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詩詞:古詩、唐朝

自序

我喜愛書畫,在我生活的楚地,蓮花種植尤為普遍,為便於寫生,便將蓮花作為主畫對象。我亦喜讀古典詩詞,好似在2000年時,便開始留心收集歷代蓮花詩詞曲賦文之作。我之所以如此收集,只是想平時多讀讀,好讓我的畫蓮作品中多點意境,多點文氣,少點俗氣。而歷代詠蓮之作尤為分散,收集起來也不容易。隨著時間推移,愈收愈多,竟收了500多首,我心便生非分之想,想出個集子。但我畢竟不是研究古典詩詞的,加之前人對蓮花詩詞注釋的又不多,可參考的資料少,注釋起來頗費勁,有時為一個字一個詞要捉摸好多天。書中不當之處、謬誤之處肯定很多,敬請詩詞專家和各位讀者指正。

如果要說生長在這個地球上的各種花卉中,哪一種「名字」最多,我說非蓮花莫屬。蓮花的名字算來有十多個:荷花,荷華,芙蓉(還有異寫體夫容)、水芙蓉、芙蕖(還有異寫體芙渠、夫渠)、澤芝、六月春、中國蓮。還有一個更美更讓人遐想的名字:菡萏。蓮花還有一個名字,它和古代一位美人同名:玉環,也不知此名與楊貴妃是否有關聯?或許與「解語花」這一典故有關。蓮花得「荷」之名,原本出於指事,荷即「負荷」之意。東漢鄭玄《毛詩箋注》:「荷,芙蕖之莖也。」此「莖」指支撐荷葉的梗柄,細長的梗挺立著,撐著闊大的荷葉,表現出極大的負荷能力,故得名荷。蓮花不但名字多,它的每一個部位,古人都為之取名。《詩經·陳風》中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陸璣(jī)《毛詩草木鳥獸蟲魚註疏》中道:「荷,芙蕖,江東呼荷,其莖茄(jiā),其葉蕸(xiá),莖下白蒻(ruò),其花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蕖,其實蓮。蓮青皮裹白子為的(dì)。的中有青,長三分如鉤,為薏(yì),味甚苦。故俚諺雲苦如薏是也。的五月中生,生啖(dàn)脆,至秋表皮黑,的成實,或可磨以為飯,如粟也。輕身易氣,令人強健,又可為麋。幽州、揚、豫取備飢年。其根為藕,幽州謂之光旁,為光如牛角。」

蓮莖叫「茄」,曾有一首詩中用了「茄」字,初讀時覺得不可理解,寫蓮花怎麼寫起我們常吃的「茄子」來了?後來一查書,原來是蓮之莖叫「茄」。這古人真是巧立名目。葉叫「蕸」,藕叫「白蒻」,其根細之藕叫」蕱(shǎo)」未開的花叫「菡萏」,已開的叫「芙蕖」,果實才叫「蓮」,剛長出的蓮子叫「的」,蓮子的心叫「薏」。不同的地區,對藕還有不同的叫法,有些叫法可能至今還在流行。如古幽州人叫藕為「光旁」,謂光滑似牛角,不知這種叫法現在是否還流行?蓮花的名字太多,連古人們也為其所累。古人寫蓮花詩詞時常將「芰荷」合用,於是有人就認為「芰」就是荷。這是古人的誤解,這種誤解還影響到後人。我曾見某詩詞書中注釋一首蓮花詩,注者也認為芰就是指荷。其實,芰和荷是兩個物種,芰貼水而生,古人寫詩詞常用芰來襯托荷,如「芰荷參差」等等。查字典,芰並無荷的意思。將芰解釋為荷花別稱又是源於什麼書呢?為找到依據,我翻閱了大量的古代筆記小說,終於在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中找到了答案,證明將「芰」當「荷」解釋是一種誤解。陸遊寫道:「芰,菱也。今人謂卷荷為伎荷,伎,立也。卷荷出水面,亭亭植立,故謂之伎荷。或作芰,非是。白樂天《池上早秋》詩云:『荷芰綠參差,新秋水滿池。』乃是言荷乃菱二物耳。」陸氏寫得很清楚,在宋代時,人們稱葉面卷著而出水面立起的荷葉叫「伎」,「芰(jì)」和「伎(jì)」同音,便誤認為是同一意思。可見,將「芰」(菱角)解釋為荷的別稱,這種誤解在宋代就產生了。

