧的家庭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作為雄性動物的父親由於更可能具有膽量和見識,也才更有可能向子女傳遞敢於挑戰、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和敢於負責的行為方式。記得我在觀看電視連續劇《亮劍》中主角李雲龍曾經想到,這樣一個具有足夠野性的男子漢一定不是由母親主導的教育模式教育成長的。而且,由於父親具備較充分的雄性動物冒險、低估風險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特徵,在主導對子女教育過程中更容易做到「放手」。所謂放手,就是任由子女去探索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種種未知信息而不會橫加干涉。由於兒童少年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學習新事物的天性和能力,他們在探索中不斷增加自己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知識,能夠逐漸學會正確地識別、發現、處理自己當前所面臨的風險與困境,也能夠逐漸學會達到自己目標、爭取成功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更容易形成良好的適應自然、適應社會的能力。「放手」就是讓孩子在自我探索中學會適應環境,就是「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此外,由父親承擔起主導教育子女責任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了其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這對保持家庭和婚姻的穩定性也有意義。千百年來的傳統社會賦予男性的角色模式是,男性承擔著掙錢養家的責任,在家庭中也就理所當然地佔據相應的權威和主導地位,自然會在其心理上形成了定勢:這家人特別是後代要靠我創造和獲取生存資源,我必須努力打拚。這種定勢既增強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增強了男性對家庭的責任感。而且,這樣的男性會有相應的榮譽感,是一家人的主心骨,不容易對家庭或婚姻出現背叛行為。因為背叛不僅要承受這自己內心道德的譴責,還要承受喪失部分自己打拚多年獲得的家產的損失。
基於以上原因,父親主導對子女教育的模式顯然會優於母親主導對子女教育的模式。儘管父親主導教育子女的模式未必能夠保證教育始終是正確的,但一般而言出錯的概率會低一些。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如果具有足夠權威性的父親主導對子女的教育,最重要的優點是傳遞較為一致的信息,這與父母之間因行為方式和性格特徵不同傳遞矛盾信息相比,導致子女出現是非觀念混亂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更容易讓子女按照一致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去適應外部世界,並按照相對統一的標準去長大成人。
四、母親在父親主導教育子女過程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我們認可由父親主導教育子女的過程,那麼母親的角色是否就是可有可無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母親是父親主導子女教育的最佳配角。
中國過去有一句俗語說「一房賢兒媳,十代好子孫」,意思就是如果一個家族中的兒媳特別是長媳,能夠明白事理,在家庭中堅持「夫唱婦和」的行為方式,堅持在子女教育中統一規則、始終如一的教育原則,對這個家族後代的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當然,在過去,這句話的意義還包括對於長媳處理好一個大家族中人際關係能力的要求。今天,我更看重這句話中對母親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意義。
我認為,在父親主導對子女教育的過程中,母親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完美的配角。這個配角的第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恪守「夫唱婦和」的原則,與丈夫在原則問題上立場一致。當然,在這裡筆者絕非鼓吹過去的「三從四德」標準,只是想強調「夫唱婦和」的原則對於子女成長中不容易出現是非觀念不清、道德標準不一的危險,對於子女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由於父母共同堅持的持之以恆的原則教育,例如父母都堅持用俗語「犯病的不吃,犯法的不幹」強調的原則教育子女,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子女觸犯法律的危險就會小很多。同樣,父親主導教育子女對自身行為負責,獎優罰劣,最有力的實施者和監督者也是母親。「夫唱婦和」的原則還有利於形成和諧的家庭氣氛,避免夫妻之間的無謂的爭吵干擾子女們正確的是非觀念形成,也能讓他們學會與自己的兄弟姊妹和他人和睦相處,這對子女健康成長同樣具有積極意義。
母親這個配角的第二個重要功能就是保持溝通的能力。母親的溝通對象既包括作為自己子女父親的丈夫,也包括自己的子女們。母親能夠積極主動與父親溝通,協商在處理子女問題上的原則和做法,有利於在家庭事務中保持一致立場,堅持相同原則。母親與父親的溝通應該包括向父親反映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建議,供父親參考。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更多的應該側重在對父親教育方式方法的支持與解釋,讓子女們理解父親教育中包含的良苦用心。特別是當父親對子女較為嚴厲的管教導致父親已經無能為力解釋清楚自己用心時,母親的解釋就格外重要,可以避免將衝突擴大化。實際上,不少父母親在教育子女時有「紅臉與白臉」這樣的角色分工,嚴父往往對子女的教育相對粗暴或說理不足,容易讓其子女產生對立情緒,而此時慈母的苦口婆心的說理與勸導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母親作為父親主導子女成長教育過程中的最佳配角的第三個重要功能是發揮「緩衝帶」的作用。在子女們成長進入到青春期的時候,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或管理最容易引起子女們的對立與反抗,此時父親往往會閾於自己以往的權威而處於騎虎難下的困境,母親適當的介入,對於緩衝父子之間或父女之間劍拔弩張的狀態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當然,母親介入的前提條件是在緩和衝突的同時還要適度維護父親在子女教育上的主導地位,以免父親的權威一落千丈而無力管理子女的其他行為。
母親扮演父親主導子女教育的配角還需要帶頭遵守家庭中共同訂立的規則,不因父親不在場而使規則走樣,這樣的堅持對子女形成涇渭分明的是非觀也是極為重要的。
所以,在培養身心健康的子女方面,父母承擔著幾乎完全相同的重任,只是在分工方面有所側重而已。
推薦閱讀:
※卡斯特羅長子自殺,為什麼說他的一生被父親綁架了?
※【閑話家常】因為父親「重男輕女」,我和母親...
※馬英九懷念父親的悼文
※岳母勾引我父親把我老媽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