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注是我給你臉,取關是因為你不要臉

社交網路已經是過去時了,未來屬於興趣推送。

2011 年 10 月,我接過 Andy Weissman 手中的棒子,就互聯網內容傳播的革命做了場名為「振奮人心的賽跑」的演講。

主要內容如下:

  • 美國在線時代-通過 URL 地址導航。不受限的網路解放了原先有限的信息傳播,我們不再需要苦苦守在電視機收音機前等想看的東西,也不必再在雜誌攤前把書頁翻爛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只要會上網,生活在邊陲小鎮的小朋友也能和生活在大都市的同齡人獲取一樣多的信息。

  • 雅虎時代-通過級聯式菜單導航。當時的人們紛紛表示:「哇!這網站太好用了!URL 地址實在太長太難記了!竟然有人把這些亂七八糟的地址整理歸類了!」而雅虎並不是唯一抓住這個機遇的公司,在同一時期,Excite、Lycos 等公司也跳入了「整理互聯網」的大潮。

  • 谷歌時代-通過搜索框導航。在今天,大家很容易把谷歌當作理所當然的一個存在,但在當時把一個關鍵字搜索網站做得這麼好可不是件輕鬆的小事,它改變了行業格局。作為搜索引擎,谷歌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的一個(Hotbot, AltaVista 等),但它是第一個面向普羅大眾的。它的根本創新是網頁排名演算法,把頁面的被鏈接數計入權重。

  • 臉書時代-社交網路的魅力不在於個人簡介(和 Friendster 還有 Myspace 說聲 sorry)而在於動態的推送。在臉書里你見到的動態都來自你認識的人。臉書同樣也開發了「輕關注」,你不會看見你朋友更新的所有動態,演算法會分析你和你同類的日常操作並以此來挑選最有趣的動態展現給你。

  • 現在看來 2011 年的那場演講並不全對,我們總是給予一遍成功的產品高度評價,但 Beats Music 讓我看到了內容管理的價值,他們開發了一套與個性化有關的演算法來與之結合。只要把最喜歡的東西加到庫中,打開它,選擇*for me*,它就會根據你曾經的選擇和偏好來判斷你的口味給你獻上精心挑選的音樂。啊!感恩感動!真的很准!

    我有眾多 App 用來管理眾多 App,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有我想要的有趣的推送

    當下的互聯網充斥著內容整理的專家,而每一位都希望你訂閱它們的 newsletter,twitter,Instagram。創作者們再也不期望你們主動來看,因為他們有無數種方式可以推送給你。收件箱被單一的 newsletters 填滿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想要一個元級別的內容整理工具,它能根據我的興趣給我帶來全互聯網範圍內人類編輯者所創作的最好的內容。

    因為那個夢想還沒實現,所以至今還有無數不同的 App 在爭奪我的注意力:

  • Facebook-打算成為一個社交動態以及趣味內容的推送平台以及一個聊天工具。

  • Snapchat-試圖成為有線電視的聊天工具

  • Medium-不錯的發表平台

  • Instagram-很有創造力的一個畫布,有許多我感興趣的內容,我在上面常常更新

  • Pinterst-隨機推送圖像,不會嚴格根據我的興趣

  • Pocket-我在這裡整理鏈接

  • Twitter-進行公共對話的好地方,但不如 instagram 有創造力內容,推送也不如上面提到的一些東西準確(即使我整理了我的關注列表)

  • 電子郵件的收件箱需要第二個 App(SaneBox)去把「工作」和「興趣」分開。我訂閱了 Jason Hirschhorn 的 ReDEF 名單,Dave Pell 的 NextDraft, The Ann Friedman 的 Weekly 和 Sean Bonner 的 CROWD。這些內容都很棒,讓我無需再去 twitter 上翻閱。但是我的「SaneLater」郵箱不是我想要的興趣推送。

    我在尋找一個能根據我的興趣來運作的智能推送工具,能根據我列出的白名單進行分析而後推送,而不是根據那些寬泛的類似「新聞」、「音樂」、「電影」、「圖片」這樣的詞進行推送。它的服務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 快速識別出我的主要興趣。