我常到蓮花塘寫生,風雨晴霧之時,不同的季節都去過。蓮花什麼時候最美?早晨,最好是有霧有露水的早晨,或雨後欲晴之時。蓮花在夜裡經霧露濕透,次日早晨,蓮花開合得尤為嬌美,真箇是「本色嬌無那」,嬌得不知怎麼辦才好。這時,蓮花一開一合,一開一合,它並不是一開就開著,而是開合、開合,如此反覆。被霧露濕透的蓮花有如蟬翼,開合時還輕輕振動、顫抖。當初日把柔和的光束沐到蓮花上時,蓮花泛出的一種色光尤其美妙,無法用文字來言說,亦無法畫出來,再美的蓮花畫也只能圖其大概,只有親臨其境才有體會。如果霧流動著,流動的霧輕搖蓮花,這時的蓮花真的就是「凌波仙子」了。隨著太陽慢慢升高,光熱愈來愈強,蓮花花瓣上的露水慢慢蒸發,蓮花似乎變得萎靡不振,到中午時,太陽炎毒,蓮花變得更為沒精打采,便泛著一絲哀怨之情。

蓮花得到專題呤詠是在西晉以後,張華、傅玄等人均有作品流傳。到南北朝時期,詠荷花作品漸多,沈約、蕭綱、庾信等人均有作品。晉、南北朝時期的詠蓮花作品多注重花色和花姿的描繪。隋代的辛德源開女子和蓮花相比喻的先河,他在《芙蓉花》中將洛神和白蓮花相比,將卓文君和紅蓮花相比。到了唐代,詠蓮花作品大量湧出。唐以前,蓮花和女子相喻是建立在花色與容貌相喻的基礎之上,經過唐朝詩人們的創作,蓮花與女子建立了一種恆定的符號,並形成了某種特定的語言,如:「蓮臉」一詞成為形容女子容貌之美的經典詞語。還有另一種比擬,那就是「蓮花似六郎」之說。唐代張昌宗在家排行第六,人稱「六郎」,這個六郎貌美異常,一般女性也比不過他,後成為武則天的男寵。《新唐書·列傳三十四·楊再思本傳》載:楊再思奉承他說:「人言六郎似蓮花,非也,正謂蓮花似六郎耳。」「六郎似蓮花」與「蓮花似六郎」本體喻體可相互倒轉。隨著人們對蓮花的審美水平的提升,宋代詠蓮作品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周敦頤的《愛蓮說》將蓮花人格化,蓮花是「君子」便成定格。蓮花的人格化也決定了作品中描寫方式的變化,宋人對蓮花的描寫突破了前人對色態的描寫程式,傾向於表現蓮花的內在神理、神韻和天然的「標格」與「品性」。如蘇東坡《荷花媚》:「天然地,別是風流標格。」南宋時,詩人們認為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品性卑劣,張昌宗品性卑劣,史有定論,如此惡劣之人自然不堪和君子蓮花相比,「六郎似蓮花」與「蓮花似六郎」這一比擬關係便受到詩詞家們嘲笑撻伐。那一時期的蓮花喻美人的形象幾乎是清一色的超凡脫俗的仙人形象。以後的詩詞家們基本上沿襲的宋人的比擬關係。

