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補氣生血法

補氣生血法,是針對氣不生血而設。人之一身,無非氣血耶。氣血的化生,有賴於脾胃,脾胃俱旺,納化有權,則「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決氣篇》)「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不斷,化生於脾。」(《景岳全書》)諸因導致脾胃虛弱,化源不繼,生血物質減少,臟腑失濡,則心悸,怔忡,貧血生焉;尤其在婦科當中,更易變生它證。諸如閉經,不孕,缺乳等作矣。可見,氣血一虧,諸病生矣。

補氣生血法,應以補氣為主,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脾胃理論與臨床》)。故本法組方應重用大劑之黃芪,党參大補脾胃之氣,以資生血之源,配以當歸養血和營。《內外傷辨惑論》的當歸補血湯,則是補氣生血的佳例。是方葯雖兩味,妙在黃芪30克,當歸18克。立方之意重在補氣,氣旺則血生,血充則陰陽自調,諸證自能消除。

益氣活血法

益氣活血法,是針對脾虛血瘀而設。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俱旺,則元氣充足,氣旺血行,不致發生瘀血。脾胃虛弱,元氣不足,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則血行緩慢,由滯致瘀。

對於氣虛血瘀的治療,不能一味活血,通脈,破瘀。若一味活血祛瘀,「往往病猶未去,而形已先傷。」(《醫學衷中參西錄》)兩權之法,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佐以活血祛瘀之品,才是相得益彰的良法良方。故本法常選用人蔘、黃芪、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白朮、茯苓、桂枝、甘草等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張氏醫通》的浚血丸(欠)《醫林改錯》的補陽還五湯(北芪、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地龍)

補脾益竅法

補脾益竅法,是針對中氣不足,清陽不升,九竅不利而設。蓋九竅者,眼,耳,鼻,口,前後兩陰是也。人之九竅,與五臟六腑有著極為密切關係,其生理和病理影響,也與某一臟或某一腑之經絡循行絡屬某一苗竅有關。如目為肝竅,口為脾竅……等,已成為中醫整體恆動觀。脾胃有九竅,從《內經》首言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之後,歷代醫家從脾胃角度出發,對苗竅病證的辨證論治多有闡發,其中尤以李東垣論之頗詳,並創言「脾胃虛則九竅不通。」另闢九竅病證整體治療之途徑,豐富和發展了九竅病證的治療手段和方法。近代用脾胃理論指導九竅病證的治療,臨床適應證亦日益擴大,且多有良效,成為中醫整體觀念和脾胃理論相交融,合內外形竅,審度而治,富有特色的內容。

對於九竅不利之病證,除五腑各有所主苗竅,並從相應臟腑治療相應苗竅病證外,還可根據上述理論予以補脾益竅法來治療。常用藥物有党參、白朮、黃芪、升麻、黃柏、葛根、陳皮、當歸、甘草等。臨證可選用《脾胃論》的補中益氣湯(北芪、白朮、人蔘、陳皮、炙甘草、當歸、柴胡、升麻)或昇陽益胃湯(人蔘、白朮、黃芪、黃連、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防風、羌活、獨活、柴胡、白、生薑、大棗)或《證治準繩》的益氣聰明湯增損(人蔘、黃芪、升麻、葛根、蔓荊子、黃柏、白芍、炙甘草)均可收到滿意療效。

健脾托毒法

健脾托毒法,是針對虛性瘡瘍而設。瘡瘍之病的發生,不離乎脾胃。李東垣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這是因為脾主肌肉,化生氣血,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元氣不支,營衛之氣勢必薄弱,感邪之後,既不能表達透邪,致客邪留而不散;又不能內托外達,使邪轉里而內陷,終致邪留機體,為患作祟,種種病證滋生。臨床凡見瘡瘍久不收口,膿水清稀,瘡形平塌,基底漫散,難腐難潰等,皆可用本法治療。

《外科精義》指出:「凡為瘍醫,不可一日無托里之法。」又謂「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氣血虛者,托里補之;陰陽不和者,托里調之。」故本法常選用健脾益氣的党參、黃芪;養血和營的當歸和托里生肌的白芷、桔梗、皂刺等組成方劑。方中除補中益氣湯,八珍湯,托里消毒散(人蔘、北芪、川芎、白芍、當歸、白朮、茯苓、甘草、銀花、桔梗、白芷、皂角刺)外,李東垣的內托營衛湯(欠)也屬常用劑。

