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藝強調有形的動作

茶藝強調有形的動作

來源:道道茶編輯:十四橋2015-12-21 17:40:45

聊天時,不大喜歡被表述成「會茶藝」,每每這個時候總會補一句,「是茶,不是茶藝」,對方一頭霧水,我也不便多說。後來想了想,茶藝或許是大部分人對茶最直觀的印象,腦海里把茶和茶藝自然而然地划了等號;又或許是現在的茶藝師比比皆是,似懂非懂霧裡開花。

茶藝只是茶的一種存在形式。「茶藝」一詞是台灣茶人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提出的,現已被海峽兩岸茶文化界所認同、接受,然而對茶藝概念的理解卻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亂,可謂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茶藝」一詞由台灣人發明。1977年,以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為主的一批茶的愛好者,倡儀弘揚茶文化,為了恢復弘揚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這個詞;但是,有人提出「茶道」雖然建立於中國,但已被日本專美於前,如果現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茶道」這個名詞過於嚴肅,中國人對於「道」字是特別敬重的,感覺高高在上的,要人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於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就這麼產生了。台灣茶人當初提出「茶藝」是作為「茶道」的同義詞、代名詞。

台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在1992年說:「我們認為『茶道』、『茶藝』都可以表示茶在文化上的內涵,無需因使用的名稱強加解釋其差異。但可以因為使用的場合分開使用不同的名稱: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蔡先生的這段話最終還是肯定了茶道、茶藝的差異之處。

對於茶藝的界定,木姑娘贊成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陳文華先生的觀點:「應該讓茶藝的內涵明確起來,不再和茶道、制茶、售茶等概念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擔『茶道』的哲學重負,更不必擴大到茶學的範圍中,去負擔種茶、制茶和售茶的重任,而是專心一意地將泡茶技藝發展為一門藝術。」事實上,木姑娘作為學茶多年的受益者,深感中國的茶學教育和學科建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垂直高度至博士以上,縱向跨度栽培、育種、生態、化學、商貿、經管、審評、檢驗、製藥以及文化歷史等多維度,不僅有完善的體系和科學的概念,又橫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遠非單純一個「茶藝」所能覆蓋。

茶藝與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學的一部分,它與茶科技、茶經貿鼎足而三,共同構成茶學,在茶文化中,飲茶文化是主體,茶藝和茶道又是飲茶文化的主體。茶藝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均小於茶文化。我們常在茶館裡看到的茶藝表演,著重表演形式,更是小於茶藝自身含義。

茶藝與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的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早在唐代,我國就出現「茶道」一詞,但其內涵並無明確的界定,傳到日本後,被發揮到了極致。「茶道」一詞逐漸被使用起來。至十八世紀,「茶道」已成為人人皆知的辭彙和事物,並衍生出「和、靜、清、寂」的茶道精神。

茶藝與茶俗

茶俗,是指一些地區性的用茶風俗,諸如婚喪嫁娶中的用茶風俗、待客用茶風俗、飲茶習俗等,講茶俗一般指的是飲茶習俗。如四川的「蓋碗茶」,江西修水的「菊花茶」、婺源的「農家茶」、浙江杭嘉湖地區和江蘇太湖流域的「薰豆茶」、雲南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等。茶藝著重在茶的品飲藝術,追求品飲情趣。茶俗的側重在喝茶和食茶,目的是解決生理需要、物質需要。

茶藝即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是飲茶生活藝術化。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藝,但不同於茶學中的茶葉審評。茶藝是人文的,茶葉審評是科學的;茶藝是藝術,茶葉審評是技術;藝術是主觀的、生動的,技術卻是客觀的、刻板的。在茶藝中,所用茶為成品干茶,因而種茶、採茶、制茶不在茶藝之中。明代張源《茶錄》云:「茶茲於水,水籍乎器,湯成於火。」茶、水、器、火是構成茶藝的四項基本要素,如果加上茶藝的主體——人和茶藝活動的場所——境,則構成茶藝的六要素。茶藝是人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所進行的習茶——選茶、備器、擇水、取火、烹治、品飲藝術活動。

茶藝,既是藝術性的飲茶,免不了常飲、常樂、常美,對此木姑娘時常心中有愧。一是喝茶多年,已漸漸忽略了藝術形態,有茶桌、茶具、茶葉、沸水便可了事,對環境和美的追求慢慢淡去。二是,業精於勤荒於嬉,雖早年具備茶藝師的資格,但學藝不精,疏於其美,且毀於懈怠,因而被稱之為「會茶藝」而愧之。(作者:木禾火)

推薦閱讀:

錄:茶藝表演
茶藝六要素-人之美-風度美
[茶藝]茶藝「四要」--茶、水、火、器
【茶藝茶道】A
茶藝禮儀:茶藝師教你奉茶的技巧

TAG:動作 | 茶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