蓮在地球上起源於何時?蓮花的原產地又在何處?據古生物學家研究古化石發現,早在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前,在地球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已有蓮屬植物分布。當時正值巨型爬行動物恐龍急劇減少的後期,比人類祖先類人猿的出現要早得多,它與銀杏等同屬經歷過冰川時期而倖存的孑遺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發生的被子植物種屬之一。據文獻和考古發掘證明:中國也是蓮花原產地之一。1973年浙江餘姚縣羅江村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蓮花花粉化石,經測定距今7千年。同年在河南鄭州市大河村發掘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兩顆炭化蓮子,經測定距今5千年。1987年在湖南石門縣的殷商古墓中發現炭化蓮子,距今3500年。按這些發現推測,在那一段時間內,蓮花就已經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和黃河流域。佛陀成道後,轉法輪、佈道時所坐的基座叫蓮花座,相應的坐姿叫蓮花坐勢。據有關植物學家經過實地考證,佛教中佛、菩薩的蓮花基座從形狀上更接近睡蓮。蓮花的英文名字是「EastlndianLotus」,西方植物學家對蓮花命名時出現訛誤命名。佛教傳入中國後,其教理在中國有個本土化的過程,佛教的一些聖物也在中國被相應的物種替代。蓮花是睡蓮科蓮屬,睡蓮是睡蓮科睡蓮屬,中國的睡蓮不及蓮花廣泛,於是中國的蓮花代替了印度佛教中的聖物睡蓮。佛教把蓮花作為清凈的象徵,唐人並未對這一寓意加以深入的探討。蓮花的佛教寓意在六朝時就有所記載,如蕭衍《凈業賦》:「外清眼境,內凈心塵。……如芙蓉之在池,若芳蘭之生春。淤泥不能污其體,重昏不能覆其真。……」蕭繹《法寶聯璧序》:「俱宗出倒,蓮花起於淤泥。」蕭氏父子為佛教徒,其文章為闡述佛教義理之作,非文學作品。那時的文人作品中很少注意蓮花的佛教寓意。江淹《蓮花賦》有「植東國以流詠,出西極而擅名」句,也只是交代產地。

唐朝文人狎妓之風盛行,詩人們在作品中常將蓮花和妓女、歌女、舞女、尼姑相喻。唐朝時,蓮花的佛教寓意亦開始顯現於文人筆端。如李群玉《法性寺六祖戒壇》有:「驚俗生真性,青蓮出淤泥。」「真性」生於「俗」中,如「青蓮」生於「淤泥」中,心性本清凈,用不著對塵俗進行清除。慧能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李群玉的詩句正是對六祖「自心是佛」之義理的闡明。宋代文人在作品中窮本溯源,對蓮花不染的本性進行思考探究,作品流露出禪意和理學之趣,並將蓮花不染本性轉化為人之心性修養。宋·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人,理學引禪入儒,本為佛教象徵物的蓮花便成為儒家道德人格的象徵物。周敦頤在《愛蓮說》中盛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並肯定其為「花之君子者也。」蓮花的「君子」地位就在人們心中牢固地確定。道教沒有產生具有宗教寓意的聖物,但道教與蓮花關係甚密。道教在唐朝尤為盛行,道士所戴的冠飾就是蓮花形狀,尤其是女道士的女冠常被詩人形象地稱為芙蓉,唐人在詩歌中也常將女道士和蓮花互喻。華山為道教聖境,傳說「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花)山。」華山頂峰名蓮花峰即源於此。中國神仙傳說在描寫仙境時,也常常描寫蓮花,《拾遺記》中累累出現「丹蕖」、「青蕖」、「素蓮」、「碧藕」等描述,蓮花便成為神仙們出場的道具。蓮根(藕)更是成了神仙們必不可少的仙食。太乙真人是道教天神,《拾遺記》載:「漢武時,有人義角……乘一葉紅蓮,約長丈余,偃卧其中,手持一書,自東海浮來,俄為霧迷,不知所之。東方朔曰:『此太乙星也』。」南宋時,太乙真人所乘的蓮葉演化為「太乙蓮舟」。宋人在祝壽詞中常把龜蓮合用,取和神仙一樣長壽之意。