補脾益壽法

補脾益壽法,是為延緩衰老而設。人體發生衰老的原因和機理十分複雜,不可能以單一原因或單一機理解釋,是由許多因素和全身器官衰退,互相影響的結果。

中醫認為,衰老與心、肝、脾、肺、腎五臟相關,其中尤以脾胃與腎最為密切。《醫宗必讀》認為:「後天之本在脾……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調和於五臟而血生,而資以為生者也。」人到老年,脾胃已衰,納化少權,氣血少生,五臟六腑必受其影響,衰老由此發生。《內經》「五七陽明衰,面始焦,發始墮。」(《素問上古天真論》)便是人體由強壯向衰老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體的生命活動靠營養物質的供養,這種營養物質,中醫稱之為「水谷精微」現代醫學所指的蛋白質,脂肪,糖,各種微量元素之類。這些水谷精微的來源,全賴胃的受納,脾的運化。可見脾胃功能的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水谷精微的吸收和散布。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人體衰老的發生,與某些蛋白質的缺乏變性,以及某些維生素,微量元素如鋅,鐵,銅等的攝入不足及減少有關。因此可以通過補脾的方法,運用補脾的藥物,俾使中焦納化有權,氣血能生,臟腑得養,則可延緩衰老,防治疾病發生。

胃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陰元陽,是五臟六腑之根,生命之本。元陰足,腎氣充,則正氣強,不易衰老,衰老的過程也會緩慢;反之,腎氣弱,腎陰虧,衰老往往提前,且速度也快。所以,《內經》指出:「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素問上古天真論》)

脾與腎,一為後天,一為先天。先天之精靠後天化生的水谷精微充養,後天化生水谷精微又賴先天腎氣的溫煦,後天養先天,先天滋後天。因此,從調補脾腎入手,不僅能防衰老,治療各種老年性疾病,而且還能延年益壽。人之衰老快慢與體質,罹患疾病,精神因素,飲食調節等諸因素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從脾腎而論,脾虛則納差食少,腸鳴腹脹,大便稀溏或秘結,四肢乏力,肌瘦而干,舌淡而胖,邊有齒印。腎虛則筋骨酸軟,腰膝無力,記憶力減退,頭暈耳鳴,耳聾,頭髮枯脫,牙齒鬆動;偏於陰虛,則見五心煩熱,失眠,口乾,舌紅少苔,脈細數。偏於陽虛,則見面色蒼白,畏寒肢冷,喜熱飲,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遲。老年虛證,在補腎的同時,尤應注意扶脾。因為高年腎虧,一時難復,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不僅人體臟腑組織器官有賴於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以濡養,而且所施的補益藥物,也必須依賴脾胃的受氣取汁,才能發揮效用。從這個論點出發,補脾應重於補腎。《養生奉書》指出:防老延年,注重調脾,注重食療,「此養老人之大要也。」清代何夢瑤《醫碥》亦提出:「老人尤以脾胃為主。」

補脾益壽藥物,可選人蔘、党參、黃芪、炒白朮、山藥、黃精、玉竹、蓮子、苡仁、杞子、甘草等,使脾胃得補,中氣充旺,上濟於心,下充於腎,肝腎得養,心肺得滋,五臟受蔭,則衰老可抗,而登上壽矣。《清宮廷保健醫方》中的補益資生丸(人蔘、白朮、茯苓、蓮子、扁豆、炙甘草、陳皮、山藥、芡實、苡仁、桔梗、砂仁、藿香、黃連、山楂、澤瀉、白豆蔻、麥芽)便是本法的代表方。

補益脾胃法

補益脾胃法,是針對脾胃氣虛而設。蓋人以胃氣為本,胃氣者,脾胃之氣也。脾胃健旺,則五臟受蔭,六腑得養,不致得病。脾胃虛弱,化源不繼,諸病生焉。其證面色不華,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脈來虛弱。吳昆所言:「面色萎白,則望之而知氣虛也;語言輕微,則聞之而知氣虛也;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氣虛也;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氣虛也。」

脾胃氣虛,當以補益脾胃為治。故本法常選用党參補益脾胃;炒白朮健脾祛濕;甘草補中和胃;茯苓淡滲利濕。葯雖四味,但脾胃虛者用之,常可獲益。古書《局方》四君子湯不但是補氣的基礎方,也是補益脾胃的常用方劑。縱觀古今醫家治療脾胃虛弱者,無不以此方化裁。如四君子加陳皮,名五味異功散,以治脾胃虛弱,納食減少諸證,小兒尤宜;在加半夏為六君子湯,以治氣虛有痰諸證。四君子湯加砂仁、桔梗、蓮子、扁豆、陳皮、為參苓白朮散,以治脾虛挾濕,肺虛有痰。凡此種種,皆四君子湯加減化裁也。