  • 給我展示它認為我會感興趣的內容,主要是圖像與視頻,但也可以是文章鏈接。

  • 讓白名單上的優秀內容編輯者發揮槓桿效應。

  • 不請求我去關注任何東西。既然我已經簡單說明了我喜歡什麼,那就請給我內容,多讓我看看它認為我喜歡的內容。

  • 有「不喜歡」功能。

  • 無「私密」內容。在社會型的網路里創建私密內容這種行為很不好。

  • 不是聊天工具。

  • 不要告訴我誰是我的朋友。把這種事交給 Facebook 吧,讓這裡更純粹一點吧,我想看的是有意思的內容而不是我認識的那個誰誰誰,請忽略這些符號。

  • 作為用戶我想說,我是個四十三歲父親,平時喜歡滑雪、朋克音樂和摩托車。服務應該給我呈現當天的互聯網最好的內容。當我與之交互時,它能告訴我去吃什麼穿什麼讀什麼。

    你能做到嗎?我能靠你去隨時隨地獲取我想了解的內容嗎?這樣的你存在嗎?難道我就這樣錯過了?

    這就是我取關了你的 Instagram 的原因

    這就是我取關了你的 Instagram 的原因,和我兩年前在 twitter 上乾的事一樣。

    我理想的興趣圖譜 App 暫時還沒出現所以我還在使用 instagram。我會逐漸取關大部分人,保留那些會更新我真正感興趣的內容的賬號,這並不意味著我不愛你了,這只是因為我更願意在 Facebook 上看到你的日常動態。我要限制我在 Instagram 上的關注數,來保證不會錯過最有創造力的攝影師的作品,因為這些才是 Instagram 上最好的部分。

    我發現只去利用這些工具最好的那部分對我的影響還挺大,同時它們的價值也放大了不少,這些都說明了為什麼我取關了你的 Instagram,就像兩年前我在 twitter 上乾的那樣。

    我用 Facebook 與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保持聯繫,這的確蠻有用的,且當這個網路越小時它越有用。我在這裡更新我的私人狀態,認識我的人會表示讚賞,不是客套的那種。

    在 Facebook 上用戶也可以去「喜歡」樂隊啊牌子啊公司啊等等,但我一個「喜歡」都沒點。因為我希望 Facebook 能專註做好一件事——讓人們在互聯網上有個和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互動的地方。Facebool 不會成為那個理想的興趣圖譜 App 的,我們已經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了,AOL 試圖成為雅虎,雅虎試圖成為谷歌,谷歌試圖成為 Facebook,卻並沒有哪個時代的領頭羊繼續接管了下一個時代。所以那個興趣圖譜 App 會是個全新開發的工具。

    我用 Twitter 看新聞和段子。有一次我把我認識的一些人和一些名人都取關了並整理了一下關注列表,我的 twitter 首頁刷起來果然有趣多了。儘管如此,因為上文說的一些原因,我還是沒怎麼用它了。

    我用 LinkedIn 和同事以及一些熟到足以寫推薦(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的朋友聯絡。如果我不認識你,我決不會接受你的好友申請。儘管我知道 LinkedIn 理論上的價值,但我除了招人的時候從來沒打開過它的 App。我會讀它發來的郵件,裡面有一些我的朋友的更新,不過好像也沒什麼用。

    在 Snapchat 上我只聯絡個別朋友,有時候無聊我會看直播,頻道不多。Snapchat 既沒給我關注許多賬號的動力,也從來沒把有意思的東西放首頁讓我看見。

    Instagram 不太一樣,它是個富有創造力的媒介,而不僅僅傳遞信息。「創造力喜歡制約」、「一張圖片勝過千言」,Instagram 讓我們能極盡所能用一張方形圖的格式分享美好的一刻。許多 Instagram 藝術家就此誕生了。藝術家們也展開雙臂擁抱這個新媒介。我愛 Instagram,所以對其他同類產品一點不感冒。

    請不要再繼續添加關注了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談論社交媒體壓得人多麼喘不過氣。我認為原因在於這些產品總是引導人們去關注許多賬號,卻沒有提供工具讓人們精簡他們的關注列表。當互聯網世界被「關注」、「關注」、「關注」所充斥,「取消關注」就顯得尤為有價值,如果產品把「取消關注」做好了,就不再會壓得人喘不過氣,取而代之的將會是有用和高效。