據有關學者研究,最早的採蓮民歌可能產生於楚地。古老的楚地湖泊眾多,水路交錯如網,舟楫便利,一直流傳到現在的民歌大多是「船歌」。從古到今,楚地菱藕種植廣泛,每年的八、九月是採摘菱角和採摘蓮蓬的最佳時間,采菱採蓮時,男女配對,男子用篙撐船,女子坐於船中採摘,於是「蕩舟心許」,女子邊採摘邊斂容高歌,一人起頭,眾人或和聲或齊唱,或一唱一答,別有一種江南風情。采菱和採蓮本是相近的兩種農事活動,在古代有些詩詞家的筆下,這兩種農事活動常混而為一。男女戀情是採蓮歌曲的主要表現內容,其表現形式且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一種為隱語模式,以《漢樂府歌辭·江南》為代表作,水中遊戲的「魚」在傳統文化中是愛情的象徵物或性愛隱語,「魚戲蓮葉東」四句即是古代男女自由交往嬉戲的生動寫照。第二種是諧音雙關語模式,以《南朝樂府·西洲曲》為代表作,詩中「蓮」諧音「憐」和「連」,「藕」諧音「偶」,以此表現男女悠悠思念之情。作為戀歌的採蓮歌曲在歌唱時以齊聲與和聲見長,古吳人和楚人在分別時便借采菱採蓮歌曲相互慰藉離情別緒,或寄託相思之情,採蓮歌曲屬於南音,南人客居北地者則歌採蓮曲,以此寄託不忘故土的幽幽情懷。漢朝時,宮廷池苑開始引種蓮花,採蓮活動也走進宮廷,宮女們採蓮時多以遊戲娛樂為主,宮女所歌的採蓮曲也吸收了民歌的成分,自然也就浸染了些許的南國風情。宮廷採蓮曲更多的歌唱恣意遊樂,人生美好,充滿喜慶歡樂的情意。南北朝時,尤其是南朝各國,採蓮歌曲應用更加廣泛。梁武帝蕭衍於天監十一年自製《採蓮曲》,蕭綱、蕭繹繼起,臣子眾相附和,一時蔚然成風。——「西曲」產生於「荊郢樊鄧之間」,其中心地帶就是在湖北江陵。「吳聲」的主要產地在建鄴(今南京)。梁武帝在南齊時曾官雍州刺史,雍州即今襄陽,為楚故地。蕭綱、蕭繹兄弟二人均作過荊州(江陵)刺史,蕭氏父子對楚地採蓮民俗活動有切身體會,或許在政務之餘也常參與此類活動,這就是《採蓮賦》、《採蓮曲》產生於蕭氏父子時代的根本原因。梁武帝所制的《採蓮曲》主要為三言七言構成,三三句式輕快利落,正是克隆了採蓮勞動的節奏感。此後,由於歷代統治者的嗜好,採蓮歌曲愈來愈脫離民歌本色,並溶入了宮廷文化中,使之漸漸成為靡靡之音,並走向病態之路。隋唐時期,宮廷園林中也廣植蓮花,唐長安的曲江池蓮花尤盛,採蓮活動也開始北傳,唐太宗也作有《采芙蓉》。王勃、王昌齡、李白等人所制《採蓮曲》吸收《漢樂府歌辭·江南》與《南朝樂府·西洲曲》的營養,又恢復其民間本色,成熟而健康的採蓮文化、蓮花文化至此形成。此後的各朝代詩人均沿襲而作,並在情調意境上較前人有一定的發展。採蓮曲是音樂文學舞蹈相結合的文化,主體是音樂。據文獻記載,唐朝宮廷有「踏採蓮」舞蹈,吸收了踏歌與採蓮之長,且踏且舞,用踏歌的形式再現採蓮活動的情景,宋代宮廷舞蹈中的轉踏與隊舞也受採蓮歌舞的影響,隊舞中有採蓮隊,手執蓮花,載歌載舞。樂府是文學與音樂的結合,詞也是,以採蓮歌曲為代表的樂府對詞的產生也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詞的美學風格也就注入了先天的南國情調。詞家早期多寫採蓮題材,當詞向詩人之詞過渡時,此內容便減少。