補益脾肺法

補益脾肺法,是針對脾肺氣虛而設。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肺氣的健旺有賴於脾化生水谷精微不斷充養,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又賴於肺的敷布,運行全身,奉養臟腑。脾肺兩臟,相互依賴,關係密切。

在水液代謝方面,脾之與肺,互為協作,共同完成水液代謝過程。可見,脾與肺,主要表現在氣與水兩個方面。若脾氣虧虛,生化不繼,則可導致肺虛,此謂「土不生金」;肺虛日久,影響脾之健運,謂之「金弱土虛」,又稱「子盜母氣」;當脾虛失運,水濕停聚,生痰或飲,上貯於肺,肺氣壅滯,肅降失司,則見咳嗽,吐痰,氣喘;肺失宣肅,又礙脾運,以致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水腫等證。

肺脾兩臟,關係密切,故本法常選用黃芪、党參、白朮、茯苓、制半夏、杏仁、甘草、五味子、冬花、苡仁等組成方劑。《類證治裁》的補肺湯(人蔘、北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便是其例。

補益心氣法

補益心氣法,是針對心氣虛而設。心氣折,心的活動功能是也。「心氣虛,則胸腹大,腹下與腰背相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諸病源候論》)頭暈乏力,自汗,動則悸發,靜則氣緩,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不居集》認為:「凡五臟虛損,五臟各有所主,而唯心臟最多,且心為君主之官,一身生氣所致,最不可傷。」傷則病為匪輕。故本法宜選用峻補之人蔘、黃芪、甘草等組成方劑。然氣陽血陰,是相對平衡的,因而,在組方中又宜配伍麥冬、五味子之屬益氣養陰。張景岳的五味子湯;人蔘、北芪、五味子、麥冬、炙甘草是頗佳例證。在使用本方時,可根據不同見證,酌加棗仁、柏子仁、合歡皮等養心安神。若心氣虛進一步發展,氣虛導致陽虛,可選用《博愛心鑒》的保元湯(人蔘、肉桂、北芪、炙甘草)或《和劑局方》的樂令建中湯(欠)以補益心氣,溫通心陽。

益氣鎮驚法

益氣鎮驚法,是針對心虛膽怯而設。《類證治裁》指出:「驚恐傷神,心虛不安。」其證心神不安,終日惕惕,虛煩不眠,眠後易驚,心悸氣短,自汗;膽虛則遇事易驚,膽怯恐懼,舌質淡,脈弦細。所謂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故本法常選用人蔘、茯苓、茯神、遠志、石菖蒲、龍齒等組成方劑。《醫學心悟》的安神定志丸(遠志、石菖蒲、人蔘、茯神)是其代表方。若心虛膽怯,晝夜不眠,證情重者,又宜《雜病廣要》的高枕無憂散加減(欠)

補益心肺法

補益心肺法,是針對心肺氣虛而設。蓋心肺兩臟,並居肺中,心主身之血脈,肺司一身之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血能載氣,而為氣母,說明心與肺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和血的關係。若心氣虧虛,則不能助肺氣的宣發敷布,而致肺氣虧虛;肺氣虛損,則不能灌注心脈,而致心氣不足。無論由心及肺,或由肺及心,均可導致心肺氣虛。因此,凡心悸氣短,聲低語怯,自汗面白,夜寐不安,身倦乏力,咳喘氣促,動則加劇者,皆可用本法治療。而《永類鈴方》的補肺湯(人蔘、北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合《景岳全書》的保元湯(人蔘、肉桂、北芪、炙甘草)則是其對應方劑。

臨床所見,心肺氣虛多見於老年之人,尤其是久病咳喘者,由於心肺機能衰退,衛外功能不足,病者常易感受外邪,特別是每於秋冬寒冷時病情加重。又因心肺氣虛,不僅影響肺之宣發敷布功能,津液失布,聚而成痰成飲,而且氣虛及陽,心陽不振,不能溫化水液,而致水腫。故心肺氣虛患者多挾痰飲水濕,成為虛實挾雜,本虛標實之證。還因為心氣虧虛,推動血液運行不力,而致氣虛血瘀,出現口唇青紫,舌質暗淡,脈象澀滯等證。基於以上理由,在選方遣葯時宜加入桃仁、丹參、當歸、川芎、鬱金之屬活血祛瘀,則療效更佳。

補益肝氣法

補益肝氣法,是針對肝氣不足而設。肝乃春木之臟,有昇陽漸長之機,其性剛而善謀慮。「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虛也。」(《諸病源候論》)