    今天早上我在 Instagram 上取關了幾百個人,結果號就被暫時鎖了。它們不僅不給你提供取消關注的小工具,反而還限制你進行大型取關活動。看來它們沒有真正理解用戶是如何從這些平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的。

    不要再叫它們「社交媒體」了

    我們談論的這些 App 中,只有 Facebook 是「社交網路」。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 偏興趣推送,LinkedIn 是你職場里的人際網,Snapchat 是聊天工具。在 Pinterest 里的好友會在我新開一個「滑雪」板塊時得到通知,儘管他們對此一點都不感興趣,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些工具為了構建他們的「社交」屬性而損害了它們的最有優勢的功能。

    為了這些各具特色的工具能更好用,我們不能再把這些工具與「社交媒體」混為一談了,讓它們的開發團隊專註於干好它們的本職工作吧。它們都是信息的配送員,建立起人和人以及品牌之間的聯繫。

    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的話,請花點時間取關那些沒多少乾貨的朋友吧。請不要有任何負罪感,在 Twitter 和 Instagram 上取關熟悉的朋友吧。然後你就會發現首頁上刷出的內容質量大幅提高,你更新的內容也會變得更加深思熟慮。反正我進行大型取關活動之後在那些平台上的更新都有深度多了,也希望你們能得到這樣的結果。

    興趣推送的真正到來,切中要害,不再敷衍

    現在,Instagram 是最接近我心目中興趣推送 App 的那一個。在 Instagram 上我能瀏覽滑雪、藝術家、摩托車等我最感興趣的東西。但這些活其實都是我自己乾的,我關注了許多賬號,又取關了許多沒勁的賬號,最後才留下了這些。Instagram 按照時間順序給我展現那些賬號的更新,不會考慮我在當下的人和感受。Instagram 也和 Twitter 一樣總讓我去關注更多的人而不是指導我關注更優的人。我隔三岔五就會進行一次大部分用戶不願意去做的大型取關活動,儘管這收益逐漸遞減。我相信終有一天我會轉移到另一個平台上,那個平台會更高效地提供高質量的內容,也就是說,擁有了打發時間的更好方式。畢竟,永遠不變的是我們自己,一天依舊是 24 個小時,我們依舊要睡接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我們需要高效信號而不是無用的雜音。我們會不知不覺轉移到更高效的推送平台,就像我們不曾有意地去使用雅虎,去使用谷歌,去使用 Facebook 和 Snapchat,僅僅因為它們輕輕撓了撓我們自己都沒有清楚意識到的癢點,就無知無覺地陷了進去。下一個觸到癢點的就會是興趣推送,它知道我們喜歡什麼。它根據我們喜歡的東西給我們推送互聯網上最好的內容。切中要害,不再敷衍。儘管目前它還沒有問世,但 Pinterest, Snapchat, Instagram, Medium 和 Facebook 都在這邊緣遊走,不過若以史為鑒的話,它們都不能切中要害。像 Pocket 那樣的初創公司正在建立一個相關的資料庫,但單興趣導向、媒體類型明確的 App 都太單調了,且不夠直觀。

    角落裡像是有塊看不見的大蛋糕,每個人都參與進了這個競爭遊戲,而我喜歡這種感覺。

    *文章來源:medium 本文由 TECH2IPO/創見 @Radiodog 編譯,首發於 TECH2IPO/創見(http://tech2ipo.com/)轉載請保留此信息


    推薦閱讀:

    你是誰?「刷臉」「刷眼」就知道!(關注·身邊的前沿科技④)
    從一個男人關注的事情上 可以看出他的修養和抱負
    南都:駱家輝的背影,餘韻悠長 謝曄:駱家輝為何突然辭職? 賈秀東:關注駱家輝實為關注中美關係
    亞歐峰會:溫家寶與野田「擦身而過」引關注(圖)
    目睹國人出遊之十大陋習(讀者聚焦·關注不文明出遊行為(上))

    TAG: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