早在漢朝時,華夏大江南北就有人工廣植的蓮花。《史記·孝武本紀》等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造建章宮,鑿太液池,植菱蓮水生植物,並仿製民間採蓮舟進行採蓮活動,本在澤野流香的蓮花一旦走進宮殿,便處處散發著吉祥富貴的氣息。其後各個朝代,蓮花仍是宮殿池苑的主要花種,隋唐朝時,長安慈恩寺附近的芙蓉苑,唐朝曲江池的蓮花,這幾處景點在當時就成為文人墨客遊覽吟詠的勝境。宋朝時,杭州西湖就以十里蓮香聞名,有「麴院風荷」等景點。還有肇慶星湖的「寶月香荷」、泉州星湖的「星湖荷香」、承德避暑山莊的「香遠溢清」和「曲水荷香」、「澄波疊翠」等,北京頤和園、蘇州拙政園、揚州瘦西湖、四川新都桂湖、濟南大明湖、昆明翠湖、天津白洋淀、湖北洪湖等均以產蓮著名。盆栽蓮花起於東晉,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柬書望帖》:「敝宇今歲植得千葉者數盆,亦便發花,相繼不絕,今已開二十餘枝矣。」「千葉者」即千葉蓮花。到明清時期,江南盆栽蓮花更甚,開花如錢大的小種蓮花,裝點私家庭院,深受人們的喜愛。清嘉慶年間,我國第一部蓮花專著《鞏荷譜》問世,記敘蓮花33種,提出了蓮花品種分類標準,總結了民間盆栽技術經驗。在蓮種繁殖方面,早在公元6世紀,我國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出:用機械損傷堅硬的蓮子果皮的方法進行播種,並沿用至今。人工播種的成功為選育新種創造了條件,如今的蓮花品種達到百餘種。蓮花按色澤劃分有白紅黃綠等品種,而綠者比較稀少,最常見的是白與紅。諸如稀有品種:花中開花的重台蓮、白花上吐出綠葉的碧台蓮、花托千葉蕊三色的衣缽蓮、花托分裂為二兩花並開的並蒂蓮、花托分裂為三長三花的品字蓮、花托分裂為四長四花的四面蓮、一花五心的五喜臨門蓮、還有一年四季盛開的四季蓮、在碗中開花的碗蓮等等,還有讓人驚奇的是:宋代王灼寫過一篇《朝日蓮賦》,賦中記敘了古蜀地產一種似向日葵的蓮花,能隨太陽轉動,不知這種蓮花是否還活在世間?這如此眾多的稀有品種每一現身,就向世人盡展其絕代風姿,更向世人呈報吉祥平安。在世人眼中,數千年以來,蓮花總是吉祥的象徵,可誰又曾想到,正是這位處處給人們展示吉祥的蓮花仙子,曾經帶來了一場殘酷的戰爭。宋《鶴林玉露》記:柳永作《望海潮》詞,詞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此詞一時廣為流播,金主完顏亮觀之,對杭州「欣然有慕,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金主並誓志寫下了「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豪語,金人的鐵騎把個美端端的杭州城踏得滿目瘡痍。清·謝處厚對此有詩云:「誰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這場戰爭對南宋人民帶來的「萬里愁」苦自然要划到蓮花仙子身上了。可喜的是這場戰爭也把金主送上了死亡之路。清·褚人獲在《堅瓠集》中云:「余謂此詞雖牽動長江之愁,然卒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悵也。至於荷艷桂香,妝點湖山之清麗,使士夫流連於歌舞嬉遊之樂,遂忘中原,是則深可恨矣。」褚人獲所說極是,南宋帝臣醉生夢死,玩物喪志,才是最可恨的!褚人獲對此亦和詩一首以明心跡:「殺胡快劍是清謳,牛渚依然一片秋。卻恨荷花留玉輦,竟忘煙柳汴宮愁。」「玉輦」就是皇帝所坐的車子,趙姓帝王迷戀蓮花仙子和江南美景,壓根兒不想收復中原,這也正是南宋人民最可恨的!說來說去,蓮花還是罪責難逃。

蓮花之美艷,人人愛之,更因「君子」之稱,可謂婦孺皆知。唐朝詩人鄭谷有詩云:「佛愛我也愛,清香蝶不偷。一般奇特處,不上婦人頭。」蓮花之美為何「不上婦人頭」,而不成為婦人頭上的裝飾品呢?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花大而美,戴在頭上有喧賓奪主之感,其二蓮為佛教的聖物,古代婦人多信佛,將蓮花戴在頭上有不恭之嫌。蓮花不只是「佛愛我也愛」,其另一個「世界」之人也愛,清·褚人獲在《堅瓠集》記:「張確游白蘋洲,見二碧衣女子,攜手吟云:『碧水色堪染,白蓮香正濃。分飛俱有恨,此別幾時逢。藕隱玲瓏玉,花藏縹緲容。何當假雙翼,聲影暫相從。』」張確聞聲追之,那二位碧衣女子「化為翡翠飛去」。這只是一個傳說,從詩中可看出,二碧衣女子肯定是還沒有修得正果的游鬼,想「假雙翼」隨侍蓮花仙子而去。蓮藕渾身都是寶,在此不用多說。宋·黃休復《茅亭客話》云:「夫藕有四美,根為菜,花為玩,實為果,葉為杓俱。此四美,池沼亭檻之前為瑞草,萍蘋藻荇,不得與侔也。」蓮花不但具有「此四美」,其花形自古以來在工藝品中廣為應用,宋·朱彧《萍州可談》記:古撫州有一種蓮花紗,都市之人常用此紗製作暑衣,「甚珍重」。奇就奇在這「蓮花紗」乃是「蓮花寺」的尼姑們所織,外人不知其織技,「蓮花寺尼凡四院造此紗,拈織之妙,外人不可傳。一歲每院才織近百端……」為織此紗,蓮花寺還造了四個紡織間,一年到頭每個織間才織「近百端」,看來織工十分精美。因為稀少,寺外就有大量的「水貨」冒出,其價格只有真品的三分之一。蓮花紗得此名是與「蓮花寺」名有關,還是另有所因?在古代還有一件和蓮花有關的奇事,宋·龔明之《中吳紀聞》載:有一種稻穀叫蓮花稻,「從古有之」,陸魯望《別墅懷歸》詩云:「遙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識紅蓮。」這蓮花稻米炊熟後清香四溢,吃入嘴中滿嘴流香,其香味極似紅蓮之香,故而得名,「至今以此為佳種」。也不知此稻穀是否有「後」?恐怕也是今人「無福消受了」。看來,蓮花從誕生起就和人類生死相依,難捨難分。