前人謂「肝無法補」,非也。所謂「肝無法補」,此指肝氣有餘不可補也,補則氣滯而不舒。然肝陰不足,肝血虧虛,肝陽虛衰豈能不補。「肝氣之虛,當宜補之。」補者,天麻,白朮、菊花、生薑、細辛、杜仲、羊脂。(《王旭xu高醫書六種西溪屋夜話》)

補膽鎮驚法

補膽鎮驚法,是針對膽虛氣怯而設。蓋「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所以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類經》)「膽合於肝,足少陽是其經也,為清靜之府,謀慮出焉。」(《太平惠聖方》)「氣血足則膽氣旺,氣血虛則膽氣怯。」(《醫林選青》)膽虛氣怯,則善恐易驚,失眠多夢,或兼頭眩,視物昏花,脈弦無力。故本法常選用人蔘、遠志、石菖蒲、龍齒等組成方劑。《醫學心悟》的安神定志丸;茯神、北芪、石菖蒲、人蔘、遠志、炙甘草、則是其代表方。若「膽虛目暗……恐懼而色變者。」(《張氏醫通》)又宜補膽防風湯(欠)

補益腎氣法

補益腎氣法,是針對腎氣虧虛而設。腎氣者,腎精所化之氣也,泛指腎的功能活動。所謂「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素問上古天真論》)「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靈樞脈度篇》)皆此之謂也。先天不足,勞損過度,久病及腎,此腎氣虧虛之因也。頭暈耳鳴,聽力減退,腰膝酸軟,夜間尿多,滑精早泄,不育不孕,舌質淡白,脈來細弱,乃腎氣虛之證也。

腎氣虧虛,當以補益腎氣為治。故本法常選用人蔘、茯苓、白朮、熟地、菟絲子、杜仲、鹿角霜等組成方劑。《景岳全書》的毓麟珠(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菟絲子、鹿角霜、杜仲、川椒)《奇效良方》的雙芝丸(欠)皆可加減使用。

補腎納氣法

補腎納氣法,是針對腎不納氣而設。其證喘息氣短,氣不接續,呼多吸少,唯以吸氣為快,動則喘甚,甚則汗出肢冷,小便常隨咳出,舌質淡,脈沉細。《類證治裁》中:「喘……由內傷者治腎,以肺主出氣,腎主納氣也。」所以治腎者,氣主於肺而根於腎,腎主納氣故也。今腎氣虧虛,「真元耗損,喘生於腎氣上奔。」(《仁齋直指方》)故當補腎納氣。葯如人蔘、蛤蚧、胡桃肉、補骨脂、山茱萸、五味子、熟地之類。《中醫方劑臨床手冊》參蛤散(人蔘、蛤蚧、桑白皮、貝母、知母、杏仁、茯苓、炙甘草)或《濟生方》中的人蔘胡桃散(人蔘、胡桃仁)皆是補腎納氣方劑範例。

補益氣血法

補益氣血法,是針對氣血兩虛而設。氣之與血,人之至寶,源於先天,資於後天,充實於臟腑血脈,運行於全身。人之形體賴於充養,一切生命活動需其維護。氣血旺盛,則形,色,精神俱佳,身體矯健。所謂「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難經》)若氣血俱虧,則邪氣易傷,六淫七情,內傷勞倦,非傷於氣,即傷於血。是以氣血虧虛,乃致病之本也。前人謂「百病皆生於氣」,「血為百病之始」,誠哉斯言也。

氣血虛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神疲乏力,呼吸氣短,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或無華,手足麻木,指甲色淡,或月經量少,色淡質稀,崩中漏下,舌淡白嫩,脈細無力。故凡虛勞,眩暈,心悸,怔忡,痿證,不寐,月經不調,各種出血性疾病屬氣血兩虛者,皆可用本法治療。

氣血兩虛之主方常以《正體類要》的八珍湯加減。蓋該方以四君子湯合四物湯二方相合而成。四君子湯是補氣的基礎方,四物湯是補血的基礎方,兩方相合,體現了氣血雙補法則。此外,十全大補湯,當歸補血湯臨證亦可加減使用。


推薦閱讀:

平心而論 | 我為中醫狂 ~ 誰來繼承和拯救真正的中醫?
「陽虛熱象」(即真寒假熱)淺析 漫話中醫的寒與熱 也談「溫陽透熱」法
中醫治癒牛皮癬案例二
上醫、中醫、下醫
中醫艾灸巧治九種疾病 :美容養顏

TAG:中醫 |