在我國古代南方還有一個今人「無福消受」的節日,那就是「觀蓮節」。民間有個傳說: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蓮花仙子的生日。每逢此日,江南水鄉的人們傾城而出,乘簫鼓畫船,遊玩蕩漾於美麗的蓮花之中,以此形式為蓮花仙子祝壽。明代公安詩派領軍人物袁宏道有詩云:「蘇人三件大奇事,六月荷花二十四。中秋無月虎丘山,重陽有雨治平寺。」明代散文家張岱在《葑門荷宕》中記下這一民間節日盛況:「天啟壬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蘇州,見士女傾城而出,畢集於葑門外之荷花宕。樓船畫舫至魚艖小艇,雇覓一空。遠方遊客,有持數萬錢無所得舟,蟻旋岸上者。……大船為經,小船為緯,遊冶子弟,輕舟鼓吹,往來如梭。舟中麗人皆倩妝淡服,摩肩簇舃,汗透重紗。」這一天湖中小舟子被搶租一空,就是手持「數萬錢」也無所得,只好像螞蟻一樣在岸上來回走動。清代詩人邵長蘅詩云:「六月荷花盪,輕橈在蘭塘。花嬌映紅雨,語笑熏風香。」蓮花飄香,浸染美人脂粉香,構成一幅美妙的「眾香國」,眾香國里處處是「蓮花人面相映紅」。可如今的人們,整天忙於生計名利,便是到湖野中去看一眼蓮花也似乎成了一種奢侈,更不用提「觀蓮節」了。正像朱自清所說的,這些「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便成了悠悠的過去……

蓮花,蓮花,從你誕生起,你就用絕美的風姿裝點著華夏大地。從《詩經》開始詠嘆你起,縱橫近三千年,無數的詩詞家為你留下上千首動人的讚歌。我,一位常圖寫你的畫工,謹將此集獻給你,祝願你在華夏美袤的大地上生生不息,年年繁茂昌盛,也祝願你年年給華夏人民帶來吉祥美好的生活。(2010年元月於師葦軒)

古詩(選2)

古詩十九首之六·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①。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②。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④。

①蘭澤:蘭草滋生的低濕之地。蘭草泛香,蘭澤亦指清香四溢的湖澤,為湖澤之美稱。②遺(weì):贈送。遠道:遠方,指飄遊在外的丈夫。采之、所思句:採下的蓮花贈給誰?贈給遠行的丈夫啊。③還顧:回頭看。舊鄉:故鄉。漫浩浩:路遠無邊際。④同心:指夫妻感情融洽。此詩寫妻子和遠遊丈夫的分離之愁苦,前四句寫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五六句寫丈夫遠行之苦和對故鄉、妻子的思念之情,末二句寫夫妻雙方的感嘆。

芙蕖·傅玄(晉)

煌煌芙蕖,從風芬葩①。照以皎白,灌以清波②。陰結其實,陽發其花③。金房綠葉,素株翠柯④。

傅玄:生卒年為公元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陽(今陝西耀州東南)人。博學善屬文,解鐘律。晉武帝時,官至散騎常侍。封鶉觚子。工書法。有《傅子》、《傅玄集》,已佚,明人輯有《傅鶉觚集》。《晉書》有傳。

①煌煌(huáng):色澤明亮、鮮艷貌。芙蕖(qú):荷花別名,又作芙渠。芬葩:香花,香氣。從風芬葩:隨風散著清香。漢張衡《南都賦》:「從風發榮,斐披芬葩。」②照以皎白,灌以清波:用清波灌溉芙蕖,芙蕖把皎潔的姿容映照在清波中。以,介詞,表示對事物的處置,相當於「用」、「把」。③陰:指藏在花內的。④金房:指花蕊和初生的蓮蓬,花蕊為金黃色,初生蓮蓬亦為黃色,似房形,故曰金房。素株:荷莖質樸、顏色單純。翠柯:綠荷莖。

唐朝(選5)

采芙蓉·李世民

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①。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遊鶯無定曲,驚鳧有亂行②。蓮稀釧聲斷,水廣櫂歌長③。棲烏還密樹,泛流歸建章④。

李世民:生卒年為公元599—64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人,唐高祖李淵第二子,公元627—649年在位,廟號太宗,年號貞觀。唐太宗於政事之餘雅好詩文翰墨,崇尚晉代王羲之書法,廣為搜求,銳意臨玩,遂開一代風氣,曾撰《王羲之傳論》,其書跡有《溫泉銘》等碑帖傳世。《舊唐書》、《新唐書》有紀。

①攜(xié):牽,拉。雕航:雕飾精美的船。②鳧(fú):野鴨。③釧(chùan):腕環,鐲子。櫂(zhào):同棹,船槳,亦指船。④棲(qī):同棲,鳥類停留、歇宿。建章:漢宮名,漢武帝太初元年建,位於未央宮西,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西。此處泛指宮殿。

遊後湖賞蓮花·李璟

蓼花蘸水火不滅,水鳥驚魚銀梭投①。滿目荷花千萬頃,紅碧相雜敷清流②。

孫武已斬吳宮女,琉璃池上佳人頭③。

李璟(jǐng):生卒年為公元916—961年,原名景通,字伯玉,南唐烈祖李昪(bìàn)長子,繼位後改名璟,卒謚元宗。璟好學能詩詞,工書法。《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有傳。

①蓼(liǎo)花:紅蓼,水草,其實呈串紅色。蘸(zhàn):浸入水中。銀梭投:形容魚驚游的狀態。②敷(fū):鋪陳,遍布。③孫武句:孫武在吳國監軍時,得吳王闔廬支持,曾訓練過一支由180名宮女組成的水軍,孫武將水軍分為二隊,並讓吳王的二名寵姬任隊長。開始時,宮女們嘻嘻哈哈,紀律鬆散,孫武怒殺二名寵姬,軍紀遂嚴明。琉璃池:琉璃,梵文velūriya的音譯,意為有光的寶石,形容池水明凈泛光貌。琉璃句:謂蓮花生於明凈的水面似孫武斬下的美人頭。前人評孫武、琉璃二句非吉語。

曲池荷①·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②。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③。

盧照鄰:生卒年約為公元635—689年,字昇(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州)人。一生不得志,曾任下層小吏,年40歲不忍風疾之苦,自投潁水而死。為初唐四傑之一,後人輯有《幽憂子集》。

①曲池:曲折的池塘。或指唐長安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東南,池面七里,唐代建有芙蓉園,廣植荷花。②浮香:飄流的芳香。圓影:荷葉。華(huā):同花,荷花。③飄零:飄失凋落。此詩借詠蓮而抒懷,既寫出蓮花清香高潔的品質,又委婉地表敘了懷才不遇的感慨。以蓮之芳潔比己之才美,又恐早落而不為人知。

餞濟陰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葉①·張九齡

荷葉生幽渚,芳華信在茲②。朝朝空此地,采采欲因誰③?但恐星霜改,還將蒲稗衰④。懷君美人別,聊以贈心期⑤。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今廣東曲江縣)。中宗景龍初中進士,曾任中書舍人等職,後因張說推薦,為集賢院學士。開元二十二年(734)遷中書令,後為李林甫所忌,於開元二十五年貶為荊州長史。

①濟陰梁明府:未詳何人,古人多以地名或府第代稱人。古時詩人在宴席時多抓鬮作詩。②渚(zhǔ):水邊,水涯。芳華:芳,芳香。華,同花。信:任憑,隨意。茲(zī):這裡,這地方。③朝朝:每天早晨。朝朝句:每天早晨都無人來觀賞。④星霜改:時節變化,此處借指人的衰老。稗(bài):類似禾穀的草類植物。但恐、還將二句:自然、時節變化,人和蒲稗一樣也有衰老的時候。⑤懷君:思念您。美人:對梁明府主人的美稱。懷君、聊以二句:我將和您分別了,就用這枝采來的蓮花贈給您,聊以表達我對您的思念之情。

採蓮曲·王勃

採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①。桂櫂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②。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③。相思苦,佳期不可駐④。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採蓮今已暮。今已暮,採蓮花,渠今那必盡娼家⑤。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採蓮花⑥。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⑦。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⑧。牽花憐共蒂,折藕愛蓮絲⑨。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⑩。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⑾。採蓮歌有節,採蓮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裵回江上月⑿。裵回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⒀。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路幾重⒁。

王勃:生卒年為公元650—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文中子王通之孫。6歲善文辭,高宗麟德年初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歷任沛王府修撰、虢州參軍。因事罷官。後王勃父遷任交趾令,上元三年(676),王勃前往交趾探父,渡海溺水而卒,年僅28歲。其詩文與楊烱(jiǒng)、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號初唐四傑。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①芙蓉衣:芙蓉花。②桂櫂蘭橈:對船、槳的美稱。櫂,見李世民《采芙蓉》注。橈(ráo),短槳。③葉嶼花潭:葉積疊似島嶼、花盛開成湖,極言花葉之茂盛。江謳(ōu)越吹:採蓮歌謠。④駐:等,待。⑤渠(jù):通詎,代詞,表示反問、疑問,相當於「豈」、「難道」、「哪裡」。那(rùo):多。娼家:本指女樂、妓女,借指採蓮女。渠今句:日暮採蓮的難道多是女兒家?用疑問或反問表示肯定。⑥把:持,采。官道、何如二句:為官家採摘桑葉,怎能和採蓮花相比?何如:副詞,用於反問語氣,表示「不如」。為何採桑不能和採蓮相比,下面接述理由。⑦本:自己的、自身的。強(qiáng):美好。頰(jiá):臉的兩側從眼到下頜部分。葉翠、花紅句:葉翠似採蓮女的雙眉,花紅似採蓮女的臉頰。⑧佳人:徵人,丈夫。⑨牽:拉。蓮絲:諧音連思、憐思,謂採蓮女和征夫共同的、對對方的思念。牽花、折藕二句:因愛憐並蒂蓮花而不願採摘,折斷藕根卻喜愛纏綿的蓮絲。⑩無處所:無所歸依。新物:與故情相對,意謂新生的思念之情。故情、新物句:舊情無所歸依,令人難以忘懷,而新生的思念之情也只有寄托在蓮花身上,讓蓮花來滋潤。華,同花。⑾不:加強語氣用,無義。惜:珍惜,珍愛。西津:代指送丈夫出征的渡口名。交佩解:佩,玉佩,多用於相愛的男女定情之用。北海:地名,即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漢蘇武出使匈奴時即被扣於北海牧羊19年。此借指夫壻出征守邊之地。雁書:蘇武和副使常惠等人出使匈奴,被扣。漢昭帝即位,遣使求蘇武,匈奴詭言武死。後又派使至匈奴,常惠設法見漢使,教漢使對匈奴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射得雁,足系有蘇武帛書。匈奴遂放蘇武還。後用作詠書信的典故。此指塞外征夫的書信。⑿裵(péi)回:來來回回的樣子。裵,同裴。《後漢書·蘇竟傳》:「或裵回藩屏,或躑躅帝居。」⒀吳姬越女:借指採蓮女伴。何:很,甚。丰茸(ráng):豐滿而柔美貌。⒁共問、征夫二句:謂採蓮女聚集一起,相互打聽千里之外夫婿的情況。

推薦閱讀:

古詩詞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古詩故事
『詩詞古韻』之古詩
千古詩詞聚賢庄·第88期 || 同題:春天(二)
有關於酒的古詩句(三)

TAG:詩詞 | 古詩 | 唐朝 | 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